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范文第1篇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52万,大多居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的峨边与马边。彝族的祖先是从西北高原南迁的羌人与本地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汉代的窄都夷、斯榆、冉、昆明,唐代的白蛮和乌蛮,与后世的彝族有渊源关系。安宁河谷是四川境内彝族长期的活动中心。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在建国前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奴隶社会形态,建国后逐步废除了奴隶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彝族文化有自身的特色。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房层低矮无窗,其高楼式民居与瓦板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右斜襟的上装和多拓宽脚长裤,头顶留二三寸头发一小块,称“天菩萨”。头上裹以数丈长的青兰布包头帕,名日“英雄结”。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带耳珠穿丝线。女子穿多褶长裙。男女外出皆穿“擦尔瓦”披风,形如斗蓬。宗教祭祖活动由毕摩主持。

风俗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域风情;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28-01

民族及地域风俗习惯是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其民族及地域发展的特色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共同心理感情,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

加强校园民族及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偏见与猜疑心理,让更多的学生去认可、接受不同民族及地域的风俗习惯,促进同学间良好关系的发展,建立深厚友谊。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在大学校园里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小受到本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及地域风情有着深厚感情,对其特色文化、、服饰及饮食习惯有着本能的向往,但在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或多或少的逐渐被同化、庸俗化,甚至有消失的现象,特别是在当今教育条件下,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减少了深入接触特色文化及风俗的机会,能把家乡的文化艺术带入大学校园的就更少。

在大学校园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及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与热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实现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良好传承,加强校园民族及地域风情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二、分析原理

1.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也少有传授民族文化这方面的,有时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不需要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贬抑。

2.社会生活大众化,民族及地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观逐渐面向大众化、现代化发展,日常服饰及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大学校园中,大多不具备对民族习惯坚守的条件,有些学生甚至对本民族及地域文化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文化,思想上行动上有抵制,渐渐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生活习惯。

3.学生对本民族及地区以外的文化习俗存在偏见。少数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宣传过少,多数学生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了解甚少,在生活中往往是避而远之的现象,这极大地阻碍了同学问友谊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1.组建民族及地域文化社团、联合会,培养学生学习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学生在社团文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组建民族社团,让更多的民族文化爱好者集聚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学校也要加强对社团的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精髓,推究出新,培养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让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意义,更鲜活、更直接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适当的开设民族及地域文化习俗介绍选修课。在大学教师队伍中,不免有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的老师们,聘请相关老师及社会民族艺术培训老师,对不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让更多的风情习俗走进校园,让学生更多的接受不同文化习俗,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习惯,促进各民族及地域文化在校园中传播。

3.组织以民族及地域学生团结交流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每逢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可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歌舞升屏,欢聚一堂,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领略不同文化特有的魅力,给全体师生别开生面的精神会餐。

4.号召学生参加帮助民族长辈、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旨在传播社会博爱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号召志愿者学生走进民族社区,慰问民族孤寡老人,给他们送上精神辅助以及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担当民族友好使者。走访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学生,询问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风俗文化范文第3篇

1萨满教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格局的影响

清末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吉林纪事诗》中,有这样一首:“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

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树枝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开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数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的东南方向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2萨满跳神是东北地区居民消灾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萨满教观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萨满治病也主要是通过祈神诊病,跳神治病的形式来实现的。跳神治病是萨满的重要神事活动,无论是萨满,患者及其亲人,还是参祭的群众,态度都极其认真,整个治病过程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萨满跳神主要经过请神、降神、送神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萨满通过脱魂或凭灵,即使灵魂出体或降神附体来诊断病情,并根据病因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除祛疾患的目的。古代萨满治病多恪守族制,谨依程序而行。延至今天许多仪式已经简化。

拜请萨满,病家请萨满治病,必先拜请萨满,以表示对萨满的尊敬和虔诚信仰,由“博”接待(男巫,二神)并经过“鄂都干”(女巫,大神)的同意,可以治病。

2.1请神,“博”和“鄂都干”身穿萨满服,身佩九块铜镜,身带六个飘带的围裙,用单面法鼓,通过吟唱神歌,萨满呼唤着栖居各方的神灵,向他们传递着请其降临相助,为人治病的信息,与此同时萨满还在二神的协助下,以击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愿。

2.2降神,就一般程式而言,萨满在歌舞一段时间后,其声调和动作由慢而快,由缓而急,进而转入激烈的狂舞,并有诸多特异的表现,被视为已将神请下,附于萨满体内。在神附体后,萨满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判断是实病还是虚病,并据此采取措施。

2.3送神,降神治病结束后,萨满要将请来的神送走,送神的仪式较为简单,萨满也通过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归位,只不过不像请神那样虔诚恭敬。

