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卯酉周天

卯酉周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卯酉周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卯酉周天范文第1篇

《内炼金丹心法》全文共九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天、后天二气的区别,药物、鼎器的真实含义,筑基、炼己的秘窍,炼药的程序,伏气、胎息的方法手段。可谓:“包诸幻以归真,总万法而归一。”为条理分明,现按炼己、筑基、药物、鼎器、火候、伏气、胎息等次序,把内炼金丹心法的要点叙述如下:

一、炼己:所谓“己”,就是我静中的真性,动中的真意,也就是“元神”的别名。《元始天尊得道了身经》说:“声色不绝,情气不全。万缘不绝,神不安宁。”由于元神能够主宰人之精气,在内丹功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修持者入手之初,就不得不对被称为元神的“己”作一番使之清纯的必要调炼。古哲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性。”马自然说:“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指的无非都是“炼己”之法,也就是“炼性”,“修性”、“炼心”之法。如若一旦“炼己”功成,那就不为物境颠倒,使得往后的采药、筑基、结胎等修炼中,有采药即得,筑基即成,结胎必就之成效。

在方法论上,因为筑基的要领在于降伏“己念”,使性纯净,所以平时必须做到对于自身周围,足以引起心性惑乱的声色犬马,来个“不睹”、“不闻”。如此则耳目清静,久而久之,即使偶有所触,也能过眼过耳即逝,保持思想上的一尘不染。

二、筑基:冲虚子说:“修仙而始筑基。”可见“筑基”为修炼的入手功法。关于“筑基”的解释,“筑”有“渐渐积累,增益之义”;“基”为修炼阳神的本根,安神、定息的处所。

道家丹法认为,精、气、神三宝中,神本属阴,精、气属阳。阴神如若和阳精、真气相依,则能转阴为阳,成为阳神;如果不和阳精、真气为依,那就不能成为阳神了。

平时人们生活在社会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七情六欲煎熬,因此,难免精华消耗,体气亏损。如就精、气、神三宝来说,夫妇交媾,恋恋爱根,年深日久,精必受到极大消耗;生活奔走,呼吸出入,时久日长,气必受到极大的损耗;红尘纷扰,思虑无尽,时迁刻移,神必受到极大的损害。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根基不牢而有碍丹道的修炼。所以筑基下手,必须精、气、神三宝合炼,养精补精,养气补气,养神补神。然后把精、气、神三者打成一片,使之合而成一,这样就筑而成基,水到渠成了。

说到精、气、神三宝,道书中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精为至清至静无形的元精,后天精为由先天变化而来的男女交媾之精;先天气为与生俱来的浑然元气,后天气为呼吸出入之气,先天神为具有神通变化的元神,后天神为感觉的思虑之神。

精、气、神三宝中,尤以元气为纽带和根本。原来元气为生身之本,凡一身所有,都由元气化生而来。而修炼的要道,在于把由元气化生而来的后天精、气、神三者,返回为先天的精、气、神,然后又使精化为气,神化为气,归之于虚极静笃的始气状态。为此之故,要使后天返回先天,脱尽后天阴滓而归于阳神,筑基之功,便就成了修炼丹道的第一步功法了。

筑基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充养后天的精、气、神。其法:精以养精,可在省减上下功夫;气以养气,可在省减语言上下功夫;神以养神,可在省减思虑上下功夫。

三、鼎器:所谓鼎器,是借指外丹术中的炉鼎,以比喻内丹术中的烹炼精、气、神三宝,也即“药物”的处所。为此伍冲虚指出:“是鼎器也,古圣先师本为炼精,炼气,炼神所归依本根之地而言之也。”

通常内丹术中鼎器多指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绛宫,下丹田气海三丹田而言,其中尤以下丹田为主。为此古人有云:“前对脐轮后对脐,中间有个真金鼎。”此外鼎器又有外鼎、内鼎之说。外鼎指丹田之形言,内鼎指丹田之气言。若从内鼎扩展开去,又有以神为内鼎之说。

又如宋代白玉蟾说:“只将戊己作丹炉,炼得红丸作玉酥。”这是一种以中宫为丹炉的说法。可见道书所载鼎器,虽然各有所指,但是作为烹炼内丹的处所,则基本可以确认。

四、药物:丹道以精、气、神为“药物”。老子说:“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恍恍惚惚”,为本性元神,“不着于思虑知觉,似知觉”的妙处。“物”为“药物”,即自身中号称“先天祖气”的一点真阴之精(有人认为是精气合一状态)。“药物”必须先行产出,然后才能采入鼎器,经火候烹炼而成为“内丹”。“产药”之法关键在于筑基炼己的基础上,“凝神入气穴(下丹田)”;百日炼己筑基之后,修持者至此已精足、气充、神旺,然后宽衣解带,收视返听,端身静坐;以先天无念元神为主,返观内照,凝神入于气穴。如此则先天“真药”,可以从虚无中返归鼎内气根,成为炼丹之本。其药物产生的标志为在窈冥恍惚中,有翘然挺动,无限美快的感觉。用内丹家的话来说,就是药物产生的活子时到了。

五、火候:当标志着药物产生的活子时到来时,修炼者最要摈绝邪念,一心清静,然后把号称为“一点真阴”的药物,用意念采进气穴,加以封固,不使成为后天交感之精而从阳关走失。

药物采进炉中封固之后,就要用火候烹炼,使之产生黄芽,炼成大丹。所谓火候,无非也是借外丹术火候作比喻,它的实质在于,一指意念调节,二指呼吸调节。其法有大、小周天“火候”之分,由于大周天火候之法,道书多略而不详,所以后世多以小周天火候为主。

小周天的火候之法,就是把采封在下丹田中的药物,用意念和呼吸结合的手段,把它从气穴后的两个小孔中引入尾闾,然后通过尾闾关沿督脉上升,历夹脊辘轳关,脑后玉枕关而上抵上丹田泥丸宫;此后则由泥丸降下,经舌抵上腭搭成的上鹊桥而把药物引入任脉,又从任脉中丹田而回到下丹田,从而完成药物烹炼的一个循环,称为一个小周天火候。

小周天火候的总诀为子、丑、寅、卯、辰、巳六阳时进阳火,午、未、申、酉、戌、亥六阴时退阴符。其中进阳退阴之时,又各有一次沐浴:进阳火的沐浴时间为卯,退阴符的沐浴时间为酉,称为卯酉沐浴。小周天的火候如掌握得法,大概100天左右就可告一段落了。

关于小周天火候中进阳退阴,以及卯酉沐浴的方法暂无论述。

六、伏气:古人说:“长生须伏气。”伏有藏伏,降服之意。丹道功认为人身受胎之初,阴阳两气初结之基,隐然藏伏在丹田之中,名为“气根”。气根久伏于静,直至胎儿降生,才动而变生呼吸。为此,修炼者为了归根复命而获长生,就非得把这由静生动的后天呼吸,逆返成为由动而静的先天静伏状态不可。对此,伍冲虚指出:“伏者,欲将呼吸复还于气穴,而后元气能归,元神能凝,三者皆能伏于气穴也。”“炼精小周天,调其息而伏,为其不能顿伏,故用渐法调而伏。所以炼神者,欲以息此气而伏也。炼神大周天,胎息其息而伏,为其不能顿息于无,故亦用渐法。胎息者,其息似有似无,乃至无有无无,而伏于寂静。”

