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拉萨古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拉萨古城范文第1篇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 10月1日18时40分,来自厦门的游客张怡还没下火车便情不自禁得哼唱起来。8分钟后,列车缓缓驶入拉萨火车站,张怡抵达了她梦了五年的高原圣地。

就在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和张怡一样选择去拉萨旅游的人数达到68.34万人次,同比增长25.97%,旅游收入共2.76亿元,同比增长35.29%。

与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相比,三十多年前,拉萨的旅游业还是一片空白。1980年初,中央第一次工作座谈会后,拉萨旅游业开始起步,筹备成立了拉萨市外事办公室(旅游局),这片仿佛被遗忘在凡间的净土才热闹起来:仅当年就接待境外旅客1059人次,是和平解放到1979年间接待外国人总数的40多倍。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困境得到了缓解,拉萨旅游业迎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升级发展的新挑战。

旅游唱戏:文化如何搭台?

每年6月,当雪山开始消融,青稞开始生长,一拨又一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飞机、公路、铁路涌入拉萨城。

“拉萨不缺游客。”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马健说,“但是在许多内地人的观念里,在拉萨旅游,不是进宫殿就是进寺庙。很多游客来拉萨旅游,参观了大昭寺、布达拉宫两个点,连一天都用不了,就直接下林芝、去阿里。”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拉萨旅游发展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旅游淡旺季明显。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拉萨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之前对于宗教、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较少,游客的体验环节缺失,导致游客在景区来去匆匆,无法深刻体验景区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底蕴。

“拉萨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藏文化古迹,还集中了大批的古建大院和历史遗迹,是展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介绍说,为了改变旅游面临的困局,拉萨开始深度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用“文化兴市”战略推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位于尼木县的塔荣村,距拉萨市约140公里。这个听上去有些陌生的村名,正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白面藏戏发源地。

78岁的老人欧洛巡巴是白面具藏戏第四代传承人。10岁时,欧洛巡巴便被挑选入尼木塔荣藏戏队,由此,他的一生便与藏戏深深牵绊在了一起。当欧罗巡巴意识到尼木塔荣白面具藏戏所面临的危险情况时,即使在农耕、秋收时节,只要藏戏“需要”他,他便放下手中农活,投入藏戏的表演与保护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小儿子普次仁如今也成了藏戏队里的乐师。

“直到我再也跳不动了,站不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就不跳了。我希望藏戏能像格桑花一样坚强地绽放,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老人没有想到,他的梦想这么快就成为了现实。今年8月5日,以“花漾世界,幸福尼木”为主题的“2015首届中国・拉萨国际格桑花文化节”在尼木县吞巴景区举办。伴随着游客的到来,尼木塔荣白面藏戏表演、藏文字书法大赛、尼木藏香自制体验各类活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藏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旅游进而展现给游客。”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当天外来旅游人数达1000多人,为平日日均接待量的一倍之多。

像尼木县这样,用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才能让游客留得住。

除了尼木县外,以纳木措、羊八井地热温泉、念青唐古拉主峰为核心吸引力的湖山羌塘旅游片区;堆龙德庆县南部、曲水县北部、林周县南部、达孜县西部的田园农业旅游片区;以拉萨河谷湿地、思金拉措等高原湖泊湿地、德仲温泉、日多温泉为主的地温泉旅游片区,通过318国道、109国道、202省道等骨干交通向延伸,利用各地的文化特色,共同打造了拉萨2小时都市旅游圈。

为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拉萨新型旅游消费领域的空白,蔡公堂艺术观赏村、吞弥岭藏艺文博园、尼木三绝技艺展示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而在拉萨城东,一个可以眺望布达拉宫的文化创意园区正在兴起。在拉萨市政府党组成员、旅游文化创意园管委会主任朱梅品看来,拉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无限做大。朱梅品提出了一个半圆理念,总结为三句话:以科技表达创意,以创意诠释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文创园目前为止已经正式签约落地项目15个,正在做前期策划编制待规的项目也有1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这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背后,也意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过去式。

