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第1篇

 

家长会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的好机会。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学生家长会讲话稿,欢迎阅读。

各位家长:晚上好!

欢迎各位尊敬的家长前来参加八年级的家长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家长,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由少年步入青年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变化最快、心理变化最大,也是思想最不稳定的时期。八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丰富而情绪不稳定,性意识开始觉醒。所以对于八年级的孩子,学校、家长都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万分的重视。

对于学校来说,八年级一直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年级,本届八年级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是教师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松江六中教师八项承诺”,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奉献,自觉践行师德规范;通过校本研修、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

二是班级层面:开展“温馨教室”的创建,构建和谐、文明、舒适的育人环境和民主、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心情舒畅的学习。

三是学生层面:以“十四生日仪式”为抓手,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指导他们珍惜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迈好青春第一步。

我想,除了学校的努力外,家长的支持、配合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重要,今天的家长会,就是一起来探讨和交流家庭教育特别是孩子青春期教育的问题,提高亲子沟通的能力,同时希望家校合一,形成共识,努力提高八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为进入九年级顺利毕业、考入理想的高中打好基础。

今天家长会的第一个议程是请“中国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科普报告会全国巡回演讲报告团”特邀主讲嘉宾、“南京大学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掌于荣教授给大家作一个“青春期家庭教育” 专题讲座,《亲子沟通的技巧》。

报告之后的第二个议程,是回到班级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

最后介绍一下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十四生日仪式”系列活动的内容: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第2篇

收 信

老林是个退休工人,妻子去世多年,儿子五年前远走他乡,他就一直一个人过日子。时间长了,他越来越感到孤独,就动了找个老伴的心思。他花钱在一本杂志上登了个征婚启事。还真管用,不久后,老林就陆陆续续收到一些信件。

这天,老林又收到了几封信。他打开一封,看了起来。不过,只看了几句,他就骂了声“骗子”,将信扔进了废纸篓。因为这信跟前几日收到的那几封,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写信人都说看到征婚启事后,对他非常倾慕,很想前来跟他当面交流,最后点明主题:请寄一笔路费。

第二封信,老林刚撕开口,就掉出一张照片,是一个女人的半身照,看年纪也就三十多岁,挺漂亮的。老林接着看信,只有寥寥几句:本人三十三岁,温柔贤惠,理想的爱人就是你这样成熟稳重的,岁数大点也没关系,因现在征婚的骗子多,我一良家妇女怕被骗,所以不敢贸然前往,如果你真有诚意,就请先寄五百块诚意金过来,我会立即坐飞机过去见你。

老林摇头苦笑:呵,这位不要路费,改诚意金了。这骗子也太不专业了,一共就百来字,错别字竟有一半多。他再仔细看了一眼那张相片,乐了:我说眼熟呢,这不是巩俐吗?

这封信,自然也进了废纸篓。

最后一封信,老林都没信心了,“嘶啦”撕开,一共两页,打开一看,不由心惊:第一页竟赫然是血书!只写了一句话: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妈妈?肯定不是写给自己的。老林狐疑地拿起信封看了看发信人地址:新疆南城大昆山监狱。监狱里寄来的?是谁呢?

再看第二页,是用圆珠笔写的一封信:

林师傅:您好!在杂志上偶然看到您的地址,很冒昧给您写这封信,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这里先感谢了!好人会有好报!

我是一名重刑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父母为我伤透了心,绝望地跟我断绝了关系。入狱以来,每当我想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为我付出的心血,我就感到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他们。今生我别无所求,也不奢望他们会原谅我,我只是想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让他们知道儿子在忏悔就行。可是,我给他们写的信,他们看都不看,就原封不动地退回来了。我想了各种办法也没用,因为只要是来自新疆的信,他们就知道是我写的。林师傅,我实在没办法了,所以希望您能帮我把上面这页信寄给我父母,我在启事里看到您的地址是济南的,我家在济南有亲戚,来自济南的信我父母一定会看的。拜托了!

罪人刘耀明跪求!

