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意美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范文第1篇

一、巧选餐具

美术活动是幼儿与材料接触比较频繁、亲密的活动,在收集餐具时,不是所有的餐具都可以拿来就用,還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确保安全性。选择的餐具要考虑排除一些不利因素,如尖利的、生锈的、不卫生的不能用。也可以对收集来的餐具进行安全化改造,如涂上油漆、进行消毒等。

2.力求多样性。一是保证形状的多样性,如圆形的盘子、瓶塞、清洁球等,长条形的勺子、叉子、吸管、搅拌器、塑料刀具、扳手、夹子等,正方形的盘子、去皮器等。二是保证材质的多样性,餐具材料有木制、铁质、塑料、橡胶等,有软硬、厚薄、轻重之分。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的材料为幼儿创作会带来不同的启示。

3.突出组合性。在选择餐具时,即使是同一种材料,也要突出其组合性,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盘子如果与别的材料结合就适合做很多物体的底座,如头、身体等,再组合其他的小型的东西就可以变出人、动物、植物等各种物体。总之要有可以作为美术元素的点、线、面的各种餐具,保证可以带给幼儿无尽的灵感。

二、巧置餐具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怀特说:“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探索了许多特色环境设置,通过箱、区、室、廊的结合,拓宽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1.放置百宝箱。我们将教师、家长、幼儿收集来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并称之为“百宝箱”。在百宝箱里,大到锅子、砧板等,小到筷子、吸管等,只要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需要这些材料,他们就可以到百宝箱中来寻找、领取。

2.布置操作区。我们在每个班级都设有餐具创意美术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可利用区域活动、自主游戏等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选操作区的材料,通过反复的操作、一物多玩,展现创造发明或艺术潜力。我们发现,餐具美术区往往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区,在这里,孩子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创意无限。

3.开辟创意室。为了满足幼儿对餐具创意美术活动的兴趣,我们为幼儿创设了餐具创意美术专用室,材料一应俱全。幼儿在宽敞的创意室里自由创想、自主创作,一件件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幼儿的美术潜能。

4.设置展示廊。针对孩子富有创意的餐具画,我们为孩子设置了一个展示的长廊。在长廊里,孩子的作品有的悬挂在走廊内,有的粘贴在墙壁上,有的陈列在过道中,有的摆放在楼梯口,使许多不起眼的生活化餐具材料都成了一件件艺术珍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美丽,感知到了生活化材料的多变和可利用价值。展示廊一方面使幼儿从小树立“废品也是宝”的环保理念,另一方面激发幼儿参与创作活动的热情,为幼儿的潜能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巧用餐具

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活动的创意不是天生就有的,幼儿的创意其实也并不如成人那样带有目的性,而是在与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即兴产生。因此,对于如何利用餐具材料、开拓幼儿创意,我们提炼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1.餐具诱导法。在开展餐具美术创意活动之前,让幼儿充分认识、观察餐具,诱发幼儿的创意灵感,可采用以下两个方法:①变换角度让幼儿观察。例如在观察一把勺子的时候,除了认识勺子的样子外,教师還可变换勺子的角度,如竖着放、横着放、倒着放,这都能带给幼儿不同的灵感。如竖着放时,幼儿把它猜测成人的鼻子、一条腿等,而倒着放时,幼儿又将其想象成了一棵树、一朵花等。②改变形态让幼儿观察。例如在观察吸管、网兜等软性材料的时候,除了看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外,還可以观察其故意扭曲、压缩、折叠等情况下的形态,以拓展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创作进行铺垫。

创意美术范文第2篇

这算是孩子充分自主的创意美术吗?不,很多时候孩子都不知如何下笔。他们想象力虽然非常丰富,获得的相关经验也不少,但当技能不能支撑自己的想象力时,作品内容干涸、形象单一,许多美好的想象最终不能得到较完美的流露。

