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范文第1篇

自艺术诞生时,艺术的材料媒介便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不管处于何种环境,在何种发展过程中,艺术创作与表现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有何种限制,人类总能凭着自己的智慧找到恰当的艺术创作材料。通过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祈愿和理想。当代中国的艺术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艺术的强大冲击,致使艺术发展格局必然更新。比如说材料的发展,人民对审美质量的提高和各民族的交往,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启示。而综合材料的运用,则能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平台、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更有利于我们艺术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

关键词:综合材料 艺术创作 形式语言

1、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渊源

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始于20世纪初,随着20世纪艺术发展的进程,它渐渐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表现手法,可是要追溯它的渊源,我们得从原始社会谈起。原始社会人类的艺术创作及其材料就有共通之处。比如说原始陶器、洞窟壁画和大地艺术等,都是世界各地区原始艺术共通的形态。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勾勒野牛的形状起,到近现代艺术家开始购买工业材料进行绘画,材料作为艺术创作语言的载体,随着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变革,而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沉淀,也离不开各个时期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的改革和创新。艺术创作材料和工具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伴随着艺术思想的变革和技法的更新而发生的。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尝试用素描材料和色粉笔结合,使绘画技法通过综合材料的运用获得丰富的表现效果。在20世纪初,立体派画家波拉克和毕加索将现成的材料引入绘画创作中,油漆工人出身的波拉克将真的漆工用的木头纹理放入画面中,试图打破传统绘画中的那些“虚假的真实”即在二维平面上描绘三维的传统透视作画技法。他们还将木屑报纸甚至香烟都粘贴在画面上,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被称为综合和拼贴的立体派。波拉克和毕加索将综合材料引入艺术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传统绘画“虚假的空间”的背叛。当他们在立体派绘画中越走越远,感觉没有办法时,索性将字母、数字,直到现成的物品都直接拼贴到画布上,而形成所谓的“综合材料绘画”,这可以看作是绘画中综合材料运用的开端。在他们之后一些现实主义画家也纷纷开始不同程度的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而在他们作品中运用多样的材料和多变的技法,表现出充满幻觉的艺术境界,这也充分显示了他们对材料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而在中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风格、样式、材料等各方面的独特性。中国古代绘画样式,材料的丰富性,也是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在远古及其此后,我国历代都有各种材料媒介的杰出艺术创造。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纸、砚等绘画材料是有严格规定而是一成不变的。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多化解觉得这种严格规定的传统材料制约了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创作中被束缚了手脚,于是就有了画家出于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目的而进行反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进行改革的实验。比如林风眠先生将水粉颜料掺入墨中,使中国画面目一新,呈现出一种色彩鲜艳,丰富厚重的画面效果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艺术界中的国际交流日趋活跃,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迅捷传播以及在现代艺术精神的感召下,更是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 多种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2、以综合材料为基础展开的自我艺术创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我们想做某件事时工具是很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能被我们利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但如何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让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我觉得我们考验从以下做起。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依据材料不同的特性来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依据自己创作表现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利用。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纸,安全性好,能很好地被我们加工利用,效果又好。生活中常见的泥,各种彩泥和单色粘土等,出了这些还有布、竹、木、草、叶、各种果实、线、塑料泡沫等材料。现实生活中各有有形废弃物比如(玻璃、陶瓷、塑料、金属等材料)。各种现代包装盒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是适合我们艺术创作的材料,有适合于我们内心情感表达需要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利用,最后更容易融入到我们的画面当中。

3、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材料是艺术创作根本所在,而把材料综合运用手法归结为技术问题是非常浅薄的,因此综合材料在我们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仅要包含表达方式的超越,艺术观念的突破和视觉习惯的变革,材料的开发和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艺术语言无穷的魅力,以及他在表达审美主题复杂,微妙的感觉方面时所具有的丰富潜能。富有创作力的我们不满足已拥有的或已掌握的材料,我们了于寻求发现未知的新表现空间和乐于在材料的运用上进行反复的选择,实验和提炼。艺术就是不断的革新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为了材料而材料,应该是为了艺术而材料,材料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而已。最后,我们在选择,运用材料的时候得表现出材料背后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综合艺术范文第2篇