信的后面是详细的通讯地址。

转 信

老林反复将信看了三遍,心里五味杂陈,从字里行间,他能体会到写信人的悔恨之意、内疚之情。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的浪子形象。

老林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五年前,儿子不顾自己反对,为了一个大他十二岁并有两个孩子的女人,不惜与自己断绝父子关系,跟那个女人远走他乡。这几年,老林在孤单寂寞的时候常常想:只要儿子浪子回头,跟自己道个歉,并离开那个女人,他是可以原谅儿子的。可是,令他恼火的是,儿子至今仍执迷不悟,说只要老林不接受他的妻儿,他绝不会再回来。

老林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眼里竟有泪水流出。

呆坐了一会儿后,他决定帮他一把,就起身找了两个信封,其中一个装进了那封血书,寄给刘耀明的父母。而后,他又给刘耀明回了一封信,告诉他信已转寄,勿念。另外,让他好好改造,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悔悟之意,争取早日出狱当面向父母认错,获得他们的原谅。他还写道:“天下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要你浪子回头,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谅解的。”

半个月后,老林接到了刘耀明的回信。

他说:“谢谢大叔,您是一个好人,不管那封信我的父母会不会看到,我都会永远感激您的!另外,我还想麻烦您一件事,我在牢里攒了四百元钱,这钱干干净净,是政府发给我的劳动补助,过几天我寄给您,麻烦您转寄给我的父母。”

老林心想,这孩子也够实诚的,我给他回一封信,他就相信我了,难道就不怕我把钱给私吞了?

两天后,老林果然接到了一张汇款单。他马上去邮局,把钱转寄给了刘耀明的父母。

但是,过了没几天,这钱又被寄了回来,附言里只有一句话:请你退给那个逆子。

虽然钱被退回了,老林心里却有些高兴,因为寄钱时他并没有在附言里表明自己的身份,对方让他把钱退给“逆子”,说明刘耀明的父母一定看过先前那封信,知道他是受他们的“逆子”所托。

老林立刻给刘耀明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你的父母已经看过信,知道你在真心悔悟,还有,钱已经寄给他们,相信他们接到后会非常欣慰,你好好表现,争取减刑,早日出狱去见父母。”

至于那四百元钱,老林反复思量,怕退回去会影响刘耀明的情绪,就专门到银行开了一个户头,将钱放在存折里。

过了两个月,刘耀明又来信了,在感谢之后,说他以为父母收下钱会搭理自己,不料他刚给家里寄的一封信又被原封没动地退了回来,所以,还是麻烦老林给转寄一下。

老林回信说:“可能你父母的气还没有消,他们不会这么快就原谅你的,以后你有信就直接寄到我这里好了,我会为你转寄的。”

但是,除了第一封信,随后老林转寄的信都被原封未动地退了回来。为了不让刘耀明伤心,老林决定,把这事也隐瞒下来。

从那以后,每年,老林都会为刘耀明转寄几次信。中秋、春节前,刘耀明还会把在狱中辛辛苦苦攒的一点钱寄给他,烦他转寄给父母。老林也经常写信跟刘耀明交流,鼓励他好好改造,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改造情况。

他告诉刘耀明:“水滴石穿,你早晚一定会得到父母的谅解的,他们即使是一块冰,也会被你的执著给融化的。”

送 信

如此一晃十余年,坚冰始终没有融化。老林为刘耀明转寄的信、钱,毫无例外,每次都完整无缺地退了回来。看来,刘耀明的父母,是彻底对自己的孩子死心绝望了。

老林没有再婚,那次征婚无果,他以后也没再动心思,因为自从他为刘耀明转寄信件后,生活就好像有了寄托,不再觉得那么寂寞了。可是,面对刘耀明父母一封又一封的退信,老林打心底为这个真心悔过的犯人着急,他的父母怎么就那么铁石心肠呢?

这天,老林又接到刘耀明父母退回来的信。他再也坐不住了,登上北上的列车,来到了他父母所在的县城,找到了刘耀明的家。

刘家冷冷清清,只有刘母一个人。刘母听说老林就是给儿子中转信件的人后,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来意,断然说:“你什么也不必说了,我和老刘发过誓,今生不会再认这个儿子了!”

老林说:“可你儿子已经真心悔改了啊。”

刘母冷笑道:“狗改不了吃屎,我对他已彻底死心了。你请回吧,不值得为这个畜生奔忙。对了,你跟那畜生是什么关系,为啥这么帮他?”

