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建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看到一丝丝,似有似无,缓缓地,轻轻飘飘地飘落的雪花,我想到了那些形容白雪的词,想起了“洁白,晶莹,柔软,明净,无暇,素雅,无私”,想起了“白雪纷纷向所似”“来若柳絮因风起”“草木之花多五出,独有雪花多六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起了“瑞雪兆丰年”。
谁裁剪了雪花,它纯洁无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将黑暗逐走。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它立刻躲到角落里消失不见,它办任何事不掉一丝漏洞,一切都是默默地,它把阳光留给真正需要他的生物,雪花,它永远不会变成黑色,可是谁又真正了解它……雪花,你那么的无私,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大地,你保护了庄稼,让它们在你的怀抱下度过寒冬,在你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你给我们带来乐趣,这雪花漫天的世界是我们的乐园。雪花姑娘,你那纯洁的心灵,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使我深深地敬仰你。
谁裁剪了雪花,它的温柔无人能比。雪花在天空中飞舞着,好像笑着在说:“朋友们,一起来跳个舞吗?来呀!”几朵雪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开心,慢慢的飘了下来,眼看就要掉在地上了,我用双手接住了“跳舞的雪花”,它落在我的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一闪一闪的,犹如天上的小星星。一瞬间,它慢慢融化,它最终化成了一滴水,从我的手心慢慢流到腕部,又从腕部流到肩上,从肩上流到心中,一次次地转流是如此的清澈,冰凉,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舒适,那种慢速让人顿生新荣,就像一位顶级的按摩师在为你做一次超一流的穴位按摩,从头到脚,从脚回到头,一次次的循环让你越来越难离开它的温柔……
谁裁剪了雪花,它魅力无限。雪花虽不及珠宝华丽,也不及珠宝耀眼,但是带给人们的是比面子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拥有快乐比拥有面子金钱更好。雪花迷倒了万千人,它轻轻飘下,身体里掺杂了一点小清新,沐浴着,它深深吸引着我,我再次伸出双手将它接住,它缓慢地,静悄悄地,小心地躲进我的手心,它明知道会融化但是还是选择了我,它的融化再次流入我心,比上一次更甜,更美。风吹过,我握紧拳头,直至将手心里的它彻底融入我心……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得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要十分重视。
制订和实施制度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同学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实施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实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同学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他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心里。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乐于助人;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看到一丝丝,似有似无,缓缓地,轻轻飘飘地飘落的雪花,我想到了那些形容白雪的词,想起了“洁白,晶莹,柔软,明净,无暇,素雅,无私”,想起了“白雪纷纷向所似”“来若柳絮因风起”“草木之花多五出,独有雪花多六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起了“瑞雪兆丰年”。
谁裁剪了雪花,它纯洁无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将黑暗逐走。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它立刻躲到角落里消失不见,它办任何事不掉一丝漏洞,一切都是默默地,它把阳光留给真正需要他的生物,雪花,它永远不会变成黑色,可是谁又真正了解它……雪花,你那么的无私,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大地,你保护了庄稼,让它们在你的怀抱下度过寒冬,在你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你给我们带来乐趣,这雪花漫天的世界是我们的乐园。雪花姑娘,你那纯洁的心灵,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使我深深地敬仰你。
谁裁剪了雪花,它的温柔无人能比。雪花在天空中飞舞着,好像笑着在说:“朋友们,一起来跳个舞吗?来呀!”几朵雪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开心,慢慢的飘了下来,眼看就要掉在地上了,我用双手接住了“跳舞的雪花”,它落在我的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一闪一闪的,犹如天上的小星星。一瞬间,它慢慢融化,它最终化成了一滴水,从我的手心慢慢流到腕部,又从腕部流到肩上,从肩上流到心中,一次次地转流是如此的清澈,冰凉,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舒适,那种慢速让人顿生新荣,就像一位顶级的按摩师在为你做一次超一流的穴位按摩,从头到脚,从脚回到头,一次次的循环让你越来越难离开它的温柔……
谁裁剪了雪花,它魅力无限。雪花虽不及珠宝华丽,也不及珠宝耀眼,但是带给人们的是比面子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拥有快乐比拥有面子金钱更好。雪花迷倒了万千人,它轻轻飘下,身体里掺杂了一点小清新,沐浴着,它深深吸引着我,我再次伸出双手将它接住,它缓慢地,静悄悄地,小心地躲进我的手心,它明知道会融化但是还是选择了我,它的融化再次流入我心,比上一次更甜,更美。风吹过,我握紧拳头,直至将手心里的它彻底融入我心……
