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丰子恺的文章

丰子恺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丰子恺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丰子恺的文章

丰子恺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丰子恺共有七个子女,他曾给孩子们写了一封著名的家书叫《给我的孩子们》。他十分赞赏长子瞻瞻是一个“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什么事情都想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生活里的小小失意,比如花生米打翻了,嚼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瞻瞻都要哭得嘴唇发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买回来的泥人,他会特别宝贝,有一天失手打破了,就号啕大哭,用丰子恺的话说,“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

丰子恺在漫画里画得最多的是大女儿阿宝。有一回,阿宝拿了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还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她母亲连忙喊:“龌龊了袜子!”然后立刻把阿宝抓到藤榻上,动手毁坏她的创作。丰子恺却很赞同女儿的调皮,反倒觉得自己的太太“何等杀风景而野蛮”。

除了喜欢自己的孩子,与自家儿女没大没小外,丰子恺也很喜欢和邻居家的小孩打交道。此照片即是约1963年老人与自家和邻居家的小孩在寓楼下看画册时的有趣画面。

说起邻家孩子,当年的芳芳和萍萍至今仍对丰子恺老人念念不忘。1954年,丰子恺搬进了位于上海市陕西南路三十九弄九十三号的日月楼。隔壁九十二号住了一对小姐妹,姐姐叫张莉芳(小名“芳芳”),妹妹叫张莉萍(小名“萍萍”)。

芳芳刚上小学的那段日子,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丰子恺得知她午饭没有着落,便欣然邀请她到家里共进午餐。

丰子恺的慈祥、亲切和幽默使这个初有陌生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家庭。丰子恺带着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楼的上上下下,给她们看画集和他从日本留学时带回来的各种日本漫画书。

在工作之余,丰子恺常常会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姐妹俩听丰一吟讲故事时的聚精会神、初学打毛线时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猫)玩耍时的笑逐颜开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头扎辫的天真可爱……速写而就,画面妙趣横生,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欢快和惊喜!

一次,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带着外甥、外甥女、芳芳萍萍一同出去春游。回到日月楼后,孩子们兴奋得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惹得丰子恺从楼上的工作室下来看热闹,听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时,丰一吟开始教唱《送别》。不料唱到一半被丰子恺制止了,他对女儿说:“小孩子哪懂什么知交半零落啊,我给他们另外写一个!” 一时兴起的丰子恺沉思片刻后,张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别》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丰子恺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遵义沙滩文化;浙大西迁

丰子恺在遵义期间曾经作画《柳待春回绿未生》。在爆发期间,画家流离失所逃难至贵州的遵义,或许是因为短暂的稳定来之不易,或许因为一路逃难的经历见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这让丰子恺与同行的浙大西迁的校长们更加珍惜时间。以至于在短短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创造了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在遵义期间,浙大被称为“东方的剑桥”,更是丰子恺创作和作品整理的高峰期。无论是大部头的作品集《子恺漫画全集》的整理发行,还是与浙大教授们一起考察遵义沙滩文化留下的《子午山纪游册》,还是在《遵义周报》每期一幅作品来支持遵义当地文化发展,以及以绘画为美丽的载体与遵义师生和村民间的各种友好互动,留下美好的传说至今在遵义流传。

战时偏于一隅的遵义让丰子恺有了短暂的停歇,遵义山水以及遵义人民给予了画家丰子恺安全和庇佑,丰子恺也以其美术作品丰富了遵义的地域文化氛围,这种“美丽”的影响延续至今。“柳待春回”在战争阴云笼罩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与遵义人民一道等待全国“春天”的到来,当我们梳理和走进那个时期丰子恺的作品时,我们发现当时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在共同地“孕育”,用艺术创作和作品来“孕育”和呼唤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到来!

