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建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更长地伸出屋檐。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时,不管屋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从而避免建筑物倒塌。历史上北京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达两千多吨重,因为斗拱的作用却没受到损坏。四川平武报恩寺殿堂上的屋顶在平武大地震时因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无恙。可见作为传力构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我国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2・造型优美,装饰性强
古代匠师们对斗拱的造型除满足承力和传力的实用功能外,还从审美角度将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斗拱造型从整体看,重重叠叠,结构有条有理,符合规律。其构造精巧,如盆景,似兰花,象民间量米的斗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从出土的战国至汉代文物上的斗拱造型来看,坐斗上有一左右弯曲起翘的拱,拱的两端有一小斗。两端弯曲向上,端头上放小斗,让小斗至诚额枋,这种处理既达到了增强额枋的受力作用,又使斗拱的整体造型富有变化,起到了装饰美化效果。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牌楼的万象斗拱也非常具有装饰性。牌楼为南方风格,斗拱有云头、凤头、野猪、犀牛,蝙蝠等,最多的是白色的大象。一般古建的斗拱,正面象一只只大牛头在支撑着檐檩,侧面像一排排伸着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头负重。而如意斗拱则把牛鼻子改成了一个个云头如意勾,使用“如意斗拱”更突出了牌楼的装饰性。
三、斗拱形制发展概况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1・起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2・发展与演变斗
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柱子间铺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其是建筑结构忠实直率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此外,像广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顶全部重力均落在了斗拱上。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总之,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撑负载的作用,可使屋檐较大,又有装饰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之一。
四、结语
斗硎侵泄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其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悬挑、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论是用什么样的材质和什么样的格式,从整体构件到局部构件的造型都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由于历代匠师们的智慧创造,才使斗拱与屋顶这种独特的连接方法在世界建筑中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 82・
[2]潘古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61・
作者简介:
风 水
中华先民将大自然视为“母亲”与“故乡”,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人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亲和”的哲学思想。如《周易》关于天、地、人相协调的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中国古人讲自然,西方人则讲生态。无论是哪一种,总归是一种好的现象。中国古人对待自然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就是这样始终以一种敬畏与爱戴的态度来对待孕育他们成长的自然环境的。
远在人们只能栖身于山洞土穴的时代,根据需要就选择临水、向阳、背风的地方居住,以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一直到近代,民间选宅基地、建房屋也都要看“风水”,在山区以山为主,选择枕山、环水、而屏、向阳的地方;在平原以水为脉,选择四而水绕、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个环境较好即“风水”较好的地方进行建筑这是合乎科学的选择。风水学中有糟粕也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如强调建筑及其设计必须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关系,尤其是在著名风景区进行建筑,选址和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和色调等,都必须与景区的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否则就要造成对景区景观的人为破坏。对风水术的科学内涵和它的封建迷信外衣必须区分开来。风水术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俗化的中国易学理论。在这种深厚文化的影响下,历代大到兴国建邦、城市选址,小到相宅都运用了风水术,佛教寺院的选址和古代建筑的各个方而也都有风水理论渗于其间。
园 林
