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诗全集

李白的诗全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诗全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白的诗全集范文第1篇

1 面粉增白剂

1.1定义及作用:面粉增白剂,有效成分为过氧化苯甲酰(BPO),学名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它是我国八十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它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明确将过氧化苯甲酰归为面粉处理剂类,规定其使用范围是小麦粉,最大使用量是0.06g/kg。

1.2历史及现状:1986年,商业部在新颁布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2003年后,国家粮食局开始组织下属研究机构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的草案,明确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2006年,国家粮食局在其网站上进行消费者调查,87%的被调查者不愿意接受添加化学增白剂的小麦粉。2007年10月底,卫生部向WTO(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计划撤销《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使用许可。200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抽查99个面粉样品,12个超标。一些面粉企业片面为强调面粉白度过量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而且使用量大都在100mg/kg。

1.3危害后果:国内面粉龙头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国家粮食局等一致认为,过氧化苯甲酰有“致癌作用”,不仅破坏了面粉中叶酸等微量营养素,还能增加人的肝脏负担。深圳海川食品研究所所长刘梅生博士说,由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分解的苯甲酰、苯甲酸、苯酚等,对于肝功能衰弱的人和肝功能损伤者,因其生物转化机能减弱,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显然不适宜。即使对于肝功能健全的人,长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也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头晕乏力等。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杨新美等人做的实验证明,过氧化苯甲酰确实破坏面粉中的叶酸。2004年WTO和卫生部联合的报告认为,因为缺乏叶酸,全国每年有近4000名缺陷儿出生,高危人群在北方。中国北方,正是面食的主要地区。

2 食品安全

2.1食品安全现状: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堪忧。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在《食品安全法》未出台之前,是由国家质检总局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卫生法》为主导,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1995年正式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应是我国现阶段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作出规定的法律。但是现在的《食品卫生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相关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已有10多年,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3 完善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及司法

3.1加强对食品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以及食品安全立法中的部分漏洞,如上述事件中对面粉增白剂的使用剂量范围的规定不当导致一些负面后果,加强在立法中杜绝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的条款,坚持从严、立法为民等原则进行对食品的立法。并根据不同领域及地方的独特性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李白的诗全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砷剂;维甲酸

随着对APL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突破。文献报道[1],ATRA治疗的临床诱导完全缓解率可达到80%~90%,但同时存在高复发率。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于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在维持治疗中使用含有三氧化二砷的三联方案,并与原有的二联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我科收治的APL患者48例,诊断均符合文献[2]报道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外周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证实。②患者FAB分型为M3型。③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④ATRA诱导缓解达完全缓解。⑤采用联合化疗巩固治疗。随机双盲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3~64岁,中位年龄39岁;观察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0~67岁,中位年龄41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检验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ATRA 25 mg/(kg·m·d),分3次服用诱导缓解治疗达完全缓解;巩固治疗使用联合化疗方案,其中含有蒽环类药物。如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AA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各2个疗程,共计6个疗程。维持治疗使用二联方案,即ATRA 25 mg/(kg·m·d),持续1个月+化疗治疗,持续1个月,按照依次序贯交替原则使用,总疗程3年。

1.2.2 观察组 诱导缓解治疗和联合化疗巩固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维持治疗使用三联方案,即ATRA 25 mg/(kg·m·d),持续1个月+三氧化二砷10 mg/d,持续1个月+化疗治疗,持续1个月,按照依次序贯交替原则使用,总疗程3年。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处理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缓解率和转阴率的表达采用百分数的方法,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持续完全缓解16例、持续完全缓解率为66.7%,观察组持续完全缓解22例、持续完全缓解率为9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降低复发和维持长期无病生存是目前APL治疗需要达到的最佳目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因此完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成为关键。序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主流。三联疗法中,ATRA诱导分化的作用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凋亡的作用能够协调互补,增强诱导细胞分化凋亡的过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在持续完全缓解率和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两方面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与林全德等[4]进行的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表明维持治疗中砷剂的加入能够有效的减低复发、维持较好的缓解率,有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

综上所述,使用含有三氧化二砷的三联维持化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并且具有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特点,是目前效果最显著的维持治疗方案,可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马向娟,任汉云,岑溪南,等.化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序贯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5):328-332.

[2] 赵文海,胡龙虎.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1):85-87.

