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卫生与健康

谈谈卫生与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谈卫生与健康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第1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治疗,对获得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围生期健康教育是以孕产妇为服务对象,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模式。近两年,我们根据孕产妇的特点,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言传身教,通过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产程护理、产后宣教、吸吮训练、围生期心理、母亲角色的适应等几方面的知识耐心地传授,有效地提高了孕产妇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使围生期孕产妇、围产儿患病率明显下降,深受孕产妇及家属、社会的欢迎。

1 方法

1.1 产前健康教育 采取孕妇集中授课、看录像、赠书面资料、开设咨询热线等形式,对每一位就诊的孕妇,从孕期保健及自我监护,胎动及卧位等异常情况识别与预防,临产先兆及就诊时机,母乳喂养,乙型肝炎、艾滋病预防检测等几方面进行宣教,并做好登记。

产妇入院后进行必要的环境、制度、人际介绍后,应用护理程序对其产前认识进行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制定护理教育计划实施,做好分娩的准备。

1.2 产程中的正确护理 为减轻产妇的痛苦,从思想到行为上给予指导,让产妇树立分娩信心,进食清淡有营养流食,以补充产妇体力上的消耗,不能进食的产妇给予补液治疗,教会产妇呼吸,使其正确使用

腹压,正常分娩。

1.3 产后宣教 帮助产妇充分休息,对产妇的创口及新生儿脐部细心护理。我们将产褥期一般知识、卫生指导、母乳喂养等知识编成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携带方便的小册子,发放给产妇及家属;通过示范,让产妇掌握正确哺乳姿势及方法;母婴同室,早吸吮、早开奶,按需哺乳。

1.4 质量评估 通过围生期健康教育,孕产妇能顺利完成“接受-认识-参与-自觉行为”的过程,孕产妇、围产儿患病率减少,产妇产后恢复快,母乳喂养率及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提高,职业意识增强。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5-03

高校学生人数猛增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交际压力、就业压力等,这些压力有时会变成动力,使一部分年轻人发奋图强,但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艰巨。由于90后学生生活的环境优于其他年代学生,学生的父母大多受过教育,从小在关注中成长。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他们的大学生活要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与干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智力与人力保障。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的社会显得比较特殊,大学是学生时代与走入社会的衔接点。所以,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自身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一个独立的分块,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取决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也不取决于能力的强弱,甚至不取决于本身的身体健康水平,但是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水平以及身体健康水平等都与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会使学生无视这些课堂之外的学习内容,对专业课的知识内容也不是很认真很积极,整天沉浸在电子游戏之中,更有心理健康水平过低的大学生在学校发生了自杀和他杀的现象,这些现象在中国大学校园内比比皆是,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事件不仅使自己失去生命,也同样令自己与他人的家人陷入痛苦之中。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经济的影响

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反过来,心理健康水平也同样会对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甚至,也会关系到社会乃至国家。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水平过低而导致其胡乱花钱、挥霍青春甚至失去生命,这些看似只是某个人的得失,从宏观角度讲这也是在浪费整个国家的时间,损耗整个社会的年轻力量,从而引发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也可想而知。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我国的兴国之要,一切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水平对整个的经济系统又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及原因的探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高。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广大高校学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在大学内进行广泛的调查,还要对其过去进行相应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一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估。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

1.生活与学习方面。学习成绩大不如高中时期,甚至出现了多门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并且自己找不出原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随意说话,任意睡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习惯。有些同学总是以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凡事只要稍有欠缺便灰心丧气,好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对未来期望过高甚至幻想,终日碌碌无为。部分同学出现就业紧张,惶惶不可终日。更有沉迷于电子游戏、网上聊天等,每天都十分散漫毫无目的地度过,并找不到理由。

2.身体与心理方面。身体感知系统总会出现感到慌张、焦虑与恐惧,并说不清原因。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过低,做事情总是否定自己。在身体上会因为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十分严重的病,并且十分担心害怕。心理上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要做的事情特别的多。

