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文化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1.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成为文化市场的亮点在这个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一个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不全部取决于使用价值。一个产品的销售总要有自己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企业依托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打造出来的文化产业品牌,既是一个企业的标识,又是其产品的卖点。一方面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特有的优势。其品牌影响力的大小,体现出这个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品牌的无形资产还具有巨大的增值效应,能使文化企业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品牌也会成为文化市场的亮点。
2.品牌能延长企业的产业链,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个好的品牌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产生延伸性影响。地方政府和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价值联动策略,通过品牌这一纽带来延长产业链,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芙蓉镇当年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地方政府利用这一契机,在打造影视文化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芙蓉镇》这个品牌,延长产业链,融合千年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既发展了文化产业,又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还极大地增加了当地村民从事相关产业的收入和国家税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绿色、快速增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品牌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浓缩,能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当农村农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由于文化品牌大多源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标志、歌舞、服饰、节庆活动、美术建筑等,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产业品牌的打造,一方面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品牌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展示人文美、山水美,吸引国内外民众的同时,也把民族文化推向市场;[2]在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之美的同时,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享受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自信心和幸福感。
二、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1.品牌意识不强在农村,尽管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址,有不少的文物景观、名人名家、土特名产和饮食风味等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创品牌意识,丰富的资源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使这些文化产业资源难以变成文化经济价值。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其发展仍然停留在自发阶段,发展艰难,农民包括大多数基层农村干部压根没想到要发展产业的品牌,对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对品牌的延伸不足,缺乏内涵。
2.品牌推广不力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要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品牌的成长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大众的认可信任,才能久盛不衰,发挥品牌效用。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需要强有力的品牌推广。而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方法陈旧,推广策略不当。一是宣传推广品牌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二是对文化品牌内涵的挖掘不深,找不准宣传的切入点,形不成强的烈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致使品牌推广成效不够显著。
3.品牌效应不佳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品牌,但品牌效应不佳,其作用发挥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急于求成,做表面文章,忽视了文化市场建设。二是盲目跟风,恶性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农村简单复制城市文化品牌,缺乏农村文化的自身特色。[5]三是城乡分离,协调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品牌,没有创造出应有的品牌经济价值。
三、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的策略
1.营建“生态”——形成良好品牌环境文化产业是一种“生态”,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也要从“生态”角度,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快速积累,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相关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深入探寻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按照开放化、专业化、创新性、集约化原则,通过改革破除一切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有品牌价值的课题或者项目集中力量做大做好。二是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在政府和市场、城市和农村、事业和产业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借鉴;建构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成立专门的产业组织协调统筹行业发展问题。三是关注人才培养,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培育,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对人才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大农村文化精品力作的创作力度,增加农村“对路”文化产业的投入,发展文化消费新业态,拓展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带动产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打造一个支持文化企业良好发展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塑造和培育好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形成好的市场效应。
2.准确定位——找准品牌发展优势品牌的打造,品牌的定位是第一步,必须找准定位。怎么办?一是需要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市场的每一个产品,应该说它都有一个自己的消费群。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成功的市场定位,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在充分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以及海外市场,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需要鲜明的品牌特色。这些特色既包括民族文化特色,也包括地域环境特色、人文习俗特色等。尽管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但这并不等于这些资源能够自然而然转化为文化产品,更不会自然变为文化品牌。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应该立足现有资源,发挥乡土的优势,彰显农村特色,以农村特色立品牌,用乡村品牌赢市场。将文化品牌的农村化与城市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将人无我有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进一步做大做好,才能产生市场效应。三是注重深层的价值提炼。大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都离不开对所确定品牌内在核心价值的提炼和深层锻造。要使品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要有有份量的、迷人的核心价值。因此,打造文化品牌时,一定要以品牌核心价值提炼为重点,通过提炼核心价值,来形成品牌的特色,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益阳市地处湖南中部,素有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的美称,有桃花江美人窝、梅山、竹、湖乡、黑茶、花鼓戏、诗歌等文化资源,有、周立波、周谷城“三周”故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为发展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和开发文化品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6]而要把这些资源变为文化品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准确的定位,创作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品,并逐步提炼升华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文化品牌。
