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纯粹独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烛光情,蛋糕香,快乐酒,童年儿趣风吹过。许愿祝福生日歌,欢声笑语生日贺。今日挥手自兹去,明年同日再相聚。
3、感谢您的莅临,因为您的入席,我的生日party更加喜洋洋;感谢您的浓情重义,因为您的加入,我的生日宴会更加哈哈乐;感谢您百忙之中的捧场,因为您的到来,我的生日聚会人人乐。。(*^0^*)谢谢
4、弹指一挥间,转眼几十年。生日年年有,日子悠悠过。当我恋旧时,泪水轻滑过。你的短信来,弥足温馨情。感谢你祝福,生日有你乐。
5、繁华人情逐红尘,蜡烛有心垂我泪。美食香酒宾客来,还有短信频飞来。亲情友情短信情,化解生日孤独心。。。
6、生日party有了你,欢声笑语满堂喜!今天,我发短信感谢你: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纯粹哥们姐们意识的朋友的驾临!呵呵,感谢你这纯粹的友情!(*∩_∩*)
7、年年生日年年过,恍然昨别今又逢。回首一叹光阴快,不见不想去又来。祝你生日快乐歌,灿烂心情随欢歌。
8、明天是自己的生日,祝福自己身体健康,生意兴隆,生日快乐啊。
[关键词]美声唱法 美 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93-01
美学和音乐美学均属于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当人们有了审美意识时,对于美或者音乐美有了主观反应和清晰的认识,人们对某项事物有了“美感”,就会运用审美意识对美进行评价。由于美具有平衡和谐的原则,脱离了这两个原则,那么就不具备“美感”。音乐也是一样,要具有和谐的声音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美声唱法中,演唱者要具备高度的修养、高超的演唱技巧、精彩的戏剧表演以及平衡音乐的能力。
一、歌剧中的“美”
(一)审美意识的变化
歌剧主要在十六七世纪诞生,其对艺术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新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了新类型的体裁。通过对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佛罗伦萨艺术家理想的音乐剧是在与教会和宫廷中的美学思想在斗争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到了18世纪,从歌唱的鼎盛时期到衰败时期,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审美标准的变化,均深入到了作曲家和音乐中,有效地推动了歌剧潮流的演变和发展。
(二)歌剧演唱中的“美”
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歌唱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音乐,成为歌剧中美的标志。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美妙音乐和丰富的声乐经验。由于人声的乐器是血肉之物,每个人的声音都不同,声音天赋与能力倾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作品的要求也就不同。在美声唱法中,歌唱家运用自己最自然、舒服、持久的声音,与歌剧作品的内涵与情绪互相结合,唱出最真实的、最自然的美声,这不仅是最美的美声唱法,而且还是最为科学的唱法。
(三)歌剧的美
歌剧的演唱者要具备比较高尚的艺术情操与一定的歌唱智慧,节俭有效地运用声音和情感,歌唱不能着重于关注音质、音高、音量以及花腔技术等方面。另外,“美”要坚持平衡与适度的原则,将各种不同的“美”元素进行组合,并且确保作品中的音符,不管是高音、低音、中音还是过渡音,需要将戏剧性、诗意以及内在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出来。
二、艺术歌曲中的“美”
(一)艺术歌曲的特点
歌剧具有优美的声乐线条,由歌唱家组成的乐队进行演奏。通常情况下,其属于常规叙事类型,即使听者不懂台词,依然能够沉浸其中。艺术歌曲与其不同,其具有的“美”主要体现在诗意和钢琴的互补或者远离时,形成的一种分离情绪,歌者能够对敏感、深入的内心独白与高超的轻声能力,实现对声音的力度进行良好的控制。艺术歌曲作为音乐和诗歌的互相结合,艺术本质上是属于音乐诗歌的形式。艺术歌曲的灵魂就在于其中跳跃的诗意和创作思维。在创作思维上,保持原始的初衷,确保原有的敏感和诗意,避免过度交响化。此外,针对艺术歌曲中的诗意、戏剧元素,实现歌唱者与钢琴乐队的互相结合,将艺术歌曲题材确定为抽象题材,将原始的敏感和冲动保持下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将其中的“美”体现出来。
(二)听者感受到的艺术“美”
