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1篇

鲁迅先生一生非常珍惜时间,但与此同时,他却从不把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情趣看作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他以此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养护身心。

鲁迅先生的第一个业余爱好是篆刻。他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便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其次,鲁迅先生喜欢猜谜语。孩提时,鲁迅先生的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在他用过的一百多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目)”之意。

除了上述两个爱好之外,鲁迅先生还非常喜欢种花木。鲁迅先生一生喜爱花木。少年时,鲁迅就读了不少有关花木的书籍,如《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时,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鲁迅先生还有一个爱好是看戏文。他从小特别爱看绍兴戏。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一个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他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晚年定居上海后,鲁迅在繁忙的写作之余,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2篇

对于本课,我有这样的两点思考:其一,我得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进而产生敬佩之情;其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开头提出疑惑,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最后得出伯父是怎样的人,解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很纠结的就是: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文中的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抓句子“他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体会伯父的亲切和蔼,他话的弦外之音,没有批评却让我感动羞愧。还做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所有的少年儿童的关注,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通过读来呼应开头我失去伯父时伤心难过的句子,感受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是多么让人心痛。第二件事情,抓住难点句子“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伯父的风趣与幽默,结合资料理解难句。在社会背景下,升华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他的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精神,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再次用读呼应了作者开头失去伯父时的伤心难过,升华为那难过是全国人民的难过。第三件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在救车夫这件事里,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浓墨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体会鲁迅先生那一动作――“半跪”,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同时,在这部分内容里,我还设了练笔,从他的严肃的表情里,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继续升华鲁迅的人物形象。第四件一带而过,最后得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全文,渗透写法,把握文章结构,最后以本单元最后一课《有的人》结课,体会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结束了教学后,老师们反响特别好,都觉得上得太好了,听课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这个人,而且有好几个老师居然都掉泪了,都觉得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语文课,他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温暖了,震撼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听了丛老师以下三方面的点评,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所谓的升华都有败笔之嫌,我所谓的浓情也有淡化“文”之根本的嫌疑。总体来讲还算凑合,尽管不太好,也不能算作是失败,现找出不足,以思之,改之。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

丛老师说:“你把作者给读没了!课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不是《鲁迅先生》!”听了丛老师的话后,当时并不甚理解,我课后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我的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整堂课的教学,想着丛老师的这句话。我对学生做了一个测试:用几句话来谈谈你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学生们写上来了,我一张一张的读着,孩子们写得太好了,太全面了,就和我们成人所认识到的鲁迅一个样。可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回答都是:鲁迅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而没有一人说伯父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

这回我懂了,我明白了丛老师的话,学生们眼里只有鲁迅,只有我们成人认识的鲁迅,而没有作者,真的把作者给读没了!这可是周晔在写自己的伯父,是周晔记忆中的伯父,记忆中的事情,而回顾整堂课,我却忽略了作者的立场。如:第一件事,就是伯父对我的关爱,我却升华到了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把我心中的鲁迅强加给了学生;第二件事,就是笑谈碰壁,作者感受伯父的风趣幽默是那时她的心情与感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伯父依旧那样亲切。我把伯父拔到了革命家的高度,的确忽略了作者的存在,倒像是我在写鲁迅;第三件事就更是了,透过这件事,把鲁迅的形象升华到了孩子们的心中,而作者就站在图的旁边看着呢?是周晔亲眼所见的事,怎么感觉成了我在讲这件事给学生呢?完全忽略了周晔目睹此事时,她的心情,她的疑惑,她的冷,她的感受都没了。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天呀,我到底是怎么解读教材的呢?怎么居然把作者给解读没了呢?我这算是侵权吗?罪过罪过!善哉善哉!