李白的诗全集范文第3篇

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一般也因此将其作为一首佚诗,辑录于集后的《诗文拾遗》中。(注:参见中华书局印行的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后的《补遗》部分、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第1772页,詹yīng@①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八册《集外诗文》。前二者皆将“度君多少才”之“度”误而为“废”,詹着已据《东观馀论》改正。)对于这首诗之真伪,清代王琦曾说过:“按此诗首二句,亦似观化之后所言,非生前所作而遗逸者。疑其出自乩仙之笔,否则好事者为之欤?”[1](卷三十六,P1650)这里,所谓“观化之后”,是指人死了以后。对于王氏此言,学术界一方面应者了了,另一方面一般也只是因袭王说,而未有发挥。安旗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在辑录此诗后所加的按语中,引述王说,并以“王说是也”[2](下册,P1772)加以肯定,除此之外,则未置一词。詹yīng@①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在此诗后所加按语中这样说:“王说或为得之,然乩仙云云,却涉荒诞不经。”[3](第8册,P4519)这里,詹yīng@①师比安旗先生显然进了一步,一方面批评王琦疑此诗为“乩仙之笔”是“荒诞不经”,而似同意是“好事者为之”,另外亦惜乎未能再作更深一层的探讨。检讨王琦所言,他否定此诗为李白所作,又进而推测其出自“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但是,王琦的这一结论并非立足于确凿证据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基于阅读印象所作出的判断,缺乏细致的考察,因此难免过于草率,而未足以使人信服。同时依据王琦所言,我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似乎也已经无从考索了。实际上,断言此诗不是李白所作,是有确凿的证据的;而且其作者也是有名可考的——他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下面试详为说之,不足之处,尚乞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将此诗视为李白所作者,是宋代的黄伯思。在所撰的《东观馀论》卷上《论书六条》的第五条中,他这样说:“‘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此《上清宝典》李太白诗也。”这里,黄伯思明确指出了此诗为李白所作。然而,黄氏虽作此说,就如同王琦否定此诗为李白所作一样,对其持论之理由与依据却并未作任何说明。在《东观馀论》指出此诗为李白所作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这一说法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从宋元其他文献资料中,也未见到有人提起《东观馀论》中所记的此则内容。一直到了明代,胡震亨在《李白通》中才注意到黄氏此说,并援以为据,并在《李诗通》卷二十一的《附录》中,将这首诗辑录其中而题以《上清宝鼎诗》。《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五《李白集补遗》也是据《东观馀论》而辑录的,也题以《上清宝鼎诗》。但是对此诗细加分析,我们不免疑窦丛生。疑问之一,此诗在内容上意脉模糊不清,颇不完整,不仅给人有头无尾之感,诗句间也并不连贯。诗中作者以“君”、“我”对举,又说“度君多少才”,这与诗题《上清宝鼎诗》显然不合。如果把“我”看成是作者自指的话,那么,“君”又该作何指呢?这一点按照诗题来寻求,也难知所云,不得其解。疑问之二,此诗从形式上看,既非古诗,又非近体,音律上也较为混乱,读来颇觉不类。疑问之三,此则资料出于《东观馀论》中《论书六条》,检其他五条资料,内容上皆为论书,只有这一条则是论诗,内容与论书毫无牵涉,置于“论书”之中显然不合适。所有这些疑问归结起来,使我们不能不对黄伯思《东观馀论》的说法产生怀疑。而后世在收集李白佚诗或整理《李白集》的时候,仅凭借《东观馀论》中这则疑问颇多的资料,未作仔细辨别即引以为据,盲目信从,将此诗作为李白的佚诗辑录,这不仅使上述疑问未能得到解决,而且使得问题又进一步复杂化。

今按,黄伯思《东观馀论》认为由李白所作的《上清宝典诗》,我们在苏轼诗集中,又看到了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其中。(注: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六《外记》也曾引录此诗。然而,令人颇为费解的是,他对苏集着录此诗竟然未置一词,即以“似观化之后所言”为据,而视此诗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我们怎样因为李白不可能作此诗,而否认苏轼作此诗的可能呢?其实,所谓“我居清空表,君隐黄埃中”,乃是我——君、阳——阴对举,不能将“居清空表”理解为“观化之后”。)整首诗是这样的:

我居清空里,君隐黄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天杯饮清露,展翼登蓬莱。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对面一笑语,共蹑金鳌头。绛宫楼阙百千仞,霞衣谁与云烟浮。

李白的诗全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 传统写法 创新 艺术魅力

古有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度颂扬,今有《白话文学史》“乐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的由衷赞叹。的确,李白引领唐代诗文走向了文学艺术的巅峰。正所谓“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的认识就要降低;没有李白,盛唐的就要为之减色”。

