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陵君从谏

信陵君从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陵君从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陵君从谏范文第1篇

信陵君从谏范文第2篇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第一册)

13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4课:《勾践灭吴》(《国语》)

4、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历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6、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7、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8、果行,国人相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15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6课:《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1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4、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17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9、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0、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8课:《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4、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19课:《劝学》(《荀子》)

2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课:《秋水》(《庄子》)

3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32、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1课:《过秦论》(贾谊)

34、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5、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7、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38、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9、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基业也。

4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2课:《鸿门宴》(司马迁)

4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7、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4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9、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3课:《兰亭集序》(王羲之)

50、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课:《归去来兮辞》(陶潜)

5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5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5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信陵君从谏范文第3篇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信陵君从谏范文第4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作为一名人才工作者,我发现兵事之战背后,还有一场不见硝烟之战:人才之战。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场旷世大争的双方阵容。

上半场,六国阵容庞大,主动攻秦。

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如此描述:“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正是拥有这一大批人才的国家,屡屡组成联合军叩关攻秦。但可惜的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下半场,秦国主动发动统一中国的战争时,秦与六国的人才实力也发生了逆转。

此时,上述四大君子及六国之士,都已成了上一代的英雄。同时,新一代的领军人才却鲜有所出。

反观对阵的秦国,领军人才层出不穷:相国有吕不韦、李斯,谋略有尉缭,外交有顿弱、姚贾,工事有郑国,特别是在将领方面,续司马错、白起之后,有王翦、王贲、蒙恬、杨端和、辛胜、蒙武、章邯,等等。如此阵容较量,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在如此阵容逆转的背后,存在怎么样的机理呢?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秦国聚天下英才之路的脉络。

大约公元前750年,秦襄公始立诸侯。此后,历经7代君王,没什么重量级人物出现,也没有标志性人才事件发生。

百年后,秦国首次重用外国人才。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给赎了出来,跟他聊了整整三天后,授予国政。正是在此公的协助下,修德行武,开创霸业。

秦穆公之后,又历经14代君王。期间,内部杀伐不断,外战败多胜少。直到秦献公执政末期才打了两场翻身仗。

紧接着,年仅20出头的秦孝公登场,著名的《求贤令》。公告天下:“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至关重要的是,此举确定了秦国引才方略。

秦惠文王执政第5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第10年拜张仪为相国。

大力士武王执政期间,首次设立丞相位置,任用自己的叔叔及自己的导师为左右丞相。

昭襄王在位半个多世纪,后半段分别任用魏国人范雎、燕国人蔡泽为相,同时,依靠白起、司马错等名将发动战争,先后战胜过韩、魏、楚、赵、燕,累计斩首近百万。

接下来,大商人吕不韦倾其所有,战略性投资公子子楚,待子楚顺利登上王位时,自己也如愿登上秦国相位。但是,令雄才大略的尾晃ひ饬喜坏降氖牵正当其雄心勃勃欲并天下之时,秦始皇免其相国、逼其自杀。

不仅如此,暴躁专横的秦始皇,在得知韩国选派著名水工郑国入秦是阴谋疲秦时,听从了宗室大臣的建议,要把所有外国人全部赶出秦国。

于是,有了李斯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令》。

于是,秦国人才史经历了一场风波后,又戏剧性地回到了聚天下英才的轨道上来。

纵观秦国之路,有以下特点:

其一,举凡重用外国大才之时,国家就兴,变法就成,打仗就胜;反之,国家就弱,胜少败多,内忧外患。

其二,敢于重用外国大才的君王,一般执政时间都较长,而且所用的外国大才担任重要职务时间也较久。

其三,秦国没有制定人才战略规划,也没有长篇大论的人才理论,只是到了李斯时期才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但是,秦国的人才政策却十分清晰管用,海纳百川几乎成了秦国文化和传统,数百年数代君王长期让外国大才担任相国等重要位置。

其四,唯才是举,较少重用皇亲国戚。在相国的位置上,仅仅武王时候用了自己的叔叔和导师,昭襄王时期用自己的娘舅,尽管如此,这三位相国,一个虽是皇亲国戚但足智多谋,号称“智囊”,其余二位也外国人。

其五,在大政方略层面比较多使用外国名士,在战术层面方面比较多使用本土长期锻炼产生的将军,这一外一内、一文一武,再加上君王,形成“铁三角”配置。

其六,不管是重用外国名士,还是起用本国将军,都有一套凭业绩晋升的机制。

其七,聚天下英才为国所用,比较少出现类似四大君子私家养士的风气,仅仅在吕不韦时代有此情形。

其八,注重使用有实践能力的能臣干将,特别是法家、兵家之士。

那么,其他六国又如何在人才之战中落败的呢?

