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性教育

大学生性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性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性教育

大学生性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西省 大学生性教育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09-01

一、山西省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

笔者就山西省在校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92%。其中男女被试比例:6.7:3.3。

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展性教育是必要的,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所处环境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形式的性教育。高校存在性教育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性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身心需要和社会文化的开放程度。90.7%的大学生承认学校从未将性教育作为正式必修课程。

目前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性知识是关于异往。高校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反映情感问题遇到的困惑最多,迫切需要正确的指导,男女没有太大差异。其次,68%的大学生对包括性伦理道德、性生理、性心理、预防性病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知识迫切渴求。

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性知识主要来源还是通过书籍和媒体,而通过学校教师获取的性知识仅占7.7%,很多大学生反映所在学校根本没有专职的性心理、性健康教育的老师。

二、山西省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传统束缚,重视不够。性教育的尴尬境地就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认为性是“君子不齿于言”,使得国民形成了对性的极保守的认识,也使得教育者忽视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延绵至今,当今的性教育教学和研究一直受到社会舆论相当大的阻力。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基本上是避而不谈,更不用说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相关研究和理论推广。

(二)高校性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首先,高校中几乎无专职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性教育只是在部分高校作为选修出现,远不能满足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性病、艾滋病知识和防御技能的需要。课程用书也多为授课教师自编自著,校内出版。其次,性教育断层,问卷调查显示有33.6%的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学校性教育。

(三)家庭教育对性教育的忽视。家庭作为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在所有性教育者中占有先天性的绝对优势。很多中国家长受制于保守的传统观念,本身就严重缺乏性知识,性道德,不重视、不关心子女的性教育。

对于已经升入大学的孩子,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明显减少,不少家长也仅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闻不问。严伟光教授指出,“在权威型的家庭中,一些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对恋爱期间的孩子横加干涉,导致孩子的正当欲求无法发泄,产生了畸形的心理投射,走上性犯罪道路。”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青少年的发育成熟期均较上世纪大大提前,生理的成熟必然伴随着心理的成熟。大学生作为性教育的主体,其性心理带有随意性,开放性,对性道德和自我保护缺乏认识,在家庭回避、学校敏感、社会不良信息引诱三重作用下,往往会造成偏激,终成恶果。

三、山西省高校性教育发展设想及问题解决策略

(一)学校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内容及教材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性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教材的编写应具有科学性,指导性,不仅应有教学用书,也要有供查阅的学生用书。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设立性教育为公共必修课,在授课时,决不能应付了事;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开展讲座、咨询等活动。师资建设:应培训专职的教育者来担当,性教育老师应兼有生理学、医学、人体保健、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社会方面――最复杂的因素。国家应适时加大对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对性教育师资的建设。各教育管理机关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高校性教育的监管。各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障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优化大学的社会舆论环境。国家应对网络、通信、出版等行业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此外针对于网络还可以建立与黄色网站相对的免费健康网络平台,并鼓励全社会监督举报网站。

(三)家庭方面――最基本的因素。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明白大学期间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孩子的恋爱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宜输不宜堵。家长应和辅导员保持一定联系,及时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状况,不能让孩子成为断了线的风筝。大学生的性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通力合作,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反馈模式,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大学生自身――最核心的因素。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伦理观。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尊自爱,应认识到对性知识的了解是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所必需的功课。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在学习优秀新事物,结识优异人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和审美情趣,并让审美化为性教育改革的基本路线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锐等著:《大学生性观念调查与加强性教育对策浅析》,《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王雪松著:《20世纪上中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及实践》,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胡珍岩著:《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大学生性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性知识;独立学院

我国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性健康教育方面应以独立学院应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背景,探索出有效的教育规律。由于大学生处在18~23岁这个年龄阶段,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趋向成熟,其性兴趣、性需求、性冲动的程度也随年龄而逐渐增加,大学生应有与其年龄和文化相应的性知识水平。高校需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适时、适度的性健康教育,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体验类型之间的关系。