1 丰子恺在遵义期间的美术创作概述

由于创作是在战乱期间,同时时间距离久远,尽管对鉴定哪些作品是画家丰子恺在遵义期间所创作的有很大难度,但是通过史料查询等方式我们还是可以确定画家在遵义期间的创作的大致轮廓。

1.1 整理和出版《子恺漫画全集》

《子恺漫画全集》包括《古诗新画》《儿童相》《学生相》《民间相》《都市相》《战时相》,共收录漫画424幅。丰子恺自己在《战时相》的序言中所写“抗战以前我的书结集出版的共有八册……二十六年秋抗战事起,这八册画集的版子和原稿画被炮火所毁灭,绝版已经四年了……最近安居贵州遵义,始得将画集重绘……”书的序言落款均是遵义,通过序言我们可以得知其中大量作品毁于战火中,来到遵义后重新画出400多幅漫画,这包括恢复毁于战火中的作品也有在遵义新创作的作品。

1.2 整理和出版《子午山纪游册》

1941年,丰子恺与地方宿学赵乃康、浙大教授一起游历遵义的文化名胜地沙滩,在凭吊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时个个诗兴大发,由丰子恺为他们的诗配上画,出版了《子午山纪游册》创作有《高楼栏槛知何处,剩有寒梅照古邱》《柳待春回绿未生》和《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来》等画幅,并为郑、莫、黎画肖像。该书进一步拓展了对遵义“三贤”的文化影响研究,以纪游册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当时子午山周边的人文地理等情况,《子午山纪游册》本身与所记载的图片文字内容一道进一步丰富了遵义的地域文化。

1.3 以作品为载体与当地师生、百姓间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

1990年4月1日,由中国人民遵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遵义文史资料》关于遵义文化(1)里,记录了丰子恺在遵义期间的很多艺术活动,与当时的学生和普通百姓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例如,周家乾所写,记《遵义周报》和《黔声日报》的创刊中写道:“记得有一次听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欣赏》课时,他指出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艺术主要是反映时代的作品,因而最有价值。这对我启发很大。课后,我找到老师家中,恭请教诲。丰老师取出一幅作品给我欣赏。原来这是个战地素描,几根东倒西歪的铁丝网柱子,稀稀拉拉挂着几段铁丝,后面垒着一些沙袋,沙袋之上长着几颗小草。画面题的是一首无言诗:谁云征战地,春色杳难寻,小草生沙袋,慈祥天地心!这是老师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佳作,令我感受特深。”丰子恺不仅用油漆为《遵义周报社》写了蓝底白字招牌,在第一期封面下右方刊登其创作的山水漫画《源头活水来》,署名“子恺”。同时,每期都为周报封面画一张漫画。

《遵义文史资料》关于遵义文化(1)里辛必达文章《浙江大学在遵义的文化艺术活动侧记》中记录了丰子恺来遵教授艺术欣赏和现代文学课,“从事抗日宣传卓有建树。他在丁字口竖起的大型宣传画栏上随时发表醒目的大型宣传画,以披露日军暴行为主题,使人怵目惊心、同仇敌忾。这些画,有他亲自创作的、也有他指导青年创作的。”游遵义金顶山时画有《莫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少送迎》等作品。

2 丰子恺在遵义期间艺术创作分析

2.1 画家遵义期间作品特点分析

通过丰子恺在遵义期间与其他时期的美术创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作品风格有着一脉相承的延续性,题材选择依旧是身边寻常见闻又蕴含哲理,虽简单却深邃。绘画形象语言与观察视角既天真又直接,有童真却老辣。人物与山水得遵义自然景观之助,遵义地域特点突出,即便是在金鼎山的写生作品却也很完整。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批判战争和呼吁和平类型的作品比较多。丰子恺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人文思想,渗透在作品中这些思想的呈现不是用简单的表面语言来描绘和叙述,而是让作品给观者带来思想深处的冲击。即便是抗战题材也多是以希望来反抗侵略,以期望来孕育和平。

2.2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丰子恺在遵义期间的美术作品多与战争题材相关,或者即便是寻常题材作品也透露出个人强烈的期盼和愿望,这与当时战争逃难的背景休戚相关。这期间,画家经历了身边同胞尤其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离去,为了片刻的安宁举家一路逃难流离失所的痛苦,倾心建构的缘缘堂于战争中失火……正因如此,遵义期间画家作品中呼唤和平、抗拒战争的主题尤为强烈。例如,作品《源头活水来》画面上为一飞瀑于丛山峡谷间,倾流而下,寓意抗战的力量如水源充沛,直泻千里。无论是《遵义周报》每期的刊首作品,还是《子午山纪游册》的《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来》等传递出的爱国抗战的高尚情操都有着强烈的号召作用。