伏气的具体功法有两种,一种为闭息之伏,一种为真静伏。

闭息之伏:和调口鼻呼吸,然后闭息,心里默数数目,时间由短而长。这样日久功深,一闭就数到好几百,甚至上千。

真静伏:这是一种心息相依之法。行时元神驭气,默随呼吸的自然往来而往来,最终归于呼吸似有似无,虚极静笃之境。

以上闭息之伏和真静伏,因闭息之伏腹中闭塞难容,为不懂得伏气真机的痴心俗士所为。真静伏天机绝妙,为证道之士所为。

七、胎息:《抱朴子》说:“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呼吸,如在胎胞之中,则道成矣。”关于胎息功法,历来说法较多,伍冲虚认为,修炼胎息,必定要在“先天气机发动之时,又有元灵独觉,及呼吸相依,三宝会合,已先炼成大药者,即转归黄庭结胎之所”。

卯酉周天范文第2篇

“周天”一词是古天文学术语,古人依人体应天体,即天人合一原理,将其引入气功修炼中来,认为天体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天圆地方,头圆脚方,天有日月,人有两眼;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人有肺肝肾心脾五脏;天分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0日,人有360骨节等。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中的“子南午北,互为纲纪”和“一九之数,终而复始。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就是讲的子午流注周天火候。古人把按照人体子午线后(督)升前(任)降的行气路线,并运用周天火候的练功方法,称为周天功法。自古以来的各类内丹功法,均属周天功的范畴。周天功按北子南午,东卯西酉,又分为子午周天(小周天)和卯酉周天(大周天)。

小周天是按人体子午线,即前南后北,前任脉后督脉,两脉所构成的环状脉路后升前降行气,并以子午流注之起点子时喻人体阴阳动静变化中一阳初现时刻为活子时(药生时),以呼吸为风,意念为火,文武运用为候,以精气神三宝为药,文养武炼,使下丹田真气日益充足、膨胀,最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之后过鹊桥下十二重楼复归丹田,正好一周。期间通过炼精化气,还精补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人体固本还元,坚实身体根基。这段时间,职业练功者大约需一百天。故古时也管小周天功叫作“百日筑基”。

大周天是相对小周天而言的。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继续打通八脉中的其余六脉,以及手足十二正经。子午小周天为人体南北前后方向,而卯酉为东西左右方向,象征人体左右两手两足上的十二正经。故过去把小周天称为气功修炼的入门功夫。因在小周天阶段只打通了人体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中的两条经脉而已,要想打通周身各脉还需要下更多功夫才行。有的人一练通小周天就以为功成道就而沾沾自喜,这就大错特错了;还有的人练到小周天后就不知从何处着手了。因从古到今大多功法讲的都是小周天练法,而对大周天练法却提之甚少。这是因为练通小周天以后继续练大周天,就如同走完崎岖山路而步入坦途一样,一般只要有耐力坚持练下去,大都可收到预期效果。

小周天虽是入门功夫却很难练就。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气功修炼亦如此。初练功时人往往杂念纷至沓来,难以入静,有时心烦意乱。因此,练功之前先要静心,情绪稳定才易入静。再则,内视丹田也是帮助入静的,要做到眼到意到,意气相随。尽管内视什么也看不到,但只要眼睛从里面看着丹田的位置,对去除杂念很有帮助,从而使自己慢慢澄清心念继而入静。这也就是所说的凝神。在凝神的同时还要注意调息,用耳朵感觉自己的呼吸轻重,慢慢将呼吸调整到轻缓细长的最佳状态。当做到凝神与调息同步时,就是神与气合的气功态了。只有做到神与气合,才能达到松静自然的状态。丹经云:“虚极静笃一气生”。《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都是说人体只有在安静虚无的状态下,才能引发真气的运动。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体好比一纸张,真气好比墨水,密度高的纸张,墨迹在上面就不容易扩散;而像宣纸这样密度小、质地柔软的纸张,吸水性就好,墨迹很快就会扩散开来。人体就是这样,身体各部位放松,才有利于真气运行,否则身体僵硬、用力,就会限制真气运行。有的人练功时心烦意乱,浮想连翩,能够克服则可入圣,不能克服就是入魔。这个魔是指心魔,心魔不除怎能入静呢?所以,丹经上也有将“凝神”叫作“炼心”的。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理。人心好比落有灰尘的镜子,只有擦掉千头万绪的凡思尘埃,才能露出人心之本来面目。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把练功看得神秘而渺茫,以致信心不足,轻易放弃,真是可惜。

就阴阳五行而论周天功法,其功理在于通过对人体后天脏腑阴阳之炼化,加之五行生克原理,使人体后天所造成的阴阳失衡状态,最大限度地返为先天阴阳平衡状态。为什么说是“最大限度地”呢?因为,完全返为先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生在世就如同点燃的油灯一样,在你不断地往里添油的同时,它也在燃烧。所以,人们后天的修炼,实际上就是一个同自己生命的赛跑过程。大量的史实证明,那些颇有成就的内丹修炼家,最后还是被制约在人类自然生命的规律之下。长生不死不太可能,但益寿延年确是毋庸置疑的。

太极阴阳

所谓阴阳,是由太极而化生的。所谓太极,就是无极,也叫太一。故有无极而太极之说。也就是说,极至极点而成为一。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象而成万物,来形容开天辟地之前那个混沌鸿蒙状态。当然,用现在的话说,天不是开的,地也不是辟的,只是形容地球(乃至宇宙)形成之前,万物生成之始。太极生两仪,就是一阴一阳,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例如,有天就有地,天为阳地为阴;有日就有月,日为阳,月为阴;有冬就有夏,冬为阴,夏为阳?鸦有男就有女,女为阴,男为阳。就人体一身而言,亦是如此。例如,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鸦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而就某一脏器而言,也有其各自的阴阳。例如,肾之阴阳,肾阴虚则阳亢,阳盛则阴衰。以此类推,直至细胞、分子、原子、纳米,全是一个道理。然而,物质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阴阳也不例外。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生动,阳极生阴,阴极又生阳。阴阳之间的这种动静互化运动,就又构成了四象。太阴(也叫老阴),是就阳向阴转化过程中阴至极点的意思,在节气上则为冬至,在时辰上则为子夜。太阳(也叫老阳),就是由太阴向阳转化过程中阳至极点的意思,在节气上则为夏至,在时辰上则为正午。少阴,则是由阳极而阴转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平衡状态,在节气上则为秋分,在时辰上则为黄昏。少阳,是由阴极而生阳转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平衡状态,在节气上则为春分,在时辰上则为平旦。四象交替变化则形成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而八卦则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之间的矛盾相互变化过程,就构成了万物生长消沉之景象。故曰“八卦成而万物生”。

