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式教学 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际物理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虽然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科学上已经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是未知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新课革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探究式教学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由落体运动是一节比较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根据经验和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活动建议(“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而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大多通过设计三个小实验,来说明物体下落快慢与重量的关系。

一、典型教学设计片段

(一)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苹果树上的一片树叶和一个苹果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物体先落地?生:苹果。师:为什么?生:苹果比较重。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快。师:真的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吗?

实验1:面积相同的纸片与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哪个先落地?(硬币)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快。

实验2:一张大纸和一张小纸,将小纸揉成团,大纸铺平,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哪个先落地?(纸团)结论:轻的物体下落快。

实验3:两张一样的纸,将其中一张揉成团,另一张铺平,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哪个先落地?(纸团)结论:同样重的物体下落时也有快慢之分。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但是我们不能仅用生活中的感知去探究物理规律,而应深刻分析,由实验总结本质,得出物理规律。

二、改进教学设计

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会发现实验设计可以进一步改进。其实对于这堂课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3、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通过第一个方面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通过第二个方面,让学生主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最后一个方面则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解决物理中的其他问题。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落体运动就比较熟悉了。在课堂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例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落体运动的认识。落体运动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即“重的物体下落快”。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实例和实验,由易入难探索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学习。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实验1:相同面积的纸片与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何者先落地?

实验2:两张纸片,一张纸片的面积为另一张纸片面积的2倍,将面积较小的纸片揉成团,再将两者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何者先落地?

实验3: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揉成团,再将两者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何者先落地?

实验4:分别将5个一角硬币与8个的绑成一捆,再将两者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何者先落地?

通过观察以上四个实验现象,发现在实验1中硬币下落快,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这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在实验2中纸团下落快,得出“轻的物体下落快”;在实验3中也是纸团下落快,得出“一样重的物体下落的不一样快”;而在实验4中两捆不同的硬币下落的一样快,得出“不一样重的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由以上实验,学生得出四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与他们的意识——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产生矛盾。由此思考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第三者——阻力。学生发现第三者阻力的影响后,教师引导其排除阻力,即用牛顿管进行实验。通过牛顿管实验,学生发现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是一样的。教师由此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即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时什么”

在解决第一问题后,需进一步解决“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从它的定义出发,可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其次,通过实验,即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管子中装入完全相同的铁球,将一个管子抽成真空,另一个管子保持空气。使铁球同时由静止下落,由此体会阻力的影响,深刻理解“只受重力”。体会即使存在空气阻力,生活中仍存在着自由落体运动。最后,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探究重锤下落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在重锤自由下落时得到的纸带,通过分析处理纸带数据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由此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v=gt.

3.“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对于此问可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定反应时间。

整堂课的教学,在引入方面,通过四个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并发现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可能是空气阻力。在排除空气阻力后,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通过管子实验,让学生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当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很小时,可忽略不计,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结论。开始的小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入口处,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文平.对《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11.Vol.29.No.409(32-34)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范文第2篇

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难以有直接的感受,因为这已经超过直觉的范围.因此,本实验设计的思路应当是为学生搭建认知的阶

梯:1.自由落体运动有没有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何证明?2.一种运动如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种关系用数学关系式又该如何描述?基于以上思考,实验设计的脉络基本清晰思路一用多媒体演示物体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然后直接提供测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这种方法简便而易用.但学生未有亲身经历,说明力不强.

思路二可以将一重物与纸带连接,然后借助于打点计时器,使得重物自由下落时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然后通过用刻度尺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而用计算结果证明物体自由下落时做的是匀加速运动.但由于摩擦等因素,测下来的结果未必准确,尤其是影响加速度大小,某种程度上讲已经不是自由下落,因此也容易形成一些疑问.

思路三借助于DIS等现代技术来完成本实验.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思路四作为一般学校比较可行的措施是结合上述思路一与思路二,先完成思路二的实验,再提供思路一的多媒体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去感受频闪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消除怀疑,另一方面数据相对准确.因此,得出的规律既准确又有说服力.

例析二逐步证明众所周知,证明包括/证实0和/证伪0两大内涵.对于证实,课堂上的例子非常多,而对于证伪则比较少见,因为其对于得出正确结论似乎不太起作用,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科学史家认为证伪与证实的意义相当,应当在物理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

在高中物理教学教学中,对于相当部分科学探究而言,学生提出的猜想中往往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中往往是有的是真因素,有的是伪因素,这时就必须逐一证明.例如,/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0探究中的实验设计.在利用弹簧振子、单摆、沙漏摆等进行初步演示之后,认识了什么是简谐运动,然后自然提出待探究的问题: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怎样的?

