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电脑源于休闲
我于1994年退休,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开始过上清闲的退休生活,当时还感到不适应。这样的人生转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安排晚年生活,也是必须进行选择的。有的老年朋友,退休后根据个人的爱好,学习书法、绘画、摄影等,来实现年轻时的理想。经过分析,结合自己的情况,我选择了学习电脑。
当时的情况,社会上电脑尚未普及,属于一门新的知识,对老年人来说是富有挑战性。既然决心已下,就付诸行动。把孩子的386兼容机搬过来,从DOS学起,打字的软件是CCED。开始就遇到困难,一是我不懂外文,看不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二是不会汉语拼音,无法打字;三是周围学习电脑的人少,遇到问题无处请教。在困难面前,我没有被吓倒,因为我们这代人,就是从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经过努力,这些困难都一一被克服。
学习电脑,要为我所用。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先后学习了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Photoshop制图等软件。随着操作的熟练,我用文档记日记,记录家中的重要事情,录入自己的文章。用电子表格记录家庭消费账,做到日清、月结、年汇总,并用统计方法对消费进行分类,至今已经积累了十五年的消费账目。用制图软件将多年的老照片,都进行翻新。用电子信箱与亲戚、朋友联系,既快捷、又方便。用网上银行进行购物和缴纳相关费用。可以说电脑已经进入了我的家庭,帮助我处理家务,实现了无纸化管理。未曾想到进入垂暮之年,还用上了高科技的成果。
自费办网站转向服务
伴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我的电脑也随着更新。由开始的386到586兼容机,到2000年初购置了“联想牌”电脑,其效率与功能都超过原来的兼容机。这时可以上网,收发电子邮件。
当我倘佯在网络的海洋中,思想豁然开朗,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于是就把我写的文章,发往当时的“中华老人网”,在那里发表。同时我也参加网站组织的活动,曾经到网站作为志愿者去帮助工作。在与“中华老人网”的接触过程中,我学习了制作网页的技术,便开始萌发自己制作网页的念头,并得到网站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学习制作网页的技术,首先是学习了Dreamweaver,以及Flas等软件。其次又增添了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设备。经过一番的筹划,“夕阳晚情”网站终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面世,与网友见面。当时只有七个栏目,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书写的,挂在“中华老人网”上。2003年初,与网络运营商正式签订合同,注册了“夕阳晚情”域名,成为独立的网站。
“夕阳晚情”网站与网友见面后,就受到许多老年朋友的关注。纷纷寄来文章,要求刊登;提出历史典故,要求解答;询问有关老年人维权法规,要求帮助咨询。还有的人提出建议,应该增加新的栏目。原本只想发表个人文章的网站,没有料到能够受到老年网友的青睐。一时间也让我措手不及,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这时我冷静地思考,得出一个结论。网友之所以提出诸多问题,是他们有些问题需要帮助,有些话语需要倾诉,所写的文章需要发表,也更需要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改变了原来的初衷,把个人的“夕阳晚情”网站,办成为老年人服务的交流平台。于是,网友发来的文章,全部刊登。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网站本着“栏目为需要而设,内容为需要而定,文章为需要而选”的原则。从此,走向为老年人服务的道路,受到网友的欢迎。
一是为老年网友服务
几年来,为河南县网友增设了“中国历史年表”;为北京某中学提供了二十四孝资料及照片,配合进行国学教育;为吉林网友设立“推荐文章”栏目;为天津网友增设“学习古典诗词”栏目;应河北网友要求,增设“孝行天下”栏目。凡是网友提出的正当要求,都基本上得到满足。
二是为社区工作服务
我生活在社区,扎根在社区,也要服务于社区。为“宾水东里”社区开辟了一个专栏,凡是社区的工作动态,好人好事,重要活动都予以报道。先后报道了“社区之星”和“孝行之星”的事迹,为社区树立了样板,使社区居民学身边人、看先进事,深受教育。深入各户采访构建社会和谐的事迹,在网上发表,为推动社区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配合时事教育,全文转载了“六个为什么”一书,供社区党员学习。都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
