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枫叶的作文

描写枫叶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枫叶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枫叶的作文

描写枫叶的作文范文第1篇

聪明猴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打比方。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解密大叔

第一招:一处精彩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一定要存在共同的特征、特点,比如:都很长,都长着眼睛,都会飞……

例:鸡愤怒了,变成了一只凶狠的鹰,想飞却飞不起来。

(同学们,你能找出这个比喻句里的本体、喻体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吗?)

解密大叔

第二招:比喻句可不能是兔子尾巴短又短,而要尽可能巧妙地“延长”,“变长”的比喻句会更有意思,更生动。不信,你瞧――

例:枫叶红了,像小手掌。

变长:枫叶红了,像无数只小手掌,摇啊摇,是在向我们招手呢!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解密大叔

同学们,刚才的两招,只是“比喻魔方”的入门哦,下面,我们就正式来体验“比喻魔方”翻转文头的精彩之处吧!

妙翻转之一:“美好的花花草草”

运用介绍:将树、花儿等植物用比喻表现出来,告诉读者事件发生时的环境。

实战点:活动作文、参观等记事作文或写景作文。

例:1.第一片银杏叶缓缓地落了,似一面娇小的扇子,飘飘悠悠地滑到地上。

2.抬头望去,古树参天,似一把巨型的石柱,了云霄里。

聪明猴

比喻句的延长,可以抓住“动作描写”这个点进行,你看,“滑”写出了银杏叶落下时的慢与柔,“插”写出了古树的力与雄壮,是不是很逼真?

妙翻转之二:“百变的动物(人)”

运用介绍:将自己、他人、动物用比喻表现出来,告诉读者所写的主角。

实战点:写人、写动物类的作文。

例:1.我这个人挺有趣的,笑话张口就来,像个彩色精灵,人见人爱。

2.龟一动不动,犹如一位正在思考问题的老科学家,沉稳得很。

聪明猴

比喻可以想得开阔一些,只要不是同一类的,且拥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精彩的比喻。

妙翻转之三:“那个地方”

运用介绍:将池塘、旧屋、小径等用比喻表现出来,告诉读者事件发生的地方。

实战点:记事作文、写景作文。

例:1.院子里的砖长满了青苔,厚厚的一层,像是织上的绿毯子。

2.过去,村口的草垛子边是最热闹的,成天到晚都在开着“联欢会”。

聪明猴

比喻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要比喻的事物描写一番,如“厚厚的一层”“是最热闹的”,这样一来,不仅仅有具体感,还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而美妙。

妙翻转之四:“有意思的天气”

运用介绍:将风、雨、云、阳光等天气用比喻表现出来,告诉读者事件发生时的天气。

实战点:活动作文、参观等记事作文或童话故事。

例:1.风儿像个淘气的娃娃,只要有个缝隙就会早早地钻进去,还没站稳就又钻出来了。

2.柔柔的阳光,犹如猫儿的手掌抚摸着肚皮,让人觉得特舒服。

描写枫叶的作文范文第2篇

点评人:我是雨欣

喜欢别人叫我枫叶,这是一个很抒情的名字。虽然有时候我很配不上它,但还是霸道

(地)

占有了这个名字。

(引题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好!)

春天

我是一片枫叶,最普通的枫叶。没有人会重视我,我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华丽的身姿。最平凡的绿色给了我最平凡的生命。

初来小荷,什么也不懂。平凡的我

(,在)

人群之中很容易被忽视。也许是甘于落后,我并没有抱怨什么,仍然来小荷,依然选择沉默。这一切好象是被安排的一样。

虽然泛着春愁般的忧郁,但

字里行间透露着平凡中对生活的淡定。)

夏天

绿色依旧,孤单依旧。我似乎已经习惯。

依然一个人,冷冷清清的作文本上少有人来。每天发现作文的点击率高了,都会兴奋一阵子。

(夏日的孤单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意,也许这个心意充盈着热烈的梦想。)

夏末秋至

叶子慢慢变红,有好多人来观赏我,说我漂亮。那时,我找回了自尊与快乐。喜欢之中感觉

希望

(是)

永远

(的)

认识了一个男孩,从此,我开始走出自己的圈子,结交朋友。我快乐了,每天陶醉在浓浓的友情之中,也许,这也是一种幸福,浅浅的,淡淡的幸福。

(将“自尊与快乐”视为“淡淡的幸福”,给人安详的感觉,本文到此显现了主题,遗憾的是作者在文末没有提炼出来。)

秋天

寂寞,荒凉。也许我的一生就此结束,我选择离开枫树,随风而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切都在轮回,我是一个寂寞的女孩儿。