五行生克

五行,是古人通过观天察地,发现并总结出天地万物不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并将五行与阴阳、方向、时令、色味、气候、人体等结合起来。例如,西方多山,故属金(金石同),色白,气燥,在季为秋,主收,味辛,脏属肺腑属大肠,在五官主鼻,形体主皮毛?鸦东方为日出方,万物生长,故属木,气候为风,在季为春,木生则色青,脏为肝腑为胆,味酸,在五官为目,形体为筋;北方天寒地冻,故属水,在季为冬,在物主封藏,色黑,味咸,脏为肾腑为膀胱,五官主耳,在形主骨;南方气候炎热,故属火,在季为夏,在物主长,色赤,味苦,脏为心腑为小肠,五官为舌,形主血脉;中原开阔,故为土,气湿,主生化,色黄,味甘,在脏属脾,在腑属胃,五官为口,形主肌肉。同时,五行又具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五行的生克是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平衡协调下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生克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制化”关系。它推动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及变化过程。以人体小宇宙应天地大宇宙而论,诸如人体之脾属土,万物土中生,它起着对人体所吸收营养的化生作用,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强则肺气旺(土生金),肺将吸入的氧气连同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输向全身;脾气弱则肺气虚,脾不健运就会积湿而成痰,从而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就人体脏腑相克而言,诸如木克土,肝克脾。木能克土,是因为木可以破土而出。肝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机的协调及血液的运行方面。肝气的正常疏泄,不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同时,肝藏血,脾统血,可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失疏泄,常妨碍脾的运化,造成肋痛、胃痛、腹胀,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则会出现肝脾两虚之征。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结,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会形成黄疸。

周天养生

卯酉周天范文第3篇

纳太阳气是道家修真祖师从不同太阳相对抗的修炼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人体与太阳相吸、相合、相折、相对抗,相互交换灵信,人体与太阳互相直射、辐射、发射灵信的一种修炼方法。古称“盗日精归己法”。

在天体中,太阳是火,火为离,卦象为乾。但太阳不只是纯火,还有燃烧后剩余的物质,比如黑子,即是阳中之阴,转成为后天卦象为离。人体表面为阳,体内为阴,包括五脏六腑,其中有肝胆。而在脏腑中,肝又属阳位,即阴中有阳,其后天卦位为坎。修炼者睁眼吸太阳之阳气归于肝,正好坎离相配,形成阴阳相合之状态。久而久之,人体宇宙中,自会形成一轮红日在周围运行,故曰“盗日精归己法”。

纳太阳气共分四个时间:即初升、高照、夕阳、阴中,共四种修炼法。现在只能介绍初升时的修炼法(云多时不能炼)。

太阳初升时的纳气法是站式,场所是山林、草地、江河湖边,在一切空气新鲜、少人干扰、环境幽静之处,最好在山洞边上。当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尚未离开地平线时,开始行功。如中原和江南地区的冬天做功效果特好。

(一)预备式

于能见日出之处,面向太阳,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松静站立,双臂自然下垂,两手掌心对准太阳,闭目合齿、舌抵上腭,调身、调息、调心于自然松静之中,同时默想一下太阳之形状、颜色,体悟一下纯阳之体与纯阴之体有什么不同。待心息相依、神闲气定之时,两眼微睁,静观日出。

(二)武火采炼吐纳法

当太阳刚刚升起露出地平线时,修炼者开始行功施法:两目圆明直射太阳,呼吸则以鼻吸口呼,必须做到细、长、匀、微、深,以内力强行吞吸太阳的精华。先呼后吸,呼气时舌抵下腭,意念将肝胆之气(*))放射到全身毛孔,全身成为一个通红的火球,但此时千万注意红日不可出身,只是全身通红;吸气时,意念更加重,强行吞吸东方一轮红日,似火球如飞龙一样吸入肝胆之位。吸气,气入自身宇宙转为*)。第一步是天火入木库,进入肝胆之位;第二步是天火灌两木,肝胆成为一体都是红的;第三步是肝室火满。三步功成以后,天火已满木室,使肝胆的颜色变成一片鲜红。

本功法古称“自毁”纳气法。焚毁阴气者也。

注意事项:呼吸一定要做到细、匀、微、深、长,一呼一吸为一次,做二分钟,要求尽量慢点做,做快了身体会往前倾,失去平衡(但初练时一次呼吸两分钟,一般人做不到,应慢慢适应)。纳初升太阳之气,四季的情况不一样,夏天吞纳的次数比较多些,而冬天次数比较少,一般三次太阳就上来了,最多六次。太阳一离开地平线,就停止吞纳,马上转入运化,因太阳升起后,阳升阴消,全为阳气,若再吞采则易伤眼睛,故不能再做了。

呼气时要意想肝胆之*)充满到全身,但千万注意不可冲出全身,不过毛孔可以往外扩张,往外涨,涨得越大越圆越远越好。切记!小心仔细体验。这时眼睛不能动,最好连眨也不眨一下,这点也应千万注意!

太阳一离开地平线,应立即闭目,如果在太阳离开地平线后再闭目,就为时已晚,这条线就断了。道家功法动作简单,但要求非常严格,非常重视微妙、微微妙之处,丝毫也不能疏忽。修炼者要悉心体会其中之奥妙。练这段功法一定要在线未断之前就马上闭目,哪怕一口气未吸完时也要将目闭上,这点反复强调,切记!闭目后,两手马上转过来,掌心相对,接下式修炼。

(三)文武火并用默运五行

太阳一离开地平线,即不能再盗先天日精之气。经曰:“太阳东升,阳升阴消。”此时再不能两目圆明直射太阳了,应立即闭目收心,做相应的默运五行动作。从肝胆之位开始,路线是:肝(胆)心脾(胃)两肺两肾(膀胱)肝胆,默运六次以成六爻之数。其它方法与纳月亮气时运法相同。

注意事项:

因为要自动形成卯酉周天(关于周天功以后专论),五行归到戊己土,归到脾上,脾上有黄庭之处,要仔细体验,找到这个地方。默运五行的时候,是吸气走,还是呼气走?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每个人都不一样,自己的感觉不能与别人谈(可与老师说),有人背后热,有人背后凉,没有别的东西,不要害怕,要顺其自然,不即不离,坦然处之。

五行运转,吸气走,为母送子,呼气走,是子向母要东西。如运到肝时,心跳的厉害,就应该呼气(*)),从肝过渡到心脏就解除了。如果这时肝有感觉,心脏也有感觉,就直接推入心,用吸气(*))法。五行运转时一定要配合好呼吸,自己体会怎样运用合适。如果呼气(*))不走,就马上改为吸气,这样很快就能过去了。切勿死板呆滞,一成不变。

默运五行内视时,一开始看不见东西,是以颜色为主,手一动颜色就变,手一起,颜色就跟着走,渐渐地能扎到里面,尤其是在膀胱提*)往肝上送去时(一般是两肾到膀胱或运膀胱*)到肾再往上提),感觉特别明显,从肺里往两肾上走,从两肾里往膀胱里挤压时,颜色变化很大。这两项是大项,因为它是在人体太极圈的底圈上,呼气与吸气如果配合不好,就看不到颜色。这步功法之效应在动练时也不要强求。

(四)归位保元

姿势同预备式。

五行默运之*)归位回到肝胆木室后,此时应用武火带文火进行保元之法。

闭目内视自身宇宙,两手放在大腿外侧(裤线处),掌心朝里,配合呼吸以内力调整内气。

默运五行最后一次到肝胆,马上吸气,同时全身内收,归位到肝胆,呼气由肝胆之处外放,但不出全身毛孔。

呼气:意念木室肝胆之法的绿色之*)向全身毛孔布散,使全身红色之体内灌满着绿色元*),但绿色元*)千万不要冲出自身宇宙(全身毛孔),古代称此为“自毁纳气法”。

吸气:收身、收体、收宇宙(气魄一定要大),把红绿色之*)收归于肝胆之位。火烧木室,用火烧肝胆之位。

呼吸共做六次,要求细、匀、微、深、长。自身宇宙之体出现热或烧感,进而出现光环,方算成功。此时修炼者自身犹如一团火。炼到这一步一定要注意:呼吸一定要做到一个“长”字,呼吸短了人一定就会难以忍受。