3萨满教对东北民间曲艺的影响

东北民间说唱在发展上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清朝中叶为分水岭,在东北地区基本是世居民族。其民间说唱内容,主要形式是说唱民族英雄史诗和巫歌。英雄史诗一般多产生于满族和蒙古族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阶段,巫歌则是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所唱的曲调和内容。东北地区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有些萨满本人就是民间艺人,满族说唱《尼山萨满》也是以萨满治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满族除长篇说唱如《两世罕王传》、《红罗女》等外,还产生了以“靠山调”等民间小曲演唱的《老姐叹》等短篇故事。其流传形式主要是“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4萨满文化

萨满教在民间留传许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为现今研究萨满以及地方发展提供了依据,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因素。神话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深奥而神秘的精神家园,神话是早期人类文化的结晶,但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绝迹,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地区至今流传着关于驴头太子、以及各种女神的传说,在当地也出现了特有的大布苏文学。

5萨满教的地域性

萨满教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信仰观念、祭祀内容与形式,祭品的种类,祭场的选择等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地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力越低下,人们对地域的依赖性愈强,而这种依赖感正是原始萨满教产生与存在的重要根源之一,人们对地域环境的情感在萨满教中得以宣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萨满教的地域色彩,在萨满教观念中,神灵都各有祈居和各自的管辖范围。对氏族地域环境的重视,反映在萨满教中,就是对地域神祈的敬祀。因此,北方诸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习俗,凡因迁屋、狩猎、捕鱼或从事其他劳动而要离开旧址时,必定要打扫整洁,掩埋污秽杂物并杀牲谢神,离开旧址,行前举行谢神的仪式时要在主要的林莽、石崖、路口刻画路神,山神像祝祭。到了新的居址,必先由萨满杀牲献血诚祭,各个氏族部落传统的祭礼也深手地域环境的影响,狩猎民族对山神、猎神的崇拜尤为突出,渔业民族更为重视对江神,海洋的祭拜,草原游牧民族则以天神为主要崇拜对象,各氏族的祭礼也因地域环境和崇拜对象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强烈的地域文化是萨满的特色。

萨满教的衍生物,不是萨满教本身的错误而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糟粕,我们在对待萨满教这一传承久远的宗教的时候,要抵制其不好的因素,发扬积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出版社,2003年9月

[3]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

[4].《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风俗文化范文第4篇

一、英美人士对个人隐私很避讳,不主动打听别人的事,也不愿他人打听自己的事

中学生都知道,英美人士见面后打招呼,一般只是礼貌地说声“Hi!”或“Hello!”或“Good morning!”或“How are you?”或“Nice to meet you. ”翻译成汉语就是“你好”,“上午好”,“见到你很高兴”。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交际用语。而我们中国人见了面却表现得很亲热,有时候甚至拉着对方的手,问东问西,“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你家人都好吗?”如果对一个外国人这么说,他会感到很不舒服。英美人士认为,个人收入、婚姻状况、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兴趣爱好都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无权知道。如果你向他们打听这些事情,他们会认为你在侵犯他们的隐私,他们会很反感。因此在与英美人士交往时,我们千万不要问这些事情,除非他们自己主动提起。

二、英美人士注重民主、平等的关系,且坚持自力更生

等级制度在我们心中虽然不能说是根深蒂固,却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一般存在较重的敬畏之心。英美人士则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他们认为不管老幼、贫富、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在与他人交往时,不管对方地位如何,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英美人士在称呼别人时,一般用“Mr”“Mrs”“Miss”“Mz(女士)加姓氏”进行称呼,如Mr.Brown,Mrs.Smith,有职务的就用“职务+姓氏”进行称呼,如Doctor Smith,Professor Brown。在家庭成员的称呼上,中国人无论内亲还是外戚,称呼是相当明确。如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中,有叔叔、伯伯、姑父、姨父、表叔、表大爷等汉语称呼,在英语中一个单词Uncle就可以包含上述称呼,同样姨母、婶母、姑姑、伯母等称呼在英语中是同一个单词aunt,只有father,mother有唯一的含义,而brother,sister,grandfather,grandmother 意义指代也不明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只是因为英美人士不太看重家庭关系和个人背景。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识,16岁以后很少依靠家庭成员生活,青年学生往往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挣钱,自力更生。而我们中国恰恰相反,这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中国人对长辈习惯称呼为“老人家”“您老”“赵老”“张老”被称呼者欣然受之,如果直呼其名,那简直大逆不道。但在英美国家,小孩可以直呼爸、妈、爷、奶的名字。被称呼者不会生气,别人也不会惊讶、指责。相反,如果老年人被别人称为“老人家”“您老”,他们才会生气。因为他们一直希望自己年轻,能够自食其力,一旦老了,就无用了,就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废物。所以英美国家的老人很反感别人称自己为“老人”。在我们国家,提倡尊老爱幼,对老人提供各种帮助。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我们国家认为这是尊老敬老的表现,但在英美国家老人们很难接受,也很少有人给他人让座。

三、英美人士在表达方式上比较直率、坦荡

风俗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 廉政文化建设 企业

近日笔者阅读了陈勤建先生撰写的《廉政文化与民俗》一书,书中通过对乡规民约、行业规范、家风家训、民间组织、习俗良知、人生交际等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廉政文化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多角度诠释了廉政文化的内涵。笔者对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风习性的文化意识,却对人的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具有着极大影响力的现象深受启发。