听者在倾听艺术歌曲时,为了充分地发现艺术歌曲中的“美”,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由于艺术歌曲属于音乐诗歌的形式,演唱者进行表演时,要以声音作为主要载体,并遵循原作者纯粹诗意性的诗歌。演唱者与钢琴实现二重奏,将每一个音符的韵律、色彩呈现出来,并将其组成转瞬即逝、微妙变幻的意象,将其中的情感、戏剧性和诗意性表达出来。另外,听者需要自己慢慢体会,不需要对艺术歌曲的对比与理解进行了解,如果听者纯粹只了解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与诗歌,只单纯地对声乐技巧进行了解,那么就感受不到艺术歌曲中的美。因此,听者必须要对歌词有所理解,并欣赏艺术诗歌,转变为情绪与诗意主导的内心世界。
(三)艺术歌曲中的“美”
艺术歌曲进行演唱时,其在思维与方式上与常规的叙述方式不同。歌剧表演主要以戏剧性的诠释方式为主,通常情况下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主,或者运用诗意的方式来表现出戏剧性。优秀的艺术歌唱者、器乐合作者与听者要以歌曲中音乐歌词的“诗意”为主,并运用敏感的体验来对其中情调的变化与基调进行捕捉,进而表现出艺术歌曲中的诗意性跳跃,运用逻辑的发展与戏剧性将其中的“美”展现出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美声唱法中所体现出的“美”是无法定义的。本文通过对歌剧中的“美”与艺术歌曲中的“美”进行分析,要真正地将美声唱法中的“美”表现出来,要求歌唱者要遵循和谐、平衡的原则,运用音乐技术,表演出具有美感、和谐的声音,这种声音就被称为音乐,是美声唱法中美的所在。
【参考文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教师的情感未表达出来造成的。教师在批改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只是单单几句生硬的话,或作批评,或作表扬,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竟然缺席,评语只是教师个人的“独白”,不是学生的提升或师生的共同发展。选用独白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听者之外,并不考虑听者的反应。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君临一切,包办一切,学生只能等待宣判,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成为被灌输和训练的纯粹的客体。学生不是自由的人了,他的思想被教师剥夺了,教师直截了当地代他思索。
这种独白忠实于知识,却背弃了学生;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结果,却忽视了意义。其后果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批阅作文,却没有在批改中增值。因此,作文批改必须与学生情感去靠近。
一、真切的鼓励,带有情感
我们所学文章,大多是感性的,有浓厚的情感,能够与我们产生共鸣,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有情感融在其中,以便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具有真对性的评语时,对学生在作文中的亮点及时给与鼓励,如“运用插叙很给力,有潜力”,“加油,环境描写很漂亮。”“格式很新颖,不错。”对于书写差的学生;“字写得有点草呀,下次可要小心呀。”“老师有好多字不认识呀,你能让老师看看它们啥样吗?”对于抄袭的学生,“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学生在作文中得到真切的关怀,得到他们感情的共鸣,他们会认真对待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二、活泼的语言,充满情味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在生活中,语言是很丰富,充满了情味,如俗语,谚语,成语,名人名言等,恰当的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的 话,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某个学生作文水平近段有很大提高,批语“作文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学生作文一直很优秀,“写作文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学生进来不认真写作文,“写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模仿别人作品,“作文如东施效颦。”……学生在受到这样的批语,不感觉那么生硬,在一笑之后,都会进行有益的联想到人物,会在作文中有所改进,有所反思,有所进步。
三、真切指导和安慰,带有深情