老林摇摇头:“我跟他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觉得,咱们要给孩子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孩子既然悔悟觉醒了,咱们就要让孩子在监狱里看到希望啊。”

“什么希望?他这样的人,这辈子注定要死在监狱里。”

老林看她态度坚决,心想也许刘父好说话一些,就问:“耀明妈,你家老刘呢?”

这不问还好,一问就问出了刘母大颗大颗的眼泪。她一边抹泪,一边捧出了一张黑白照片重重放在老林面前:“我们家老刘在这儿呢!就是被这个逆子气走的。你有什么话就统统对老刘说吧!”

老林心中一沉,半天也接不上话。

刘母站起来打破沉默:“你没有别的事,我就不送了!”

这个家庭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老林心中隐隐作痛。

想到刘耀明的追悔莫及、老刘的郁郁而终、刘母的孤独无依,老林怎肯就此放弃?他打开提包,取出一张存折,说:“这上面一共有九千八百一十块钱,是孩子这些年寄给你的,被你退回来后我都存在这里面,我算了一下,这些钱几乎是孩子这些年在监狱里获得的所有劳动补助。他是在尽最大的努力赎罪啊。”

刘母神色微微一变,目光扫了一下存折,道:“我不稀罕,多少钱也弥补不了他对我们的伤害,洗刷不掉他带给我们的耻辱。”

老林看出刘母有点心动了,就把存折放到桌子上,又弯腰从提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扎信,抽出一封,说:“这些信都是你儿子写给你的。”

刘母摆着手:“拿走,我不要看。”

老林心一横,“嘶啦”撕开信,说:“你不愿意看不要紧,我一封封读给你听。”

说着,大声读了起来,“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

刘母伸手想要阻止,老林闪身躲开,嘴里读个不停,刘母无奈,赌气道:“好,你愿意读就读吧,我不会听的。”

老林也不管刘母听不听,从头到尾,一封接一封地读信。

读到第八封的时候,他发现,刘母的目光渐渐软化了,眼窝发红。

读到第十封的时候,刘母端过来一杯水:“林师傅,你先喝口水。”

到了傍晚,老林把最后一封信读完,长舒了一口气,转眼再看刘母,却见她已经泪流满脸,神情激动。

老林把信重新扎好,试探地说:“好了,信也读完了,我就不打搅了。耀明妈,这些信如果你还不想要,那我就带回去。”

刘母慌忙说:“不……你把信留下吧,我再……看看。”

她似乎不太相信信上说的是真的:“林师傅……耀明他真的改成有期徒刑了?”

老林拍拍信,说:“信里说得清清楚楚,他已经减过好几次刑,早从无期改成有期了,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相信,再过五六年,他就能出狱了。”

刘母伸手擦了把眼泪,喃喃道:“这孩子,看来是真的悔改了……”此时,她眼神迷离,悲喜交加。

老林见目的已经达到,不忍打扰她,就转身悄悄走出门去。刘母追了出来:“林……大哥,谢谢你,不过,我不明白,你刚才说你跟耀明没有任何关系,那他怎么认识你的?”

老林怎么也没料到刘母会问这么一句,顿时涨红了脸,说话也结结巴巴:“这个——其实——”

刘母见他难以启齿,便安慰他:“其实我只是好奇,你不要放在心上。我儿子能够改好,你也一定可以!只要改正了,从里面出来了,你们就能重新再活一次!”

哎呀,看来刘母是把老林当成了自己儿子的狱友,这可如何是好?老林赶忙连连摆手说道:“这个……嘿嘿,他是从杂志上的征婚启事里看到我的地址的……”

来 信

老林回到家后不久,就接到刘耀明的一封信。

刘耀明兴奋地告诉他:“林叔,我妈来监狱看我了!林叔,谢谢您,我妈把一切都告诉我了。您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您做的这一切,我看不到希望,肯定会破罐子破摔,一辈子都待在监狱里了。林叔,以后我不再麻烦您了,我妈妈重新接纳了我,我可以把信直接寄给她了,但我会经常给您去信的。等我出狱后,我一定会去看望您。”

老林看完信,心里百感交集。一方面,他为刘耀明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却又有些怅然若失:刘耀明已经得到了母亲的原谅,那自己这个中转站的使命也要结束了。只怕以后,自己的日子又将恢复以往的单调寂寞了,要是儿子在身边就好了。

老林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刘耀明犯了那么大的罪行,他的母亲都可以原谅他,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原谅他呢?