《纲要》指出:当孩子表现困难时,教师要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指导。创意美术杜绝“授人以鱼”,但不是丢弃“授人以渔”。日本学者恩田彰指出:“创造,仅仅产生新的思想观点还是不够的,必须使它在合适的场景中以客观规定的表现方法来实现”。艺术创作也一样,艺术灵感与艺术技巧共同构成了创造力的完整内涵,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应用尊重的态度、智慧的语言、合适的手段协调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技巧训练之间的关系,做到艺术畅想和技巧表现同步发展。

一、魅力线条,趣味现身――求“实”

线条是幼儿最直接的一种绘画语言,它是创作的奠基石,是艺术灵性跳动的一个音符。在与线条玩玩变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和奇特的造型能力。因此,与线条交上朋友,是学习绘画技能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它为创作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

首先,魅力线条在生活中现身,我会让孩子们去找一找有趣的线条躲在哪里,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寻找,孩子们逐渐发现,线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彩旗的舞动、周边的挂饰、四射的光芒、水中的波纹、蜗牛爬过的痕迹……真是个线条的世界。回来后,让孩子们画一画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线条,孩子们从中积累了事物的表象经验,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

其次,线条在艺术课堂上大变身时,结合前阶段的初步感知和生活经验,组织孩子进行线条的想象画。如中班“螺旋线儿变变变”,我在活动室中间挂了一个大大的螺旋挂饰,下面又放了一个点燃的蚊香,让孩子们观察:挂下来的螺旋线像什么?平躺的螺旋线像什么?徐徐上升的螺旋线像什么?散开的螺旋线像什么……他们大胆地想象与夸张地表现,一张张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应运而生:螺旋的降落伞、螺旋的大型运输机、螺旋的专业理发店、螺旋的花花草草……当然线条大现身的形式很多,主要是帮助孩子建立线条与物体表象之间的联系,是创意美术灵动思想巧妙表现的良好手段。

二、巧用绘本,替代范例――化“真”

我们发现,绘本画面非常贴近幼儿的绘画形式,教师在激发孩子情感共鸣的时候,应善于运用绘本的美术语言,在看的过程中直接把美术元素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如绘本画面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技巧表达的基本要素,寻找可动情的情景资源进行截取定格分享,寻找喜欢的形象进行模仿,寻找有价值的画面资源进行联想迁移。

如有着天马行空般想象的绘本《小真的长头发》,运用简单、生动的元素,表现的是稚气的小真,幻想的长头发……结合小班的孩子经验少,画线条拘谨、不流畅的特点,我截取了“小真的长头发”画面让孩子们欣赏,随着故事情节的引入,在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下,孩子们很快就获得了长头发的相关经验和幻想,画起了“我的长头发”,有粗长条的黑发、螺旋式的卷发、爆炸式的散发,孩子们都快把自己当做真真了。后来,又画上了“妈妈的长发”,画头发的兴趣久久不停。又如在大班的线描画教学中,由于线描画的绘画工具相对简单,线条练习也比较枯燥,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而当我把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带到孩子面前,他们立刻爱上了这位机智勇敢而又惬意的“萝丝”,也被绘本中线描画深深吸引,继而萌生了一幅幅生动的“我的母鸡”。

可见,具有艺术视觉冲击的绘本画面不仅给孩子提供了范例,对提高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和热情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焕发了孩子真实的情感,创作转变为孩子自己的内心需要,打破了单纯的“模仿”行为,变“别人的思想”为“自己的内心活动”,实现了创作“求真”的艺术追求。

三、抓准视点,观察各异――出“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选择一个富有创意且能为教学所用的题材之后,教师应抓住材料的可取性特点,摒弃传统观察的一些习惯性的角度和位置,要善于选择新的视点,诱发幼儿的求异思维的过程。这种视点可能是实际中的某一位置,也可能是一种想象视点。如美术活动“水壶的联想”,老师选择了多个想象的新视点,引导孩子观察:

师:“孩子们,当壶嘴对准你的时候,你觉得它像是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像小猪的尾巴”“像鸵鸟的脖子”“还像晾衣钩子”……

师:“来,谁来拎拎这水壶,看看水壶的柄又像什么?”