未来之路:创新与融合的文明

“羌塘是我的故乡,牛羊生长的地方,金色的微风吹过1300年,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1300年……”星空为幕、山川为景,五彩光影的变幻之间,观众被带向那遥远的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拉开序幕。

出长安,锦绣大唐宫殿楼阁层峦叠嶂;行险路,大河滔滔雪山皑皑;抵,布达拉宫巍峨耸立;会赞普,成就和美汉藏姻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互献了哈达,互敬了美酒,他们携手走向舞台前沿。此时音乐再次响起,歌中唱道: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

演出结束,观众直呼精彩。

每晚9点半,这段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便在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上演,逐渐成为拉萨文化旅游的必选项。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部集合数十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成公主》史诗剧,从剧本撰写、音乐创作、选址、征地,到演员选拔、排练、首次公开演出,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2011年底,拉萨决定以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打造一台实景演出,宣传汉藏民族交流融合。” 被任命为该项目组副组长的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干部总领队马新明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那些日子,大家都以“拉萨速度”在忙碌着,工作人员凌晨两三点敲开他的门商讨细节问题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拉萨速度”收效很好,截至2015年7月27日,累计演出358场,接待观众55万余人次,共取得2.06亿余元的票房成绩。

“提升《文成公主》品质并常态化演出是拉萨‘文化兴市’战略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 拉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占堆说,以文化为牵引,推进中国文化旅游创意园等多功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让拉萨旅游业释放出新活力。

总面积约8.147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创意园位于拉萨河边的次角林村,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集地。《文成公主》剧场仅仅是文化旅游创意园区9大功能区中的一个部分。

车子开过迎亲大桥,一路从次角林村山脚开到半山腰的天堂草原,朱梅品兴奋地介绍已经在园区落户的各类项目,“落户园区的每一个项目都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突出文化促进旅游的理念。这里,会投资30亿元打造以电影《2012》场景‘诺亚方舟’为创意的未来世界主题乐园,可供游客在此体验未来世界;这里,计划整合中国影视界的优势资源,投资30亿元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影视城;这里是藏医藏药文化创业园、唐卡文化艺术中心、民宿文化体验园、民族手工艺品体验基地……”

2015年5月10日,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二期市政道路全面破土动工,次角林村有170多辆车辆参与园区的建设。事实上,自从园区建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次角林村90%以上的家庭都有参与《文成公主》的演出,很多群众白天是农牧民,晚上是演员,连各家各户的牦牛、马、羊,都成了舞台上的‘明星’。演员在旅游旺季平均每人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淡季不用演出时,每人每月有600元的补贴费用。” 次角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达嘎笑着说,随着园区的建设,次角林村低保户从2012年的51户200人锐减至4户16人。

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变得亲近,让旅游有了灵魂,同时也带来了拉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拉萨古城范文第2篇

古城马什坎•萨皮尔保存完好。遗址内古代居民遗留下来的种种痕迹随处可见。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500-2000年间,马什坎•萨皮尔还只是一座小村,以牧羊业为主。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错综复杂的政局把它推上历史舞台,这个小村庄或许永远默默无闻。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长期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帝国终于土崩瓦解,随后的两个世纪中,几个城邦为争夺这个地区的霸权厮杀得难分难解,其中就有伊辛和拉萨尔。论实力,拉萨尔可能更胜一筹,但伊辛地处幼发拉底河上游,而拉萨尔所需的重要物资如木材、金属和石料等,恰好都是从这条河顺流而下运来的,这就使得拉萨尔被伊辛扼住了交通要道。为了摆脱这种困局,拉萨尔设法向两河流域的东边扩张,牢牢控制了底格里斯河,使它成为主要物资运输通道。在这种形势下,马什坎•萨皮尔迅速发展起来,从一座不起眼的小村膨胀到城市规模,最终成为拉萨尔王国的第二都城。

不过,汉谟拉比没用多长时间就荡平了拉萨尔,重新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广大地区,从而使马什坎•萨皮尔城的地位变得无足轻重。公元前1720年左右,支撑这座城市的水道逐渐荒废,显赫一时的城市终于彻底没落,消失在茫茫沙漠之中。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马什坎•萨皮尔城区方圆约1公里,穿过城区的几条运河将城区划分为5个主要区域。中央区呈四边形,另外4个较大的区分别位于中央区的东、西、南、北侧,其中最大的两个区是北区和东区,它们又分别被运河划分成若干小区。许多房屋都沿着水道修建,运河成了整个城市布局的关键,可以说这是一座运河密布的城市。

