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园小学

景园小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园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园小学

景园小学范文第1篇

“巴学园”一词出自世界级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在这个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午餐带上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味)的食物;夜晚,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

听来,仿佛是个爱和教育的乌托邦,但这一切故事都是真实的。而中国的这所“巴学园”,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爱巴学园

每个星期五都是巴学园的观园日。但能够观园,并非易事,家长们提前两个月便要预约。

距离观园还有半个小时,家长们早已三三两两地聚在操场外的栅栏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欢腾的孩子们眼中流露出一种热切的盼望。

“你家孩子多大了?”

“1岁零3个月。我们正计划着住到附近来。”

“哎呀,我也有此打算呢!我孩子活蹦乱跳,考察了好几个幼儿园后,感觉李跃儿的理念更适合孩子。”

李跃儿,这个名字,在家长们的谈话中频频出现,语气中满是倾慕与肯定。但她们并不知道,12年前,这个让他们在心底仰视不已的李跃儿,也如同许多家长一样,为孩子的教育焦头烂额。

那时的李跃儿是一名颇为成功的画家,画作入选中国300强。对儿子寄予厚望,她和丈夫“努力”地教育着儿子。在极其严格的家庭氛围中,三年级的儿子变得厌恶学习。为了让儿子“悔改”,李跃儿曾联合丈夫把儿子赶出家门,关在门外,甚至把儿子带到捡垃圾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可这样也等不到儿子说一句“我从今以后好好读书”。

与此同时,李跃儿发现跟着自己学美术的学生也出问题了。学生们没有了生气和灵性,她的责任感越强烈,孩子就越笨。有个学生高考前连五官的位置都画不好了,但考上大学再拿起画笔时,画中却又重新充满灵气了。

“当时,我以一个‘暴君’姿态要求学生必须下工夫精益求精,学生们和我儿子一样被我吓得傻掉了。天才就是这样被扼杀的。”李跃儿很感慨,她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开始改变自己对教育的观念,并决定让儿子休学一年,来修复身心。

这一年中,儿子有了更多的欢笑,身体迅速长高,开始撒娇,学狗叫、摇尾巴、在地上爬。刚开始接触蒙台梭利的李跃儿知道,孩子的表现是因为缺少爱。于是,她和丈夫常把儿子抱在怀里,像对待一个幼儿一样,让他享受亲情的幸福。 一年后,复学的儿子喜欢上了学习,自发地读书,并且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问。

“最重要的就是,人得先是个人,要感受幸福!”李跃儿彻底悟出了,“我要成立一个幼儿园,让孩子们建立完善独立的人格,懂得感受和营造幸福。”

这个女人的天才由此被激发!她的热情、专业以及独到的理念(这在当时的银川地区仍显得极为新鲜陌生)感染着身边每一个和她共事的人。在李跃儿和几个教师、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巴学园起步了!

但遗憾的是,当时银川还欠发达,虽然很多家长已经萌发了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渴求,但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巴学园的精神。巴学园的后继发展,举步维艰。

“去北京吧!那儿应该适合巴学园的发展。”李跃儿敏锐地盯上了文化气息浓厚的北京。而让她感动不已的是,好几名教师当即表示愿意离开熟悉的故乡,一同与她前往,共同艰苦创业。

“我们是为人类的教育改善而奋斗!”在采访李跃儿和教师们的过程中,记者不时会听到这个让人觉得过于庞大的字眼――“人类”。她们的理想情怀,让普通人都会不禁生出几分赧然之心。

“但最起码,在巴学园,你可以做你自己。”李红,巴学园外联工作的负责人,轻柔但坚定地说。她原是胜利油田的一名文员,工作稳定,收入可观,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为了给1岁多的儿子最好的幼儿教育,她开始积极地寻找,因此结识了李跃儿、大巫等网上热捧的幼儿教育专家,并逐步深刻体会到李跃儿教学理念的可贵。

“如果没有一个健康且完善的人格,就不能适应社会,缺少人生的幸福感。报道大学生跳楼的事件还少吗?我希望,孩子们今后是幸福的,懂得生存的!”怀着这样的愿景,李红毅然辞去了胜利油田的工作,而成为了巴学园的工作者。

