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纲是什么

提纲是什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纲是什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纲是什么

提纲是什么范文第1篇

刚体转动的条件是力矩。刚体转动就是指刚体所受的对于某定轴的合外力矩等于刚体对此定轴的转动惯量与刚体在此合外力矩作用下所获得的角加速度的乘积。

力矩在物理学里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

(来源:文章屋网 )

提纲是什么范文第2篇

在深度报道的采访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困难的现场问题。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采访的前期工作很关键。深度报道采访的深度在前期工作中主要体现为精密的策划和扎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具体包括:是否能够准确、敏锐和富有远见地把握住具有深度报道价值的题材;是否能够广泛地收集背景信息;是否能够为中期采访提供一个充分的计划。

选择题材

新闻报道的题材面非常广泛。它可以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也可以是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一般新闻都把发生的动态事件作为报道的对象,但对非事件方式的新闻却很少过问,而非事件性新闻往往反映了社会结构深层的某种变化,其深层社会意义往往更为显著,因此,许多深度报道取材于非事件性新闻。

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是否能成为独家新闻,有时与时间关系并不太大。独家新闻的关键在于报道应该写出新的新闻特点。一些热点新闻可能被无数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但只要能写出与众不同的重要新闻内容,依然可以成为独家新闻。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新闻事件新的特点,换位思考和逆向思维会帮助我们有更深的发现。

搜集背景

深度报道对背景的重视是异乎寻常的,搜集背景的工作是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新闻报道的背景搜集工作的意义远没有采写前景来得重要,而深度报道则反之。相比之下,深度报道的背景搜集工作有以下两个特点:

记者要收集到具有稀缺性的背景。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了解最近你的采访对象在干什么,他的爱好是什么,以前他曾有过什么成就,尤其是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部分。这样,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就能用这些背景材料很好地应对采访对象的挑剔。有一些背景的收集和发掘有一定的难度。如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被人淡忘又没有详细记载的历史,这些背景独特珍贵。有了这些背景,记者很容易与采访对象进行一种深入的沟通,使报道走向深入。

记者要系统地搜集和使用背景材料。深度报道是一种全程化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非常注重历史感。深度报道记者对背景材料的搜集并不仅仅为了准备一次现场采访,每一步的背景搜集工作都是在有意识地为全程化采访工作做准备。

拟定采访提纲

一切重要的采访都应该有一个采访提纲,深度报道的采访尤其如此。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采访提纲为基础,即使一个记者有敏锐的反应,对问题有过深入的看法和思考,他也可能会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在深度报道的采访中,只有拟定一个很好的提纲才能够帮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果。采访提纲的水平,会直接决定采访的深入程度。采访提纲全面,则深度报道的采访也全面;采访提纲清晰,则深度报道的采访也思路清晰;采访提纲中的问题与采访对象的思想产生共振,则会激发出极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深度报道的采访提纲应具有丰富的递进层次。杜骏飞提出,采访者可以把准备采访中提问的问题分为五级,它们分别是:

一级提问,寒暄类的问题(调节气氛的问题);

二级提问,导入类的问题(进入采访正题的问题);

三级提问,基础类的问题(关于主题的基本问题);

四级提问,要点类的问题(产生新闻价值点的问题);

五级提问,独家类的问题(发掘重大新闻价值的问题)。

五级提问法描述了深度采访的纵深化发展的过程。对于深度报道来说,除了基础性的问题应该力求全面、广泛和深入之外,要特别关注上述分级提问中要点类的问题和独家类的提问。要点类的提问,重在能够发觉新闻价值的所在。这种提问的设计应该在充分掌握新闻背景的基础上,在设问方法和从新闻视点上取得突破。而独家类的问题,则要保证有创意并有一定的尖锐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闻价值的获取上满载而归。

提问设计的优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科学而周密的提问设计,能够使记者在深度报道的采访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大凡优秀的新闻记者都会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狠下工夫。“60分钟”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采访重要人物时,往往事先准备100个问题,从中反复挑选确定20~30个问题:尽管在正式采访开始后,采访并不被预先准备的问题限制,但他仍然认为,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训练,如果没有充分准备,记者是很难提出富有深度的好问题。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这方面推出了设计提问的辅助公式:“GOSS”。GOSS公式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而提出的吗?

