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1篇

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在深入学生生活、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说”。如:语文S版(下同)四年级上册针对学生的生活内容编排了《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一节,上这一课,我经过精心设计,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在沙滩上捡贝壳,在田野里采野花,在池塘中捉泥鳅……他们绘声绘色地谈论自己当时的动作、神态和感受,滔滔不绝,整个课堂十分活跃。

在口语交际中,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猜谜导入。上《放飞蜻蜓》一课,我首先出一道谜语让学生猜:“大眼睛,长尾巴,飞行本领大,不吃草,不吃瓜,专吃害虫保庄稼。”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是蜻蜓。接着我顺着谜面引导:蜻蜓的样子是怎样的?它吃什么,怎样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等等。由于谜语简单、易猜,加上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对蜻蜓都非常了解,因此说起话来特别流利。

比赛竞争。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生怕自己或小组输给对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很好地提高口语效果。教授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四《小小辩论会》一课,我按照不同的观点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认为“环境变好了”的同学为正方,认为“环境变坏了” 的同学为反方,让学生用事实进行反驳。每组成员由评委打分评出一、二、三名,并依据名次分发不同颜色的“辩论星”,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星星最多。结果比赛给学生们搭起了一个展示自己、表现个性的舞台,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其乐融融,不仅锻炼了口语,还增强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创设情境。生动、逼真的情境往往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正如课标所说: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是环境渲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亲临现场,使其意思表达得更逼真、生动。上《有趣的发现》一课,我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发现、感悟到的东西告诉别人。教授三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五《人间处处有真情》一课,我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场景,让学生感受自己家里与亲人在一起的实际情境,自然地流露感情,说出自己的故事。通过情境创设,让教学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相连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表现欲望很强,鉴于许多口语课都适合分角色表演,可利用这种形式把课堂变成欢乐的舞台。如:对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五《劝说》,不妨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绿色小卫士、乱扔垃圾的老奶奶、乱涂乱画的小朋友、在图书室大声喧哗的阿姨、随意丢农药瓶的农民伯伯等,戴上相关的头饰,演绎他们说话的内容、表情、动作等。在角色表演中学生感到亲切、新鲜,甚至紧张、害怕,这样就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三是童话故事。儿童特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吸引力,他们关心主人公的命运,谴责坏人的卑劣行径,希望正义得到伸张,好人得到好报。在《动物明星评选会》《笔的演变》等口语交际课中,我依据说话内容改编成一两个童话故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童话或由教师讲述引入,或由学生自己来讲述,或由小组互相讲述共同完成。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及措施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实际,远离生活

新课改一直要求,要注重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缺一直存在者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现象。有些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很难有真实的体验。比如,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有一位老师讲的《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这位老师制作了非常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堂全程都是学生看课件上关于课本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做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生活阅历,没有生活经验,仅仅通过课本无法体会到三个小孩是怎样做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幸福,老师并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其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小事,比如借同学文具,帮助了同学,这个时候自己就是幸福的。只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才能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才能达到课堂效果。

2、流于形式,缺少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有的时候过于重视表面花样,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比如,之前大力推行的高效课堂模式,讲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样,课堂总是流于形式,学生从被动的位置变为主动,一时很难适应。一节课下来,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可能只有少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有所收获,部分学生可能只是滥竽充数,不知所云。随着多媒体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殊不知,过度依赖多媒体也存在弊端。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学生兴趣较高,但是由于播放过快,学生很难快速接收信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说教过多,情感缺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不同于政治、历史、地理那么死板的知识。语文是充满人情味的,需要带着情感来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很多老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一板一眼,只是把学生该记的生词教读,该理解的课文内容进行阐述,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一个毫无生气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比如,笔者曾经听一位老教师讲小学课文《观潮》,他拿起课本就给学生教授了新字,并且梳理了文章大意,分析了课文内容,全程学生只是负责聆听,做笔记。学生没有仔细的品味语言,也没有表达自己对于钱塘江大潮的感受,更不要谈从课文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了,没有了这种感受自然就无法发自内心地赞美钱塘江大潮了。

二、应对策略

1、学会将课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准备的时候就要提前思考好,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点,只有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才能与教材中的课文产生共鸣。只有达到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兴趣,自然可以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中跟课文中的相似的情节,让学生用生活经历去体会文章,体味最真实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猫》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家后观察以下自己家里养的猫或者其他小动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猫长什么样子,猫的活动状态时怎样的,猫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跟文本的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回归教材本身,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促进之下,固然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不管模式怎样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待语文文本解读时的态度应对始终如一。课堂模式的变化,依然离不开教材本身,只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内容,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应当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做一些表面工作,适得其反。对于逐渐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教师的喜爱。它确实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接收情况,不要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还是要让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避免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必要的时候,也要让课件暂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情感交流。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而又不失本质。