作文中往往都会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家庭矛盾,情感迷茫,朋友关系紧张,与老师的矛盾,成长中的困惑,对别人的理解和意见,对社会的态度等等,诸多问题都会在作文中出现,很多学生的作文除了语文老师看以后,别人都不会知道,可能那是一种隐私。语文老师在作文批改中,在有效的做文指导的同时,更要在情感上给予指导和安慰。如一个学生写到她的后妈,后妈对她很好,可是以前的姥姥总对她说后妈的不好,她很困惑。作为老师,应时给予指导,我批语这样写到:“你漂亮的衣服是妈妈卖的,你干净的衣服是后妈洗的。你活泼幽默大方,因为有一个后妈,你有了健全的人格。你现在优异的成绩有你后妈的功劳。我很羡慕你有一个好后妈。爱你后妈,才是最重要。”在此指导后,她与后妈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个学生,他写到她的母亲,万分的恼怒,因为她从小就抛弃了他。他对别人说没有母亲。我知道他的母亲是骗来的,他父亲比他母亲大十几岁,生下他之后,他母亲就走了。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疏导他的心理很必要,否则他会一直恨这样的人,若将来遇到这样的老婆,将来不堪后果。我在批语中写道:“每个人都要感谢母亲给予了生命,没有母亲,就没有今天。你的母亲虽然没抚养你,但给予了你生命。不抚养你,原因是他们的婚姻是不正常的,可以说是非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母亲就会一辈幸福子,你愿意吗?她虽然给你带来痛苦,她是无奈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再经过一次私下疏导,学生的心理有了扭转。语文老师在及时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认识到这样的老师可亲可敬,还会积极的写好作文,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翠翠与林黛玉的爱情矛盾心理
(一)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是爱情开始的两种方式,一见钟情――刹那间四目相对,心潮澎湃,情愫暗涌,而后茶饭不思,魂牵梦萦;日久生情――波澜不惊,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终有一日恍然大悟,情投意合。
翠翠与傩送是一见钟情,翠翠在知傩送真实身份之前,就已经把他的印象深深地刻进心里。翠翠在得知其身份后,“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傩送在知道哥哥与自己喜欢同一姑娘后,表明心迹:“假若我不想得到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两年前正是傩送与翠翠相遇之初,翠翠与傩送的异性相吸似乎自然而然,毫无悬念,可又那么隐秘而朦胧。
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一起生活,在长期的亲密接触中,二人互相了解、互相慰藉,在一次次的试探、争吵、和好之中培养了真挚美好的爱情,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日久生情。这种爱情不仅仅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相互欢喜的纯洁好感,而且是建立在长期的坚固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宝黛二人知己般的恋人,比起翠翠与傩送的一见钟情会更理想。
(二)探听老船夫与彼此试探
翠翠与傩送、天保分别见过四次面,兄弟二人不约而同地向老船夫表明心迹,并探听老船夫口风,哥哥天保派杨马兵说媒,“你为我去探听探听那老的,我欢喜翠翠,想要翠翠”。弟弟傩送没有哥哥那么直接,但也隐晦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伯伯,你翠翠像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茶峒山城力里的人直接而纯粹,并不拐弯抹角,好看就是欢喜,欢喜就是想要。
宝黛之间则是通过不断的互相试探来确定彼此的心意,增加彼此的爱情信心。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差紫鹃送些如意给林黛玉挑拣,林黛玉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贾宝玉听她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林黛玉假意试探不疑有他,其心思不过想让贾宝玉起誓不爱薛宝钗。这也正是二人的爱情逻辑:为了真情而不断试探、吵架、后悔、赔错、痛苦、和好,如此循环反复。
恋人之间在确定关系之前,都有一段叫暧昧期的特殊时期。这段时间里,他们不能也没办法和正常情侣那样明明白白说话,只能通过彼此试探或通过他人探听来给予自己心理安慰,感受爱情甜蜜。顺顺家的两兄弟不约而同地向老船夫探听,一是有“走车路”的意思,二却是想从中知道翠翠的心意所属。而宝黛互相试探是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
(三)吵架气与嫉妒心理
翠翠在听到妇人说二老要傩送同王乡绅打亲家作碾坊的主人后,见了傩送,脸还发着烧不做声,“小小心腔中充满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生气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翠翠的这种心理就像是情人之间吃醋了赌气不理睬对方的模样。
