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范文第1篇

(一)有利于激发成人的学习动机成人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他们在学习哲学原理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厌学、怠学、学习动机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人持哲学原理无用论的观点;二是成人认为哲学原理深奥难懂,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兴趣性不强。在哲学原理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设计出对成人有实际作用的项目,可以使理论知识更为通俗易懂,让成人带着实际任务主动地学习,进而有效地激发成人的学习动机。通过开展项目教学,一方面,使成人掌握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使成人学会运用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哲学原理的教学目的。例如,通过“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这一章的项目教学,可以使成人深刻领会认识论的内涵,促使他们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有利于激发成人学习的内在动机,使成人带着良好的心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教学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提高成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哲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成人学会运用哲学原理正确分析实践中的问题以及社会历史现象,从而科学指导他们的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如果继续延续过去以语言知识讲授和应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则无法带给成人以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学目标也将很难实现。哲学原理项目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学和用一体化”,能让成人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促使哲学理论知识内化为成人的素质,转变成人的观念、情感和意志。哲学原理将长期在成人头脑中处于“活化”状态,影响他们的人生实践。例如,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通过项目教学,使成人在实践中真正理解这一哲学原理的内涵,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以全面地考虑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成人增长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殊的交往活动。在传统的哲学原理教学中,成人教师主要通过书本知识与成人发生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得很辛苦,成人学得也很辛苦,教学效果却不明显。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具有实际价值的项目的教学活动。在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中“项目”可以是运用哲学原理解决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纠正一个错误,成人一般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来完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主要承担引领者的角色,发挥指导、监督、评价的作用;成人是真正的参与者、实施者,他们通过搜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将它们转化成实现哲学原理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通过小组协作讨论、教师的指导帮助,运用哲学原理解决问题。这种团队协作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成人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二、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认为:“广义来讲,‘自我导向学习’描述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在他人或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都能在下列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诊断学习需求,明确叙述学习目标,识别人力资源和学习材料,选择和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在成人哲学原理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培养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成人学习的探索性和自主性。一是使成人明确实施自我导向学习的一般步骤。以“认识的真理性”一课为例,要求成人首先拟定本节课的学习计划,寻找关于认识真理性的学习资源;在充分考虑个人的爱好、时间及空间因素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依据哲学原理的学习目标或利用事先拟定的验核表作自我测量。二是成人要注意培养自我导向的人格特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主能力,学会自我接受和自我评价。三是成人教师应注意培养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借鉴项目教学的“能力本位”理念,对成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帮助,让他们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成人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人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但目前从事哲学原理教学的教师大多教育理念陈旧、实践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掌控与操作项目教学,这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师资培训。通过校本培训、教师岗位培训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才能把项目教学引入到成人哲学原理教学中,并且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可以为项目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加强实践锻炼,使教师熟悉实践过程。教师应经常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运用哲学原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积累实践经验,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再次,培养教师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教学涉及多学科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其他学科知识,使自己具备跨学科的能力;教师要转变工作方式,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项目教学在成人哲学原理教学中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三)发挥教师引领者的作用在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中,教师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每一个项目成功完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成人的有力支持和指导。因此,在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指导成人搜集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信息与材料,引导成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阶段,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控制教学过程,针对成人遇到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的帮助。[6]在评价阶段,教师指导成人进行自我评价,帮助成人对哲学原理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同时,对成人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地肯定成绩、发现问题。项目教学赋予教师引领者角色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水平,才能使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有效地开展。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成人哲学原理项目教学的应用,目的在于培养成人将已掌握的哲学原理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的能力。为保障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讲授式教学。成人的哲学原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教师通过哲学原理的讲授,为项目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其二,小组教学。项目教学多以小组形式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小组教学,培养小组成员分享技能、相互约定和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三,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适应教学目的需要,编写出供教学使用的哲学原理案例。例如对于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问题的案例分析来说,需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四,体验式教学。成人哲学原理体验式教学,是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利用特设的体验场景、精心设计的活动流程、灵活多样的训练项目等,在真实情境中培养成人独立思考、感悟道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原理范文第2篇