(五)温养、沐浴

归位保元后,修炼者松静站立,双臂自然下垂,自然呼吸,闭目,两目内视自身宇宙,以文火带武火,意念将所纳初升太阳之气予以温养,沐浴全身。凝视自身宇宙之体如同一团火。好像站在一片云雾之中,清爽飘逸,怡悦无比。此时外人能看到修炼者周围有一个光圈。进而到无思无念,物我两忘,而清灵不昧之境界。沐浴时间可长可短,由自己决定,一般不超过一小时。

(六)还原

姿势同前。修炼者将自身宇宙之红日运行到两目与眉之间构成的三角区,用内力把日球送回到先天宇宙之太阳处。送日归宇,仍然闭目,只送一次即可。古称“仙人抱日”。

盗日精月华归己法总解释:

纳月亮气是吞吐法,吞进来还要吐出去;而纳太阳气则是吞纳法,吞进来不要吐出去。在吸纳时是睁着眼睛,两目圆明,直射太阳,整个功法都是先呼后吸,不能做反,并且要一环接一环,意气相合,不得间断。

纳月亮气和太阳气默运五行的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开始行功的部位不同,其目的也不同。一定要掌握好这两种炼法以及目的。纳月亮气是为炼两肺,炼到一定时间,两肺就会出现一种云雾状的东西。有形无质,形状亦不规则,当*)满金室时,其形如虎,故称“白虎”,再往深处说,就是练魂魄之“魄”。纳太阳气是为炼肝胆,炼到*)满木室时,在肝胆部位似觉有一条青龙来回游动,故称“青龙”。往深处说,就是炼一个魂魄之“魂”。“炼金炼木出日月,日月相合魂魄出”,青龙白虎之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修炼而来。更不是迷信之说。

默运五行时,可能出现自动默运,有的甚至完全依河图、洛书之数进行运化,甚为精妙。这时要有人看护。要注意也有可能从内脏转到经络上,在一条一条的经络上走,时间相当长。出现自然默运时不要害怕,出现经络走向的人,回家以后,不论早上夜晚,一定要盘坐做静功,调整呼吸,吸气过脐下,呼气不出心(这个心不是心脏的“心”),然后吸*)收身,呼氮外放,若能做好,可以看见经络路线,开始可能看见一条或两条,要把它看清楚,并且记住,第一要记住经络路线上各穴位的深浅度,第二要记住它的岔路口、交叉点与会合处。

做默运五行的目的,是为了过卯酉周天。如果五行没有成一圈,其它都做不到。因为默运五行不成功,没有一圈(即立体太极图),就是神不圆,七窍不闭死,天门不开,天目不射。有人天目开了不能自闭,闭了不能自开(按:这种现象极普遍);开者耗能,增长者无明,这里有诀窍。

五行运好,卯酉周天形势成者,能够闭气行一周,但很难,此只是对练功有素者而言。

纳月亮气时间最长可做两小时,采太阳气则只有几分钟,但切勿轻视这几分钟,要按时做,坚持不懈,定有收益。人的脸色很快就由黑变白,由黄变红、白里透红,如小儿肤肌呈粉红色,连老年斑也可退掉。纳太阳气还能调整人体的血流量,对高血压、冠心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肝病患者练本功有很好效果。总之,纳太阳气对人体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卯酉周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玛窦;非欧氏几何;圆锥曲线;球极投影;画法几何

众所周知,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通过和著名学者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给我国带来了流行于欧洲近两千年的欧氏几何,改善了我国数学研究的状况,推动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其实,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近三十年,通过各种科技活动,也传入了大量的《几何原本》之外的几何——现在一般泛称之为非欧氏几何。这些几何知识的传入,在当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几何研究的内容,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关于天文学、地理学和绘画艺术等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是,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由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做一探讨。

一、圆锥曲线的传入

圆锥曲线是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一项重要发现。其自从被发现以来饱受人们的赞誉,在中世纪之前其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很多领域。因而,当时的欧洲学者几乎都了解这种曲线,都熟悉一些它们的性质。利玛窦来到中国,其实最早传入的几何就是此项内容。

据载,利玛窦于1583年来到中国大陆,不久即获准在广东传教。可是,起初国人并不认可这个长相古怪的“家伙”以及他宣扬的“异端学说”。于是,利玛窦开始转变策略,曲线传教,给国人展示一些西方的新奇物品,以期达到吸引国人的目的。1584年4月,在利玛窦给国人展示了一幅其从意大利带来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非常精美,顿时吸引了不少人来观看,特别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如当时肇庆的知俯王泮等。王泮看过之后,非常喜欢,遂请利玛窦给他另绘制一幅。利玛窦不敢不受命,于是立即动工,于同年11月份就取得成功,这就是有名的“山海舆地图”。〔1〕这幅地图后来流传很广,由此利玛窦的声名也大了起来。1601年利玛窦面圣来到北京,不久就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官员李之藻。李之藻也是个地图绘制爱好者。他二十岁的时候曾自己搜集资料,亲自绘制过一幅全国地图。〔2〕李之藻看过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之后,对于其绘制的精美和精确感到异常惊讶,于是开始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知识。1602年,李之藻首先学会了绘制世界地图,遂即将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图”放大,然后进行了重新印刷,这就是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目前还能看到,也有很多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研究,发现其最初的底本来自罗马,采用的是当时欧洲比较流行的投影画法——椭圆投影(ovalprojection)〔3〕。椭圆投影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研究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的投影图绘制成了一个标准的椭圆。〔4〕同时,我们对“坤舆万国全图”进行研究,也发现其周边的确是一个标准的椭圆形。椭圆在中国古代没人研究,更没有人应用。所以,这里的使用是最早的一例,它完全得益于利玛窦的工作。

1596年11月,利玛窦在南昌的时候,收到了他在罗马学院时期的老师克拉维乌斯(C.Clavius,1538-1612)神父于1593年出版的新书《论星盘》(Astrolabium)。此后,为了吸引国人,其常拿这本书来讲解西方知识。〔5〕特别是当遇到一些比较聪明的中国学者的时候。李之藻人称“江南才子”,徐光启说他“卓荦通人”,所以,当他遇到利玛窦的时候,也从利玛窦那里受到了这方面的恩惠。不仅如此,很有可能李之藻还通读了全书,因为于1605年左右,李之藻写了一本叫《浑盖通宪图说》的书,就是对上述书的节译。节译内容还不在该书前面,全是后面的内容。而《论星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其主旨虽然是介绍星盘制作的,但是在阐述的时候,却运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其最后的星盘的具体做法,都是在圆锥曲线知识的基础上一步步严格推理出来的。〔6〕由此,其包含了大量的圆锥曲线的内容。利玛窦既然给李之藻讲授了此书,所以,其也肯定传授给李之藻了圆锥曲线的知识。

还有,在1608年李之藻又写成了《圆容较义》一书。此书的序言中讲:“昔从利公研穷天体,因论圆容,拈出一义,次为五界十八题。”〔7〕可见此书直接来源于利玛窦。此书分为十八个命题,分别讲述了多边形的面积问题、锥体的体积问题、圆内接多边形和外切多边形问题、球内切多面体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中没有的内容。此书的第十八题证明了“凡浑圆形与圆外角形等周者,浑圆形必大于圆角形。”即“表面积一定的球和旋转体相比,前者体积大”。为了更好的证明这个命题,李之藻给出了一个图形,如图一所示。由此看见,其使用了椭圆。〔7〕另外,在此书中,其还多次提到阿基米德(Archimedes,BC287-BC212)的《圜书》,借用了其中的命题结论。而阿基米德的《圜书》是一本讨论圆的面积和体积的书,里面也包含了椭圆面积的求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之藻学习过了椭圆知识。