老林犹豫了很久,终于打开抽屉,从最里面取出一封信。这是儿子十年前写来的一封信,里面有儿子的电话号码,不过,老林从没有打过。十年了,希望这个号码还能够打通。

老林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手哆嗦着,一个一个地按下了号码。

电话通了,里面传来儿子的声音:“你好,是哪位?”

刹那间,老林眼窝滚烫,喉头一塞,竟哽住了,说不出话来。

“你是……”似乎心有灵犀,儿子在那边沉默了一下,呼吸突然加重了,“……爸,是您吗?”

老林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是我,儿子,爸希望你能回一趟家……记着,带着媳妇,还有孩子,你们一起回来……”

一周后,老林一家团聚。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第3篇

自从进入初四以来,按常理说,学生们应该进入了一种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因为他们将面临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中考。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是自由散漫,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针对这一点,开学后第三周,我班举行了一次家长会,会议进行到尾声时,我有意给家长布置了两个作业:第一,认真阅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从中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二,给你的孩子写一封信,写出你们的真情实感,并且在家长接待日那天把信和饭放在一起送给他们,目的是为了创设边吃饭边看信的情景,让他们从中感悟到家长的艰辛,体谅家长的不易。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认为对农村孩子来说可以做到这一点。)

家长会之后的星期三是家长接待日,允许家长到校给孩子送东西。家长们都比较自觉,大部分家长都能按我说的去做。这天中午,我特意来教室,看到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情景。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有的同学正在看信,有的边看信边抹眼泪,还有的同学眼圈已经红红的了,大部分同学的表情都是深沉的,这是以前在他们脸上从未见过的一种表情。我估计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在涌动,或是后悔,或是激动、或是心酸等。看到这些,我什么都没说,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其实,我心里挺高兴,高兴的是他们从信中体会到了什么。看来我给家长布置的这个作业有了一定的效果。

下午,来到办公室,我意外地收到了两封信,一封是田雪同学写的,另一封是他妈妈写的。读完信,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封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是震撼和启发。从教这么多年来,我认为这封信是我收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封,我似乎明白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指人品和学习)之所以优秀的根源是在于他的精神品质,精神品质的根源是来源于他的家庭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是长期以来在内心深处堆积而成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看完这两封信后,我明白了家长给孩子们写的信已经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有时家长们千言万语唠叨不到孩子的心里,相反,还令他们烦。但这一封信的效果却是非常明显。为了让这封信的效果得到升华,也为了让同学们的情感有个归宿,我决定接着上一节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下午,我稍做准备,第三节课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二、班会的过程

引:同学们,给我们生命的人是谁?是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的人又是谁?还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爱永远是世界上最纯净、最无私的爱。在今天中午读完家长给你们信的这一刻,你们似乎感到自己长大了许多吧?平日里从不去注意的一点一滴小事在你的眼前汇集和膨胀。同学们,请回想一下,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与父母之间是否曾经发生过令你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事情?欢迎同学们上台来说一说你的故事。把你享受到的母爱或父爱与大家一起分享!

事先让成绩优异的田雪同学和班长张玉同学做了发言准备。第一个上台发言的是张玉同学,主要介绍了自从父亲出车祸去世以来,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抚养长大,期间经历了一些坎坷,讲到动情处,张玉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讲完之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是我们班家庭情况最困难,但是学习成绩最优异的田雪同学。还没等开始发言,他的眼圈就已经红了。发言到最后几乎是泪如雨下。主要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从外地搬迁到敬仲,父亲因生病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母亲是如何省吃俭用给他们姐弟两个凑齐学费。母亲的坚强一直支撑着这个家,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个家。田雪的发言非常感人,几乎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泪眼模糊,连我这个当班主任的也偷偷地抹去了眼泪。或许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想到了自己父母,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我这个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来说,更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于是,我讲一个我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在我考上师范之后,很少回家,不到放长假我不回去,可是每次回去父母都是把最好吃的留给我吃。有时候都留得坏了也不舍得吃,非要等着我回来吃,因此,我还和他们发生过争执,但是他们还是一如既往。