马瑞芳说:“宝黛的爱情曲曲折折、反反复复,似有若无、似爱非爱,爱情的表达方式非常特殊、非常别致,他们就是不直接把自己的心理说出来,而经常通过吵架表现出来,越爱越吵,越吵越爱”。《红楼梦》里林黛玉吃醋,多是小儿女之间的口角之争,可气处是嘴比刀子还尖,有点儿蛮不讲理,有点儿耍小性儿,一如第八回,“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呦,我来的不巧了!早知她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口不对心的话在林黛玉嘴里说出来总有那么一股酸味儿。
吵架赌气和吃醋嫉妒在情人之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翠翠与傩送的相处较短,自不能和林黛玉一样,直言直语讽刺对方,同时,翠翠又比林黛玉羞涩内向,即使心里吃味不痛快,她也只能在心里骂几句,断不会和林黛玉一样用刀子嘴故意针对的。
二、爱情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把一种本身发展完满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性呈现于丰富多彩的表现”,这便是所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翠翠与林黛玉两人在原著中都有较多笔墨的心理描写,分别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处于爱情矛盾困惑中的少女形象。两人虽性格迥异:翠翠天真活泼,乖巧淳朴;林黛玉孤僻高傲,敏感多愁。但是,两人对爱情的期盼向往有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两人在爱情面前表现出的矛盾迷乱,敏感多思。沈从文和曹雪芹在描绘女主人公的爱情心理时,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多种相似或相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细比之下又有一些不同。
(一)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心理描写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重要手段,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
《边城》里翠翠的内心独白随处可见,她是个爱幻想、心思也迷糊的花龄少女,所做所想也是下意识的行为,不带半点不好的心机。思想容易随着事儿飞,静静发呆而不知所措,是这个女孩原生态的毫不做作的真实表现。心理描写这把钥匙打开了这位初懂爱情的羞涩少女的心扉,翠翠在逐渐意识到爱情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都不知是想些什么,这是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心理的反映,刚刚萌芽的爱情在她心里躁动不安,她隐约感觉到一种人生的新东西在窜入她的生活。她不能不想,但同时,翠翠年龄小且又没有母亲,爷爷自不会和她明白说些什么,翠翠只能自己一个人胡思乱想,可是又做不了清楚明晰的思考,这种矛盾自然引起翠翠内心的迷乱,而这种迷乱反映到神态上来,就是一种下意识的迷惘和莫名其妙的发痴。
内心独白手法也是《红楼梦》常用的,内心独白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叙述语言的一种继续,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衔接。宝黛初见时,林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此句写出了林黛玉心理变化的过程,由于王夫人先入为主的介绍导致林黛玉对贾宝玉并无好感,而贾宝玉亮相后,林黛玉则吃了一惊,心下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吃惊,一是来自于自己先入为主的印象差异,二则是因为“眼熟到如此”,宝黛二人的“似曾相识”为二人日后的感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山歌与诗词
用山歌的特殊文字形式来表现人物那种不可名状的内心情感或强烈感受,是《边城》所特有的艺术手法。翠翠曾陶醉于自己所听的、所唱的多首山歌。例如,翠翠经常在船上轻轻哼歌玩――“他们女人会织布会唱歌,会找心中欢喜的情人”,这首歌声音极其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这首歌,翠翠觉得心上浸入了一丝儿凄凉。除了自己唱山歌,翠翠还喜欢听别人唱歌,她常常一面拉船一面喊“爷爷,你唱,你唱”。茶峒人的歌声缠绵悱恻,动听悠扬,有着甜美的味道,又带着点忧伤。翠翠欢喜唱歌欢喜听歌,正如她欢喜爱情的降临。
与《边城》相对,《红楼梦》也用了特殊文字形式来表现人物心理――诗词。在曹雪芹看来,当人物的感情达到很深很浓的诗意境界时,这种感情便无法用一般语言来表达,只有借助于发自人物内心深处的升华语言――特殊的文字形式――《葬花词》《秋窗风雨夕》《题帕诗》《芙蓉女儿诔》等诗词。这里的诗词异于一般诗词曲赋的独立游离,并非可有可无的,它是人物内心隐秘活动的标记,是人物内心感情的升华。这些诗词寄托着人物的千言万语,那不知如何表达出口的心思,都可以从诗词中寻到。例如,《葬花词》“他年葬侬知是谁”,o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同病相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林黛玉为了爱情她粉身碎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她孤傲不阿的个性。