1.独立院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认识

1.1独立院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

据调研分析,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性的认识中,58%认为基本了解,32%认为了解很少,6%认为非常了解,2%认为有专业研究,2%认为完全不了解,特别是女生对性知识方面了解更少。而在对性知识了解的主要来源中,28%来自同学朋友,27%来自网络电视,19%来自书刊杂志,10%来自家庭教育,家庭中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基础价值和启蒙意义。

根据2012年5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性知识及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性知识学校教育来源为44.2%,而我们对独立院校大学生性知识来源调查学校教育为7%,说明独立院校大学生性教育知识较为贫乏。

据调研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性病传播的了解中,59%认为基本了解,30%认为了解很少,7%认为非常了解,4%为完全不了解。对于婚前中,45%认为如果有感情可以有,30%为如果准备结婚可以有,18%认为任何情况都不能有,7%有无感情都可以有。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性思想已经比较开放,82%认为婚前可以,所以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更应该完善。而对于人流,42%认为人流是正常的,14%不关注,6%无所谓,5%认为非常正常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被大学生认为是正常的,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性教育的缺失,没有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人流的危害和后果。

2.独立学院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

2.1性认知方面的偏差

根据相关文献收集说明,由于自古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性的文化形态的影响,这种原本质朴的性文化被隐晦、曲解,于是千百年来,在国人心目中,“性”成了奢、下流的代名词。性教育也就成了见不得阳光的“脏东西”。这种性认知往往导致性情感、性态度的矛盾与冲突,进而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反应。通过对相关心理机构的电话访问和医院的专家访谈他们也认为大学生在性知识方面存在偏差。

2.2性情感方面的偏差

由于受到西方“性解放”等思潮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性情感方面出现了偏差,根据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对婚前和同居的看法可知,“如果有感情可以有”高达45%的大学生是赞成的。

2.3方面的偏差

从调查数据分析和专家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表现在生物性需求更加强烈和迫切。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伴有性梦、性幻想等行为。但是他们还没有确立健全的性心理、形成稳定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以及对各种性现象、的认知评价还不够完善。

2.4大学生的性知识贫乏,获取渠道复杂化

伴随着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大学生普遍对性知识有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科学的性知识还比较缺乏,令人担忧。通过实地调查,大部分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网络电视27%、书刊杂志19%、以及同学朋友28%、学校教育只有7%多方面渠道相结合。

2.5大学生性教育内容相对狭隘,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短缺

根据我们电话访问和实地调查获悉,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陈旧和单一。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脱离大学生实际,更多仅仅涉及狭义的内容,只关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知识;而对如何看待性别差异。如何提高处理自身性问题和两性关系的技能,如何适应爱情和婚姻以及树立正确的性态度等等问题均缺乏教育和指导。通过实地调查显示,41%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说自己学校没有开设关于性知识与健康方面的课程;44%的大学生认为不太清楚,仅仅只有15%的大学生认为有开设过性健康方面的课程。

2.6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衔接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根据我们社会调查和文献收集得知,学校是进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环境,而家庭和社会也是进行性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的性道德观念、父母对婚姻的态度以及社会大众媒体、社会舆论、网络传播等对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关联的教育系统却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从而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方面的科学教育和指导。根据实地调查得出:50%的同学认为中国的性健康教育不是很到位,39%的同学认为很不到位,而且还有9%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10%的大学生关于性健康知识来源于家庭,7%的大学生来源于学校。

3.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开展活动为平台,合理开设理论课程,建立性健康教育育人体系

3.1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合理开设一系列性健康教育课程

独立学院可以从改变观念入手,加强对性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划,将性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平台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当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正确地对待。并予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和制定教学计划,并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的集中传授和性价值观的集体教育和指导,切实推进独立院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性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健康教育。