精心准备好采访提纲,采访者能掌握大量有益的新闻背景,这对于重大报道的全过程均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把握采访机会和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

设计采访提纲是报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采访环节。提纲在采访前就已完成,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遇到当初拟定提纲时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个好的记者应以提纲为蓝本,在采访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总之,我国各大报纸大都非常重视深度报道,见诸报端的各类深度报道,大都具有背景丰富、内容翔实、分析深透的特点。然而,也有不少深度报道缺乏力度,质量不高。因此,努力提高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而深度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能让记者们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①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申凡:《采访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③龚立堂:《说说深度报道》,《新闻爱好者》,2006(1)。

④白贵:《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当代传播》,2006(2)。

提纲是什么范文第3篇

1. 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

(1)观察课本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

(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

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提纲是什么范文第4篇

拿到题后,先把问题仔细读一遍。

二、审题

1、看设问

第一,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生活与哲学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人生价值观);

第二,要看出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思

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

3、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想

应紧扣题目的材料,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灵活运用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三、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

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之后,还要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

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

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答案组织要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第二,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第三,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第四,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

第五,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阅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

提纲是什么范文第5篇

一、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每次上复习课之前,我都会提前告诉学生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整理,并构建整理提纲,而我则从学生整理的提纲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探讨每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不仅掌握了整理知识的方法,获得了整理知识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整理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如学习了《比的认识》后,复习前我让学生对该单元内容进行整理,从学生整理的提纲中我选出了下面三幅作品: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对于作品一,大家一致认为它非常完整、有序,但不够简洁,如提纲中化简比的三种情形可以不用列举,答语可以省略。作品二显然没有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的基本性质是化简比的根据,但从整理提纲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这一联系;无序是该作品的又一不足,作者在整理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仅将一些知识点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同时该作品还缺乏完整性,化简比是本单元的一个主要内容,但却没有在提纲中体现出来。作品三同样缺乏完整性,并且过于简洁,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虽用红笔书写,但它不是本单元的难点、易错点,那么用红笔书写又有什么意义?通过评价,学生感悟到了整理知识要注意完整性、有序性、简洁性,同时还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重难点或易错点。课前整理,已经促使学生借助整理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而课堂对整理作品的评价、修改,又再次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二、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上完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学好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心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错误,针对错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如我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组寻找错误原因的练习。

下面各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计算?

(1)1-■+■=0

(2)■+■-■=■

(3)125%-35%=0.06

(4)(■+■)×72=■×72+■=56+■=56■

这些错误来自学生的作业,有些错误犯得简直莫名其妙,它通常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许多学生甚至不把它当回事。当它们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有的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错了?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是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是自己没有学透这部分知识。在学生深思熟虑之后,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每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今后计算时应该怎样避免这种错误。这种借助错误探究错误背后的原因的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借助错误原因的挖掘,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把反思这一自发行为变为自觉行为。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复习课少不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学生在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索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而这正是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利契机。因此,抓住这个契机,处理好这个环节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环节,我认为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复习课所设计的问题应力求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价值,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反思能力。如在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上体育课用的铅球有多重吗?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铅球是学生体育课常用的体育器材之一,学生对它既熟悉又陌生,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讨论声,显然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于是我问:“谁知道?”当然没人知道,因为平时谁也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于是有学生提出去问体育老师,我说:“如果不问体育老师,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接下来大家就怎样解决铅球有多重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明确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想办法求出铅球的体积和单位体积铁的质量,而前者可以通过实验用转化法去解决,后者可以上网查询,最后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探究铅球体积的活动,当然各组汇报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见此情形,我再次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同?铅球有多重这个问题推动着学生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反思,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相关期刊更多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戏剧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吉林省文化厅

新文学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