第一,《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物质的统一性》中《物质》一节中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然而,各种物质形态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引起运动。”在日常教学中,千万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否则将适得其反,还累得够呛。如果只强调英语成绩,而忽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还包括生活、交际、娱乐等许多其他方面。如果能在枯燥乏味的单词、语法中加入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视频,学生参与的西方影视名剧的表演等活动,介绍西方积极健康的文化,则学生会更有兴趣。但现在的英语教学只一味强调学,忽略了这些软环境,学生能不烦吗?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又说:“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本身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没有低级运动形式,就不可能产生高级的运动形式。”所以,许多人只看到优生今天的成绩高,殊不知他们也是从小学时的一无所知,知之甚少,努力学习,逐渐积累,到今天的成绩好。所以,依据这个原理,对那些“差生”鞭策他们努力学习,就会从现在的一无所知,知之甚少,到将来也很可能会成绩很高。所以,应该运动地看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对优等生重视,而忽略“差生”。

但是,《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又说:“形而上学割裂了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或者只承认时空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陷入了绝对主义。”我认为这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人们只看到某个学生的成绩的暂时的高与低,便打上一个一成不变的标签:优生与“差生”,快班与慢班,这种划分极大地伤害了当事学生,许多案例表明,优等生或快班成绩不一定再上升,反而下降,“差生”或慢班由于受到误导,自认为低人一等,看不到希望,不知自己经过努力能改变目前状况,成绩大部分更下降。第二种表现,流行在教育界的一句口号:“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我认为这更是犯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错误。现在全国的各个班级,都有几个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也上升不了的学生,由于个人生长发育的原因,导致智力障碍,这不能怪他们,但是如果按照这个凡是孩子都能教好的歪理,就是在无情地逼迫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做他办不到的事情,岂不是残忍?是不是违反人权?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哲学原理》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中的《意识的本质》说:“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在反应客观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性质。”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仿真,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这方面,我认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做得更好。他们上课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思考、回答问题。但这还不够,他们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学好外语是为国家美好未来和为个人将来更好生活的远大抱负,树立远大目标,从现在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学生学习就有动力,成绩节节提高。而那些没有经验的教学新手,只强调上课的知识灌输,时间一长,学生肯定乏味,成绩下降。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哲学原理》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说:“矛盾能够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学生厌学与教师强迫学的矛盾,英语背诵需耗费大量时间与学习时间少的矛盾,想学好外语但不知如何学的矛盾。我认为,矛盾可以互相转化,关键是采取何种手段。对于学生厌学与教师强迫学的矛盾,要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与老师忙得教不过来的矛盾,教师应该采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手段。对于英语背诵需耗费大量时间与学习时间少的矛盾,要转化为英语背诵时间化整为零和学习时间有富余的矛盾。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如何速记,如何节省时间背诵,如何快速提高成绩,如何利用点滴时间的方法,这样学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绰绰有余。这正好解决了想学好外语但不知如何学的矛盾。但是需要教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才可以实现上述目标。

哲学原理范文第3篇

1、一物降一物,实际上的原理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果论。

2、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会有一个原因和对应的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层层相对应;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

(来源:文章屋网 )

哲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光的波粒二象这是自然辩证法的实例,概括得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原理。

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有波粒二象性。

(来源:文章屋网 )

哲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黑格尔;公共舆论;公共传媒;积极自由

【中图分类号】 B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95-2

一、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衍射与延伸

(一)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的原发性阐述。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公共舆论作了明确的界定:“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观自由在于,对普遍事务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这种自由,集合地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公共舆论。”这一定义目前也被我国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和采用。同时黑格尔也指出,公共舆论是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在黑格尔那里,公共舆论思想不仅在微观上内在地体现出个人自由意志和自主人格,而且在中观和宏观层面还具有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黑格尔强调了“伟大人物”对于公共舆论的特殊影响和效应:“道出时代的意志”,并“使时代现实化”,这在主观意义上肯定了影响时代和历史的精英人物或者是公众人物,实际上是论证了人对于公共舆论本质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控制或者是掌控作用;另一方面,黑格尔强调了从公共舆论中引申出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重要地位:“现代世界的原则”,即公共舆论在其有效载体的作用下对整个世界具有一种引领和规训的宏观效应。

