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物理试卷

高考物理试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物理试卷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1篇

今年的物理命题仍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核,侧重于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恰当的体现了“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试卷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和要求,没有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同时注重考查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理论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的能力。

1、难度适中,区分度好

试卷按分值来看,难易比例大约为:易:中:难=20: 65:25。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总体难度较为适中,尤其选择题题难度低于去年。试题阅读量适中,知识覆盖面较广,各模块占比较为合理。试题侧重于能力的考查,对主干知识考查不刻意回避常规模型,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有些题目初看似曾相识,但入手后又感觉不一样,重视考察考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选择题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实验题难度力学持平、电学比去年略高,而计算题前两题难度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偏题怪题,容易入手,但整体难度不比去年低,对程度中上等的学生有利。

2、继续保持稳定

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体现了很好的稳定性,这便于学生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学生备考。试题总数目不变,共11题。试题类型不变,共分三类题型且每个题型的赋分不变:单项选择7题42分,实验题一力一电共18分,计算题共3题50分。

3、稳中有变。

(1)选修部分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试题稳中有变:知识模块赋分有微调,力学必修1、2模块:14、15、19、21(1)、22、24共约40分,占总分数的37%;电学模块选修3-1:17、18、20、21(2)、22、23共约40分,占总分数的37%。必修部分占总分的76%,覆盖了大部分的Ⅱ级知识点。考查选修3-2、选修3-4、选修3-5部分试题:14、16、20、23、24分值大约有30分左右,占总分数的26%,略超过总分值的20%。

(2)计算题变化大、难度有所加强

选择题知识点是4力3电。实验题一力一电,总分值不变。计算题变化较大,计算一考查带电粒子从空中落到电容器中的运动,是力电综合题,难度比前几年要略大。计算二是电磁感应中的力电综合题,本题较难,比压轴题的前两问难,估计本题得分率不高。计算三考查板块模型,是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前两问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但受前一题的影响,可能有些同学放弃了本题。总体来看,计算题的难度超过去年。

4、推陈出新。

物理选择题19题把课本上的水平圆盘改成倾斜的圆盘,这一创新非常的好,让学生既熟悉而又陌生,入手容易上手难。计算题23题,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问题,“ ”形状的光滑金属导轨位于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本题陷阱很多,不做细致的电路、受力、运动和功能分析很难做好本题,这个题目是在常规的题目中改成倾斜放置,而又考查回路之外的那部分导体棒的电动势,这正好击中了我们的薄弱点。

5、阅读量加大、科技信息量提高

选择题14、18、20涉及到物理的思维方法、科技信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科技阅读能力,从中提取物理信息,建立模型,从而解决物理问题。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仅会做题还应会阅读会搜索,有敏锐的物理嗅觉,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

6、图象题考查增多、要求加大

第16题考查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会读图;第17题考查根据EP-x图选其它图象――会变图;第21题(2)问考查根据函数选图象――会选图;23题第(2)问考查根据函数画出图象――会画图;第24题(3)运用v-t图象求时间和位移――会用图。这么多的图象问题也可能是巧合非故意为之,物理上常用数学的另一种语言――图象解决物理问题。

二、对试题的几点商榷

1、选择题第14题的文字叙述对后面的解答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只会有干扰,学生不看前面的文字能更快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摆设不要也罢。

2、电学实验用半偏法测电压表的内阻超出了大纲要求,考这样的陈题对学生不公,而且这样引导下去,学生不知如何应考复习,会加大复习量、增加复习难度。

3、计算题23题的难度反而超过24题,这样的设置不太合理,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

4、选修内容超过20%。

5、图象的考查有点过多。

三、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和对2015届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注意细节。加强通式通法的训练,少投机取巧走捷径。对常规题、常见模型要弄懂、吃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多总结内化。精讲精练、多思多悟。发挥学生能动性。

2、选修部分内容要加强。一要保证课时的充足,二要深入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一带而过,有些内容最好能在一轮复习前认真的学习一遍,留到考试说明下来后学习,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紧张。

