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03-04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新生事物,是城市工业区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由于产业系统调整和技术改进而形成的一类特殊工业区类型。因此存在着如何满足当地产业发展,发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城市开发区的现行规划中,产业研究恰恰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弱项,多偏于纯经济或工艺方面,或流于泛泛空洞的定性研究或概念解释,导致出现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的规划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影响宏观城市区域竞争力。因此必须突破常规,从总体规划的层面,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综合考虑,使开发区的建设更合理,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创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 望城经济开发区简介

1.1 发展背景

2007年12月,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长沙大河西作为“两型社会”先导区率先起步,望城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望城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成立于2006年,位于望城县县城南部,与省会长沙接壤,全区规划建设面积100km2,作为省级开发区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辐射和优质产业转移扩张的首选之地。

1.2 产业发展现状

经开区建区以来,先后吸引了140余家企业在此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以发展高科技食品药品、新材料加工制造业、印刷包装、高效农业等产业为主,房地产、现代商务、交通运输功能为辅的先进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52.4%,实现财税收入5亿元。

2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2.1 竞争力与空间结构

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生产率而非出口或者自然资源的禀赋。政府所应创造的是一种可以支持日益增长的生产率的环境。正确的宏观政策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对于竞争来讲,微观的经济基础将最终决定生产力和竞争力(M.E.Porter,2000)。

从空间的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基础体现在地理的区位上。形成地理位置集中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通过集中的方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奠定关键性的规模基础,推动集合内部的竞争和创新,为它们集中创造相应的综合服务,将各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投资效用发挥到最大,由此来增进地区和城市的竞争力。

由于有专业化人才库的扩大和投入物的深化,如果一家工厂从有1000名工人可供同一行业公司雇佣的地方,迁到有10000名这样的工人的地方,产量平均增加15%(Herderson J.etal,1998)。

这个基本原理在于,相关经济活动移居到同一地点要比把这些活动扩展到多个地点更为有利。集合内部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要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它不仅仅适用于城市的传统产业,也同样适用于新兴产业。要想在区域竞争中赢得胜利,必须有魄力对今后引进的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空间整体布局和在将来对现有的企业布局进行整体调整,追求专业化的集中发展。

2.2 产业与空间的集聚发展

目前,望城经开区主要企业的发展还处在过多注重对单个企业规模扩大的阶段,虽然它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利润和税收,但地区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很少具有经济活动中的协作性和互补性。旺旺路两侧分布各类型企业混杂,就足以证明这个问题,这是各企业对交通优势和基础设施竞争的结果。由于政府在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方面,过多注重宏观的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方向性的指导,忽视采取空间配置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产生特定领域中具有规模和特色的产业聚合,比如说长三角的食品加工中心或者珠三角电子产品加工的专业化基地显然以现在的模式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形成。

着眼城市经济的长远利益,特别是从望城县经开区这类夹杂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内存在其他优势科技园区的情况来说,如果想要发展壮大成为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必须拓展具有特殊意义和产业职能的区位。因此,本文在对望城县经开区产业和空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空间的集中发展”概念,对于以工业发展为重心的望城县及望城县经开区来说,这是产业策略和空间策略根本的契合点,其目标是大幅度提升望城县经开区的竞争力,在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经济战役中夺取胜利。

2.3 工业污染与产业布局

经开区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省级产业基地,因此,在产业布局中,将对工业污染系数与生活区的关系进行总体考虑,由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可得以下内容,详见表1。

3 各片区产业发展内容

3.1 黄金园村、桂芳村、桐林坳社区

3.1.1 产业跨越的平台

黄金园村、桐林坳社区和桂芳村处于望城县经开区与长沙高新区无缝对接的区域,是望城县实现面向长沙高新区、承接长沙外放产业和技术支持的最前沿。望城县经开区与长沙麓谷高新区的交叉相重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部分机械制造业可选择在该区域集中发展。在不断扩大该类型产业的产业用地面积的基础上,以提升技术力量为手段,加强与麓谷同类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交流,打造产业集中、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片区,实现经济增长。

