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变,教师的教学要变,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要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
新教材在理论知识上难度降低了,只是加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科学的联系。比如,化学反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同的蜡烛在不同的容器中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净化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些类似"生活小常识"的知识在新版化学课本上有较多体现。教师上课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联系生活,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
一、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成就、谈关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对化学缺乏兴趣的意念。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有关的录像内容: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去除污垢的合成洗涤剂、除疾去病的药品等化学工业产品,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化学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化学与建设祖国的密切关系等。奇妙的化学世界展现在学生的跟前,学生不由地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进行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探讨有关实验的操作标准、仪器设备正确使用的方法,并作好各种记录,然后展示标准的典型示范,找出自己实验的不足。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规范了操作,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化的事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业,具有合作意识,拥有合作精神是开创事业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课题。学生的相互探讨、相互合作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蜡烛,有的准备秒表,有的观察记录,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同时他们相互释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也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利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组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无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我们可以优化使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适当地选用媒体。例如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演示实验,而不单纯以计算机模拟。由于投影仪具有投影放大的功能,扩大演示物的可见度,使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看到演示实验的现象变化过程,加强直观性教学。要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理论的生成是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指导实践是改革者最大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化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新材料,也更新了人类的观念。就象新教材开始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了化学,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想像。火的掌握为人类赶走了野兽,提供了熟食,与茹毛饮血时代划清了界线,身体更加强壮,不再怕寒冬,不再怕黑夜。取火方式也历经"自然火--钻木取火--火柴"到如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取火。再比如在家里烧火做饭,原来是烧柴草,每次都要生火,后来烧煤球不必每次都要生火,但烟熏火燎,气味难闻,火候难控制,再后来用煤气,火候易控制却带来了煤气中毒的危险,现在通过石油化工的分馏、裂化等过程我们有了液化石油气,方便易用,随用随开,不必烟熏也可以烧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历史上的青铜器、铁器自不待言。我国的精美的陶瓷曾经与黄金等价,甚至于China(中国)也是由china(瓷器)而生,许多瓷器既实用又美观简直是一种享受。由于化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材料不断涌现,比如说我们的吃穿住行越来越舒适,比如说借助高科技人类已经实现几千年来的梦想,上天、登月、探测火星、遨游太空,神舟六号的成功更体现了这一点。
三、完善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内容,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一些限于条件所致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那是很可取的。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每种多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一种多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他多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所谓好的课件,它无法预测课堂变化,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能抛弃,应该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要继续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恰当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
总之,教学改革的本质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问题,教学模式的更新,其本质是模式教学的不断创新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把新教材作为教育科研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目中都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合作意识培养,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入老路,我们的教改就会失败。
参考文献
[1]李晓莉,郭飞君,李梅.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 提高成长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真的让我收益匪浅。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一、重主导,重主体,寓教学活动以“人文性”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重实践,重积累,还语文教学以“朴素”
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语言的积累与实践运用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因此,学习语言应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如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设计时由读议交流到背诵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之厚积。感悟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例如,我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研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而归纳出杨梅果的特点,并相机指导理解“细腻”“染满”等词意。然后我不怕花费时间,让学生再读再议再悟,读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学生在练读中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理解进一步引入深层。通过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悟,学生悟出了品词析句的方法,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写作方法。
三、重读书,重训练,现语文教学之“本色”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几句点悟,亲切的引导,及时地把学生引入朗读的情境中。随着同一句子在不同环境中的朗读,学生的感悟也逐步加深。不是讲解,胜似讲解。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读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理解,还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
例如,《一夜的工作》写的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和由此产生的自豪之情。这节课我抓重点词语作为切入点,如“极其简单”一词,我抓住“极其”二字,先让学生换词感悟,明确“极其简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想象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些什么,再猜想清朝时宫殿式房子的主人会是谁?