师:同学们,母亲的爱是最伟大、无私、温暖的,当我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时,母爱犹如暖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窝,使我们倍感温暖。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作家赞颂过母爱的伟大与温馨!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让我们用感激的心唱起那首《感恩的心》,献给那些天下可亲可敬的父母吧。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师:每个有良知的孩子都会爱自己的父母。那么,我想问你:“你真的爱自己的父母吗?爱是需要表达的,你又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你的父母的。顺便问一下那些每周上网不回家的同学,你不感到自己有些过分吗,你的妈妈不知为你流了多少泪,伤了多少心,你可曾有一句安慰的话语?同学们,说到这里,相信你们的心中有很多的感慨,你可曾想到在我们因为贪玩而荒废学业的时候,父母在干什么?听完了这些故事后,你的心情是感激、是悔恨、是愧疚、还是……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我让每个同学都发了言,有的同学说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倍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有的同学说节假日要多帮父母干家务,不能只知道玩,等等”。

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很感动。相信以后的你一定是一个进步的你。同学们,为了我们辛劳的父母,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就把这种感激或懊悔化作学习的动力吧。就像田雪同学所说的那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这激动的时刻让我们再次唱起那首《感恩的心》吧。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师:班会的最后,让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祝愿我们所有同学在离开母校时都能梦想成真。加油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师:让我们在班级日志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此为证!(放《母亲》这首歌,在歌声中签字,班会结束。)

三、班会的总结

班会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次班会所起的作用却远远还没有结束。他带给每位同学的是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次班会应该在他们的心底或多或少的留下了什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相对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表现在自习课上说话的少了,早晨早起学习的多了。令我十分欣慰的是上网入迷的那位同学,这一周星期天竟然没去,晚自习时按时出现在教室里。事后我找他谈话,他竟然告诉我这样一句话:“我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当时,非常令我吃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这句话是多么令人感动。从此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学生。

这节不寻常的班会课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它不仅给了学生很多思考,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只有真正触动孩子心弦的东西,才会让他们刻骨铭心。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第4篇

据2009年3月我校开学统计,在700多名初中生中,有50多名留守儿童,有的在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家,有的在伯父伯母、舅父舅妈家中,有的在朋友家中,有的直接住在学校。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老人和亲朋好友又不好意思进行管教,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好的坏习惯。他们感情脆弱,容易激动,对待事情过于偏激,不合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感到头痛,严重了怕伤他们的自尊,轻了又不起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尤为严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谈谈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课余时间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对症下药

除学校外,留守儿童基本无人管教,即使有管教的人,也都是一些老人和亲朋。由于他们在年龄上与孩子有一定的隔阂,所以教育很难到位。此外,家庭背景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家庭已经达到小康,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过的是小皇帝的日子,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后果,在学生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班级的影响很大。有些留守儿童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只是靠父母打工来维持生活,这些孩子往往家庭负担比较重,他们在班里可能出现小偷小摸的现象,还容易被别的同学欺负。

针对上述问题,科任教师在课余时间一定要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对条件好、不努力学习的,要讲清道理,告诉他们钱可以用完,但知识是不会用完的;钱不是自己挣的,自己挣的钱才是自己的,靠父母养活自己不算是好汉。对条件不好的,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人才,就是给父母减轻了负担。从思想上严格要求他们,把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有些时候用简单的道理来教育孩子比用大道理教育所起的作用更大。

二、加强留守儿童跟家人的联系,沟通他们之间的感情

当今社会通讯特别发达,有什么事情只要打电话、上网就可以解决。其实,留守儿童跟家人联系不只是这些通讯设备,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写信。

有一位教师,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孩子送到内地去学习,为了沟通他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每星期给孩子写一封信,孩子也定期给他写信。长期坚持下去,这位教师说他的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对于留守儿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月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放心。通过写信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不浪费钱。信可以写长,也可以写短,不受时间限制,同时利用班会时间、上课时间进行感恩教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挣钱不容易,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对提高他们的养成教育有一定的效果。