3.情感与行为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事后还经常后悔。性格表现孤僻,不善言谈,更害怕与他人交往,时间一长便变得十分自闭,郁郁寡欢。做事情方面,经常决心完成某事但总是完成不了。情感上总是感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没人同情,没人关注,感觉别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缺少安全感。常出现不尊重别人,总是想要看别人的笑话,希望别人出错。

(二)分析原因

1.从现实角度看。高中生心中的大学像天堂一样,但大学的生活也并非全是如此。首先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陌生的环境不是很适应,所以就会有孤独情绪。另外,在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处于劣势,或是由于自私的性格原因产生了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所以萌发了消极的情绪,从而对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影响。例如,与好朋友产生了分歧,或是与恋人分手等都会使个人陷入一定的颓废之中,这些事情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人生际遇,但是如果过于频繁的发生势必会对心理健康带来危害。在大学里,每一年所处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大一时还觉得很轻松,可是到了大四要毕业时,问题就来了。就业是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关乎学生的前程与未来,也更加贴合实际。在就业时,学生不敢放松半刻,却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无可奈何之际,现实与理想之间顿时使大学生增添了许多烦恼与忧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从能量角度看。心理能量,简称心理量,指促使人们知道自己的需要,从而采取意志、冲动、勇气和各种特征的心理量的释放和展现。心理能量是需要被释放的,而且是自然地释放,否则就会凝固。大学生的心理容易产生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造成负面影响,这就是心理能量,如果这些能量能发泄出去就不能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不能释放则会凝固,容易产生问题。高校学生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去将负面的心理能量释放出去,容易将此能量凝固造成心理健康的危害。

常见的凝固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压抑和沉溺[1],也就是说,当把悲愤这种心理能量通过压抑或沉溺而不被释放的话就会使它凝固起来,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危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水平过低的同学一般都是将内心的不满、生活不愉快压抑起来,才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有效干预探究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判机制[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需要有一个准确的研判,这也是干预的前提。

1.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访谈法、书面材料分析法、问卷法等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如果对象数量不是很多的话也可以通过观察法。

2.研究对象所在地区习俗、文化差别、家庭结构,特别注意单亲家庭孩子,要求研究者要对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有所查阅,掌握研究对象过去的个人信息,这样会使研究者做出更加准确的研判。

3.针对被试的研究,还要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要对广大的被试做相应次数的横向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书面材料分析法来筛选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再对被筛选出来的心理健康危机者进行纵向研究,观察被试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表现,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样才能对被试做出更加准确的研判。

(二)有效的干预措施

1.间接方式。在大学里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多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开展相应的有目的的拓展训练,让同学们在更加真切的体验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实施拓展训练可以针对某些已被研判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做出相应的举措,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改变,这样就增加了拓展训练的有效性。通过大学校园内的广播、报刊、新闻等媒体对心理健康做出宣传。内容上可以是针对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宣传,将压力或不愉快的事情变成幽默诙谐的元素呈现给大家。

2.直接方式。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疏导,使其更快的改变。但是对于被咨询的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有严格的审核标准才可以。可以就对象的某一行为表现做出反应,或是用间接的方式做出批评或鼓励,使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渐成长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同时,加大高校心理健康咨询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提供心理咨询人员培训机会、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常态化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项工作意义深远且重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关乎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广大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彼此交流探讨才能使中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事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2006,(7),67-68.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第3篇

一、何为噪声污染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雷声、雨声、流水声、波浪声、风声、树涛声、鸟叫声、犬吠声、蝉鸣声、机器声、汽笛声、车轮声、爆破声、音乐声、歌声、铃声、吵闹声、叫卖声等等说不尽的声音。这些声音中,有些是人们需要或者喜欢的,比如鸟叫声、音乐声、歌声、交谈声等;有些则是人们不需要甚至讨厌的,比如犬吠声、爆破声、吵闹声等。通常人们把喜欢的声音说成是优美动听的声音,而把不喜欢的声音说成是让人烦躁的声音。令人烦躁的声音有来自生产、施工,还有来自交通运输的,还有来自社会生活的。环境科学把生产、施工、交通、生活中产生的令人烦躁的声音定义为噪声。由噪声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现象就叫噪声污染。