根据教学实践,学生结果一般的猜想有三种:一是认为简谐振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折线型0的,如图1;二是认为图象是/半球型0的,如图2;三是认为是正弦曲线,如图3.猜想一,他们多是从弹簧振子振动为直线轨迹的实验得出的直觉;而猜想二,他们多是从单摆类的简谐运动做部分圆周运动得出的直觉;而猜想三,那也是在一定思维基础上提出的,虽然是科学结果,但却并不能说明理由.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探究的要点就在于三点:一是提供能做简谐运动装置;二是要能显示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三是要能验证图象的性质.

考虑到这一难点,实验的设计分两步完成:第一步,用简易沙摆作简谐运动,用一张纸放在沙摆下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当纸不动时,沙子在纸上会形成一条重合的/线0,而这,显然不能显示摆作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再进一步分析,其实是因为其没有能显示出时间的变化.那如何显示时间的变化呢?可以拉动纸?为了显示探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可以设计让学生来拉,结果必然是出现不匀速拉动的情况,于是纸上出现的图象便是不规则的.摆的振动是有规律的重复运动,为什么出现的图象却是无规则的呢?带着这个问题便容易分析出是由于拉时不匀速造成的.于是/匀速拉动0的条件便自然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处实际上就是以纸带移动的位移来表示沙摆摆动的时间,因为由于公式s=vt,当v(拉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定值,则s与t就是一个简单的正比关系,因此s的变化可以反映t的变化.

实验设计的第二步:沙摆作简谐运动,拉动纸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用电动机拉动),得到沙子在纸上的图象之后,在纸上建立坐标轴.此时学生便会利用视觉对上述三个猜想进初步的证明,并否定猜想一和猜想二.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实测验证.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80

学生的学多是在问题的产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完成的。问题教学迎合了高中物理的教学需要,它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地感知物理知识并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本文主要论述高中物理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学学习兴趣

在高中物理问题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物理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把所要讲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场景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习题课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部分知识的掌握。问题情境:“南方某地发生了洪水灾害,消防官兵进行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在某次执行任务中,一名村民被洪水围困在中央地段并且在水流的方向100m的位置就是瀑布所在,如果该村民掉下瀑布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消防战士要前去营救,此时洪水的流动速度是10m/s,消防战士平时的游泳速度是3m/s。下面请你思考一下消防战士能否把村民安全地救上来。消防战士应该带着村民向哪个方向游才能安全地到达岸上?假如村民被安全地救上岸,二人将会在何处上岸?物理问题夹杂生活场景,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拉近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爱学、乐学物理。

二、重视问题启发。填补思维欠缺

在高中物理问题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问题设置,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步得到启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课的教学,课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并把预习心得记录下来。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记录发现,有学生认为匀速直线运动其实就是指物体的速度总保持一个恒定的值;有学生则认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瞬时速度和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的数值是一样的。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还有些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来填补学生的思维欠缺。如: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其运动的速度都是一样吗?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中间某段时间的速度和开始运动、结束运动时的速度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欠缺得到有效填补。

通过提出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物理学习中,去体会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欠缺的思维得到完善,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拆分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物理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定。如果发现学生对于某些物理问题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那么教师则可采取拆分问题的方式,把复杂、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简单、易于理解的多个小问题,利用多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将促使学生自主形成知识体系和解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本节的重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对此教师采用了拆分问题的方式,利用多个问题的引导对该节进行讲授。如(1)你能从生活人手,说说下落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吗?(2)你能说出导致物体下落时出现的不同情况的原因吗?(3)请你试想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想法。(4)大家做的实验,哪些情况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5)你能想出一个具体实验,但必须要让物体下落时没有阻力吗?(6)你能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吗?你能设想出自由落体运动属于哪种运动吗?(7)要用怎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设想的正确性?(8)要用实验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进行仔细思考、合作探究。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范文第4篇

高中物理教学难在高一的衔接,不同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初中物理课本的结构,让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头疼。而新课改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的知识框架,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深了高一物理新课改的神秘面纱。

在传统教学中,物理教师成为了播放机,学生沦为了容器。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固定教学,抹杀了学生的特性,有知识,但是不知道去运用,遇到问题马上一团糟。就如,模具生产,虽然大量成形,但是成为了百面一目,步入了社会,有高文凭却没有相应的能力为社会所不容。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更应当是引导组织者。学生不仅要去学,还要去创造性的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特色,针对高中物理的特点,学生的个体特征有目的的施教,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有它特别的地方。

首先,初中物理的课本模式和高中物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初中物理相对以浅引入为主,学生的知识面较浅,教学任务轻松。而高中物理教学,学生个体已相对成熟,有一定的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知识层面也相应加深,课本教学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更有了很大的加强。

其次,初中物理教材,对于知识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低,学生在平时解题也以简单的思维分析为主,而高一物理则更侧重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创新实践的培养。起点不同,自然教法也应不同。