客观地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说执政者没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有点说不过去。但当我们深入分析六国人才史时,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可悲可泣的人物:屈原,赵括,李牧,申不害,韩非子,苏秦,鲁仲连,邹阳,贾生,荆轲……

这些国家要么盛产人才却不为己用,待秦国用时却埋怨人才不爱国;要么集体性格局偏小,嫉贤妒能,只重用了中才小才,甚至庸才奴才;要么重用大才一段时间后,在关键时候就受小人离间而迫害大才;要么形成了公子私人养士的风气,无法做到为国用才;要么在国家战略定位和决策上,弃变法强国之路,而欲图凭借一二个超级勇士灭敌元首……总之,一句话,这些国家用的都是权谋诈术,而不是聚才大道。

行文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得人才者得天下。

然而,事情似乎还没完,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

比如,秦二世黑洞,为什么人才济济的秦国,仅仅第二代就轰然倒下?

车裂变法大才商鞅,逼杀仲父吕不韦,赐剑战神白起自裁,这背后存在怎么样的逻辑?

还有,职业相国是战国特有的一道风景,这背后又有怎么的生存土壤,为什么中国从此不再演绎?

信陵君从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左传;玉器;巫术宗教;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87-02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各种事件的重要典籍,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以及诸侯之间的征伐、会盟等政治活动。玉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玉文化体系,本文试图从《左传》中分析玉器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玉与巫

《左传》中记述了很多巫术宗教等现象,内容大致包括:占卜、祭祀、梦境、鬼神等方面,集中表现在祭祀和梦境中。《说文解字》解释“灵”曰:“灵,巫以玉事神。”可见玉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也就是巫术的重要载体。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观点,也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翻开《左传》看到的就是一部战争史。而此时玉器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就是祭祀神灵,这种祭祀的实质是保佑战争的胜利。例如《左传·文公十二年》所载:“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战于河。”《左传·襄公十八年》:“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珏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沉于河。”这些都是各个诸侯国在战争前用“沉玉质■”的方法来取悦河神,祈祷神灵的庇佑,以此达到战争获胜的目的。除了《左传》,在《史记》、《汉书》等汉代书中也不乏此类记载,黄河决口时,投进白马、玉璧以祭水神。可见这是古人“玉为神主享用”观念的体现。

另一种重要的宗教观念就是梦玉,这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城濮之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向他索要他给自己的马装饰的玉,而子玉却未答应河神的要求,于是城濮之战的兵败似乎就已成为定局。又由于城濮之战子玉的兵败,必然会让楚人认为这是子玉拂逆了神的心意而造成的。于是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在■之战大败晋军后,为了酬答河神而“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以求永久之佑,并且提出了“武德”的观念。这里,玉器似乎是城濮之战失败的一种预言,也似乎是成就■之战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玉器是权力的象征,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被人们热爱的重要物质,以至于子玉不肯与河神交换,而庄王则是用这种神圣的物质来取得河神的庇佑。而这些又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玉器在当时具有的通神、娱神、媚神的重要作用。

