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学生对比热容很难理解,原因有二概念很抽象2学生要反推实验结论比热容的概念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 ℃所吸收的热量,而实验原理是吸收相同的热量看温度上升的高低需要学生反推结论,学生本来就对抽象的问题很难理解,更何况再要转一个弯,使抽象的变得更抽象

针对这一个教学难点,我这样处理:首先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不抽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到不难,乐于学习这部分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第二课时实验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生先预习课本,大体了解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实验的基本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笑傲江湖》吧,喜欢里面的令狐冲吗?令狐冲的吸星大法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甘拜下风,同学们想不想学吸星大法?吸星大法有九重,如果练一重,你所积聚的功力越多,总的武功就越高强同学们,在每一学年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越多,你的能力就越强,你的比热容就高那么这节课就随我一起来修炼吸热大法吧

板书 吸热大法,修炼自身的比热容

什么是吸热大法呢?

吸热大法:单位物质升高 ℃所吸收的热量

怎样修炼呢?再看吸星大法!好比你们都是令狐冲,我想知道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请同学们给想个办法

学生齐答:比武!

教师:很好同学们跟我学习吸热大法,如果想知道你们的水平,该怎么办呢?

学生:考试!

教师:对,用同一张试卷考查学生的情况,那么物质的吸热大法,你们有办法区别吗?结合吸热大法的概念

学生甲:可以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收热量的多少,吸热多的较高

教师:很好,也很简单,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很困难,因为这个热量值很难确定这个方法也可以具体设计实验验证,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乙:也可以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看升高的温度,温度升的高的就高

教师:很不错,不过请同学们先看这样的一个例子:甲物质升高 ℃所吸收的热量是0焦,乙物质升高 ℃所吸收的热量是20焦,那么谁的吸热大法更高呢?

学生:乙!

教师:如果让甲乙两物质都吸收20焦的热量,甲升高多少,乙升高多少?

学生:甲升高2 ℃,乙升高 ℃

教师:我们知道乙的吸热大法更高,可乙升高的温度却低,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正好反过来了

教师:对,正如我们用20元钱可以买2个硬皮本,也可以买支钢笔一样,买得多的那样东西,它的单价却相对的低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分析实验设计,准备实验

通过再次分析,学生会认识到,在实验中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两种物质的质量应该相同

水越深的地方,水流越平稳人的知识越丰富,越有涵养,自身的比热容越高

人的比热容不同,推而广之,物质的比热容也不尽相同,比热容是物质吸放热的能力,也就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字] 探究 实验 引入 分析 数据 结论

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由物理现象、实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科学抽象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引入物理概念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分析生活或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信息,抓住现象的本质,学生才能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换句话说,学生只要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后,就能知道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从而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也没有按照实验目的有效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造成学生难以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甚至让思维定势的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课堂案例

二、问题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油的吸热本领更强,明显是错误的。原因何在?本次探究实验中,教师根据教材所编写的“看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来设计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假设水的温度也提高到油的温度一样,水需要吸收更多的热,从而得出水的吸热本领强,这难免给学生提高了分析的难度。

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控制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两个变量来探究问题,学生便会容易理解,同时学生容易得出哪种物质的吸热本领更强,从而为以后的概念教学做好铺垫。

三、解决策略

(一)、导入

学生观察投影: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图片。教师引导: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升高,需要用水来冷却。这里用水为什么不用其它液体呢?组织学生讨论,肯定有价值的猜想。点拨:会不会是因为水的吸热能力强呢?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新课教学

1、问题与猜想

观察烧水投影图片,并引导学生分析:(1)用同样大的火力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加热时间更长?(2)将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加热时间更长?(3)为什么用水来冷却发动机。

学生根据开始的分析,得出物体吸热多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水的质量,(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4)物质的种类。

最后师生一起共同得出猜想:物体吸热多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质量,(2)升高的温度,(3)物质的种类。

2、设计方案

师:我们已有生活经验,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因此,下面主要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实验设计:

学生认识和清点实验器材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我们分别对水和煤油加热,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控制哪些变量呢?

生: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②既然要让它们升高的温度相等,我们在对它们加热前应先读取什么物理量?

生:初始温度

(3)我们如何知道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

生:用相同功率的加热器对它们加热,看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后谁被加热的时间长。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4、分析与论证

(1)引导学生分析表中的数据,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有无关系?

生:有,我们发现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2)进一步挖掘吸热本领和升温快慢的关系

师:从表中可分析:水和煤油哪个的吸热本领要强一些?

生:水。

师:由于水的吸热本领强,所以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但水和煤油哪个升温快一些?

生:煤油。

生:比较水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组数据,若让水的质量减半,在让水升高到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差不多是一半。说明物体吸热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师:加热时间为什么不是刚好一半呢?

生:有误差。

师:有哪些原因会产生误差?

