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在小学课堂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多媒体组合教学,提高课堂艺术呢?下面以《草原》第一课时为例。

一、定好目标,选好媒体,拟定教法。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内蒙风光》文章融思想感情美、意蕴境界美、语言风格美、写作技巧美于一体,是授之以法、训练语言、陶冶情操、培养阅读习惯的典型课材。

据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2、精读第一段,品读赏句,分辨事物与联想。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草原的美。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

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书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形式,综合运用系列问题、情感体验,特性比较等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激趣促国思,创意动情。

1、幻灯片出示思考题、典型句,放映景物图像、画面。

多媒体比文字教材生动活泼,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丰富的表现力。课堂上用它来放映文字,既可以化静为动,增强感知效果,又可以简化板书活动,节约教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传输量;用它来放映图像,既可以把抽象演绎为具体,使书面语言在学生思维中形象化、具体化,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注意,诱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情绪,促进观察与思考。

如初读课文,我利用幻灯片按次序分别出示思考题:①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什么地方的草原?作者到草原干什么?找出有关词句。②默读课文,用“——”标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用“……”标出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③再默读课文,思考: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蒙汉情深”?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这样,问题一抛出,就能让学生“循轨而行”,在读、思、划、说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三个思考题要求逐步提高,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抓重点词句”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的读书训练,而且巩固了“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的读书训练。整个读书训练中,屏幕上的思考题始终保留。

又如精读第一段,我把“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个典型句打在投影上,在句中重点词下分别标出圆点和下划线,并制作成可根据需要进行换词、缩句、删改等活动变化的复动片。在品词赏句中,时而把“清鲜、明朗”换为“新鲜、晴朗”;时而把原句缩改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新鲜,天空晴朗”;时而改变“天空明朗”与“空气清鲜”的词序;时而分别删去描写实景的前半句与描写联想的后半句等。在换词比较、诵读体味的同步训练中,诱导学生思考:草原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不用“晴朗、新鲜”而用“清鲜、明朗”等问题,从而联系上下文,分析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感受作者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生动的风格,加深语言形象,增强语感。

2、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录像演示草原动态实景。

录音具有凭借语言、音乐及音响的组合,轻重缓急地表现事物现象的特征。电视录像则融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及活生生的实物形象、鲜艳的色彩于一体。它们都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栩栩如生的实物形象、实景场面和悦耳的旋律最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诱发兴趣,活跃思维。

如精读课文第一段时,我先播放本段配乐朗读,第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想象其意境;再播放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①作者先写什么地方,后写什么地方?②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哪些是写由景物引起的联想?

又如当学生反复品味诵读第一段课文,在感知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并产生共鸣之际,我及时播放本段课文录像,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听录像中配乐朗读边练习背诵。老师动情的导语,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草原风光,回荡于教室上空的优美旋律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意境。

三、配合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完善结构,增强效果。

黑板、粉笔、课本等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中接受与反馈信息的主要凭借,应当巧妙配合运用。

1、 板书“画龙点睛”。

讲究板书艺术,设计提纲要领、具有审美价值的板书,能增进课堂教学艺术效果。在《草原》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草原

访问爱

↖↗

景美情深

何忍别

以上板书分别于于教学各个环节中出现。它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简笔画“锦上添花”。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1 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2 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2 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2.3 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4 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4.2 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在导入新课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殊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故事诱导法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045-01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65-0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又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由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开始,编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渗透本课所学习的目标、研究的主题。例如: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为什么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很想知道,就自然会急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根问底,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由故事导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充满了动人的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

四、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一年级教材《快乐的节日》播放歌曲导入课文;如教第九册课文《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草原的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既渲染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六、揭题法导入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

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七、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王二小》时,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学生对文章感到亲切。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使学生学起来入情入境。

八、回忆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地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总之,语文课的导入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定夺。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简洁,富于启发性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