几年来,“夕阳晚情”网站在不断地发展,由原来建站时的七个栏目,发展到今天,已经增加到二十七个栏目。截止到今年一月底,共发表本人原创文章439篇、诗词320首。发表网友文章876篇,诗词230首。(转载文章、诗词未计算在内)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各大搜索引擎都收录“夕阳晚情”网站的文章,一般的情况下,当天的文章,在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次日可见。市内有的中学,老师向同学推荐“夕阳晚情”网站,“学习古典诗词”栏目,作为参考材料。
“夕阳晚情”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个人的精神家园,网友的交流平台,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阵地,老年人的忠实的朋友。
结缘网络伴随晚年
自退休后学习电脑,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路程,办网站也经历了八个春秋。这些年来,不仅充实了个人的退休生活,而且也找到一条为社会服务的道路,真是感触良多。
1.办网站是实现个人的夙愿。刚退休时,由于个人身体健康,又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不想过着清闲的退休生活,还想继续为社会做一些工作。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开始就进行摸索,最后找到自费办网站的办法。几年的实践,完全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既能够自己休闲娱乐,成为个人的精神家园。又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更主要的是真正体现了人生价值。
2.在管理网站上,体会到老有所乐。自己办的网站,从文章的编辑、图片的处理、网页的制作、网站的管理,以及回答网友的问题,都需要我一个人来完成,而且网站的页面每天都要更新。因此,整天忙个不停。虽然累一些,但是精神上愉快,可以说是老有所乐了。
关键词:侯瑾;前凉;崔府君;真子飞霜
中图分类号:K87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4-0055-05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mage Evolution of Dunhuang Scholar Hou Jin
ZHANG Qingwen
(Department of History,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Yuci, Shanxi 030619)
Abstract: Hou Jin was an honorable hermit and great scholar of Dunhuang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who was gradually deified. He was regarded as a master of Taoist immortals and the underworld and his image was molded in bronze mirrors. By analyzing relevant documents,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his gradual deification, and consulti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ou Jin was deified simply because the rulers of the Former Liang dynasty wanted to create favorable social opinions to enforce their rule. The author also briefly discusses Hou Jin’s influence on later culture and considers that Hou Jin was one of the prototypes of Cui Ziyu and the original image appearing in bronze mirrors known as“zhengzi-feishuang.”
Keywords: HouJin; Former Liang; Cui Ziyu; zhenzi-feixiang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侯瑾为汉末敦煌地区的隐逸高士,也是学者大儒。然而学界对其却并未重视,除寇甲先生对其著作进行过梳理总结之外,长期以来,尚无文章专门研究侯瑾形象的演变及影响。笔者在对“真子飞霜”类铜镜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故宫所藏一面铜镜(图1)上有侯瑾形象,尚未被人所识,因此认识到侯瑾在文化影响方面的重要性且为学界研究之空白。因此,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物,展开了对侯瑾的专门研究。
