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边塞诗词

边塞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边塞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边塞诗词

边塞诗词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辩手、观众朋友:大家好!

欢迎观看由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建设试验区,隆昌怎么办”辩论赛第一轮复赛第二场。

一、赛前主持语

1、首先,有请参赛队员入场。参加本场辩论赛的甲方代表队是_________,乙方代表队是______________,现在请双方队员做简短的自我介绍。

2、下面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辩论赛的领导,他们是:___________

3、下面为大家介绍辩论赛的评委,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我为大家介绍比赛规程。

辩论赛共分四个环节:第一是立论陈词环节、第二是驳论环节、第三是自由辩论环节、第四是结辩环节。

计分规则:每队满分为100分,其中七位评委评分占90%,观众支持率占10%,计分时,去掉一个评委评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加上观众支持率得分再减去应扣分为该队本场最后得分,得分高者将晋级下一轮复赛。

7、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许多人为了工作、为了挣钱连休息都顾不上,他们似乎把健康抛在了脑后;然而,也有许多人越来越重视健康,认为健康比工作更重要,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本场甲方代表队就旗帜鲜明地提出 健康比工作更重要 ,而乙方会提出怎样的观点加以辩驳?我们试目以待。

在比赛开始前,我要请各位辩手注意,辩论过程中如超时、使用污言秽语、进行人身攻击、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将被做扣分处理。

现在我宣布:“建设试验区,隆昌怎么办”辩论赛 复 赛第 二 场现在开始。

二、辩论赛主持语

1、首先进行立论陈词环节

本环节共6分钟,双方一辩分别作立论陈词,每人限时3分钟。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两次铃声终止发言,终止铃声响时,辩手须立即停止发言,否则将作违规处理。

首先请甲方做立论陈词。

2、下面是驳论环节

本环节共6分钟,乙方和甲方二辩、三辩、四辩分别针对对方一辩的立论进行驳论,每人限时1分钟。辩手发言结束,计时员以一次铃声终止发言。

(1)乙方二辩开始驳论

(2)甲方二辩开始驳论

(3)乙方三辩开始驳论

(4)甲方三辩开始驳论

(5)乙方四辩开始驳论

(6)甲方四辩开始驳论

3、接下来进行自由辩论环节

本环节双方四位辩手自动轮流发言,但每次各方只能有一位辩手起立发言,一方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同时另一方计时开始,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本环节共10分钟,双方各5分钟。先由甲方开始发言。

4、接下来进行结辩环节

本环节共4分钟,双方一辩分别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每人限时2分钟。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两次铃声终止发言。首先请乙方一辩总结陈词;现在请甲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也是2分钟。

5、评委评判

辩论赛的各个环节进行完毕,双方八位辩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究竟是甲方表现突出,还是乙方更为出色,我们有请评委和现场观众进行评分。有请评委代表 对本场比赛进行点评。

6、领导点评

现在请县领导 对今晚比赛进行点评。

7、宣布比赛结果

边塞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鉴赏;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7-02

为了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是切实可行的。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鉴赏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古典诗词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是十分注重意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可结合文章中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描写,给学生播放《十面埋伏》等琵琶音乐片段,在有声的音律中亲聆琵琶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再品读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本课“音乐描写十分出色”的学习要点,进而理解诗人的丰富情感。

在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中,就“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本人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教学借助《唐之韵》片断选播,以沉郁顿挫的朗诵为基调,以古朴典雅的古典音乐为配乐,首先营造一种美的视听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影像画面,相继出现“雪山”、“大漠”、“落日”、“明月”、“烽火”、“孤城”、“红旗”等边塞景象,化抽象的诗歌意境为直观的画面,创设鉴赏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切领略边塞风光的同时,真正体味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孤寂,进而理解边塞诗丰富多彩、深沉复杂的主题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二、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容量,拓展想象空间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些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所描绘的实景有些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无疑使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

1.利用配乐朗诵,引发学生想象。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课件中穿插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配乐的诗歌朗诵,引发学生对刘兰芝和祝英台的命运的联想、想象,从而把握刘、焦二人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进而达到理解课文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社会意义的目的。

2.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想象。如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时,紧扣诗的末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课件制作中,我选取了有“长城”、“秋月”两个形象的图片作为背景模板,配以诗歌内容,引领学生如临其境,激发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理解诗歌“表达边塞将士不尽的望月思乡之情”的主题思想。