关键词:水彩画 关键因素 观察方法 色彩感觉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搞清楚何为水彩画?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水和颜料所作之画,是绘画的一种。颜料系用胶水调制,可溶于水,利用颜料这一特性,水的渗融效果及纸的颜色,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艺术效果。有干、湿、粗笔、细笔等不同画法。
笔者认为初学者画好水彩画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关键因素一:必须了解和熟悉水彩的工具性能,然后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它。
1、水彩颜料
水彩颜料色粒很细,与水溶解可显示其晶莹透明;把它一层层涂在白纸上,犹如透明的玻璃纸迭落之效果。水彩浅色不能覆盖底色,不象油画、水粉画颜料有较强的覆盖力。水彩颜料的群青、赭石、土红等色属矿物性颜料,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色相混都易出现沉淀现象,巧妙运用可产生新颖的效果。
2、画纸
水彩画用纸比较讲究,它对一幅画的效果影响很大,同样的技巧在不同的画纸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理想的水彩画纸,纸面白净,质地坚实,吸水性适度,折公后纸面较平整,纸纹的粗细根据表现的需要和个人习惯选择。不要以为初学不管什么纸都可以作水彩练习,太薄的纸着色后高低不平,水色淤积,影响运笔;吸水太快的纸(如过滤纸),水色不易渗化,难以达到表现意图;太光滑的纸水色不易附着纸面,都不适合画水彩之用。应熟悉自己使用的画纸性能特点,善于巧妙地掌握它。
3、画笔
水彩画笔需有一定弹性和含水能力,油画笔太硬且含不住水分,不宜用来画水彩。狼毫水彩笔、扁头水粉笔、国画白云笔、山水笔等都可用来画水彩。准备一支大号的涂大色块用,具体塑造与细节描绘有两三支中、小画笔即可。
关键因素二:色彩感知觉的培养
色彩对人们心理所形成的感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色彩所激起的感情反应,观者的主观状态常常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由于人们的年龄、性格、生活环境、教育程度、职业……等条件的不同,又受到时代的审美观念影响,所以产生很大差异。在这里只能从绘画角度作一些简略介绍,在色彩感知觉方面人们大体上是共同的,如:
寒暖感:色彩中的冷暖两大类,如红、黄、橙等称为暖色,青、蓝、紫等称为冷色这种冷暖的感觉,是有物理学试验所发现的,,同时也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长期接触而认识到的一种心理因素,如从暖色类联想到太阳、火等,冷色类使人联想起天空、水、和冰雪等。因此使人对色彩产生了寒暖的感觉,这里需要补充说的是,颜色中冷暖是相比较而言的。如红色是暖色,但如以大红和曙红相比,则大红偏暖些。还有些色彩冷暖差别很小,如黄绿与青绿、红紫与蓝紫等等需要我们仔细地研究,研究这种色彩给人的寒暖感觉,,对绘画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表达作品主题和作者思想感情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
轻重感:由于色彩的明度不同给人形成轻重不同的感觉。明度高给人感觉轻,明度低使人感到沉重,在作画时常常以这个色彩感觉来处理画面,使之获得稳定或动荡效果。
强弱感:由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来决定的。明度高色彩弱,明度低色彩强。纯度越高,则色彩强度增大。绘画处理中借助光线强弱对于这种色彩感觉来强调或削弱某些物象。
距离感:处在同一视觉距离下的不同色彩,会产生远近不同的感觉,因此也有人将色彩为进色和退色,暖色系有近的,冷色系有远的感觉。纯度高为近色,纯度低为远色。在绘画中常利用这种色彩感觉,画出画面中的深度,拉开景物之间的距离,形成空间。
关键因素三: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画色彩时,不要只观察某一局部,而是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观察,那样看到的不光有固有色,还有环境色,光源色。只观察局部,得到的将是死板单调的画面。解决观察方法的问题如下:
1、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它是观察一切事物的方法,也是绘画学习中最基本和首要的观察方法。初学者的难题是怎样才能找到色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这些人使用的是孤立的观察方法,这样只能看到物体的固有色。自然界的一切景物,因为在同一时间、地点、环境和光源的作用之下,物体的色彩也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我们常说的色彩关系,就是指物体的色彩是在互相制约中形成的。因此观察方法只能从整体着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研究个别的色彩倾向,这样的观察而得到的色彩差异,既有统一,又有变化,就能表现出特定环境和时间里形成的色彩真实感。
2、反复比较:比较是观察色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不比较就很难准确地判断色彩的细微差别。物体色彩的比较主要是从色彩的三种因素中加以区分:一从色相上,有冷与暖的对比、暖与暖的对比和冷与冷的对比;二从明度上,有明与暗的对比、暗与暗的对比和明与明的对比;三从纯度上,有纯与不纯的对比、纯与纯的对比和不纯与不纯的对比。只要严格地按照以上这种“九比较”的方法,才能区别出任何复杂多变的色彩。
关键因素四:水分控制和时间掌握
水分在水彩画表现中起着稀释颜料、湿润、衔接、渗化、洗涤等作用。水分的控制和水彩画的全部技术相关联,他关系到物象形体、色彩描绘和水彩画特点的发挥,是水彩画技法的特色和关键之一。水分控制和时间的掌握密切相关,在绘制过程中,画面上的水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时间着色,画面水分状况不一。着色、接色效果都是不相同的。着色时水分用量的多少与着色时间联系在一起,时间掌握不当,水分的控制也难以适当。在作画时,画面特定的水分状况要求在特定的时间里去着色;作画的特定时间又限定着水分的用量。
参考文献:
[1] 郑震等.高等师范院校水彩画教材,漓江出版社,1989.