假如从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包装、作品展示直至拍卖能够集中在一个整体上实现,那么既为艺术家节约了大量精力,更为收藏者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

打通艺术产业链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并在加速实现。在正戎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副主席、世界智本家总裁协会理事长孙云龙的眼中,“艺术综合体”无疑是打通产业链和助力青年艺术家的最佳选择。

热潮催生产业链整合

文化与艺术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美国文化与艺术产业收入4500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25%,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而美国最大的400家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与艺术企业。

2012年1月初,艺谷文化创意园区在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开园。园区占地30亩,拥有超过5000平方米的全亚洲最大的单体艺术画廊、艺术品版权交易中心以及艺谷总部办公大楼。

国内外艺术市场的火爆,使得艺术产业的力量正在飞速放大。在此趋势下,艺术无疑更需要与大的产业链对接,通过融入更大市场和经济体而释放能量和活力。

然而目前国内画廊、拍卖行、艺术家、经纪人等多个角色“分而治之”,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能够贯通产业链的艺术综合体呼之欲出。

便捷艺术产品化金融化

纵观西方艺术市场的发展路径,随着中产阶级家庭的兴起,艺术从家族收藏模式中被解放出来,艺术市场开始了真正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变革,一些投资机构开始布局未来的艺术产业链条,从投资艺术品转向投资艺术产业。

“艺术的样态多种多样,有艺术群体和圈落、艺术展览展示平台、艺术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等,这些样态虽属同一个产业链,但又基本各自为政。”孙云龙表示,综合艺术创作、展览、交易、交流、商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将应时代和艺术文化发展的需求而生。

孙云龙认为,艺术综合体的本质是一个地标性的艺术建筑,通过定期举办画展、拍卖、艺术品鉴赏以及艺术家培育等系列活动,将市场中各个环节有效结合并形成合力。

同时,艺术综合体在孵化和培育艺术家及打造资本与艺术家对接的平台方面,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一个完善的艺术综合体可让艺术家在其中自由地创作,随后高效便捷地实现艺术的产品化和金融化,最终形成艺术的产业化。

艺术+实业+金融的探索

“正戎集团准备依托文化中心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将‘艺术+实业+金融’结合发展,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依托并互为支持,产生综合体效应。”孙云龙表示,正戎集团已开始规划一个旧工业建筑改造为艺术综合体的项目—“东方艺术金融广场”,项目基地位于黄浦江东畔,隔江与陆家嘴相望。

他们将和中国美协及人民友协合作,选送全国最优秀的50名艺术家于今年12月赴法国卢浮宫展览,2013年则计划策划“紫禁城-卢浮宫”展览,将国外的优秀艺术家作品吸引到中国。“打通了国际和国内最重要的两个展览平台”。

孙云龙表示,公司已整体规划了一个30亿规模的文化与艺术产业基金,并在今年投入3千万元资助相关活动。“优秀作品放在艺术综合体里长期展览,既可给民众和青年艺术家学习和观摩的机会,同时也可促成交易,且这些措施都和地方政府合作,在产业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会给予很大的支持和优惠,现在上海以周边多个城市已密切和我们沟通希望项目能够早日落户。”

综合体比拼综合实力

目前,国内青年艺术家的发展道路除了入选国内外大展外,还有不少人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即在国外拿大奖、在国内被报道。大多数“曲线救国”的艺术家回国后会走上教育之路或进入社会公共领域。

该现象也折射出全球化的经济结构支撑着一群彼此关系密切的收藏家、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家等。同样,大大小小的商业画廊正在中国百花齐放,世界各地的藏家也争先涌入中国的艺术市场进行收购,中国的艺术市场体系正呈现出多线索、多层次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