一 历史上真实的侯瑾
侯瑾在《后汉书・文苑传》中有传,但记载较略,全文如下:
侯瑾字子瑜,敦煌人也。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燃柴以读书。常以礼自牧,独处一房,如对严宾焉。州郡累召,公车有道征,并称疾不到。作《矫世论》以讥切当时,而徙入山中,覃思著述。以莫知于世,故作《应宾难》以自寄。又案《汉记》撰中兴以后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于世。余所作杂文数十篇,多亡失。河〔西〕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称为侯君云。[1]
由此可知,历史上真实的侯瑾只是一个好学著书、愤世自清的高士隐逸,并未有特殊之处。因此《后汉书》将其作为文士列入文苑传中。清万斯桐《儒林宗派》也将其视为精通经学的大儒[2]。
侯瑾生活的年代在古书中的记录比较混乱。《后汉书》未注明其确切时代,《晋书》则称其为“汉末博士”[3],《梁书》与《南史》称其为“晋征士”[4,5],《隋书》称其为“汉有道征士”[6]。胡阿祥认为侯瑾生卒时间约为公元140―195年,也就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7],其资料来源不详。寇甲判断侯瑾是汉安帝至灵帝时人[8]。综上所记,大体可知侯瑾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
据史书相关记载,侯瑾的活动范围也仅仅限于敦煌一带,在晋以前似无很大名气。
二 侯瑾形象被不断神化
侯瑾虽然是汉末时的隐逸高士,但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发现他本无任何神异之处,其名气从东晋后突然提升,并被赋予了诸多的神异色彩。
王隐《晋书》最早记录了侯瑾的神异:“汉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有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太守填水,造成门楼,与学阙相望。”[9]此段事迹记载表明,侯瑾已经成为“善内学”、“逆占未来”的仙人①。
此条纪录同样见于房玄龄所撰《晋书・张轨传》中,但内容稍有夸大,把张轨统治河西地区这一历史大事也归结为侯瑾的预测。原文为:
汉末博士敦煌侯瑾谓其门人曰:“后城西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与东门相望,中有霸者出焉。”至魏嘉平中,郡官果起学馆,筑双阙于泉上,与东门正相望矣。至是,张氏遂霸河西。[3]2222
北魏人刘\所著《敦煌实录》载有侯瑾能解鸟语一事,可谓神异。虽然《敦煌实录》在清代以前便已经佚失,但我们可根据《太平御览》的引文看到《敦煌实录》的记载:“侯瑾字子瑜,解鸟语,尝出门见白雀与众雀同行,慨然叹曰:‘今天下大乱,君子小人相与焉。’”[10]侯瑾的神通被进一步扩大。
到了前凉张骏时代,《敦煌实录》中甚至还有侯瑾为地下之主的传说。《太平广记》引《敦煌实录》:“凉文王张骏,梦一人鬓眉皓白,自称子俞(瑜),曰:‘地上之事付汝,地下之事付我。’王寤问之,有侯子瑜先死。得其曾孙亮,为祁连令矣。”[11]此时的侯瑾形象不断丰满,不断被神化,从而成为史书乃至民间传说中的仙人。
侯瑾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仙人,在考古学上也有文物相佐证。如现今故宫博物院所藏初唐时期的“侯瑾之方镜”(图1)。该镜为正方形,边长14.6厘米,为真子飞霜镜的一种。根据镜形和榜题内容,可大体判断其铸造时代应为初唐。此镜主要纹饰为镜下方水池上伸出一荷叶,荷叶上有龟钮,钮上方饰山峰及云间日出图,左侧为高士弹琴,右侧为凤凰和双树。该镜最有特色之处是云山图案下方的矩形框,框中有铭文“侯瑾之”三字[12]。
图中弹琴的高士即侯瑾。榜题上的“侯瑾之”的“之”字,是天师道的代表符号。东汉至六朝时期天师道盛行,其信徒名字中含有“之”字的名字非常多,名字后面的“之”字可以不避讳,也可以省略。如在史书中寇谦之又名寇谦,朱巽之又名朱巽,王献之又名王献[13]。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侯瑾之这一名字也一样,其名字中的“之”字是天师道的代表符号。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侯瑾被称为侯瑾之是道教兴盛和侯瑾被神化的结果。
为清楚起见,下面将各类文献及文物中关于对侯瑾的记述整理如表1。
通过表1对古籍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侯瑾虽然是后汉至三国时期之人,但是在后汉、三国乃至西晋时期所撰的各类文献著作中并无侯瑾的任何记载。有关侯瑾事迹的著述主要集中于东晋至北魏期间,如范晔《后汉书》著于南朝刘宋时期,王隐《晋书》著于东晋元帝时期,刘\《敦煌实录》成书于北魏时期。侯瑾本是平常的文人高士,但是经过不断完善,成为可预测未来并管理阴间的道家仙人。而关于其主要的事迹、传说和形象改变,都集中在前凉时期。侯瑾形象的突然变化必然有其政治和社会的背景。