从《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表可以看出,新材料的污染较高,其次为医药制造业,机械制造相对污染较低,产污和排污系数均在100左右。考虑经开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而处于东南方向的桐林坳社区是以居住为主的生活片区,则新材料和医药制药业应尽量布局在西、北部,机械制造业可选择在相对靠近居住片区的地区(见图5)。

3.1.2 印刷工业园

印刷包装工业园现状集中布置在经开区东南角,与公共服务用地紧密衔接,周边是规划的居住用地和部分建成的商业用地。从长远考虑,印刷工业园周边的发展空闻不足;从产业链考虑,印刷包装工业园与其相配套的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产业空间链接不够紧密,将会阻碍其后期综合竞争力的持续增长。

规划建议将印刷包装工业园在后期搬迁至望城大道桂芳村段,选择望城大道两厢用地整体布局,交通上可方便利用望城大道连接周边区域,并通过集中布置配套产业,构成流畅的产业链,提升后期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印刷包装工业园。

3.1.3 黄金园――高新农业园

从地形来看,黄金园村大部用地坡度大于25。不适合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从尊重自然生态和控制投资成本出发,对地形进行大范围改造也是不合理的。黄金园村位于望城县高新区的西南角,其南面是长常高速和雷锋镇农产品工业园,因此如果利用山地地形打造生态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将受到限制,对城市的服务作用将收效甚微。

望城县历史上是农业强县,农业基础好,经开区南面是农产品园区,销售渠道便捷,综合考虑黄金园周边环境和地块内部影响因素,认为发展高新农业,创办高效农业园区是最理想的方案。

3.2 莲湖、喻家坡、仁和社区

3.2.1 食品工业园区

莲湖、喻家坡、仁和社区位于旺旺路两侧,通过望城大道与望城县中心区紧密连接,同时地块南部的北横线横贯东西,是连接长沙市区和西部乌山镇的快速路。该地区现以食品和医药制药业为主,在整体布局上可通过迁出医药制药业,并对食品和饮料加工进行局部调整,集聚周边游离的产业资源,进行扩张式发展(见图6)。

考虑到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排污系数,在布局上,食品制造业应尽量向西集中,饮料制造业可集中在东部马桥河附近,并在该地块东南部跨越马桥河地段保留一定的生态绿地,形成防护绿化带。

3.3 高冲村

3.3.1 第三方物流基地

高冲村处于望城县经开区的几何中心位置,也是交通的核心区。连接区域的金星大道和直达望城县中心区的望域大道在该区相交,同时石长铁路由东向西横穿该地区,并已建成望域货运站。该区可发展成现代型的第三方物流区,其功能除了传统的储存和转运外,还包括物流活动组织协调、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搜集和处理等。从布局上,以货运站为中心,南面布置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机构的办公大楼,通过集中的布局方式,加大信息与管理协调之间的联系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仓储用地主要布置在金星大道两侧,作为物流的中转和临时存储基地,并承接本地区和本区域的公路交通流线(见图7)。

3.3.2 教育研究中心

从战略角度来讲,经开区想发展成为以技术型工业为主体,并在区域内占领一席之地,与教育产业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经开区高冲村南临普瑞大道,与望城县经开区现有的高校联系紧密,附近物流园的信息管理中心信息化程度较高,通过环境改造不难成为区域科研和技术改造的核心区域,并且由于接近经开区的核心位置,可以更方便地成为区域技术提升的“心”,向周边扩散其影响带动区域整体的技术升级。在布局上集中在普瑞大道附近,紧邻物流园的信息管理区域布置,在策略上可通过与大学城的高校建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达到“以科兴园,技术带动经济”的目的。

3.3.3 食品创业基地

该区依普瑞大道地区设计有一个功能完整的食品创业基地,功能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同时在园区设计时考虑到集中留有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符合湖南产业发展的大局势。可以该基地为中心,通过逐步扩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力的食品创业基地。

3.4 原佳村

3.4.1 机械器械制造区

原佳村临黄金园村和高;中村,对于承接现有的机械制造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及方便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资源购人和产品产销都独具优势。

