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什么若寒蝉

什么若寒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什么若寒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什么若寒蝉范文第1篇

一、发于“言语”

鉴赏古诗词,语言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宋词字里行间都具有一定深意,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它比较随性洒脱,便于词人抒感,形成别致之美。

朗读是进行古诗词言语鉴赏的必经之道。教师应重视朗读环节。通过朗读,可以巩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节奏、语气及词人真情实感的把握。如“寒蝉凄切”中的“切”字为韵脚,应重读,而且需要拉长尾音,以便读出词人内心那份凄凉、忧愁的情感。进入到词句赏析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出重点字词的作用。如“寒蝉”特指秋后的蝉,给人以萧瑟之感,渲染了离别时的气氛。“骤雨”则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环境基础。“催发”更是突出了离别时的紧迫与词人的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处无声胜有声,所有离别时的伤感都写在彼此的泪眼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寄情于景,因为离别,周围的景物也变得灰暗起来。最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把词人知音难寻、不忍离别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

所以,朗读与内容分析是鉴赏宋词语言的基本途径。朗读主要是带领学生熟悉词作,明确词人的情感基调。而分析内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必经之路。但这里的分析并非逐词逐句翻译,而是点明重点字词即可,通过教师指引,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唯其如此才不会破坏宋词原本的语言之美。

二、展于“意境”

宋词和诗歌、散文一样,都具有独特的意境之美。词人都善于借助景物、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这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的传统。不同的意象体现着不同的情感,甚至在不同的词作里,相同的意象也体现着不同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品读意境,感受宋词的美妙呢?

在《雨霖铃》中,词的上阙用“寒蝉”“骤雨”“烟波”“暮霭”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画面。到了下阙,词人分别用“酒”“柳”“月“风”等意象,更加细腻传神地表现出离别之绪。这里的“柳”是“留”的意思,表明词人不想离别。“月”是“残月”,与“满月”的团圆正好相反,是空缺、遗憾之意。“风”是“晓风”,意为清晨的风,格外寒冷,可以想象到词人酒醒后的郁闷、凄凉心境。而借酒消愁只能“举杯消愁愁更愁”。@四种意象环环紧扣,逐渐深入,具有浓重的抒彩,渲染了离别时的伤感气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意境。词人在描述自己心理活动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意象的想象,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这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意象是意境的铺垫,理解意境的直接方法就是找出意象并进行分析。明确了意象的意思,那么距离读懂意境就不远了。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反复为学生讲解各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去感受词作的意境,理解词人通过营造这种意境想要表达的感情。

三、终于“情感”

鉴赏了语言,领悟了意境,接下来品读的即是重中之重的情感。每首词都是词人情感的迸发。若一首诗词没有真情实感的注入,那读起来只会是索然无味,无法拨动读者心中的那根弦。在宋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词作细节进行充分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语言、意境的铺垫,真正走进词作,去感受词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一份情感来创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首经典词作的。

表面上看《雨霖铃》的情感非常简单明了,无外乎通过层层意象、意境的塑造来表达词人与恋人的难舍难分以及分别后深深的牵挂之情。但当我们多元化地解读这份情感时,会发现作品不单单抒发了离别之感,还有对命运前途的迷茫和仕途失意的不甘。如词人为什么要离别?是因为此处不能够继续停留可以引申到词人颠沛流离的波折经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代表词人居无定所,甚至没有容身之处,生活无法安定下来,只有到处奔波。

所以,在教学生鉴赏宋词情感时,教师一定要详细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而不能只通过语言、意境等来浅显地推测词人的情感。只有在综合了解各方面因素后,学生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才更全面。由此,学生的审美素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什么若寒蝉范文第2篇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 赵时春《原州九日》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重阳节古诗《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沉醉东风·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译文: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作者: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

重阳节古诗解释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

⑴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⑶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⑷“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⑸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⑹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⑺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⑻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⑼“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洲:又作“舟”。

什么若寒蝉范文第3篇

一、联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所谓“诗言志”。古诗词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诗言何“志”,想知道就一定要对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教读杜甫的《登高》,我在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之前,先要求学生熟读,然后再逐句解读,特别重点讲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广阔深远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怆愁苦。但过后一问学生是否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时,他们却根本无从说清楚。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此时就必须向学生补充诗作的背景:生于712年的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一位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的饱经沧桑的老人。公元767年的秋天,55岁的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既感受到时代的苦难,生活的艰辛,也体会到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当时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的诗人正逢重阳佳节之际,独自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听到这里,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中闪现出黯然的神色,对诗中饱含的悲愁之情才有了更加真切深入的领会。

再如教读曹操的《短歌行》,仅从诗作表面,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便显得极为重要。虽然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但教学中还有必要向学生补充介绍:建安十三年,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曹操一统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他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因感此景而横槊赋诗,以此表示他广纳贤才,一统下的雄才伟略。

二、抓住关键词语,依词入境索意

诗歌作品,最忌肢解分析。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用白话翻译诗句的方法,除了破坏作品的完美,没有任何效果。而尝试抓住关键词语,却可以使鉴赏事半而功倍。

例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从字面去理解意思,“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这完全不符合作品的本义,“自”“空”二字也得不到相应的解释。因为景致虽好,作者却无心欣赏。在作者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恰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于是,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只有这样抓住关键词,才可能准确体会诗中意境。

再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又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也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特别提醒学生关注事物前所加的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带着怎样的感彩?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伤感”“凄凉”“悲伤”了。先说出这些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那画面传达出的便是一种凄凉的感伤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又见到一“断肠人”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结合人生体验,领会作品意境