所以,利玛窦来到中国也带来了圆锥曲线内容,还传给了国人。

二、利玛窦传入了平行正投影

上面提到,1602年李之藻放大翻刻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此地图和原来的相比,一是面积大了,二是增加了若干小的图形。〔8〕在这些小的图形中,有一幅如图二所示,在大图的左下角。另外其还就此附了一段文字:“右图乃黃赤二道错行中气之界限也。凡算太阳出入皆准此。其法以中橫线为地平,直线天顶,中圈为地体,外大圈为周天。以周天分三百六十度。假如是图在京师地方,北极出地平线上四十度,则赤道离天顶南亦四十度矣。然后自赤道数起,南北各以二十三度半为界,最南为冬至,最北为夏至。凡太阳所行不出此界之外,既定冬、夏至界,即可求十二宮之中气。先从冬夏二至界相望画一线,次于线中十字处为心,尽边各作一小圈,名黃道圈。圈上勻分二十四分,两两相对作虚线,各识于周天圈上。在赤道上者,即春秋分;次北曰谷雨、处暑,曰小满、大暑,曰夏至;次南曰霜降、雨水,曰小雪、大寒,曰冬至。因图小,止载中气,其余节气仿此。就中再勻分一倍,即得之矣。而其日影之射于地者,則取周天所识,上下相对,透地心斜画之。太阳所离赤道纬度,所以随节气分远近者,此可略见。凡作日晷带节气者,皆以此为提纲,欧罗巴人名为‘曷捺楞马’云。”〔9〕

何为“曷捺楞马”?目前经多人多方面的研究已证实,其实际是拉丁词Analemma的音译。那么什么是Analemma呢?也有人考证,这实际上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一种专门用来研究宇宙的平行正投影〔10〕。此方法将投影点设在无穷远点,让光线平行穿过天球,假想在天球中间有一个平面垂直于光线,这样可画出天球的模样。由此,我们看出,利玛窦传入了西方曷捺楞马法。他在这个过程中说明了球面上平行于透射光线的圆(如地平圈)被透射成直线段,说明了和透射光线垂直的圆(如过南北极的经线圈)被透射成圆等性质。同时,也给出了它们的正确画法。

此外,在利玛窦日常活动中,也曾多次提到过日晷。如在肇庆他曾指导瞿太素制造日晷,在南京曾辅导张养默制造日晷等。日晷作为一种古老的利用太阳来计时的仪器,东西方都有,但各有所长。东方的多是赤道日晷,没有什么投影理论。而西方的多是地平日晷,其以西方古代天文学基本构架为基础,使用的方法正是曷捺楞马法。而利玛窦当时带来的和在中国制作的日晷不同于中国式的,通过其描述我们考证也正是地平日晷〔1〕。也由于此可看出,利玛窦的确带来了西方平行正投影。

关于平行正投影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人研究过,如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建筑学家李诫(?-1110)。在他的《营造法式》(1103)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图形的绘制采用的是正投影的方法。再如明代出现的《鲁班经》(万历年间),其中也有很多正投影图〔11〕。但是,中国古代的平行正投影似乎都没有研究过球面。就是曾经研究过的立方体(如房屋、石头等)也没有具体的确定的绘制方法——没有使用精确的几何绘制。所以,利玛窦在这里的介绍在当时还是先进的,是对我国平行正投影研究的补充和推进。

三、利玛窦传入了球极投影和画法几何

利玛窦在给国人展示西方物品的时候,其实不只是展示了地图和日晷,而且还展示过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天文仪器,如星盘等。〔1〕对于星盘,利玛窦特别用心。这一方面是星盘有很多的内容,非常新颖,另外也是有克拉维乌斯的《论星盘》作后盾,其可介绍的内容多而且系统。而星盘,作为一种先是在古希腊时期被当时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发明,后又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天文仪器,在制作的时候常常需要很多数学知识,因此,星盘在欧洲有“数学之宝”的美称。〔12〕在星盘制作需要的数学知识中,除了欧氏几何和圆锥曲线知识以外,还需要球极投影的知识,球极投影是制作星盘的关键。所以,学习星盘制作必须学习球极投影。〔13〕

据载,利玛窦在广东曾教授过瞿太素制作星盘,在南京曾教授过张养默制作星盘。到了北京其又和李之藻等人讨论了星盘的制作,并使李之藻也学会了制作星盘。利玛窦曾说:“李良(李之藻)对数学的其它部门也感兴趣,他全力以赴协助制作各种数学器具。他掌握了丁先生(克拉维乌斯)所写的几何学教科书的大部分内容,学会了使用星盘,并为自己制作了一具,它运转得极其精确。接着,他对两门科学写出了一份正确而且清晰的阐述。他的数学图形可以和任何欧洲所绘的相匹敌。他论星盘的著作分两卷出版。利玛窦神父把一份送给了罗马的耶稣会会长神父,作为中国人完成的第一部这类著作的一个样本,另一份送给了丁先生,因为他本人曾一度从丁先生受教。”〔1〕

这里提到的“论著星盘的书”即是《浑盖通宪图说》。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李之藻也说:“昔从京师识利先生,欧逻巴人也。示我平仪,其制约浑,为之刻画重固,上天下地,周罗星程,背结规筒貌则盖天,而其度仍从浑出。取中央为北权,合《素问》中北外南之观;列三规为岁候,邃义和侯星寅日之旨,得未曾有,耳受手书,颇亦镜其大凡。旋奉使闽之命,往返万里,测验无爽,不揣为之图说,间亦出其鄙谢,会通一二,以革中历。”〔14〕由此可见,利玛窦给李之藻讲解了球极投影,并教会了他星盘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下面我们再具体看《浑盖通宪图说》的内容。此书上下两卷共二十一部分。在第一部分卷首中,他说:“浑仪如塑像,而通宪平仪如绘像,兼俯印转侧而肖之者也。塑则浑圆,绘则平圆,全圆则浑天,割圆则盖天。”在地平受子午规之图中说:“浑天极圆,今割去黄道短规以南一小弧为平仪所不用者,此内大弧自午中冬至度,逾北极际迄夜半冬至度,共径二百二十七度,平仪截用为盖天形,而置北极于中央云。”在总图说第一中说:“浑盖旧论纷纭,推步匪异。爰有通宪,范铜为质。平测浑天,截出下规,遥远之星所用。固仅依盖是为浑度。盖模通而为一面,为俯视图象。”提到子午线时又说:“其过顶一曲线结于赤道卯酉之交者则为正东西界,其余方向皆有曲线定之,近北窄而近南宽,盖若置身天外斜望者。”在地盘长短平规图说第四中又说:“故有昼短规,有昼夜平规,有昼长规,而短规最大,平规次之,长规最小。盖平仪系极中央,中央之极,实该南北二极。试设八尺浑仪于此,人目自南极之外以望北极,昼短之规最近,定觉最大,昼夜平规次近,则觉次大,昼长之规最远,则亦觉其最小,平仪立法于此。而中国在赤道以北,故置昼长规于赤道内,昼短规于赤道外。凡昼短规以内,其星稠。而在望近短规以外,其星有不可望者矣,夫是以略也。”〔15〕由此可见其传入了球极投影(stereographicprojection)原理。

