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飘扬的旗帜》
简介:随着2010年世界杯分档的推出,2010南非世界杯的主题推广歌主题歌,一首叫做《飘扬的旗帜》的歌曲也随之面世。演唱者为 31岁的歌手克南,他出生在索马里的一个艺术之家,由于国内局势动荡,13岁随家人移居加拿大,但他仍然心系索马里,创作的很多歌曲都和索马里局势相关。该歌曲拥有众多不同版本,其中克南与张学友、张靓颖一起演唱的国语版又名《旗开得胜》。
背景:这首歌本来版本写的是以一个战地儿童的视角,表达在现实的挣扎、对自由的企盼、和对战争的控诉。全曲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怀。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追求教学思想的个性化
思想是教学个性风格的内核。不少学者和文学家对风格作过深层次的描述。别林斯基认为:风格是“思想的浮雕”。风格离不开思想,靠思想站立。个性风格是教学思想“浮雕式”的生动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有行动的思想者。唯有教师思想上不断地求新,才可能引导学生求新,唯有教师精神上有自己的独立,才可能允许学生的独立。教学风格,从初始的追求到逐步成熟,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筛选择优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紧扣母语本源、儿童本位、学科本色、实效本真展开教学,不因推进模式而模式,不因时尚猎奇而遮蔽本真,不因目迷五色而忘记“回家”,不因创生风格而偏离语文教育主旋律,矢志不渝地追寻自己的教育主张,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
二、追求教材解读的个性化
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是上好课的前提。目前有些教师拿着别人现成的教学设计进课堂照本宣科,不去进行二次备课,对教材的理解浮光掠影、一知半解,这是不行的。追求教学的个性风格,必须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教材融为一体,熟练地驾驭教材,对教材要经过一个由“懂”到“熟”再到“化”的过程。并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拓展、延伸、超越教材,从而赋予教学个性化的解读,让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凭借。
看到一个课例感触很深:传统教材《狼和小羊》有一个极具教学价值的内容隐藏其间,那就是“争辩”。文中的小羊争辩时是“欲辩解,先行礼;先否定,后说理”。一般说:“理直自然气壮。”文中的小羊,一开始也想“气壮”,在“无理”却“气壮”的狼面前,最后连争辩的力气都没有了,居然被吃掉了,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理者被无理者吃掉了?教师最终引导学生明白:羊遇到的是一头狼,所以不能与之争辩,唯一的办法是赶快逃。争辩要看对象,谁可以争辩,谁不可以争辩。这样的解读与教学,引导学生不仅获得了一种语言智慧,更是获得了一种生存智慧。
解读教材还可以:(1)还原和活化。还原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通过还原,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2)补充和改编。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简练的,概括的,存在“空隙”和“短路”,“言虽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填补、描叙。对教材进行改编或改组,旨在改变教材存在的方式,它包括:变换体裁、课文重组、变换角色、改变角度、一题多变等。以此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3)质疑和超越。质疑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描述等提出不同看法,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载体,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当然,个性化的解读必须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可行性、科学性的原则。
三、追求教学结构的个性化
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动态的、没有“程式”的。我们所在地区在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几年后的今天,发展仍不平衡。有的教师仍不能把握其精髓,譬如“生本思想”,像张华教授所说的“让学生成为教师的教师,教师成为学生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中的“小组合作”“组际交流”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两个重要的核,我认为这是“引导学生亲历生命成长过程”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有的课堂不尽如人意。有人这样评述:“教学流程程序化、教学语言敷衍化、文本解读浅表化”,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形式下,行传统灌输教学之实。固守模式的框架,不去思考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我以为应该明晰两个观点:
教学模式程序的增减取舍。作为在区域内推开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一套课堂教学程序,即“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其中的活动包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三个环节。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通过模式把握基本的教学流程、基本内容,有利于操作的自动化,达到目标管理课堂、制约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不是一个机械、僵化的标准流程。金海清先生在《小课堂演绎大课改》的访谈录中,对其程序这样阐述:“我们应该重在把握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想精髓,致力构建生本课堂,在坚持‘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型都可以对教学程序尤其是活动环节进行取舍增减……”可以说,固守程序、不求变动,与“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相悖。
在教学过程的共性中追求个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教学模式,处在不断完善的动态之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创新,融入个性化的特点和风貌。作为教师,在灵活运用该模式的基础上,应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把握教学的内容和对象,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个性化的教学艺术,从而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教学艺术世界。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从普遍性、必然性、理论性出发,规定了“度”。个性风格则以特殊性、偶然性、灵活性为依据调整“度”。模式离开了个性风格,就会变得僵化;个性风格离开了模式,则流于零乱、随意。我认为:实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应努力追求个性风格,理想的境界是“合唱声中有独唱者的旋律”!