在孙云龙看来,目前我国的文化与艺术产业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群魔乱舞、内外竞争”的格局,谁能创新商业模式,谁就能占得先机。

综合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学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

教育教学活动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全体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其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培养学生对己学得的知识敢于“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并能把知识“引入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之中。

这里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学习方法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专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培养新型人才、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中等艺术教学课程设计过分强调专业学科体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1.选择艺术学习

当今社会对受教育者来说,学习是必须的,而且在选择就业时对学历有明确规定。这就决定受教育者在将来步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相应学历。中专学前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属基础文化学习阶段,该阶段学习的学生有许多自身特点、特长及兴趣,尤其艺术方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是人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艺术有很强的互动性,其本质目的相同,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不能截然把它们分开。形象化和以情动人及表现型是艺术的共同特点。社会的进步对专业门类分工越来越细,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人们的求知越来越广。各大院校及我校每年都会申报新的专业,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这些专业名称较新,有些需要仔细查询,才会明白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向及内容。

随着边缘学科的不断融合,新知识的不断丰富,各种边缘学科不断出现,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制造,艺术与工业等学科不断融合,“一专多能”型人才成为市场的新宠。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成为艺术创新的主流,培养既具有对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又掌握其中某一专业技能的学生势在必行。中专艺术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这一现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综合艺术专业特征被发现并重视。

作为一名刚完成九年制义务学习的学生,除去一些有明确指向的考生之外,还有许多考生仅仅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但对自己究竟能从事何种艺术专业是不清楚的,所以多数考生往往是几所学校同时考,几个专业一起报。这说明考生对报考专业的不确定,专业选择上有许多偶然性,一旦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时,在学习心理上就会形成障碍,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及发展前途。

2.学习何种艺术

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人们的潜在智能通过以下表格可以发现:人具有一组智力,而不是凭借阅读和计算的能力评价出狭隘单一的智力概念;同时,各种智力之间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相互独立。

我们说这个人有点笨,只是针对某件事,但不等于在另一件事也笨。也许他对数学问题反映不尽人意,但在经商理财方面反应敏捷;也许她唱歌不是很好,但她有与众不同的绘画特长。也许她文化课总体不好,但她有较强的模仿表演能力。问题是有些能力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没机会接触和表现,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对自己兴趣发展限制较多。当初中毕业有志报考艺术类专业学校时,对自己又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专业性较强的艺术职业专业教育有时还缺少自信,把握不准。

解决问题或创造出对于一种文化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标准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强调的是一种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是搭建综合艺术平台的内在精神。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阶段性的,中专学习阶段非常关键,该阶段的学习首先是确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做好继续升学准备条件或社会工作的行业技能,不断增强对选择目标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我们会看到许多艺术类的兴趣班在学生课余时间十分火暴,使学生从兴趣学习转变为一种成就动机。

3.建立艺术基础平台

当今社会越来越表明,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有许多有学历但做着与所学专业不符的工种工作。同时还有许多双学历、多学历的人才。这表明人们对掌握较宽知识面的要求较为突出。美国劳工部提出:在当今技术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和“三种基本素质”。这份报告实际上也成为美国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

[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三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思想能力;各人品质。

这些都是对学习化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信息素质的培养,其内涵有6个目标体系:

(1)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判断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不断进行加工、创新的能力;

(5)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全面、有效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中等艺术教育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加强较宽的相通基础课程的素质教学,这个基础是所有艺术门类专业学生在选定一个特定专业方向以前都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基础知识,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宽基础”。目前,在综合表演艺术专业平台教学中,我们开设表演语言音乐,基训四门专业课和一门文艺学常识,在综合非表演艺术专业平台教学中我们开设,综合绘画(素描、色彩)、透视、构成、速写、音乐、电脑七门专业课。即学生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而是针对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政治文化类、工具类、职业群专业类等几大板块。学生通过一年的“宽基础”的学习,对自己智能及专业特长方面,以及在今后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