三、对留守儿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留守儿童因父母在外打工,得不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往往我行我素,不受约束,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对班里的学生影响很大。对他们,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爱心。对待他们要向对自己的子女一样,时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用父母对子女般的关爱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教师面前体验到父母的爱。让他们乐意接近老师,并能说悄悄话,能吐真心话,并与老师做知心朋友。严厉时要向父亲一样威严,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绝不姑息迁就,直到完全认清为至;宽容时要向母亲一样慈爱,进行安慰、鼓励。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说服教育,要有足够的爱心感化他们。对有进步的地方,要跟他们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里感到教师的爱无处不在,培养他们为人处事的良好习惯。

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范文第5篇

这是温州市鹿城区七都街道留守儿童黄伊凡写给远在海外母亲的一封信。

侨乡七都,许多远赴异国他乡打拼的父母,只能把年幼的孩子们留在长辈身边,他们往往连续多年见不到彼此。

邋遢、孤僻,留守儿童身上惯有的烙印,在这些孩子身上却全然不见。走进七都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只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周奶奶。

周奶奶名叫周祥薇,抱着儿孙尽享天伦之乐,是周祥薇这个年纪很多温州老人的第一选择。66岁的周祥薇却“花钱买辛苦”,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给了七都岛上的留守儿童。创办“快乐之家”,为孩子们找回属于他们的快乐,周祥薇已经坚持了十年。

今年1月,在“最美浙江人――2016年度浙江骄傲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周祥薇成为温州地区唯一入选者。她此前还荣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但在周祥薇看来,没有什么比“为孩子们弥补缺失的亲情,找寻到成长的快乐”更加重要。

为留守孩子寻找快乐

早在改革_放初期,周祥薇便开始闯荡市场。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周祥薇经常要远赴欧美国家。与在异国打拼的亲朋好友相聚时,大家最忧心的莫过于留在家中的孩子。

“家家是侨户,人人是侨民”的七都岛有200多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率达100%。每逢周末或寒暑假,这些孩子往往只能与电视相伴。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关爱,一些孩子的性格变得十分孤僻。

“老人家带孩子,对孙辈重养轻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于是,周祥薇渐渐地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给孩子们在小岛上建一个快乐温馨的“家”。听说周祥薇要完全免费做这件事时,大家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各种质疑声纷至沓来。

周祥薇用对孩子的各种关爱举动来回应质疑。她与镇里联系,将原来老村活动室腾出来做“快乐之家”,她和女婿带头出资40万元,并发动其他华侨侨眷纷纷解囊,募得资金135万元。终于,一幢450多平方米、带室外活动场地的三层小楼落成了,七都留守儿童有了“快乐之家”。

“我带孩子们烧烤,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陪孩子们游葡萄园、赏荷花,告诉他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开设模拟法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法律知识,懂得怎样做人;带孩子们观摹瓯塑、瓯绣,希望他们多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自己是温州人。”周祥薇忙得像陀螺一样,整个身心围着孩子们不停地转动。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感到快乐。周祥薇不断与温州大学协调,使“快乐之家”成为该院实践基地。大学生来这里教孩子们学习国学、美术、作文、英语等,每到周末或暑假,这里总是岛上最热闹的地方,朗朗书声、悠悠乐音在小岛上荡漾开来。

让儿女与父母重建亲情沟通

孩子们课余生活丰富了,知识长进了,但周祥薇发现了新的问题。她与这些孩子们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心理困扰还没有解除。在七都,许多留守儿童一出生就离开父母,对父母艰辛创业并不理解,还经常责怪父母不关心自己的成长。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苦心,每个周六“快乐之家”开课的时候,周祥薇都会抽出时间给孩子们讲自己创业的艰辛经历,理解父母在异国打拼的艰难,使孩子们懂得珍惜眼下的学习和生活;利用各个节日教育孩子们给父母写一段话,主动给父母打电话问候。

“妈妈,我从视频里看到,你额头上刻上了一道深深的皱纹。原来浓密的黑发上,不知何时也爬上了几缕银丝。那是为我家日夜操劳的象征。妈妈,您辛苦了。”

“爸爸,其实我一直都知道,您对我的爱是无私的,就像一片大海,里面埋藏着许多珍贵的宝藏,可表面上却表现得那么平静。爸爸,我还要提醒你一点,不要再吸烟了。老师说过,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还有少喝酒,喝酒伤身体呢。”

