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传说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街道要求,我社区在端午节期间,围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彰显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普及端午节知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社区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讲文明·树新风和献爱心等具体要求,把节日活动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工作和创建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社区在节日期间大力宣传端午节相关知识,着重宣传爱国诗人屈原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让居民群众在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在节日期间,社区在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动居民打扫扬尘,清除卫生死角,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在辖区内掀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四、具体活动情况
召开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活动会议,会上大力宣传端午节相关知识,让居民群众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并着重宣传爱国诗人屈原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与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积极发动居民打扫扬尘,清除卫生死角,使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在辖区内掀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民俗;民间故事;白蛇传;三怪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378-2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口头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往往由在当时当地流传的新闻轶事经过较长时间的辗转流传和人们的口头加工,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能寄托人民群众情感的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和真实的历史有严格的区别,但它毕竟有一定的历史性,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是有一定的真实性,或有遗存的古迹,或有民风民俗作为考量。
谈到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笔者以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土壤,同以信仰为基础,以实物为核心,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种属,民间传说主要以口头叙事的方式展示人类的精神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民间习俗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的东西展示在人们面前,是一个又一个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物。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的关系复杂多变,概括起来,有以民间风俗为中心,生长出许多民间传说的发散式结构和以民间传说为聚焦点凝聚多种民间风俗的聚焦式联系。
下面我将从几方面来谈谈镇江的民间神话传说与当地民俗的关系。
一、《白蛇传》之说
也许所有的人提到镇江,都会想到镇江有个金山寺,很多人也看过《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等系列的片子。近千年以来,镇江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白蛇传》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有着各种版本的重复展演。
看过这则故事的都知道《白蛇传》讲述的的是幻化成人形的白娘子,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来到美丽的西湖边,与之相遇并相爱成亲。婚后的白娘子在镇江五条街开了“保和堂药店”,施药济贫,帮助百姓,深得大家的敬佩,金山寺的和尚法海却打着“斩妖除魔”的旗号一再阻拦。端午节,白娘子因喝了“雄黄酒”而被迫现身,吓死了许仙。白娘子为救丈夫,勇盗仙草灵芝;后来,因法海软禁了许仙,又水漫金山,最后,被法海用紫金钵镇于雷锋塔下;而在妹妹小青和儿子许士林的帮助下,终于出塔与家人团圆。
这则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影响深远,一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审视该故事在镇江发生的重要情节有“保和堂施药、饮雄黄酒、端午惊变、水漫金山”等,他们都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演变,尤其是“水漫金山”已成为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口头俗语,镇江也成为《白蛇传》特定的口头文化遗产的一个代码符号。