2.3 画家个人的师承与艺术修养分析

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并且是中国早期接触西方绘画且有过出国深造学习经历的丰子恺,其作品渗透着西方的写实和中国画的笔墨意境美。李叔同、夏D尊对丰子恺的一生影响很大,尤其是李叔同,使画家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纯仁的画风。其扎实的造型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即便是针对战争这一残酷主题,画家有“漫画”应有的批判和讽刺,更有用“希望”来反抗,用“期望”来“孕育”和平美好的生活。

2.4 画家艺术创作的地缘等环境分析

丰子恺到遵义避难期间正受聘于浙江大学,历史上有名的“浙大西迁”在遵义创造出了丰硕成果,在遵义期间办学所取得的成绩令浙江大学获得了“东方的剑桥”称号。“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浙大以其雄伟的气魄接纳人才,其学术氛围同样会影响到丰子恺,而在遵义期间也确实是画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期间,浙大学者研究遵义沙滩孕育的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其学术成就影响深远,后称“沙滩文化”。丰子恺也参与其中,与浙大教授一起完成《子午山纪游册》。遵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对在遵义期间的丰子恺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画惯了江南地区“山水柳燕”的丰子恺,得遵义山水之助,创作完成了很多遵义地缘特色鲜明的美术作品。

3 丰子恺在遵义期间的美术创作影响和意义

对于画家个人,抗战时期遵义远离战场使得丰子恺更加珍惜短暂的安宁,进而整理和创作了一大批作品,这个时期是画家个人艺术创作历程中的高产期。在抗战的背景下促使画家创作了一批反抗战争题材的作品,即便是寻常山水风景也都蕴藏着画家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期望。对遵义独特的自然风景写生和创作,对于画惯了江浙一带“山水柳燕”的丰子恺是其个人画面形象语言的新拓展。

画家与遵义当地人之间在文化发展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一方面,如前所述,遵义的地理、自然与人文气质影响并促进了画家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画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与当时遵义整体的艺术创作氛围有着良好的互动。无论是遵义丁字口的抗战宣传画,还是每期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还是与浙大教授一起完成的《子午山纪游册》等,丰富了当时甚至直至现在遵义的地域文化。

通过“开明书店”等渠道,画家作品的出版和对当时整个时代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遵义期间,丰子恺与书店经理王巨盈往来密切。被丰一吟称为“外婆家”的“开明书店”所处年代正是全国抗日浪潮风起云涌之际,故书店也常出售一些进步书籍和进步刊物,如销售过的《》等。尽管遵义地处偏远的西南,但通过书店,画家对外界的影响依旧持续。

丰子恺在战争避难的特殊时期面对专业以及创作所呈现的生命态度,值得在当今时代经济浪潮的“硝烟”中画家在角色选择时借鉴和思考。同时,在丰子恺的作品中能充分感受到叙事和“写实”的绘画形式的永恒魅力。有利于我们思考当下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绘画本身固有的创新能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延康,丰子恺,李瑜.子午山记游册[M].遵义:遵义孤儿院出版,中华民国31年.

[2]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 丰子恺.丰子恺漫画精品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 丰子恺.护生画集(二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5] 丰子恺.丰子恺漫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6] 丰一吟.我的父亲丰子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丰子恺的文章范文第3篇

日本作家吉川幸次郎曾说过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会画漫画、弹钢琴、写散文,而是因为它具有真正艺术家所具有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部是艺术的。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漫画都是对实际生活的感悟与提炼,有他自己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他没有临摹过中国古画,他的绘画艺术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中国当代许多漫画家都受其影响,如叶浅予、华君武、廖冰兄等等。丰子恺艺术创造对当代中国艺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能否成功,他的生活对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丰子恺从小就有一颗艺术童心,从小就在父亲的私塾读《千家诗》《二十四孝》,这时他就很喜欢书中每页上端的插图,他觉得“大舜耕田图”远比“云淡风轻近午天”的文句有意思。他向染坊师傅要来颜料,溶在小盅里,用笔蘸了颜色给书上的图画着色。后来他又用纸印在书的图画上,先把图画描绘下来,再在纸上着色。

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痛苦的,但其实真正的生活有它无穷的乐趣。生活中的一切对于丰子恺来说都是那么迷人,深深吸引着他,他从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以至影响他的一生。从小他对花灯、放鞭炮、玩具、龙灯、迎会、戏法、戏文都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不过丰子恺在其《视觉的粮食》一文中说,最有力地促发他的艺术研究的萌芽的,要算玩具和花灯了。