3、讲“语文味”,重情感体验

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贴标签”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应该讲“语文味”,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强调学生的“体验”。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学生跟文本之间也有交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讲述以下自己了解到的幸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幸福故事。如果发生冷场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给学生启发。学生这个时候就会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达到与文本的共鸣,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充满“语文味”应当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3(14).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主导

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在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去。教师和学生在这场教学手段的变革中受益匪浅。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认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本文仅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提高教学效率,重视预留思考空间。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根据其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以此而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建构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亦称“图式”)发生变化是经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的。

现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网络平台,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使情境创设效果更强,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探究和共享活动更加活跃。教师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充分发挥视频、音频、幻灯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全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努力增强效果。

但如何恰当的创设一种有趣味,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把学生的认知、情感融入进去,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

现在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在学生和一些教师眼里,无论是多媒体平台,还是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无非是把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画面、歌曲、故事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以幻灯片、电影片段等形式展示出来而已。课堂表面很热闹,可很多教师甚至学生都觉得厌烦了。这样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显然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既要给学生多样化的视听材料,又要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思考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如:讲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燕子》时,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听了儿歌《小燕子》,还可以请学生学唱两句,关键是提出问题:小燕子是什么时候来的呀?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小燕子还有什么样的出色表现呢?带着这些思考,让学生们欣赏《燕子》这一课。在导入及后来的授课中,没有过多的介绍燕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没有特意强调春天里应该有什么动物和植物。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更加激起迫切了解课文的愿望。

讲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为了说明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课文拿出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作比较,但是并没有作特别说明。因此,在阅读课文前,给学生们播放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的纪录片片段,虽然时间很短,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加对比理解我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什么世界第一了,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用的比较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和探索。

信息技术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兴趣的好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情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教学手段,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所以,多媒体信息要仔细考量,宜精不宜多,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而掩盖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更不能让教学从原来的从师到生,简单的成为师、课件、生,把师生的沟通割裂开来。

总之,应该把信息技术放到关键的地方去使用,能够帮学生理解把握课文,让其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的整合。

二、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个体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或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或控制。建构主义学习者不是等待被填充知识的空容器,相反,学习者积极致力于创造意义,学习者常常选择并追求他们自己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创造性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合作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学生间的合作三种形式共同出现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时,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涉及到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收集整理关于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图片、故事、传说和现状等内容,进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接着,让每个小组分别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分别加以利用,如:针对这些文化遗产提出如何保护的方案;自己当个小导游,把这些文化遗产如何向游人进行介绍;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再开发等。最后小组成员在组间进行展示、讨论、评价。

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三、收集已有资源,提升作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使得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浩如烟海的科技教育信息铺天盖地, 而相关文献和文字资料查询又不知简便了多少倍。更重要的是,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使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视觉、听觉等感官要求,让他们的情感、兴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迅速突破写作瓶颈,做到兴趣与技巧、生活与体验同步提升,还须借助于教师深厚的功底、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习作要求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介绍重点,特意找了一段班内一位学生以前随父母去故宫游览的录像,并配合一些介绍故宫的纪录片片段。在观看这些视频内容时,学生们相当认真,去过的那位学生也乐得向其它同学介绍当时的情景,而且乐此不疲。借助这些内容,学生们找到了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们选择角度、抓重点、理顺序,学生们基本上都能顺利的完成写作内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借助信息资源的重现等手段,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生活和教学的衔接,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其它方法无法比的优越性,但是应该合理利用。教师还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选用教学媒体,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在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还要注意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共同引导和监督,不能让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信息技术弱化的。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它教学媒体毕竟只是工具,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学特点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及时性和影响力。信息技术虽然容量大、效果强,但在教学中一定要留出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而且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等是不同的。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关键还是看教师,扬长避短、 兴利除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手段,由于其图文并茂,活色生香,以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它必将成为师与生、教与学的主要工具,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4篇

《爱惜自己的名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国标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0课。教材共分两课:10课“爱惜自己的名誉”、11课“维护自己的尊严”。

本课的自尊心教育又是通过爱惜自己的名誉这一主题来表现的。设置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爱惜自己的名誉入手,接受自尊自爱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知荣辱、知羞耻,从小做到自觉、严格地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不断地要求上进。同时,也能使他们在做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后,产生良心上的自责,逐渐地将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身的道德要求,最终达到自尊自爱。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自尊自爱的人物的事迹和格言。

2.懂得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

3.能以实例区分自尊与不自尊的行为。

4.崇敬爱惜自己名誉的人。

5.为自己的正确言行而自豪,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而羞愧。

6.有自尊心,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爱惜自己的名誉,怎样做到爱惜自己的名誉。

教学难点: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观察、讨论、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

师问:你希望给人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有个好名声吗?