3.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想象。“当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拓展学生想象。如赏析陈羽《从军行》时,我将思考题设计为:“有人认为此诗极赋诗情画意之美,你认为如何?由诗句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以开放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想象,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再现“天寒地冻,狂风怒吼,皑皑白雪,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让学生在自己想象景象与课件画面的比照中,进一步体味诗的意境美,强化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延伸课外运用,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古诗词单元教学,在新课前后我们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课外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诗词体裁特点、诗人主要经历、诗歌创作风格、比较阅读训练……这样引导学生由课堂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向课外阅读延伸,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验到多媒体的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中的“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边塞诗的主要特征,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生平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安排了拓展延伸训练:阅读高适《别董大》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运用求同思维(异中求同)和求异思维(同中求异)比较法,从题材、形象(景物)、意境、主题、技巧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当然,多媒体教学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它能为古诗词教学锦上添花;运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绊脚石,其关键取决于老师是否能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

边塞诗词范文第3篇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古代诗歌晦涩难懂,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不高,学习古诗兴趣不浓。然而高二第一学期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初中时期学生们学过以画解诗,吟诵解诗等等。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相关知识中?笔者想到了一种既可以激发学诗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方式――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或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同时还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文字、书写、美术才华的舞台,让他们从单一的课堂模式解脱出来,并投入到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天地。

一、小小手抄报,变“单一的课堂呈现”为“活跃的第二课堂”

传统的诗歌教学只是单一的课堂呈现,教师讲学生听,至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不得而知。采用结合手抄报的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自由的时间,各尽其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网络、书本典籍中查找合适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色彩、绘图、书法等艺术手段,呈现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弥补了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同时还变课堂的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释疑。

以前的课堂教师反复讲述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要点,学生被动接受;现在以手抄报为载体,辅以教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小组成员之间会自主活跃地交流沟通,主动去解决疑惑,获取诗歌的相关知识。以前教师讲学生问得少,现在学生自己问问题的就多起来了,不仅生生互动频繁,师生的互动也更融洽。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学活知识,化难为易,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效果截然不同。

二、小小手抄报,变“一言堂”为“合作探究、百花齐放”

以往三个单元的古代歌,我们往往会按内容来分类: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然后安排教学内容讲解,介绍代表作者、时代背景、风格特点、意象意境、思想情感等等。看上去很美,条理清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但学生并不一定能跟着你的步骤思路进入诗歌殿堂。然而,手抄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组设计主题内容,查找相关背景知识,代表作品,答题步骤和方法,总结意象和寓意,甚至挖掘到各类诗歌的形式标志、特有的艺术手法、写作结构及鉴赏要点……经过一两周时间的协调和准备,全班六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六张精彩纷呈的手抄报:“魏晋南北朝诗”、“梦回边塞”、“咏诗怀古”、“羁旅思乡”、“山水田园”、“诗说古今之讽喻哲理诗”。内容丰富,不仅有遒劲有力的书法,还有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在准备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暗自较量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和友谊。随后,各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张贴的形式展览,组与组之间相互学习。最后是评比打分环节,班主任也参与进来,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操行加分奖励,学生的成果得到老师的肯定,更进一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这样把知识、能力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素质教育也能落到实处。实现了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研究,共同探讨,互帮互学,和谐民主的班级学习氛围就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

三、变“茫然无措”为“有迹可寻”

高中生读诗歌,不仅要能鉴赏,还要会做诗歌阅读题。以下以边塞诗为例,谈谈练习中手抄报活动实践的效果。如:一次周测中的诗歌题是宋词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设题为: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学生在手抄报“梦回边塞”中有过这样的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分类整理了自然意象(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长云、雨雪、风沙等),战事意象(金鼓、旌旗、铁骑、烽火、羽书、角弓、胡马、征衣、铁衣、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边塞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玉门、凉州、天山、渔阳等),边塞民族及乐曲(胡、羌、羯、夷、羌笛、胡笳、琵琶、画角、梅花落、关山月、雨雪曲、杨柳曲、出(入)塞曲等)。那么学生初读诗歌就可以很快找出“匹马”、“梁州”、“关河”、“貂裘”、“胡”、“天山”、“沧州”这些极具特色的名词,并迅速定位此诗为边塞诗,再细读诗词,从“当年”、“梦断”及下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字眼中可以明确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作者想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另外,学生们在手抄报中有边塞诗表现手法的总结积累:融情入景、以景衬情;对比(揭示矛盾、突出强调内心的情感);虚实结合;善用典故,还有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有了这样的积累,就不难看出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学生们有了手抄报的活动做铺垫,阅读诗歌时就不会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会在曾经有趣的活动中、合作自制的手抄报中寻找总结积累过的知识点,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库,进而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当然有机整合答案,准确表述语言这些步骤还需后期不断强化练习。