(溥仪的摄政王)房间里可能会有些什么?接着,又转入正题,“一千金碧辉煌的房子,现在成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办公的地方,我们只看见……”最后,老师加以总结:“这简单前面怎能不加上‘极其’二字呢?”没有繁琐的讲解,有的只是谈话式的引导,却像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把学生带入到“初步朗读――加以想象――加以感悟――进一步朗读――进一步想象――进一步感悟”的良性循环中。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四、重发现,重感悟,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关键词】科学教学;艺术教学
1、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艺术”,但随着科学思潮的影响和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受到当时工业等标准化的影响,教育学家就考虑到教学能不能有一套共同的标准。举一个现在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说,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在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有没有一套共同的基本标准。同样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部,在劳动经济学院、在工商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系有没有一些共同规定,都必须包括哪些共同的课程内容。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本质上,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价值,反对片面追求教学艺术。所以,可以说,有效教学本质上就是指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结合,是教学本色与教学特色的统一,是追求教学价值的过程。平常我们都把经验积累当做艺术,其实经验积累并不等于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科学规律。
2、有效教学的三个层次
我认为,有效教学理念有三个层次: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
有效率指以少量的教学资源投入取得较多的教学成果回报。教师一堂课的知识含量超过书本多少,教师讲两个小时的成果等于学生自学多少小时。如果教师讲2个小时带来的成果不能大于学生自学2个小时或者4小时、8小时甚至16小时,那教师讲这堂课是没有效率的。
有效果指教学活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有效果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我们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对象的教育需求相吻合。有效益的教学至少能提升学生的可雇佣能力,从长远来说,要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哪怕多年以后,他们碰到某个问题时,还能记得哪一堂课对他有帮助。有效教学要追求效率、效果、效益的统一,但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效益。
3、有效教学的思想:三大关注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学反思。
首先,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而不仅仅是关注教学效率和效果。香港的大学有个提法叫做“成果为本”,这里的成果就是指教学的最终效益。
其次,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在于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到底影响了学生什么?对提高学生的可雇佣能力以及对学生一辈子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有效教学关注教学反思。比如老师坚持做教学日志,给自己的课进行录音,不断反思教学以取得教师自身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教师发展理论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发展理论的早期研究者是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Fuller,1969)。他认为教师在发展成长过程中,所关注的事物是依据一定的次序更迭的,是经由关注教师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傅乐的理论其实研究的是大学教师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教学特征。
4、教学本色: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素
现代科学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首先区分概念和构念。概念是前人已经提出、大家共同接受的;构念是自己根据一定理论修改或提出的。学生学习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并不只是搬笔记。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必然会受到以往知识以及学习目的的影响。学习其实是一个主动的自我建构体系的一个过程,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就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科学教学包括哪些基本要素?我认为至少包括课前调查、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等环节。
首先,课前调查包括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查。科学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到底对这门课有什么样的期望。像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的学生,在学习期望、态度和知识储备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加以掌握才能有针对性的授课;
其次是课程目标,也就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主要包括课程大纲、书目、案例、演讲、讨论、考试等过程。我一般在第一堂课就会给出我的教学大纲,让学生知道我讲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一些知识我是不讲的需要他们自学。关于书目,我一般给硕士生推荐8本书,4本是理论方面的、4本是实践方面的。他们必须从理论书籍和实践书籍中各选1本,写1万字的读书笔记。我给博士生推荐16本书,8本是理论方面的、8本是实践方面的。他们必须从理论论书籍和实践书籍中各选1本,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些书目会特别关注经典和学术前沿的搭配。关于教学案例,它包括单一案例、混合案例和多学科大背景的综合案例。混合案例是指那些比较复杂及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案例。我上课更喜欢用多学科大背景的综合案例,这种案例不仅复杂和紧密联系实际,更需要从法律、心理和文化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课堂上不讲的内容,我就以课堂演讲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自学来演讲,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还能考察他们的管理能力。小组演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能力的体现。关于考试体系,我一直沿用“1234”考试体系:10%的考勤,20%的读书笔记,30%的课堂演讲,硕士是40%的综合案例分析,博士是40%的学术论文写作。最后,课堂组织主要是创设问题、激活知识、引发冲突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思路。
5、教学特色:艺术教学的三种类型
我认为,单从教学角度看待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大体得经过三个教学发展阶段:工匠型(教书匠)——反思型(教学者)—艺术创造型(教育家)。在“匠”的阶段,主要关注的是教书上的知识点,到了“师”的阶段就会经常反思自己,到了“家”的阶段就要完全从教育对象出发,激发人、培育人。
教学的艺术魅力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科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技巧性、教学语言的精准性、教学体态的审美性、教学影响的深远性。
我认为,教学艺术风格大体上有三种类型:情感型、严谨型、哲理型。我在网上看过很多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一些公开课。我认为哈佛大学政府学院的政治哲学教授、《公平与正义》课程的主讲教师Michael J. Sandel教授就是情感型教学风格的典型代表,他的课程令人欲罢不能地想一直听下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育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感型教学的最大作用是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资源,将过去的知识、现在正在获得的知识和工作生活实践坚实结合起来。
哈佛大学的另一位著名教授,《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主讲教师TalBen Shahar是严谨型教学风格的典型代表。他在课程中不断地告诉学生,某个概念或理论是谁在什么文献中首次(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6页)提出来,后来又有谁对其做了什么样的修正和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严谨型文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有重要影响。
耶鲁大学《死亡》课程的主讲教师Shelly Kagan是哲理型教学风格的出色代表。他在课堂上说,你信不信有来生、信不信人死之后有没有灵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课堂里学会思辨、推论和论证的一套方法。你的结论不管是人死后有灵魂还是没有灵魂,你能够从哲学的意义上推论出来让我们信服就行。