……

“印象最深的是,我让孩子们在母亲节的时候,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后来我选了几封信现场念了一下,念着念着我就哭了,孩子们也哭了。那种对远在异国他乡的母亲的思念之情,流淌在孩子们稚嫩的笔尖。”周祥薇说,这些宣泄情感的举动,无形中也拉近了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距离。

周祥薇还主动向心理专家和老师请教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和温大的心理学系合作,给孩子们上集体心理辅导课,并因人而异进行心理辅导。

暑假快乐营中,周祥薇白天与孩子们一起上课,放学后则带着大学生到孩子家里家访,为每个孩子建立档案,了解困扰他们的难题,在孩子与父母之间重建一座爱的桥梁。

许多孩子的人生从此转变

留守儿童徐梓伟不到两岁就被父母从意大利送回七都,由爷爷奶奶抚养。常年缺失亲情的小梓伟性格孤僻。爷爷奶奶目不识丁,无法辅导他的学习,成绩糟糕又调皮的小梓伟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坏孩子”。奶奶记得,孙子近两年时间没有过笑容。当奶奶得知村里其他人都把孙辈送往留守儿童“快乐之家”时,也把徐梓伟送了过去。

很快,在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中,周祥薇注意到了沉默寡言的徐梓伟。

“我把他抱过来,坐到自己身上。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啊,他就哭,捧着脸大哭一阵。然后我说徐梓伟别哭,周奶奶很喜欢你。这里有很多的同学、老师都很爱你。你有什么事情同周奶奶说,周奶奶会帮你,有很多老师一起帮你。”

周奶奶真心的拥抱让这个不会笑的孩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那一刻也永远定格在了小梓伟的内心深处。她还把徐梓伟接到了自己家里,吃住一起。

三个星期后,大家看到了徐梓伟最明显的变化: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快乐之家,真正成为了小梓伟找寻快乐的地方:每到周六,小梓伟都会很早起床,盼望去“快乐之家”学习绘画、剪纸、书法......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他都能得到慈祥的周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小梓伟变得越来越开朗。

Children come and go, but averagely there are about 200 children left behind, all under the care of their grandparents. During weekends and spring and summer breaks, they spend a lot of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Some children tend to show some problems in their personalities due to the lack of proper family attention and care.

Zhou Xiangwei first noticed the problems about ten years ago. She knew she need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se children sent back home by their parents. She wanted to build a home for these kids.

At first, her idea drew some suspicion and misgivings, but she went ahead with her plan. She first convinced the village management to find a space for the children. She and her son-in-law donated 400,000 yuan. Many other people donated too. Eventually she raised 1.35 million yuan and had a three-story house with a playground built.

The children’s home works at weekends and provides a lot of fun for the kids. Here they learn how to barbecue; they take organized tours and visit vineyards and see lotus flowers, they learn how not to waste food, they attend the imitation court to see how law works, they see local artisans working sculptures and embroidery. With her arrangements, students of Wenzhou University visit the children’s home on weekends and summer and spring vacations, holding special classes and special activities.

Shortly after the home opened, Zhou discovered a problem that tortured all the children: they didn’t fully understand why they were sent home and they decided their parents didn’t care for them. Zhou herself had worked overseas and understood how difficult it was for people to survive overseas. So she told them her own stories working and living overseas and tried hard to enable the kids under her care to understand how a life their parents may lead overseas. She also encouraged the kids to write to their parents and make phone calls.

Xu Ziwei was one of these kids with difficulty handling his daily life away from parents. He was sent home when he was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He grew up on the island. His grandparents are illiterate, unable to offer support and help in his adjustment to his school life on the island. For about two years, he never smiled. Then his grandma learned about the children’s home and sent him there. Zhou Xiangwei noticed the boy pretty soon. He was silent while all the other children made huge noises laughing and running around. Zhou hugged him and sat down with him. She asked tenderly why he was so unhappy. The boy burst into tears, his hands up to cover his face. Zhou said she loved him and all the teachers at the home loved him. She later brought him home to stay with her. Three weeks later people noticed changes in the boy. He began to smile and he was eager to come to the children’s home at week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