与李红经历相似的,还有几位屈指可数的男老师。李晗便是今年3月新近加入的。在此之前,年近三十的他原是软件工程师,开过两年公司,是令人羡慕的IT精英,言谈举止很有爷们范儿。

“我知道,有些人难以理解我的决定,但是,这不也挺好的嘛。”面对采访,李晗有些回避,用词很谨慎。但是,记者的回忆却定格在进门时的一瞬间:他搬着一条长木凳进入教室,为孩子们的下一个活动做准备。回应着孩子的期待眼神,这个大老爷儿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如阳光一般灿烂。 这里的教师们都说,我们都爱巴学园,我们在为孩子们提供最优质最幸福的教育。但在巴学园中,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小人国的生活

《格列佛游记》中曾记载了一个奇妙的小人国,而今,这个小人国在巴学园中重现了。这里的孩子们有着他们的天地和社会,上演着属于他们的一幕幕精彩人生。

巴学园的教室以粉嫩的色彩为主,铺着彩色的地毯,角落里垂着纱幔,摆放着各种手工玩偶。各个角落都有不同的功用,比如“厨房”、“卧室”,还有随着四季变化更换主题的“四季台”。教室里总能让人有不少趣味性的发现,比如盛放在陶瓷盘中间的毛线织带,既是女孩子扮靓的“发带”、“项链”、“腰带”,又是过家家时候用的“面条”。又比如四季台上几个老师们手工制作的木偶,加上纱巾做成的“河流”,以及在野外捡来的各种材料,便组成了一个可爱的情景故事。

而望向窗外,孩子们的操场是一块临近菜地的土地。老师介绍,这个操场被分为6个功能区,每个区都和大自然紧密结合,但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教机。

在操场后的一片大田地里,老师带着孩子们放养了两只小绵羊,在田地里锄草、种菜、浇水,捞捞小鱼,看看田鼠,一起唱歌欢快地劳作着,感受自然的节律,尽情释放玩乐的天性。这一切,会让人联想到农耕社会与世隔绝的简单快乐,也会想到孔子所云的“咏歌而归”的潇洒纯净。

听到这样的介绍,难免会想象出一派世外桃源的场景:处处洋溢着真善美,一切都是安宁和美好的,与世无争。但,实则不然。

家长们观园时,从这个“区”跨入那个“区”,难免挡住了孩子们的路。而一群小男孩正热火朝天地玩滚轮胎。一个男孩停了下来,不满地指着家长脚下的一条泥泞印子:“阿姨你好,你们挡住‘马路’了!”

一个女孩正坐在“木屋家”的台阶上,安静地盘着腿,清澈如水的眼眸看着这些不速之客。而另两个5岁左右的

女孩正坐在秋千上,神秘地八卦着:

“我觉得小文好帅呀!”

“嗯!可是,好像丽丽也很喜欢他耶。”

“那看来,我们需要想个办法把他夺过来……”

没错,眼前的这些状况,正是巴学园的另一个培育目的――营造一个和现实世界直接对接的环境,“培养出易于生存的孩子”。成人社会中的规则和游戏,在巴学园的孩子社会中俯拾皆是,比如商品经济,比如抗争和妥协。   有一次,老师们带着孩子捉了不少小鱼,并带领他们用大木箱盛水养鱼后,以每条鱼5角钱的价格卖给另一组小朋友,交易很顺利。   而这些小朋友买了鱼后,另一位老师带领着他们在对面开了个“超市”,吆喝开了:“新鲜鱼,一块钱一条啊!”不少小朋友也陆续走进“超市”买鱼,生意居然很红火。

原来捉鱼的这组小孩不解了,都是同样的鱼,为何自己卖5角,他们能卖一块?而老师们顺势告诉他们“批发”和“零售”的区别。有了实践基础,理解这两个概念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些社会和生活的知识,常在巴学园的教育中出现,但它的教育更侧重培养孩子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中国多年应试教育已经暴露了弊病。人和万物自然、和社会都有着各种关系,而这个社会中的成功者,是因为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社会,认清了人与人的关系。”今年6月才加入巴学园的总经理陈波如是说,10年房地产业、5年保险业的成功经验让他能有底气如此评判。

所以,在巴学园中,采取的是混龄教学,除了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学前班”,其他2~5岁的孩子都是在同一个班级。年龄大小,能力强弱,在这个“小社会”中自然也滋生强权、斗争、妥协、团结等。