李白用他飘逸的美在盛唐文学中腾云驾雾,以他独特的思维和风格来挑战传统诗文的束缚。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 盛唐之美在李白。余光中《寻李白》赞云:“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文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大气磅礴,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

一、形飘意渺显奇思

相比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素直陈,柳永的婉转缠绵,苏轼的大气豪放,陆游的爱国忧民来说,李白诗文显示出独有的形式和意象之奇美。

1.从雄奇的超常意象到生活化的普通意象应有尽有

李白在创作中偏好硕大的意象,在诗中表现为对雄奇阔大、奇伟壮观的意象的追求。他笔下的山峰高危壮险,崎岖挺拔:“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他笔下的江河奔腾咆哮,雄浑壮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些巨大的意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视觉所能观赏的程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同时,生活中的普通意象在李白诗文里随处可见,如酒、剑和月。李白是诗仙,更是酒仙。他的酒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可以“且饮美酒登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侠义,又代表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他“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他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月则表现出他的空灵与隽永,月光的清辉笼罩着大地。酒之狂放与剑之桀骜,在月下皆回归于心灵的安宁与静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在夸张变形的手法中信手拈来数字思维的转换

李白诗中的事物与现实的事物不同,他擅长夸张变形手法,通过改变事物的大小、多少甚至形体规模,来获取震撼的视觉艺术效果。例如:使数目变小为大,变少为多:“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五绝·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形象超越现实而存在,人为地扭转事物的本貌而铸就壮美的效果。

3.强烈明丽的玄幻色彩呼之欲出

李白是诗文中大量出现鲜艳色彩词汇的诗人,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这跟李白开朗的性格是不无关系的。正是这些明丽的色调和不加修饰的词语,反映了李白不屈的高洁人格。

4.清新单纯的语言使人眼前一亮

李白的诗歌追求简洁美与纯净美,用笔简洁凝练,欲写小处而从大处落笔,简笔勾勒刻画细节,展现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每一个意象总是力求鲜明,耐人寻味。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的语言如清水芙蓉,不饰雕琢,脱口而出,《静夜思》就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极佳例子。

5.节奏韵律的骈散交相辉映

李白对散文把握自如,骨气刚健,内容充实,情感充沛。他摒弃了六朝骈文过分追求形式,语言浮艳,内容空洞的特点,创出自己的文风。他在《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写道:“退思狂愆,五情冰炭,罔知所措,昼愧于影,夜愧于魄,启处不遑,战局无地。”语势加强,更能体现李白因误闯长史仪仗诚惶诚恐的心情。

二、性直言白吐真情

李白的天性爽直畅快,行诗成文并无多虑,习惯把第一直觉抒发出来。他的气质洒脱不羁、傲世独立,感情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奔涌而出宛若喷溢的火山。但同时,他的思想又十分复杂,因为他受到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影响。他心理素质中的精华部分是人格独立,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是最光辉的亮点。可以说,李白是一个个性十足的自由主义者,从思想到行为再到成作,无不体现出他飘逸奔放的气质。

李白自由思想的内容具体明确,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不受限制。他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在当时是超前又不可想象的。当他自信十足时,则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当他应诏入京求官,则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当他政治失意,则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虽然后者写于他被贬后,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的味道,但同时也反映了他随遇而安、心胸豁达、不恋功名的一面。

三、寻根溯源探成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李白诗文这种独树一帜的独到美呢?我们在古籍中是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的。

首先,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了李白神话般的出生情形:“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且不论真实与否,但它确实为李白的出身蒙上了一层神秘和浪漫色彩,也暗示了他与凡人的与众不同。

其次,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赠张相镐其二》中也写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天资聪颖,触类旁通,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儒佛道等诸家之学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涉猎,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足见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教育、熏染,使他从小就兼收并蓄,使其思想无所不包,而又摆脱了任何一家思想的束缚,从而造就了狂放的胸怀、雄伟的魄力和旷达的性格。

综上所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与自信,狂傲不羁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为诗成文,都站在盛唐诗人的前列。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李白的诗文和思想人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诗文不拘泥于“传统写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在李白诗中,这些字出现的频率为:“白”463次,“金”333次,“青”291次,“黄”183次,“绿”128次,“紫”128次。参见(日)中岛敏夫《对李白诗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观百家”,即指习读诸子百家之学。

“观奇书”,则指诵读正统儒学之外的诸子典籍,多为佛、道、黄老、纵横之学的书籍。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沈松勤等.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陈文华.诗酒李太白[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白的诗全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白 饮酒诗 性格特征