《白蛇传》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及其传承和演变,在我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民俗学角度而言,《白蛇传》的内涵是及其丰富多彩的。在镇江都有充分的展现,如端午节俗、饮食民俗、清明踏青等,都融入了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一直由子子孙孙所传承。
在故事的展述中,白娘子现身的那一段是十分惊险的。在端午节那天,白娘子因为喝了雄黄酒而现了真身,因此也吓死了自己的丈夫―――许仙。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风土记》云:“仲夏端午,初也。”因“午”时,烈日当空,阳光灿烂,又称“端阳”。
民谚云:“五月端午节,家家都把毒虫灭。”这一天里,镇江民间有避瘟除疫的习俗,过去很多人喝雄黄酒是为了驱蛇,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一些客观原因,尤其是在城市,蛇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按理说喝雄黄酒的习惯就应该减少,而据我观察了解,这种风俗习惯仍在民间流行,即使不喝雄黄洒,但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是要喝些白酒、啤酒、黄酒等,这不能不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对人们的心理起到的某种暗示作用,即使不用驱蛇,人民群众也相信这天喝点酒会起到百毒不侵、避邪驱瘟的作用。
镇江还流传吃“十二红”的习俗,“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有的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菜、烧黄鱼、红烧肉等。这一天里,也常常会出现五色带,在小孩子的身上是最常见的,大人怕小孩子受到伤害,会在孩子的手腕、脖子,脚踝上系五色带(当地称“百脚绳”),或系在包好的粽子上,这些都是民俗内涵的表达,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对合欢,除病瘟的祈祷。《民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避鬼及兵,一名长命缕……”
《白蛇传》中,“伞”是白娘子与许仙相识的一个重要媒介,正因为许仙要去还伞,他与白娘子才有了第二次相遇的机会。伞起源于中国,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就有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著名工匠鲁班之妻创制了伞的传说。伴随着伞的普及、走进寻常百姓家,伞的文化也普及中华大地。伞是从中国撑起,但早已覆盖了全世界。伞的价值也超越了实用范围,它不仅仅是用来遮风避雨、遮掩阳光的日常生活用具,它还附着了神话色彩和丰富的民俗内涵。
在镇江当地,“新娘打伞”是婚嫁的一种民俗习惯。在新郎用花轿迎娶新娘的时代,“送嫁嫂”,或者“送嫁妈”,“送嫁娘”在新娘上轿前,手拿雨伞,轻轻地敲敲花轿角,口念吉祥“四句”,祈祝新娘一生如愿。新娘下轿步行需打开夫家事先送过来的那把红色的新雨伞,以避邪趋吉、攘凶纳祥,其作用相当于洞房内罩在新娘头上的“盖头”。时至今日,即使乘坐轿车的新娘也会带着雨伞,走出轿车时撑开精致的小洋伞,像是把一切不好的阴霾都罩在了外面,在伞下永远是安全的、幸福的,预示着不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晦气。
《白蛇传》在今天的镇江百姓口中成为一段佳话,故事中的许多民俗至今仍被镇江市民传承着,在今后的时间里,它们仍会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所以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心理、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当然,这种规范的形成是一个受到人们经验和观念支配的历史过程;同时,它是通过传说故事这一特定的载体作为聚焦点来凝聚多种民间风俗的聚焦式联系。
二、“三怪”之谈
镇江这座历史古城,孕育和培养了镇江的美食。镇江人民创造了一系列灿烂的文化,包括积淀深厚的饮食文化,使镇江逐渐成为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乡。由于镇江历史悠久,民间文艺活跃,许多传统美食都伴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
镇江美食中有“三怪”,凡是镇江人都应该脱口而出。那就是“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面煮锅盖”。简简单单的就把它们的特征都概括出来了,这三样都有一个神奇的民间故事。
(一)肴肉不当菜
肴肉也就是水晶肴蹄,肴肉是它的简称。镇江生产肴肉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来镇江的朋友们都会品尝一下,再带些回家作为馈赠的礼物。作为镇江人,只要是在酒席的桌上,都不会少了这道菜,它成为镇江人饭桌上佐酒的一个必须元素。
相传远古时候,镇江城外有爿(量词,田地一片叫做一爿)夫妻店,男的做菜上酒,女的管账收钱。一天,夫妻二人忙着生意,手忙脚乱之中错将硝当盐旋进锅里,没想到煮熟的肉香气扑鼻,将去瑶池参加蟠桃大会途中经过镇江的张果老吸引,翩然降下云头想一尝为快。伙计见状上前欲拦说:老人家,那是硝过的肉,不能当菜的。张果老此时哪里肯听,就着香醋和姜丝。大块朵颐起来,不一会就把一盘肉啖个精光,心满意足地倒骑着毛驴赶路去了。从此,便有了硝肉的加工方法,也有了喝早茶吃硝肉的习俗。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作肴肉已不再用硝。但人们品尝到的肴肉则仍然保持着传统工艺带来的享受,镇江人仍把它作为一样用来招待客人的佳肴。
(二)香醋摆不坏
《本草经书》曰:“醋惟米造者方可入药。”《中国医药大典》载:“醋,以江苏镇江为最佳。”
