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审好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高考化学试题中往往有多个信息点都隐含在题干中,如果审题遗漏或看错,就会徒劳无功,既耽误时间,又不能得分。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好题型。审好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是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二)审好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关键字词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词多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学科无关的。常见化学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中性)”、“短周期”、“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等。
(三)审好表达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等。这些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答非所问”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二、排好序
在高考化学答题过程中,要处理好先后顺序问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先通览后答题。考生拿到试卷后,不要忙于做题,应快速通览试卷。首先,看清楚试卷是否是所考学科,共有几页,正反面是否都有试题。其次,了解试卷的概况,快速判断题目的难易、估计答题耗时。最后,了解题目主要考察什么内容,哪些内容自己熟悉,哪些比较生疏,做到心中有数。通览试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克服心理上的焦虑,减少不必要的纷扰,如试卷漏印、残缺等。
(二)先答熟后答生。对试卷通览以后,考生对题目的难易、生疏等已经做到心中有数。题目设置一般是先易后难,按照试题的顺序作答即可。在答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生疏的题目,最好不要“迎难而上”,而要转向熟悉的题目继续答题。这样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完成自己会做的题目,得到应得的分数。最后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再返回来完成这些题目。
三、分好时
高考答题时间可以说分秒必争。高考时间一般不会十分充裕,解题后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细致的复查,所以要合理分配好时间,力求一次成功。
(一)控制好节奏。作答高考化学试题时,要力求做到“快而准”。要合理分配时间,安排各题的解题时间,控制好解题节奏。解题时要稳中求快,切勿前松后紧,答较易题要节约时间,更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二)分配好时间。高考“理综”答题时间为150分钟,总分300分。按1分钟做2分的平均值计算,选择题每道用时建议不要超过3分钟,最好控制在2分钟以内,21道选择题务必在1小时内完成,最好在45分钟内完成。按科目简单计算,化学用时约55分钟,物理用时约70分钟,生物用时约25分钟(仅供参考)。
四、作好答
高考最终是根据考生的答题结果给分的,通过对近5年高考化学阅卷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很多考生由于做题不规范,结果出现该得的分得不到,或者得不全的现象。为此,我们建议考生一定要讲究做题规范,答好题。
(一)答好选择题。在理综试卷I卷中化学题有8个单选题。解答时应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仔细考虑各个选项,把选项与题干、选项与选项之间区别和联系看清楚。合理采用估算法、排除法、比较法、尝试法、猜测法等方法,避开命题人所设的“陷阱”,迅速地找到正确选项。
一、正确认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
(1)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人的创造力首先来自于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然后才是某种方法。
(2)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系统性、严密性、综合性、创造性。
(3)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批判意识、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
二、树立自信心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在备战高考中,建立自信心。
三、夯实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理解
高三一年里,一定要在系统复习第一遍中跟着教师走,无论多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并落实好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教材为主,材料为辅
例如去年辽宁高考有机推断题,写C7H8O同分异构体,在书本中的缩影是C2H6O,两种结构:一是醇,二是醚。不少考生没写醚的结构,原因在于没有做到对教材中的所给知识的深层理解及延伸。
五、精读考试大纲及说明
高考命题要求,不能脱纲也不允许超纲。《考试说明》是就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所以《考试说明》必然有调整的内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重视模拟考试,提高实战能力
考前适当模拟非常必要,从中体验考试策略和方法,明确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校正改进,能保证战之必胜。模拟时要重视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要在模拟考试中提高心理适应度,遇难不慌,遇易不骄,稳扎稳打,精益求精。需强调的是要控制模拟的量,不能漫无目的地天天考,否则会疲倦、麻木,效果不言自明。有些同学考试时,题题被扣分,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答题不规范,抓不住得分要点,思维不严谨所致。建议大家练几套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模拟卷(包括近几年高考卷),并且自批自改,精心研究评分标准,吃透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力争减少无谓的失分。
七、指导学生分析往届考生失误原因,走出误区(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分析)
