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物理试卷

高考物理试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物理试卷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1篇

今年的物理命题仍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核,侧重于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恰当的体现了“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试卷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和要求,没有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同时注重考查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理论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的能力。

1、难度适中,区分度好

试卷按分值来看,难易比例大约为:易:中:难=20: 65:25。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总体难度较为适中,尤其选择题题难度低于去年。试题阅读量适中,知识覆盖面较广,各模块占比较为合理。试题侧重于能力的考查,对主干知识考查不刻意回避常规模型,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有些题目初看似曾相识,但入手后又感觉不一样,重视考察考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选择题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实验题难度力学持平、电学比去年略高,而计算题前两题难度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偏题怪题,容易入手,但整体难度不比去年低,对程度中上等的学生有利。

2、继续保持稳定

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体现了很好的稳定性,这便于学生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学生备考。试题总数目不变,共11题。试题类型不变,共分三类题型且每个题型的赋分不变:单项选择7题42分,实验题一力一电共18分,计算题共3题50分。

3、稳中有变。

(1)选修部分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试题稳中有变:知识模块赋分有微调,力学必修1、2模块:14、15、19、21(1)、22、24共约40分,占总分数的37%;电学模块选修3-1:17、18、20、21(2)、22、23共约40分,占总分数的37%。必修部分占总分的76%,覆盖了大部分的Ⅱ级知识点。考查选修3-2、选修3-4、选修3-5部分试题:14、16、20、23、24分值大约有30分左右,占总分数的26%,略超过总分值的20%。

(2)计算题变化大、难度有所加强

选择题知识点是4力3电。实验题一力一电,总分值不变。计算题变化较大,计算一考查带电粒子从空中落到电容器中的运动,是力电综合题,难度比前几年要略大。计算二是电磁感应中的力电综合题,本题较难,比压轴题的前两问难,估计本题得分率不高。计算三考查板块模型,是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前两问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但受前一题的影响,可能有些同学放弃了本题。总体来看,计算题的难度超过去年。

4、推陈出新。

物理选择题19题把课本上的水平圆盘改成倾斜的圆盘,这一创新非常的好,让学生既熟悉而又陌生,入手容易上手难。计算题23题,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问题,“ ”形状的光滑金属导轨位于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本题陷阱很多,不做细致的电路、受力、运动和功能分析很难做好本题,这个题目是在常规的题目中改成倾斜放置,而又考查回路之外的那部分导体棒的电动势,这正好击中了我们的薄弱点。

5、阅读量加大、科技信息量提高

选择题14、18、20涉及到物理的思维方法、科技信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科技阅读能力,从中提取物理信息,建立模型,从而解决物理问题。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仅会做题还应会阅读会搜索,有敏锐的物理嗅觉,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

6、图象题考查增多、要求加大

第16题考查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会读图;第17题考查根据EP-x图选其它图象――会变图;第21题(2)问考查根据函数选图象――会选图;23题第(2)问考查根据函数画出图象――会画图;第24题(3)运用v-t图象求时间和位移――会用图。这么多的图象问题也可能是巧合非故意为之,物理上常用数学的另一种语言――图象解决物理问题。

二、对试题的几点商榷

1、选择题第14题的文字叙述对后面的解答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只会有干扰,学生不看前面的文字能更快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摆设不要也罢。

2、电学实验用半偏法测电压表的内阻超出了大纲要求,考这样的陈题对学生不公,而且这样引导下去,学生不知如何应考复习,会加大复习量、增加复习难度。

3、计算题23题的难度反而超过24题,这样的设置不太合理,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

4、选修内容超过20%。

5、图象的考查有点过多。

三、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和对2015届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注意细节。加强通式通法的训练,少投机取巧走捷径。对常规题、常见模型要弄懂、吃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多总结内化。精讲精练、多思多悟。发挥学生能动性。

2、选修部分内容要加强。一要保证课时的充足,二要深入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一带而过,有些内容最好能在一轮复习前认真的学习一遍,留到考试说明下来后学习,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紧张。