3、一轮复习重视基础、全面梳理。二轮复习非常重要,不能全部以做试卷代替,二轮复习要结合考试说明以及针对学生的在模考、各类考试中暴露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总结归纳。

4、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题示例。考试说明中“电容器的电容、电量与电压的关系”在2013年由I级要求变为II级要求,但在当年未曾考查此知识点,今年的计算题22题考查来了。今年的考题示例中也暗示了很多内容,与今年的高考题高度吻合,例如电学中的科技信息题,在考题示例中出现多题;推导证明题,在考题示例中列举的是2013年的北京高考题;力学实验平抛运动,在考题示例中列举的是2013年的上海高考题考察平抛运动实验;板块模型问题,在考题示例中出现三道题目,今年压轴题考的就是这样的模型问题。

5、后期,要回归课本,每年的高考题都有部分试题来自课本。例如,选择题19题就是必修2第25页课后习题第3题水平圆盘改为倾斜圆盘;选择题20题来源课本选修3-2第19页。那么如何回归?让学生随便翻书也不一定有多少效果,我是这样做的:花了一周的时间把课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图、例题、习题改编成了一些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些。通过问题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再阅读课本。今年的选择题第20题,在这次回归课本的活动中,正好做了类似的题目,学生高考时至少没有感到陌生。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2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Ⅰ卷(选择题)的满分为126分,选择题一包含了18道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其中物理部分有5题(14-18题),共30分;选择题二有3道物理多项选择题(19-21题),每题6分,共18分。因此,物理部分赋分占Ⅰ卷总分的38%。Ⅱ卷(非选择题)的满分为174分,共10大题。其中物理部分有4题(22-25题),总赋分72分,占Ⅱ卷总分的41%。两卷合计,物理部分共120分,占总分的40%。

2试卷的整体结构特点――稳中有变

Ⅰ卷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选择题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4选1,第二部分为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型3道,全部是物理题),这有利于调控整张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而Ⅱ卷仍然是4道大题,排在化学、生物前,仍采用尽可能同一学科相对集中的安排。因为2005年理综卷中首次由单项选择变为不定项选择,直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失分现象普遍较为严重。因此,今年将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明确分开,对调控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有益。对于2006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的题型分数比为:选择题42%,非选择题58%。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即物理:化学:生物=120:108:72),试卷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并且自04年以来一直保持这样的稳定势态。这些都体现出理综试卷的稳定性。

试题考查的均为单一学科的知识,未出现学科间综合题。这种“拼盘”组卷模式,充分考虑了理科中这三个学科的特点,考虑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有利于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中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从中学基础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要出发,这种“拼盘式”的结构在近几年应该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3物理试题分析

今年的理综试卷物理部分试题大部分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试题强调基础,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学科内综合,考查能力。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考查知识点及赋分情况

3.2物理试题的特点

3.2.1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知识点布局合理

一张试卷想对中学所有章节及知识点进行考查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者,对于一份包含有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综合试卷,物理科题量必然受限。因此,考查的内容只能是学科里的主干核心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布局应与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和考生的后续学习的需要紧密联系。各部分内容分布的比例在符合上述原则和考试大纲有关规定(力学38%、电磁学38%、热学8%、光学8%、原子物理学8%)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调整。

由上表可以看出,作为物理学科的核心主干内容的力、电学部分总赋分102分,占总分的85%,而热、光、原子物理各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还可以看出,试题中包含的知识单元有:质点的运动、力、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振动和波、热和功、气体、恒定电流、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子和原子核。可以说覆盖了《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5个知识单元(除实验、单位制)的87%,从考点的统计来看,主要考查的有:力学中的“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学中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

选择题强调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其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五部分内容。单项选择的难度都不大,如17题题目要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古树死亡时间,这道题考查了半衰期的公式,只要理解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就可以得出答案。

而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就明显多于单项选择,这就需要考生透析相关的概念、规律和公式,对物理过程简单地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3.2.2试题体现以能力立意的特点,突出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能力层次范围广,包含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的考查,并且试卷以考查较高层次能力(如推理、分析综合能力等)的试题为主,进一步加深了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