(应扣住“落红不是无情物”,添加一笔以突出主题,把“一切都在轮回,我是一个寂寞的女孩儿”改成“一切都在轮回,我是一个寂寞的女孩儿,但轮回延续着我的平凡与安详”。)

冬天

或许,我被风吹到天涯海角。或许,我被烧掉。

不知道今年的冬天,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但至少,要快乐。

有时,发现自己的一生像是一片叶子

(,)

发芽——生长——变红——死亡 。

就是这样,只不过是多轮回了几次而

描写枫叶的作文范文第3篇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一、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处家乡的景点时,在描写枫树湾这一处时,学生写出了精彩:“微风一吹,树上的枫叶有的沙沙作响,像在演奏欢迎曲;有的缓缓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无数片枫叶落下来,组成了红色的星光大道。”“这些千姿百态的枫树上,点缀着一个个火红火红的‘小巴掌’,在欢迎游客的到来。”“这棵枫树和其他的红枫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红色屏障。”“我向天空抛起一堆树叶,它们落在旁边的小溪里,在阳光下,散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这次习作简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惊喜之余,我深思:是什么让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字?

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决定了闪念产生的广度。思维的自由驰骋可以让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也就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听完《二泉映月》后,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觉得他就像是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孤零零地站在那儿,无限寂寥,无比沧桑。我的泪水不自觉地滑落下来,但随即又充满希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绿叶繁茂的时代终将到来。”

瞧,这是多么有诗意的体会啊!正因为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对学生不合逻辑的语言也没有一棒子打死,学生才会敢说、愿写,有更多的精言妙语出现。

二、喜乐度——引领学生执著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了,语言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到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课内外阅读,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积累,启发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更是学习习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乐于阅读,执著于阅读,用他人的作品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习作情感,让习作“春色满园”。

首先,语文课本精选的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美文。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学生可以积累“那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等句子。这样的精词妙句,被学生巧妙地“改装”运用到写作中,为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走近苍梧绿园中那一丛丛杜鹃花,那繁花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仿佛天边那灿烂的云霞……”“阳光仿佛为紫槐镀上了一层金边……”

其次,古今中外的名作、名画、名雕塑、名音乐、名建筑、名设计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可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增加信息量;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内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丰富精神生活。书读得越多,想法就会越多,写作时取材就会越广泛。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后,再面对习作时,自然一个个习作念头就会涌入脑海,形成好的创意构思,写出美文。

三、敏锐度——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写作而言,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写作素材,这很重要,厚积才能薄发。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仔细挖掘那些能引发自己感悟的材料,日积月累,就一定能拥有丰富的素材,从而文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如夏天雷雨将至,笔者带领学生观察雨前天象的变化、雨从小到大的不同景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印象深刻。当对雨进行描写时,这些印象成了他们头脑中最先闪过的念头,记忆的复苏,材料的整理、加工让他们“下笔如有神”:“那一天我看到了乌云翻滚的景象,似波涛汹涌地卷过来,直压头顶……”“先是豆大的一滴,接着雨滴多起来,很快连成线,成珠帘,成雨幕了……”

四、开放度——打开学生习作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即从习作的内容到习作的形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内容要真实,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内容要具体充分,不一鳞半爪,缺胳膊少腿;内容要情真意切,不故作姿态,无病。作文本无定法,让学生放飞思绪,学生才能天马行空,自由翱翔。

让学生仿“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袅袅”时,学生写下了:“爱如红酒,甘甜香醇,回味无穷。”“爱如巧克力,如丝,似苦实甜。”“爱如阳光,照亮心灵,温暖人心。”“爱如月季,四时不谢,芬芳怡人。”“爱是穿在身上的毛衣,每一针都浸透关心,饱含温暖。”“爱是一杯热茶,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描写枫叶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段落 仿写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11-02

1 段落整体的阅读理解和思考仿写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综合性的写作来进行有效的展示,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通过随机点取课文段落的方式来进行有效仿写,展示重点段落的重点和关键。

1.1通过阅读,了解大意,背景环境的整体仿写

让学生进行课文整体性的阅读,然后选择其中的1-2段进行有效仿写。例如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文字,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虽然课文相对较长,但老师提出“环境描写”四个字,这样学生就有所重点的进行学习了。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那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了上述的段落进行仿写,旨在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通过感受整体环境的渲染效果去进行仿写。仿写的要点是“环境――人物――两者的衬托――抒情”,按照这个思路,从而考察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段的仿写水平。

这样的理解和写作,首先就是验证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的深入性,然后又通过阅读理解,综合性地融入了对学生习作的考察水平。