(二)公共舆论内化衍生出公共传媒。公共舆论的进一步演化,就内在生长出公共传媒。公共传媒,即公共传播媒介,是公共舆论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取得广泛影响的媒介和载体。

首先,公共舆论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传媒的出现和内在生长。黑格尔公共舆论的“公共性”是其内在生长出的公共传媒的“公共性”的来源,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黑格尔看来,公共舆论经历了形成“常识”的这一过程之后,即具有了“内在真理”的特性,而那些“独特的观点和独特认识的意识”,因为是“自吹自擂的东西”,根本无法成为公共舆论的“公共性”可以包容的内容,因而也根本无法通过公共传媒“公共性”的考验。而那些已经成为“常识”的公共舆论,则需要公共传媒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具有“内在真理”特质的公共舆论。

其次,公共舆论成为公民思想的“伦理基础”需要公共传媒提供平台。黑格尔认为,公共舆论中的“常识是以成见形态而贯穿在一切人思想中的伦理基础”。而公共传媒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即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广泛的交往阵地和公共诉求平台,为社会形成公共伦理,达致公共理性,即公共传媒为公共舆论成为“常识”,成为“合乎理性的东西”和“绝对普遍的东西”提供一种契机:公共传媒不仅为公共舆论提供一个广阔的公众交流平台,提升公共舆论在空间、时间和力度上的影响力,而且还可以为公共舆论的伦理架构铺垫合理的逻辑基础。

再次,公共舆论通过公共传媒影响到国家层面。公共舆论还包含着“整个国家制度、立法和国家普遍情况的真实内容和结果”,而这些内容想要内在的成为公民内心普遍接受或者理解的“常识”的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公共传媒这一载体的广泛传播和扩散。这一传播和扩散的结果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影响关乎公众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尤其是在当代国家,公共舆论和公共传媒的影响力更甚。这就真正的利用公共传媒这一媒介,使公民“包含着现实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确趋向”的公共舆论发挥其“实体性的正义原则”的作用。

(三)公共舆论与积极自由。由于公共舆论是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杂糅,即,公共舆论具有杂多性。“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就公共舆论是一种公民意见与情绪的直接表达而言,由于其表现主体人数的众多性与广泛性,而会形成一种政治话语霸权。

但是,这种公共舆论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自由”并非是黑格尔所推崇的“自由理念”,黑格尔曾指出:“有人说出版自由就是要说就说,要写就写的自由,这样一个定义相当于把一般自由堪称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这种说法,在黑格尔看来,“表明思想完全未经教化,还是粗鲁和肤浅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自由”的释义。

如果就现代公共生活的品质作评论,“自由”肯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黑格尔也认为,一个现代性国家,应该积极构筑公民个人的自由人格,但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自由”呢?在当代自由主义一代宗师伊赛亚?伯林那里,自由被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能够对种种不合理的外在干预力量说“不”,便是所谓的“消极自由”,而倘若对包括弱者在内的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能力给予促进,使他们不仅“可以”而且“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便是所谓的“积极自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的作为是个人在不受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自主决定这样做或不这样做。”这也是黑格尔关于“自由”理念的逻辑出发点,黑格尔所描述的“国家”即是保障和实现这种“自由”的关键所在,而在国家理念中占据重要内容的公共舆论也是架构这种自由的有效形式之一。同时,也可以发现,黑格尔对“自由”赋予了更多的“积极”的意蕴,即黑格尔推崇公民个人主动积极的参与“讨论和审议”,鼓励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公共舆论思想的当代性意蕴探索

