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教学时,精心地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对相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情境教学的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数学中有一些月历、打折销售和希望工程等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性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图形的特性,根据月历本、利息税以及等积变换等相关的知识进行求解,因此,在教学这类知识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让问题顺利地得到解决。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的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冲吗精彩的地方,其中,在特定的情境教学中的交流和对话是它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整个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进程中,随时都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这也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的细节,利用这些细节再生成别样的精彩来。
(一)授课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经常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都会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是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师生发现的细节行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捕捉住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的话,这样的课堂也会更加的精彩。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视图”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的庐山雄姿,并且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么?由这个问题引入课题,接着再进行必要的实验。讲台前面的小桌子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着书本、笔、粉笔等,用布将其盖好。这时,教师可以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小桌子的前面、左面和右面。站好后,教师再掀开盖布,然后问左右位置的两名学生看到了什么?接着再问前面位置的学生又看到了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热情也逐渐地高涨起来,同时又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他们说的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人说错了呢?引发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在及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站的位置不同,所看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了,所以他们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此时,教师在深入地加以引导: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方向看,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情境设置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还能有效地激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启迪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已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也已成为学生学习与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多媒体课件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时候,能够形象地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将知识动态地展示给学生们,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去探究、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激发学生高度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出情感 创设情境 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22-01
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朗朗上口、含义丰富,便于学生积累和背诵。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和感染,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与感悟。
如何避免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解释诗意又能够使学生对诗意的感悟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愿与同仁商讨!
1 多种形式的读不可少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能够是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诗句中句子的语气,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然在合理的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还有利于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师生之间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是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3 创设情境来帮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创设情境,往往令学生对故事的感悟有所升华,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
(1)最方便的方法—— 简笔画。例如,在教学《马诗》的时候,利用简笔画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时候,我在让学生读后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一画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并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他们很自然的画出了山、一望无际的沙漠、月(而且沙漠为白沙,月为弯月),教师指着简笔画中的“白沙”、“弯月”让他们说这样画的原因的时候,他们就很自然的说出来“沙如雪”、“月似钩”的含义。在接下来小组自主学习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已经明白“金络脑”是马的笼套之后,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马诗中为什么没有写一个“马”字?是不是马跑了题了?让学生找出答案—— “马”隐藏在诗句之中,教师适时简笔画“马”,让学生找出教师画的马与《马诗》中的马有哪些不同,进而讨论出“金络脑”代表的是一批立了战功的千里马,接下来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以写马来寄托自己想要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这样,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2)最生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够展示出生动的画面,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在现语文的情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理解“树头花落未成阴”一句的时候,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这一名句你们觉得可以怎样理解?
生1:老师,就是树上的花落了,未成为茂密。我从《词语手册》上看到了“荫”的意思是“茂密。”
生2:老师,我觉得他这样解释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我们两个(指同桌)讨论后认为应该是“树上的花落了,叶子长得还不是很茂密”因为我觉得“未”的意思大概是“没有、不是”,我们是看了多媒体课件画面,画面上树的叶子是很稀疏的。
(大多数学生赞同)
师:是的,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真是不错的,这句话的意思理解的就更准确了,其实学习遇到苦难时动脑子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可见,利用多媒体尝试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3)积极体验,化“静”为“动”。
作为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诗,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古诗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古诗文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基石
良好的学习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先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展现出诗中那春意盎然、柳条翩翩、春燕飞逸的美景,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理解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良好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2.要想在课堂中让学生保持学习古诗的热情,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态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心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望洞庭》的内容拍摄洞庭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洞庭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从而保持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应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观察画面后不仅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学生的情操也得以陶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绝妙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演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实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
3.用渗透教学法延伸古诗寓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精华
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凝炼,趣味浓郁。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蕴含一定的哲理。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写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像演小品一样演《静夜思》。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而能让小学生参与这类似表演的古诗,在课本中皆可找到许多。
关键词:数学 导课 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经验的教师非常讲究导课的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灵活运用。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重新审视导课的功能,遵循导课的原则,研究导课艺术,让导课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使本门课程洋溢出活力与精彩。
一、导课的概念
所谓导课,又称课堂教学导入,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阶段,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教学行为。
认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识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即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试图扭转这种不平衡以达到平衡的认知倾向,这就是学习动机。在教学开始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是潜在的,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使潜在的矛盾表面化,并产生激化,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导入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二、导课的功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设计好导课。导课设计得好,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作用。
三、导课典型方法赏析
导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因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