1.2关键词的提取和造句式的仿写――对于春雨姑娘的描写

春雨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让它们――

一封写给――,――――――。

一封写给――,――――――。

再写一封给――,别忘了――――。

上述段落中的关键字,意在以“一封写给”为开头的句子,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但这是以阅读为前提的,从阅读中找出关键词,这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能力,通过这种提取的方式,学生能发现要学习的言语关键点,而发现关键点就属于一种信息搜索的能力。

2 修辞的自我思考和运用仿写

文段的思考和自我运用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探索文段中可以运用到的知识点,比如关联词,再比如修辞手法等,一开始可以按照文段中的语言风格进行有效仿写,同时也可以通过文段的创新形式进行有效的仿写,这个仿写的前提也是一种自我阅读的思考和理解。

2.1文段修辞的仿写和运用

教师暂且把写法指导放到最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仿写,去体会这种修辞的魅力所在。例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中,“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一片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的手法,同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语段中的写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描写和渲染。

2.2文段多角度的仿写与学习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比较集中的习作知识点,进行仿写,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考内涵,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内在美。引导学生进行文段的有效仿写,除了能够运用一些基础习作知识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感悟去体验表达。

《秋天的雨》片段:“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这个片段通过“触觉、颜色、温度、声音、动物”等方式来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景色融入到生动的描写中。对以上段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里面的言语知识点学习品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捕捉发现,提取习作知识点,并且对应该用的关键点,进行有效地融合与提升。

例如可让学生写一写冬天的雪:冬天的雪,它――,冬天雪的颜色,冬天雪的温度,冬天雪的声音,冬天雪的景象,它像――它像――,这不仅是通过想象生动描绘一种景物的过程,也是一种抒感体验的过程。

3 不同体裁仿写段落的要点

要提升作文水平,基本就是从几种简单的体裁入手,对高段学生而言,最常接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要想写出东西,必须有相关的体裁和素材积累,这就是一个与写作体裁相关的材料积累过程,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当今学生不善于积累材料,特别是不善于阅读,这就成了作文水平提升的拦路虎。

材料积累与不同体裁对应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课外文章阅读,这种阅读首先要让兴趣来引导,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去进行自主的阅读。从阅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提升能力,提升学生情谊素养,获得不同的写作素材。生活中,阅读用于接收信息,做出行为;工作中,阅读融入日常事务,开展交流;日常应用,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联接动作行为的展开,阅读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学会发现文本体例的相似之处,进行内容的有意识拉近和模块化整合,从中具体细分出同一体例研究的切入点,将其融入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而各种不同体例的切入点角度各异,只要具有可比性,同时带有文本研究价值,我们就可以拿来进行模块化整合与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综上所述,利用整体阅读和仿写的方式,我们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能够提升对于文章的整体思考,其中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文段关键点的仿写,像环境、背景、景物渲染等等,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思考中,利用其中的关键词语,利用比较优美的句子,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贯穿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作为一种课堂常用的手段进行。

此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到自我的思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感悟分析,避免教师过多的干预,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思考的过程,最后的写作是基础知识、能力出发和情感抒发的综合体现。习作指导要避免知识点的单一讲解,避免知识点的孤立呈现,而应加强联系。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扫清自己的障碍,在自读课文中加深了理解。融入段落仿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课文中,加入个人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03.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Z].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描写枫叶的作文范文第5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梯度明显: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而且也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力与观察习惯。

“失败”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观察情境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无论是在激发习作兴趣,还是在习作题材以及内容上都要优越。那么优势到底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作文对比实验。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对比研究命题作文与观察情境作文的差异。

作文课上,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导、提示,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的完成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孩子们抓住了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了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甚至是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书签或树叶拼贴画等,11人想象树叶飘飞的故事。再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计,学生完成这次命题作文会比较困难,但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为什么?难道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能写出出色的“命题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学生中寻找答案。

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次作文大家写得都特别出色,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又怎么描写出秋叶飘落的情景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一边回想着树叶飘落的情景一边写作文,就觉得特别容易写。”“老师,你忘了吗,一年级时,你带我们开展了‘秋天,飘飞的精灵’的主题情境活动,我们去了人民公园观察各种树叶,捡落叶,还制作了落叶拼贴画呢。”“我连续观察了树叶的变化,发现树叶不是一下子枯黄的……”“我还发现树叶飘下来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资料弄清了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这次“命题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观察活动教师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心里。观察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秋叶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不断观察身边树叶的变化,阅读有关描写树叶的短文诗句,查阅有关落叶的知识……这一切都成为这次习作成功的基础。