丰子恺认为:“美术是人生的‘乐园’,儿童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的儿童时代最大的乐趣是玩具和花灯,还有印描书上的木版画,添色,他又偷来父亲的一本《芥子园人物画谱》描,第一张描的是柳柳州像。可见少年时的他在描《芥子园》时就已无意识地加入了童年生活的趣味,这是他艺术的“初步”。他曾推崇米勒的作品《初步》,借此自己也作画《初步》,但他删去了米勒原作左前方的父亲,而将母子拉近。寥寥几笔,就体现出幼儿的天真可爱,母亲的慈爱。大约十三岁他已把那本人物谱统统印全,并能配出各种间色来。

丰子恺的漫画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描写古诗句,第二时期描写儿童相,第三时期描写社会相,第四时期描写自然相。他自小喜欢读诗词,亦擅长作旧体诗词、诗话,他借鉴并发扬了中国古代的“书画同源”,但这时他的创作有些被动,他由“被动”创作进入“自由创作”是从描写儿童相开始的。他在和孩子们亲近中,了解了他们的心灵,他从儿童的真诚、自然、开了,看出了成人的虚伪、扭曲和苦闷。他热爱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极力赞美儿童,他认为儿童的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怀着一颗深切、宽广的同情心,画笔渐渐转向描绘社会相。在中,丰子恺不断地逃亡,漫画多取材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活片断,最大的特点是诗意盎然,耐人寻味。战争不仅使丰子恺的生活改变,思想受到冲击,也使他的画风由人物变为山水,由小幅变为大幅,由简笔变为繁笔,由单色变为彩色了。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丰子恺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浓郁深厚的人文环境中,造就出后来在绘画、音乐、翻译、文艺评论,以及在金石、书法、装帧、建筑都有造诣的丰子恺绝非偶然。

二三十年代,是丰子恺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登上了现代文学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心灵深处却承受了较多的苦闷和压力,追随弘一法师皈依了佛门,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触类旁通,将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文学的等多种内涵,融会于他的随笔创作之中,形成了清空、幽深、飘逸超脱的艺术旨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丰子恺的佛学思想中,最有名的是他提出的“护心”说,在弘一法师的倡导下绘制了《护生画集》。他主张学佛的人,一要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意,而摒除自私自利之心,二要体会佛陀和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爱护群生。他曾多次说过:“护生就是护心,爱护心灵,劝诫残杀,可以涵养人心的仁爱,可以诱致世界的和平,故我们所爱护的,其实不是禽兽虫鱼本身﹝小节﹞,而是自己的心﹝大体﹞。换言之,救护禽兽虫鱼是手段,倡导和平实目的。”

丰子恺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竹影

众所周知,丰子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和书法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尤其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对此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观点。《竹影》主要讲述了年少时的丰子恺和弟弟,以及弟弟的同学借着月光在屋后院子的水门汀画竹影,并通过爸爸的教导,领悟到了艺术美的故事。这篇散文虽然不长,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探出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

丰子恺撰写《竹影》这篇散文,主要是想通过“画竹影”这件趣事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但月光下的竹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景象,随手涂鸦也是儿童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这样的取材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和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和生活相关联的思想密不可分。文中孩子们画竹影这一行为,可以看成是儿童的随手涂鸦,儿童的随手涂鸦其实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画像,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所思所想所悟。丰子恺认为,评判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与生活相关联,如果一幅儿童画与生活相关联,那就是值得称赞的画作。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不仅儿童画是如此而已,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都要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的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感情。艺术缺乏了这一点,就会变成机械的、无聊的雕虫小技”。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儿童画也好,文学音乐也罢,只要是有关艺术的就必须与生活相关联。那么,艺术教育当然也是如此。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图画和音乐学科,因为图画音乐只是“直接的艺术的教科”,艺术教育应该融入一切的学科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只有与生活相关联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艺术教育”。所以,丰子恺取材于“画竹影”这件趣事来实施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因为竹影这一景物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画竹影这一行为也是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必须与生活相关联,儿童的艺术教育当然也必须如此。