二、“走近”鲁迅先生与“走进”鲁迅先生

在重新解读教材之后,也解读了单元主题,“走近”鲁迅先生而并不是“走进”鲁迅先生,一字之差,大有不同,“走近”是接近,慢慢地走近,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去认识,而不是成人一股脑的把自己心中的鲁迅全塞给孩子。不用学生一下“走进”,走进去是不现实的。这得给孩子们一个认识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去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一个成人的立场拔高了本课的教学,丛老师认为我把教材解读得偏,而且高,正确的解读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我站在孩子的立场,那么作者就不至于丢了。

三、“感性的语文教学”与“理性的语文教学”

丛老师讲:“一课一得,得点啥呢?得点写作方法,得点感情朗读。”这也是课前所纠结的问题,对于写作方法,一直在心里想着,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渗透着,如:写人物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几件事来体现他的形象,还有文章的结构,只是没有做实,做细。

丛老师还讲:“老师为学生做得事太多了!”情感的弦荡起来,是学生通过读文荡起来,而不应是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后才荡起来。总之就是,这堂课的情感氛围太浓了,情浓而文弱了。语文是感性的东西,语文老师更容易是感性的人,而在课上,我们必须得跳出感性理性地看待语文。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3篇

 

当今社会,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提出:“影视片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它还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求知途径

 

影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影视教育向语文学科自然延伸,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把它融人语文学习资源建设中和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观察、解读、演讲及写作能力影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

 

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影视教育的目的。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可作为学生解读课文的切入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深人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主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使学生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视作品思想和某个场景进行解读评议、写作演讲,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

 

极性

 

影视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是学生获取美感的重要源泉之一。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一项合适的影视教育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其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通过观看影视片提升了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延伸

 

影视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将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扩大了课堂内的知识容量,突破了所学课文内容的时空限制,使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认真自信的品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增强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0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了“爱国、立志、成才”的“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中小学生校园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徐汇区一所学校结合高一语文的鲁迅作品课,以鲁迅先生为揩模,以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引领学生,借助《鲁迅》电影观摩,开展“鲁迅”影视主题活动。

 

(一)“鲁迅”影视主题活动的流程及环节

 

1.组织全体学生观摩电影《鲁迅》,直观逼真地带领学生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最后十年工作生活的情景,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句慷慨之词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看完影片之后,他们写下了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2.在语文课上品读鲁迅作品,体会民族之魂形象。

 

当看过的镜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中再现时,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文学作品的深奥与耐人寻味,伴随影视形象的记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鲁迅先生的战斗形象和慈父形象震撼着师生的心灵。

 

3.走出电影,走进社会大课堂,理解学习鲁迅的意义。

 

影视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贡献,理解今天学习鲁迅的意义,高一年级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与实践活动

 

(1)收集鲁迅的资料,梳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认识鲁迅以笔战斗的光辉一生。学习鲁迅文学作品,认识其深刻与伟大;对鲁迅作品分类归纳,辨识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特点与意义;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鲁迅的“韧”的战斗形式,了解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之情,了解鲁迅不朽的力量,鲁迅民族之魂的核心正是鲁迅先生那赤诚的爱国之心。

 

(2)参观鲁迅纪念馆。在教师带领下,研究小组参观位于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走进伟人,回顾他光辉的一生。

 

(3)瞻仰鲁迅墓。研究小组瞻仰鲁迅墓,寄托学生们的哀思与崇敬之情,并将参观的照片和整理的史料带回语文课堂,展示、汇报、共享资源。

 

(4)瞻仰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小组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瞻仰左联五烈士墓碑,寻访鲁迅先生战斗的足迹,为了“忘却的纪念”,认识“生命更有意义”的主题。

 

(二)“鲁迅”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影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影视教育与社会课堂相结合,影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媒介。高中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作品也较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作品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的鲁迅影视系列主题活动中,高一年级各个班级的鲁迅研究小组深人探究,取得了学习、研究鲁迅的多方面成果。

 

一是解读鲁迅。研究小组各自选取电影《鲁迅》中的一个场景,以相关的鲁迅文学作品和其光辉的生命片段,来解读鲁迅的思想。二是演绎鲁迅。慷慨激昂的朗诵、惟妙惟肖的影视配音、别开生面的鲁迅演讲再现、模拟采访鲁迅等表演,让学生走近鲁迅。三是学习鲁迅楷模。通过多元的影视主题活动,激发其参与,借助学习的怡情与迁移作用,引领学生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激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精神,点化“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德育目标。四是化为行动。汶川灾情,牵动学生们的身心。祈祷的烛光不会熄,血脉相连民族凝聚力不可摧,师生以义卖、捐款的实际行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时代责任感。这是时代的民族之魂,鲁迅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坚强不屈。