“失败”后的追问

从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对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观察活动会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呢?我进一步追问:

首先。怎样的观察活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身体的五种感官,所获的不同信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来储存。当学习者回忆某一经验时,一种联系组织(树突)可以将相关部位联系起来,这时相关的储存系统和路径都被激活而形成一个图像,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再现出来,人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只有当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发展思维能力。

回忆两年前的观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观察落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仅看落叶在空中飘飞的情景,还捡起各种各样的落叶,辨识它们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仅在公园里进行观察,回到学校后,我们还制作落叶拼贴画,编落叶的童话故事……

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观看、倾听、嗅闻、触摸、品尝。在“捧回一个大西瓜”的观察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尝西瓜;在“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的观察活动中,我和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观察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说悄悄话,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

这样的眼、耳、鼻、手、口协同的观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各种器官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场景长久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题,这些观察经验就能被调动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

其次,何种观察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文学习和日常阅读时会接触到许多精彩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在习作中难见它们的踪影呢?因为学生所学的语言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心中。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何种观察才能真正成为丰富儿童词汇、发展儿童语言的途径呢?

我对《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进行了统计,学生描写树叶色彩的词和短语有:火红、红彤彤、红艳艳、金黄、金灿灿、黄灿灿、枯黄、葱绿、郁郁葱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铺了一地碎金……对树叶形状的描写也非常形象:枫叶像鸡爪、银杏叶像小扇子、梧桐叶像大手掌、柳叶像一把小刀、小叶黄杨像瓜子……对树叶状态的描写各不相同:垂挂在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上下翻飞、飘向远方、依偎在大树妈妈的脚边……这些词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观察进入学生记忆中的呢?

我认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让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发生“视觉经验词语化”。第一,观察时有意识地将词语归类提供给学生。比如观察秋叶,提供一组描写秋叶颜色、形状的词语;观察桂花,就会让学生将眼前的桂花与“一朵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这类表示数量的词语相联系;聆听小鸟时,不仅出示一组描写鸟叫的词语:“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组形容叫声动听的词语:“清脆、悦耳、婉转、嘹亮、悠扬”……第二,观察时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观察时的直观感受最能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激发儿童语言的敏锐性,将对语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时,我提供了“飘”“飞”“落”“掉”等词语,让学生比较,选择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说说选择这个词语的原因,通过辨别体会用词的精确。第三,观察时要鼓励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观察中,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温度,领略到语言的画面,体会到语言的意蕴时,语词就再也不是书本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学生的意识,也更容易在运用时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观察中激发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为儿童思维积累了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并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去想象。在观察活动中,丰富观察客体,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倾听、触摸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感,激发创造的思维。

在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前,我总要优选富有美感的观察客体。因为富有美感的客体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进入儿童的意识,为他们展开想象积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经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为情感既可形成表达欲望,又可启迪智慧,并引着孩子由此想象开去。”

秋天一到,校园里、马路边、花坛中到处都会飘飞落叶,经过实地考察与筛选,我确定去人民公园观察落叶,因为公园里的树木集中,种类也比较多,特别是那里的林荫道旁栽种着两排枫树,公园的一角还有一片小型的银杏树林,这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客体。但想象的激发,仅有丰富的表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我们来到了那片银杏林,一阵秋风吹来,秋叶随风飞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着转儿,是那么富有诗意。根据学龄初期的孩子喜欢让事物人格化的特点,我启发说:“秋叶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听,‘沙沙沙’——树叶娃娃在和大树妈妈说什么呢?”

我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问:“如果你就是一个树叶娃娃,当你离开了大树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树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变换角色又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话别;大树妈妈对孩子亲切地嘱咐;小树叶随着秋风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观察时,把儿童带入有情有趣的宽阔空间里,让儿童获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广远的意境,给予想象需要的推动”。这样联想、想象尽情展开,正所谓“神思飞扬,视通万里”。

最后,如何让观察的直观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观察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它既有直观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质,也有理性的意蕴。我认为,观察活动要从感受形象出发,从“形”着手,“以美激情”,通过情感的体验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观察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时,通过与瓜农的谈话,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观察小草时,通过现场阅读提问,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观察丰收的田野时,通过计算对比,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孩子们看到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他们情不自禁地问我:“为什么夏天树叶绿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妈妈?”“为什么树叶离开大树,还会落到大树妈妈的脚边?”于是,我站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光合作用的原理,讲树叶变黄、掉落的原理。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还一起阅读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有了这些思考的铺垫,我在对习作的统计中欣喜地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对落叶即将飘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写到了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小树叶为大树输送营养、回归树根的奉献精神以及春天还会变绿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