1 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1.1 民俗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书中谈到在乡规民约中可以看到很多推崇道德建设的条款,如彝族的著名经典《苏巨黎咪》中关于对本族社会道德的依赖关系描述:“家庭和睦寨邻亲,寨邻和睦是第一。寨邻和睦地方安宁,地方安宁是第一。地方安宁风气好,风气好是第一。风气好了讲品德,品德好是第一。”在行业规范中倡导仁、义、礼、智、忠、信、诚、勇、勤、俭、节、廉的优良品格;在家风家训中,列举了包拯的家训、的家书等例子,教导后人做人要讲仁爱、要正直、有气节、重诚信、要检仆等。这类的民俗文化因其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和感染力,当中所倡导和尊崇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社会风气从苦自今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着陶冶情操的作用,并开始于人们生活和交往中的细微之处。

1.2 民俗文化具有规范作用。民俗文化从产生、传承到发展,其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从道德上进行规范,但又胜过一般道德规范的作用力,因为民俗的知识、信仰和规定是与对道德和法律的认知协调基本相一致的,如民俗中体现出来对于正义的敬畏之心,以及通过心理和舆论的惩罚方式,对规范人的行为的具有一定的威慑性,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郑氏的《浦江郑氏义门规范》中的内容就充分体现了民俗的这一特性。使得民俗文化可以既能从精神层面规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还对人们的基本生活起到一种自律和他律的作用。

1.3 民俗文化具有推动的作用。民俗文化由于其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广泛的受众对象,有通俗易懂的独特传播功能,有丰富多样的传递方式,因此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儒家文化传统,正是由千百年来民众代代传承的道德标准经过体系化渐渐形成的,至今仍影响着国人的品行。在行业规范当中的一些关于义、诚、忠、信等行业自律行为,传统社会交际中讲求的礼与仁的交际礼仪等,都是经久传承自今,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国民无意识的行为准则,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民俗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内在联系

民俗文化是廉洁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从古至今,民俗文化中不乏廉政文化的影子。在家族文化中关于廉洁自律内容的家训,比比皆是,如“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之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忧”、“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等。从儒家文化来看,千百年来儒家传统起源于礼,集礼教之大成,既支配着政治秩序,又借助于祖先崇拜和民间礼仪,统治了社会秩序,其将个人与社会、天下联结在一起的道义力量,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私利的轻薄与舍弃,都可视为廉政文化内容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新时期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民俗文化具有凝聚力、感染力,其历史延续性、文化渗透性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对陶冶道德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等问题上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中,耕耘好民俗文化这个“土壤”,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大众载体,抓住民俗文化大众通俗、形象生动等的特色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那么廉政之风就能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走入员工的心里,廉政之花就会常开不败。

3 充分利用民俗文化通俗、生动的特点,丰富和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依托,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和落后愚昧、封建迷信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去伪存真,引导提炼,深入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为丰富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1 用民俗文化的样式丰富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节日作为社会民俗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韵,又有丰富的民间传统习俗,与此同时,节日也是人们在“礼尚往来”中滋生腐败的温床,企业若充分利用传统佳节作为一个载体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春节开展写廉政春联、创作“红段子”征集活动;元宵节、中秋节开展以树廉洁之风为主题的猜灯谜、创作花灯以及书画展等活动;端午节传说是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示人们对屈原爱憎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缅怀,可以此为主题开展征文、朗诵等活动等,其中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以微博、博客、手机短信等形式加强活动的互动性与娱乐性。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融入节日民间传统习俗,使廉政文化中那些刻板、严肃的内容容易被广大干部和职工喜爱和接受,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目的。

3.2 用民俗文化的内涵丰富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民俗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由于其丰富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古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说明古人一直认为,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才能入世从政。有高远的志向,有坚定的意志,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淡泊明志,洁身自好,并时常检点作风,反思不足,才能抵抗腐朽思想的冲击和诱惑,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这些都是我们应当从中吸收和发扬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应当引入和借鉴,以塑造每个企业的廉政文化精神实质,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真正做到内化于心。

3.3 用民俗文化的语言使企业廉政文化更加形象生动。民俗文化的语言是生动具体的,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民间歌谣、民间曲艺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样式就是以语言表现见长,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比如对快板、三句半等,以清脆明快的声调,你唱我和,尽兴而止,经久不衰,至今仍是许多群众表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如果把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以对快板、歌谣等形式予以表现,则更具有语言的感染力;还有民间故事,由于它们源于群众,其形式为群众所普遍认可和接受,只要我们稍加改进、整合和提炼,并融入企业的廉政文化宣教内容,一定会给广大干部职工以很好的教育和启迪,成为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民俗文化中融入廉政元素,在民俗文化中传递廉洁,就能使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拥有强大的渗透力和生命力,廉政文化就能在企业生根发芽,廉洁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因此,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好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将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民俗文化也定将成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参考文献:

[1]柯玲.廉政文化建设的民俗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