在此基础上,将其打造为对区域产业链缺失的那部分器械制造业进行填补的集中区域,同时这也应作为经开区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建设的区域。原佳村北部和西部的远景用地可考虑大部分作为该类型产业的备用地,通过区域对该类型产业缺失所带来的广泛市场条件和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等政策,与这类型产业达成共识,集中快速地发展,努力走在区域的前列(见图8)。

3.5

金坪社区

3.5.1 综合服务中心

金坪社区是经开区内部与外面交通联系最便捷的地区,联系周边区域东西向的普瑞大道和雷锋大道在此交汇,同时长沙三环线也穿过该区。从现状来看,区内已建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和两所高等院校。从环境来看,马桥河南北横贯该区,并保留有一定规模的自然生态林。在布局结构来看,金坪社区地处功能主轴普瑞大道的西侧端点,是功能轴线的最重要节点。因此,该地区打造成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承接南北生活服务区的中心节点,和作为向西辐射服务产业区的起点是合适的。

在局部设计中,可更多考虑结合水系打造生态景观,形成生态型综合服务中心。

3.6 马桥河村、金山桥社区

3.6.1 承接县城中心区的支点

马桥河村位于地块最东北角,靠近望城县中心区,作为生活服务区开发的先期区域,可以较好的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与中心区便捷的交通联系进行快速的开发建设。同时作为县中心区与金坪社区的连接纽带,在未来承北接南的作用将十分明显。

3.6.2 高品质生态居住区

金山桥社区是经开区的最东南角,该片区通过雷锋大道直接长沙市,在规划中可以很好地利用东南部的风景旅游区及马桥河的滨水景观,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居住区。

4 结语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贫困文化 滇桂黔民族地区 战略选择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滇桂黔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仍如久治不愈的顽症困扰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倾向于从人口、资源、能源、土地、历史条件等方面去寻找贫困的根源,因而在实施扶贫措施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对农村进行“输血”或“造血”式扶贫。其结果是在“输血”的同时,造就了一批“懒汉村”,“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笔者根据自身长期的观察与调查思考,发现造成这些地区持续贫困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长期固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贫困文化”,决定性的因素是价值观的贫困。因此,实施文化扶贫才是扶助农村贫困群体,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选择。本文将就此课题作以下粗浅探讨。

一、贫困文化在滇桂黔民族地区的表现

“贫困文化”是指贫困群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制度显失公正及自身条件差等原因, 为了自我维护、适应贫困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特定的文化体系。用“贫困文化”来诠释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能够恰当地说明贫困长期存在的深刻根源。在滇桂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 那里生态环境恶劣, 地势崎岖,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居住比较分散, 地理位置上的隔断加上小农习性、民族习性、血缘性、地缘性使他们远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虽然人们勤劳、纯朴, 但他们长期的拼搏依然无法改变现状, 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随遇而安、惟命是从、与世无争的贫困文化,其在民族地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观念上贫困文化表现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

1.1因循保守、听天由命的人生观

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饱受贫困的折磨,许多村民形成了很强的宿命感,他们已经习惯于过贫困的生活,面对贫困,他们奉行一种无为哲学,听天由命,无可奈何的忍受贫穷。这种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严重束缚了这些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

1.2滞后的教育观

由于贫困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不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没用”,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较多。一方面,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入学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已初步具备了劳动能力,基于劳动力的需要,过早的离开了学校。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使脱贫致富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1.3厚死薄生、非理性的消费观

主要指在进行具体的消费选择时,贫困群体依据的是感性原则,以直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等作为消费的标准与原则。表现在红白事的大操大办以及盲目购置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方面。在贫困的滇桂黔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而在结婚、送丧的事上,他们的消费却又表现出惊人的一反常态的铺张浪费。人们往往为婚嫁耗尽他们一生累积的钱财,甚至债台高筑,在婚后几年、十几年的劳作都是为了偿还“结婚钱”。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破坏了积累与消费的平衡,致使农村发展资金的匮乏,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陈旧落后的婚育观