醋虽然不是菜肴,却与美食有着深厚的渊源。它可以当佐料,如在品尝肴肉、汤包的时候加以香醋,可以增加其美味,突出它的风味。
传说当年,杜康发明了酿酒术后举家来到镇江,在城外开了爿前店小糟坊,儿子黑塔则帮助父亲酿酒。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计,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醉醺醺地回到马房睡起觉来。夜半时分黑塔被雷声惊醒,迷糊中只见一白发老翁站在面前,笑眯眯地指着屋内的一口缸对他说:“黑塔,你酿的调味琼浆已经21天了,酉时便可食用,切记。”说完已不见了老者踪影。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储藏着作为“调味浆”。黑塔根据酿时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杜康造酒儿造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后来,镇江人发现,醋不但不易变质,而且越存越香,“香醋摆不坏”变成了镇江的又一“怪”。
(三)面锅里煮锅盖
传说是美食家乾隆造就了镇江“面锅里面煮锅盖”的独特美食。
话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一大早,就慕名寻至镇江城外名气最大的张嫂子面店,张嫂子见皇帝驾到很是紧张,竟误将灶头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了面锅里,哪晓得煮出来的面条让吃惯山珍海味的乾隆赞不绝口,从此,面锅里煮锅盖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了。
如今的镇江人早餐依旧延袭着这种习俗,街头巷尾面店比比皆是。吃面的食客或站、或坐、或蹲,津津有味品尝面条的场景,成为镇江独具特色的市井风情。传统的镇江锅盖面是“跳面”,面条不是揉出来而是“跳”出来的。是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粗竹杠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面条。挤压时,竹杠一端坐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上下颠跳,似舞蹈、似杂技,又似一种体育运动。做出来的面条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面锅里煮锅盖,就是在煮面条时,将一只锅盖撂在锅里,让它飘荡在水上,汤溢不出来,还透气,用这方法煮出来的面条口感极好。
以上三则传说中民俗的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实体先前出现,通过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形式赋予它更神秘的色彩,表达出人们对它的强烈认可。同时由于其独特性,我们往往会记住并珍视它,并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它是以民间风俗为中心,生长出许多民间传说的发散式结构的典型代表。
民俗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事象,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与传说故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生活化的模式和模式化的生活;反过来,民俗也是民间传说故事生长的一块土壤,它滋生人们的想像力,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的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发现在这段时代里形成的民俗。
重要短语
1.theLanternFestival元宵节
2.theDragonBoatFestival端午节
3.theWaterFestival泼水节
4.eatfivemealsaday一天吃五餐
5.putonfivepounds体重增加了五磅loseweight减肥
6.intwoweeks两星期之后
7.besimilarto...与.......相似
8.throwwaterateachother互相泼水
9.intheshapeof...呈…的形状
10.folkstories民间传说故事11.layout摆开;布置
12.thestoryofChang,e嫦娥的故事13.refusetodosth拒绝做某事
14.havegoodluckinthenewyear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
15.endup最终成为;最后处于endupwith以…结束
16.sharesthwithsb与…分享…
17.asaresult结果
18.one...theother...(两者中)一个…另一个…
19.careabout关心
20.dressup乔装打扮
21.hauntedhouse鬼屋
22.playatrickonsb.捉弄某人
23.giveout分发giveup放弃
24.trickortreat(万圣节用语)不给糖果就捣蛋
25.lightcandles
26.theimportanceof…的重要性
27.takesbaround…=showsbaround…带某人到处走走
28.warnsbtodosth.警告某人做某事warnsbnottodosth警告某人不要做某事
29.thebeginningofnewlife新生命的开始
30.remindsbof…使某人回想起…
31.promisetodosth.承诺做某事
32.treatsb.with.用/以…对待某人
【语法练习】
1.--Congratulations!Let’scheerforthe17-year-oldboyHanTianyu.HedidverywellattheSochiWinterOlympics.
---Weallfelt______________him.
2.Completethefollowingsentencesasrequired(根据所给要求,完成下列句子。每空格限填一词):(共14分)
【小题1】FredflewtoTokyoonbusinesslastweek.(改为否定句)
Fred_______toTokyoonbusinesslastweek.