审题不够仔细:审不全关键字、词;读不出新反应;看不懂新信息等。实验不够准确:基本实验操作、整体把握有机与实验、基本理论、简单计算相结合的思路不到位。基础不够扎实:该记的没记住,存在盲点、漏洞。思维不够灵敏:不能充分利用题目条件进行分析推理,解答问题。书写不够规范:书写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不规范。解题不够快捷:只做会求全对稳做,中等题舍弃全不会。
关键词:盐类水解;高中化学;高考热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89
《盐类的水解》位于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必考内容都有明确要求: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这一节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又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笔者现对盐类的水解一节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和广大教师与同学们交流。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认真理解、体会定义,可以进一步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二、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注意:发生水解的盐溶液里同时存在两个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平衡。
三、盐类水解的类型
根据盐类的不同,可分为: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1. 强酸弱碱盐。如:NH4Cl的水解离子方程式: NH4++ H2O■ NH3。H2O + H+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一定显酸性。2. 强碱弱酸盐。如:CH3COONa的水解离子方程式:CH3COO-+H2O=可逆= CH3COOH+OH-弱酸盐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3. 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的水CH3COO-+NH4++H2O=可逆=CH3COOH+ NH3*H2O CH3COONH4水溶液显中性。如:NH4F的水NH4++F-+ H2O=可逆=NH3*H2O+HF NH4F的水溶液显酸性。如:NH4ClO的水解离子方程式;NH4++ClO-+H2O=可逆= NH3*H2O+HClONH4ClO的水溶液显碱性。弱酸弱碱盐的酸碱性和阴离子与阳离子有关。4. 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形成的盐的水解。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形成的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一般第一步进行的程度最大,第二步甚至更多步的水解程度就很弱了。如:Na2CO3的水。第一步程度很大: CO3^2-+H2O =可逆=HCO3-+OH-;第二步程度很小:HCO3- +H2O =可逆=H2CO3+OH-
【注意】:大部分的盐的水解都不能进行彻底,所以一般盐的水解都要是可逆符号;水解度较大的盐有Al2S3可认为几乎双水解彻底。
【以上都是一种盐中的离子水解】
【第二种情况】:另外,还有两种盐中,分别有弱酸根离子和弱碱根离子,也会互相促进,发生双水解。
如:NaHCO3和AlCI3两种盐,如果把它们的溶液相混合,则会发生双水解,水解离子方程式如下:3HCO3-+Al3+ ■ Al(OH)3 + 3CO2
注意:Al3+和HCO3-双水解较彻底,可以用“ ■ ”而不用“可逆符号”
另外,所有的水解过程中一定有水参加,但是由于该水解反应,生成物中有水,可以和反应物中的水刚好相互抵消,但方程式中没有水出现并不表明没有水参加。
【附】
(1)常见的弱酸根离子:SO32-;HSO3-;CO32-;HCO3-;PO43-;HPO42-;ClO-;S2-;HS-;CH3COO-;SCN-;F-;AlO2-;C6H5O(苯酚根);NO2-(亚硝酸根)
常见弱酸的酸性排序:
H2SO3>H3PO4> HF >HCOOH>C6H5-COOH>CH3COOH>
亚硫酸 磷酸 氢氟酸 甲酸 苯甲酸 醋酸
H2CO3 > H2S > HClO>C6H5-OH>HAlO2
碳酸 氢硫酸 次氯酸 苯酚 偏铝酸
(2)常见的弱碱离子:NH4+;Cu2+;Fe2+;Fe3+;Al3+,其中碱性排序:Fe(OH)2 > Fe(OH)3 > Cu(OH)2 > NH3*H2O > Al(OH)3
四、盐类水解的规律
1.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并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若能水解的话,盐必须是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或弱酸弱碱盐;而具体水解的离子则是弱碱的阳离子或是弱酸的阴离子。
2. 越弱越水解。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大。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小。
五、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 内因: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较微弱,且该过程可逆,是一个动态平衡;因此其电离出的离子就会水解,建立一个水解平衡。
2. 外因: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1)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越热越水解)。盐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故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该动态平衡向吸热(水解)的方向移动。(2)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3)加入其他物质,可抑制或促进水解(具体看水解平衡是否移动及移动的方向)。
六、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 一般来说,盐类水解的程度不大,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趋于完成,所以盐类的水解反应是微弱的,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一般不写“ ■ ”,而是写“■”。由于盐类的水解程度一般都很小,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因此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一般不标“”或“”的气标,也不把生成物(如NH3・H2O、H2CO3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2. 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例如Na2CO3的水解:第一步: CO32-+H2O■HCO3-+ OH-;第二步:HCO-+ H2O■H2CO3+OH-。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复杂,可看做一步水解,例如Fe3+的水解:Fe3++3H2O■Fe(OH)3+3H+。