另外,试题对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强。众所周知,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一个学习物理的人来说,其数学水平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越是高层次,这种能力越重要。今年的重庆理综卷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明显的试题就是最后两道解答题(24、25题),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方程组联解、比值法、讨论法以及数学推理法等,强调了数学能力的重要性。24题题干中提到“粒子的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考生就应该想

后得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球始终应在B球的左侧,所以第二组答案不合题意,应舍去。这种经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如何,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几年高考评价报告中,通过对考生的答卷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并且他们不会在有些试题里,在某些步骤中适当的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2.3试题注重对考生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今年重庆理综卷的实验题,在题型设置上,仍然沿用了2004年以来的考查方式,一个实验大题包含了2个小题,这两小题分别选自2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部分,其中第一小题相对较易,第二小题较难,是实验题的核心,这种方式扩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范围,降低了单个实验题的分值,提高了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重庆卷的两道实验题主要还是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但推陈出新,对考生实验能力的基本素质做了测试。

22题的第一小题:(1)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位置的多用电表测某电阻阻值,根据下图所示的表盘,被测电阻阻值为____Ω。若将该表选择旋钮置于1mA挡测电流,表盘仍如图所示,则被测电流为_______mA。

它打破了多年来对力学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的考查,改为考查万用电表的读数。虽然万用电表的读数比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都较容易,但是据笔者统计到的1978年到2005年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中,还从未考查过万用电表的读数,唯有2005年北京自主命制的理综卷中考查到了该知识点,由此相信此题的通过率不容乐观。

此小题看似降低了难度,但的的确确是考查出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基本仪器的读数,更是折射出学生是否真正的使用过该仪器做过实验,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实验而得分。这正符合新课程中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精神,并非要用很难、陷阱很多的考题去拉开考生的差距,这也为高考命题者“不知如何在笔试下命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指明了方向。

实验部分第二小题是用学生熟悉的“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这就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

从题目的设问来看,其实该题是考查了打点计时器中纸带的处理问题,即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误差的分析。实验题的一个重点而且较难的问题就是误差分析,考纲对误差的要求是“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结果,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择器材、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减小误差;实际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时注意减小误差。这也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达到了“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分”的实验命题思想,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总结

综观2006年重庆理综试卷可以看出,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多种能力的考查,坚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角度及方式都比较科学、可信、灵活、新颖;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考查内容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也能反映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物理;全国卷;福建卷;对比研究

2015年高考是福建省自行命题的最后一年,2016年将采用国家卷。为尽快了解福建卷与国家卷的区别,把握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的方向,现就两卷的结构和物理试题特点作如下的对比分析,供高三物理复习参考。

一、理综卷的结构和分值对比

全国课标I卷和福建卷在试卷的结构、各学科题量和权重分配上都有所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国课标I卷的物理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题两部分,而福建卷中物理选择题只设单项选择题。

对比上表中全国卷与福建卷各学科所占的分值可知,化学分值两卷都是100分,但在全国卷中物理只有110分,比福建卷减少10分,物理减少的分值加在生物学科上。鉴于两卷对比有较大的结构性差异,因此学校在制定复习计划和各学科进行高三复习时,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高考从福建自行命题到使用国家卷的 变化。

二、物理考查内容与形式对比

下表以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和2014年高考福建卷各知识块考查权重进行对比分析。表中加粗数据为必考内容,全国卷选考部分为三选一,福建卷为二 选一。

从表中数据可知,力学和电磁学所占分数比例总和都在 80%以上,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下表为2015年全国课标I卷考查的内容与形式,从中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把握高考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 方向。

2015年全国课标I卷:

三、全国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

1.选择题特点分析

全国高考物理卷的选择题命题经历过几次的改革:从早期物理卷只考计算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单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这是物理学科的考查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比较全国课标I卷和福建卷,选择题的命题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考部分的选择题数量相差较大:全国卷设8道题,福建卷设6道题。近四年全国课标I卷8道选择题中,力学两个模块跟电磁两个模块几乎平分,各4 道题。