边塞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卜魁;流人;风光;风俗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05 ― 02

一、关于边疆诗

边疆诗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与边塞诗相区别。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多数学者认为《诗经》是边塞诗的源头,内容上主要涉及战争、行役、怀乡等。而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并且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继唐代的繁盛之后,自宋至明一直没有显著发展,而到了清代,边塞诗又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东北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对边塞诗的界定仍然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张晓明所引阎福玲的解释较有说服力,他说:“‘塞’义为‘险要设防’,因而边塞诗无论是写边塞的风光、风土人情还是写边地的生产生活、军事生活等等,内容都必须与边塞防卫之事有明确的联系。”(张晓明《20世纪边塞诗研究述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卜魁流人展现边地生活的诗歌,既有关于边疆防卫的诗歌,同时也有与边疆防卫无关的诗歌,但是都与边疆密切相关,因而我们把这些诗称作边疆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边疆诗在内容上与边塞诗是存在交叉的,边疆诗包含边塞诗。卜魁文化流人对边疆诗的丰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就他们诗歌中所描绘的风光和渔猎风俗探讨卜魁流人对边疆诗的贡献。

二、卜魁流人诗歌大大丰富了边疆诗的风情描写内容

清代的齐齐哈尔,称卜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经济条件落后,粮食短缺,气候条件恶劣。在清初时期有大量屯兵,是清政府发配犯人为奴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大量流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科场案或文字狱案而被牵涉的士人,他们饱读诗书、颇有文才,身处流放之地,仍作诗以抒怀,边疆风土人情自然成为他们诗歌当中的重要内容。独特的人生经历、边地特有的风光、民俗,使得他们笔下的边疆诗也别具一格。

(一)描绘了一幅东北边疆卜魁特有的风景画。

气候寒冷,多风沙,这是卜魁城给诗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因为卜魁流人多来自关内,甚至江南,南方的旖旎风光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而流放遭遇所造成的无限苦楚,卜魁的苦寒天气、冬季的衰败景象自然成为他们心中最为深刻的印迹。因而冰光、冰雪、秋霜、冻草、荒草、黄沙、冰泮、草漠、沙澜、西风、残阳等意象在卜魁流人诗中随处可见。除了这些自然景观之外,人文景观也自显落寞之情,如野寺、残钟、断碑等。黄刚在《论清代西域边塞诗之特色》一文中说:“唐诗在描写西域风光时内容和题材都是比较单一的,从虞世南到岑参、王昌龄,在自然景物上往往都是偏重于冰天雪地、狂风大漠,诗中显示的西域边地,固然风光奇特,却是一派荒无人烟、苍茫孤寂。至于人文景观,亦不外乎孤城、古塞、戍营、危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可见,流人诗歌中卜魁边地风光的典型征与西域接近,但是也颇具卜魁的特色,并且为今人再现了当时卜魁城的风貌。

从卜魁城全貌的描写来看,方世济《望见卜魁城》以粗犷的线条、白描的手法勾画了卜魁全景图:

一片沙昏数尺墙,断碑烟景亦苍苍。

怪来战马防秋地,说是书生送老乡。

五十三亭燕树隔,六千余里楚天长。

劳肩息后寻诗料,雁月笳风拾满囊。

诗人在途中将至未至遥望卜魁时,只见到数尺高墙、几处断碑淹没在黄沙烟影之中,还有北方一带特有的多得不可计数的驿站,除此之外,别无可见,这真是传说中的边疆啊,要说日后可供作诗的也不过是雁、月、笳、风啦!这也正是卜魁城作为边地的典型景色。

与唐代边塞诗中的苍凉景象的迥异之处是流人诗中也不乏诗意盎然之胜景:绿草、青草、晓露、春水、夏山、白云,一时间也让人忘却了塞外风寒,竟也令人忘返留连,方登峄的几首诗里颇有对于这类风景的描写:“好友约锄三径雨,野香分载一车春。平原艳雪风翻浪,归路斜阳蝶趁人。”(方登峄《同讷拙庵出郊多芍药交韵》)又有《讷拙庵招集同人欢饮竟夜(之三)》:

杏雨含烟柳带丝,踏青儿女暮归迟。

谁人编入春风调,画出江南二月时。

春季的卜魁城杏雨、烟柳,一时间竟把人也带到了江南二月天。

再看《逸叟惠花和韵见答因再叠前韵谢之(二首)》

秋风余艳满园花,逸致闲情属几家?