园林,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园林。它是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素材的概括和提炼,创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的再现,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它总是将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组织在山、水之间,使之每一景都有“诗情画意”,每一空间都有浪漫的情调。这种“诗情画意”一般都反映养主人和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以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相标榜,同时也使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和若干具体作法具有山水画式的特殊风格,这止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它与其他国家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迥然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崇尚的最好佐证。例如在园林建筑中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尽量保有原有的自然景观;面对错综复杂的山脉和山势,也要在设计中注重它的天然性,为了美而破坏原有的美是最愚笨的方法。十分有幸我们中国先民们懂得与自然接触的方式,也有能力与自然保持十分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笔极为珍贵的财富。因此,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很多都利用叠石造山,尤其注意对水景的“借用”,通过合理的设计,让水流、山势再加上植被和内外空问的虚实变化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既藏且露的含蓄美感和虚实相生的朦胧美感。中国的建筑已经不再单纯是遮风避雨这种单一的概念性建筑了,而是诗情画意的特别文化体现。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在建筑中同样如此。建筑可以说是画,也可以说是诗。中国园林可以说成是山水画,实际上中国建筑本身就可以说成是山水画。它就像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彰显出勃勃的生机。这也才有了诗人所吟诵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轴 线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而两侧的建筑物也多以对称进行布置,具有严格的方向性。而所有这些“规矩”主要受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观念太重的影响,折射到建筑中就形成了轴线的空间艺术,它同时更是中国“周礼”思想的具体显现。
关键字:屋顶 瓦作瓦当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各种类型展示着不同的政治等级。而屋面的瓦作也各式各样,其中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味,瓦作的大小,质量,类型等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使用。
一. 屋瓦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瓦在建筑中的作用,它的起源也很多,如《古史考》中有“夏世,昆事氏作屋瓦”《本草纲目》乌古瓦集解中的“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胚烧作瓦”。但是有人根据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没有“瓦”字推断商周时代还没有瓦。 所以现代的人就用已经出土的实物瓦作为瓦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在发现最早的也只有西周早期宫殿的陶瓦,这时的陶瓦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弧度的弧形瓦。而到了西周中期就有了板瓦,简瓦,瓦当等其它瓦作装饰材料。
在《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由此描述可以看出经过周带的发展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时瓦以广泛用于宫殿之中。在战国时的赵都邯郸城和齐都临流城中,都有高台宫室的遗址。屋瓦的出现,终于使中国建筑拜托了原始的“土筑草覆”的状态。
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说文》中:“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胚,以烧皆谓之瓦”由此可以发现,瓦的最初含义为左右陶器的总称。后来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造型的瓦件,瓦才逐渐演变为专用的建筑屋顶构件名称。
瓦的起源和文明,标志了我国古代建筑屋顶在材料上的运用已经由使用天然材料发展成使用人造材料。各种造型的瓦件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 屋顶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瓦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种类的不同同时也代表着建筑主人身份的不同。如果以瓦的材料来分类有青瓦,琉璃瓦,石板瓦,铜瓦,铁瓦银瓦等多种种类。其中建筑屋顶上应用最多的是青瓦。
1青瓦是指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它是瓦件中最为普通的一种瓦。青瓦使用泥土烧制成的,具体制作时先用泥土加入清水做成泥浆,饭后制成圆形的胚,再把胚筒剖成两部分,入窑烧制,制成青瓦。在对圆形胚筒做剖制时,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的青瓦称为板瓦,中间对称剖的叫筒瓦。由此制作方法可以联想“瓦解”一词出自此处也不一定。普通的建筑屋顶上一般都覆盖青瓦。
2.琉璃瓦又称缥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其颜色有黄、绿、蓝、黑等,属于比较高贵的瓦件。