幼:“像我的一个小提篮”“像妈妈的拎包”“像秋千架”……

师:“把水壶翻个个儿,瞧瞧水壶的底又像什么?”

幼:像一个架子鼓

……

教师运用了不同的视点引导孩子观察,突出了不同部位的艺术特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现兴趣,投入了“水壶大变身”的热创中,有的变成了有趣的动物;有的变成了美丽的拎包;有的变成洒水车、玩 具……艺术形象生动各异,笔触流畅饱满。

我们以满腔的热忱激发孩子的兴趣,放开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选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去感知。每次观察完毕后,教师组织孩子讨论,由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求异思维过程中作纵深的探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想象力,绘制出奇异的景象。这一种创作用物体形象的新视点作为支撑,用丰富的想象作为羽翼,孩子的作品夸张、奇特,每一幅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

四、采用游戏,化难为简――提“趣”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指出: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要吸引儿童自觉、自为、自由地参加到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充满乐趣、情趣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训练新技能,形成新能力。因此,在游戏中植入技能学习的元素,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指导幼儿绘画,学习就会更加轻松、有趣。

小班孩子画圆不能闭合,起点和终点有明显的间隔距离。为了让他们画封闭的圆,我设计了“母鸡下蛋”的情景游戏,告诉孩子鸡妈妈下蛋要小心,蛋宝宝不能下破(要闭合),否则蛋宝宝就受到伤害。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画圆,而且学得乐此不疲。

在中班年龄阶段,技能的基础是人物画,人物动态的把握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课例,用拆拼、组合的方法,如木偶人、纸板人的操作游戏,让孩子们在制作中慢慢体会理解人物的结构造型和动态变化。现在我们组织孩子们玩flas游戏,让头、身、四肢会夸张分离、组合,让头发像音符般摆动,让长手、长腿会伸缩跳跃,身体的曲线会扭动。有趣的动感游戏,孩子自然习得了人物的动态变化,提高了造型能力的表现。

创意美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意美术小班

一、小班美术活动的现状

小班孩子对物体的美感和形象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往往会感到学得乏味,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每当在美术活动课时总有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吧!”一是对美术活动一无所知,不感兴趣;二是怕动手。针对小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实际情况的表现的特点结合幼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对小班幼儿进行指导,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创意美术对幼儿的作用

创意美术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创设展示作品的空间,提供大量创作材料的活动,引导幼儿充分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探索寻找新的作画方法,通过自己的构想,动手制作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

1、内容的丰富创新让幼儿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意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内容创新,吸引孩子的眼球,每一次活动都有不同,即使相同的材料用法不同,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会不同。

2、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意美术的重点是幼儿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绘画内容硬性的传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创意美术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三、如何开展小班创意美术活动

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小班创意美术活动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 利用自然材料、日常生活材料,感受创意之美

自然材料和工具在美术教育中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美术材料、工具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很难对已有材料的用途和功能的把握,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多的是由教师筛选和把握,在材料的使用上我们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1、根据活动的目标一物多用。生活中的许多材料都能被我们所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可以不妨从多方位考虑它的用途,看似简单的材料却能促进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如最常见的报纸我们就考虑到的易变形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撕、团、拧的技能目标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游戏场景,循序渐进的展开活动。