本文对侯瑾被神化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如下:
前凉的奠基者张轨本是安定乌氏人,《晋书》记载其“阴图据河西,筮之,遇《泰》之《观》,乃投策喜曰:‘霸者兆也。’于是求为凉州”[13]2221。后来张氏果然占据了凉州一带。在张轨统治凉州时期多次发生过谶纬事件。比如秘书监缪世征、少府挚虞夜里观测星象后说:“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张凉州德量不恒,殆其人乎?”张掖临松山石上有“初祚天下,西方安万年”等字,还刻有非常清楚的张字。姑臧有玄石上面的白点构成二十八宿状。“张氏霸河西”成为尽人皆知的谶言[3]2222。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些谶纬的产生都有较强的目的性。当时张轨在河西一带的统治并非十分稳固,内争外斗不绝,其统治时间内还发生过秦州刺史被杀,张镇、张越等阴谋夺权等事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必然要从社会舆论上强化自己的统治合乎天意。侯瑾等人的谶言都宣扬张轨统治河西为天命注定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应是张轨为强化自己的统治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工具。
到前凉张骏时代,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张骏改称为凉王,并立世子。但事实上当时东晋仍然存在,张骏名义上仍奉东晋为主,他自立为凉王,在舆论上是有所顾忌的。因此他对大臣假意推阻说:“此非人臣所宜言也。敢有言此者,罪在不赦。”为了实现自己称王的目的,张骏同样需要依靠谶纬来得到舆论的支持。比如黄龙在T次嘉泉出现等[3]2234-2235。张骏梦见侯瑾对其称“地上之事付汝,地下之事付我”也应是基于这一目的而编造的故事。当年曾为张轨霸河西起过舆论作用的神人侯瑾,再一次被抬了出来。
侯瑾名望在前凉时期得到提升,在南北朝阶段,由于政治需要,他再次被军阀势力所利用。侯景之乱后,侯景登位称帝,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身价,遮掩自己是少数民族的事实,追述侯姓的历史名人为自己的先祖。当时只找了两人,东汉初年的侯霸被封为始祖,侯瑾被封为七世祖[4]860。
经过张轨、张骏、侯景三个地方军阀或割据势力的大力推崇,侯瑾完成了由人至神的转变,其名声和影响也达到了顶峰。侯瑾被神化的主要阶段和事迹都完成于前凉时期。
三 侯瑾形象的湮灭
自初唐房玄龄撰《晋书》以后,各类古籍文献除引用前人文献外,已经很少再提及侯瑾。侯瑾之名也逐渐湮没无闻,这与考古文物情况相符。唐初还有“侯瑾之”铜镜存在,但是在唐初之后,却没有任何关于侯瑾形象的文物发现。
笔者认为,侯瑾形象的湮灭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背景。侯瑾本是普通的隐逸大儒,但是到了前凉时期,由于政治的需要,开始被神化。先成了仙人,后又变为主管阴司的神灵。但侯瑾神化的影响力有很强的地域性,除前凉统治地区河西之外,似乎还未见有侯瑾被神化的记载。随着前凉被苻坚消灭,侯瑾失去了被神化的政治环境和生存土壤,其形象开始逐渐褪色。
二是天师道的衰落或转化。侯瑾在文物铜镜上的榜题中被称之为侯瑾之,显然是受天师道的影响。将侯瑾神化的两个主要人物张轨和张骏也都崇信道教,如张轨在占据凉州之前曾用八卦为自己占卜[3]2221。《周书・张轨传》记载张轨“临终之日,家无余财,唯有素书数百卷”。《素书》别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道家著名经典。《晋书・张骏传》记载张骏不但建西王母祠,而且在修谦光殿时,其四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青殿,南曰朱阳赤殿,西曰刑政白殿,北曰玄武黑殿,“章服器物,皆依方色”[3]2237-2238,显然是受道教所影响。自隋唐始,天师道开始衰落,通常认为唐朝道教上清派成为主流,也有学者认为唐代道教全是由天师道的道士所组成[14]。无论二者的观点孰是孰非,六朝时期的天师道在唐朝时已被转化是不争的事实,其信徒名字中字“之”字等习惯也不再坚持,早期天师道所信奉的神灵有些也开始湮灭。
三是文化中心的改变。前凉是十六国时期的特例,虽然处于西部边远地区,却较完整地保存了汉族传统文化,而未像北方其余地区那样被胡人所破坏,敦煌凉州一带成了当时北方的文化中心。而在前凉灭亡之后,传统文化被破坏。后虽经西凉时期的短暂恢复,已难改衰败之势。前凉灭亡十余年后,北魏兴起,北方的文化中心渐渐东移至长安,河西文化的辉煌逐渐暗淡,其中一些文化记忆开始消失。幸而撰写《敦煌实录》的刘\记录了大量侯瑾逸事。自刘\之后,侯瑾逐渐淡出。
四 侯瑾的影响
古代经常可见的入冥小说中,唐太宗入冥故事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今伦敦英国博物馆藏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就载有唐太宗生魂入冥府,见到阴间判官崔子玉等情节。其中的阴间判官崔子玉即是后来在民间被广为崇信的神灵崔府君。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是目前出现阴判崔子玉姓名的最早纪录,证明至少唐朝时,阴判崔子玉形象便已流传。然而,关于唐代的阴判崔子玉姓名及形象的由来,学界却尚无深入研究。结合《敦煌实录》中侯瑾为阴间主掌的传说来看,侯瑾自称为子瑜(侯瑾字子瑜),而子瑜与子玉音相同,且侯瑾是敦煌人,侯瑾(子瑜)为阴间之主的故事也流传自敦煌,《唐太宗入冥记》写卷也出现在敦煌,这不能不说其中没有关联。因此笔者认为,阴间判官崔府君(崔子玉)的源头就是敦煌学人侯瑾。