回顾学校教学与发展,我们有许多的专业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专业及考入高校继续学习的专业并非是在学校里所学的这项专业,她们或多或少在学校的大平台上建立的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周迅(舞蹈-影视);顾雷(越剧-舞蹈);刘海波(越剧-舞美-歌手);何赛飞、陶慧敏(越剧-影视);董卿、王海涛(话剧-主持)等等,以上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全国就更多了,刘欢、韦唯、刘晓庆、陈逸飞、章子怡、张艺谋等等,他(她)们最后发展事业与最初学习和从事专业是不同的,正是不断否定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结果。

综合艺术专业平台学习阶段实施无方向专业分班,目的为了更好的贯彻综合平台学习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做到真实本意的选择学习,使综合艺术平台真正体现教学计划设定的实际意义,使之完善,从而达到平台的科学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入学按学号的奇数和偶数分一、二班,简称表演一班;表演二班。第二年按考前专业方向分班,需改变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还需按专业方向申请手续考试执行。进入所选专业学习,达到表演艺术平台建设的本意。

学生通过该专业的考核,进入该专业的必备学习,这种选定建立在一个“活”字上,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活模块”。指所学内容为某一特定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第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第二年的选择专业影响学习非常有好处。

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选择某一特定行业之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综合基本能力学习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把不同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求学生能掌握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多项职业技能,能具有向相近职业的横向拓展能力。因此,在中等艺术学校开展“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搭建综合艺术教学平台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也有较深远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一年的综合艺术学习,选择特定的学习专业方向通过考试得到选择认可,确定专业目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充分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有较好的艺术基础知识,对特定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艺术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快了特定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有利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观愿望。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学习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识转变。全面的艺术素质学习,更有助于特定专业的加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适应性高素质人才,超越了传统的一技之长的人才理念,也超越了那种仅限于课程更新或开辟新专业的狭隘办学思路;职业教育追求素质目标,具有比其他类型教育的更多优势基础,也具有更直接的社会适应性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为受教育者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这种改造最贴切地满足了趋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

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应当把无论何种职业的或专业的知识技能训练都作为培养其基本品质的素材或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的。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整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学校教育必须把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后继发展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4.充分体现了“宽”、“活”的特点

相关、相近专业的课程的选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文化基础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终生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活”:学校不但可根据已开设的专业来建设一个职业群,确定几个或十几个相关专业,在每学期或每年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能真正按市场经济需求,灵活变化专业。

层次“活”: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实施的教学方法。模块层次可分为升学模块及就业模块。

课程“活”: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艺术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新的课程不断产生,充实着模块的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相继在模块中消除。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淘汰与更新中,才能使艺术学校的毕业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主体“活”: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个性特点及个人的学习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也可以在学校为本届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任意选择,“活模块”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管理“活”:由于职业群汇总相关专业模块的增多,多层次教学的出现,选修(必选和限选)课程和课时的增多,学校在教学计划、授课安排、成绩考核、毕业分配等方面都在形成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也逐步走入现代化、科学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使受教育者可以真正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学习专业,改变学习关系,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提高职业艺术素质教育,探究职业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锻炼及培养掌握发挥综合艺术的技能。同时,建立一整套评定艺术素质的专业考核标准。

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最重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上已有不少好的方法和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中,新的信息快捷获取,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重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人际交往技巧等诸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增强涉足社会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的发现的确不容易,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把学生放在心中,以学生为本,要善于去发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要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保姆式”的管理方法,否则很难有效地发掘和开发。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地融合起来,开发他们适应社会的潜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有更多拥有展示自己个性空间与技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特别让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潜能的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现自己潜能的空间。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显示自己的同时,能够得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使学生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锤炼。并通过这些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使我们的学生潜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平衡的发展。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体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的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综合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饰;综合使用;综合材料;艺术精神