3.2引导和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性健康教育活动

在独立学院的性教育过程中要以大学生为主体,重视大学生性生理、性心理的发展规律,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性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通过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和名师大讲坛,采取对话交流、演讲、影视欣赏、主题讨论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3.3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已有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机构促进独立院校学生性健康教育。通过平等与真诚的询问、引导、交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并针对大学生个体的性健康方面的问题或困惑,及时予以咨询、辅导和解决。独立学院要积极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两种主要咨询途径,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预防大学生“性”的问题而导致各种悲剧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大学生性健康咨询与辅导的特殊性,高校辅导人员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校园网上聊天室等多种途径,为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其性压抑、性冲动或性困惑及时得到舒解和释放。

3.4加强家庭、社会为补充的性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助作用

家庭和社会是对大学生惊醒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环境、父母的引导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性价值观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性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独立学院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性教育课程,满足大学生对性科学知识的一系列需求。通过科学安排性健康教育课程获取正确的性知识,通过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调整性心理;通过有益的自主活动形成正确的性观念;通过家庭引导、社会媒体宣传和教育培养确立大学生的健康的性价值观念,最终实现大学生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银河.李银河性学心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2]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吕欣欣.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海南师范大学.2007

[4]郑涌.青少年学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张国仁,杨金花.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

[6]贵州商报.《大学生,你的性健康知识有多少》2012年10月18日

大学生性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思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占据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而且还呈增长的态势。这一群体相较于本科学生知识水平较差,录入学校的分数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学习自觉性不足,而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大。因此,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地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般都处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中的成年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一阶段是其身、心、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状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2.现行婚姻政策的宽松环境

目前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取消了学校学生不可以结婚的规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持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就可以双方登记结婚,无须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已达婚龄,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性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愈现重要。

3.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缺失引发的矛盾冲突

我国在校高职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18-23岁之间,此年龄段的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但大多数学生仅在中学里接受过非常有限且朦胧的有关性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性需要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与缺失的性健康教育以及对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不能预见或无心理准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而实际上,由于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的途径,除了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等媒体和朋友间交流外,极少可以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入校后无法获取正确的性价值观,从而使性健康教育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大学生一路走来,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见长,却在事关自己最为私密最为重要的生理健康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在整个青少年群体都需要恶补“性教育”的背景下,因为大学生离社会最近,因此也最显迫切。

4.进行性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是他们健康成长。面对现在大学生中同居现象及他们对此现象的错误认识和性病、艾滋病对大学生的侵害,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其自身或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高职院校应该切实把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顺利度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高职院校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有效形式

(一)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1.爱的教育原则,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

2.适度性原则,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

3.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等相结合,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真正奏效。

(二)教育内容

1.秉持综合性教育的理念,加强性卫生、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科学的避孕等知识传播,倡导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态度。

2.引入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关于两往、恋爱择偶、婚姻调适、养育子女及代际关系、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等等,也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开展性健康教育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与课外引导、知识普及与问题解决、多端切入与突出重点、学生自学与咨询辅导、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一是知识讲解与问题解答相配合。教师应该在讲解性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解答与性有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性健康教育由选修课程变为学生的终身课程。

二是以多媒体课件推动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性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严肃性,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师能引入多媒体,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动画、图像中学习人体构造、性疾病的预防等知识。

三是以网络、通信技术辅助教学。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性问题往往难以启齿,也害怕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分享,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通信技术,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

总而言之,性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是青春、鲜活的生命,所以,这种教育是一种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作为性健康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性的启发与教育对今日文明的意义,比任何时代都大。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内容丰富、导向明确,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邹放呜.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性教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3]方刚.大学性教育模式的思考―禁欲型性教育与综合型性教育之辩[j].中国青年研究,2008,7.

[4]李俭莉.大学生性教育内容探讨[j].中国性科学,2007,10.