其中,有个男孩似乎是天生的领导者,他总是抢先拿起玩偶,然后一一分发给大家。说来也奇怪,他这种气魄反而让其他孩子都服从。有个男孩天生力弱,难免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而他也迅速悟出了一套自保的方法:对任何危险信号都极警觉,遇到打斗立刻避开,或是默默站到老师身后。孩子们如果出现了打斗,老师们也不会即刻介入,而是静静观望,倘若事态严重才会阻拦。

当然,有时候,这个“小社会”还会团结起来,与老师们的“大社会”抗争。比如,当今年老师们推出“新项目”,准备拆掉孩子们去年费尽心思建成的有菜园、草亭子、桌椅俱全的“农家院”时,孩子们不干了!于是,联合起来集体上诉,和老师们申辩,直到园长裁定:孩子们胜诉。

在这些“社会关系”的训练中,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能力:或是统筹,或是执行,或是宣传,或是协调……但是,老师们从不提供任何优秀标准,而是像成人一般与孩子们交流,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先生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是有着优良的品质。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要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因为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发展的位置,接近自我的成功,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老师和家长的PK与握手

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认同巴学园的教学理念,理由是“学不到东西”。的确,和一些训练孩子们识字、练琴、学英语的幼儿园相比,巴学园并不具备这样的目的。虽然它也有音乐欣赏、每个月更换图书的“阅读角”,家长能看到的只有一个字:玩,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玩”的意义所在。

所以,在前几年,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名家长要求“退园”。但此次观园的一名律师妈妈,却更为认同巴学园:“我考察了不少幼儿园,很多昂贵、设施一流的幼儿园只是为了迎合家长,而将孩子训练成某种模样。这儿更尊重孩子的天性吧。”

而观园结束后,站在园门口的大柳树下,老师也对家长说:“如果你的目标非常清晰,从小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科学家,那么,巴学园不适合你。”

“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出易于生存的孩子,建立完善的人格。”巴学园的老师们不断重复介绍着。虽然,一些家长面露微笑,频频点头,表示认同,但一旦看到自己孩子在路边抓起一把沙子玩时,第一反应却是:“宝贝,快放下,沙子脏!”

“你看,理论认同容易,实际操作却难。”李娜有些无奈地笑笑。她从银川来京一直跟随着巴学园,是最资深的教师之一,“孩子在性格或生活上暴露的缺点,常常让我们必须要和家长沟通,找出家庭甚至是家长的问题,从而一起帮助孩子纠正。而这是我们工作中最难的部分!”

曾经,有个刚入园的小男孩让李娜伤透了脑筋。他不肯吃任何东西,最多吃一点点白米饭,不懂得双腿蹦跳,平衡能力极差,动不动就摔跤、生病,不愿意和其他任何小朋友说话,但最喜欢冷不丁地去抓打一个爱哭的小女孩,屡教不改。

“也许,是进园之前的家庭养育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李娜试图和家长沟通。

最初,家长的态度是明显的拒绝。中年得子的家长很是宝贝孩子,当初费心选择幼儿园,光考察巴学园就不下5次。但随着李娜一次次耐心的解释,家长慢慢讲起了教育孩子的一些事情。

李娜渐渐恍然大悟,这位妈妈和丈夫都是晚婚晚育,个性都很独立自我。孩子在学爬的时候,很少得到相关锻炼;在萌生好奇心爱动爱摸时,却被禁止触碰家中花花绿绿的一大堆的碟;孩子每天需要按照固定的钟点吃饭,无论饿不饿,家长只用成人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对症,才能下药。针对孩子未得到的满足,李娜和家长共同制定了一套调整的方案,包括在沙堆上学习蹦跳,父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固定派出一名老师陪着小男孩,学习相处……一年后,小男孩的改变让父母和老师都欣喜不已。

“很感谢家长的配合。”李娜的声音安静而柔和,“因为孩子出现问题,常常反映了家长某些性格或生活方式上的缺陷或不足。家长只有首先自我改变,才有可能带动孩子的完善。而成年人要面对自己性格或成长中的伤疤,并进行改变,这真的并非易事。”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成人的天使,每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如明镜一般,照射出成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巴学园的教师们都深诸此理,所以,她们都很注重修炼自己,从日常生活的细微言行,到内心的平和与美好。在园中,触目所及,都是老师们的一张张笑脸,平和的,温暖的……