当然,这里所指的一物多用还有一个层面是指向于孩子们的美术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幼儿更多的同一类工具盒材料,引导孩子们在探索和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感受同一材质的材料进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或产生不同的作品,这样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2、根据主题的内容多物一用。创意美术的开展同主题相结合,按照主题的线索展开的,因此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还考虑到同一内容或主题,用不同的材料表现所呈现的风格各异的作品。如:在开展“可爱的动物”的活动中,幼儿可根据提供给孩子们多种装饰的材料,有瓶盖、雪花片、棉花、珠子等。孩子们则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材料的理解选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同一内容,因为材料的不同最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作品更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游戏贯穿活动,体验创作之趣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朋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过程情景化。幼儿为主体,但教师在这其中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如何做到无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点燃孩子的创意。如在《颜色对对碰》活动中的设计就很巧妙,为了让幼儿了解色彩知识,我们巧妙地创设瓶子会变魔术的情节,通过选择瓶盖――摇一摇瓶子――变出了颜色一系列活动,运用喷壶、水枪等清洁工具将喷水、调色贯穿起来了,在孩子们的刷色过程中自然地呈现了两种原色混合以后出现的间色,再以小猪的一家去野炊了,抛出“他们会去什么地方呢?”这样一个问题,来唤起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通过点画的形式表现野炊的地点,表达自己的创意。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投入到教师预设的有趣的故事情景中,时时处处都能闪现他们创意的火花。孩子们持续创作的热情和执着感动着现场观摩的老师。

2、区域生活化。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集体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在集体活动中许多尚未完成的目标可以再区域活动中得意拓展,同时区域又是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创美区域中呈现了孩子们带来的各种自然和废旧材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材料,充分地自我表现。

由于集体性创美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的限制,许多幼儿感兴趣的集体活动我们就将它延伸到美术区域中,如:结合主题开展的撕纸黏贴活动,我们根据幼儿能力引导幼儿进行水果、动物的撕贴。教师展现一些图片和范例,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如何撕贴这些纸条。

我们开展的创美区域同时还与其他区域相融合,如孩子们“撕”出的面条等能为角娃娃家所用,这无疑也提高了幼儿创作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归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的理念。

(三)以幼儿为主体,师幼和谐对话,共享创造之乐

艺术与创造,一直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离开了创造,艺术就成了死物,创造是艺术生命的源泉。因此,美术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往往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1)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伙伴、材料提供者、活动帮助者以及观察者而存在,在美术活动中不应对艺术活动进行过多的指导和干涉,不应以规范、技能去约束儿童的想象。

(2)教师如何引导和指导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应摈弃传统教师教,幼儿模仿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是半成品的范例,少演示,少纠错,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自然的喷发。在孩子们的美术创作中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实物、图片,重在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物体,引导幼儿大胆的把内心地感受表现出来,杜绝千人一画的现象,鼓励幼儿本色创作。

(四)渗透生态式的教育理念。

创意美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地取材 乡土资源 蒲草 美术创意活动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们幼儿园很多孩子家在圩区,家门口水塘遍布,水塘边绿茵茵的蒲草随风摇曳到处可见。家里的爷爷奶奶都会用蒲草编织席子、蒲包。孩子们对蒲草非常地熟悉,收集起来也容易,我们就地取材,利用家乡这一特有的资源,在幼儿园设立了充满童趣的“蒲草作坊”,引导幼儿在用蒲叶拼贴、编织,用蒲杆、蒲花粘贴和造型,在蒲席上绘画、喷绘等的过程中,表现他们的创意和审美能力,并且学会了一种技能――交叉十字的编织方法。通过利用蒲草材料制作的每件稚拙的作品,都闪现着孩子的灵性与创造力。