马什坎•萨皮尔的主神殿(即供奉死神的场所)是全城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它从一座平台上拔地而起,几公里外就清晰可见。同中世纪的大教堂一样,它也是权利的象征。而重要的祭祀场所遗留下来的烘砖及混砖平台都在马什坎•萨皮尔的南部,由一条运河与其他地区隔开。考古学家之所以判定这些平台是宗教场所,是因为他们在此发现了很多人、狮子、狗和马的赤陶雕像碎片。

马什坎•萨皮尔城内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西边由围墙封闭起来的一个区域,它可能是城市的行政中心。这个区域的建筑非常整齐,与居民区杂乱无章分布的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这个办公区外,考古学家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发现这种密集分布的专用建筑物,干道和运河把城区划分为一个个单独的住宅区,但居民们并没有因财富的多寡不均或社会地位的高低不等而分区居住。在当时,石碗和金属物品算是比较贵重的东西了,因为它们是用进口材料做的,而且制作相当费功夫,但考古学家发掘出的石碗和金属器物分布得非常均匀,这也是当时城邦结构和社会权力分散的有力证据。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当时的制作行业也具有分布分散的特点。如城东南有制陶业以及生产装饰用的石料及相关的磨石工具,沿市中区主干道一线则是制铜工场云集的地方。

拉萨古城范文第3篇

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后期达到辉煌。丽江古城是这个贸易通道上的重镇,也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

温暖的丽江古城

有“高原姑苏”之誉的丽江,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纳西语称其为“依古堆”,意为金沙江转弯的地方。其拥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以及被称为“世界植物基因库”的老君山、黎明丹霞风光及具有“蓬莱仙境”之称的泸沽湖。它毗邻世界著名的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大理,成为人们理想的旅游盛地。丽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横断山脉东部,云南省西北部。辖古城区及玉龙、永胜、宁蒗、华坪四县,全市面积20600平方公里,人口115万。

丽江地处我国西部季风气候区,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全年季节性差异明显,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亚热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的特点,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在美丽的泸沽湖边上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这里因此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和“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

丽江古城与水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家家流水、户户垂杨。

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源于玉龙雪山的清泉流入古城,在城北分成三支,每支又分成数十支溪流,自北向南随街入巷。“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亦为古城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城的五彩石路,睛不飞灰、雨不泥泞,民居则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筑。从选址、布局到城市建筑以及河道水系的利用,丽江古城都独具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7年12月4日,中国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城市布局特性、历史真实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茶马古道与丽江

茶马古道,源于我国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藏族同胞以肉、乳、糌粑为食,喜欢喝酥油茶。茶叶具有醒脑提神、助消化、解油腻之功效,是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但藏区不产茶,且少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先是有甘肃天水的茶马互市,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市场已因战争而弃废,以广西邕州(今南宁)为代表的“岭南马市”取而代之。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帛、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往来贸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后人就把这些以茶叶和骡马为代表的商品贸易通道,称之为茶马古道。

在这些茶马古道中,有两条最为著名。一条为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到丽江,经迪庆及的昌都、拉萨等地后,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及西亚地区。另一条则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凉山后交汇云南丽江,再经迪庆、等地后,进入尼泊尔等地区。因而,茶马古道上的丽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马蹄踏出的辉煌

20世纪40年代 ,“”全面爆发。当时,我国的沿海通道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华物资和我国可怜的少量出口货物,就只能从缅甸沿滇缅公路出入。日军占领缅甸后,这一通道亦被阻断。于是,传统的茶马古道又再度繁荣,并继续延伸。古道从拉萨向南,经江孜、亚东等地入锡金,下印度,直达噶伦堡,成了一条真正的国际贸易通道。在这条辗转曲的蜿蜒古道上,除了传统货物以外,卡叽布、香烟、毛毯等等,也在骡马背上和牦牛背上源源输往国内。