判别是否是噪声或噪声污染是由人的感觉而定的。在实际生活中,对同一个声音是否是噪声,是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状态和生理差异而有不同结论的。从心理学上来说,划定是否是噪声没有绝对的标准。在环境管理上,为科学规范,从多数人群健康的角度制定了声环境标准。对社会噪声,明确城市闹市区超过60分贝的声音,居住区白天超过45分贝的声音,就是能引起人们烦躁的噪声。

二、噪声污染的危害

(一)噪声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1. 噪声对听觉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人如果在强噪声环境下暴露一定时间后,听觉敏感度就会下降,听力减退得越多,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果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强噪声持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听觉疲劳得不到有效恢复,久而久之,听觉器官将产生器质性病变,造成噪声性耳聋。

2. 噪声对生理的影响

如果长时间受噪声刺激,就会超过生理的承受能力,对中枢神经造成损害,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出现病理性变化。强噪声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衰退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噪声还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导致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大量研究表明,心脏病的发展恶化与噪声有着密切联系。有人认为,现代生活中噪声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噪声还可引起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中的人群易患胃溃疡、视力下降等诸多病症。

噪声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噪声容易使人出现烦躁、激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异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理智丧失。

(二)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噪声影响人的正常睡眠。当噪声级在50分贝以上时,15%以上的人正常睡眠受到影响。城市街道的交通噪声在70分贝左右,临近街道的居民睡眠质量普遍不佳。在靠近工厂、工地的居民区,噪声高达70~110分贝,严重干扰了居民睡眠。

噪声还影响人们的工作。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使人感到疲劳、烦躁和注意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三、如何防范噪声污染

(一)防范家庭噪声污染

首先,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生产和娱乐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家用电器和其他能发声响器具的音量和开关时间。购置这些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好、噪声小的。其次是家电不宜放在卧室里,几种家电也不宜同时启用,更不能在故障状态下启用。有条件的可安装隔音、吸音设备,以免噪声过高、过强,对人体造成危害。三是在庭院内或居室周围多养花、植树、种草,这样既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又可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声。四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尽量做到不争吵,不喧哗,适当控制娱乐时间,音量不宜过大。

(二)控制交通噪声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第4篇

中职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学家认为在此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生急剧变化,将出现体力、智力、社会需求、创造、超常行为的高峰,对应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疑”。在这一时期,他们希望受人尊重,把他们看成大人,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却又是一个谜。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故意违背家长、老师的意志行事。中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如不能及时的纠正,就会滑向行为偏差生行列。行为偏差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等)较差的学生,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我们除了面对一般群体外,还要面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在这些行为偏差生中,要让他们接受美育,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因素占据了很大比例,这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给予健康指导?答案是要解决行为偏差生的心理障碍。

1 行为偏差生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特征

作为行为偏差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听课习惯和效果不佳。那么美术行为偏差生是指: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上没有兴趣、没有动力,缺乏审美情趣和体验;学习态度不端正、美术成绩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完成或应付了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行为偏差生给班级带来了负面影响,使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其形成原因大多数都是由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心理:

1.1 心理滞后型

这是行为偏差生的普遍心理。现在普遍中职学生认为比起普中的学生低人一等,智力比不上他们。而对美术基础学科,认为学了对以后就业也没什么大帮助,也就对美术基础抱着“冷漠”态度,得过且过。他们由于听不懂课,成绩差,害怕被同学嘲笑,所以产生焦虑和自卑心理。有的对作业拖拖拉拉,乱画一气,从未获得过成功,导致后来讨厌学习,甚至干脆就不学了。

1.2 意志薄弱型

行为偏差生对美术有学习兴趣和热情,但一旦遇到困难(比如画面内容复杂多变)就以“麻烦、太累、学不好”作为借口和推托。往往学习时间持续不长,意志比较薄弱;对一切活动都缺乏兴趣,个人极端懒散。