 

借助影视这一综合艺术媒介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让学生走近鲁迅,让学生怡情自养,在研究活动中感触鲁迅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操。文学与影视相结合,深刻与形象相结合,让学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形质俱美的效果,促进了语文教学,充分展现了语文的魅力。通过“鲁迅”影视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回到课堂。师生从参与者最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研究的创造力,共同打造了一堂属于师生自己的影视与语文教学课。

 

三、发挥彩视教育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索视角和全方位的感知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维的信息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的精神、人文、科学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掘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价值,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影视教育资源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此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认识、选择和把握影视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资源的应用价值,将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富有成效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成为具有更多影视知识和语文教学经验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担当着影视教育前期准备和教学设计的责任,要做好有关影视作品信息方面的储备和材料方面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些具有良好的启迪性、独特感染力的影视资料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影视教育活动

 

影视教育是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的。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属于名著、名篇,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名著中深奥的思想。将这些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引进课堂教学,可以真实生动地展示这些名著的时代背景、情节、人物,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通过收集作者生平资料和事迹、影评课、参观访问等影视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间的局限,走近作者,缩短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辨识与探究,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三)将影视中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内化

 

审美情感具有选择交流、益智创新的功能,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像,创造美也需要想像。而这种想像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影视教育资源的特点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画面生动、赏心悦目,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学生获取审美情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审美情感的内化,重在形象感染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教师要把影视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人语文教学,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节和镜头,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理解、认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陶冶审美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感情的内化。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熏陶的增强,经历多次的审美情感的内化,由感知理解转化为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崇尚、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

 

(四)引导学生对影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题材及形象感人的场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扩大了学生的感受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场景,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充分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影视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对由观看影视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研究讨论的材料,帮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层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

 

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当和适时地引入影视作品。适宜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让学生看得懂的、普遍喜爱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片。适当,就是克服随意性,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影视作品,有计划地开展影视教育活动。避免以影视画面替代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讨论,避免因过度的影视教育活动加重学生的负担。适时,就是配合教学进度,切合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转折或者处,适时引入影视作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或社会上、学校开展的重要活动,放映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受到深刻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梦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学刊,2004,(12).

 

[3]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4篇

孙伏园是中国现代著名报人。他主编的《晨报》附刊和《京报》副刊,兼收并蓄,栏目繁多,后来都被称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后来,他还发起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报刊兢兢业业。鲁迅记叙说,孙伏园为了这些报刊,“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孙伏园在编辑这些报刊时,发表了不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恐怕就是他编发了鲁迅的《阿Q正传》。

那是1921年,孙伏园在《晨报》附刊上新开了一个“开心话”专栏。他向鲁迅先生约稿。鲁迅先生后来说,“阿Q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但是由于孙伏园“笑嘻嘻,善于催稿”,鲁迅才决定动笔写阿Q。鲁迅动笔之后,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鲁迅被催得没办法,只得在“连好好地写字的地方也没有的”情况下,一段一段地写下去……

《阿Q正传》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连载。孙伏园深知“阿Q”的价值,所以他不但自己时时督促,还不时地宣传这篇小说,动员别人作鲁迅的促进工作。他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到,“《阿Q正传》似乎有做长之趋势,我极盼望他尽管宽心地写下去……有许多平凡的生活,要是没有人写他,真是恐怕永久不会见书面的了,岂不可惜。”

鲁迅写了两个多月的时候,孙伏园因故离开北京。《晨报》另一编辑他的职务。这期间,鲁迅把第九章“大团圆”交了出去。1922年2月12日连载结束。后来鲁迅诙谐地说,“待到孙伏园回京,阿Q已经被枪毙一个多月了。”阿Q被鲁迅“枪毙”了,阿Q的形象却走向了万万千千的读者,后来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

