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份运用多种元素相互呼应,并以此呈现出自身独到社会责任见解的报告,出自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之手。4月18日,在远洋地产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会上,总裁李明强调,“正是一群可靠并值得信赖的企业人,在良好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成为企业得以基业长青的保证。”远洋地产也就此拟人化延伸,将自身的社会责任理念梳理、凝练为“可靠的伙伴”。
作为远洋地产的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远洋地产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并以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为线索,披露了18年来尤其是2010年度远洋地产在对投资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和承包商、社区和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绩效。同时,对产品责任和环境责任两部分,特别以分报告的形式单独呈现。
报告显示,从土地的获取、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到后续的服务等方面,远洋地产致力于产品设计开发全过程中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并通过2010年企业“产品年”活动的开展,提升产品品质,强化产品责任。在环境保护方面,远洋地产不断应用新技术开发绿色建筑,并于2006年发起“老社区,新绿色”环保公益行动,以此为平台,通过建立环境示范项目和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活动,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除追求报告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等外,首次报告的远洋地产在报告的平衡性上已有较好的展现,其对“全资子公司北京远豪置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竞价,高价获取朝阳区大望京1号地块”这一受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大负面信息,给予了披露和回应。
责任融入新战略 追求精细化发展
来自远洋地产的信息显示,作为北京和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2010年远洋地产同比增长55%,营业额达137.2亿元。同时,在新拓展的二、三线城市取得了卓越销售成绩,在大连、沈阳、中山、天津等地均名列前茅。
然而,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2011年,地产行业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未来的地产企业应走向何方?在媒体互动环节,李明给出了远洋地产的答案:“修炼管理内功,走精细化之路。”这也正切合了当天远洋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暨战略沟通会的主题――“责任・精细・新突破”。李明表示,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战略与管理相融合,并在此过程中使员工深受启发,自觉将责任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这比单纯的公益更为重要。
中移动的这份报告也是国内电信企业的首份企业责任报告。中移动敢于企业责任报告,这或多或少地彰显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自以为企业责任意识很强的中移动也许忘记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其实是要社会来评价的,绝不是靠自己报告出来的。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纯竞争型企业,如果它能够利税齐升,且履行了必要的社会责任的话,相信社会会认为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弱。但是如果换成了一个带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来说,纵然它的利税再高、安排就业再多、拉动GDP再大,老百姓也不会就那么简单地认为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就强。不是老百姓在拿两把尺子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而是垄断企业的利润来得太容易,甚至带有“压榨”的性质。正是如此,在垄断企业把利税之高作为炫耀自己企业责任是何等的“佼佼者”之时,实际上在无形之中加重了社会对这个企业的反感――而非好感。这次中移动拿出自己在支持农村通信建设、慈善和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中的社会责任表现,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而不明智的地方在于,硬是要把老百姓嗤之以鼻的高利润等作为头等功来向社会报告,能不激起老百姓的反感才怪!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底是强还是弱、是大还是小,社会自有成型的评判标准,老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中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我们虽不能一口咬定它就怎么不行,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该不是很好――两个权威的企业社会责任榜单可以作证:一个是国外的,2006年11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在此榜单上未能见到连续6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的中移动;另一个是国内的,去年底,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评出了20家“最具社会责任企业”,也没有发现对GDP贡献率达1.1%的这个电信企业。
对好报告标准认知的纷争
2010年12月1日,我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暨“金蜜蜂2010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典礼。会议有一个研讨主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好报告”。作为国内连续五年编制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亲历者,我深有感触,但在现场我踌躇再三,最后选择了倾听和沉默。
现场的讨论很热烈,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从业人员对“什么是一个好报告”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好报告必须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最好是全盘接收,其中最为广泛的参照标准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有的人认为一份优秀的社会责任报告应该具备完整性、实质性、平衡型、可比性、创新性和可读性。有的人认为一份好的报告应该达到两个目的,―是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遵照真实透明的原则,用社会责任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二是报告要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改进,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未来绩效和推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的人强调利益相关方的满意,认为好报告就是让各利益相关方满意的报告。有的人认为“报告应该基于科学态度,基于国情和企业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地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切”。有的人强调报告的“完整性”和“平衡性”。认为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全面沟通的平台,旨在服务利益相关方的决策和判断,必须保证信息披露的平衡性,不回避负面信息,推动组织创造价值,也就是所谓“责任沟通创造价值”。有的人强调报告要披露国家的法律和管制信息,阐述企业的合规管理体系和绩效。有的人强调报告要披露公司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信息和公司支持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的绩效。
我仔细倾听了各位专家和从业人员角度各异的认识和看法,深觉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报告有必要对此问题作出回答。
对好报告标准的初步回答
回答一:一个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需要系统阐述一个公司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完整逻辑,包括意愿、行为和绩效。从整体而言,需要阐述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公司使命和企业愿景;需要阐述公司具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需要具体阐述公司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改进空间和优先领域;需要具体阐述保证公司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制度安排;需要具体阐述公司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行动;需要具体阐述公司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结果绩效。
回答二:一个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需要有效保证报告信息的质量,包括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全面性、平衡性、易懂性和可比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但要做到“三好”(动机好、行为好、结果好),而且必须要做到“三让”(让人知道、让人认可、让人信任)。对于前者,所谓动机好,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必须能够保证企业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意愿;行为好,就是企业行为符合“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的要求,并能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结果好,必须定期衡量企业行为的综合价值创造效果。对于后者,让人知道,意味着报告得让人听得懂、让人愿意听、让人听充分;让人认可,意味着报告对公司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和成效的自我认知,应该与社会认知尽可能保持一致;让人信任,意味着报告所披露的公司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因果链条需要获得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的价值认同,形成对价值创造认知的统一标准,推动各方积极参与综合价值创造的过程;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对公司及其报告的不信任本身就是全社会的福利损失,是对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的损害。
回答三:一个优秀的社会责任报告,需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的国内外标准,注重与普遍接受的社会责任标准的衔接与融合。所谓标准,归根结底是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回应利益相关方要求和社会期望是一个好报告的应有之意。
国家电网公司的实践
实践一:《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报告》在国内企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一个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贵在系统阐述一个公司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完整逻辑,包括意愿,行为和绩效。该报告系统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包括:系统阐述公司创造综合价值的完整逻辑;有效沟通建立与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关系;推动形成对电网和公司发展的价值认同;引导调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履责的期望。这充分说明,通过编制和报告,可以让企业深刻地了解到自身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成效、不足和改进方式;可以让社会各界推动、帮助和监督企业提升综合价值创造的能力和绩效;可以与利益相关方加强沟通,引导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对企业创造综合价值的认识和期望,达成共识,建立信任,促进全方位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和社会各界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