纵观艺术史,最早人类在身体上使用矿物颜料来装饰自己,发展到现代用有机材料、复合材料及很多现代高科技材料来作为装饰艺术的创作材料。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艺术观念的变化和艺术流派的日新月异。二十世纪初杜尚用车轮进行艺术创作,此后中西方关于艺术概念产生新的定义,艺术不再是局限在颜料和画笔的事情,它可以用日用材料来表现,材料本身可以变成艺术作品。在传统艺术中材料仅仅作为造型手段,现在却满足人们新的的审美意义。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用于制作装饰画的新型材料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在西方这些媒材被称为综合材料。在国内,以“综合绘画”来命名易于让人理解,它就是用“综合绘画”来创作的绘画,是“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在绘画上的统称。材料正在进行综合使用,技法也在运用上实行综合。

因此,装饰艺术家们对材料进行跨学科探索和实验成了艺术创新的一个生长点。综合材料在装饰艺术中的使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有在创作中多种材质同时使用,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材料运用比较单一和单调,而当今材料的运用则愈加丰富多样,呈现综合发展样态,便于发挥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家塔皮埃斯作品中使用了多种材料,绝然抛弃传统画家那样用颜料创作的手法,粘土、稻草、纸板等物品直接走进他的作品,甚至日用品也直接被搬到作品中来。也有对传统材料的创新性表现,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观念也在急剧变化,过去许多惯用的材料经过新的艺术手段,创生出新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塔皮埃斯所用的材料不仅是画布与颜料,材料在他的大脑中都变成了艺术作品的有机成分。这些材料经过创新使用又成为新的材料语汇,丰富了艺术语言。再有是对现代新型材料的使用,科技的发展创造出了当代新型材料,艺术当随时代脉搏,优秀的艺术家在于能够把握时代,寻找新的艺术媒介表达当下自己的艺术观念。

装饰艺术中综合材料的美感就是材料所给予艺术主体视觉和心理的审美感受,通过材料的质感、色彩、光泽、肌理等要素展现出来,或者在传统媒材中加入新媒介,或者使用各种综合媒材,方法上没有定论,但艺术目的同一。因此在进行装饰艺术创作时需要考虑材料的质感、肌理等综合性特点,综合材料表现手法具备的这种特殊性,是把握好综合材料中的材料运用规律的切入口。那综合材料实践中如何具体把握艺术规律呢?

挑选什么样的材料和怎样使用材料是首要的问题,什么材料可用,就是材料的自然形态下是否符合创作要求,也就是说材料在物理条件下呈现出来的性能,这种特性是由材料的物理结构所决定的,自然状态下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而独立存在,但是否符合艺术需要和创作目的,即符合装饰作品形式美的审美要求,这需要对选择的材料经过处理,处理后的材料应该符合作品本身的精神价值,具有加强作品本身的情感诉求和艺术表现力度。在综合材料装饰艺术的创作中,材料选择的范围很广,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材质规律即材料的可用性,不同领域的媒介材料都有更多更广的选择,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自然特性有较好的把握,才能做好艺术取舍工作。对材料特性的选择和把握要符合画面形式要求,为艺术创作服务,材料的外观既包括材料的自然外观,还包括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外观。自然外观是材料天然就具有有的样子,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则是组合改变后所具有的新样子。大多数情况下材料会呈现先天形态和加工后形态所具有的美感,这种美感存在对比的点线面中和谐的黑白灰调子中,如肌理对比、质地对比等。材料的机理美感是指材料本身的纹理、图案等,材料的质地美感是指材料特有的质地“真”的美。事实上符合创作要求的材料不会满街都是,这需要惹眼视金,力求在材料的情感体验和作品需要建立一个对应关系,对无法直接使用的材料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既要保证材料本来特性,还要保证艺术效果。需要对材料的工艺特性有一定了解才能控制材料的加工效果,这就要求熟练把握经过各种加工处理后材料的最终效果,对装饰艺术作品创作者来说,事先预见材料经过艺术处理后的效果是一种艺术能力的表现,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掌控材料语言。