3. 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有水解倾向又有电离倾向,以水解为主的,溶液显碱性;以电离为主的溶液显酸性。例如:HCO3-、HPO42-在溶液中以水解为主,其溶液显碱性;HSO3-、H2PO4-在溶液中以电离为主,其溶液显酸性。
4. 能发生双水解的离子组,一般来说水解都比较彻底,由于不形成水解平衡,书写时生成物出现的沉淀、气体物质要标明状态,即标上“”“”符号,中间用“■”连接,如NaHCO3溶液与Al2(SO4)3溶液混合:
Al3++ 3HCO3- ■ Al(OH)3+ 3CO2,和此类似的还有:Al3+ 与CO32-、HCO3-、S2-、HS-、SiO32-、AlO2-;Fe3+ 与CO32-、HCO3-、SiO32-、AlO2-;NH4+ 与SiO32-、AlO2-等。注意一定要利用电荷守恒将其配平,看反应物中是否需要加水。
七、盐类水解的应用
1. 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单一盐溶液
①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符合“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规律。即溶液的酸碱性和水解程度相对较小(或不水解)的离子保持一致。如:NH4Cl、NaHCO3、CH3COONH4的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和中性。②若是强碱的酸式盐,其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2)混合溶液
①酸与盐:如等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由于一般情况下,电离都是大于水解的程度,所以显酸性。②酸与碱混合:需要具体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具体分析。
2. 盐溶液的配置与保存
(1)在配制FeCl3、Al(NO3)3、CuSO4、SnCl2等溶液时,为抑制水解,常先将盐溶于其对应的酸中,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2)Na2SiO3、Na2CO3、NaAlO2等碱性溶液不能贮存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就是防止SiO2与它们水解产生的OH-反应。(3)有些盐会完全水解,如硫化铝遇水发生完全水解,因此不能在湿态下获得硫化铝,只能由单质直接反应制取。
3. 分析某些盐溶液不能用蒸发结晶法获得的原因
(1)金属阳离子易水解的挥发性强酸盐溶液蒸干后得到氢氧化物,继续加热后得到金属氧化物,如FeCl3、AlCl3溶液蒸干灼烧得到的是Fe2O3、 Al2O3而不是FeCl3、AlCl3固体。(2)金属阳离子易水解的难挥发性强酸盐溶液蒸干后得到原溶质,如Al2(SO4)3等。(3)阴离子易水解的强碱盐,如Na2CO3等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原溶液。(4)阴阳离子均易水解,此类盐溶液蒸干后得不到任何物质,如(NH4)2CO3等。(5)不稳定化合物的水溶液,加热时在溶液中就能分解,也得不到原溶质。如Ca (HCO3)2溶液,蒸干后得到CaCO3。(6)易被氧化的物质,其溶液蒸干后得不到原溶质,如FeSO4、Na2SO3等,蒸干后得到其氧化产物Fe2(SO4)3、Na2SO4等。
4. 其他应用
(1)判断盐对应酸的强弱。若前者PH值大于后者,则酸性:HA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选择题的命题,考查内容始终较为稳定,突出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此内容包括判断未知元素可能性质,突出半径、熔沸点、密度大小比较以及稳定性、酸碱性等递变规律;X、Y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位构性的关系.
例1 (广东理综卷)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见表1,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 丙
(B) 金属性:甲>丙
(C) 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 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解析: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是减小的,故(A)错;同主族元素金属性自上而下是增强的,故(B)错;同周期的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故对应碱的碱性也是减弱的,(C)正确;同周期的最外层电子数越来越多,故(D)错.
答案:(C)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重点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烧热、中和热的定义与计算.
例2 (重庆卷)已知H2(g)+Br2(l)=2HBr(g);ΔH=-72 kJ/mol.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其他相关数据见表2.
表2
H2(g) Br2(g) HBr(g)
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
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36 a 369
则表1中a为( )
(A) 404 (B) 260 (C) 230 (D) 200
解析:该题考查盖斯定律的计算.由已知得:Br2(l)=Br2(g) ΔH=+30 kJ/mol,则H2(g)+Br2(g)=2HBr(g);ΔH=-102 kJ/mol.436+a-2×369=-102;a=D200 kJ,(D)项正确.
答案:(D)
3.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简单计算
包括NA的考查、Vm概念及阿氏定律的理解、联系电解质溶液知识、以及物质结构知识.
例3 (广东理综卷)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6 g CH4中含有4NA个C―H键
(B) 1 mol・L-1 NaCl溶液含有NA个Na+
(C) 1 mol Cu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 NA个NO分子
(D) 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NA 个CO2分子
解析:每个CH4中含有4个C―H键,故16 g CH4(1 mol)中含有4NA个C―H键 ,(A)正确;没有告诉溶液的体积,无法知道NaCl的物质的量,故(B)错;根据关系式,1 mol Cu~2 mol NO,故(C)错;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不是1 mol.