再来看《左传》中声伯之梦,“初,声伯梦涉垣,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怀,从而歌之日:‘济担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俱不敢占。”梦见有人给自己琼瑰,他吃下去了,“食琼瑰”的意象与当时丧葬习俗中人死后人敛时口中含玉的情形相似,可见就是人死后口食玉石的意思,无疑象征着死亡,使得声伯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礼记·玉府》:“大丧,赞赠玉,含玉。”含玉,就是玉■,就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玉部》载:“■,送死口中玉也”。可见古人有将玉放进死者口中的习俗。而且出土实物中也确是很多玉■、玉握等等,器物造型也多样,但玉■多是蝉的造型,象征着死后的重生之意。《周礼·春官·典瑞》“驵圭、璋、璧、综、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敛尸”据郑玄《注》,指大敛。其法璋在头部,圭在左边,琥在右边,璜在足部,璧在背部,琮在腹部。而这又与声伯的琼瑰装满了满怀寓意的“玉敛葬”相印证。由此可以看到,玉器虽然反复出现在人的梦境中,但却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盛行的“玉敛葬”,声伯才会说这是一个死梦。而以玉来葬无疑是彰显身份、展示权力的重要内容,更可以看出玉器的地位和独特的象征意义,更是由于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保持尸身不腐不化,也是“玉敛葬”盛行的一个原因。

二、玉与等级

《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是根据政治地位来决定的用玉制度,并且在尺寸上也有详细的规定。这就可以从用玉的规格来判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也就用这种方式将社会等级明确的标明了。《左传·桓公二年》:“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左传·桓公二年》杨伯峻注:“固冠之笄,长一尺二寸,天子以玉,诸侯以似玉之石。”这些在《周礼》中都有细致的规定。

在考古发现中,大中型的墓葬在随葬玉器中,大多质地上乘,制作精美,数量庞大,虽然东周王室式微,僭越之事经常出现,但仍可从随葬的玉器中判断墓主的身份地位,因为统治阶级拥有着生产、加工、享用玉器的权力,因而玉器也就成了王权和权力、地位的象征。例如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玉璧、玉璜、组玉等等玉石器528件,而其他级别的墓葬就未见如此惊人数量的玉器。墓中出土的组玉佩有学者认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以丝绶串联各式璜、璧、环、龙凤虎形佩等作为主要构件,且多成组对称使用。这些组玉佩的构件,既可单独作为佩件,又可成组串联,且更添富贵气息。社会地位越高的贵族,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愈复杂愈长,制作愈精巧;身份较低者,佩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了。”

三、玉与道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玉器相继产生了礼玉、祀玉、佩玉、食玉等一系列内涵丰富多彩的玉石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对于玉器的崇拜、喜爱的形势及内容已有所改变,但是贯穿于其中的源于玉石崇拜的信仰,则是亘古未变的。而这份崇拜与喜爱能够绵延数千年,最主要的是玉德在其中起到的文化支撑作用。玉德之说的产生与儒家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密不可分,儒家“于玉比德”,将玉的各种物理性能与儒家的道德观念相结合。《礼记·聘义》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这也是后世经常用玉的温润来比喻君子的温厚的来由。

《左传》中提到的玉器的道德内涵主要是以玉为信。《左传·成公二年》:“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在这里玉是“诚信”的象征,那么前面提到的巫术祭祀时用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玉器是人与神之间的约定的载体,只有玉器具有这样的道德内涵和美好品格才有可能被用来进献给神灵,愉悦神灵。诸侯之间有征战,也有和平,这时就需要会盟,而会盟就离不开玉器,《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述了以此会盟,杨伯峻曰:“会盟必用玉帛,故云玉帛奉盟。”那么玉在这个地方也是起到“信”的作用,是一种结盟的诚信的象征。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证实了这一现象。著名的就是侯马盟书,在质地上有石质和玉质的,玉是从石器中分离出来的,是“石之美者”,所以很明显石是玉的代替品。

除此之外,在《左传》中还有很多人名中有“玉”字,例如卫国大夫蘧伯玉、晋国四卿之一的荀瑶、楚国令尹子玉,这些人以玉为名,可见当时社会对于玉的喜爱和认可。另外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选择用玉字来形容和比喻。《左传·昭公七年》有“……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哀公二十一年》:“君辱举玉趾……”这里是将国君的脚趾用玉来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其他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也有反映,《楚辞》中就有许多类似的比喻,《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此处用玉来形容花朵的颜色,并且这朵花是用来送别大司命的,所以必然是美好的象征。

一部《左传》充分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玉文化,为后世玉文化的发展、定型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郑玄,注.周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更多

水电厂自动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考古与文物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