1.3 动机缺乏型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但偏差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动机不明确,把学习的目的归因为为“父母学、为老师学”。他们认为自己画画不好是由于客观如材料不好、发挥失利等,并把今后学习希望寄托于此。

2 根据上述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拨正教育

2.1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美术的心理意义

美术基础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学好美术对于训练学生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处,还可以提高自己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能力。通过绘画可以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工艺制作,如制作贺卡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协作精神;通过校徽设计体验自己设计的成就感。

2.2 教师要有有教无类的博爱心理

教师要做到博爱,承认学生在认知、理解、能力及在创新思维中所反映出的差异程度,并针对不同的条件和智力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特别是行为偏差生有了问题,老师要做认真分析正确引导,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对行为偏差生,教师应热情地伸出双手,及时鼓励、评价,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们的面前都能获得尊重和信任。

2.3 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学生对美术学习感兴趣时,在学习中就较为主动,反之就会产生烦闷,从而放弃学美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该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色彩《感受春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入校园,用欣赏的眼光体验校园的春天美景,绘画春天的色彩;如手工《剪纸》教学中,我们可以请学生自己做模特,剪出人物肖像图样。通过有针对性地融入美术学习环境中,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就油然而生了。

2.4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美术学习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是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视觉的观察、判断,应用形象思维并动手去解决问题,最后产生视觉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好美术要有学习的顽强毅力。

2.4.1 树立自信,形成“我也行!”的观念。对于行为偏差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应予以帮助,一般先选择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完成,然后再一点点地增加难度,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心和期望,他们更需要成功。信心和期望能激励孩子更快的进步,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皮革马利翁效应”。

2.4.2 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坚强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逐渐形成的。老师可以在学习中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完成,对行为偏差生要给以更多的锻炼机会。比如学习了素描《艺术造型语言的表达》,可以选择相对有趣而简练的静物来完成作业,老师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一步步提高难度去继续探究。又如学习《策划一次画展活动》,学生往往会觉得那么多策划内容要做多久?其实,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组内人员可以根据能力或特长分工完成策划内容,这样人人都有任务,最后由老师作整体和合作效果评价。结果不重要,在整个过程中同学间互动合作有趣,面对合作成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以及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同时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从各个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已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占30%~40%,其中较严重者占10%;师范类大学生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5.2%。师范类院校学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也就关系到下一代教育的基础建设,所以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本文以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培养未来教师的积极作用。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面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学校教学工作,有利于师范教育和师资建设的有效进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为了再教育创造先决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心里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需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从客观方面来讲,当代大学生从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生活环境、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与中学阶段相比都发生了本质变化,变得复杂。大学生一般都是初次远离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突然变化,造成了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问题的困扰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考取大学之后感到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导致厌学、不爱与人交往等问题。

上述问题在师范院校大学生中也比较突出。因为长期以来社会对师范院校的认知度很高,造成了学生进入师范院校之后产生了盲目自信的心理,而且由于师范院校招生范围比较广,学生家庭之间贫富差距较大,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心理压力。同时随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使得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产生心理负担。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如何加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现代大学教育的效果以及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建设,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加强沟通交流,克服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缺乏同外界的联系,在大学校园中学会心理健康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挫折或失败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这样才能为将来真正走向社会以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但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问题也不断变化。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素质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新状态,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教育措施与方案,只要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那么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再次,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各学科教学融入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校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未来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希望与困惑、快乐与困苦的多元选择,在面对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有他们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分析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范院校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同时,还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进行评价、反思,不断推动适合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如制定符合师范院校发展特点、适合师范院校大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测评标准;积极引导本学院多学科整合研究,关注学院内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利用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模式系统。通过对适合师范院校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创新研究,不断扩展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开展师德培养是未来教育基础建设的重点,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个人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在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过程中,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范院校学生在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水平之后才可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将来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师德修养,从师范生抓起,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从业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孟庆红.试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师范学生的重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朱炳宇.“90后”大学生特质探微[J].丝绸之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