答案:(A)
4.离子共存(注意条件化)、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注意量的制约)
例4 (全国卷Ⅰ)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将铜屑加入Fe3+溶液中:2Fe3++Cu=2Fe2++Cu2+
(B) 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
Fe3O4+8H+=3Fe3++4H2O
(C) 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
Fe2++4H++NO-3=Fe3++2H2O+NO
(D) 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2Fe+6H+=2Fe3++3H2
解析:(A)正确,符合3个守恒;(B)错误,电荷不守恒,Fe3O4中Fe有两种价态,正确的应该为:
Fe3O4+8H+=2Fe3++Fe2++4H2O
(C)错误,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正确的应为:
3Fe2++NO-3+4H+=3Fe3++NO+2H2O
(D)错误,不符合客观实际,反应后铁只能产生Fe2+和H2.
答案:(A)
5.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包括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图象分析、转化率大小判断、等效平衡原理等.
例5 (重庆卷)当反应COCl2(g)CO(g)+Cl2(g);ΔH>0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加CO的浓度;④减压;⑤加催化剂;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解析:该题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该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升温和减压均可以促使反应正向移动.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恒容通入惰性气体与加催化剂均对平衡无影响.增加CO的浓度,将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答案:(B)
6.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
原子结构:原子核组成符号意义(以新元素的发现、微粒的重要用途为背景出题).
分子结构:以化学键类型、键的极性、是否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展开.
晶体结构:重在判断各类晶体与性质的内在联系,如稳定性、熔沸点.
例6 (2010年全国Ⅰ)下 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沸点 :NH3>PH3>AsH3
(B) 熔点:Si3N4>NaCl>SiI4
(C) 酸性:HClO4>H2SO4>H3PO4
(D) 碱性:NaOH>Mg(OH)2>Al(OH)3
解析:(B)考查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2008年高考全国卷I第8题已经考过,一般认为是: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所以(B)正确; (C)项正确,一般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D)正确,一般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A)项错误,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9题已经考过,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最高,AsH3、PH3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只有范德华力,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故应该为:NH3>AsH3>PH3.
答案:(A)
7.氧化还原反应及其计算
以概念、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电子得失守恒法计算为主.
例7 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器,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
Li2NH+H2=LiNH2+LiH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Li2NH中N的化合价是-1
(B) 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 Li+和H+的离子半径相等
(D) 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
解析:(A)选项中Li2NH中氮的化合价为-3,(C)选项中Li+半径小于H+;(D)选项钢瓶储氢是物理过程,而该方法为化学方法.
答案:(B)
8.溶液的pH及其计算
以强酸强碱稀释类、混合类为主.
例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
(B) 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NH4Cl至 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
(C) 1.0×10-3 mol/L盐酸的pH=3,1.0×10-8 mol/L盐酸的pH=8
(D) 若1 mL pH=1的盐酸与100 mL 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的pH=11
解析:(A)选项若是稀醋酸溶液稀释则c(H+)减小,pH增大,b>a,故(A)错误;(B)选项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8.0~10.0(无色红色),现在使红色褪去,pH不一定小于7,可能在7~8之间,故(B)错误;(C)选项常温下酸的pH不可能大于7,只能无限地接近7;(D)选项正确,直接代入计算可得是正确,也可用更一般的式子:设强酸pH=a,体积为V1;强碱的pH=b,体积为V2,则有10-aV1=10-(14-b)V2,即V1/V2=10a+b-14,现在V1/V2=10-2,又知a=1,所以b=11.
答案:(D)
9.以电解质为核心问题
(1)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
(2)离子溶度大小比较:典型溶液为主,在考虑电解质的电离、水解情况的基础上,应用解题思想(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水的电离离子数守恒)解题.
例9 (安徽卷)将0.01 mol下列物质分别加入100 mL蒸馏水中,恢复至室温,所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Na2O2 ②Na2O ③Na2CO3 ④NaCl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溶于水,溶质都是0.02 mol,但前者有氧气生成,因此氢氧根浓度大,有①>②;③中碳酸根水解使得阴离子浓度稍大于④.因此有(A)正确.
答案:(A)
10.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与基本反应
已知原子线面分析、同分异构体数判断(如芳香酯类)、官能团结构与性质关系,反应类型是热点.
例10 (山东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 褪色的原因相同
(B) 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 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 乙醇、乙酸、 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解析:烯烃使溴水褪色的原理是加成反应,苯使溴水褪色的原理是萃取,故(A)说法错误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故(B)说法正确;煤油来自石油的分馏,可用作航空燃料,也可用于保存Na,故(C)说法正确;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取代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乙酸能与Na2CO3反应, 故可用饱和Na2CO3 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乙酸,故(D)说法正确.