[2] 张辉.浅谈色彩感觉的培养.前沿学术论坛,2009年2月号.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岗位群;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4-02
“教学做”一体化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其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2006年,教育部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课堂带进实验室、实训车间甚至校外企业,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中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又可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的教材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拟对其中的一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研究。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专业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都有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始终为学生的上岗、转岗和继续学习服务。所以,一体化教材要以完成打基础和服务专业课教学双重任务为编写方针。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应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彻底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架的弊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块,取舍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理论实习一体化的原则设计与编写,既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要从解决综合应用性问题的层面选择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全面素质培养这条主线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其理论知识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现场实际选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一体化教材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应避免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框架编写,所举实例要典型,讲解要详细,操作要具体,努力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突出特色。教材编写要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遵循认知规律,结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编写。谋篇布局时应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职教思想,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的目的,为高职教材的开发提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借鉴意义的试验范本。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应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本着注重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致力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由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机械行业的岗位,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应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由“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574”专业课程体系。“5”是岗位基础领域,由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识读与绘制、机械二维绘图CAD、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5个学习领域构成;“7”是岗位核心领域,由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一体化电工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金属切削加工与工艺技术、一体化数控操作与编程、一体化量仪与测量技术、一体化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一体化CAD/CAM等7个“教学做”一体的学习领域构成;“4”是岗位扩展提升领域,由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工艺与夹具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专业选修课组成。
教材的创新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专业模块。以技能训练课题为基本单元,打破学科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按照实训的需要融入实训(技能训练)课题中,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课题模块按照需要组合成模块课程。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要求为基础,按照钳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为9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为一个一级模块。将一级模块细分为二级模块,如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模块划分成划线模块、錾削模块、锉削模块等9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模块,如锉削模块划分成锉削面、锉削长方体、锉削六角体、锉配及曲面锉削等三级模块。模块划分按照逐渐递进的原则,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按照专业模块划分,对第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实习课题,明确课题目标任务、设计加工图纸、确定技术要求、实训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实训的需要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设计,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
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使前后课程互相衔接,浑然一体。同时教材内容留有余地,要编写提高模块即基础类课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应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基本素质的要求;如《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中插装阀组成的回路、叠加阀组成的回路等属于提高模块,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项目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材开发与设计,要选好具有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及关键的、典型的、符合职业岗位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组织实施教学,通过项目案例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学生可以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项目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要有实用性,如典型项目可以是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选择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案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中采用了多个高级钳工技能鉴定标准中的案例和山东省技工院校钳工技能大赛中的实例,这样的案例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且可面向应用。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原则 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相匹配,二是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能体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结合。课题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核心技能融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企业生产特性、生产管理规范等融入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螺旋上升原则 项目设计应根据专业目标,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在《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中,由直齿圆柱齿轮、阶梯轴、向心球轴承、平键、支撑板、轴承端盖等构成装配典型平行轴传动机构作为工作任务。要使学生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啮合、安装齿轮的轴、轴与齿轮的平键连接、轴的支撑结构、向心球轴承的预紧和密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实现该机构的装配与调整,总结出本机构适用场合和设计要点。同样可设计出圆锥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等典型机构,这些机构组合成机床的传动部件,部件与部件装配构成机床,这样各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就形成了逻辑关系。
(三)教材结构与“任务驱动”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每个学习课题任务的内容编排按“安排任务目标及要求介绍完成任务的理论知识介绍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实习操作要领提高认识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任务评价”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升华,概括出其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目标任务 以图纸的形式介绍任务,并安排具体任务,使学生明确需要干什么。
目标及要求 通过任务实施,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技能要求。
知识准备 系统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要领,并引导学生以讨论、集中讲解、自学等方式加以掌握。这些知识点都是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因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
任务实施 介绍完成任务所需设备、器材、实施步骤。使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介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启发性的任务的具体实现步骤。从任务到结果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其方法就是“工作过程导向”。过程中有教师引导总结,预备知识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揭示了零件加工的方法和规律,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任务评价 评价手段应与教学模式的改变相适应。任务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就是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文明生产情况、遵守劳动纪律情况、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作出评价,最后根据个人、小组、教师所做评价按比例综合形成个人的总成绩。
按照任务驱动编写思路组织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内容,要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教材建设的策略
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学院院长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指导,正、副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相关专业带头人都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应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应聘请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的建设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企业指导机制。为推进高职教材建设,我院邀请了济南第二机床有限公司、济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济南第六机床厂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高职教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调研与分析,编写方案设计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完善等诸多环节。将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程序、先进工艺操作方法、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等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写入教材,突出了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师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能力 一是要积极深入企业,加深对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了解,并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能力;三是要以立项形式搞教材开发,提高教材开发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参加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能力。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建设“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符合当今高职教育的需求,能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技能学习者的最大潜力,能给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职业教育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李俊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
[2]刘新燕,赵朝,李轩.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高世杰.教材建设及编写的实践与体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丁洪东.浅谈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18).
[5]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6]何佳兵.肖军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