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挂图利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学校的常规课教学中多媒体还不能完全被采用。因而,教学挂图还有着一定的利用空间。如何利用好挂图,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案例:某教师在进行《白鹅》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时,首先出示自己制作的画着鹅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有关图中事物的古诗。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进行下一环节——检查预习。此处教师的设计,挂图利用不充分。教师让学生观察完挂图后说出相应的古诗,挂图利用到此结束。这样的设计与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不大,挂图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改进策略:说完古诗后,教师可顺势提问,哪句诗能体现白鹅的特点,体现了白鹅的什么特点?这样便与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或者教师让学生观察完挂图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图中白鹅的形象,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一定会说出,它的高傲、目中无人、凶狠的特点,这样也能将图与文联系起来。学生的表演不到位。为了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词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演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白鹅》第四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意思。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视频内容为京剧中包公大摇大摆出场的场景。紧接着,让学生也试着表演。但是几个学生的表演都不尽人意,只是把胳膊前后甩来甩来去,没有表现出白鹅架子十足的感觉。反而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超出学生年龄特点的表演会适得其反,让人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因此,以上教学设计,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一下即可,无需再让学生表演,因为通过视频学生已经很直观地领会到了这个词的意思。

对题目提问时机不当。例:教师在教《赵州桥》时,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桥的种类,再板书“赵州桥”,然后让学生说出看了题目后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生1:赵州桥的位置在哪里?生2: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教师想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不大,看似学生很踊跃,但并没起到很好的训练目的。

因此,对题目进行提问时,要根据课文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风格,采取不同的提问时机,这样会回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紧接着让学生前后桌一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看似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令人不满意。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组织好导入环节,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课的第一锤是指哪个环节呢?是导入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授课的第一步,起作用就是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好导入环节,要走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以“问题导入”和“视频导入”两种导入形式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本节课我选择了“问题导入”方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石拱桥应该是怎样的?(2)你知道中国的哪些桥是石拱桥吗?(3)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有什么特点?(4)哪些特点是赵州桥独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而且赵州桥这个名字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引导学生探究赵州桥的特点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导入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又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视频导入”。由于本节课是《水浒传》中的第十六回,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片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直观的展示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形象的播放中更好地掌握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组织好教学过程,迈好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性一步

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也是精彩课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工作。本文以“小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两种方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杨修和曹操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和探究杨修的死因。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培养以及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等等。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接着,后教:我根据学生先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最后,当堂练环节:我引导学生练习了下面几个试题:

(1)鲍西娅劝夏洛克发慈悲,指的是什么?

(2)夏洛克一开始讨好鲍西娅的目的是什么?

(3)鲍西娅是怎样智斗夏洛克的?

……

组织该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先学过程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织好教学反思,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最后一步

一般认为,一节课的结束是随着铃声而结束的,其实并不是,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课堂并不是完整的课堂。也就是说,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精彩。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课堂目标是否实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上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走好最后一步。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课改下构建的高效语文活动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文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语文有效教学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观念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着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有效教学并不仅是将学生的问题变为无问题,即“去问题化”的教学。有效教学关注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要形成有效教学观,主要应树立以下几个观念。首先,要树立时间效率观。即在实际教学中,多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量,多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正在课堂上要学会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尽量避免大量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其次,多重视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学生的学为主。现代小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所以,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学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三,重教学的“将来有效性”,增强整体和长远的教学效益意识。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注重合作交流,创建互动性学习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教学设计要从“设计教”向“设计学”转变。《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要围绕“世界遗产”“写导游词”和“模拟导游”三个关键词展开,并精简与整合,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阅读和习作的起点,探寻合理科学的学习路径,融通阅读与习作、指导与评改。这样,才能创新教学设计,凸显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 定点 寻径 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5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教材中仅有这样一段文字: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初读这段文字,“世界遗产”“写导游词”“模拟导游”这几个关键词引人注目。 基于这样的理解,试教时,先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熟知的世界遗产,然后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一处世界遗产,最后设计黄金线路,模拟导游进行讲解。三大板块貌似有条有理,结果处处使力处处不得力,学生对“世界遗产”一知半解,写导游词仓促为之,模拟导游更是走过场。课后反思,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求满求全是课堂崩盘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将“设计教”变为“设计学”?三个关键词孰轻孰重?又该怎样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与整合?在专家们的引领下,仔细推敲,反复揣摩,努力践行生本课堂的理念,慢慢探寻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三个起点