实践二:《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报告》在国内企业报告中首次全面阐述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与创造综合价值的密切关系。报告提出,履行共同责任和特定责任,是国家电网公司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两大基本方式。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最大限度创造综合价值为目标,以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中心,以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推进“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保障。报告共同责任篇阐述了公司履行科学发展、安全供电、卓越管理、科技创新、沟通合作、全球视野六大共同责任,与创造综合价值的关系,展现了公司通过实现“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的核心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创造综合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特定责任篇阐述了公司对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履责议题、履责理念、履责战略、制度保障和年度重要实践,展现了公司通过实现“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一般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创造综合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
继本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得到各方积极反馈和支持后,2010年,在总结上年报告研究的经验、结合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际的基础上,本刊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9年报告评估体系做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简称GBEE-CRAS2010),基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针对中国2010年前十个月的663份社会责任报告,从报告的结构参数、技术参数和主体参数等17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定位和分类,从内容实质性、结构完整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创新性等6个维度对报告进行系统评估、核实、统计和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完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以下简称《2010报告研究》)。
《2010报告研究》着眼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最新发展状况的窗口,着眼于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达到通过报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0报告研究》揭示了2010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五大主要特征,并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职责、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编制和提出了五大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于此摘录《2010报告研究》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五大特征
《2010报告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出了以下五大特征:
1 各地区各行业报告稳步发展,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2009年“井喷”发展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十个月,中国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663份,超过了2009全年数量总额,较去年同期的582份增长14%;预计保持全球报告总量15%左右的份额。
一是首次实现地区全面覆盖。2010年,随着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地区覆盖了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这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将进入纵深推进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异军突起。2010年报告数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13.9%,得益于部分行业报告数量的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报告319份,较2009年增长17.3%,信息技术业报告28份,较2009年增长64.7%;金融、保险业64份,较2009年增长73.0%,除银行、保险等行业领军企业外,部分基金、证券等金融类企业加入报告的行列,推动了金融、保险业报告数量的快速增长。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增长。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最为集中的区域,报告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报告企业增加的绝对数量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中西部地区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也给予了相当重视,报告企业数量较2009年有所增长,内蒙古地区报告的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家增加至2010年的4家,同比增幅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初步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同步发展”的局面。
四是定期机制初步显现。研究显示,2010年,报告次数达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非年度报告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在2009年报告后,能够在2010年继续,基本按照年度定期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五是非企业组织积极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但随着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非企业类组织也积极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例如,贵州航天医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2 报告整体水平有所提升,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与上年相比,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更加规范、可读性更强,披露的信息量增加、内容更加深入,国际化程度提高,报告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
一是报告信息量有所增加。10页及以下篇幅的报告明显减少,51页及以上篇幅的报告显著增加,报告披露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充实。
二是信息质量有所提升。2010年报告总体质量较上年有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报告的结构更加完整,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加丰富、更具深度,同时报告形式更加友好,可读性更强。相对而言报告在可信性、可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是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本次研究的报告中,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报告,属于“优秀”及“卓越”行列的报告达50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85%。其中“卓越”行列的报告有16份,是2009年6份的2.67倍,数量显著增加;“优秀”行列的报告为34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62%。处于“起步”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较2009年同期降低6.4个百分点,其中处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3 报告编制依据选取及信息披露等更加务实
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报告负面信息的披露、报告的外观设计等方面更加务实。
研究显示,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方面,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推荐的编制依据以外,企业倾向于立足自身经营实际,以方便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为标准选择编制依据,中资企业选择国际通行的报告编制依据、外资企业选择中国研究机构的编制依据已经成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新现象。
在报告信息的平衡性方面,绝大部分报告能够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不再讳言披露负面信息、积极与利益相关方坦诚沟通的报告比2009年明显增加。
在报告的外观设计方面,企业在逐步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后,在报告的版式设计、风格、色彩、信息定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力求使报告与企业文化、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报告在主体,质量及关注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研究发现,与去年情况相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在质量、主体、关注议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报告主体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成长型企业是报告的主力军。其中,东部地区了432份,占70.7%,是中、西部数量总和的2.65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了448份,比重超过70%;制造业企业了319份,超过了其他所有行业的总和;上市公司了468份,占76.6%;成长型企业了437份,占71.5%。
从报告的质量来看,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超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中央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71.2分,比2009年高出儿,4%,是研究对象整体平均得分的1.7倍。在报告的基本结构、基本规范、可读性和实质内容等方面,中央企业报告的得分率都远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
从关注议题来看,一方面,报告普遍以利益相关方为专题进行披露。其中,报告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等6个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披露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同行、媒体、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在披露具体社会责任议题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农林牧渔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报告都识别出了出资人、员工、客户,但普遍没有识别出同行、社会组织和媒体;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对供应商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农林牧渔业对监管机构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报告对政府最为关注,传播与文化产业仅有25.0%的报告关注政府。
5 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