二是福建卷必考部分的6道选择题中,有2道题是《选修3-4》的内容,这是福建卷与全国卷较大的不同,全国卷采用的是“三选一”,即三个选修模块中选考一个模块。

三是两卷的必考内容中都有较为显著的命题特点,如:两卷都有一道万有引力的试题;两卷都有一道交流电、变压器的试题。

四是全国课标I卷的选择题命题显著特点有:

(1)注重力学基础考查。每年基本是4道力学题、4道电磁学题,其中一般都设有2-3道力学基础试题。

(2)注重电场知识考查。基本都有设一道考查静电场中的电场、电势分析试题。

(3)注重磁场和电磁感应考查。一般设2-3道安培力、洛仑兹力、电磁感应的试题。

(4)必考的八道选择题中,后面三道题干虽然明确说有多个选项正确,但这些年来多为“双项”选择题。

从试题考查的内容上看,选择题的命题侧重点有所表现,主要有:

(1)关注物理学史中的原始实验。如2014年第14题和2015年第19题。

案例:2015年第19题,1824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完成了著名的“圆盘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当铜圆盘绕中心轴旋转时,正上方悬挂的磁针也随之转动起来,但略有滞后。要求判定穿过圆盘的磁通量是否变化,圆盘是否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分析磁针旋转的原因等。

(2)重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分析。如2014年第16题和2015年第14题。

(3)均在必考选择题中设一道万有引力题。如2014年第19题和2015年第21题。

案例:2014年第19题,把太阳系各行星近似为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处在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三者排成一直线的现象,称为“行星冲日”。题给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和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与地球公转半径的比值,判定地外行星发生冲日现象的有关问题。这道题要在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相关地外行星公转周期的基础上,算出相邻两次某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再开展分析,其运算量较大。

(4)均在电磁感应内容中考查变压器问题。如2014年第18题和2015年第16题。

(5)重视对静电场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如2014年第21题和2015年第15题。

(6)重视对力学核心概念和规律考查。如2014年17、20题和2015年17、18、20题。

案例:2014年第17题,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逐渐增大到某一值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判定小球前后高度的变化情况。这是考生所熟悉的情境,看似容易,实则不简单。考生应能抓住前后橡皮筋弹力大小:F0= kx0= mg和F=kx=mg/cosθ,得到x0=xcosθ,由此推断小球原来离悬点的竖直高度 h0= L0+x0一定比后来竖直高度 h=(L0+x)cosθ,也就是说,小球的高度升高了。

案例:2015年第18题,乒乓球发射机安装在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发射速度v的最大取值范围。这道题单从物理学来说只是考查平抛运动的知识,而从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上看,本题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应能分析得出,最小发射速度对应的是沿中央发射,且恰能过球网,即vmin= ;最大发射速度对应的是球恰能落在桌角,即 vmax= 。

2.实验题特点分析

近四年的全国课标I卷中实验题几乎都是创新试题,打破了教材已有的实验模式,体现了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除2012年第22题考查螺旋测微器的零误差和读数可以归属常规试题外,其它7道实验题都很有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这些实验题的命题特点和方向,对搞好实验复有裨益。

下表罗列了近四年的8道实验题涉及的大致内容和考查形式。

案例:2013年第23题,除涉及到欧姆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表读数外,重点考查了欧姆表内部电池的电动势和欧姆表内阻,试题很有新意。2014年第23题,则是利用右图所示的电路通过特殊的方法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案例:2015年第22题,通过托盘秤测小车过凹形桥最低点的压力而测量速度的大小;第23题,则是考查双量程毫安表的改装和校准。这两道实验题都注重实验原理的考查,注重实验数据读取和分析处理,运算量较大。

3.计算题特点分析

全国课标I卷在必考计算题中只设两道题,第一道题相对简单些,其难度与福建卷的第一道题相当;第二道题作为压轴题难度相对较高,但考生入手比福建卷的压轴题容易,可要完整作答却更难,这就确保了试题适当的难度和合理的区分度。