景园小学范文第2篇

六二班 张靖媛

清晨,雪花话别灰朦的天空,慢悠悠轻悠悠的飘到大地的怀抱,整个校园被她银装素裹的装点着。

雪,它是冬仙子送给人们的礼物,它像白色的天使洁白无暇;它是美的化身,而任何一个雕刻者都雕刻不出这么精美的、华丽的、透明的六角形小花。

冬,又像一个爱干净的小姑娘,她指挥着雪,命令她将垃圾盖着,不让人们看到一点缝隙,然后她又让雪花给小麦盖上棉被,让它们睡上一冬,这时大地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看到这些,冬高兴地在雪地上翻滚着,跳着,跑着,尖叫着,蹦跳着,害得到处都是她的印记。

景园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新的天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或单独升格为专科而形成,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时间极短;加之高职院校“自我意识”不高,它们只在从事着职业与技术教育活动,对自身的大学地位和社会职能的认识有限,缺乏应有的“大学理想”,很少有人去关注和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注定了它的大学精神缺乏或积淀甚薄,主要表现在: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和气质。人文精神是反映人的文化价值理想及其主体性的社会意识,强调以人为本,人格至上。两者统一,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以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成为大学师生深刻认同的群体意识,成为稳定的价值和规范体系,进而为追求真、创造美、坚守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而高职院校老师大都工科毕业,多从工厂中来,他们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人文情感的“工具人”。使高职院校成了仅仅为个体谋生提供技术和知识培训的场所,成了真正的“人力”加工厂。这与大学精神是相悖的,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不一致的。

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统一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对朋友,一方面,所有现实的具体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理想主义精神的支撑;另一方面,理想主义正是在一次次的以现实为依据的非理性梦想的斗争中前行的。然而,我们发现,在高职教育的目的中存在着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重现实,轻理想,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找不到传统大学精神与大学理想,有的只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实用、功利和现实。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当前甚至是过去某一职业特点来确定职业教育的目标,还无法认识普遍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使理想与现实分离,造成大学精神单薄或缺失。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大学精神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所以,现今的高职院校都还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大学精神。相对大学精神而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形式比较多样,内容比较丰富,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不足,学生感受不到“根基感和厚重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

1.教师主导文化不利

高职院校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引领和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相对于流动性的学生而言,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保持与巩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使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如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比例为工科教师多,人文学科教师较少,不利于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是工厂的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难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大都是远离中心城区的新建校区,而老师在城区或老校区居住,每天老师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2.学生主体文化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文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学习风气、心理期望、活动方式等方面。主要原因有: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中有较普遍的厌学情绪,影响学风建设。二是社会偏见的存在,表现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造成了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自卑感较重、主动性欠缺、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虽然学生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丰富,但文化氛围不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不足。

3.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足

环境客体文化是指培养学生的各种客观环境的“文化载体”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虽然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不断地扩招以及先天不足,普遍存在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缺少活动场地等问题;在制度文化上,高职院校形成了许多规章制度,确定了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但迫于招生、就业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造成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割裂。

三、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以大学精神统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部分,构成校园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和内容都应力求体现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合理布局,营造恬静、高雅的校园自然环境,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努力建设体现本校特色,富有学术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文化。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可在穿院小河两侧修建走廊,道旁修置石椅、石凳和人物雕刻,与清澈的溪流、垂柳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学生闲暇时徜徉其间,畅谈科学,领悟真谛。行为文化建设应以树立勤奋、和谐、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核心,大力倡导谦虚、好学、严谨、创新的学风,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和勤业、服务、团结、奉献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体现知行并进的校园行为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形成以教学、实训和科研为主导的管理机制和运行规则,妥善处理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关系,制度的规范性与简约性、约束性与宽容性的关系,建立有利于师生张扬个性、体现风格、表达思想、贡献智慧和发挥才干的体制和制度,努力建设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

2.以大学精神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品位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围绕本院知行并进的校训,以知行并进的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校园文化项目,创出特色和品牌,并使之层次化、系列化,实现文化活动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每年举办以人文文化为主的艺术节和以科技为主的技能节,为学生展示才华、锻炼技能、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3.以大学精神整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形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我们要善于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我院知行并进的大学精神和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形式,开发校园文化工程,形成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团委、学生会为中心,构建由院、系形成的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层组织,形成协调有序、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注意理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吸收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院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

4.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就是要以创新精神建设校园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的做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发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分类定位、学科专业、历史传统、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等因素。注意保留传统项目、挖掘本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传统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以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高度凝练和概括校训、校徽、校歌等校园文化标志,以激励和号召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执教,学子立志求真、成人成才,让师生从校训、校徽、校歌中领悟到大学精神的精华。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如工学结合中关系较密切的公司企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新文.论高职院校“大学理想”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8).