二、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

当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画竹影时,爸爸出现了。原文写道:“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从“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和“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孩子们当时是很紧张害怕的,主要是由于他们弄脏了水门汀,这反映出儿童随手涂鸦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不被允许的。不仅是在那个时代不被允许,就算是在当下,也是会被制止的。那爸爸看见孩子们在画竹影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不是也像其他大人一样,马上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并呵斥责骂他们呢?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爸爸并没有那样做,或许从一开始爸爸就没有想过要那样做,因为文中还写道了这样一句话“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如果爸爸要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应该早就动手了。从爸爸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完全可以窥探出丰子恺“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他在《儿童的大人化》里提到:“大人因不理解孩子,而强迫孩子照大人自己一样地做人,这是一般的儿童教育上的病根。”“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是丰子恺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认为我们必须以儿童为本位,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约束儿童的行为。文中孩子们画的竹影就是一幅幅儿童画,一副“思想感情特殊,而画技未练的人所作的画,是‘重兴味’而‘轻理法’的绘画”。“重兴味”强调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和随意性,“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他们为趣味而游戏,为趣味而废寝忘食”。他们可以将袜子和鞋子脱下来给凳子穿上;吃藕时,用红线在藕片上有规则的孔中穿出一朵花来;他们也可以将两把芭蕉扇当做自行车来骑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成人的眼里,童心就是一种“趣味”。孩子们因为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趣味。“人生无论何事,第一必须有‘趣味’,然后能欢喜地从事。这‘趣味’就是艺术的。”所以儿童画完全是孩子们由“趣味”而生发出来的艺术。“轻理法”强调的是儿童绘画时根本不注意绘画的技法。因为儿童处于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的时期,他们根本不懂如何细致地观察物体的各个部分,不知道如何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眼前的物体,所671周刊以只能粗略地把物体的轮廓画出来。丰子恺认为“他们本能地将事物去提纯、简化,把事物最重要的特征、最本质的东西反映出来,在提炼简化这方面,儿童比大人做得好”。因为大人的眼光常常被思虑所迷惑,看不清楚物象本身的姿态,儿童的思虑却非常简单,最容易发现物象的本相。可以说儿童画是忠于主观,故意把客观加以变化而表现的画作,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一切中国画都是忠于主观,不肯依照实物而描写的,儿童画和中国画都是主观派艺术。

三、大人要平等的对待孩子

后文继续写道:“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不但没有制止孩子们画竹影的行为,还自己参与到绘画中。但前文提到爸爸只是在旁边看,就像大多数的家长一样,当孩子们在画画时,大人们只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那为什么后来爸爸还要参与到孩子们的绘画中去呢?因为丰子恺曾在《儿童苦》里说,“试看现在的家庭里,桌子都比小孩子的头高,椅子都是小孩子所坐不着的,门都是小孩子开不着的,谈的话与做的事都是小孩子所听不懂又感不到兴味的”,“一切日常生活诸事,都以大人自己为本位,把小孩子当作附属物,全不参考小孩子的意见,顾到小孩子的方便,或征求小孩子的同意。”他深感世间儿童者的痛苦,所以告诫大人们应该设身处地想想孩子们的生活,应该站在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去看世界,也就是要大人们平等的对待孩子。当孩子们正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应该俯下身去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一起创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孩子融入其中,平等的对待孩子。

四、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虽然丰子恺强调要坚持“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但绝不是任由儿童胡乱地进行艺术创作,在适当的年龄段,大人们就应该对其技法上的错误进行纠正,并补充知识上的不足。所以他认为大人们不仅要参与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还一定要懂得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在《竹影》中,丰子恺虚拟了一个父亲的形象,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强调“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尊重儿童的童心、童趣。二是因势利导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眼光、艺术涵养。文中,孩子们正是在爸爸的教导下,知晓了吴昌硕、官夫人、赵子昂等人;了解了“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懂得了“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此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了“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从而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眼光、艺术涵养。所以当面对孩子们的随手涂鸦时,千万不要大发雷霆,认为这是脏乱的、不整洁的、不道德的,非得严令禁止不可。然后就要没收他们口袋里私藏着的炭条、黄泥块和粉笔头,边没收的时候还要边狠狠地教育一番,殊不知过了几日,孩子们的口袋里又私藏了炭条、黄泥块和粉笔头,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又会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光亮的地板上,整洁的门窗上,重新开始他们的艺术创作。这样的情况屡禁不止,与其去阻止他们,何不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呢?这就是丰子恺说的:“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小学先生的人,应该趁机助长,修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助长其适宜者,修正其过分者。”丰子恺对艺术教育的目的有三重解读。第一,他认为“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人可以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从人的心理上说,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知情意,三面一齐发育,造成崇高的人格,这样的教育就完备了。”如果其中有一面偏废,那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健全的。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方面,所以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和情的教育,教人“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学会艺术的生活。第二,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碰到的钉子越来越多,为了能够顺利的生活下去,我们渐渐压抑了内心自由奔放的感情。但是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却一直在悸动,这就是“人生的苦闷”的根源。“艺术的境地,就是我们大人所开辟以发泄这人生的苦闷的乐园,就是我们大人在无可奈何之中想出来的慰藉,享乐的方法”。艺术教育是为了让人摆脱“人生的苦闷”。第三,他继承了李叔同的艺术教育观点:“先识器而后文艺”,识器是辨识艺术的外在形式,然后在艺术形式的辨识中涵养艺术人格,艺术修养,这是一个涵养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人掌握艺术技法,但这只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进行人格和德行的培养。