大学生性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性观念; 性知识

A Survey on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hanxi

BAIJi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Lvliang University,Lishi Shanxi 033001, China

【Abstract】Sexual health is on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human health. A survey on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for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f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venereal disease(VD) and AI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xi , and to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dangerous behavior,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university students to obtain first-hand data about their sexual conception and knowledg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the features and problems for their sexual conception and provide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Sexual conception; Sexual knowledge

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其目标是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性的正常发育与健康成长。为真实了解山西大学生的性观念、性知识,我们自行编制问卷,对山西在校大学生的性观念、性知识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山西省3所大学的2479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284名(占51.8%),女生1195名(占48.2%)。

1.2 调查内容

课题组全体老师在查阅大量文献后编写一套涉及性道德观、性观念和性知识等方面的30道题的问卷调查,然后对共性热点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

1.3 调查方法

本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填写性别、年龄、专业,调查时要求每位学生按问卷要求如实独立填写。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待恋爱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有34.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是特定年龄特定环境的产物”,认为大学里找对象可以情投意合,彼此了解;有31.2%的人认为是“大学中填补空虚的方法”,精神太寂寞,谈恋爱也是一种消遣;有13.5%的人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他们认为没有谈过恋爱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有21.0%的人认为“一切随缘无所谓”,这些人相信缘分,认为“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所以大学生是否谈恋爱主要是由观念决定的,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性道德、性观念、爱情观。认识性关系中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塑造负责任的性角色。见表1。

2.2 对待婚前的态度[2]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婚前,“可以接受的”占问卷的25.6%,“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的”占36.1%,“慎重为好”的占14.3%,有24.0%的不接受婚前。其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双方的朋友关系稳定、双方正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是可以接受的。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开放性特点,恋爱的价值取向不再单一。恋爱以“寻找配偶”为唯一价值取向的观念在当今许多大学生头脑中已不存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恋爱观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但这种蔓延趋势令人担忧。另外,对婚前宽容度呈上升趋势,“婚前是个体的私人行为,只要双方愿意”的观念导致大学校园中非婚的随意性明显增多。可见,是由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由科学知识决定的,必须教育大学生用核心伦理道德观,如尊重、责任来控制自我。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主流还是应该肯定的。见表2。

2.3 对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的了解占问卷的32.7%,会使用的占30.7%,不会使用的占17.0%,未回答的有23.6%。说明大学生对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所占比例较小,大学生性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还有不少大学生对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意正面坦率接触性问题。因此,我们主张学校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应主要教会学生使用,使他们在进行时,健康受到最低程度的伤害。另外,告诫学生学会“安全”的方式,以促进性健康和个人生活的幸福。见表3。

2.4 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西许多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性知识方面的选修课,或者虽然已经开设但大多数限于单纯的生理知识。中国大多数家庭也还未将性教育提升到议事日程,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通过“课堂传授”和“家庭”两种渠道获取性知识的比例分别为15.6%和8.2%。现代传媒手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性知识的广阔天地,有62.5%的学生通过影视、书刊、漫画、网络、手机短信中的媒体信息等获取性知识,而且“同学间相互交流”,也成为大学生传播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13.7%。见表4。

2.5 对同居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赞成同居的比例高于女生(19.1%>10.2%),而反对的比例中女生略高(26.0%>19.2%)。存在这个方面的不同主要是基于同居后果考虑的。根据个案访谈的资料,许多女同学认为,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如果轻率地和对方同居,对自己的形象和未来极为不利。此外,同居所造成的许多恶性后果往往是由女生单独承担,对女生的身体和心理所造成的危害将是深远的。而男生往往较少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男生和女生在选择同居的理由上略显区别,男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其次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可以说是情爱与两不误;女生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共同的生活“更好地了解对方”,再就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让人觉得女生在维系双方的感情上面是很用心的。见表5。