球极投影是发端于古希腊天文学研究的一种数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人已不可知,有人认识是托勒密(C.Ptolemy,100-170),有人认为是喜帕恰斯(Hipparchus,BC180-BC125),还有人认为是更早的欧多克斯(Eudoxus,BC400-BC347)。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假设球体是透明的,而光线也是沿直线前进的。然后在球的南极(或北极)放置一个投影点,在赤道放置一个平面,让光源向平面发光,这样就可以在平面上看到除南极点之外球面上所有点的投影了。如图三所示。这种投影的特点是:赤道圈的投影和自身重合;赤道以北的半球上的元素投到平面赤道圈的内部,反之,球面上赤道南部半球上的内容投影到平面赤道圈的外部;球面上近北极的点,其投影密集,近南极的元素,其投影稀疏;另外,这种投影还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个是保圆性,一个是保角性。保圆性就是在投影变化下,球面上任意的不过两极的圆都被投影成一个圆。过两极的经线圈被投影成直线。保角性是指,投影的时候,球面上两个弧线之间的夹角可保持不变。由此,其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测量天体和研究天文学。〔16〕

再看下面的内容。在地盘长短平规图说第四中,其介绍完了昼长规和昼短规之后,还给出了具体的画法,为:“先以昼短规分周天度。就子午线之中右寻二十三度半为界,从此斜画一线,贯子午而右到酉中而止。取其与午线过处,从枢心旋一圆是为昼夜平规,即赤道规。又于赤道规分周天度,从午中右行数二十三度半,斜画一线到酉中,取其过午线之处为界,从心画以圆是为昼长规。”其给出的图形如图四所示。

在定天顶图说第五中,其介绍了天顶和天顶规的投影画法。以北纬400为例(当时测的北京的纬度)天顶具体的做法是:“先将赤道规分周天度,乃于卯线北行起算,依地方北极出高几度几分分立界于赤道之规,而画弦以贯盘心。北左界为北极,南右界为南极。此名南北极轴。又于午线之东亦寻北极度分为界。此界正当二极之中赤道之位,亦贯盘心画弦为之赤道轴。自此赤道南轴斜望酉中,经过午线再画一弦,取其交午线处即为所求天顶。”〔15〕

此后,还有黄道的天顶规的画法、地平规的画法、地平渐升度的画法、朦胧影的画法、黄道的画法、黄道十二宫分点的画法、黄道经线的画法、黄极和赤道南北极的画法、有各种坐标的恒星的画法等等。由此看见,李之藻从利玛窦那里还学习了西方早期的画法几何,并介绍给了国人。

四、利玛窦传入了透视法

在利玛窦给国人展示的物品中,也多次提到西方绘画,如圣母像、耶稣像等。这些绘画,有的是从印度、澳门、日本等外面经教友转来的,也有是利玛窦自己绘制的。据载,1602年利玛窦曾奉中国皇帝的命令,耗时两三天绘制成的“西方宫廷生活图”是一幅〔17〕,还有利玛窦晚年也曾绘制过“野墅平林图”也是一幅〔18〕。利玛窦采用的什么方法画这些画呢?虽没有文字记录,但可以从其它地方找到证据。从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野墅平林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不是中国式的写意画法――虽然入画内容是山水。其远近分明,明暗比例协调,灭点固定,视野开阔,显然是采用了西方透视画法。还有,利玛窦在1601年将圣母像献给皇帝之前,曾给很多人展示过,在展示的时候,还对比中国画进行了讲解,他曾说:“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之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明而白,若则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19〕在《几何原本序》时他又曾说:“察目视势,以远近正邪高下之差,照物状可画立圆、立方之度数于平版之上,可远测物度及真形。画小,使目视大,画近,使目视远,画圆,视目视球,画像,有坳凸,画室,有明暗也。”〔20〕还有,在利玛窦学习过的罗马学院的课程表中明确标有:透视学,学习三个月。〔5〕由此,利玛窦懂得当时在欧洲兴起的透视画法,了解其中的数学投影原理,在绘画的时候采用了透视法。

国人中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绘画的也有,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游文辉。游文辉,字含朴,澳门人。1575年生人,1593到1598到日本接受基督教训练,之后回国追随利玛窦。其间因为他酷爱绘画并曾在日本初步学习过,所以其主要是跟利玛窦学习绘画和从事绘画活动。〔21〕游文辉作为一个西画的初学者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目前最常见的是1610年利玛窦去世之后他绘制的利玛窦画像。“这是一幅标准的西方肖像画,构图既饱满又简练,显示出相当的艺术概括能力。……该画对明暗的处理也很有特色,光线从画面左上方射去,在眼眶、鼻梁、面颊的暗面投下了丰富的阴影,尤其在白色衣领上的投影可以明显感受到强烈的光源。……17世纪的中国人能将油画肖像绘至这样的水平,的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22〕从此可看出,游文辉熟悉西方绘画的原理,利玛窦一定给他讲解过其中的数学理论即当时在西方流行的透视法。

五、结束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末年在利玛窦的多项活动中,其不仅传入了著名的欧氏几何,而且还传入了多种非欧氏几何。这些非欧氏几何更加直接地应用到了平时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天文、地理和绘画艺术中,更有利的促进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正是由于利玛窦此时对于这些几何知识的介绍,才使得后来有多种数学的传进。比如,正是利玛窦在这里介绍了“曷捺楞马”,后来才有的汤若望(J.A.S.V.Bell,1591-1666)在编写《恒星历指》的时给出了四种计算恒星坐标的简平仪法;〔23〕正是这里利玛窦介绍了《圜书》中的椭圆,才有的后来罗雅谷(J.Rho,1593-1638)在编写《测量全义》时对《圜书》的全面提及;〔24〕还有正是这个时候利玛窦曾介绍过透视法,才使得后来大量的透视法内容传入我国,于1729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画法几何的专著《视学精蕴》,〔25〕等等。所以,利玛窦对于非欧氏几何在我国传播做出的贡献一点也不必欧氏几何在我国传播做出的贡献小。如果要说到实用性,前者甚至还要大于后者。

参考文献

[1]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0,348-349,351-352,432-433。

[2]方豪.中华天主教史人物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8.114。

[3]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5。

[4]JohnP.Snyder.FlatteningtheEarth:TwoThousandsyearsofMapProjecti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40。

[5]HenriBernard,S.J.MatteoRicci’sScientificContributiontoChina[M].Peiping:HenriVetch,1935.52,30。

[6]C.Clavius.Astrolabium[M].Ramae,1593.49-98。

[7]李之藻.天学初函(影印本)[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3433,3480。

[8]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A]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论文集[C].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312-378。

[9]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影印本)[M].禹贡学会,1933。

[10]刘钝.托勒密的“曷捺楞马”与梅文鼎的“三极通机”[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1):68.

[11]沈康身.界画、视学和透视学[J].科学史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2]BlagraveJ.ThemathmeticalJewell[M].London,1585。

[13]NeugebauerO.TheEarlyHistoryoftheAstrolabe[J].Isis,1949,40:240-256.

[14]安大玉.明末平仪在中国的传播[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4):299-316.

[15]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M].四库全书(789卷)[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55-864,866。

[16]NeugebauerO.AhistoryofAncientMathematicalAstronomy[M].Brilin:Springer-Verlag,1975.860。

[17]裴化行.利玛窦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37.