常向隔墙扶杖望,小亭深柳夕阳遮。

掩映湘帘一瓮花,感分幽韵及邻家。

多情更许频来折,风雨疏篱莫悼遮。

秋花、深柳、小亭、夕阳、疏篱,莫不是卜魁胜景,虽尚未有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么浓烈,但也完全可与黄庭坚的“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题觉海寺》)相媲美。

(二)真实再现了清初至清中期卜魁边地人民丰富多彩的渔猎生活。

卜魁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原住民的生活习俗,渔猎成为卜魁人民生活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方登峄的诗中描绘了架独木舟打鱼、打鹰、打貂等渔猎活动,并且在其中也展示了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用具。

清代卜魁物产丰富,其中江鱼就是一大特色。每到春夏时节,人们就开始驾船乘舟去打鱼,《葳瓠船》诗里就展现了这一活动。

脑温江边葳瓠渡,江口行人日来去。不闻江岸集乌樯,但向山中刳独树。独树刳成似叶轻,长身窄腹波上行。不帆不桨一篙水,破月飘烟纵复横。有时纵横撒大网,网得大鱼供客饷。有时并榜过轻车,车轮缚木篙徐徐。朝朝暮暮涛声里,秋风吹雪江冰起。几日江冰冻不开,曳君长卧枯蒿底。

葳瓠船是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独木船。诗中详细介绍了其制作过程:山中刳树,刳得似叶轻,长二丈余,阔仅容膝,头尾尖锐腹部甚窄,没有帆桨只凭一支竹篙,行驶甚速。横纵配合撒网打鱼,遇江河水涨时,则联二为一,以渡车马。日日行于嫩江水上,直到江水结冰。

除了水里游的,还有天上飞的。

打鹰歌

冬鹰复春鹰,多少打鹰手。

负网入空山,蒙被卧林薮。

草暖捕鹰雏,草冷捉鹰母。

鸿鹄高飞六翮厚,白鹤梳翎入云阜。

矫矫搏击才,伴结乌龙走。

平芜洒血逞雄姿,鞲到死悬人肘。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打鹰的过程,众多打鹰人以被子作为掩护,埋伏在树林中欲以网捕鹰,不同的季节猎捕鹰母或鹰雏。诗人以鹰喻人,鹰有捕击长空之勇力,却终遭厄运而成为别人的猎物,发出无限感慨。

在描写卜魁打猎生活的诗中,《妇猎词》可以称得上是独放异彩。

背负儿,手挽弓。骑马上山打飞虫。

飞虫落手其胸,掏血饮儿儿口红。

儿翁割草牛车卸,归来同饱毡庐下。

诗中生动刻画了打猎妇女形象,妇女背着孩子,骑马挽弓,箭法高强,身手敏捷,其功夫似也不逊于曹植笔下“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幽并游侠儿。“胸”,“掏血,不但勇猛,而且技法纯熟,打来的飞虫(即鸟)直接“掏血饮儿儿口红”,何其豪爽!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里的貂就是林中跑的,皮毛极轻暖,是一种珍贵的皮料。《 打貂行》里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打活貂的要领,“用网不用箭”,而且用犬来帮助猎取。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打貂的生动、传神的画面:“犬逐貂,貂上树,打貂人立树边路。摇树莫惊貂,貂落可生捕”。最后点出捕貂的目的是进贡朝廷,以求帝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对于卜魁打猎场景的描绘极为雄壮的非《将军猎》莫属。阵容之强大、将士之骁勇、成果之丰硕、场面之壮烈,都令人赞叹不已。时间是在十月,尽管“野外风晴寒不酷”,但是也“雪弥天”了;打猎的队伍里个个不畏严寒,“冻草蒙头冰结腹”,“冰洗刀锋雪擦手”,“苍白不辨须与眉”;打猎归来的八百甲士“鞍上带禽衣带血”,“腐儒扑灰煨两足,败絮围腰如猬缩”,打猎勇猛已经完全忘我。打来的黄羊、雉、鹿“积如山”。

三、结语

因季节和情感的不同,流人眼中的卜魁风光既有粗犷、旷远、苍凉的一面,又有清新、明朗、妩媚的一面。卜魁边地地广人稀、野生资源丰富,北方游猎民族原住民多善骑好射,性格豪爽、坚毅,因而,他们的渔猎活动非常活跃而且极富特色。这些内容都被卜魁的文化流人写入诗中,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边疆题材诗作园地。

〔参 考 文 献〕

〔1〕韩明安.黑龙江古代文学 〔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边塞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相关期刊更多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伊犁师范学院

中文学术前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中文系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