李白一生没离开过酒,也没离开过诗。所以离开诗谈他的酒,与离开酒谈他的诗都是不得要领的。

酒能醉人,亦能娱人,使人获得身心的愉悦,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酒的特殊功能有助于文人们发挥创造性,对激发他们的激情和灵感有很大的作用。王蒙在《文人与酒》中就赞道:“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神州大地多琼液,大块文章乐未休。”

可见,饮酒对诗人来说,不但不会妨碍作诗,反而会增加作诗的激情。在昂扬的激情中,诗人作的诗会更好。李白正是如此,杜甫曾用两句诗概括李白的一生:“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但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李白酒名显赫的原因。历来诗酒兼擅者大有人在,杜甫就是其中一例。有人考察杜甫喝酒比李白还凶,但历代歌咏杜甫的诗很少写他的酒,也没有关于他喝酒的故事流传。再如阮籍可连醉六十日,陶渊明诗不离酒,都是酒诗大家,相比之下,人们对李白的酒诗颇感兴趣。关键既不在于他酒喝得多,又不在于他诗写得好,而在于他的饮酒诗中体现出一种令人喜欢的性格特征。

一、“我醉欲眠卿且去”——与友纵情、真挚、率真的性格

李白歌咏友谊的诗大都写得率真、自然,有浓厚的人情味,这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是诗人坦荡胸襟的写照。诗的格调高昂、乐观地表现了诗人重友情、与友交往不拘小节、肝胆相照的性格特征,我想这是人们喜爱诗人的原因之一。能体现这一性格的诗,当推《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此诗透露出一股清雅之气,使人顿生清风过耳、白云荡胸之慨。“一杯一杯复一杯”,不依声侓,重在达意。酒逢知己,心无纤尘,一杯接一杯,喝得酣畅,喝得痴迷,虽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真挚情意,然而酒中蕴含着诗人要表达的一切,也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醉则醉矣,诗人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诗人脱口而出的这两句使我们想起另一位酒缘很深超迈不群的真隐士——陶潜。《宋书·隐逸传》记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扶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没,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在诗里,李白是恰逢其情也好,化用典故也罢,都表现了一位狂士的真性情,与友人的真感情。古往今来,人人都喜欢与己肝胆相照、不为小事而忧的朋友相交。真诚、坦率是朋友间契合的基础,契合又是朋友之间感情的升华。李白的酒诗中能表达出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诗句很多,如“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话别》),“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劝君下箸一餐饱,醉着金鞭上马归”(《酬中都小吏》)。

综上所述,李白诗中表现出来的重友情、坦率、真挚、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是人们喜欢李白酒诗的重要方面。

二、饮酒与任侠

提起“侠”字,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些武艺高强、身怀绝技、专爱打抱不平、除强助弱、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客们。而作为文弱书生,“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居然身怀绝技,行侠仗义,听起来不十分令人相信,然而诗人确实写了大量的侠士豪客的诗。如“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殇劝候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于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李白的侠义精神。古代游侠或儒侠,有的与君主谈笑天下,有的在民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或干预者,是社会政治的维护者和民间正义的匡扶者,李白对这样的侠义倾心赞赏。“将炙啖朱亥,持殇劝候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此四句赞美了朱亥、候赢(战国时的侠客)两人重义气、守承诺,视“五岳倒为轻”的侠义风范;表现了诗人对勇猛无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生活的神往。

李白酒诗中能反映其“任侠”精神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行》之一);“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等诗句。诗人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雄心万丈,所至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尝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从诗人的自述观之,那好剑的热情里积淀着多少侠客情肠,那乐善好施、存交重义的行为又包含着多少侠客风范。“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正是李白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任侠的态度和实践。

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高傲、自负的性格

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安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这首诗不仅说明了李白诗与酒的关系,而且体现了诗人那“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高傲、自负的性格。

李白少年时博览群书,遍观百家学识,因此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但他不想走一般人所走的道路——科举。当唐代广大士子埋头苦读,准备考取状元一鸣惊人时,或从军塞外,准备凭借军功一飞冲天时,李白却选择了“终南捷径”,即隐而求仕。他不屑芸芸举子的常规之路,他要走一条与众不同,更让人震惊、更让人羡慕的成功之路。

果不其然,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亲自下诏,昭李白进京。李白二十五岁去蜀远游,经十七年的遍访名士以激扬声价,屡屡投书显达以抬高身价,就是为了这以布衣而致卿相的一天。这一天真的来了,诗人怎能不喜上眉梢、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呢?其《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正是他这种喜不自胜的心情的真实流露:“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若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烹鸡酌酒,这是欢庆喜讯的序幕;高歌起舞,这是欢庆喜讯的;仰天大笑,这是多么高傲的神态;岂是蓬蒿,这是多么自负的心态。