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师问:同学们说的很多,有一些建议很好。名誉也就是好名声。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十分注意爱惜自己的名誉,以良好的言行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好,现在有这样一个故事,看一看有什么事情发生。

二、 教学新课

(一) 仪表与名誉

1.请同学阅读教材P39页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2.完成对沈小艺、刘长海、王子辉评价。

3.自检:我在仪表方面做得怎么样?

4.完成填表任务。

(二)讨论、评价行为与名誉。

借助教材第41页的4幅图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评价:他们的这些行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为什么?

2.在你和同学之间,还有哪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你怎么看这些行为?

3.心理换位想一想:被别人不尊重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做法?

4.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谈谈现在的感受。

5.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42页的表格里。

(三)议一议:理解虚名要不得。

1.讲例子:抄袭。(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2.在你和同学之间还存在有哪些抄袭行为?

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3.小结抄袭的危害:

(四)辨一辨:不能这样做。

1.老师让学生阅读45页的案例。(学生辨析。)

(五)选一选。填写书上46页的内容。

三、课堂练习:

1.选一选:一天下午放学,一名六年级的大同学在路上拦住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同学要钱,那名小同学说没有,这名六年级的同学就动手打人。这时,还有两个六年级的个子小一些的同学站在旁边,他会怎样做呢?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1)跟着那名同学打小同学,要小同学的钱。()

(2)站在旁边看热闹。()

(3)赶快离开现场,免得找麻烦。()

(4)走上前去制止。()

(5)找别人来帮忙,救护小同学。()

2.辨一辨:

a春天,路边盛开着桃花。少先队员小芹看周围没有自己认识的人,就想折两枝回家。

b小明昨天被评为三好学生,今天下午放学时不小心拉坏了教室电灯的开关,当时没人看见。

c张平在语文测试的时候,有几个字不会写,偷偷看了同桌的答卷。她想,我平时从不作弊,偶尔一次不会损害自己的名誉。

d关毅违反了体育课纪律,教师批评他。他看到旁边有几个同学正在看他,就故意昂起头,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做事情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知羞耻的人,决不会有美德。

板书:勿以恶小而为之

板书: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名誉也就是好名声。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十分注意爱惜自己的名誉,以良好的言行给人们留下好印象。所以我们要注意仪表,注意言行,不要只为得到虚名而做出有伤自己名誉的事。

五、板书:

一爱惜自己的名誉

爱惜名誉要从小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61-01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语文教材齐集名家名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精美的阅读材料,其丰富的题材和写作体裁也给学生习作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因此,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能让学生言之有物,轻松习作。

一、积累词汇,厚积薄发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阅读大量优秀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成果有经典的诗文、凝练的成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名家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佳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丰富词汇积累,写起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课文时,借助文中描绘事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的词汇积累。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桂林的山水美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并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生答:“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清、静、绿”。笔者抓住学生发现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中词汇去观察、描绘其他景物,通过出示我县大明山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上最具特色的景物,并将景物的特点说清楚。学生通过看图及对大明山景物的了解,很快总结出:“大明山的水清、凉、绿;山间绿树成荫、有白色的房子点缀;山下农田交错、河流弯曲。”学生还能运用课文中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口语训练:“大明山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大明山的水真凉啊,站在水中,让你瞬间消除夏日的炎热;山间绿树成荫,走在林间小道,似乎走进了天然的空调房里;座落在半山腰上的白色楼房,好似一座布达拉宫,远处星星点点的小洋楼,更像是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颗珍珠……”

二、借鉴教材,适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写法、概括主要内容、谈谈阅读感受等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再把交流所得写下来。如:“写一写你对文章学习的感受”“写一写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对文中的故事进行续写”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美丽景观,文章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笔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运用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笔者提问:“读一读老师摘录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交代了这一段将要描写的景点。”生2:“这几个句子都是过渡句。”生3:“这几句话都交代清楚了作者变换视角的观察点。”生4:“我还发现这几句话按先后顺序读起来,可以连成一段连贯的话。”……笔者总结:“这就是写游记的要点,即交代清楚变换的观察点。”笔者随即出示三张大明山的图片:山脚下、半山腰、山顶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片中的景物。学生很快说出是大明山脚下的天然游泳池、半山腰的凉亭、山顶上的避暑山庄。笔者接着要求学生仿照《颐和园》一课的写作方法,用几句连贯的话将大明山的变换观察点写下来。学生写道:“从县城往南大约两公里就来到了大明山脚下的天然游泳池。绕过游泳池往上走半个小时,就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凉亭。从凉亭出来,顺着盘山公路继续走一个多小时就来到山上的避暑山庄。”笔者接着将训练难度提高,出示一张人民公园的游览线路图,问:“哪位同学有信心挑战我们今天训练的第二关?观察人民公园的各条线路,找出自己最想去的几个景点,运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自己的游览线路。”学生经过课文学习以及之前的练笔训练,基本掌握了变换观察点的写作方法,纷纷写出了游览公园的线路,表达清楚明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