答案:(A)
11.实验基本操作、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等
围绕药品保存、仪器选用、仪器清洗、鉴别、分离、实验误差等问题考查.
例11 (浙江卷)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 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 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 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解析:该题是一组实验操作或原理的正误判断问题.实验操作的正误,实际根源还是实验原理.(A) 乙醇和碘与水均互溶,不能作为萃取剂使用,考查萃取原理.(B) 新制Cu(OH)2悬浊液用来检验醛基而不是羟基.(C) 纸层析实验中,不能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否则试样会溶解在展开剂中.(D) 除乙酸用碱性氧化物,氧化钙还能吸水,过滤后利用乙醇沸点低的原理进行蒸馏最好.
答案:(C)
12.化学与 STES
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问题、食品、医药、能源、环保、化工生产、高新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例12 (天津卷)化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B) 可以用Si3N4、Al2O3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制品
(C) 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铜块可防止闸门被腐蚀
(D) 禁止使用四乙基铅作汽油抗爆震剂,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解析: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阵痛药,这是生活常识,(A)正确;Si3N4、Al2O3是常用的高温结构陶瓷,(B)正确;铜和铁组成的原电池,铁作负极被腐蚀,故(C)错;铅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D)正确.
答案:(C)
13.元素化合物及其性质
非金属主要考碳、氮、硫、氯,金属为钠、铝、铁.
例13 (全国卷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Li2O2
(B) 将SO2通入BaCl2溶液可生成BaSO3沉淀
(C) 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 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解析:(A)错误,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2O,直接取材于第一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B)错误,酸性:HCl>H2SO3>H2C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因为
BaSO3+2HCl=BaCl2+H2O+SO2
(D)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
2NH3+2H2O+CuSO4=Cu(OH)2+(NH4)2SO4
接着Cu(OH)2CuO+H2O,溶液中NH3不能还原CuO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C)正确,强酸制弱酸,酸性:H2CO3>HClO,反应为:
CO2+H2O+Ca(ClO)2=CaCO3+2HClO
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答案:(C)
1.回归课本,狠抓基础
由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几乎为立足于课本的实验,同时又高于课本实验,所以在复习中必须强调师生的复习方向是回归课本。那么如何回归课本呢?
1.1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课本上的实验,看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强化他们的细节意识和引导他们进行归纳与拓展。
1.2 以课本中的部分实验为原形设计一些训练题,既能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又能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在此基础上,我们期望达到的三个复习目标:
1.2.1 熟记
在反复看书和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中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表达、经典实验现象的表述等内容,熟读甚至背诵一些实验操作的经典话语。例如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分液漏斗的使用、洗涤沉淀的操作、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等,要求学生深刻回忆自己在实验室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分点记忆。又如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操作: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滴于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像这样的经典话语,我们应要求学生按课本原话记下来,形成学科语感,这样考试时表达起来既流畅又规范。
1.2.2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重点
实验的安装原理、反应原理、现象及描述,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喷泉实验、防倒吸、冷凝装置等。讲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应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基本思路是使装置内外压强不等,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②微热法检查的关键词是封闭、微热、气泡、水柱;③液差(封)法的关键词是封闭、液差。
2.精选精练,提升能力
首先,老师精心选题、编题、创造性地组题给学生练。题目来源可以是近年来各地的高考题、模拟题及部分自编试题。每一份试题都由几道基本操作的简答题和几道综合实验题构成。在综合实验题中每次突出一个小主题,如“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定量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新情景下的探究实验”等。
其次,对于学生,要严格要求他们动手动笔。实验题不易得分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实验的描述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欠准确。而在平时做题过程中,他们又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认为懂了就行,文字表达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重视。所以,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是: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用简洁、明了、准确的语言表达到位。所以我们在精选精练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对实验题的文字表达。如要求学生动手写,写方案、写步骤、写现象、写结论;同时老师加大点评力度,投影学生的答案,要求学生自己来点评,并及时指正学生错误的地方和对正确答案总结。
3.精评精讲,升华能力
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应做到精评精讲,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升华解题能力,其讲评方式和手段,可采用如下形式:
3.1 重做实验,发挥实验的特殊优势,突破重点难点
在进行了实验的全面复习后,一些学生还是怕做实验题。我想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在实验室做实验欠认真、欠思考,实验走过场、看热闹,这样使实验的成效大打折扣,严重阻碍自己对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基于此,一为避免纸上谈兵,二为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我在实验复习中让学生重返实验室,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同时,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如检验废铁屑中是否含有铜和铝等,由学生通过分析来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到实验室去通过独立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方案,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2 巧设问题情境,增加课堂有效思维的广度,进一步落实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