3、一轮复习重视基础、全面梳理。二轮复习非常重要,不能全部以做试卷代替,二轮复习要结合考试说明以及针对学生的在模考、各类考试中暴露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总结归纳。

4、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题示例。考试说明中“电容器的电容、电量与电压的关系”在2013年由I级要求变为II级要求,但在当年未曾考查此知识点,今年的计算题22题考查来了。今年的考题示例中也暗示了很多内容,与今年的高考题高度吻合,例如电学中的科技信息题,在考题示例中出现多题;推导证明题,在考题示例中列举的是2013年的北京高考题;力学实验平抛运动,在考题示例中列举的是2013年的上海高考题考察平抛运动实验;板块模型问题,在考题示例中出现三道题目,今年压轴题考的就是这样的模型问题。

5、后期,要回归课本,每年的高考题都有部分试题来自课本。例如,选择题19题就是必修2第25页课后习题第3题水平圆盘改为倾斜圆盘;选择题20题来源课本选修3-2第19页。那么如何回归?让学生随便翻书也不一定有多少效果,我是这样做的:花了一周的时间把课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图、例题、习题改编成了一些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些。通过问题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再阅读课本。今年的选择题第20题,在这次回归课本的活动中,正好做了类似的题目,学生高考时至少没有感到陌生。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2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Ⅰ卷(选择题)的满分为126分,选择题一包含了18道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其中物理部分有5题(14-18题),共30分;选择题二有3道物理多项选择题(19-21题),每题6分,共18分。因此,物理部分赋分占Ⅰ卷总分的38%。Ⅱ卷(非选择题)的满分为174分,共10大题。其中物理部分有4题(22-25题),总赋分72分,占Ⅱ卷总分的41%。两卷合计,物理部分共120分,占总分的40%。

2试卷的整体结构特点――稳中有变

Ⅰ卷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选择题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4选1,第二部分为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型3道,全部是物理题),这有利于调控整张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而Ⅱ卷仍然是4道大题,排在化学、生物前,仍采用尽可能同一学科相对集中的安排。因为2005年理综卷中首次由单项选择变为不定项选择,直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失分现象普遍较为严重。因此,今年将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明确分开,对调控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有益。对于2006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的题型分数比为:选择题42%,非选择题58%。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即物理:化学:生物=120:108:72),试卷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并且自04年以来一直保持这样的稳定势态。这些都体现出理综试卷的稳定性。

试题考查的均为单一学科的知识,未出现学科间综合题。这种“拼盘”组卷模式,充分考虑了理科中这三个学科的特点,考虑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有利于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中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从中学基础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要出发,这种“拼盘式”的结构在近几年应该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3物理试题分析

今年的理综试卷物理部分试题大部分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试题强调基础,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学科内综合,考查能力。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考查知识点及赋分情况

3.2物理试题的特点

3.2.1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知识点布局合理

一张试卷想对中学所有章节及知识点进行考查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者,对于一份包含有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综合试卷,物理科题量必然受限。因此,考查的内容只能是学科里的主干核心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布局应与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和考生的后续学习的需要紧密联系。各部分内容分布的比例在符合上述原则和考试大纲有关规定(力学38%、电磁学38%、热学8%、光学8%、原子物理学8%)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调整。

由上表可以看出,作为物理学科的核心主干内容的力、电学部分总赋分102分,占总分的85%,而热、光、原子物理各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还可以看出,试题中包含的知识单元有:质点的运动、力、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振动和波、热和功、气体、恒定电流、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子和原子核。可以说覆盖了《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5个知识单元(除实验、单位制)的87%,从考点的统计来看,主要考查的有:力学中的“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学中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

选择题强调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其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五部分内容。单项选择的难度都不大,如17题题目要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古树死亡时间,这道题考查了半衰期的公式,只要理解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就可以得出答案。

而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就明显多于单项选择,这就需要考生透析相关的概念、规律和公式,对物理过程简单地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3.2.2试题体现以能力立意的特点,突出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能力层次范围广,包含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的考查,并且试卷以考查较高层次能力(如推理、分析综合能力等)的试题为主,进一步加深了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