[18]伊拉里奥.画家利玛窦与《野墅平林图》[A].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152-153。

[19]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光绪三十年刊本。

[20]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引[A].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C].北京:中华书局,1989.258.

[21]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M].北京:中国书局,1995.105.

[22]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90-92.

[23]汤若望.恒星历指[M].四库全书(789卷)[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卯酉周天范文第5篇

基功

一、调养功

此为固内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平肝,壮肠胃,养肺,固精,调理气血。其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数息功

择空气清新(有松有水最好,唯花唯草亦佳)避风宁静之地,当子午或卯酉之时,全身放松,面南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相距肩宽,挺腰开胸(或马步式),双目微合,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舌尖轻接上腭,抛却一切杂念,用意轻守丹田,一呼一吸为一息,缓吸长呼,纳清吐浊,蠕摩内脏,以资健康。数息自四十九度起,逐渐增多。除直立法外,更有跌坐法,睡法等。

练数息功中,忽觉有股真气自丹田冲下,过会阴,上尾闾,夹脊,玉枕,泥丸稍停后下重楼,过膻中,入丹田,稍停。如足称“进阳火”,转九度;逆转称退阴符,转六度,收功(真气会聚下丹田一点,此点愈小愈好。收功不可少。收功愈好,则效果愈佳。功中或受惊吓,切不可停或立收,须继练之)。

继之精进,可进阳火三十六度,退阴符二十四度,再精进之,进二百一十六度,退一百四十四度。

(二)内动功

益用调息坐(或卧)功,以意导气检查全身各部机能(内视),并以意导气至患处而愈疾。

真气运行进二百一十六,退一百四十四度后,更炼之,真气自丹田出,同时沿左右带脉运行至环跳,沿腿外侧下行经小趾至涌泉(此时为呼气)。吸气时,真气运向拇指,沿腿内侧上行至会阴,过下鹊桥,上尾闾,命门,夹脊,经玉枕,达泥丸稍停;呼气时,真气下行过天目,经上鹊桥沿舌尖下重楼,顺左右肩分两路沿上肢内侧下行,达中指尖后从外侧回至天突汇合,再沿任脉下行至下丹田,达会阴。继而沿带脉分左右,经环跳,沿腿外侧而下继续运行――称此为经络周天。

(三)起居法

每日醒后按下列次序行之:

1、醒后先默想自身四周景物,以意检查自身各部及血液流动。

2、搓两手,并以两手搓眉,搓耳三十六次,搓上额、双目,长揉枕骨,干漱口三十六次。舌尖沿唇内侧从左,下,右,上至左三十六次,逆之三十六次。左右轮换各三十六次。

3、卷伸腿各三次。屈伸指、趾各三十六次。

4、起前左右各侧身片刻。

5、坐起双手揉胸腹各三次。双手推揉两肋各三次,再顺脊骨两侧,自上而下推揉五至七次。

6、将腿直伸,两手扳足尖。

7、两手搓足心各三十六次,再搓足跟外侧各三十六次。

8、睡前及起后以双手梳头七十二次(可避中风)。

9、睡前仰卧,双掌一前一后平按腹部,顺、逆时针各揉二十次(可助肠胃蠕动,顺利排泄)。

(四)养日功

有如下几种:

1、清晨每无风雨时,于野外空旷处行之。其法:背向太阳,合眼,眼珠左转七次,右转七次。而后睁眼尽力视远处景物。若每日清晨行二至三次,可增强视力。

2、视微物法:微物视久则大,久练双目有神。

3、搓耳根及眉际,可做以上两项之辅助功法。可随上述两项合并行之。

4、夜眼功:于夜间院内或野外行之。

(五)聪耳功

有如下几种:

1、夜静时灭灯冥坐,静听周围细微声音,久之能聪耳。

2、悬垂物,察其声响。

3、两手捉耳摩擦耳根,冬天以干热毛巾熨耳根及颈部。

(六)固齿功

睡前扣齿三十六次,或于坐功时行之。

二、运使功

(一)地盆步。此步又日骑马步、骑马式、马步。此为八极拳入门之基功。籍此练气下行,不独增强足胫力,且可免气血上浮,即可以固下盘也。其法:两足成平行,足尖微向里扣,两足相距为两足半至三足宽,两足放平,十趾抓地,身下蹲,膝向前屈,膝盖勿过两足尖,上身立直,头上顶,两手插腰,或两手向前平伸掌,向外翻而两臂抱圆;松肩,松腰,松胯,两目正前视,呼吸自然,气贯丹田。初立时往往腿足酸疼,再久反觉松懈无力,此为换力。练习时问要逐渐增加,初始以两时辰仍觉轻松自然为佳,逐渐能使足胫坚强,达下盘稳固。

地盆步四忌:

1、忌两足蹬下不能平整,五心不实。

2、忌站立时腰背弯曲,如此气不能下达。

3、忌一站即起,两腿全不受痛苦,则功不能成。

4、忌肩耸头斜,及眼神乱视(练时肩要松,头要顶,颈要直,眼要平视)。

(二)半马桩。或称子午桩、长三式。

(三)弓箭步。在于练胯膝,要左右变换练习。

(四)揉手功。揉手功主要为练腋力。松肩活腰练习吐力及耸动劲。其法有定步揉手、活步揉手及双揉、单揉等法。练久能使腋肩耸力增加,吞吐灵活。每日练习逐步增加揉推次数,至每日推揉二三百次,肩即能松开,发力能吞吐自然,双臂劲快而有力,力能达于指尖。

(五)碾步。此功专练松腰,松胯,合膝,扣裆,松肩。乃肩胯腕臂之联合动作。久练则步灵,膝合――外三合。

(六)回环捋手。其法:做正骑马式,左右手捋带攥拳,以练小臂及掌根横力与十指抓力,并能活胯开裆,横力增强。

(七)提膝。尽力提起而抱之,左右交互行之,久练能使腿活。

(八)呼吸功。其法:马步下蹲,两掌心朝上,随呼吸自下上提至乳间,而后两手随呼气向前推放,两肩下沉,肩窝吐力。而后左右手向外分开,身体下蹲,两手抄起,如是反复行之。或用左右手交互行之,平手提时变拳,推放时变掌。

(九)活胯。其法有两种,功用各不相同。一为站骑马下蹲,猛蹲缓起。如是屡蹲屡起,每日蹲起十余次。蹲时上身要正直,两手插腰,蹲至胯矮于膝部。最后练到胯松而无强力,臀部能附于地,则胯与腰连接之筋伸长而灵活矣。另为:两脚一前一后成长三式,前腿微向前弓,后腿向下按,前胯向前耸动自如,足胫坚强有力。

二式均需十趾抓地,两脚放平,身躯正直。用力时向外呼气,从

丹田吐力,目向前视。

(十)练腰。两手插腰,成弓裆步,以突然动作拧腰摆肩变成正骑式,由正骑式再变弓裆步。以腰力带两膀,弓步时后足跟下蹬,两胯下掖,身躯要正直,两膝要内合。每日练二十六次,久练则腰力大增。

(十一)气口功。该功主要练内脏应变之机动。气需内七外三,练法可由两人对操,或个人单操。练久能使气口坚实,应敌变化迅速。

(十二)靠桩功。包括:背靠,膀(前后)靠,肩扛。

(十三)搂桩功。小臂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双臂交替,尽量用掌腕侧面砍桩,或马步使桩贴于,以一曲臂(状如揣盘)掌心朝上,以虎口磕桩。

