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羚羊木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中向我们介绍了:“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万芳。但爸爸妈妈却强迫我问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迫不得已,我从万芳那拿回了羚羊木雕。万芳原谅了我,并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斯托贝说过的名言:“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但在大人心中,这句话却恰恰相反,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永远第一,友情却是倒数第一。这不禁让我想起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朋友小雨向我借一本《三十六记》。我满口答应了。回答家,我便问妈妈把我的《三十六记》放哪了。妈妈惊讶的问我:“你也会看?你可是只爱看童话的啊!”我听了,急忙解释:“今天,小雨问我借,我答应明天带给她。”妈妈听了,果断的说:“不行,这本书你自己也没好好看过,并且这本书是我们送你的生日礼物,借她万一不还呢?”我摇摇手说:“小雨不是这种人,而且我都答应她了。”“人心难测啊!她问你要,你就说借别人了。”妈妈严肃地说。
导入:我们生活在关爱中。有来自亲人的关爱,有来自朋友的友谊,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在成长,亲人爱的表达方式也应随着我们的成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如果父母未发觉我们长大了,他们爱的表达会给正在成长的我们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如果这种亲情与友情发生冲突,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将与大家一道走进女作家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生活的真谛。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用简明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要求:在默读时,弄清是什么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请学生上台讲这个故事
要求: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要说清。
二、再读课文,解读文意
1、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羚羊木雕对于爸妈来说,究竟有何重大价值呢?下面,请同学们听第1至15自然段的朗读录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放录音,师生听读,找信息,然后交流)。
2、析“贵重”一词的含义
①你为什么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
明确:1、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等2、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
②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爸妈是爱我的,羚羊木雕是爸妈爱我的见证,他们希望我能好好珍惜他们对我的爱。
3、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16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能解释我这一行为的句子(就“友谊”展开师生之间的研讨)。
明确:羚羊木雕是“我”与万芳友谊的见证,我们彼此交换见证友谊的礼物是想让友谊长存……
4、在爸妈的眼里,羚羊木雕是亲情的见证;在“我”的眼里,羚羊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这时,爸你把已经送给朋友的羚羊木雕从朋友那里要回来,你会怎么做呢?(请学生发表意见)文中的我是如何做的?(自读课文24、25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划相应内容,师生分析)
5、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6至37自然段,思考:
①我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有怎样的担心?
②这种担心应验了没有?
③我为什么再一次流泪了?这次流泪与第24自然段中我的流泪原因有什么不同?(学生分小组讨论)
6、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我对朋友反悔了,我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这能不能怪我?谁还应负一定的责任?(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辩论)
三、走出课文、走进生活
1、总结讨论结果:爱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有不同的表达,假若爸妈能较早地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若我能在给万芳送礼物之前征求爸妈的意见,或许,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出现。生活中的很多遗憾是可以弥补的,犯下了过错不要紧,假若能向对方说声“对不起”,生活也许会有新的转机。爱不应成为一种伤害。假设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最想给谁说声“对不起”?
2、请聆听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怅悔。
前一天,老师布置我们把自己珍爱的收藏品带到学校来,因为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展示会。回到家,我非常的兴奋,因为我打算明天把我心爱的羚羊木雕展示给同学看,好炫耀炫耀。
这天,我小心翼翼的把羚羊木雕放进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来到班上,我看到同学们个个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也不甘示弱,从书包里拿出羚羊木雕,同学们看到这木雕,个个都跑过来,用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木雕,顿时,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展示会开始了,老师让我们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上讲台,我也得意的把羚羊木雕摆到最前面,好让同学们看清楚点。在这整个展示会中,班里的气氛都到达了最,热闹极了。但是偏偏就在这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砰”,羚羊木雕被碰倒在地上,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变的好安静,好安静,好像大家的心跳都禁止了下来,只听到木雕掉在地上一声声清脆的响声,慢慢的远去。羚羊木雕的头远离了它的肢体,被分成了两半。我当时被吓的愣住了,肢体像结冰了一样,动弹不得。我心想:我该怎么办呢?回到家,我一定必死无疑。
放学后,同学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惟独我还在学校里,不敢回家。犹豫了半天,我还是鼓励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的走回家。到了家门口,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妈妈马上就开了门给我,只见我站在家门口老半天不肯走进家里,还全身颤抖,站都站不稳。妈妈急忙的问我:“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又犯错了?有什么事进来了再讲,好吗?”我立刻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声的哭泣了,嘴边还边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犯了大错!”然后从书包里拿出头身已分离的羚羊木雕,妈妈看了,嘴角颤抖了,脸色变得苍白,步子有点站不稳,摇摇欲坠的。我马上把妈妈扶着,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对不起!你打我,你骂我吧!”我说。“孩子,乖!没事了,去洗澡吃饭吧!”妈妈说。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中总不免有磕磕碰碰。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太了解自己,不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具有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分歧,甚至是争执。它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些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请让我们跟着作家张之路一起走进《羚羊木雕》,来进行一次成长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整体感知。
一)解读题目,体验储备。
师:孩子们,文章标题叫做《羚羊木雕》,你知道“羚羊木雕”是什么吗?