在诗人看来,君王下诏之时,亦是他一显身手之日。所以他要刻不容缓地抓住机遇,赶快著鞭跨马以尽早去游说万乘。全诗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嬉笑雀跃的儿女、高歌起舞的诗人、游说万乘的雄心、仰天大笑的情态,构成了一种欢乐的声情和豪放的气势,淋漓痛快地表达了诗人的狂喜心情。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还乡”,结束了他梦寐以求的朝士生活。大鹏展翅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只好告别,开始他另一轮的漫游。仕途失意,漂泊天涯的傲世奇才,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的同时,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同上)的千古绝唱,激发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相信人一定有机会施展才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是诗人蔑视权贵、自信、轻财的惊人之语,充分表现诗人恃才傲物,决心驱使一切而不为一切所驱使的孤傲、自负的性格。

四、高谈满四坐,一日倾千觞——体现豪饮、狂放的性格

李白经历了一般人很难经历的由大喜到大悲,由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的巨大感情变化。这种痛苦的人生经历溶进了李白的酒诗中,后人把李白这种狂饮说成李白狂放性格所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诗人已在自己的诗中坦白地表露出来。如“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叙赠江阴宰陆调》);“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举杯向天笑,天迥照永愿”(《独酌清溪石上昭夷》),“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身后”(《笑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等。这些诗中的李白完全是放浪形骸的形象。

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诗人高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这里既有李白潜意识里对大醉六十日智拒司马昭与其联姻的赞叹,更有一醉不醒、粪土王侯的傲岸狂放。可谓酒中得豪气,足以轻王侯。让人想见李白其人开放浪漫、潇洒、狂放的动人风采,这都是诗人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五、“举杯消愁愁更愁”中的“愁”

在李白的后期作品里,酒诗中常有“愁”出现。如“人生达命岂睱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以上所述,每句诗都离不开“愁”字,那么“愁”又由何而生呢?只有弄懂“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深刻理解酒诗中“愁”的真正含义。

天宝元年,诗人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激情应诏入朝,以为从此可以陈力就列,没想到只做了个供奉翰林,坐冷板凳不说,还要受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满腔的政治热情化为冰雪,从而体会到人生的严酷。仕途的艰险令其经常发出抑郁不得志的感慨,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然而仍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精神。诗人于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写的《行路难》其一最能体现这种思想:“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段表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李白辞别帝京,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金樽、玉盘、美酒、珍馐,该是多么丰盛的筵席。但“一日须倾三百杯”的李白,此刻却无心喝酒,他放下酒杯,撂下筷子,拔剑四顾,出路在哪里呢?这些外部表情正突出其内心心理的失衡。“停、拔、投、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传神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激烈情绪,它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对比。对美酒佳肴夸张得越充分,则越能反衬出诗人愤懑的强烈。然而执著的政治抱负却使他“忽复乘舟梦日边”,即使他身在山林,心仍在朝廷。“行路难”的反复呼号,“多歧路,今安在”的不理解,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的无法排遣。诗人虽对社会现实不满,然而又不愿弃世,这种矛盾的心态是诗人在酒诗中流露出“愁”字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李白后期酒诗中的“愁”是由于诗人政治失意、郁郁不得志,然而又积极用世,抱有强烈的“兼济天下”的愿望却又无法实现。诗人只有借酒消愁,精神上才能得到暂时的解脱。因此,只有正确理解李白酒诗中蕴含的思想矛盾性,才能准确把握酒诗中的“愁”字,才能真正体会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特点。

李白的性格特征在饮酒诗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人们欣赏李白酒诗的真正原因。在欣赏李白酒诗时,要注意诗人个性变化原因及过程。前期作品引人注意的是诗人热情天真、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他那种豪放飘逸和大胆想象的艺术风格。在令人窒息的封建社会中,这种个性风格具有批判现实意义。后期作品最大变化是出现了忧愤深广的感情基调,这是因为李白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挫折、齐天壮志得不到实现的表现。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完全符合唐代社会“山雨欲来”的时代气氛。思想感情的变化反映在艺术风格上,便出现了纵横变幻、惝恍莫测的诗风。

李白是盛唐的娇子,是空前的盛唐文化哺育了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大诗人。李白在盛唐的美酒里流连,也在盛唐的美酒里挥洒着多样的性情,更在盛唐的美酒里得到了永生。

参考文献:

[1]张式铭.李白杜甫诗全集(整理).北京燕山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