师生共同得出:温度计计数不准、液体吸热不均匀、电加器在加热过程中有能量损失等。

5、结论

物体吸热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在相同的条件下,吸热本领强的物质其升温较慢。

6、引入比热容

结语

在引入本节概念课的探究实验中,教师是对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同时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秒表测出各自加热的时间,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较多,这样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出:①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在相同条件下,吸热较多的物质(水)的吸热能力强,顺利地给学生带着的疑问“司机为何用水来冷却发动机”得到了圆满的解释。而且对水的加热时间长,说明升温较慢,教师顺着这一结论轻松地让学生知道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同时也利用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轻松引入比热容。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合理地收集证据、科学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轻松地得出这两点结论,在这堂课中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如果不科学地利用探究实验,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为核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科学地设计探究实验,从而达到探究实验为本次概念教学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物理主编:陈运保,副主编:刘硕教育科学出版社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辅助 物理实验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创设物理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增大知识容量等方面已显露出一些缺乏和限制。而适当运用多媒体机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运用图象、动画、声音、文字的多媒体显示,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更生动、更直观,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其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容量和实效性,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的直观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物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受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或许因为对实验感兴趣而好玩,却对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不求甚解;或因实验器材的新颖、别致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声音、影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性。

一、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

不少物理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完成,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实验也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画功能,能解决许多难以表现或操作的物理实验和情景。如“大气压能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实验,学校现有条件还不能进行,采用录像放映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真实性。又如“鱼在水中的浮沉和潜水艇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学生很难观察得到,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鱼和潜艇的浮沉,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观看中,自然地加深了对“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的实验费时、费力,由于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少,实验时不知所措,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如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仪器多,连接电路本来就较困难,还要测量结果、探索规律,一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目标,甚至一个实验数据都测不出来。教师在实验中间同时播放该实验的实况录像和模拟动画课件,学生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看清了操作技法,注意事项,又明白实验原理,大大加快了学生的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中传授的知识是已知的科学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演示、现象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扬探究精神。利用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就是要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比热容”一课的教学设计:1、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录象来复习温度的概念及单位。2、分析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气温为什么有较大差异?疑惑也由此产生,学生会怀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去做实验,进而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3、讨论“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屏幕显示对结果实施即时反馈和点说。4、观看“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录,这样既升华了知识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并积极地学好这门课,而传统教学中光是口头讲述内容却很难吸引学生,但若运用上多媒体技术将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就会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求和欲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物理教学中,虽有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实验,但都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到宇宙天体演变、行星运动,小到分子热运动、电子绕核旋转,强烈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实验,都能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大开眼界。还有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强烈的现代科技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好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效率,扩大了实验范围和容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最大的增益。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因为是一次赛课,十多位老师同时上了这个课题,人人都是这样的引入,也不免会让评委听的乏味。于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心里也想着要改变这一引入方式,思考着如何才能准确而又有新意的进行新课的引入。

经过思考后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的教室走廊上,就有同样的情况:走廊上的铁栏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很烫,而走廊上铁栏杆边的水泥墙壁却不热。这一现象让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演示实验在上课时再现,而且实验现象要能直观、明显才好。

我在实验室随手找来了两根不同材料做成的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筷子,一根是合金做的筷子。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发现:放竹筷子的那个烧杯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而放入合金筷子的烧杯中看到了明显的水汽化现象,同时听到了“嗤……”的声音。这个现象令我很是高兴,明显的汽化现象和听到的声音足以说明两根筷子温度的不同,但是如果在教室上课演示,这么多的学生可能不一定能看的很清楚,声音是不是会听不到呢?

后来,我将实验又进行了改进,将加热后的竹筷子和合金筷子分别放到两根火柴头上,发现:放竹筷子的火柴头没有反应,而放合金筷子的火柴头却被点燃了!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学案;合作;探究;释疑

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地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以新授课为例谈谈导学案的设计环节。

新授课中“导学案”设计大致分为六大环节:“温故导新、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温故导新

地理教材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不仅使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而且由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着手去探求未知既减少了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旧课的复习可以采用表述、指图、板绘、填表等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学习“季风环流”一节内容时,提出以下问题:用简图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简述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在冬夏季有何差异?以旧知识做铺垫,为学习完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奠定基础。温故复习过程中尽量不要采用提问式,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互检方式,以保证每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在教学导入环节,设计要自然,要切合主题,要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节时,表格展示北京到太原和北京到济南的高速公路工程投资招标价格,在两者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提问:如果你作为承包商张先生,你会选择哪一段?通过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问导读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关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基于“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寻找思考线索和解疑路径,最终获得问题的突破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大气的运动》一节中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在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教材、研究图象的基础上,设计以下小步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质疑:①大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请结合简图完成冷热不均导致的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④近地面气温、气压与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方向及天气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这种设计避免了一下子将一个大而无边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所适从。同时分层次小步子问题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其次要分层设置问题,在系列问题的设置中,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的难度差异,使学生在尝试解疑中各有所获,为合作学习提供时机。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针对C层学生设计最基础的问题,让其结合地图识记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对于B层的学生,在C层学生目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其理解自转、公转地理意义是如何形成的,例如:结合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公转示意图,分析理解不同半球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对于A层的学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面,引入光照图的判读,使其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判断各种类型的光照图。

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联系实际设置真实生活问题,吸引学生的眼光,激发思考的兴趣。例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结合现实生活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光热,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保持多少度夹角,这个夹角需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吗?南、北方的开发商在相同土地面积上建居民楼时,谁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紧密结合,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习题检测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基础上,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学案中习题的设计一般分为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三个层次,自学检测主要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使“学习目标”中的要求一一落实;巩固练习在自学检测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基本技能运用,此环节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w移、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拓展延伸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可以编辑一些针对本节知识和技能的历年高考题,让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解答。例如在讲解工业区位这节时,自学检测环节中通过设计卫星制造、水果罐头生产、有色金属冶炼、普通服装加工等各类工厂让学生试着分析属于什么区位类型;巩固练习环节设计直角坐标图、柱状图、三角坐标图、风玫瑰图等不同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进一步理解掌握工业区位的选择;拓展延伸环节则引入世界或中国相关区域,联系实际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4.合作探究、精讲释疑

相关期刊更多

电脑开发与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