(十四)打桩功。包括:掌打,肘顶,膝顶,脚踢。或击打吊起之沙袋、墙上包革蒙海绵包(替代古时多层毛头纸),或击打与人高齐的竖立木板。

(十五)铁砂掌功。先以双掌正反面拍打绿豆袋,六个月后换成半掺(体积)绿豆半掺砂石袋,六个月后再换成砂石袋练习,再练六个月换成绿豆铁砂掺半之绿豆铁砂袋,经绿豆铁砂袋练习六个月后,最后换成铁砂袋练三年以上,铁砂掌功可成。

此功万不可求速成,务须循序渐进。且每一过程用力均须从底层开始,在老师指点下习练为益,习练时须运丹田气。盲练必出偏颇,悔之晚矣。

(十六)吊球功。双臂于体前平伸,马步双手吊住泥球(球重以本人能适应为益),泥球重量须渐增。或以二坛代替,内中可盛水,而水量可根据需要增加。或马步双臂平伸,以一手吊住已盛物之麻袋,拧身放于另侧,再以另手移回,如此反复。

(十七)挂带功。双肩挎直径约尺许的圆泥片若干,且以掌扇使动。

(十八)鹰爪功。练指之抓、捏力。

(十九)点穴功。须练指点与认穴。

练此等硬功,务须自两至三层力,二十四度始,早晚各一次。每三月加一层力(一年半后增至九层力不可再增),每三日增一度增至三十六,七卜二,一百零八后各练三月,增至一百四十四度后无须再加。另有捧墙角功,练法亦同上。

练时须运气,练后须以药水浸手脚(增加功力,凉血解毒)。

三、练意法

术中以意为主宰,乃行动之司命。天之三宝日月星,人之三宝精气神。所以意不可不练,经日练空如打实,打实如练空。此云练拳路中即含练意也。除练拳路必须练意外,还须熟练意之基功,不外两端,一日静,二日活。静须养活,活须练静。静如闲云野鹤,无忧无虑,四大皆空,活如虎猛猴灵,蛟龙腾空,所向披靡。其法一日全身通明功(内视功),籍以养意也;二日意动法(静周天功);三日内外齐动法(身内行大周天,身外行神拳。而大周天者,应在经络周天运行相当熟练之后方显。乃是真气在体内周身运行均已轻车熟路,收功真气或聚一点于下丹田,或聚一点于夹脊。或云周身电麻感乃真气运行也,实此电麻感乃真气之初级阶段),籍以练活也。

如练小架,每一层功夫,每势间数息数皆相等(自三度始,渐增至六度,九度,十二度,二十四度为限)。第二层功夫为小周天运行(子:进九度退六度,丑:进三十六度退二十四度)。第三层功夫为大周天运行(子:经络周天;丑:大周天,亦即“翻江倒海”)。第二层与第三层功夫中不再称练拳,而称炼功。何也?此周天运行即炼丹也。每式间隙周天至少运行一一次或几次。收功时务将真气存入下田,真气聚合之点愈小愈好。

八极拳八要

一要:八极拳要相合,内外一致,上下相随,完整一气,人乃一完整之躯,必须一致。要上下相随须用六合劲。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上身与下身动作相随。

二要:身躯中正,不倚不偏,下盘稳固,劲发八面,尾闾中正不偏,方可前进后退运用自如,主能有横(爆)力,不致出一面劲,方可变转灵活。

三要: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十趾抓地。

四要:呼吸自然,气贯丹田,内七外三,意静神恬。

五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力出自然,不僵不滞。

六要:碾步合膝,两足平整,五心要实。

七要:以腰为主,带动四肢,要发腋力。

八要:有吞有吐,有蓄有发,耸动有力,刚柔相济,变势要快,发力要横,定势要稳,节奏分明。

八极拳八忌

一忌:内外不一致,劲不完整。

二忌:出一面劲。

三忌:腆胸撅臀。

四忌:用僵力,强力,粘力。

五忌:眼神不正,练空不存意。

六忌:下盘不稳,步法虚浮。

七忌:虚实不分,无吞无吐。

八忌:闭气。

八极拳之练习

练拳要因人之体格而异。刚劲强者要练柔,将刚劲泄尽,实力换出,此为去刚换柔;体弱者,要练刚劲,渐进勿猛,练久则刚。

练习时,要注意调筋理气,筋骨屈伸务求顺达,筋长力大也。气要顺通自然,闭气与用强力皆非所宜。练习场地又宜择空气新鲜之地,否则伤及气血。

初练架子必会发生腰腿足酸痛现象,不必忧虑,练久则愈。习久反觉全身松懈力短,此非力短,实乃换力。盖将从前之浮力换尽,熟力已生也,似觉力短,实力增也,乃气血筋骨开始灵活之象征。

练拳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谚云:“万丈高楼从地起”,“欲速则不达”。大凡练者,均图在一朝一夕即完全练成,因而使用过分之力,必致有损身体。练拳以养身,使身心强健,方能学以致用。若遽而用力过猛,必致筋脉张弛无常,伤及筋骨肺腑。与强身长寿之旨相违背,不如不练。反之,按照自身体力负担能力及练功秩序,循序渐进,练一式有一式之增益,练一套有一套之增益,日积月累方能有成。

艺在精,不在多。故学不躐等,拳路虽多,能于一招精到,即可保身应敌,多亦无用。有一招精到,即足以应万变,艺多而不精,徒为身累。

练功要持之以恒,不可中途停辍。有恒心为万事成功之母也。若三日打渔两日晒网,时练时辍,必无所成。盖功夫本日积月累而来,苟持之以恒,练一日必有一日之增益。谚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练拳亦莫不如此,此道若朝夕不辍,孜孜不倦,则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

要戒、食欲。盖人身气血未锻炼则虚,浮滞,涩而无力,经过锻炼则灵活而易动,若不知节戒、食欲,狂饮暴食,则多损害身体。练拳以凝神静气为第一要义,必须心静勿乱。心为全身动作主宰,若心神散乱,心绪不宁,则对各部动作难期指挥如意。如临敌,必然心神无主,手足无措,曷可言胜。故练功者要注意宁神,养气,参贯禅机,超于生死恐怖之域,除却一切杂念私欲,方能在练习与运使之中,纵使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灵泰然处之若平素也。吾门拳术纯为以意守气,以气促力。若心绪不宁,心神无主。何气力之可言。故练吾门拳术者,以心不动,宁神静气,为第一要义。

吾门拳术一招一式均有其深奥用意,必须细心钻研,从平常中感到不平常,方可称真正融会贯通。谚云:“艺不精熟思则精”。乃经验之言也。如架子第一式“悟空问路”,练者往往认为极平常,极无用之一式。实则此式乃八极中“以不变应万变”之绝妙招式。

本拳以宁神静气为先,以固下盘为主,所以下盘稳固与否乃练习之主要标准。练习则必先注意下盘之锻炼,上盘所发之力,必先由下盘及中盘发出,如树之根干及叶也。

练习顺序要从运使之基功始,而后架子,再次为八极拳六大开与散手。调养功乃养身之法,必经常行之。

喂招成招乃求致用也,只练拳不喂招成招,临敌亦无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临敌致用,盖以此也。

各种拳术与散手之锻炼,在有一定基础之后,不必每日全部练习之,择几式经常练习即可,使功夫不致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