3.挖掘资源——做好品牌系统规划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在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好系统规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个规划既要有区域战略规划,又要有局域的实施规划,既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又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文化资源。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推进。湖南益阳,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可以利用民俗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诸如“三周”等文化名人资源,复原一些文化古迹,复古一些《山乡巨变》中农村田园风光,加上洞庭湖生态湿地,展示山清水秀的美景,让人们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原生态的文化气息。让山水益阳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做好文化产业品牌价值链的延伸规划。营造“三周”文化氛围,加大“三周”文化包装,象市区道路、公园可否考虑以“三周”作品中的某个人名、地名或“三周”本人的人名命名;开展“三周”文化研究,发展湘中益阳餐饮文化等,以“三周”故居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三周”文化作品以及“三周”工业品产业等亚文化产业品牌的开发等作为文化产业品牌价值链延伸。二是把现有的文化品牌打造成文化产业品牌。如“竹文化”、“黑茶文化”等文化品牌目前已初步成熟,其后的重点就是向产业化过渡。三是把其他有潜力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然后依托这些文化品牌再去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象南县的地方花鼓戏剧、游艺与杂技等,可先把他们打造成文化品牌,再逐步开发,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4.积极传播——塑造品牌良好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开始阶段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偶然的,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数量、影响、效益时,就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加以宣传,使之发扬光大。文化产业同样如此,需要包装自己、宣传自己。一是要做好品牌,做大品牌。形成品牌的时代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以高立意、高品位、大气魄、大手笔把品牌做大做好,提高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二是要积极、主动传播与营销。目前有些文化产品虽然是品牌,但没能带来大的商业价值,这与营销手段、包装落后等有一定的关系。农村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时,一定要通过媒体平台、企业营销等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传播与营销,积极有效的推介自己,不断提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帮助文化产品打开市场格局,使之在市场化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湖南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流长,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上个世纪50年代安化黑茶曾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2010年,湖南安化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它与当地古代茶叶运输驿道旅游结合,打造黑茶品牌、拓展黑茶市场、建设黑茶标准体系、开发茶文化旅游等,形成了风格独到的“黑茶文化”产业,在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该县被评为“2010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跻身全国十强,茶叶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九,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很重要的问题。发展农村文化必须按照党对农村文化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推动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们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由于农民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文化生活相当单调。个别农民受消极文化的影响,烧香拜弗,信鬼信神,严重影响了家庭和和社会的安定。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知识,文化队伍的建设不稳定,发展不健康。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很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的作用
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和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在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的建设力度。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才,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首先要规划和整顿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一部分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三)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凤翔泥塑艺术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第一,凤翔泥塑艺术发展较为缓慢。凤翔泥塑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就目前凤翔泥塑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凤翔泥塑艺术发展水平与无锡、高密等地区的泥塑发展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凤翔泥塑艺术发展脚步缓慢的原因众多,其中缺乏深入挖掘与研究凤翔泥塑艺术的人才较少,不具备一个科学、完善的艺术研究体系,相关研究开发工作的规模不足。从事凤翔泥塑艺术的相关人员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经营与管理不够科学,生产设备相对简陋,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整体泥塑的生产与加工规模难以有效的保证,而产业化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经营理念陈旧。现阶段,泥塑艺术创作的题材以及造型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相对于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凤翔泥塑艺术品经营的理念依然不够先进,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凤翔泥塑生产者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化素质,不够了解市场需求,难以把握经济变化规律,导致整体经营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第三,产品创新意识不足。凤翔泥塑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传统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凤翔泥塑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市场相结合,考虑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其经济价值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现阶段,大多数的凤翔泥塑的制作依然采用传统的造型,造型、种类、用途的应用范围较小,并且大多数处于模仿生产的阶段,难以与现代市场需求进行接轨,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
产业化对于凤翔泥塑艺术发展的意义
我国很多地区,在进行民俗产品与文化的开发过程中,主要是对于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化的开发,打造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凤翔泥塑的发展过程中,其产业化的过程可以借鉴丰富的民俗文化产业化建设的经验。现阶段,凤翔泥塑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难以与现代化的市场环境进行接轨。实现凤翔泥塑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凤翔泥塑的发展必备条件。在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要对于凤翔泥塑艺术的相关文化态势进行评估与分析,并且对于凤翔泥塑艺术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推动凤翔泥塑产业化的建设。在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同事,要重视地区人民的切实利益,从而通过产业化的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文化资源有效的转化为经济资源,进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在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提高地区群众对于凤翔泥塑艺术的认识,并且推广民俗艺术理念,保证凤翔泥塑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与艺术纯粹性。
推动凤翔泥塑艺术文化产业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扩大生产规模。凤翔泥塑产品由于其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市场需求的范围较广,只有真正的对于生产规模进行扩大,才可以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凤翔泥塑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劳动力岗位,并且通过建立规模化的产业形势,促进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的改进,落实相关规模性企业建立,从而有效的实现凤翔泥塑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打造凤翔泥塑产品的品牌。凤翔泥塑产品的推广上,要建立自身独特的品牌,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进而有效的将凤翔泥塑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针对于凤翔泥塑产品制造与生产的过程,要构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凤翔泥塑产品具备足够的质量水平。
第三,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凤翔泥塑产业的持续发展,要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在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入专业管理人才,以现代化的管理念进行统筹管理。对于相关营销人才的引入上,要保证营销人才的素质水平,进而有效的实现对市场的拓展与开发,促进凤翔泥塑产品销售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积极的引入市场分析与评估人才,深入的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提高凤翔泥塑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
第四,产业发展的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泥塑艺术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创新,而其产业化的发展也需要以创新艺术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凤翔泥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其发展需要与市场群体相结合,并且通过创新意识,提高民间艺术的应用范围,并且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最终达到服务消费者、大众以及社会的根本目的。
结束语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一个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的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并且对于社会财富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凤翔泥塑艺术的产业化过程,就是将商品、经济机制与民间艺术相结合,提高文化生产力,推动新资源的开发,并且实现对于传统文化弘扬、保留与发展的重要目的,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县农业产业化提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大张旗鼓地规划“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基地农户,还是龙头企业均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2.4体制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