3 讨论

3.1 大学生对性道德的态度

本次调查揭示,山西大学生校外合租、未婚同居,浪漫可谓达到顶峰。大学生校外合租过二人世界,经济问题、安全问题,无一不牵扯到这个社会的神经。至于闹出更大风波的,也不是少数。大学生的同居最后会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难题。去年某高校万般无奈之下,组织校园“警察”,来纠正校园情侣过份亲密的举动,实属无奈之举,此事虽遭遇网友无数口水,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此叫好。毕竟,一个学术圣殿充斥着男欢女爱,甚至大学生宿舍成为留宿异性天堂,这实在与大学的学术身份不符。有一些大学生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性自由化”、“性解放”等错误的影响,在爱情方面表现出没有责任感、没有道德观念的非常有害的倾向,作为“新观念”盲目仿效。这种倾向除了造成许多不良社会后果外,还引起了性病和艾滋病的严重传染。因此在山西大学中开展性健康教育,特别是让大学生正确地对待性已成为燃眉之急。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认同性道德的存在。这表明“性解放”等观念虽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冲击,但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以及大学生批判意识的提高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增强,他们绝大多数依然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

3.2 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获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大学生性科学知识相对贫乏,不能通过正规渠道接受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书刊、朋友、同学、广播影视,而来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较少。大学生性观念相对较开放,但掌握避孕、流产、性病等知识相对匮乏。更有甚者,相当比例的人直到结婚以后,仍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知识,造成许多不幸和烦恼。很显然,这种对待性的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是不正确的,无论对个人或社会都只能是有害无益。其实,性是与生俱来的,正常男性或女性到了一定年龄,都会产生和性冲动,都会具有的能力。但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必要的教育,人们就能自发产生有关性的正确认识。要具备科学的性知识,必然要进行学习。山西大学应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性教育应注重性知识教学与性道德教育的结合。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除授课外,还组织讨论、调查等,并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配合来实施性教育。大学生性教育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结论

大学生在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4.1 性生理、性心理困扰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由于性心理成熟明显滞后于性生理成熟,缺乏必要的来自家庭与学校的严肃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性困惑,主要表现在:(1)由于性知识的相对贫乏产生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困扰。大学生在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却对自身生理、心理知之甚少,不能正视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产生性焦虑、性恐惧与自我否定。(2)不正确的性观念下产生的性罪错感。有的大学生无法将高尚的爱情与“低级”的性联系起来,产生了与年龄不相适应的“性纯洁”感;由于行为而产生的性罪感;对正常的性冲动、性幻想产生的恐惧、自责甚至可耻感。(3)由于性压抑产生的心理困扰。适当的性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现,而严重的性压抑不利于大学生成才甚至是有害的。

4.2 性观念的错位造成的失范

本次调查表明,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有10.5%的恋人至少发生过一次性关系,值得引起重视。(1)大学生对性关系的自我认知模糊,特别是对因恋爱产生的性关系表示理解与宽容。(2)个别大学生将性错误地认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优势,缺乏尊严与羞耻心,甚至放纵自己的。(3)对性保持一种随便的态度,值得引起重视。由此可见,山西大学生性教育目前急需克服观念上的束缚,需要彻底改变那种“性教育说不得”的旧观念,将性教育放到桌面上来,扎扎实实地进行性教育改革工作,使大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也拥有健康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进而成为拥有高尚人格的社会群体。

参考文献

1 李淑兰,朱宏,谢桂琴.大学生性观念和性知识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9,18(6):3-5.

大学生性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韧性理论 经济困难大学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80

Abstra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physical quality, but also contains the mor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unity of the coordin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and can be called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strengthen the resilience the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healthy personality. At this st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ifference is more embodied in the economic aspect,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environment will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nce the improper adjustment will affect the futur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Mus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strategy implement.