琉璃瓦最早见于汉明器上,颜色鲜艳,富丽堂皇,到南北朝时琉璃瓦已用于建筑的屋顶上了;唐宋以后琉璃瓦逐渐盛行,并存有实物可证;明清时代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此时。琉璃瓦被大量用于宫殿建筑烦人屋顶之上,在京城更是到处一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件,无时无刻的展现出皇家的权利。
琉璃瓦作为一种瓦件,应用在我国国代建筑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琉璃瓦作为一种特殊瓦件,一般平民是不可使用的,只有在宫殿建筑和庙宇建筑上才可以使用。在这些建筑中也有着特殊规定,以规则最严厉的清朝来说,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和庙宇的重要建筑才可以使用,基本为皇家专用。绿色稍次与黄色,用与亲王,世子,郡王等这些政治等级稍次的贵族阶级的建筑屋顶上。
3.石板瓦是以石片铺设在屋面上作为屋顶上的瓦件使用,起着瓦的作用,因此称为石板瓦。石板瓦应用在建筑上主要是在民间建筑中有所应用,其他建筑上一般不覆盖石瓦板。具体做法是将较为规整的小块薄石片有序地排列在建筑屋顶上,由于应用的较少,所以不是太常见。应用石板的建筑因此被称为石板房。
4.铜瓦。铁瓦。银瓦均属于金属瓦,它们分别是铜片,铁片和银片做成的瓦的形式覆盖在建筑的屋顶上,这种金属多见于宗教建筑上。关于铜瓦的记载有《汉武故事》中的“其神屋,以铜为瓦漆其外”以及《旧唐书》中的“五台山有金阁寺,镂铜为瓦,涂金于上,光耀山谷”等。屋面覆盖铜瓦的实例见于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般,以及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等。屋面覆盖铁瓦的建筑在山东泰山和四川峨眉山一带的寺院建筑中存在。
5.木瓦、竹瓦均同于石板瓦,一般在一些民宅建筑屋顶上常见,而且这些民宅所在的地方竹,木材料都比较多,所以才使用这些材料做屋瓦。
以上是以瓦的材料为分类的,还可以以瓦的用途和形状等来分类。其类型又有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类型不同的瓦件构件成建筑屋顶的形象和风格也是差别很大的。
三. 建筑构件瓦当
1.瓦当简述。瓦当俗称瓦头或勾头,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一般在屋顶筒瓦顶端下垂的构建部分,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与滴水交替布置,对建筑物起着实用和装饰的双重作用。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源地,周代的先民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到了汉代,则流行在建筑上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和战国时期比较起来更为兴盛。那时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也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
2.瓦当艺术价值。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唐宋以来,瓦当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许多象陈直、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大学者都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而对它的专题研究则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事情了。
3.瓦当的分类。瓦当的种类很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瓦当在中国古建筑中起到的装饰作用是不能想像的,如果把建筑比作一首美妙的音乐,那么瓦当就是组成这首音乐的美妙音符。王振复先生曾说:“瓦当与另一木作斗相互辉映,是东方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光辉表现。
总结:瓦作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在展现美的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前人建筑形式提供了参考,更是为展现中国古建筑那种独有东方神韵之美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目录:
[1]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王其钧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关键词】影壁;演化;分类;装饰
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影壁的出现是和地理位置、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在南方,则是起到引导风的疏通流动,以降低庭院内的气温。但由于古代历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给影壁附加上许多风水、风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
影壁几乎和屏风是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陕西歧山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就出现了影壁的设置。该影壁设立于大门的对面,与门基本同宽。据考证,该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顶。由此推断,影壁的使用不会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影壁的设置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古代建筑中的门屏观念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此外,在《广雅》、《博雅》和《酉阳杂俎》等古文献中都认为罘即为影壁。由此可以推论,汉代影壁应有“萧墙”、“照墙和“罘”三个名称,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称为影壁的说法。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这也与壁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南宋学者、画家邓椿在其所著的《画继》中记载道:“惠之(杨惠之、唐开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枪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于(余)者,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如天成,谓之影壁”。以后,在室外的照壁、萧墙大多会饰以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的砖石,而影壁一词也随即取代了原有的萧墙和照墙,更多地为人们所使用。