(三)梦境
《边城》里翠翠做过许多梦,傩送为翠翠在山头唱歌的那个晚上,翠翠便做了个梦:“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翠翠梦得甜蜜,不光是梦让她甜蜜,更是那朦朦胧胧的爱情的甜美让这颗幼小的心灵尝到了喜悦,灵魂愿意为这种美好的爱情飘飞。汪曾祺曾说:“小说是写翠翠的爱情的,这种爱情是那样纯粹,那样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翠翠的爱是一串的梦。”沈从文正是用这样一串的梦――特殊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表达了一位初恋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用梦境表现人物内心隐秘感情在《红楼梦》中也有所运用,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噩梦”,梦里林黛玉伤心贾宝玉负于她,贾宝玉为证明自己并未变心,拿出小刀往胸口一划,挖心以明心意。这个梦直接反映了林黛玉担心贾宝玉会辜负自己,患得患失的爱情心理,因此才会终日辗转反侧,噩梦缠身。
三、爱情矛盾心理与爱情悲剧
(一)翠翠的爱情心理与悲剧
翠翠对爱情的追求完全是自发的、被动的,是一个明显的等待过程,天真地相信爱情终会到来。但是,翠翠对爱情并不是没有感知的。虎耳草是翠翠情思的象征,小说中多次提及她在梦中见到虎耳草,表明了翠翠对傩送感情逐渐由朦胧变得清晰。从未有过母爱、内心孤独的翠翠在面对痴心爱人时自然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羞涩,躲避推脱。在摆渡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从这儿读者可以看出翠翠对爱情是无比渴望的,但当心爱之人站在她面前,她又有了羞涩感,不敢大胆将爱情表达出来,这是她对爱情的自觉、自矜、自尊。同时,大自然的风日铸就了她顺乎自然的性格,也造成了她追求爱情时的自发、被动的心理。翠翠一方面对爱情极其憧憬,而另一方面依赖性过重、独立性不够让她产生了一种错误的爱情思维――她的爱情应该由爷爷来为她安排。翠翠的不够成熟、被动、顺其自然的爱情心理造成了她对爱情的迷乱困惑,导致她的爱情以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的爱情心理与悲剧
首先,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是颇为出名的。《红楼梦》中这样刻画她:“咀又爱勉薄人,心里又细。”贾宝玉借《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妙词来进行试探,她首先想到不是别的,而是“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其次,林黛玉过于敏感,“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节,写她探望薛宝钗时,忽然发现贾宝玉也在,便笑道:“暖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再次,林黛玉多愁善感,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的哀愁。这些性格都导致黛玉对爱情缺乏信心,一再试探贾宝玉,试探不成便拌嘴赌气。但是,林黛玉不像翠翠那样羞涩胆小,她敢爱敢恨,不懈追求,她爱就爱了,爱得那么浓烈,那么哀婉,那么撕心裂肺。然而,势单力薄的林黛玉最终还是抵不过命运、时代的作弄,终究在贾宝玉大婚之夜“泪尽花夭”。
四、结语
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感。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
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较少。
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叙事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什么内容都可以反映,而且写作时什么表现手法都可以运用。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
二、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即学即练】
阅读《青菜》一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会,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摩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选自《现代文阅读》)
1.本文是用第几人称来写的?
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举一例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