[2] 宋林静.以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3] 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景园小学范文第4篇

校园精神既是师生对自己学校的精神认同,也是学校为社会所认同之所在。一所学校首先被人感知,且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它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性格与气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支撑的一种潜在力量,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开拓创新、培育人才的强大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是相对稳定的,教师学生却是流动的,只要有卓尔不群的校园精神,“流水的兵”才会被打上鲜明的校园精神的烙印,并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尤其面对生理上逐步成熟,心理上依然稚嫩的“成长中的人”,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维护自尊;既要规范要求,又要张扬个性;既要赏识教育,又要感受挫折;既要心怀天下,又要脚踏实地……诸多的矛盾尤其需要人文、和谐、民主、科学的校园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方可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才能使我校在走向优质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奋斗之路上立足与发展。我们在塑造校园精神的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努力:

一、传承历史,与时俱进

学校精神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成为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师生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文化力和创造力,支撑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国家意向、学校愿景同社会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校园精神应是一所学校的“已有”与“应有”的统一体。所谓“已有”指的是长期办学的传统与积累;所谓“应有”指的是基于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所确立的办学追求。正是这种包含积累与体现追求的统一构成了学校最本质的特色――校园精神。塑造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关键,一是对学校历史的把握,二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校园精神中贯穿着办学理念。如省沙高的前身沙溪高等小学堂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勤谨信进”的校训,我将之理解为:勤者,勤奋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未尝闻不学而知之者;谨者,慎重也,严守立身立德之道,严格约束自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对人讲诚信,对事讲执着;进者,进步、超越,有上进之心。校训中既有学习的要求,又有做人做事的标准,更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教育救国”理想下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仍以省沙高为例,1959年,当时的太仓县沙溪中学在当年的高考中名列江苏省前茅,学校建“冠军楼”以志纪念并勖勉后进,由此诞生了“冠军精神”,它彰显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沙中人发奋图强的精神,也是沙中人“超越自我,永争第一”的决心,是传统校训的现代诠释,更成为当下省沙高蓄势崛起的精神动力。

由是观之,理念不等于精神,但理念只要被师生认同,并在相应的制度保障下,贯彻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指导、规范着一切校园活动,同时师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又赋予它新的内涵,形成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取向,才积淀为校园精神。这种精神随着学校的发展又总是不断地补充、调整、更新。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校园精神总是刻上时代的痕迹。

二、转变观念,统筹谋划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广义上说,要真正构建培育科学的校园文化精神,首先需要解决思想和观念的问题。要通过学校会议、班会、团会向师生宣讲校园精神的内涵,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标准,认识并体验到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进而升华为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把师生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儒家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名篇佳句为我们理解校园精神从内容上规定了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明明德”?如何“亲民”?每所学校都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才。

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会充分地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身上,校友中的典型、老教师的风范都是弘扬校园精神的师表。例如,在入学教育中开展倾听杰出校友报告会,参观校史展览活动,激励学生,使优秀的校园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三、依托课程开发,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文化表象,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人生态度、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人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依托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好的载体。

首先,建设好显性文化,一是学校层面的文化建设,如:校徽、校旗、校服、环境布置等;二是班级层面的文化建设,如班旗(徽)、口号、宣传栏,让学生能时刻看得到、听得着,时刻能感受到它的约束力,并浸润其中,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气质。

其次,建设好隐性文化,即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理念。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精神外在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深刻领会学校的理念文化,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校本课程体系。用文化来引领老师,老师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来浸润学生,学生才有灵性的人文气质;用文化来打造校园,学校才有无限的生命力。用文化于无形中引领师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实现精神的自我成长。