和其他艺术一样,材料语言是要表达出作品的精神之美,综合材料装饰画也不应停留在单纯追求画面形式上。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能表达出创作者的精神内涵,材料语言就是装饰画中精神之美的展示。由于有不同的材质语言,会在视觉空间的艺术强度和差异中得到强化,此时材料通常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情感,这种情感被艺术处理起来后,化变成材料特有的语言符合。通过对现成材料的重新认识和加工,发挥现成材料的符号语言,实现视觉文本的自觉化的象征表达,这种情况下材料语言和作品本身的诉求达到锣鼓共鸣,让人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拍手叫绝。基弗表现坠落的战机、破败的废墟、战火烧过的大地等,就选用铅这种被腐蚀过的带有阴郁色调的废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比如艺术家丹塔菲丝通过作品思想和材料语言之间产生的矛盾张力,给人以强烈的心理落差感,其陶瓷浮雕就是如此,创作出类似皮革质感的形态原来是摸起来质地坚硬的陶瓷,给人深刻的艺术情感体验。立体派艺术家毕加索等使用多种材料,拓展各种材料语言与材质肌理对应关系,对现代人作为个体生命情感的进行象征性表达,透过作品去探索隐藏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世界,从中收到一种艺术力量的感召。勃拉克和毕加索将现成材料引入拼贴画的创作,使画面材质语言的表现突破了传统语言的固有框架,把绘画空间和结构表现的概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装饰是依附于具体空间的,综合材料装饰是装饰艺术中的一支,也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空间而存在的,综合材料装饰艺术的创作需要将空间因素考虑进来。装饰是为空间服务的,空间的装饰与综合材料装饰艺术的关系是同理的,艺术的特性就应考虑它自己的意义空间,因此装饰画必须与多样的装饰空间协调起来。传统装饰画由于形式和技法的单一性,面对当今社会很难满足人们现代装饰审美需求。综合材料装饰画的出现就意味着创作者可以在观念上突破,形式上更加自由,强调与现代空间的协调,尤其在材质上可以根据功能、空间等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和不受拘束的艺术形式。衡量一件作品是否成熟,重要的是看创作者能否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不可替代的媒介凌结在一个完美的形式中。

综合材料创作技法并没有技法规范限制和严格的步骤,相比传统绘画,自由性比较大,除了同样考虑造型、色彩构成等基本性问题外,更凸显现代材料的材料语言在当下的表达。诚然,任何艺术创作问题绝不是靠总结出的几条规律能简单解决,艺术思想也不是运用任何规律能产生的。好的艺术构思需要辛苦的艺术积累和深厚的造诣以及苦尽甘来的灵感。

参考文献:

[1]陈心懋,综合绘面-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3页.

[2]何宝森,论装饰画[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6页.

综合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 艺术 综合教育

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多种心理功能协调发展,使幼儿的审美感和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方向聚合、转化,使儿童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冲动,从而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实现。

1.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概念。早期儿童艺术教育通常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受教育者的完美人格起着重要作用。构成一个人的完美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有认知结构、伦理道德结构,还包括审美心理结构。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不能相互替代。

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使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整体上得到提高,即不但能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还能对各种艺术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直觉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

2.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依据:格式塔心理“异质同构”理论。现代美学研究中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脑诸方面的心理机制是一个运动整体。审美知觉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一种格式塔)。比如:一朵玫瑰不等于色、香、鲜、嫩诸感觉要素的相加;一个曲调并不等于高、低、强、弱几个乐音的拼凑。格式塔心理学派还根据心理学实验和大量的艺术实践事例提出了“异质同构”论,并以这一观点解释了审美心理活动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奥秘: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株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都具有表现性。例如:人们为什么会对垂柳产生孤立无助、绵绵哀愁的感觉呢?因为,柳条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被动、下垂的特性,在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心与物的“异质同构”。概而言之,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人类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主张知觉表象的创造性,主张心与物的“异质同构”。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认为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加以沟通,通过艺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幼儿,就能促进幼儿的多种心理功能协调发展,使幼儿的审美感和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方向聚合、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结构。将这一意图转化为教育实践,就能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实现,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