高一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个知识点不难,但要去熟练地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则存在较大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构。但是对于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存在较大的漏洞。新课改教学中,笔者更多地“解放”了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了他们一定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参于和思考方式,学生在更自由的空间中,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就感,兴趣倍增,态度大为改观,能力也有了大的提升。例如高一物理教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传统的教学,学生可能都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但是不一定会去想,为什么在生活中和试验中有这样的差别,也就不会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在实际中如何去解决。但在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设计,亲身去实验,互相的交流补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过程,从不同角度层次去提出问题,探讨原因,个体能力得到了加强,也加深了记忆,拓展了知识面和思维。这是如果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便恍然大悟,他们充满好奇和满足的面孔,告诉了笔者这样效果真的不错,笔者再适当的引导他们去思考回味“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学生门竞相提出许多在以往教学中原本无法去涉及和沟通的问题,让课堂气氛有转变为研讨会的意味。学生有了提出,也有了解答,在探讨比较中,对于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预期无法比拟的高度,而笔者也如鱼得水,利用学生的身体因素,他们正处于青春的好奇阶段,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究心理和青春期的非定向思维,更让学生在自发投入时,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也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都是知识的建设生成者,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合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学习精神的升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是一种精神上的解压;让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的无奈,变成一种收获的喜悦,可以说是“快乐学习,开心教学”。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范文第5篇

“边学边导、边练边清”的物理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环节是: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生探究、教师巡导;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边练边清、总结提升. “高效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理念.

1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1.1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操作要领:引入教学、明确目标、布置任务.

操作策略:教学引入要直观、简洁、形式多样;学习目标要详细、具体和简明,切合学生实际;布置任务应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时,老师将“抓尺”游戏引入新课后,及时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会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能通过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建立起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它的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规律和特点.

展示知识目标之后,教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积极讨论交流,观察“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这一演示实验,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在揭示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内化本节课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1.2学生探究、教师巡导

操作要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操作策略:学生先独立自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个别答疑辅导.如有实验演示任务,教师可安排学习小组轮流上台探究;教师巡视时收集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做好精导准备.

教学案例:在学习《交变电流》时,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直流电?交变电流有什么特点?

(2)小组轮流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探究交流电的产生过程,观察小电珠的亮度变化情况.实验中线圈转动产生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3)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什么位置电流最大?此时小电珠的亮度怎样变化?

1.3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操作要领: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点拨、拓展、评价.

操作策略:多给学生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做、观、演等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做好课堂调控,适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肯定、补充和纠正;教师点拨精讲要少而精,对共性问题要引导学生再讨论,明辨错因.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案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节的展示中,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推ё酆闲越锨浚知识跨度较大,可设计成三个小问题分别让同一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分层展示:

(1)请展示卫星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

(2)请展示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

(3)请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公式.

学生在回答上面三个基础问题后,要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仍然还有困难,最后让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1.4边练边清、总结提升

操作要领:布置课堂作业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

操作策略:教师精选训练题,分为基础必作题、提高选作题和拓展思考题,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学生当堂训练时,勤于巡视,及时了解学情并进行辅导;教师可采取“兵带兵”的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也可采取“兵考兵”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训练情况;教师评价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达标情况,以求达到“堂堂清”和“日日清”.

2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考

要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操作模式,但要真正用好这种教学模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高中物理知识综合性强,计算量大,模型抽象,学生易学难精.如果不将教材知识和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整合,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编写研讨过程就是一个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其编写质量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编制导学案时发挥备课组的教研功能开展校本教研,将课本知识点加工成可探究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和兴趣点,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和情景生活化.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本策略探索出的四个环节,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测勾勒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图.这样的互动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理性化的物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2.2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率性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课堂.要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打造高效物理课堂,课前的充分准备尤为重要.每天晚自习前,由物理学科代表根据第二天教学内容拟定预习计划,在黑板上向全班公布,学生根据预习计划分组上好晚自习,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内容,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完成部分预测题,同时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以待交流讨论时解决.晚自习最后一节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探究讨论和小组内解答,提出共性问题,待第二天上课解决.

2.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可以找到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通过建立6人学习小组机制以及6人捆绑考核制度,促进学生成绩的大面积提升.笔者将每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层次等分为A1、A2、B1、B2、C1、C2人选,每组确定一名物理组长(原则由A1担任),将学生们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探究和展示都交由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评价杠杆,对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表现及时评价,不断鼓励,让学生的学习时时处于兴奋状态.课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课堂综合表现,按比例评价出A、B、C三个等级的学习小组.并对不同等级赋以不同分值,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分值均由组长记录于《学生成长手册》,作为班级、年级组每周、每月进行学习之星评比的依据.

2.4教师的专业提升是实现教学高效的核心要素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精心指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钻研,课堂上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教师要能熟练驾驭新课程课堂,必须不断充电,加强业务学习.备课时要精心编制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可能捕捉到学生课堂讨论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有时即使准备很充分,在课堂上教师也可能被学生问住.因此,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海量阅读,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