(一)公共舆论为构筑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平台。《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于“合法性”的解释为:“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把合法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代表了当代社会对于合法性概念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认识。”

同时,公共舆论也包含“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即代表着即公众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的是否支持与认可。现代国家若能形成良好的公共舆论价值导向,就能够在很大的空间中吸收公众的支持率,提高公众的认可度。黑格尔认为,“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时代是如此,因为主观自由这一原则已获得了这种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公共舆论通过公共传媒为构筑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公共监督平台。公民在现代国家中,人的个性和自由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而在国家中体现个人个性和自由解放的公共舆论则为公民提供了一种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人们可以关注道德和伦理,也可以讨论讨论他们所处的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更可以尽其职责,对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立法状况、行政举措等进行监督。一个国家政府是否能够有效的开放公共舆论这种监督平台,对于其在社会公众中赢得合法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次,公共舆论通过维护公民的政治参与为构筑政治合法性提供稳固的社会伦理平台。黑格尔认为,如果一个公民,“发表了他的意见,他的主观性就得到了满足,从而他会尽量容忍。”也就是说,公共舆论在一定范围内包含了公民对这个国家不合理状况的意见,而国家允许这种批判性意见的存在,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接受,并改善,实际上已经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稳定性和合法性,而公民的政治参与一旦被得到肯定和重视,他们便在内心获得了对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从而将这种价值认同宣传和深化,形成公共舆论所独特的伦理基础。

(二)公共舆论是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黑格尔认为,“公共舆论包含着永恒的实体性的正义原则”,这一点明确的指出了公共舆论的价值所在。在当代社会中,公共舆论的这种正义原则已经得到了衍射,囊括了“公平”和“正义”两方面的内容,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普遍价值。公民政治参与与公众监督都是公共舆论的引申之意,因而,引导正确价值理念的公共舆论自然而然地成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有着与社会公平正义高度一致的价值追求。罗尔斯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井然有序,不仅是因为它的宗旨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也因为它受到普遍正义观的有效支配。”在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里,社会成员应该平等地拥有权利,平等地享受权利所带来的利益,共同分享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在黑格尔这里,公共舆论正是包含着社会成员“现实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确趋向”,因此,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实现公民共同利益诉求的价值目标。

其次,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内在的观念意识形态基础。人们身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基于自身现实境遇和理想追求的考虑,逐渐形成了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这种理念是通过公共舆论进行集合性的表达的。这也使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在观念这一层面得到广泛的采纳和认可,也只有这样,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继而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得到真正的推进。在当代社会,公共舆论对公众社会公平正义理念集中地以由公共传媒进行呼唤和表达。公共传媒忠实表达不同界别和阶层公民合理的心声、愿望、意见,为他们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言论提供同样的机会和自由。这种表达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合理的观念意识形态基础,而观念意识形态则是有效建构社会公平正义迈出的第一步。

(三)公共舆论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具有重要的话语导向意义。哈贝马斯认为,当代公共领域的主要形式是形成公共舆论的公共传播媒介。他指出:“一种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褫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利的竞技场。”同时,哈贝马斯也认为,政治公共领域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加以调节。在本质上,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舆论对公共领域及其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哈贝马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模糊化使得公共舆论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舆论载体,有了更深层次的普及和更广泛的传播。这些条件运用在政治领域中不仅具有政治情绪的渲染作用,而且在正确的舆论指引下还有积极的政治动员意义。当波及至社会领域中时,则形成一种有效的“公共话语”,这种公共话语是有利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进程的话语模式,力图在社会政治环境下构建达成共识的话语策略。

总之,现代性国家应积极运用公共舆论的正面效用,抵制具有消极影响的无责漫谈和霸权独白之类的藩篱,多方面多层次地构建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公共话语秩序和自由平等的生存秩序,以确保在公共结构转型过程中确切地掌握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并引导社会的话语倾向。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31-335.

[2][英]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204.

[3]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4.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3.

[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