综上,《竹影》这篇散文体现了四点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第一,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第二,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第三,大人要平等的对待孩子;第四,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作者:郝益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著.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08.

[2]徐俊西主编,殷国明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48丰子恺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06.

丰子恺的文章范文第5篇

熟知丰子恺生平经历的人应该知道,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七三年,画家曾以四十六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套六册《护生画集》,在佛教界、文艺界及广大读者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这幅《正义之矢》后来并没有收入《护生画集》,从画面上看,似乎与“护生”的意思相反,但仔细考察“护生”的本意,此画的创意,仍与护生画相同。

丰子恺曾说:

我们为什么要“杀敌”?因为敌不讲公道,侵略我国;违背人道,荼毒生灵,所以要“杀”。故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人道而抗战,为和平而抗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不是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

这思想演化成漫画,就是这幅《正义之矢》。

我愿化天使,空中收炸弹

战乱期间,关于日本人狂轰滥炸的罪恶行径,丰子恺听得多了,也见得多了。

还是在石门湾的时候,作者就曾有过桌子底下避炸弹的经历,自己戏称为“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时代特有的盛况”。后来,在避难离乡的途中,又听到了这样的惨闻:在自己的故乡嘉兴,一个妇女正抱着一个婴儿,躲在墙脚边喂奶。突然来了一颗炸弹,弹片飞珠,恰好把这妇女的头削去。在削去以后的一瞬间中,这无头的母亲依然抱了婴孩危坐着,并不倒下,而孩子也照旧吃奶。再后来,作者一路流离,一路躲避炸弹。

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现在,有着同样慈悲心的丰子恺,在看到、听到这人间惨剧的时候,自然也要发出类似的呐喊,只是,在这里,单有广厦万间还不行,要避免以往的惨剧在中国大地重新上演,最好是自己能够变成一个神通无边的安琪儿,专门用来没收敌人的炸弹!这样就能使天下难民俱欢颜了。

门前溪一发 我作五湖看

背井离乡,从来就是一件不幸的事,尤其是像丰子恺这样被敌人的炮火逼迫着离乡背井、辗转流徙的人,心里又有哪一刻能忘了自己故乡的山水?整整五年,从桐庐到萍乡、长沙、桂林、宜山、思恩、都匀,再到这遵义的郊区,离乡的日子越来越久,思乡的念头自然也越来越浓。从战事初起的《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谢谢重庆》、《胜利还乡记》,这一系列的文章,作者始终透露着这样一个信念:不管家园已成焦土,不管交通如何困难,终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梦魂萦绕的故土家园,乘上运河的小船,登上西湖的舟子,重晤江南那秀丽的湖光山色。

现在,当着眼前的一发溪水,作者怕是又想起了石门的运河与杭州的西湖。乡愁到了无计排除的时候,也就只好把这溪水看作是运河的灵、西湖的魂。然而,等泼墨作画的时候,作者肯定又超越了那绵绵的乡愁,而重新意气激昂起来。不信,请看那棵参天的大树,它是那么的遒劲、坚毅、自信、不折不挠。

战争与音乐

此画格调凄冷幽远。李益诗曰: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相关期刊更多

公民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燃气轮机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

长江文艺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北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