“学为中心”的课堂,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们经常说: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不断的推敲、琢磨,我们发现“写导游词”的教学,应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起点,而后定位教学原点。

(一)关注儿童的生活起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离不开他们个性化的生活。写导游词,是一项非常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学生要介绍的景点应该是他了解的,感兴趣的,最好是他游览过的,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如果让孩子去介绍他自己都不清楚的地方,语言肯定是苍白的,表达肯定是假意的。“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生活的。杭州的学生往往会介绍西湖十景,而北京的学生往往会介绍万里长城、北京故宫。

桂林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百里漓江、龙脊梯田、象鼻山、银子岩……美景环绕着城市,城市拥抱着美景。赛课的会场国学堂就在靖江王府之内,场外就有著名景点独秀峰。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写导游词何必舍近求远,硬要拽着“世界遗产”这块招牌不放手呢!再说“桂林山水”也在世界遗产之列。在桂林上课,就应该让孩子们推荐桂林的景点,写一份桂林景点的导游词,感受家乡桂林的美。

(二)关注儿童的阅读起点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阅读积累在很多时候会延伸到习作中,而习作需要从阅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写导游词”这一习作与写景类文章相关,又有别于写景。对于本次习作,教参提出“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这是典型的阅读与习作的衔接。人教版教材在本次习作之前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就是为写导游词做准备。而桂林的孩子使用的是语文S版教材,这三篇课文在该版本没有编入。浏览了语文S版教材,发现在三年级上册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编有《庐山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三篇课文。除了这三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在课本中、在课外还有大量的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所以,对直接描写景点风光应该不是难点。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听故事、读故事长大的,有的还热衷于编故事、讲故事。如果学生选择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应该有更扎实的阅读基础。基于这样的阅读起点,“写导游词”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导游词的表达特点。

(三)关注儿童的习作起点

关于“写导游词”,课本中提示“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这只是在习作的内容上作了要求。导游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导游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写导游词应该写到怎样的程度?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后,终于在《大学语文》中找到了比较全面科学的介绍——《导游词及导游词创作》。书中对导游词是这样定义的:“导游词是导游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吸引和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 文中对“导游词”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语言诙谐、幽默和具有诗歌音乐美,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和表达方法”等。这是大学语文的要求,小学语文又该如何处理?基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作水平,反复研究之后,确定指导习作时应该紧紧抓住导游词“讲究口语化,注重互动交流”的特点。另外,四年级上册还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因此,本次习作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写一段导游词。

二、探寻最佳路径

(一)前置学习做准备

前置性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组织教学。“写导游词”的教学,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参观游览的某个景点来进行习作,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由教师提供某些景点的风光介绍或故事传说展开教学,学生面对的是他未必熟悉或未必感兴趣的内容,想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困难的。同时,这样做法跟当下倡导的“生本课堂”的理念也是相悖的。因此,根据《写导游词》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桂林学生的学情编制了《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让学生提前一天完成。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觉得哪儿最值得游览?请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并完成资料收集单。

1.我推荐游览的一处桂林景点是 (填景点名称)

2.我重点收集了:(选择一项在括号里打“√”)

景点风光( ) 景点故事、传说( ) 其他( )

3.我能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文字。

课始,呈现学生推荐景点的统计,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个个景点是他们真诚用心推荐的,一个个数字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晶。这既是对前置性学习的回应,又是对课堂学习的驱动。习作前,展示优秀的资料收集单,并对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罗列给予表扬,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习作兴趣。习作时,有了这一“前置性学习单”的支撑,大大降低了写导游词的难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寻方法

通览教师的习作课,往往会从“习作提示”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习作提示”的阅读、讨论、分析,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教师再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作前指导。这样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从“教而学”走向“学而教”呢?在“写导游词”的教学中,又该从怎样的途径让学生明晰习作的内容,掌握导游词的习作特点呢?