四、加强审美教育,陶冶精神情操

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校园精神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同时,一所学校既要有明确的刚性的规章制度,更要营造适宜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使各种规范、约束因素相互作用于其中,暗示、感染、潜移默化的内容、方式交织一处,这些都会对校园精神的弘扬起到积极的作用。

景园小学范文第5篇

虽然,“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目前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双语教学”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包括法学教育界在内的学界对此却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成为提供我国新时代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本身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1]有学者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它是在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只使用母语,同时广泛使用外语的一种教学活动。还有学者根据外国字典中的定义将双语教学理解为:“双语教学提出的最初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2]客观地讲,这些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忽视了“双语教学”一词在我国的演进历史和法理基础,因而缺乏建立一个准确解释“双语教学”含义的根基。

国家教育部[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8项题目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该项全文如下“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这是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脱离此基础分析我国“双语教学”的含义是错误的。按照以上规定,目前在我国高校进行的“双语教学”,是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课程。由于英语是我国所有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外语,所以,教育部所称的“双语教学”实际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就是指在高校国际经济法学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中使用英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含50%)。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之必要性

第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中急需大量既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和国际惯例、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涉外法律人才,这是实行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时代愈加重要,法律职业者要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法律文书、用外语直接交流,而不能再借助于翻译。这样,法律实务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其双语教学势在必行。[3]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现在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在2万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也急剧上升。国际经济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WTO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

第二,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包括许多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它们几乎贯穿了国际经济法的始终,除此以外,各国的涉外立法也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渊源。这些法律的原始文本通常都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符号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使我们在将这些法律文本翻译成中文时,译文总是难以完全表达原意,甚至难以理解或曲解原文的含义。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英文原版法律规定,按照英文原版词义和语境去理解。用英文传授该部分知识比中文教授更为准确。

第三,实践中的国际经贸纠纷往往发生在英语环境中,案情异常复杂。国际经济法学实施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的培养和熏陶下,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实务工作打好基础。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实施之困

目前,我国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400多所大学大多开设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但从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困难:

第一,选择何种双语教学模式之困。实践中,各高校采取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1.全外型模式,亦称浸润型模式,即所开设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课程考核等环节完全用英语进行;2.混合型模式,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环节用英语与中文相结合进行;3.半外型模式,即采用英语教材,中文讲授的方法。后两种模式统称为过渡型模式。目前,多数学校采用过渡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英语学习专业名词和进行简单解释和表达,重点的描述和解释用中文,导致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整体教差,学生英语水平差是制约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开展和发展的瓶颈之一;二是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普遍较薄弱。目前各高校承担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本国教师,其中许多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人才,他们仍然照搬外语教学方法用于国际经济法学教学中,[5]使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成了外语翻译课。

第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选用之困。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高质量教材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内出版的能全面涵盖国际经济法领域基本知识的双语教材较少,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表述过多,法律描述的内容和角度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6]而且,这些教材存在着涵盖内容出入较大、重理论轻实务、一般性介绍内容多而具体法律规则少等问题。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的方式之困。我国各高校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仍以传授系统的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一般每周仅有2-4节,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和学生深入地用外文讨论或沟通,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之外,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涉外法律纠纷的能力。实践中,不少法学院校也开展了包括模拟法庭、专题辩论、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然而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多关注国内民商法、经济法以及刑法领域,鲜有涉及国际经济法领域,即使涉及到国际经贸案件,也多是采用中式法律思维模式分析、讨论案件,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主要源于英美法系的、已判例法为主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

完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我国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应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应宁缺毋滥,不要使其成为应付检查和评估的摆设。如果要开设,必须采取前述的全外型教学模式。当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应安排在高年级的大学生中讲授。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仅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其他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选修。毕竟国际经济法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非是通才教育。在全外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用英语讲授、提问,学生也完全使用英语回答和讨论,使学生沉浸在国际经济法律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涉及少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课后教师可以用中文作为辅助语言进行个别解释。

2.加大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由通晓外国法律的外籍教师实施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是最理想的,但由于外籍教师数量有限,费用昂贵,所以,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业扎实、精通英语的本国教师来承担。因此,各高校要加大对国际经济法双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将英语水平强、国际经济法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具体可以采取为这类教师提供出国深造机会或与国内知名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二是在外语类高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以培养双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专业,将专业外语及有关双语教材纳入必修课程。三是引进双语教师。引进对象应为法律专业的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相关期刊更多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风景名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