《2010报告研究》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上一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事后工作总结成为报告编制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难以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企业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研究还发现,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了企业制定有社会责任规划,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的重要原因。
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的五大建议
基于本刊多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对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
企业需要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把握社会责任报告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知和认同,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其次,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及时了解日常管理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重点,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2 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营的各个方面反映社会责任的内涵,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一是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之中。企业在制定决策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运营对社会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三是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德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及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3 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多数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报告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明确界定自身的利益相关方,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现其合理要求和期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努力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增加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要深入剖析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理念和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履责措施,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增加报告编制规范的内容,增强报告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管理、风险机遇分析和企业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的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要加强纵向可比性,包括跨年度的绩效对比和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可比性。既要重视历史绩效指标,也要加强绩效指标预测和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报告可读性方面,继续完善报告设计,合理利用图片、表格等简洁的方式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进发掘报告创新的潜力,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4 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
企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措并举,支持利益相关方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一是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信任和增进了解;二是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明确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核心议题;三是主动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5 创新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 社会责任报告 现状 改进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7)中指出:广义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责任的所有报告类型。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环境报告、慈善报告、社会报告等非财务报告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以正式形式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报告。与编制财务报告不同,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的自愿行为,主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性信息和非经济信息。
1.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企业社会属性的要求
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创造财富和赢得利润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义务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国有企业处在政府占有与监督之下,是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着眼于国民经济福利的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公共设施的提供等。它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利润目标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舍弃利润目标。社会与企业应是鱼和水的关系,好的水源才可以滋养池中的鱼,而充满生气的鱼也可以给水带来灵气。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企业与社会相互依赖,共同进退。
1.2 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指的都是当代的组织应该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在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却激发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已经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矿业企业的过度开采破坏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重工业企业对空气与水资源的污染造成了生态的破坏,自然生物链的消失。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在公众的监督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督促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减少盲目追求利润而破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1.3 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给政府提供该企业环境、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进行相关评估监管的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对于股东而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反映出企业是否有有关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未知诉讼,从而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资前景。
2.针对国有社会责任报告不足之处的应对措施
2.1 规范内容
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已经在2009年12月20日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中得到规范,《指南》指出,一份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六大主体部分:报告前言、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报告后记。这是中国第一本自主研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具手册,也象征着中国在社会责任报告的里程碑上更进一层。
但是这只是主体上的规范,并没有解决企业在披露问题上避重就轻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得可以以加强第三方审计的方式来限制企业的破坏披露平衡性的行为,进而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得以保障。
2.2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目的主要是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以使用的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现状、预测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可用性尤其重要,企业应在编制报告之前,预先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确定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在披露后,则需要及时获取信息使用者的反馈意见,以便于以后的不断改进完善。
2.3建立第三方审计
鉴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较弱,而且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信息,且依靠企业自愿披露信息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相应发生社会责任成本。因此,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信息披露模式符合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情,而且也有利于强制监督国有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给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国有企业的强制披露有利于社会责任披露报告的不断完善,因为国有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要履行者,国有企业有资本和义务去开创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道路。
为提高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披露信息的可靠性。保证企业提供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还必须借鉴传统的财务审查论,引入第三方认证。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审计准则,多数企业披露的内容未通过第三方的认证,使得披露的信息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引入第三方认证是有力的程序保证。目前有些公益机构在参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分中,但是这些机构只是评价公司的内容缺陷,并不能监督企业披露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薛文艳.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J].生产力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