一、认识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注重美术课程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提倡把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我园选择蒲草作为美术创意活动的素材,通过探讨身边最熟悉的材料,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课前发动家长带领孩子进行资料搜集,探讨材料的性能以及生活的关系。发放了调查表“蒲草与生活的关系”,藉此开拓思路,扩展视野。共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探讨的问题是:(1)蒲草的生长环境;(2)蒲草与牲口的关系;(3)蒲草与人的关系;(4)蒲草制作的产品。课堂上让孩子来充当小老师,各小组推选代表叙述本小组搜集和调查的成果,这时老师是引导者和点拨者。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答案如下:1.蒲草是很好的牲口饲料,营养丰富。2.将收割下来的蒲草晒干储存,在冬季缺草料时喂牲口过冬;蒲草是一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草科植物。3.蒲花晒干燃烧,夏天可以驱赶蚊虫。4.蒲叶可以编织蒲席。5.蒲杆可以制儿童玩的小推车、小竹马等。孩子们都睁着求知的眼睛望着代表们,每一位小组代表讲完他们的收集成果时都赢得阵阵掌声,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一种荣誉感,一种比别人多了解知识内涵的成就感。

二、探讨材料性能,增强创作欲望

蒲草这种普通的不再普通的草科植物,当成美术课堂的造型材料我也是头一次,孩子们也感到新鲜。为此,我捡了许多蒲草回来,尝试摸索制作,蒲草真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材料,用它来造型时,可以编织、弯折,亦可以剪贴、立体造型等。

创作来自于灵感,更来自于人的不断探索。孩子们一个个捡起蒲草闻一闻都说有一股香味。然后,小组进行探讨活动,分工收集不同颜色的蒲草,剥开外壳,分深浅色不同进行捆扎。我示范用蒲草编辫子,并且叫幼儿观察有什么情况出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编辫子时蒲草容易断,谁有好的办法?孩子们开始探讨活动了。有几个孩子不慌不忙地把蒲草放在水中浸湿。我感到奇怪,孩子们也都叫了起来:“弄湿了不好拿的。”只见有一位孩子说:“你们不要大惊小怪的,等一下你们就知道用处了。”过了五分钟左右那孩子把湿的蒲草弄好了拿给我试试,一用才知道非常有韧性,我身为老师也自愧不如,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孩子们都向他们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探索活动显得更有意思了,小组之间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把蒲花捡起来说可用来做花篮的装饰,有孩子要我帮忙把蒲杆用刀剖开,说看看里面是什么,后来发现剖开的蒲杆不会在桌子上滚动,容易摆放成美丽的图形。

三、探索材料的美,提高创作能力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可塑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是居高临下完全地替代孩子去展示对讨论结果的认识和见解,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亲身探讨材料的美。让孩子们在玩蒲草的过程中,进行造型游戏活动,逐步创造出有个性的蒲草服装,唤醒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孩子们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蒲草,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有的把一大把搓好的蒲叶一头捆紧,一头散开,戴在头上,像新疆姑娘满头的小辫儿,长长地拖到地上;还有的把蒲杆剪短,一颗颗串起来像项链……),孩子们感受着蒲草作品带来的独特美感,兴奋极了。孩子们全部动起来,去表达出自己尽管有些偏激甚至幼稚可笑的观点,在探讨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体验创作发现的乐趣,在感受艺术魅力的愉快中,掌握基本的创作技巧和技法。

(1)欣赏作品,探讨技法

展示蒲草为材料的作品,让幼儿观察、欣赏、讨论并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作品来进行评价观察探讨,猜一猜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看谁先猜出来。孩子们活跃起来,开始认真研究,老师则适时引导和提示,并帮助他们认识各种剪切、粘贴、编织、卷曲等制作技巧、技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观摩制作,拓展延伸

当老师拿出示范作品时,孩子们都很好奇的样子,并赞叹道:老师这些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我在他们的求知中耐心引导他们观摩制作步骤。第一步,选好一块喜欢的形状的KT板。第二步,在板上轻勾好设计好的图案。第三步,在图案外边涂上白乳胶,再用选好的蒲草先贴外型,然后用力压一压。第四步,半干后,再根据图案一段段剪贴、弯折、卷曲。第五步,完成后自己编织辫子或剪一段段来装裱画框,并根据画面涂好颜色后,上光油就完成。除了这些拼贴我们还可以利用它们的韧性拓展延伸到其他立体造型,如:建筑物房子、风车、飞行器等等。