这主要表现在婚嫁和生育两个方面。“一方面,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封建残余思想大量存在且根深蒂固。由于那里的农业生产多是粗放型经营,需要大量的强壮男劳动力,再加上其它现实的原因,很多农民为了生个儿子甘愿冒倾家荡产的危险,想尽一切办法超生,结果是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的障碍。

1.5不经济的时间观

在这些贫困农村,人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因而时间观念差,生活节奏慢。而是将大量时间浪费到对来年耕作的等待中,这种甘于贫困的态度磨灭了他们对未来的追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有知足长乐的生活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等这些观念都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们的行为。

2.在心理状态上贫困文化表现为心理消极

贫困文化在心理上的表现为安于现状、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畏惧风险、满足于现状的安贫心理; 有人管更好,没人管也死不了的“等、靠、要”心理;信仰缺乏、精神委靡、盲目拜仙求神的迷信心理;面子要紧的传统文化心理等影响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们的心态。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已习惯于接受政府的援助和社会的救济,并视其理所当然,逐渐形成一种靠救济和援助度日的依赖心理,于是他们坐等救济,坐吃救济,吃光用光救济再要救济,“有自由,无主张,抱着膀子晒太阳,坐等上面救济粮”,正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因此对一些长期接受救济的农民来说,“春等救济粮,冬等冬令装,夏炎秋雨不出房”的现象也便不足为奇了。

二、贫困文化对滇桂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贫困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使个人的贫困长期维系,而且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影响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帮助贫困农村的人口脱贫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同时也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任务。早在十六大报告就指出,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包括政治民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整体来讲,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文化性贫困相对于结构性贫困的治理难度更大,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文化性贫困扭曲了一些农民的心理,削弱了他们昔日在困难中吃苦耐劳的生存意志和竞争意识,许多人为此走上了犯罪道路,构成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此外,陷入长期贫困的农民对于科学的认同和接受有限,迷信思想严重,容易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引诱,成为一些扰乱社会的马前小卒。

3.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滇桂黔黔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活在环境如此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在贫困文化制约下,在行为上表现出只顾眼前利益, 忽略长远发展, 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本来就相当脆弱的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在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大都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且,他们的生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又通过代际传递而在其子孙一代重复上演,人际关系严重恶化,可持续发展的链条被人为地阻隔,陷入灾害、贫困、更大灾害、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4.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贫困文化使农村教育缺乏必需的文化动力。这主要表现在,贫困文化不能形成农村教育发展所要求的人文环境,消极的思想和观念因素时时处处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贫困经济环境支持了贫困文化的独立存在,而不能与现代文化产生直接的撞击和交流,使得农村教育缺乏文化刺激和影响的推力。其次,表现在对农村教育评价的功利化价值取向上。由于贫困农村低下的生产力和低文化的劳动力互为条件,一方面农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更多或更直接依靠的是体力和经验,很少需要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升级换代,因而导致人们常用非常狭隘实用的态度对待文化和教育,认为供子女念书识字不合算,教育被许多农民当作无用之物。

三、文化扶贫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化扶贫即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事实上,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一种恶性循环,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滇桂黔农村发展、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这种贫困文化一旦形成,便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因受其熏陶而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进而接受很少的教育,就业竞争力薄弱,只能从事低收入的职业,最后变得更加贫困。人类社会即将进人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智力水平的提升与文化素质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文化扶贫战略迫在眉睫。

四、消解农村贫困文化、实现文化富民的途径

贫困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制约着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从贫困的主体——“人”的角度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坚持文化扶贫的持续性

文化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对贫困文化的改造和创新,因此,要克服文化扶贫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一阵风”做法。把文化扶贫当作改造贫困文化的活动,建设性的扶贫。“三下乡”活动应该保持经常性、长期性;要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科技队伍的支援和培训;做到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通住户,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能村镇通互联网,及时把外界的信息传送给农民。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走出去”,开阔视野,创造经济效益;把科技人员“请进来”,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交给农民新的技能和知识,教会农民怎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2.把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作为根本