首先,制作了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讲解视频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导游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出示课文《赵州桥》相应片段,架构起习作与阅读的链接;最后,同时呈现赵州桥课文片段与导游词,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①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让学生小组探究。

学生经过对比探究,不仅明白了导游词的习作内容,而且了解到导游词最大的特点是导游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发现导游与游客交流的方式有欢迎、指示、提醒等,发现导游在介绍时经常会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引起游客的注意,引导游客参观游览。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探究、讨论,对有关导游词的知识了解逐步深入,对导游词的表达特点逐步明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个别学生回答的策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提升全体学生的能力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分层习作自主选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那对四年级的学生“写导游词”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比较合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点也不尽相同。于是,在反复研究之后,设计了分层习作的要求:“请选择一项内容写导游词:①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可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等;②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既介绍景点风光又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等。”

这样的要求,通过一个“或”字与一个“和”字,使得学生在习作的内容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在习作的难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选择,摒弃以往星级分层的做法,将分层的形式淡化、弱化,充分观照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融通指导评改课

在习作教学中,有“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讲评课”之分,两种不同的课型一般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呈现。“写导游词”的教学,根据中年级习作的要求和习作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前置性学习的支撑,设计了评改与指导的融通。具体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一)借助清单自评自改

在习作教学中,哪怕在习作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习作的要求,在习作时有些要点也会被他们忽视甚至忘却。因此,我们在学生的习作单下面设计了一份“评价清单”。

评价清单

互评 自评

1.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了

吗?

2.介绍时与游客互动了吗?

3.介绍的内容讲清楚了吗?

4.提醒游客注意事项了吗?

有了这样一份清单,学生就会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照清单修正自己的习作。初稿完成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对照清单在自评一栏里打打钩。这样一次自评,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习作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避免了孩子无从着手的尴尬,也改变了以往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仅仅改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的状况。“习作评价清单”对孩子们深入地把握导游词的基本特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帮助,同时也为孩子们自主独立地评改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习作评价清单”在自我层面上融通了评改和指导。

(二)互读习作提出建议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完成200字左右的导游词,大部分的孩子大约需要12分钟,少数孩子只要8分钟左右,而有些孩子需要15分钟以上。如何让先行完成的孩子继续提高,而不是无谓的等待,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评完成后,让他们寻找学习伙伴交换评改,读一读对方的导游词,在“评价清单”互评一栏里给对方打打钩,并且提出修改建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人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是一个互相评改、互相指导的过程,在同伴层面上融通了评改与指导。

(三)指名展示二度指导

有了“评价清单”的指引,有了自评和互评的铺垫,集体的评改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没有了以往评改时零碎、跳跃的发言。

在展示习作、集体评改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针对“互动交流”提出赞赏和建议;针对“提醒注意事项”讨论得出“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的景点、环境等方面来提,有时要提醒保护文物,有时要提醒保护环境,有时要提醒注意安全……针对既写风光又写故事的导游词,提出要运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过渡句做好两方面内容的衔接。这一次评改,让慢一拍的孩子跟上来,让快一拍的孩子再提升。在学与教的层面融通了评改与指导。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回归生活;规范用词

语言是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的学习途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不管是拼音识字、口语表达还是阅读理解,都是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当然,这些沟通技巧也需要在实际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言交流能力,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间的壁垒,让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1.打破教材束缚,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知识

实际上,小学语文新教材设置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若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会与其设置的初衷渐行渐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链接点,并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对应生活现象的探索和学习,并能选择性地与语文知识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打破文本的束缚,说一说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受。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感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有人说:“父母晚上加班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有的学生说:“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就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如此引导,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从教材狭义的时间范畴里走出来,弄明白文章的深意,从而激活了大家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这样让学生用生活的方式来感受和体会文本知识,将知识学活、用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谛!