案例:2014年第25题,第1小题是将小球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恰过同一竖直面内的A点,求过A点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第2小题是让该小球带正电,并加一匀强电场,方向与ΔOAB平行。已知小球从O点以同样初速度沿某方向抛出,恰过A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小球从O点以同样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过B点的动能为初动能的6倍。求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本题突出考查力学和电学的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平抛规律、动能定理,以及静电场的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本题设置了一个台阶,第一小题容易得分,第二小题才提高难度。作为压轴题,本题涉及的情境看似简单,其实由于电场方向的不确定性,需要考生根据计算结果去猜测电场的分布,难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案例:2015年第25题,如图所示,左端有一小物块的长木板,其右端离墙4.5m。t=0时刻开始,物块与木板一起向右滑行,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后瞬间木板原速反弹,运动过程中物块始终未离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物块的v-t图线如图所示。木板的质量是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木板与地面间及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木板的最小长度、木板右端离墙的最终距离。

本题的情境并不难,考生很熟悉,但过程比较复杂,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需要极其谨慎,运算量大、稍不小心就容易出错。题设3个小题,第2、3两小题并不具备难度梯度,过程最为复杂的是第2小题。这样纯动力学问题情境的压轴题,往年高考全国卷也常遇到,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卷的压轴题就是选用从盘子下抽桌布的情境命题。这样的压轴题从设计的考点来看只是突出考查了动力学知识,但试题考查的重点却是考查考生的严谨、执着、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考生应非常细致、很有耐心、又干净利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恰恰是许多考生所做不到的。这却是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品质,也是落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体现。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4篇

2012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卷采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在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上仍保留2011年新课程卷的命题模式,没有太难、太偏的题。考查的知识都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代谢、调节、遗传、生态)。从必考题目中可以看出三本必修教材分值明显分布不匀,必修三所占比例大,必修一、必修二所占比例小。如必修一和必修二均只有两道题,分别占17分、16分;而必修三包括4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仅“神经调节”这一个知识点就出了两道题,共占42分。从近两年全国各地的理科综合测试卷来看,也可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必修三所占分值正在逐步变大。在选考题中,39题考查的是植物组织培养内容,但涉及到必修一的内容;40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

二、2012年理综生物试题题情与答卷剖析

(一)选择题

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98个字,叙述较为简洁。题目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同一物种”“两类细胞”等。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⑴: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掌握程度“Ⅰ级”层次要求。本题答案为B。

【答卷剖析】本题考生平均得分为5.17分,难度为0.86,属于容易题。从考生答题结果来看,大多数考生对于本题都能够正确作答。由于本题是考查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合成与mRNA关系的题目,属于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学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少部分同学选A可能是对翻译过程没有真正理解。

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86个字,叙述较为简洁。题目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才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病毒癌基因”一词超过部分考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没有相关的叙述。该题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程度“Ⅰ级”层次要求。本题答案为D。

【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为4.6分,难度为0.77,属于容易题。这是一道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特征的题目,在新教材中属于重点内容。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难度不大,本题考生的得分率也比较高,说明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有一部分同学选C主要是因为记忆模糊以及对“病毒癌基因”一词生疏所致。

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74个字,叙述较为简洁。题目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有关知识。题目的关键词有“长时间未饮水”“机体脱水”等。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本题答案为B。

【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为5.09分,难度为0.85,属于容易题。本题主要是关于渗透压的调节过程的考查。考生作答情况良好。部分考生出现错选,主要原因是考生对该生理过程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理解以及出现记忆短路所致。

(二)非选择题

湖北、湖南和河北三省非选择题考生答题情况表

29.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

,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⑵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mg。

