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好心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天,我做完作业,习惯地从书架上拿了《优秀做文》这本书,按顺序看了《美好心灵》。
《美好心灵》一文讲到了小作者在妈妈的吩咐下去买盐时撞到了一位7岁的小男孩,却将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使小男孩感到身心委屈,但他没有斤斤计较。当他发现掉在地上的钱有可能是作者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叫住了小作者。每想到这件事,心情都难以平复。
在生活中,每当我受到别人不公的待遇时,我将会想到以牙还牙。现在想起来,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小心眼,觉得很惭愧。“刚跑几步,忽然身后传来?ё趴抟舻乃祷吧?骸?蠼憬悖?馐悄愕那?穑俊毙∧泻⑺盗苏饩浠案?梦腋卸?因为我没有想到一位这么小的男孩会如此善良,表现了小男孩高尚的品质,也充分表现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处处充满人间真情。
今后,我一定要向小男孩学习,做个美好心灵的孩子。
【关键词】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教活 规范性 儿童化 鼓励性 趣味性
【正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他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而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语言这一“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呢?
一、规范性语言:在教学中,教学语言必须采用规范化的“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教学语言要吐词清晰,断句准确;同时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杜绝“啊”、“这个这个”、“对不对”等口头禅的出现。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这要求我们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表述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等。对学生已知的或非课本重点少说或不说,对重点或学生不懂的要详说、多说,有时可以适当强调,但要注意一个度。语言规范还要求用词用语恰当准确,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如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既自然导入新课又使学生受到语言熏陶。语言的规范性是一个老师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二、儿童化语言:小学教师恰当地使用儿童化语言,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知识。有些人对儿童化语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有尖着嗓子,用“娃娃腔”说话,甚至模仿孩子讲“饭饭”、“肉肉”等一些语法混乱、用词不当的话语,就是儿童化语言了。其实这是把“儿童化语言”和“儿童口语”混为一谈了,这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有害的。那么,怎样正确、科学、灵活地运用儿童化语言叩开孩子的心灵呢? 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谁来叙述一下小蝌蚪演变成小青蛙的过程?”这一问,卡壳了,小朋友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立即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赶快纠正说:“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长成小青蛙的?” 。孩子们一脸的轻松,并且把问题回答得很完整。在教学“落”字时,发现学生容易把上下结构的“落”误写成左右结构,于是我告诉学生:“三点水一定要躲到‘草帽’的下边。”一个“躲”字,赋予了“三点水”以生命,而且有浓郁的感彩。调皮的“三点水”躲起来的样子,给学生以深刻印象,以后就不再写错了。
三、鼓励性语言: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鼓励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听起来感觉心里暖洋洋的,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综观一些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说到:“真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说错了不要紧,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因为你们是最自信的人。”……一句句激励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诵读经典;启迪心智;激发潜能;学习文言文;学习型家庭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中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诵读经典,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厚积薄发,培养学生的读书语感。
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回透彻。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能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道:“(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而古典诗文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而且词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意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由此可见,诵读古诗文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如果把我们的学生教到能自己把握诵读的语速、语调和情感时,那么学生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记得我们班学生刚开始朗读课文时,都是在唱读,不懂的字词句间的停顿,更别说朗读情感了。尽管我已经很努力的启发朗读,甚至让学生随度跟读,可效果始终不理想。但经过近年来的古诗词诵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感增强了,朗读课文时能做到声情并茂了。
四、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父母子女感情。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中”的成就感。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中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 《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汉中市西乡县察院街小学六(1)班
白一云
豆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他爸爸是公司的大老板,所以豆豆非常奢侈,经常乱花钱。豆豆仗着他爸爸是公司的大老板,他非常傲慢,他瞧不起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比如他的同桌楠楠,那个从农村转来的学生。楠楠第一天转来时,老师安排楠楠和豆豆坐在一起,想让豆豆学习楠楠那种不怕苦的精神。谁知,豆豆在楠楠来的第一天就给楠楠来了个下马威:不能超过豆豆画的“线”!豆豆欺负楠楠是农村来的,百般的刁难她,让楠楠苦不堪言。