2.活学活用,试着描摹生活情境

教育学家曾这样教导我们:“做学问就要活用,若学问不能活用,则是伪学问,不如不学。”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运用能力,就必须设置“生活化”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以便于让学生加强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于是,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置一些比较灵活、大家喜闻乐见,又能增长技能的训练方式,争取让学生活学活用,用新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将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情境,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比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课文时,笔者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愫,先给学生介绍了血液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失血性休克的危害和后果,然后再诱导大家认真研读文本,体会阮恒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表达手法,然后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阮恒会怎样做,会不会有想救朋友又害怕朋友死去的矛盾心理。最后,我又给学生介绍献血的科学性,让学生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消除学生心头的阴影。这样详细的心理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会用类似的手法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听说过的比较感人的友谊和奉献的故事。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活动是孩子们的开心锁,是启迪学生动手实践和快乐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和技巧。为了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如下训练活动:每天语文课堂前3分钟随机抽取几名学生用简练的话语完整地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或者影视节目、新闻故事等分享给大家。这种形式灵活、表达内容开放、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激情,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当然,这只是一个活动案例,我们可以组织其他各式各样符合教学内容的活动,如,朗读比赛。当然,在开展朗读比赛时,语文教师必须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朗读特色,遴选适合学生朗读的内容和题材,如,性格沉稳的学生来给大家示范诗词朗读,激情澎湃的学生来示范抒情散文的朗读,如此有针对地进行锻炼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教学中学得技能。我们还可以开展班级或学校朗读联赛,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尝到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甜头,帮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1.观察生活,留心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熟悉或者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囿于我们大家不留心观察、熟视无睹,因此所知甚少,这从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去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感受生活,提升观察和理解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训练。

鉴于此,笔者通常会组织学生以访问调查或资料搜集的方式来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赵州桥》时,虽然我们因为时空阻隔未能前去赵州桥进行实际观察,但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相关材料,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见过的和赵州桥相似的桥梁;也可以让他们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将自己比较熟悉或比较有感情的一座桥或一幢建筑物进行描写铺陈。如此引导教学,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来认识事物,通过模仿来学习表达方法,乃是小学语文学以致用的不二法门。

2.勇于表达,勤于练习

作为语言的数学技能表达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环节。我们用的课文都是以文字语言的形式来传递生活信息的,而表达就是让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组织成文字,用流利的语言来介绍给大家。在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巧借生活中的情境设计形象的语言,成功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画面,让大家如临其境,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实,表达方式还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交流、写作和阅读等,而笔者比较喜欢引导学生将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演一演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在教学《骆驼和羊》时,笔者就指导学生将教材故事改编成小小课本剧。让大家通过表演和对话进行二次思考,在对话中体验角色、揣摩语气,将骆驼和山羊说话的语气和情境模拟得惟妙惟肖,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辨别质疑,规范用词

小学生其实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好多教材中学不到的、丰富的语文知识营养。但是,如今社会也存在很多用词不当的消极现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指导大家积极整理并加以辨别和区分。尤其是一些商业广告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故意错用成语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这样的文字陷阱对小孩子危害不小,诸如:“步步领鲜(先)”“使用蓝天六必治,让你牙(哑)口无炎(言)”等不一而同,五花八门。所以,笔者就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在放学路上的闲散时间在影视广告和街头去搜集、整理和区分并纠正,让大家在扮演文字小卫士的同时,养成用规范语言表达、用正确规范字体书写的良好习惯。如此设计,不但可以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达到全面提高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支持新课改而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和讨论。总之,小学语文生活化,不但有助于克服传统语文课堂中只偏重字词句记忆的弊端,而且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能促使我们将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切实贯彻下去。当然,教无定法,我们也不能拘泥于此,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法还有很多。概而述之,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积极的学习意识。我们应该带领学生不拘一格地遨游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提升技能,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桂琴.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

相关期刊更多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轻工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