【小题2】WecanopenthedoortothesafewiththekeyTimgaveus.(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weopenthedoortothesafe?
【小题3】Terrydoesn’thavesupperathome.Simondoesn’thavesupperathome,either.(保持句意基本不变)
Terry_______Simonhassupperathome.
艾叶辟邪的民间传说
有关艾叶辟邪的传说有多种,但流行最广泛、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所载的“五月五挂艾蒿”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一位神仙来到了人间体察民情,他把自己扮成一个过路的人,来河边的一个小村一对富裕的年轻夫妇家里。神仙向那个女主人讨要一点食物充饥,女主人不仅不给食物,还讥讽他,甚至放出恶狗咬他。神仙气坏了,心想:这真是一个既吝啬又狠毒的女人,我非给她点颜色看看不可!神仙让这个不懂情理的女人看墙壁上显出四行白字来: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过后,此村焦土。很快,这件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大家一听这事,都埋怨那个女人太不懂情理,但大家都想不出办法,全村人只好收拾好东西准备逃命。
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神仙怀里揣着水、火和电三个神瓶,又装扮成一个行路人来了,他正要把瓶子里的神火倒出来将这个村子烧掉时,看到一个老太太背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正在非常艰难地过河。她为什么背着大的而领着小的呢?神仙心中十分纳闷,便迎着老太太喊道:“身背大孩领小孩,若想快些过河去,几时才能到对岸,应背小孩领大孩”。老太太没有回答,只顾艰难地趟着水往前走,来到对岸,她才把大孩子放在地上,叹了一口气说到:“一人不善众遭难,孩子离娘多凄苦,天火今日烧俺庄,不能让他遭祸殃。带着孩子来逃命,亲生儿子不当紧,巧遇大孩失爹娘,领着过河理应当。”神仙看着善良的老太太和两个孩子,再摸摸自己怀里的火瓶,便有些为难了:怎么能烧她家的房子呢?神仙想来想去,踌躇再三,最后对老太太说:“带着孩子快回庄,红绸绑艾栓门上,艾蒿一束绸一方,你家可以免灾殃。”不待老太太细想,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把老太太和两个孩子送回了村里。她知道是遇见了神仙。一回村,就去割艾蒿,找红绸,老太太想的不仅是自己的家,而是整个村庄,她把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用艾蒿和红绸做了标记,连村头那个很坏的女人家也给挂上了。村子里的房子一幢也没烧掉,人们都非常感激那位好心肠的老太太。从那时起,民间就流传了五月五挂艾蒿的习俗。
艾叶辟邪的真实起源
古代人们发现了艾绒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无论是冰块取火,还是钻木取火,或用火石、火镰取火,都有可能是用艾绒做取火材料。后来还发现艾绒对于保存火种也是一种很好的材料,因而,古代人们不仅在取火过程中应用艾绒,而且在保管火种以及在火种迁徙过程中也大量的采用了艾绒。据说那时保管火种或传递火种用的就是艾叶,所以,保管火种的人还要经常上山采集艾叶凉晒干制成燃火材料艾绒,用来取火或保存延续火种,这就有了《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记载。其后,人类不断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击,当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生时,往往整个村子或整个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人们无法理解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以为是妖魔鬼怪邪气来侵。但人们发现,在每次灾祸发生时也总是有一些人却能安然无恙。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负责掌管火种的这家人,甚至在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没事,他们仔细检查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发现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叶,这家保管火种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茂盛时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挂到自家墙壁上晾干,以备取火及保存火种之用。难道是这些妖魔鬼怪邪气怕艾叶吗?他们又经过多少次反复的实践,终于确认了悬挂艾叶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气侵害的,慢慢就有了“艾叶辟邪”的认识。各地的人也有了在春夏之交时节采摘艾叶悬挂于自家房屋墙上或门窗之上的做法,到后来也就逐渐形成了端午节悬挂艾叶的习俗,再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在端午节“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的多种用艾习俗了。
艾叶辟邪的科学道理
“艾叶辟邪”在过去曾被视作迷信,在今天看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在古代,当一种瘟疫(烈性传染病)大流行时,往往是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染病死亡的,而造成这些瘟疫传播的根源就是病毒和细菌,但古人无法认识到这些,只好认为是妖魔鬼怪邪气侵害造成的。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这种妖魔鬼怪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据《艾叶》专著记载:上海等地对用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进行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发现艾香(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及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对空气消毒,可明显降低流行性感冒的发生率。同时对化脓性炎症、外伤及烧烫伤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皮癣、带状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有促进愈合及痊愈的作用,表明艾叶确有预防疾病及保健康复作用。有研究表明,艾叶的香味成分(挥发油)挥发出来后,不仅能抑制或杀灭房屋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进入人的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则由于高温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挥发更彻底,效果会更好。同时,研究表明艾叶还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艾灸能增强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此点已被众多的药理实验所证实。以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能显著提高健康人鼻分泌液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长期应用艾叶洗浴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明显减少流感的发生率,说明艾叶浴也有一定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由此可见,古代民间认为艾叶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流行之际都有医药学专家提出运用艾叶(包括艾叶烟熏和艾叶洗浴)进行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一、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