一天晚上豆豆吃完饭后,沉沉的入睡了。突然,一阵狂风刮来,豆豆被风沙迷住了眼睛,当豆豆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周围是一片大草原。“这是哪儿?” “是谁把我抓来这里的?”一连串的问号在豆豆的老海里闪烁着。“这里是奇妙仙境。”一股苍老的声音传入豆豆的耳朵里。“你……你是谁?”豆豆心惊胆颤地说。“你是谁?”豆豆大声喊着。“ 我是智慧老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魔幻般的出现在豆豆的面前,他就是智慧老人。“你 …你为什么要抓我来这儿?”豆豆颤抖着说。“因为你是个奢侈、傲慢的人,所以我要带你来这里改过自新。”老者说完把手一挥,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屏幕。老者说:“这是上周一颗黄豆给我发来的日记,豆子在日记中记录了你的同学和楠楠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豆豆疑惑的说:“我有两个问题?”“你说吧。” “首先,我的同学也是楠楠的同学,为什么要分开说呢?其次,同学们都不理楠楠,又怎么会 和她之间发生事情呢?”“因为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架起了一座桥,把你们和楠楠分成了两拨人。”豆豆听了这些话,心里并没有感到愧疚,反而说:“楠楠是从农村来的 ,大家不理她很正常。”老者恨铁不成钢地说:“既然你还没有醒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颗豆子写的日记吧:”
豆子的到了爱(love)
5月6日
晴
我—— 一颗长得不帅的小黄豆。我一生下来全身都是小黑点,同伴们都叫我倒霉蛋。大家肯定都想说我一定受了不少欺负吧!正是这样,我几乎天天受同伴挤兑我的痛苦,听他们讽刺我的话语。不过我妈妈还是很爱我,那天,我的哥哥骂我说:“你根本不配当我的兄弟,你这个倒霉蛋,给我滚开!”说着哥哥就踢着我的肚子,把我的肚子踢得可疼了,妈妈见了训斥哥哥:“丁丁(我的乳名)就是再没用,他还是你的弟弟,况且你不能只从表面去看待他,他干活时也一点不比你差!”各个低下了头,向我赔不是:“对不起,弟弟”,“没关系”,我微笑着说。
一回想起这些,我就泪流满面,我有一肚子委屈想对妈妈说。昨天,妈妈把我送上车后(人类采集黄豆去买的拉货车),我来到了一家黄豆店,在这我没有妈妈的保护,我受到同伴们“非常”的待遇,天天都受欺负,我感觉世界是一片灰蒙蒙的。黄豆店的老板对我更加残酷忍,她看见我这么难看就说:“真难看,送货的人也不长个眼睛看看豆子是好是坏”,说完就毫不客气的将我扔在路上,咚……我被重重的砸在了地上,我顿时感到天昏地暗……过了许久,我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在一块水洼里。天哪!我吓了一大跳,我的皮泡皱了,黄色的外衣已经脱落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没有外衣的我在冰凉的水里,身上起了鸡皮疙瘩。我盼着有人来解救我,让我离开这里。终于奇迹出现了,一个小男孩把我从水中捡起来,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长得怪怪的,算了,还是不要了,太脏了”。男孩用大拇指把我弹出去,我在空中旋转了360度,我头晕目眩,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竟在一个扎马尾辫女孩的手里,她好奇的大眼睛望着我。我害怕极了,浑身哆嗦。我使尽全身力气想向后退,可怎么也退不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没想到小女孩甜甜的说:“你好漂亮,可惜你不会说话,不过,也没关系,我相信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你到我家,我会好好照顾你”。听料小女孩的话,紧张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可又害怕她又会向上次那个小男孩那样把我弹飞。没想到小女孩真的把我带回了家,把我放在杯子里,杯子上蒙了纱布。三天后,我长成了一颗豆芽,人们吃到我都赞不绝口。
我很感谢那位小女孩。
老者和蔼地说:“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就是楠楠,她在黄豆最需要安抚它受伤的心灵时,伸出了爱的双手,让一颗内心以伤痕累累的黄豆,得到了幸福,楠楠她是伟大的,因为她的心灵是美好的。”
老者语重心长的说:“如果你变成了那颗黄豆,当你向你那些“铁哥们”求救时,他们依然会像对待那颗黄豆一样对待你。因为他们的心灵是污浊的,他们看中的只是你的钱,如果你变成了一颗黄豆,他们就会失去对你的利用价值 ,他们就不会救你了。豆豆你是一个好孩子,不要再大手大脚的乱花钱了,想想吧,这些钱都是你爸爸的血汉钱呀!”老者说完这句话,又是一阵狂风刮来,豆豆晕了过去,过了许久,豆豆醒了,他睁开朦胧的双眼,发现自己竟在家中,原来这是一场梦呀!
豆豆醒了,他感到很惭愧,他想:自己以前是那么瞧不起楠楠,整天为难她,真不应该。楠楠的心灵是那么美好,她对一颗小黄豆都是那么的关心,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像楠楠一样--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一、引导讨论,感悟美好品德
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推进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体验,感悟其间蕴含的感情与人物的良好品德。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父亲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认为儿子得到的鼓励已经太多了,才说“糟透了”的。母亲的评价是为了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为了提醒“我”、警示“我”。然手让学生反复读描写巴迪听了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后截然不同的反应的语句。再让学生讨论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发挥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在一阵激烈议论后,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由此,学生深刻地感悟了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二、放手探究,挖掘优秀品德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探究活动中触摸文本,符合小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优秀品德。教学《月光曲》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贝多芬被屋内兄妹俩的对话所感动的段落,思考:如果你是贝多芬,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学生思索后,纷纷说开了:“因为哥哥很关心妹妹,妹妹也懂得体谅哥哥。”“因为兄妹俩手足情深。”“兄妹俩都懂得为对方着想。”“妹妹那么爱听贝多芬的曲子。”……这样就为学生深入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热爱之情打下了伏笔。这样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了作者语言文字的美,也让学生拓宽了思维的空间,从而深入感受了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内涵。
三、表演课一剧,获得品德熏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地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获得品德熏陶。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让学生分角色熟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创编课本剧,演一演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表演了晏子从大门进入楚国;拜见楚王,回击楚王;楚王设宴侮辱齐国,晏子设喻破计。台上学生灵活现的表演,把楚王的狂妄自大到后来被晏子的才智所折服以及晏子的沉静、睿智、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下学生主动配合地扮大臣们得意洋洋地哈哈大笑到竖起拇指、点头赞晏子的情景,生动再现了历史情境。因此,学生获得了做人要维护个人、国家尊严的教育。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细致的分析,学生已经意会,轻松地理解了课文。
四、归纳内容,内化美好品德
当学生经历了课文理解的过程,认知也就随之生成了。归纳总结往往起到整理、内化知识的作用,也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于是,他们的价值观得到升华。教学《将相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廉颇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在述说中,其间的美好品德也得以内化。
五、开展活动,促进品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