四、追求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好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展示自己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典范,集知识、情感、文采于一体,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下功夫使自己的课堂语言体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绚丽型的语言激情四射且文采斐然;优雅型的语言清新雅致且意味深长;质朴型的语言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浑然天成;思辨性强的语言不但富有逻辑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洁型的语言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且一语点破要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语言擅长描绘,给教学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一种华美之感,正是他主张的“诗意语文”的鲜明体现;孙双金老师的语言渐趋平实,充满哲思之辩,也正是他主张的“情智语文”的最好体现;薛法根老师平实、以谈话式的语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体现的是简约的风格与教学智慧。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不出声的表达方式,是口头语言的伴侣。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渗透出来的个性化表情和动作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潇洒自如,有的温文尔雅,这种差异使自己区别于其他的教师,并且对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诗歌朗读 韵律美 情感美 意蕴美 艺术美
朗读是我们祖先明智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章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很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还可以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
朗读要有感情。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诗歌的朗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最后一句可稍读重一些;而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根据语境处理诗句的停顿
诗歌朗读,有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就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确定,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掌握好节拍,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节奏也会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
二 展开想象,激感美
诗是想象的艺术。学生必须发挥想象才能欣赏诗、朗读诗。如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用舒缓的、轻柔的声音来朗读,伴着朗读学生沉浸在温柔的氛围中,情感与声音塑造的美景已紧紧交融在一起,作者的情感已引起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美。
三 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诗歌也有主题,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只有了解了主题,文字才可能潜入读者的心灵,才有可能变为读者自己要说的话。只有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实质,然后诉之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所负载的思想感情,就会比原诗自身的意志、情感更为丰富,它必能引起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沟通作者、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朗读中品味人生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愫诗人浓厚民族感情的诗歌,理解了主题,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主要是通过对康河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离开康桥时依依惜别的深情。风格清新、意境深邃,通过朗读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
四 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情感体验是朗读教学的关键,诗歌丰富的色彩、场面等,只有朗读者充分激发感情,沿着感情去积极想象,用有声语言去描绘,才能生发出不可抗拒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多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只有朗读得体,才能展现色彩斑斓的艺术美。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能力要求
针对以往教学中各学科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教育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和突破。如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的观念不正确、教学方法不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主要原因都在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够,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待新课改,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要求
1.教师应该具有整体把握新课改标准的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结构体系和针对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阶段,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课改标准,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亲身参与到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师只有把握好新课改的标准,并将此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扎实地掌握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新课改已经把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以前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式教学体系。
2.教师应该具有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材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参考依据,初中的数学课本在新课改下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以它为基础,明确各个学习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新课改的目标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往死寂的教学形式,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洗礼,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再经过学生之间的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材开发能力,领会新教材的更改意图,熟悉新旧教材的差异,根据课改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做到继承与创新并重。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和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教学创新是回应新课改要求而出现的,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悟能力,并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教师应该能够在新教材的改变意图下,了解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和想要突出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些调整及时更换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才会帮助学生学习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养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3.教师应该具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新课改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所以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他们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只要完成日常的数学教学任务,还要养成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习惯,及时地纠正教学错误或者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定期地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良好地掌握了教学的内容?是否存在遗留的教学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完善,及时梳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地积累自身教学的经验,要取长补短,向先进的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精髓,通过查看资料和看案例等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4.教师应该具有探究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和互动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探究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技能,能够自主地设计最佳的数学教学方案,能够对数学教学课题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还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探究性教学需要师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佳的教学方式莫过于以教师启发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辅助。但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把握好难易的尺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计划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他们能够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好学科的各部分知识,做到整体把握、各个击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加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成果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建坤.初中数学新课表新理念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甘肃农业,2006(09).
[2]刘高荃.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5).