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本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把文化扶贫作为一种精神改造和建设的工程。培育农民文化自觉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要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借助图书、大众传媒等文化载体,对贫困人群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针对他们的“自我藩篱”,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确立他们的文化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在健康文明的氛围中转变生活价值形态。

3.重视“三农”问题,切断贫困文化的传承渠道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为贫困文化的产生与蔓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打破这种结构上的藩篱,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文化滋生的土壤。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才会更加切实有效。农民只有在思想上增强了“抗贫抗弱”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摈弃贫困文化,接受外界输入的新文化。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滇桂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风土人情、祭祖拜天仪式及宗教节庆活动等,又有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文学,如传说、史诗、民间故事、谣言、谚语等。这些民间蕴藏的民族文化瑰宝具有不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整理和开发,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文化自身的建设,更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5.打造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

“文化”与“产业”本属2个概念。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发现文化特有的经济价值,尝试着用经济的手段来看待传统文化的积淀,寻找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交接点。文化富民,就是要把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来,直接惠及人民群众。对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与重估,做出能否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实施等决策,让群众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参与者,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生产与消费的互动轨道,为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改变地区贫困面貌、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贫困文化作为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单纯的物质扶贫不能从根本上医治滇桂黔地区的贫困。 要坚持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方针。真正实现从过去“输血式”救济、被动扶贫转化为“造血式”、主动的扶贫。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选择就是进行文化扶贫,以改变贫困文化模式。形成崭新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 实质性地推动这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反贫困进程。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全获奖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22.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如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产业优势,我认为应该通过减少竞争、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助推开发区逐步跨入良性发展轨道。

全面梳理,高点定位,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科学发展。一是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对开发区的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找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二是规划先行,科学制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是准确定位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将园区的建设与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避免园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四是围绕本地支柱、优势、特色产业,谋划一批新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集群经济。

出台政策,扶持引导,不断创造更加优越发展环境。一是突出园区产业配套,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和载体,精心打造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集群趋势。二是实行差别扶持政策。通过土地价格差别,引导开发区向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财政分成差别办法,引导开发区向开发区产业规划调整的方向发展。三是贷款倾斜政策。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要重点向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倾斜,解决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利益分成政策。研究制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共建、利益分成的办法;研究建立各开发区之间项目互引互惠机制,鼓励开发区实行一区招商、异地摆放、利益共享。五是税费返还政策。将开发区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返还,专项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开发区的企业收费项目;鼓励开发区设立零收费区。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基本情况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设立开发区,圈占土地,盲目招商引资,引发了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此,国务院从2003年起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经过第一阶段工作,本市470家各类开发区(含工业大院)调整为28家。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始进行开发区清理整顿的第二阶段工作。经审核,本市开发区共有19个得以保留,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16个,批准规划面积31905.62公顷(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3252.29公顷)。

2006年,全市19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35218个,其中投产开业企业27982个,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4744个和1073个。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8349.5亿元,比2005年增长31.5%;实现利润452.8亿元,增长17.7%;应缴税金364.4亿元,增长29.9%。

主要问题

(一)整体发展和统一规划不到位。现阶段市级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基本是由开发区自身完成,有关部门协同审批,缺少全市统一规划和规划执行的管理机制。

(二)评审办法和监督机制不明确。政府对开发区的产业与功能定位、开发区申报和审批、开发区发展监管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缺少权责明晰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发展评价制度。

(三)开发区管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存的管理模式下,管委会所具备的行政力量与开发区开发公司的市场力量没有发挥充分。

(四)土地集约使用还需进一步改善。个别开发区土地长期开而不发,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部分项目没有按计划实施建设;有的项目濒临破产,缺少健全的退出机制。

(五)发展空间不足。部分开发区在规划时没有过多考虑未来战略储备地的需求,缺少配套项目发展空间,开发区无法实现以产业为依托,集约化的生产发展模式。

(六)产业趋于雷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分布于多个开发区;一些开发区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产业链。