⑶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mg·粒-1·d-1。

⑷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

【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260个,文字量大,且伴有图解,叙述较为复杂。本题涉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变化,主要考查考生对坐标图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考查考生识图、分析、计算能力,是一道集基础知识理解和综合能力考查的题目。该题属于考纲中“实验与探究能力⑵: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理解能力⑵: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参考答案:⑴葡萄糖,呼吸 ⑵72-96 26.5 ⑶22 ⑷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见左表,该题属于难题。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于题目的理解有偏差、识图能力有欠缺或者计算方法使用不当,同时考生在阐述某些生命现象发生的原因时难以有效地组织语言,导致所做答案表述不够清晰、逻辑上有错误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得分减少。考生答题主要错误如下:

1.题目的图文信息理解不到位。表现如下:①识图能力有欠缺:如图中描述的是玉米种子的干重和胚乳的干重的变化,很多考生根本就没有弄清这两种干重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两种变化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导致考生答第⑵小题和第⑶小题时不知如何下手,如第⑶小题标准答案为“22”,由于此题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目和图中的信息,并且做出数据的选择和换算,能够正确作答的考生比例不到1/3。②本题的第⑷小题的条件和设问是“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黑暗”,错误地认为该实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看清题目问的是种子干重的变化,将答案错写成胚乳的重量变化;没有看清题目问的是种子干重变化的趋势,将答案错写成是变化速率加快或变化速率减慢等等。

2.表述不清,答案匪夷所思。上述特征突出表现在第⑷小题。如最后一空要求答种子干重下降的原因,考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时间越长,种子所需水分越多,当水分被烘干时,种子越轻”“当胚乳干重减少至0,胚乳的营养物质消耗完毕,种子可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物质基本上已消耗,不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胚乳大量减少供应趋于平稳”“胚乳消耗完了,没有营养物质;萌发的种子分化成幼苗”等等。

3.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如有的考生由于答案写错位置而失分,如第⑷小题有两个空,其中的“下降”这个应该答在第一个空,后面的原因应该答在第二个空。结果有的考生却把“下降”这个答案写在第(3)小题这个空上而导致全部失分;还有一些考生在答第二小题第一个空时答成了72和96,还有一些考生将“下降”写成“下将”,将“呼吸”写成“呼息”,将“降低”写成“降底”等。

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⑴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⑵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 ,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的结果。

【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400个字,文字量大,叙述复杂。本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鼠的毛色异常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来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等。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获取题干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属于考纲中“理解能力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有关生物学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参考答案:⑴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⑵1:1 毛色正常

【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见前表,该题难度适宜。考生答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⑴审题不仔细,出现不必要的丢分:题目明确表述了“只涉及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有些考生仍然答“1:1:1:1”“后代性状无性别之分,所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等。

⑵答题语言表述不规范: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有的考生没有说原因而直接陈述结果,从而失分较多。只有少部分考生能言简意赅答出要点。大部分考生虽然答了很多,但答不到要点。如有的考生答成“因为只有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其后代异常毛色和正常毛色比才符合孟德尔杂交规律”“因为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所以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等。

⑶答案错位过失性失分:试题第一问的前三个空应是从左到右排列,下面是第四空。有的考生第一空不会做,便直接把第二空的答案写在了第一空的位置上,导致后面的答案全部错位等。

32.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⑵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⑶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

【题情剖析】本题文字量440个,文字量大,材料新,采用类比推理命题,叙述较为复杂。本题以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综合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构成及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通过生态情境来考查教材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否用生物学术语和判断来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中“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掌握程度“Ⅱ级”层次要求。参考答案:⑴同一 ⑵群落 ⑶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答卷剖析】本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见前表,该题有三处是选填题,因此考生答题相对容易一些。常出现的错误如下:

⑴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不清楚:由于考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等知识不清楚,所以在答题时,有的考生判断雌、雄鹿群属于不同种群,有的考生将该草原上的几种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构成一个种群或一个生态系统等。

⑵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本实验设计中,抛出物体的距离应相同其结果才有意义,有些考生却选择了设计抛物距离不同来实验;实验结果预期应是丙组平均时间小于甲乙组,鹿角效应假说才成立,但很多考生选择填“大于”或“等于”;实验中的不同抛出物相当于雌鹿、雄鹿,有些考生认为是羊、马或鹿角等。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错误认知,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此实验设计的原理。