(3)实践操作,激发思维创新

在创作过程中,我要求幼儿多观察、多交流、多动脑,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多创新。有些孩子的思维方式非常特别,善于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方法,有个女孩子在给小花涂色时洒一些用来玩的金银粉上去,马上画上的小花就变得美丽极了,我肯定了她的好办法,并要求幼儿也可以仿照创新。孩子们通过交流经验,丰富了自身的创意,通过吸收、借鉴别人的方法设想来完善自己的创作构思。

创意美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意 导入 教学体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带领学生走进课题情境之中,使学生主动、自觉、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善于发现"课引子",创造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导人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导人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

同时,为加强师生的情意交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传授知识、技能有一良好开端。这样学生有了这样的愿望和心理,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美术课导人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特点、对象、环境来确定导人方式,一节美术课的好坏,主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所以,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如:我在美术课堂中采用过几种:

一、由实验导入新课

因为美术教学中,须以直观的形式来向大家展示,而语言有时是无以表达的,采用这种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哪些生动,尚未认识的现象,

刚好以一个直观有趣的实验导人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一节《水彩画》课中讲三原色的调配,用了三个盛有红、黄、蓝的三原色溶液的玻璃杯……

问:同学们,大家看这三个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答:果汁……

问:再看这三个杯子分别有什么区别?

答:(红、蓝、黄)颜色不一样。

问:那么在色彩课中,我们把这三种色叫三原色。现在看老师表演,将红色倒一部分到另一个玻璃杯中,再加入一部分黄色,你们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

答:橙色……(导出间色等)

二、提起兴趣、引出课题

兴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如在《装饰画》一课中,

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一整张大画纸,在上面边讲边画,出现了一个头戴草帽、手套小钵,一手在喂食的村妇。我说:这是一个乡村养鸡场,但是里面一只鸡都没有怎么办?学生说:"我们每个学生画-个,放在上面就成了"。于是,我就要求学生每人画出一只与众不同的,特别美丽的鸡,放在养鸡场里。于是,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愉悦地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画出了没有一只相同的许多鸡来,当把各自的鸡粘贴在一起后,一幅"养鸡场"的热闹画面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对学生作业,于是开始以点带画进入下一环节,讲明装饰画的特点等。

三、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气氛

一堂课的起始的好坏,是整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一节课启发谈话的设计,使师生的情意交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传授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在《标志设计》一课中,我采用多媒体先点击屏幕,让学生眼前有为之吸引的东西,让他们欣赏、并说"请说出你所认识的标志"的话。

刚说完,一下子"麦当劳、肯德基、国徽、奔驰"等这些名称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他们脸上流露出骄傲与自信的表情,"米奇、金鸡奖"等被几个学生说出,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引出了更多的标志。

师:这些图案你是怎样认识的?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用途?

生:他们都有自己象征的事物。

生:他们都有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内容。

所以,随着多媒体等手段的使用和新课程的改革,以及各学科的渗透,使美术创设的情境教学多种多样,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同时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在课堂所创设的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充当角色,作为老师的对学生也不必过多的约束,让他们尽情地玩,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和休息的空间,因此在美术教学和新课程的改革中,我的体会有三点:

1.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唤醒、点燃、开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建立他们的信心;同时,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因为新课程标准已打破了各种的界限,各学科的综合渗透。可是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力有很大差异,但我们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去鼓励他们。他们才会发展,才会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感官,激发了兴趣为下-个环节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好玩、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天性。如何利用这一身心特点,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学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这就要做"师"的如何去"引"导,采取多样的导人方式,不但对顺利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十分重要。同时还可点燃一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闪动的灵感,正确引导,给其发挥的空间,以点带面,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突出、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在课堂中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里你才能真切地知道学生的体验,获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活动,共同思考、共同创造。共创"我动他也动"的愉悦的一种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