3.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结构。

3.1 准备活动。艺术综合教育中的选择与匹配必须在已知和未知的材料中进行,以某一部分领域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这就常常使得分领域的艺术活动变成艺术综合活动的准备活动。如在欣赏诗歌《梦》之前,有必要将《梦之船》的歌曲先学会;组织大班幼儿学画连环画《龟兔赛跑》,就必须先在语言活动中进行故事《龟兔赛跑》的教学;学唱歌曲《春姑娘》,则先来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这样,在同一主题的贯穿下去选择各艺术领域的活动内容,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提供丰富的材料。

3.2 活动过程。从文学导入的活动一般都具有三个先后联接的活动或一个活动的三个层次(从音乐导入的活动、从美术导入的活动大致也有相似的三个层次)。

①配乐欣赏。音乐既可以作为渲染情绪的背景,也可以作为某一阶段的主要欣赏对象,如在《烟斗竖笛》的教育活动中,故事叙述与竖笛音响交替出现,使幼儿更容易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②与音乐和绘画进行匹配。如让幼儿观察、思考哪首歌、哪幅画与哪个故事相似,什么地方相似,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等。

③表现(创造)活动。将一种艺术形式的情感或结构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如让儿童用欢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来表现故事中所蕴涵的快乐、幸福的情感基调。

4.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师在设计艺术综合教育活动时,应把重点放在让幼儿感知、体验文学以及音乐和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及形式美要素上。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及情感时,其审美效应具有相似之处。因此,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认知,而是帮助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鉴赏接受及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材料,这是整个活动设计的关键所在。其一,所选的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应是形象鲜明、优美生动,可以为幼儿感知和理解的,同时又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其二,三者之间还要有相类似的审美特征,这些作品能相互匹配,并具有典型性。例如,中班的一个艺术综合教育活动,教师选取的文学作品是童话《树妈妈和树叶娃娃》;音乐作品是歌曲《小树叶》、乐曲《挪威舞曲》;美术内容是添画“有表情的树叶”以及拓印画“打扮树妈妈”、想象画“秋天的树”等。童话和音乐的结构都是ABA式,情感的发展也是ABA式,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一致,能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从而很好地把握住结构的特点。

其次应考虑以何种形式导入活动。活动的目的不同,导入的形式也要有所变化。一般地说,重在让幼儿感知形式结构,从音乐和美术活动导入较为适宜。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故事《风筝燕子》的回旋结构,教师先让幼儿感受、体验音乐《儿童回旋曲》的结构,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把握故事结构和情感发展的脉络。

再次,设计中应注意感受在先,理性点拨在后。如感知节奏,对小班的要求是感知诗歌和音乐的节奏,到了大班后期,则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具有节奏感的绘画、诗歌、音乐作品以及生活中具有的节奏美。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创设艺术气氛浓郁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审美欣赏和审美表现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由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幼儿对出现频率高的审美特征进行粗略的比较、选择、概括和判断。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使幼儿在日常的自发积累中,增加自觉体验的成分,从而更敏锐地去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审美因素。所以在设计中,一般应注意理性点拨不应过多、过早的原则,因为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熏陶和积累。此外,还应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引导转化为幼儿的主动学习,使孩子们能在愉快的活动中发展艺术感知和表现的能力。

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儿童在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中能将不同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情感相互沟通。比如儿童为艺术的形式美所吸引,产生舒适和愉悦感,这是带有直觉性的;同时能根据一种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情感与另一种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情感相互匹配,这具有理性感知成分,如汉民族常常用红色象征热闹欢乐,并可与快节奏的乐曲产生情感沟通。同时,能使儿童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冲动。比如可以利用音乐、美术去渲染文学作品的氛围;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唱歌、表演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这样画画时孩子们可以赋予花朵以极强的生命力,在唱歌时能按情感的需要自动调节速度和音量,朗诵儿歌时也能自然地带入感情。这样的活动效果是单纯画一幅画、学一首儿歌和唱一首歌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经验,不断地发展完善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1995.06.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