⑶表述不规范:没有用生物学术语答题。如:将“群落”写成“君落”或“郡落”,将“雌鹿”的“雌”字写错等。

⑷审题能力欠缺:题干中明确说明是选填已给答案中的一个,但很多考生仍自己写答案,属画蛇添足。

三、备考建议

近几年新课标卷加大了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强化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考查,审题能力要求在加强。图文题目增多,题目材料新,实验能力考查处处无声胜有声。试题更加侧重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生物学科的学习和备考指明了方向。

1.强化对教材核心概念的理解

从考生的答卷中可以看到,很多错误的产生都是因为没能正确、准确地记忆、理解这些基本知识,常常把一些基本概念、生物学基本术语写错,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新课程更加强化了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考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不断回顾教材,提升对核心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2.注重有效训练,杜绝题海战术

训练时要注重质的提升,加强图文题的训练,做题要有效、规范。一定要在审题能力、挖题眼、找关键词、书写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如做选考题,由于答题框中没有横线和序号等标志,因此考生先要正确写好序号,写完答案后要在答案下方划线,不会作答的划好横线留空格。

3.强化计算能力的训练

今年理科综合卷理化生的计算题明显增多。新课标理综卷生物科每年都有部分试题涉及计算。2010年和2011年都是关于自由组合定律中子代比率的计算,今年的29题是关于生物细胞呼吸方面的计算。不管是遗传题目还是代谢题目的计算,考生往往失分较多,这说明考生的生物学计算能力很欠缺,考生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4.加强学科内知识间的网络构建

今年生物高考试题中,学科内的综合明显加强,既有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各章节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⑴小题),也有选修与必修之间的综合(如选考题第39题),还有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的综合(如第29题)。备考中要以核心知识为载体,进行学科内知识间的有机整合。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5篇

从试题的思想来看,第(Ⅰ)题证明9个点都在同一条抛物线上,考生可从特殊入手,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也可通过演绎推理直接证明,考查考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从题目的背景来看,此题来源于人教版选修2-1教材习题2.2中B组第4题:

实际上,高考题和教材中的题目均来源于研究圆锥曲线的一种产生办法(在这里提供两种证明方法):

定理2.1 设(0 1)k∈,,在矩形ABCD中,2ABa=,2BCb=(其中0ab>>),E F G H,,,分别是AB BC CD DA,,,的中点,O为EG与HF的交点,R′为CF边上一点且CRkb′=,R为OF边上一点且ORka=,直线ER与直线GR′交于点P,则点P在以2a为长轴长,2b为短轴长,O为中心的椭圆上.

证明1 以HF为x轴,H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点()P x y,,过点P作PMEG于点M,过点P作PNCD于点N,

定理2.3 设(0 1)k∈,,矩形ABCD中ABa=,BCb=,R为BC边上一点,且BRkb=,直线AR与直线xka=交于点P,则点P在以A为顶点,开口向上,且过点C的抛物线上.

定理2.1~2.3给出了利用矩形等分产生圆锥曲线的方法,对定理2.2、定理2.3的证明与定理2.1类似,不再赘述.推论2.1在双曲线和抛物线中也有类似的结论,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3 感悟反思

3.1 透过特殊现象,抓住问题实质

数学语言的表达时常较为形式化,但形式化的数学表达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处理好形式与本质、抽象与直观的关系,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在新数学情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013年高考福建理科卷第18题和人教A版教材(福建省主用教材)选修2-1习题2.2中B组第4题,都是检验题设中的点是否在给定的圆锥曲线上.笔者在本文中2的论述表明,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研究圆锥曲线的生成或其相关性质,这一性质在测绘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考题正是以课本习题为背景并体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介绍必要的解题方法之外,还要适当挖掘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2 以考纲为基础,用好教材进行教学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学生设置一个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种圆锥曲线的联系,享受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丰富学生关于圆锥曲线生成的认识,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的认识.

数学教材对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规定,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各种素材,利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对教材进行开发,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3.3 钻研不同版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