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组讨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的参与不够,参与不平均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困生却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不够主动,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好坏。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而不是仅作为旁观者。
二、论题选择不当
论题选择不当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这种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生成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提出论题,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三、讨论不够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境、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应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却没有时间的保证,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讨论走过场,讨论不充分,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时,应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协调作用,把握讨论的时间,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站在前面,教师站在后面,情感在前,道德在后,事件在前,概括和抽象在后。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的智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合作学习是“活动单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学习中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
但在“活动单教学”实施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小组讨论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使一些小组讨论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所提的问题虽值得交流讨论,但学生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或还未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要么不知从何说起,要么一哄而起,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这些都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摆设”,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因此,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1.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2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2.1实施激励评价。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的评比“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2.2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2.2.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究兴趣。
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进而要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首先,良好的讨论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抓,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忘记对自我的约束,放任自流;又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主角;又或讨论中观点缺乏科学的根据,容易“跑题”。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怀着“听众”的心态参与活动,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教学中实施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形成良好的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建筑一个有力的保障。
其次,良好的讨论习惯需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巩固。在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就请几位小演员分成两组,表演关于礼仪的情景剧,然后让学生评哪个是“明星小组”,在讨论中有哪些礼仪值得学习,哪些行为不可取,为什么?这个活动能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良好的讨论习惯及其重要性。
另外,要求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礼仪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时时提醒自己在活动中遵守共同制定的这些礼仪,并让这些礼仪最终成为一种习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礼仪,如果有小组提出的讨论礼仪通过了班级的审核,这个小组将会得到适当的加分、奖励,而这条礼仪也将被增加到讨论礼仪的条例里。
再次,引用生动活泼的讨论礼仪,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说教式的条例都不“感冒”,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些条例,就得让这些条例接近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用活泼生动、具有童趣的礼仪条例代替说教式的规定,让学生在实施、培养这些礼仪时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为他们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
三、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强化和提升讨论的质量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的二次交流,这对促进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明显的帮助。组间的二次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也是展现小组成果的舞台,它能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组间的竞争和学习;它还能展现不同小组的学习风貌,利于组间的取长补短,利于发挥模范小组的示范作用,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热情,而这些最终使得讨论的质量得到强化和提升。
首先,小组讨论结束后,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会有较大区别,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这时,可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选出正反方代表的小组,以组间辩论的形式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情况,正反方可请1~2个小组作为代表,其他学生可做评委,教师作为总裁判,看哪个代表组的理由更充分,能够说服对方及其他小组,最后再请所有小组举手投票,也便于教师做最后的总结。一般来说,证据、论点充足又科学的小组常常在“辩论”中获胜,而这些优秀的小组便成为了小组学习的好榜样,教师的好帮手。通过组间交流会这样的环节,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完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和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渐渐提高,而这些素养无疑能使讨论更富成效。
关键词:小学课堂;小组讨论;学习积极性
一、小组讨论法的适用条件
小组讨论法一定要根据需要而定,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不能把有没有小组讨论当成是是否贯彻新课改和是否是一堂好课的硬性指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使用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不是作为是否实施新课程的唯一标准,以及它是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硬性指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和教育学生的实际环境条件相联系,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良好的时机和适当使用小组讨论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具有如下适用条件:
(一)教学目标是影响学生的情感、改变学生的态度或价值观时
改变学生的态度是给别人(即例子)的影响更为敏感,游戏和儿童对人格的形成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在“同辈群体”的地位,自尊和自我意识,否则她有被冷落的感觉。“小组讨论,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尤其是生生的合作,这将直接推动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唯读课程目标实现。”
(二)当学习任务解决有多种方法或由多模块组成,个人很难完成时
由于小组讨论法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每个小组提出议题进行讨论、发言、汇总、总结等,所以这种多模块的小组讨论要避免与知识内容的布置产生矛盾,以免过多的讨论影响知识的传授。汇报总结是最占用课堂时间的过程,学习任务较多时不提倡使用小组讨论法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教师应掌握小组讨论法的基本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讨论法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小组讨论法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小组讨论法的议题设计技能
讨论议题的设计是实现小组讨论法的前提和基础。要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法有成效,教师所确定的讨论的议题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因此,在小组讨论中,应当设计以下几种问题:
1.矛盾型问题
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兴趣,例如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五册第九课《翠鸟》一课中,这样设计:“作者结尾说要去抓翠鸟来养,应不应该”“这一议题既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又与教学目标相符,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八册中《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这样设计:“假如你在黄河岸边,面对乱砍滥伐的人,你会怎么样做?”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且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会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提升成就感。因此问题已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小组讨论收效显著。
(二)掌握小组讨论法的过程调控技能
议题确定后,必须保证讨论紧密围绕中心展开。“由于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在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片面、偏激、肤浅、空泛、跑题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过程调控技能。”
1.点拔技能
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教师对于提问的问题难简成都要考虑周全,学生在具有一定问题难度的成面认真思考会引发热烈讨论,而又不使讨论滞塞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恰到好处的点拔技能。重要的点拔能够帮助学生向纵深发展的思维激进,从而对教材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
2.诱导技能
课堂小组讨论中,几十个头脑在思索,各有各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使课堂讨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就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技能。
三、学生应学会合作讨论的基本技能
学生合作是时代的一项基本的人权要求,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系统的影响,学生就可以开始完成适应课堂的小组讨论方法,缺乏与他人沟通,保持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责任感不强。
(一)学会倾听
从课堂上要多观察,多注意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更要注意倾听。倾听是对于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别人说话,使发言人感到宾至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