关键词:诗歌 自由 巴尔蒙特
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说:“现实主义者永远是简单的观察者,象征主义者则永远是思想家。象征主义者远离现实的存在,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理想。”[1]
诗人在诗歌中蕴涵了他的什么理想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巴尔蒙特诗歌中最本质的部分就是追求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形态。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孔子的自由观念重在行为 ,不在于思辨 ,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身养性 ,把仁和礼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 ,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获得了自由。[2]因此 ,孔子的自由是个体对仁和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自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高度自觉。这种人自信而又自尊,没有任何功利化的考虑。
自由也是我国道家代表庄子的追求的目标,这种自由是超越时空和礼法的,潇洒而又自在,追求一种诗意般的情感自由。
匈牙利的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总之,古今中外,自由是人人向往的。
所以张扬这种自由的精神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巴尔蒙特诗歌中最本质的部分就是追求自由。诗人张扬的个性在其的作品得到极力的表现。下面分析诗人的三首有一定代表性的诗歌,来说明这一观点。先来看看巴尔蒙特的《生活的格言》:
我问自由的风,
我怎样才能年轻。
嬉戏的风儿对我说:
"像烟和风一样轻灵!"
我问广袤的海,
什么是生活最伟大的格言。
喧闹的大海对我说:
“要像我一样永远奔腾澎湃!”
我问高天的太阳,
我怎样才能发出比朝霞更明亮的光。
太阳没有回答我,
可我的灵魂却听到了它的回答:"要发光!
诗人的理想就是要追求自由,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与“佛家主张通过修行和修心,放下分别和执著,转业力为愿力,破除一切无明的束缚,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3]这种境界和诗人有相似之处。
诗人在《我是自由的风》这样写道:
永远吹拂,我是自由的风。
我激起波涛,我亲近柳丝,
在树枝间呼吸,默默叹息。
愉悦着青草,愉悦着庄稼。
在美丽的春天里,如五月的信使,
我迷恋上幻想,亲吻着铃兰,
沉默的蓝天谛听着风声,
我紧偎树干,在田野上呼吸,
忘情地飘拂,永远地自由。
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如此热烈。诗人认为:生活的快乐是无法抗拒的。他宣布:人应该获取摆脱尘世各种羁绊的充分自由。[4]我认为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和这位俄国诗人有共通之处。中国道家的庄子的追求的自由和诗人也有实质的相通,就是人的情感自由并快乐着。接着再分析诗人的另一首代表作《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田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
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我与世界签定了和约,
我是世界的真主。
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冰川,
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
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
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
我的理想来自苦难,
但我因此而受人喜爱。
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
无人、无人媲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而一旦天光熄灭,
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
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
诗人直接独白,大声宣言: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也就是说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追求美好、光明和自由的。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来受苦、受压迫、受欺负的。因为太阳在诗人心里如情人一般,是他最喜欢的形象。许多人把“太阳诗人”的称号送给他。在诗人眼里,太阳是强有力的、高傲的、拥有自由的生灵。[5]我觉得诗人充分张扬的个性,追求自由的精神,豪放真诚的语言,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诗人在这首诗如此直白而又真诚地赞美着太阳。
综上分析,我也被诗人的真诚与勇敢的独白打动。我写一首诗,来赞美诗人的这种热烈追求自由的精神。
挺起你的胸膛
――读巴尔蒙特《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有感
你总是弓着背、塌着胸膛,
你总是愁眉不展、郁闷地活着
为何不挺起你的胸膛
自信而又快乐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为何不挺起你的胸膛
勇敢地面对人世间一切风雨雷电
你总是唯唯诺诺、胆小虚伪地奉承
为何不挺起你的胸膛
把尊严和自由融入生命
想一想你为什么如此窝囊
是外在的压迫
还是你内心的纠结?
想一想你来这个世界的价值
是做别人的奴才
还是做自己的主人?
因为你缺乏担当
和那给人带来无上荣光的勇气
所以你才如此萎靡
挺起你的胸膛
即使一切都毁灭
也绝不害怕
总之,我认为巴尔蒙特诗歌中最本质的部分就是追求自由。他的诗歌充满了自由的因子,最打动人心的也是这种自由精神。这样的自由因子使他的诗歌美丽动人、自然自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因为畏惧和自卑,而失去了身体和灵魂的自由。所以现代人从诗人的诗歌汲取这种自由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注 释
[1]赵晔.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J]《吉林大学》2011年11期
[2]李蹊.论孔子的自由观[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第一期.
[3]于海东.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看世界《安徽文学》,2013年第11期.
[4]张冰.论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的超时代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