总之,不论哪种风格,艺术教学的策略应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体态、教学氛围营等方面的创造性,从本质上说,艺术教学不论是哪种风格都要达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原有知识——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高级思维的教学效果。所以说,艺术教学是对科学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有效教学就是要做到科学教学与艺术教学的统一、教学本色与教学特色的统一,最终服务于教学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图文结合,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教学“自审”是指教师在日常的职业活动中,以自身的工作实际为思考目标,对自我工作进行回顾、评判及考察,最终达到自我修正及自我提升的效果。在教学“自审”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逐渐学会如何采取更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修正教学方法,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能。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常进行教学“自审”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帮助自己不断成长。教师只有在教学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进行“自审”,才能够到达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的目的,才能够不断萌生教学创新的灵感,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养分,才能够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教学“自审”是教师加强个人素质建设很好的利器,是“教师创新性思维发展培养的核心因素”。
西方教育也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自审”。美国著名心理研究专家波什娜认为,人的“自审”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经过深刻“自审”的经验是不具备广泛性的,顶多也只能够算是片面性的经验。他对教师“自审”进行了定义:“教师的成长即是教学经验与自我反思的总和。”我国著名的心理研究专家林崇德也提出: “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时刻进行教学的反思。”由此可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更快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实现教学效应最大化,成就人生辉煌,那么就必须时刻进行“自审”,这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1]
二、教学“自审”的主要内容
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一名为学生所喜欢的人民教师,一名不断进步的人民教师,那么就有必要时时刻刻做好教学“自审”,中学教学中的“自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审”教学“亮”点
教师在结束一天的课程之后,应当对当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回顾,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并总结出心得,从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灵感,从而得到启发,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并记录下教学心得以供后期工作参考,只有坚持做好教学“自审”,才能够迅速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提升自身对于教学课堂的驾驭能力,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本文举以下例子进行说明:
《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主要是告诉孩子们人间至亲至爱应当如同广袤的土地一样宽广厚实、无处不在。在讲解该篇课文时,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多媒体资料,以感人的背景音乐及多种画面冲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及求知欲。为了让学生与课堂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选用了一首《天亮了》作为背景音乐,再结合场景画面让学生很快地融入了课文的氛围当中,为本课的开展作了铺垫。
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至亲至爱的伟大,意识到世间的人情冷暖,没有一个能触碰到他们心灵最深处的恰当的例子是难以达到的。于是我想到了《感动中国》中的主人翁陈玉蓉,当视频播放到各种感人画面时,生动的实例让所有学生都屏住呼吸、聚精会神观看,顿时使全班的同学泪流满面,这便达到了课堂真正的效果,在这里笔者便接着层层引导,慢慢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理解的新高度,从而起到了极大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内心逐渐充满了对亲情的热爱,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2]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课文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在本课的最后环节,笔者举了一个发生在学校附近的真人真事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站住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受不同身份的情感特点,同时从旁进行指导,从形式上体现出了极大的创新,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延伸,有效地充实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普通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2.“自审”教学“暗”点
因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的改变也较快,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内容预先安排也会存在与实际教学的差异性,比如说,教学重点及难点的把握,课堂试题的选择,课堂内容的排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反应能力,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3]所以,正因为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变异点,故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需要更加认真的思考,仔细分析并寻求应对策略,以做到能够及时地补救,这样才能够在之后的课堂中更好地改进,有利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升。
以《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课文为例,因笔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以至于虽然我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精心的安排讲解,也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一些想法,但是并未给予学生一些创新性思维的提醒,以至于未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若能够结合一些切实发生在身边的实例,或举一些更容易唤起学生共鸣的例子,这样会对教学效果有更好的提升作用,也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切身的体会,从而更加热爱健康、热爱生命,这样教学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意义。[4]
3.教学“自审”的实效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这是广大教师所应当积极思考的。教学“自审”就应当有实效,就应当有意义,教师应当在课后做到切实 “自审”,也就是说教师在完成课程之后,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水平及学习效果做一个自我评价,比如认真比较课堂中哪些内容比较吸引学生,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得好;哪些知识点学生认为有难度,哪些学生掌握得好,哪些学生掌握得差,还有哪些学生需要方法指导等。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在讲解《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一文中,笔者多次列举实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重点。
笔者举了与学生大致一个年龄段的人物小黄舸的例子,旨在以小黄舸的坎坷命运为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振,从而产生怜悯及同情,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5]
采用动态展示画面的形式,并结合列举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际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从而能够更好地正确辨别事情的真伪,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并收集相关法律条款,逐渐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能够学会以法律手段为武器捍卫自身权利。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方法,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际效果。
三、写好教学心得笔记
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及课程实践之外,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后应当记录下教学的心得体会,坚持写好教学心得笔记对教师的教学“自审”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心得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教学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一一予以记录。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安排得合理、场景设置得恰当、教学手段的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采用正确,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教师可以观察哪些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注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将其逐个记录下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
二是对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一一予以记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在教学环节中哪些内容的安排或者是哪些教学方法的采用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或者是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这些消极因素应当将其逐个找出并在课后对其进行记录,对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将消极因素慢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