如果没有孙伏园当年的约稿,鲁迅当时也许不会提笔写《阿Q正传》,所以,我们说《阿Q正传》问世,孙伏园功不可没。换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孙伏园是阿Q的“催生婆”。写作此文时,已经无法去作孙伏园先生的“专访”了。我们不知道他在《阿Q正传》的约稿、编辑和出版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但是,有三件事我们可以特别注意:

第一件,孙伏园在自己编辑的《晨报》附刊和《京报》副刊上,先后刊登鲁迅的译著多达一百来篇。

第二件,鲁迅曾经满怀感念之情谈到他的稿子在孙伏园那里受到优待:“一是稿子一去,刊登得快;二是每千字二至三元的稿费,每月底大抵可以收到……”

第三件,1924年10月,孙伏园因为《晨报》总编辑把他决定采用并已付排的鲁迅的散文诗强行抽去,愤而辞职以示抗议。

由此,足见孙伏园对鲁迅的尊重和景仰。

这就进入了本文的主题。

――作为编辑,职责的神圣就在于为读者推出精品之作。编辑获得精品之作有三条渠道:作者送上门;别人推荐;自己约稿。前两者的关键是在于编辑识货不识货,这有另文另议,不去说它。后者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约来精品。编辑向作者约稿,作者给你不给你,给你的是哪等货色,绝不是很随意的。就像编辑会掂量作者的分量一样,作者也在掂量编辑的分量。你对作者有起码的尊重吗?你对作品有足够理解吗?你对稿件的编排合适吗?

编辑,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报刊赢得读者,首先就要赢得高水平的作者。要赢得作者,一靠业务水平,二靠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在先――因为你在拿到作品之前,无从显示业务水平。

孙伏园――鲁迅――《阿Q正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启示。

本文线索来源并资料参考:

(1)陈漱渝《尊重老作家培养新作者》,见《编辑杂谈》178页。

(2)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我和〈语丝〉的始终》。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5篇

素有“名士之乡”美誉的绍兴又多了一段云集诸多当代名家的文坛佳话。10月28日,铁凝、金炳华等中国作协领导,文艺局局长杨新贵,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与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评委们以及绍兴当地领导聚集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共同见证了“鲁迅文学奖作家作品展”的开幕。这次展览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绍兴市政府联合举办,集中展示了这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者生平简介、著作、手稿、照片、图录、获奖证书等文学资料以及有关获奖作家、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文章近180余件。

陈建功在开幕仪式上讲话说,鲁迅文学奖作家作品展蕴涵着中国当代作家奉鲁迅精神为旗帜在人类精神版图上探索的足迹。中国当代作家积极响应人民和时代的召唤,创造了许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精神产品。他们用崇高的精神去启迪人们的思想,用优美的形象去感动人们的灵魂,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人们面对生活,充分体现出热爱真理、热爱正义、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情怀。

作家们在开幕仪式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参观。有人在获奖作家的手稿前驻足凝视,有人在展板前默默吟诵同行们的创作心得。“只要活着,就要写作,这是自己的生命”,这是史铁生凭借《老屋小记》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时的创作谈。王安忆告诉我们:“写小说其实都在寻找道德的力量。道德是很重要的,现代人也许以为谈道德已经落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依靠别人的道德生存,你要冲破道德,首先你是有着别人的道德依靠才可以冲破,我们每个人都依靠别人的道德存活。”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者晓航则说:“以一个朝圣者的宁静追求真理与神性,以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审慎观察与评判现实,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狂热与忠诚用文学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以一个末学后辈的感恩之心面对赐予我恩惠的老师与朋友们。”有人说,细细咀嚼当代名家们对文字和生活的深刻领悟,仿佛与他们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让人不由得感动于其中厚重的历史感和扑面而来的亲切感。

参观结束后,作家们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感受就是“惊喜”与“感动”。有的作家告诉记者,鲁迅文学奖作家作品展陈列于鲁迅先生的家乡,陈列于有“鉴湖越台名士乡”之称的绍兴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上,自然是最为适当的选择。作家们动情地表示,这次能来绍兴接受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并见证自己的文学足迹留在鲁迅先生的故乡,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道路上更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