生:(集体回答)是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师:很好,孩子们。这是一种雕刻的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一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价格比较昂贵。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羚羊木雕”艺术品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文章的探究学习增强直观体验)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师:孩子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概述故事情节。
生:文章中“我”将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结果我很伤心。
师: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吗?
生:因为我和万方是好朋友。我俩友谊深厚。
生:因为万芳很喜欢羚羊木雕。
生:因为万芳很仗义,跟我关系很好。
师:同学们说法很好。但是请你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万芳很仗义,和我关系很好?
生:万方和我上幼儿园就在一起。她学习好,一点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老师也叫我们“合二而一”。
生:万芳很热心。她体育课和我换了裤子,避免我被父母责骂,而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师:很好。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故事情节有了准确把握。文章情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逼”和“要”。(教师板书:逼 要)
三、阅读探究,质疑探究。
师: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非常伤心、委屈。
师:是的,文章很多地方表现出我的伤心、委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我”的心情?
生:“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师:很好。孩子们,文中的我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怪谁?
生:怪父母。因为父母不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不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生:怪自己。因为自己自作主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很好。孩子们很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同学认为怪父母,有些同学认为怪自己,意见很不统一。我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人物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一)赏析父母的言行
师:孩子们,大家认为应该责怪父母请结合原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父母过于严厉。文章多处写到母亲对我的逼问,看出母亲不近人情。
师:哪些地方?请列举出来。
生:如“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看见母亲很严肃。也能看出母亲非常重视羚羊木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生:还有。“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都可以看出母亲不近情理。
生:还有母亲对金钱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只见纯真的友情。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说了:“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师:很好。还有吗?
生:父亲也很严厉,漠视孩子的感受。
生:对。文章写父亲的表现虽然“静静的”、“慢慢地说”,但是仍然“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还批评我送羚羊木雕是“自作主张”。
生:文章中奶奶对我是充满理解,这也表现了父母的不通情理。
生:父母如果不愿意我送,就不应该将羚羊木雕送给我。
师: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感知也很仔细。不过,我孩子要请同学们注意,难道只是父母错了吗?——
二)赏析我的言行:
师:那些同学认为“我”有错误?情也结合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从遥远的非洲带来的,很昂贵。作为孩子要表现友谊,不应该用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
师:你很有见解。很好,还有吗?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送给我的。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心意,见证了父母的爱。作为孩子为了友谊,而将凝聚父母爱的礼物转送他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生:文中的“我”作为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因为羚羊木雕珍贵而要“我”要回来,而且还拿了一盒糖给我作为礼物。这说明父母并不想同学们说的不理解孩子,而是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了。
生:我认为文章中的“我”作为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且还听不进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我不懂是造成的。所以说这件事必须怪我。