另外,试题对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强。众所周知,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一个学习物理的人来说,其数学水平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越是高层次,这种能力越重要。今年的重庆理综卷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明显的试题就是最后两道解答题(24、25题),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方程组联解、比值法、讨论法以及数学推理法等,强调了数学能力的重要性。24题题干中提到“粒子的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考生就应该想

后得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球始终应在B球的左侧,所以第二组答案不合题意,应舍去。这种经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如何,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几年高考评价报告中,通过对考生的答卷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并且他们不会在有些试题里,在某些步骤中适当的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2.3试题注重对考生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今年重庆理综卷的实验题,在题型设置上,仍然沿用了2004年以来的考查方式,一个实验大题包含了2个小题,这两小题分别选自2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部分,其中第一小题相对较易,第二小题较难,是实验题的核心,这种方式扩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范围,降低了单个实验题的分值,提高了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重庆卷的两道实验题主要还是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但推陈出新,对考生实验能力的基本素质做了测试。

22题的第一小题:(1)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位置的多用电表测某电阻阻值,根据下图所示的表盘,被测电阻阻值为____Ω。若将该表选择旋钮置于1mA挡测电流,表盘仍如图所示,则被测电流为_______mA。

它打破了多年来对力学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的考查,改为考查万用电表的读数。虽然万用电表的读数比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都较容易,但是据笔者统计到的1978年到2005年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中,还从未考查过万用电表的读数,唯有2005年北京自主命制的理综卷中考查到了该知识点,由此相信此题的通过率不容乐观。

此小题看似降低了难度,但的的确确是考查出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基本仪器的读数,更是折射出学生是否真正的使用过该仪器做过实验,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实验而得分。这正符合新课程中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精神,并非要用很难、陷阱很多的考题去拉开考生的差距,这也为高考命题者“不知如何在笔试下命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指明了方向。

实验部分第二小题是用学生熟悉的“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这就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

从题目的设问来看,其实该题是考查了打点计时器中纸带的处理问题,即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误差的分析。实验题的一个重点而且较难的问题就是误差分析,考纲对误差的要求是“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结果,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择器材、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减小误差;实际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时注意减小误差。这也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达到了“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分”的实验命题思想,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总结

综观2006年重庆理综试卷可以看出,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多种能力的考查,坚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角度及方式都比较科学、可信、灵活、新颖;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考查内容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也能反映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物理;全国卷;福建卷;对比研究

2015年高考是福建省自行命题的最后一年,2016年将采用国家卷。为尽快了解福建卷与国家卷的区别,把握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的方向,现就两卷的结构和物理试题特点作如下的对比分析,供高三物理复习参考。

一、理综卷的结构和分值对比

全国课标I卷和福建卷在试卷的结构、各学科题量和权重分配上都有所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国课标I卷的物理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题两部分,而福建卷中物理选择题只设单项选择题。

对比上表中全国卷与福建卷各学科所占的分值可知,化学分值两卷都是100分,但在全国卷中物理只有110分,比福建卷减少10分,物理减少的分值加在生物学科上。鉴于两卷对比有较大的结构性差异,因此学校在制定复习计划和各学科进行高三复习时,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高考从福建自行命题到使用国家卷的 变化。

二、物理考查内容与形式对比

下表以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和2014年高考福建卷各知识块考查权重进行对比分析。表中加粗数据为必考内容,全国卷选考部分为三选一,福建卷为二 选一。

从表中数据可知,力学和电磁学所占分数比例总和都在 80%以上,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下表为2015年全国课标I卷考查的内容与形式,从中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把握高考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 方向。

2015年全国课标I卷:

三、全国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

1.选择题特点分析

全国高考物理卷的选择题命题经历过几次的改革:从早期物理卷只考计算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单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这是物理学科的考查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比较全国课标I卷和福建卷,选择题的命题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考部分的选择题数量相差较大:全国卷设8道题,福建卷设6道题。近四年全国课标I卷8道选择题中,力学两个模块跟电磁两个模块几乎平分,各4 道题。