1、故事导入法
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等导入新课,就是故事导入法。通过故事、儿歌、谜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典故、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授《位置的确定》这一节内容时,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数学家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马上就调动起来了。不但达到讲授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了解了数学史的知识。
2.温故导入法
中学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连贯,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内存的逻辑关系: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和孕伏。教师在导入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以适当缩短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使新旧知识之间出现合适的梯度,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时,不仅仅是再现已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进一步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知识的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以期在较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知识。在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公式法教学时一般采用此方法。
3、观察实验情境法导入法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七年级数学内容里是常见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采用了把长方体展开,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又如讲解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的关系来得到勾股定理。三个正方形面积分别代表了三边的平方。定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积为1个面积单位,通过查正方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到三边平方的关系了。再比如讲授圆柱体侧面积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摊平)就可以转化为平面(长方形)。第二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卷成的圆柱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最后一步,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圆的周长乘以圆柱的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不但弄清了圆柱侧面积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4、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七(上),《从不同方向看》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多媒体显示(声像并茂),古诗欣赏:宋代诗人苏轼著名词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题1:你能说说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此时,学生争先恐后想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思维活跃)。设计意图:营造数学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欣赏古诗,学会用数学原理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一展现,全体学生随即琅琅上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这首古诗,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既挖掘了数学内涵,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渗透。又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时,我带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还故意用玻璃刀把三角形玻璃的一个角划了一下,但是没有分开,我拿着这块玻璃在讲台上看来看去,学生用好奇地眼睛看着我的一举一动,于是我一用力,玻璃的一角掉了下来。学生感到特别地好奇,我就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同学们,剩下来的这块玻璃还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谁能告诉我?咱们共同研究一下,好吗!”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5、巧设疑问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导入法
宋代心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一节时,我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折线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直线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有趣的问题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三角形的第三边,这样就自然引入“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节课。
总之,导课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精妙的构思,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努力探讨、挖掘课堂导入的多种呈现方式及其应用。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那句名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数学教师,更应该设计好每一堂课,做好“导”不惊人死不休,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海洋。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云通:《中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应处理的三个关系》中学数学教与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经典诗歌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少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小学教材里一共有五十首左右的诗歌。这些诗歌几乎都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名作,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日》、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诗歌。那么,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上,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背诵能默写,简单地理解诗歌的意思。而在学诗歌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提及到的是诗歌的意境美,那么,小学生该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境。诗境界美,就是说诗的意境很美,也有可能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说一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的意思。诗境的第一层境界是“景物的想象空间”。更进一层,可以想象的空间包括:时光、禅意、哲理、人性、运动、变化等等。这是“诗境”。
小学生处于年龄小、认知浅、想法纯的特点,他们对表面上的东西交易掌握,而对于深一层的东西则难于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慢慢地掌握欣赏意境的方法。
一、初读诗歌,浅知意境美
我们拿到一首诗歌,首先就是要解决读的问题,把生字词解决,再顺利地朗读诗歌,使其朗朗上口。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中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道理就是这样。
1、学生自读。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诗歌教学的初始,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利用解决生字词的前提下,自己能够把诗歌朗读通顺、流利,这为下面诗歌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杜甫的《绝句》教学中,学生对“黄鹂”的“鹂”字不是那么的熟悉,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生字或者由教师指导学生去解决。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诗歌的意境。
2、结合图读。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看插图,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的课文都配有插图,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有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没有他们那么丰富的想象能力,不太能根据意思就能构想图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课文配有插图显得如此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插入与诗歌相关的插图,冲击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图画或者课件的图画,再一次让学生边想象边读,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进一步知道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
3、生生互读。在流利地朗读基础上,再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从自己的声音中表现出来,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再读给其他的同学听。小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其他人,好动性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要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但要自己读,还要把自己对诗歌的读法读给自己的同学听。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关注诗歌的朗读,会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意境欣赏了。如学生朗读骆宾王的《咏鹅》一诗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方式,让学生对着自己的同学,把自己对鹅这种家禽的认知融进到朗读中,让听的对方都能知道鹅这种动物。
4、听录音读。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有富于感情的朗读范例。学生在进行了自读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听名家的朗读,听名家是如何停顿、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朗读中进入到意境的欣赏过程中。这朗读为学生浅知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如何欣赏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歌的意境呢?学生就得听读录音,在录音的朗读中,了解到作者对汪伦的深深感情,对于离别的的惋惜之情,那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悟就进一步加深了。
读诗,是学生掌握诗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位后来的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能往下一步来走进诗歌的意境美。
二、了解背景,走进意境美
诗歌的背景是欣赏意境美的一个关键因素。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背景、写作的背景、体裁的背景等方面。相关方面的了解,对于欣赏诗歌的意境,具有独到之处。
1、作者背景。作者介绍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因素,众多诗歌,学生可以从了解作者的背景知道诗歌的意境。例如,相当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杜甫的人生经历。他,一生当中经历了盛唐的繁华昌盛,也经历了晚唐的屈辱衰败;仕途也经历了相对安定的日子,也饱尝了漂流多病的残年,渴望出仕、建功立业的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跟他苦苦相依。所以,杜甫的诗歌里面,学生会经常看到一个凄惨的影子,表达的感情也较哀伤,意境也较凄美婉转。
2、写作背景。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作家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又因我国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终于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百媚千娇的勃勃生机。因此,唐代诗人的写作背景就要结合唐代来说。前唐的“初唐四杰”的诗歌、盛唐的李白的诗歌、晚唐杜甫的诗歌等,这些写作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