探讨崔府君形象的由来以及侯瑾到崔府君形象的演变,所涉方面较广,内容较多,为避免喧宾夺主,笔者将另文详述。
侯瑾之方镜在艺术考古上也有较大影响。唐代有一类铜镜为真子飞霜镜,其图案主要内容为一高士在竹林中弹琴,前面有一小桌,上有笔、书卷等物。镜右侧为一起舞凤凰。凤凰上方为两棵树。镜钮下部为一泉池,池中伸出一枝巨大莲叶,叶上伏一龟。莲叶和龟正好形成钮座和镜钮。画面上方为云山日出图案,云山下方有一飞鹤和田字格,格中有“真子飞霜”四字。
关于此类铜镜内容的研究始于两宋之际的江少虞,但至今尚无定论。江少虞认为是“高人逋客”[15]、清代钱坫认为“真子当是人名,飞霜当是操名”。稍晚一些的冯云鹏、冯云g兄弟认为:“真子未详,或取修真炼道之意,如南真夫人及元真子之类。飞霜疑即元霜,裴航遇云翘夫人,与诗云元霜捣尽见云英。”[16]当代,中外学者对真子飞霜镜的解释则多种多样,如滕延振认为此类镜画面寓意爱情与祥瑞[17],朱江认为整个镜纹的内容则是尹伯奇放逐于野[18],叶康宁认为是司马相如鼓琴[19],刘茜等认为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20],孔祥星、管维良认为是当时的一则民间故事[21],刘艺认为真子飞霜镜是孝道的载体,反映了二十四孝的内容[22],日本学者多认为是伯牙弹琴[23]。这些观点都流于猜测,缺乏实物例证。
幸而,笔者偶然发现故宫所藏刻有侯瑾姓名榜题的这一特殊的“真子飞霜”镜,从而证明了真子飞霜镜中的高士原型即为侯瑾,真子飞霜镜纹饰的本意应为侯瑾及其故事,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榜题随着侯瑾的湮灭而消失,图案本意渐渐模糊,后人只得随意猜测。
综上所论,对研究敦煌地区的文化、前凉的历史、民间的崔府君信仰以及铜镜的发展史而言,研究侯瑾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仅作一初始性的尝试,对侯瑾的研究还有待方家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649.
[2]万斯同.儒林宗派:卷3[G]//四明丛书.民国四明张氏约园刊本:16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22.
[4]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860.
[5]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12-2013.
[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61.
[7]胡阿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本土文学述论[J].洛阳大学学报.2002(3).
[8]寇甲.敦煌学人侯瑾著述考略[J].敦煌学辑刊,1998(2).
[9]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M]//二十五别史.济南:齐鲁书社,2000:209.
[10]李P.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4094.
[11]李P.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2179-2180.
[12]何林.故宫藏镜[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111。
[13]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M]//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0-122.
[14]小林正美.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M].济南:齐鲁书社,2013:9.
[15]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00.
[16]冯云鹏,冯云g.金石索[M].上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862.
[17]滕延振,石世镇.浙江宁海发现一件“真子飞霜”铜镜[J].文物,1993(2).
[18]朱江.也来谈谈扬州出土的唐代铜镜[J].文博通讯,1981(4).
[19]叶康宁.真子飞霜铜镜新解[J].收藏界,2008(12).
[20]刘茜,彭适凡.一面罕见的唐代铅质“凤凰双镜”铭冥用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4).
[21]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