二是福建卷必考部分的6道选择题中,有2道题是《选修3-4》的内容,这是福建卷与全国卷较大的不同,全国卷采用的是“三选一”,即三个选修模块中选考一个模块。

三是两卷的必考内容中都有较为显著的命题特点,如:两卷都有一道万有引力的试题;两卷都有一道交流电、变压器的试题。

四是全国课标I卷的选择题命题显著特点有:

(1)注重力学基础考查。每年基本是4道力学题、4道电磁学题,其中一般都设有2-3道力学基础试题。

(2)注重电场知识考查。基本都有设一道考查静电场中的电场、电势分析试题。

(3)注重磁场和电磁感应考查。一般设2-3道安培力、洛仑兹力、电磁感应的试题。

(4)必考的八道选择题中,后面三道题干虽然明确说有多个选项正确,但这些年来多为“双项”选择题。

从试题考查的内容上看,选择题的命题侧重点有所表现,主要有:

(1)关注物理学史中的原始实验。如2014年第14题和2015年第19题。

案例:2015年第19题,1824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完成了著名的“圆盘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当铜圆盘绕中心轴旋转时,正上方悬挂的磁针也随之转动起来,但略有滞后。要求判定穿过圆盘的磁通量是否变化,圆盘是否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分析磁针旋转的原因等。

(2)重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分析。如2014年第16题和2015年第14题。

(3)均在必考选择题中设一道万有引力题。如2014年第19题和2015年第21题。

案例:2014年第19题,把太阳系各行星近似为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处在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三者排成一直线的现象,称为“行星冲日”。题给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和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与地球公转半径的比值,判定地外行星发生冲日现象的有关问题。这道题要在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相关地外行星公转周期的基础上,算出相邻两次某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再开展分析,其运算量较大。

(4)均在电磁感应内容中考查变压器问题。如2014年第18题和2015年第16题。

(5)重视对静电场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如2014年第21题和2015年第15题。

(6)重视对力学核心概念和规律考查。如2014年17、20题和2015年17、18、20题。

案例:2014年第17题,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逐渐增大到某一值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判定小球前后高度的变化情况。这是考生所熟悉的情境,看似容易,实则不简单。考生应能抓住前后橡皮筋弹力大小:F0= kx0= mg和F=kx=mg/cosθ,得到x0=xcosθ,由此推断小球原来离悬点的竖直高度 h0= L0+x0一定比后来竖直高度 h=(L0+x)cosθ,也就是说,小球的高度升高了。

案例:2015年第18题,乒乓球发射机安装在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发射速度v的最大取值范围。这道题单从物理学来说只是考查平抛运动的知识,而从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上看,本题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应能分析得出,最小发射速度对应的是沿中央发射,且恰能过球网,即vmin= ;最大发射速度对应的是球恰能落在桌角,即 vmax= 。

2.实验题特点分析

近四年的全国课标I卷中实验题几乎都是创新试题,打破了教材已有的实验模式,体现了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除2012年第22题考查螺旋测微器的零误差和读数可以归属常规试题外,其它7道实验题都很有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这些实验题的命题特点和方向,对搞好实验复有裨益。

下表罗列了近四年的8道实验题涉及的大致内容和考查形式。

案例:2013年第23题,除涉及到欧姆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表读数外,重点考查了欧姆表内部电池的电动势和欧姆表内阻,试题很有新意。2014年第23题,则是利用右图所示的电路通过特殊的方法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案例:2015年第22题,通过托盘秤测小车过凹形桥最低点的压力而测量速度的大小;第23题,则是考查双量程毫安表的改装和校准。这两道实验题都注重实验原理的考查,注重实验数据读取和分析处理,运算量较大。

3.计算题特点分析

全国课标I卷在必考计算题中只设两道题,第一道题相对简单些,其难度与福建卷的第一道题相当;第二道题作为压轴题难度相对较高,但考生入手比福建卷的压轴题容易,可要完整作答却更难,这就确保了试题适当的难度和合理的区分度。