Keyword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talent training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资源,对于它的培养教育需要坚持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原则。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近些年来招生政策的放宽,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就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家庭背景、经济等方面,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并不是很健全,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攀比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性格出现极端和叛逆,这对其未来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心理韧性教育就是通过正确观念的灌输,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以及消费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使其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1心理韧性理论的综述

心理韧性,即心理弹性、复原力以及抗逆力等等,它属于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来讲,就是个人在面对困难、压力以及挑战等所具有的一种良好适应状态,可以很好地调节身心状态。从特质论的角度来讲,它只是某一特定群体所具有的一种不怕困难,克服压力的内在特质,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不利于个体内在抗压能力发挥的。①如果把心理韧性只是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的话,就在侧面说明了不具备心理韧性特质的个体会有不良的发展方向,这样个体就很难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应对不利环境,只能是被动接受,这很明显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个体发展观。但是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属于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水平,而且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韧性所具有的适应意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主要有社会适应性、学业发展、情感适应等等方面,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对于它的含义正确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教育的作用

2.1 它是大学生保持和谐心理状态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会因为物质条件的不充足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起伏过于明显的话,就会导致大学生个人的心态消极,情绪低落,很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对自身的认识也过于狭隘,这对未来进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心理韧性教育下,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深层次解读,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心理韧性还可以是学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反应,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心理韧性越高,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身心各方面发展就越完善。

2.2 可以帮助大学生调动更多的个人资源,对生活学习压力正确处理

上述提到心理韧性越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也就相对较高,可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一个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可以适应逆境环境,而且在这种能力下,可以在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或者是心理创伤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最初的良好状态,能够经受较大困难和压力,对个人资源可以灵活调动运行,为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②因此,可以这么说,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会对在困难后能否正常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2.3 可以在压力解决时起到缓冲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可知,心理韧性较高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保持有积极的情感状态。这一群体对于自身认识较为全面,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有效控制,不会刻意的看重经济因素,在面对困难时,会积极采用问题中心的应对策略,具有很明显的适应性,不会因为困难而丧失斗志,相反,他们会因为困难而激发内在斗志,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并解决困难。

3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对策

3.1 提高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高心理韧性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心理素质因素又包含有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乐观性等等。对于心理韧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素有冲动性人格特质以及神经质人格特质等,要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就可以从大学生自尊感的提高、自我价值的满足以及积极归因等方面入手。③从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方面来讲,主要涉及到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教师通过定期举办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也会提高人际交流能力。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正确处理学习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来说,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还是需要依靠自身来实现的,也就是个体内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要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提高内在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从而保证学业取得成功。④

3.2 构建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从心理韧性的保护性角度来讲,它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氛围、父母间关系、家庭支持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讲,是会对心理韧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反之,家庭氛围不和睦、父母间关系不和谐等等都会阻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研究表明,亲密性较高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安全的家庭感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这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尤为可贵,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⑤但是,从现阶段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他们与父母之间在思想、文化以及消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会不可避免产生交流上的冲突,这就需要父母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维系两者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这对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

3.3 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韧性的地方,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就要从管理政策上关注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并将其作为重点,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营造浓郁积极的文化氛围。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客观上缓解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学校除了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外,还要在学生的精神娱乐方面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生活上,不会因为一直关注经济问题而丧失自信心,在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可以得到明显体现,对于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3.4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研究表明,在学生提高心理韧性水平的过程中,社会支持体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体系支持下,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会更有条件实施,并且自身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就需要在各项政策制定中切实关注到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构建和发展,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间关系、师生之间友谊以及教师的引导等等都可以看作为是社会支持,它们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是有重要作用的。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需要对经济困难有一个正确理性认识,将其作为成长学习中的一种磨练,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其他组织结构也要尽可能发挥自身支持作用,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成长,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各项开支要求,也可以由此形成奖惩机制,通过奖励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实践互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韧性。⑦与此同时,对于经济困难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会三者来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辅助,倡导正确标准的收费理念。

4总结

随着时代的l展进步,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及时解决优化,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中,在对其进行培养提高方面,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冯文明,周守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模型的建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16-19.

② 邵海英,林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7-8.

③ 张海莉.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④ 吕俊燕,孙D.高职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22):248-248.

⑤ 魏真.心理韧性――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