发展思路

目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意见。江苏、陕西、湖北等其他省市就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意见。这对我市开发区今后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我市开发区下一步发展思路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市开发区建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点是生产业)统筹发展、有机协调的集聚区、区域合作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体制改革与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具体讲,采取“一区两带”发展思路。“一区”是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区;“两带”是指东南产业带和西北产业带。东南产业带是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临空经济区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集聚区。西北产业带是根据目前发展特点、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等条件,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新材料产业及生态型都市工业的产业带。

(一)建设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技术转移四大战略,加强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继续做强做大信息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和能源、环境保护及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生物医药委托研发、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业,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特色专业园和产业基地;促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的东南产业带。该产业带包括两大增长极。南极是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及凉水河南向发展,突出轴向发展和双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辐射至北京通州经济开发区、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北京永乐经济开发区等沿京津城市通道园区。该区域将建成首都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首都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化综合产业新城。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装备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实现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率先有机融合。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成为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金融服务等领域外包基地。

北极位于临空经济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是该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重点发展电子通信、光机电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航空物流、会展、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生产业,实现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率先有机融合。积极吸引航空类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成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基地、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三)建设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发展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西北产业带。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区县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效益、高科技含量、强关联度、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带。

对策建议

目前,本市开发区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服务外包及研发环节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十一五”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明确了开发区功能定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我市开发区在发挥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空间。鉴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充分把握机遇,从几方面入手推动开发区健康发展。

(一)健全和完善开发区政策环境

1.贯彻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营造开发区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在我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意见中,明确生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促进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并给予相关支持鼓励举措。二是提高开发区准入门槛。提高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度和土地产出率,加快产业链形成。三是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重点开发区中增加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比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2.建立布局引导与约束机制,促进开发区产业空间集聚。促进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聚,适时扩大园区规模;优先保证入园重大项目土地供应;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确定限建区域,对不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不予土地供应;进一步整合开发区外的项目,引导优势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发展。

3.探索新的财政支持模式,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依据区县功能定位和开发区主导产业导向,探索市区两级财政适度灵活的新型财税机制;整合产业发展基金,适度向重点开发区集中,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并制定鼓励开发区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作用,实现资金向提升和优化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倾斜,向充实和完善园区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向培育和实现重点开发区内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制度建设。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高级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建立为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

5.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合理利用。采取收回闲置土地,对已落户开发区的效益不高、技术含量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的项目或企业,实施节约用地措施;鼓励企业提高厂区土地利用率,租用和购买闲置厂房;建立用地评估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

(二)创新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

1.成立开发区统一协调管理部门。由市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发改、土地、规划、财政、工促、统计等部门。负责指导和审核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园区考评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2.将开发区纳入目录管理,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在管理目录的不得使用开发区称谓,并在建设用地和银行贷款方面予以限制。

3.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明确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和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委会与开发区所在区县、镇乡的行政关系,确定开发区开发管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与经济实体的业务范围。

4.引入多元化建设主体。吸引民间、企业等主体参与开发区建设管理,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与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及创业基金等多种扶持资金,积极培育上市企业。

(三)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开发区建设

建立开发区投融资、技术、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督促并指导各园区尽快编制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完善园区项目准入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加强开发区品牌建设,做好品牌推介和宣传。

(四)建立规范化的开发区评审体系,实施统一评审分类管理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为全面落实《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确保按时完成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区政府决定,自年起在全区全面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引导、督促各镇(街道、开发区)加快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建设教育现代化镇和教育现代化学校,全面完成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活动。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有关部门根据《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情况信息采集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根据专项测评数据和日常工作情况,及时跟踪调度,定期分析、通报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情况。

(三)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对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镇(街道、开发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考核以《指标体系》为基本依据,每年年底,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区教育体育局依据《指标体系》制定实施细则和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经区政府审定后,送区考核办,作为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纳入镇(街道、开发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四)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成绩优异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表彰。对年度测评连续三年落后的镇(街道、开发区)和年度测评抽查中各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学校,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要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与推动各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按照《指标体系》要求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