案例:2014年第25题,第1小题是将小球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恰过同一竖直面内的A点,求过A点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第2小题是让该小球带正电,并加一匀强电场,方向与ΔOAB平行。已知小球从O点以同样初速度沿某方向抛出,恰过A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小球从O点以同样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过B点的动能为初动能的6倍。求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本题突出考查力学和电学的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平抛规律、动能定理,以及静电场的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本题设置了一个台阶,第一小题容易得分,第二小题才提高难度。作为压轴题,本题涉及的情境看似简单,其实由于电场方向的不确定性,需要考生根据计算结果去猜测电场的分布,难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案例:2015年第25题,如图所示,左端有一小物块的长木板,其右端离墙4.5m。t=0时刻开始,物块与木板一起向右滑行,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后瞬间木板原速反弹,运动过程中物块始终未离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物块的v-t图线如图所示。木板的质量是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木板与地面间及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木板的最小长度、木板右端离墙的最终距离。

本题的情境并不难,考生很熟悉,但过程比较复杂,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需要极其谨慎,运算量大、稍不小心就容易出错。题设3个小题,第2、3两小题并不具备难度梯度,过程最为复杂的是第2小题。这样纯动力学问题情境的压轴题,往年高考全国卷也常遇到,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卷的压轴题就是选用从盘子下抽桌布的情境命题。这样的压轴题从设计的考点来看只是突出考查了动力学知识,但试题考查的重点却是考查考生的严谨、执着、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考生应非常细致、很有耐心、又干净利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恰恰是许多考生所做不到的。这却是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品质,也是落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体现。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因此,高考十分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笔者对近五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物理实验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2014年高考物理实验的复习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考试大纲》对实验考查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2)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二、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

(一)实验题所占的分值比例较稳定

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值除了2012年是17分外,其余年份均是18分,占物理总分的15%。均为一小一大(题目分值与知识容量设置大小)的格局,其中第22题除了2009年是8分外,其余年份都是6分,属于“小实验”,2009、2012和2013年考的都是电学实验,2010年考的是力学实验,2011年考的是热学实验。第23题2009年是10分,2012年是11分,其余年份均是12分,属于“大实验”,2009、2012和2013年考的都是力学实验,2010和2011年考的都是电学实验。从命题规律来分析,2014年高考将沿袭往年力、电实验的搭配,且第22题考查力学实验,第23题考查电学实验的几率相对较大。

(二)注重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所以高考几乎年年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特别是对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的正确读数高考经常考。如2009年考查了游标卡尺的读数;2010年考查了电流表的读数;2011年考查了多用电表、电流表和电阻箱的读数;2012年考查了米尺的读数。

(三)重视实验操作步骤的考查

高考有些实验题直接出自课本实验,考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2011年的“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给出了五个实验步骤,要求写出正确的顺序;2012年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和2012年的“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则要求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填空。有些实验题则是源于教材,如2009年的“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要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填空,还要写出用多用表检测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

(四)注重实验电路的连接和设计

近五年,每年都有一道电学实验题,多数考查到了实物连线。如2010年的“测量电流表的实际量程”,给出了电路图,要求在实物图上画出连线;2013年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则没有给出电路图,要求用实线将实验器材正确连接。而2012年高考的电学实验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设计电路图,画出黑箱中的电阻连接方式,得分率很低。

(五)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用得较多的是图像法,因为其比较直观、形象、误差小,由图线能够快捷地得出实验结果。一般情况下,这类实验题会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图线画出后,可以用图线与坐标轴上的截距、图线的斜率或者用图线围成的面积求出相应物理量。如2012年“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的实验,如果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质量m为横坐标,连接各数据点后得到一条曲线,就不好下结论了;但如果以1/m为横坐标,则可以化曲为直,画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根据图线上的斜率k、截距b求出小车的质量和受到的拉力。