生:对啊。文章中父母虽然神情严肃,但是并没有对我发火,而是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这就说明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关键还是孩子一意孤行造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文章阅读很仔细,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老师为你们高兴?大家再将最后一句话细心读一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自己试读一遍,也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来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能吸人眼球,获得高分。但优秀文章不只是优美词句、华丽辞藻的铺陈堆砌,还需真情实感的抒发,有思想情感,才能做到文质兼美。文章如若包含真挚的感情,即便是朴实的语言,也可以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印象深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这样的文章是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所以,在作文评价标准中,“感情真挚,感受独特”应该是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文采,要认识到“文以情为贵,以真为贵”,做到“真诚表达,真情动人”。正如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1找准动情点
清朝袁枚指出:提笔先须问心情。在作文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探寻情感点,先感动自己,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所以,面对某个作文题目时,需要思考“动情点”,比如写至亲之情、凄苦之情、离别之情、悔恨之情等等,需要激活自己头脑中储备的相关材料,调出最具震撼力、最感人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篇章。如若尽是空洞叙说,是无法引起阅卷教师共鸣的,分数自然也不会高。
2充实内容,显露真情
写文章绝非空喊口号,需要将抽象的、无法触摸的情感巧妙转变成可感而具体之事,以充实的内容显露实意与真情。如捕捉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使文章生动起来,牵动人心。所谓细节描写,即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微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一个场景、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动作等,均能够变为作文细节,使文章看起来更真实,更具感染力,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之效。
例如,《背影》一文,朱自清截取了父亲背影的细节,好似一杯清茶,细细品茗,蕴涵绵绵情思,让人回味无穷,能使人感悟到那深深的父爱。可见,情之所至,才能感人至深。
二、化诗入文,增情添韵
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在保持真情实感的同时,再合理运用蕴涵情感的诗词或名言名句,既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又可以给文章注入活水,激活语言表达,使文章增辉添色,更充满文化底蕴,更富有情韵。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化诗入文,使习作充满诗情画意,情深而意浓。
1抓住“化诗入文”的方法
第一,直接引用诗歌,画龙点睛。第二,诗句后带上相关解说或阐述,如初中生习作《母爱无言》:母爱是那慈母手中的线,纤细微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母爱更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无言,因为母爱不图回报。第三,化用古诗文名句,如乐观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或者用自己话语写出诗词意境,如《初三的滋味》:“夜里秉烛看书,梦中亦在解题,六十分遭老师骂,五十分挨父母打。我心乱如麻,时间流逝飞快,作业如山心惊。了却初三中考事,赢得日后轻松身,可怜初三生”。该学生化用了《破阵子》的韵致,灵巧地道出了初三学习生活之无奈,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更诙谐有趣。
2把握诗歌运用的时机
第一,古诗文名为标题,耀人眼目。第二,古诗句作题记,巧妙导引全篇。第三,名句巧开篇,达到“先声夺人”、震撼人心的效果。第四,用诗句来辅助议论,有理有据,强化表达效果。第五,写景时穿插有关诗句,优化意境。第六,抒情时,引入相关诗句,丰富情感表达等等。如某学生以《但愿人长久》为标题,以诗词开篇:“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夜晚,一个人孤独寂寞之时,总爱仰望星空,回忆往事。……于是,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露从今夜白,今日故乡明’等诗句”。而后陈述了相关经历,最后呼应结篇:“繁华的城市,一人独自走在异乡悠长的街道,下着绵绵细雨,轻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巧妙的“化诗入文”,可以给文章增情添韵,使之诗意盎然。
三、妙用道具,增添情味
在戏剧舞台上,虽然道具是静态的,没有任何台词,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些道具绝非无关紧要的点缀物、装饰物,就好像俄国戏剧家、小说家契河夫所说的那样:“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挂在那儿”。道具是沟通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好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形象更饱满,有个性。同样,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少文章以物品(道具)为线索,或者用物品来充当文章结构的引线或者暗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借助相关道具来勾勒人物鲜明性格,传达有关情感信息,使人从中窥视到人物的心理动态等。
例如,《孔乙己》一文,细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所设的道具:一块粉板,也就是古时候店家用以记账的记事牌,相当于现在的“备忘录”。这一道具虽然毫不起眼,却在文中多次出现,它给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呈现作了注释,可谓是悲剧的见证物。
再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查问木雕”(爸妈因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插叙“赠送木雕”(叙述我与万芳的真挚友谊)―“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取回木雕”(“我”讨回羚羊木雕过程以及痛苦之情)。借用木雕,文本结构更紧凑,更加浑然一体。同时,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不同话语中,还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