唐代以后影壁被更为普遍地运用在了建筑之中。此时的影壁不是以设置与否来区分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是以影壁的建造规模,装饰的华丽程度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所以,大到官府、庙宇,小到客舍、民宅都设建有影壁。元明以后的影壁使用则更加普遍,现在可以见到不少实物,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石“铁影壁”;湖北襄阳明简襄王府邸的石影壁;山西大同的九龙影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影壁的分类
根据影壁与门的位置关系,可将影壁分为三类,即门内影壁、门外影壁以及门侧影壁。
2.1门外影壁。门外影壁是指设立在大门之外的影壁,一般在正对院落大门处。这种影壁通常建造在具有较大规模或等级的建筑群大门前方。正对大门或是和大门外左右建立的牌楼或建筑组成门前广场,从而增添了建筑群的气势。所以,修建门外影壁的一般是一些具有身份地位的官宦、王府和巨商。
2.2门内影壁。门内影壁是指设立在大门之内的影壁。这种影壁大多设立在皇家寝宫及住宅内院大门的里面。有的影壁的位置正对院落正门独立设置;有的建在东西厢房的山墙处。
2.3门侧影壁
门侧影壁是设立在大门一侧或两侧的影壁。有形状为“八字形”的八字影壁,也有形状为一字形的一字影壁。这种影壁形式在装饰入口的同时,也彰显了主人的身份,渲染了入口的气氛。
3、影壁的基本形制
影壁一般由壁顶、壁身与基座三个部分构成。壁顶的形式丰富多样,其形式与传统建筑中的屋顶大致相同,有保护影壁的作用,有硬山式、悬山式、卷棚式、庑殿式等多种壁顶形式。壁身是影壁主体,它占据整个影壁的绝大部分,是影壁进行装饰的主要部位,有的采用简单净素的菱形砖或方形砖铺设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面;有的壁身四角雕花,中心设匾额;也有的采用具有传统文化内容或传统故事的吉祥图案来装饰。影壁基座一般采用砖砌,等级较高的影壁会做成须弥座,并施以雕饰,也有施二层须弥座的形式。影壁大多为一面整齐的墙体,但因其装饰精妙往往会成为入口空间的亮点;也有的则为打破统一建造成中间高两侧低的三段式结构,新颖而别致;有的更是形式别具一格,设计巧妙,将壁身挖空供人通过。形式不一,变化多样。
4、影壁的装饰形式
影壁的装饰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从装饰的材质上来看,影壁一般采用砖、石、木和琉璃等建造材料建造,所以,影壁上的装饰图案主要体现在砖、石雕刻和拼砖、拼瓦两个方面。从色彩来看,皇家贵族大多会选用彩色琉璃从而呈现一种溢金流彩、富丽堂皇的形象;寺庙类建筑大多选用灰黑的砖瓦建造,中心再添加色彩而成,而民宅一般大多采用清一色的灰砖外加白灰抹面而成。
砖、石、琉璃雕刻以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大多采用高浮雕、低浮雕、浅浮雕、阳刻、阴刻等不同的手法,使植物、动物、文字等跃然于其上,雕刻工艺精湛,技艺娴熟,形式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虽然与室内设立的屏风装饰形式相近,但由于采用的材料和设置形式的不同,所呈现的空间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
从布局来看,多集中在壁身的中心和四个角上。中心称为盒子,四角称为岔角。壁身大多雕以龙凤、瑞兽、花卉和吉祥图案装饰,四周再饰以竹节纹、万字纹、卷草纹、云纹等纹样做为边框;影壁的顶部一般作木檐和斗,斗之间再饰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壁座一般为须弥座式或采用须弥座的变异形式,饰以卷草纹或火焰纹等纹样装饰。
从装饰的内容来看,有含有各种吉祥寓意的神话故事、动植物花卉以及汉字符号等。但所取题材多与主人的身份相关,影壁的花卉装饰大多选用以兰花、莲花、、梅花以及松、竹、梅、兰四君子等具有审美价值取向的内容为主。文字装饰大多为“福”、“寿”等大字和诗词,书体有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草书等多种字体;通常文字图案都是单独制作,尔后进行拼接,镶嵌于影壁的壁芯之间。动物装饰大多选用代表祝寿考、求平安、渲染清明气象或是衬托官高位显的的龙、凤、麒麟、鹿、仙鹤等。
5、影壁在住宅空间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礼制思想。这一思想也毫无疑问的影响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住宅,所以在居所设计中就体现了一种中正思想。当然,要体现“中正”,又要体现“聚气”,那就要引入过渡空间即:大门与影壁之间的空间,予以作为内与外的联系,经转化,以达到内部的“中正”。在北京四合院建筑建造之时就有遵循很多的原则,而进门设影壁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住宅建筑中,大门较多的设立在东南角,影壁则设立在厢房的山墙一面。进入大门,首先入目的就是影壁,经果此处转换的空间,人们再向左继而转入前院,在后经垂花门进入内院,踏上院落的主轴。由此可以看出,影壁在整个院落的组合中巧妙地起到了组织内外空间的有序过渡和转换或限定场所的引导作用。增添了院落层次,营造出一种引人注目并诱人探寻的开端,使人在它的引导下满怀兴趣地去探寻主体。可谓是起意明确,形象鲜明,作用突出。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M].北京:三联书社,2004.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社,2001.
2、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3、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4、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 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