好诗往往言近而旨远,要准确领会其中的意境,还应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到了晚秋的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还不遗余力地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枝头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送别的长亭,该是多么牵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时,一场急雨刚刚过去,友人就要启程出发。如果此刻能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送别的体验,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词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甚至耳边还能回响着凄切的蝉鸣,淅沥的雨声,就可以让每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激起我们自己对某段往事的深沉怀念。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体验,才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其实也未必。譬如,我们学习《蜀道难》,对于去过四川的学生,感受必然特别真切,而没有去过的学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图画、视频给予我们的间接经验,产生联想,驱遣想象,将自己想象成诗人,眼见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尽显恐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上,鬼魅而妖冶;耳闻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涛涛的江水,转眼不见了踪影。于是,那份由衷的赞叹,自然而然地从心底迸发。

什么若寒蝉范文第4篇

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必修五语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节选)

先秦: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冥灵,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什么若寒蝉范文第5篇

于梦想--在荏苒的岁月里游弋的我们,于梦想只是浅尝辄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时候,约莫算起也该是孩提时代吧。有一个稚嫩无邪的梦想--能够像蝴蝶一般自由自在的飞翔。于是在大人说我们幼稚时,也会有为自己辩护的措辞:“我也是有梦想的好不好......”因为怀揣着一个梦想,所以哪怕是再大的屈辱我们也能乐观,仰着傲睨一切的头,就好像从没受伤一样。--直到,当大人为了勉励我们,而告诉我们只有经历破茧的困苦才能蜕变成蝶的谎言时,我们还是接受了。为了那个永远也不可能的梦想,我们作茧自缚,缠绵在所谓的‘蜕变’中。每每泄气时,大人都会用谆谆教诲道:“你不是还有梦想吗?怎么连这点小小的困难也能把你难吗......”于是,我们学会了沉默,在心中把萌芽的每一个梦想都叉掉,同时也叉掉了孩提时代最坚如磐石的信念。--因为阴霾的天空已被晦涩的言论挤得再无梦想落脚的罅隙了,于是,梦想这种东西还是再未成熟时把它击溃的好.....

于生死--人在死去的那一瞬间有21克的重量将会消失--传说中灵魂的重量。

"我什么都不多,就是时间多......"过往的俏皮话,现在看来无非是罪恶的浓缩。永远有多远,没人知道。就好比生命会在什么时候画上深邃的句号,我也不知道。你们总是用未来就好比天穹的耿耿星河一般遥不可及的幌子,来掩饰虚度光阴的罪恶。可就如"人生恰似三月花"的诗词一般,谁又能知道明天不是生命的尽头呢?浮生若梦,袅袅水烟熏着我们脆弱的生命。纵容我们无从改变时光的荏苒,岁月的蹁跹,那也只有在此时奋斗,才能让彼时的我们拥有一个不曾悔悟的明天。别再虚度无限的韶华,如秒针飞逝的生命是经不起人们的浪费的。只有从现在开始努力拼搏,才能在生命中的21克重量--传说中灵魂的重量,涣散殆尽时,诠释人生的价值。

于母校--一校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六年的光阴就在母校那月渐分明的年轮里沉淀。春的卉木萋萋,夏的霏烟撩人,秋的萧瑟残影,冬的仗马寒蝉。四季的澹泞美景在母校的瑾年中,逐日镌刻在脑海里,成了烙印于灵魂的最灿然的诗篇。错落有致的教学楼矗立在校园中央,穿越重榆庇荫的和煦阳光斑斓地投射在镶有青花瓷瓦边的窗台,映出一个个学生专心致志的背影。学院最喜爱的一角自然是花团锦簇、风光旖旎的花坛了。花坛里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琪花瑶草,有的只是浮花浪蕊,只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便足够了。每每下课,花坛周遭总归是花香袭人、兰薰桂馥,让人流连于四溢花香中,不能自抑。

于恩师--生为谁开花,死为谁蝶化?

煜煜的流光是老师您在暗夜里划过的汗水,阑珊的霓虹是您灼热的斗志。三月的烟雨是您如绸的辛勤,八月的皎月映照出您娓娓的教诲。老师,您为我们付诸的汗水,逆流成河,您亦无怨无悔。您在鼓舞我们奋前时的斗志,和七月流火相媲,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您对教育我们做人的原则时的辛勤宛若如绸细雨,浇灌我们的心房。您的点点教诲融入您博大的智慧。您为了自己的学生,成就了自己的永恒。你的高尚是不被文字羁绊的,是诗篇所不能诠释。老师,您到底生为谁开花,死为谁蝶化呢?您的默默又熔铸了您多少的高尚情操呢?

于友情--六年来,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有如上的转变。只是,就像无论相对于任何坐标系,光速永远是保持不变的原则,一般,我对友谊是亘古不变的。

你走了,带走我最爱的一绺月光,只留下一片温柔的笑靥。我没怨你,因为,这便足够了,至少我还可以借一泓秋水来缅怀那个你。。。。。。亲爱的秋,远方的你,还好吗?我把玩着你的相片,你的明眸皓齿还一如往矣,却再也不如仄日一般明朗了。就好像明朗的反面就是忧伤一般,明朗漫漶后,再度缅怀就只有悲伤了。秋,还记得吗?那个下午,其实那支钢笔不是我拿的,虽然大家都误解我了,可是我不在意的,因为你还是相信我的。秋,你还是走了啊?逃也似远离了我,不过我们的友谊定是还在的。因为你的笑容,你的体贴,已在我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了。秋,我不会怪你抛下‘一同绽放,一齐枯萎’的誓言的。因为,我原谅了你,就好似大海原谅了鱼,是没有理由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就是你在我心中的完美,秋......

六年的光阴在弹指一瞬间逝去,却也垒成如霓虹般阑珊的回忆,又怎会让人轻易释怀呢?真可谓是"芸芸诗章映折柳,半阕难尽断肠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