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等,并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教师应选择那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与小学语文课程相整合,共同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1 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接受性
民间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差。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就以短小易记、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形象生动的童谣为主。如《假善人与石巴狗》《三兄弟除九头妖》《梅花鹿与大白狼》等,让学生们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乐趣。学生到了中高年级理解、表达能力大大增强。选择的内容就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如《夜光杯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酒泉·金泉》《嘉峪关的传说》《神奇的磨石》等,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喜爱收集并阅读民间文学,更使教师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2 内容的选择要有本土性
酒泉的文化渊源深厚,像“酒泉”的来历,泉边的左公柳的来历,嘉峪关、夜光杯等传说丰富了地方文化内容。在收集过程中发现酒泉的民间文学时间跨度极大,取材范围颇广,有的反映了人民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有民间智者,还有巧匠神医……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一部历史书,是一个了解酒泉文明发展史的小窗口。可选择的民间文学作品有民间传说《夜光杯的传说》《药水泉里的金鸭子》《酒泉·金泉》《文殊山的传说》《嘉峪关关城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地方文化的根。
3 内容的选择要有教育性
学生在接受民间文学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作品中,他们自身被作品所同化,在情感、行为上趋向于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形象。如成语故事《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主人公,为了拯救他人而甘于奉献,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浸入学生的心田,从而懂得了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要学着去关心别人,给别人以温暖。《鲁班造锯》《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更是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才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夜光杯的传说》《酒泉的来历》《文殊山的传说》《嘉峪关关城的传说》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俗文化。
二、民间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途径
民间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把民间文学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融合和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使民间文学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 和语文单元主题活动相融合
新教材课程编排都以单元主题形式呈现,在语文课程编排中注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教六年级下册《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在结合课文的学习时,可以进行《酒泉的春节》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布置学生课下调查、走访、询问、搜集有关家乡酒泉春节习俗的资料,从而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结合五年级语文综合实践课《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走进酒泉民俗文化》的课内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搜集了有关酒泉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及实物荷包、对联、门神、粽子等,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在尽情地交流展示。结合“家乡的特产”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课外搜集“酒泉夜光杯”传说故事,了解这些特产采用的材料,制作过程及其影响力,之后进行习作。这些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的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认识了家乡民俗文化的博大深远,增强了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和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从中年级开始每周都排有一节阅读课。教师可有目的有选择地将民间故事穿插其中,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作简要读书笔记,以便使民间文化得到延续。结合地方民间文化配合学生读的内容有《泉的传说》《夜光杯的传说》《文殊山的传说》《药水泉里的金鸭子》;《嘉峪关的传说》中《嘉峪关“左公柳”的传说》《嘉峪关关城的传说》《瓷窑口的传说》《高台的传说》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