(六)注重实验的创新

目前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与我们课本上实验一模一样的其实很少,但大都是源于教材,只是稍有变化,或者根本就不是课本中的特定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要通过解读物理原理的新颖实验。因为只有创新,试题才有魅力;也只有变化,才能永葆实验考核的活力。对于这些实验题,好多同学解题时感觉无从下手,其最主要的原因往往与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有关。如2013年的“测量小物块与平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这个实验显然经过了命题专家精心设计,是一道很优秀的力学实验题。该题用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平抛运动的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动能定理等,原理清晰,过程也不复杂,难度其实不大。

三、2014年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一)第一轮复习时就要落实好实验复习

从每年学生高考的实际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高,不少老师干脆把实验安排在二轮复习时再讲解。实际上,物理实验与其相关的知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该穿插实验,做到实验复习与相关知识同步进行,这样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一阶段要加强对基本仪器的复习。要求掌握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学生必须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熟悉基本仪器主要部分的名称、明确其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对测量结果进行读数。

对考纲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复习时应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逐一落实,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误差分析等详细复习。对典型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也应了解其实验目的、原理、装置、现象和结论,因为高考实验题会向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延伸。

(二)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好实验专题复习

该阶段应进行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归类。总结时,可以将物理实验按实验仪器相似的、实验方法相似的、数据处理方法相似的等等来整理分类。例如,通过打点计时器,利用纸带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动能定理、测定动摩擦因数、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等。又比如,在教材中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平均值法(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法(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比较法(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列表法(如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迹法(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等。同一个实验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可以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等方法。只有通过实验总结,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有助于形成全面的实验技能。

(三)重视实验操作,高考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一做

许多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视频),看实验(视频)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目前的高考,实验题虽然想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局限于笔试,也只能出一些与实际操作相近的题目。因此,在高考前一个月,最好开放实验室,把各个实验的仪器摆放出来,让学生再做一做课本中的基础实验,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待实验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必须理解实验原理,活化实验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高考物理试卷范文第5篇

从试题的思想来看,第(Ⅰ)题证明9个点都在同一条抛物线上,考生可从特殊入手,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也可通过演绎推理直接证明,考查考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从题目的背景来看,此题来源于人教版选修2-1教材习题2.2中B组第4题:

实际上,高考题和教材中的题目均来源于研究圆锥曲线的一种产生办法(在这里提供两种证明方法):

定理2.1 设(0 1)k∈,,在矩形ABCD中,2ABa=,2BCb=(其中0ab>>),E F G H,,,分别是AB BC CD DA,,,的中点,O为EG与HF的交点,R′为CF边上一点且CRkb′=,R为OF边上一点且ORka=,直线ER与直线GR′交于点P,则点P在以2a为长轴长,2b为短轴长,O为中心的椭圆上.

证明1 以HF为x轴,H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点()P x y,,过点P作PMEG于点M,过点P作PNCD于点N,

定理2.3 设(0 1)k∈,,矩形ABCD中ABa=,BCb=,R为BC边上一点,且BRkb=,直线AR与直线xka=交于点P,则点P在以A为顶点,开口向上,且过点C的抛物线上.

定理2.1~2.3给出了利用矩形等分产生圆锥曲线的方法,对定理2.2、定理2.3的证明与定理2.1类似,不再赘述.推论2.1在双曲线和抛物线中也有类似的结论,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3 感悟反思

3.1 透过特殊现象,抓住问题实质

数学语言的表达时常较为形式化,但形式化的数学表达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处理好形式与本质、抽象与直观的关系,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在新数学情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013年高考福建理科卷第18题和人教A版教材(福建省主用教材)选修2-1习题2.2中B组第4题,都是检验题设中的点是否在给定的圆锥曲线上.笔者在本文中2的论述表明,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研究圆锥曲线的生成或其相关性质,这一性质在测绘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考题正是以课本习题为背景并体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介绍必要的解题方法之外,还要适当挖掘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2 以考纲为基础,用好教材进行教学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学生设置一个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种圆锥曲线的联系,享受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丰富学生关于圆锥曲线生成的认识,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的认识.

数学教材对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规定,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各种素材,利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对教材进行开发,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3.3 钻研不同版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