到了“”中后期,战局发生了变化,运输规模也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几乎每天,你都能听到山间的马帮铃声。丽江古城里的商号和马帮迅速增加。据统计,当时的马帮商号就有30多家。其中,本地商号的骡马数,“仁和昌”有180多匹,“达记”有300多匹,“裕春和”竟有600多匹。这些商号的马帮真像人们所形容的,“头骡已进丽江城,尾骡还在黄山哨”。此外,鹤庆帮的“恒盛公”、喜洲帮的“永昌祥”,腾越帮的“茂恒”,藏区帮的“铸记”,也在丽江设了商号,组织马帮运输。据估算,当时每年来往于滇藏线茶马古道的货物约有25000驮,其中到丽江的约有10000驮,按每驮120市斤计算,即合120万市斤,茶马古道和丽江古城的火爆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茶马古道与纳西族

以纳西族为代表的丽江各族人民,他们与马、与茶马古道似乎有着一种不解之缘。在一定意义上说,丽江古城起于商,盛于夏;一部纳西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牧马、骑马、赶马、养马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纳西先民从祖国的西北,一边游牧一边南下。且自汉晋到清朝前期,纳西族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演化为一个定居农牧的民族。战时,他们骑射征战,平日则种地、打猎和放牧。唐宋以来,他们又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茶马古道,推动了祖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纳西族和藏族一样,是茶马古道的主力,这跟纳西族的民族特征密切相关。纳西族和藏族同属藏缅语族,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千多年来,纳西族不论是从祖国西北河湟地带向南迁徙时期,还是后来的定居农牧时期,纳、藏两个民族的生活地域交错相连,所以文化交往相当频繁,关系十分密切。纳、藏之间也有过局部的战争,但那毕竟只是短暂的插曲。纳西族还有一个被藏胞认同的特殊优势,那就是,他们既不失藏胞的热情豪爽和诚实守信,又具有经商所应具备的应变能力。因此,纳西族与藏胞一样,理所当然成为茶马古道的主力。另外,纳西族也爱喝酥油茶,这既跟纳西族的历史有关,也跟纳西族在茶马古道上与藏族同胞的长期交往有关。

茶马古道的凶险难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丽江到拉萨仅约1500公里,往返一次却需近半年。许多地方天寒地冻,山高水急,没有人烟。清代纳西族诗人牛焘就有“野炊正愁无薪刈,赢马苦饥啮寒毡。跬步咫尺人鬼异,于斯寄命徒苟延”的诗句。赶马人的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和道路上的匪兽频仍等等,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丽江人长期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原地带,有着适应高寒环境的能力,又有丰富的养马、使马经验。艰苦的生活以及弱小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造就了丽江人(包括纳西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他们勇敢地踏上了茶马古道。

拉萨古城范文第4篇

拉萨的天空,明朗空旷,明媚得让人觉得奢侈。仰望天上,是蓝,笑吟吟的蓝;俯视大地,是绿,铁青着脸的绿。

喜欢拉萨,喜欢世界上,那个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一样在阳光下萌芽和繁衍,从千百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拉萨似乎比其他同伴更多地受到了天地的。没有哪一个正统的王朝在这里定都,为她带来不可一世的王者霸气,从远古到今天,拉萨都还是一个不被世人所仰慕的城市,就像一个淳朴悠柔的乡村姑娘,置身于满是奇光异彩的美女之中,没有人认为她黯然失色,亦无人为之喝彩。

阳光,阳光。上苍对拉萨似乎是毫不吝啬的,仿佛用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将她照耀。人们想,啊,上帝可得悠着点啊。然而诸如此类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拉萨的阳光永不枯竭。阳光底下,是藏民们对神的坚信与虔诚。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我们不能不说是对神的笃信换来了阳光。阳光之神照耀并哺育着这个能歌善舞和追求和平的民族,黝黑的皮肤写下了千百年的深邃与忧伤,见到他们,总会想,是不是整个藏族的历史都在这种黝黑中积淀下来了?无垠的草原上,是藏民们气势宏大,襟飘带舞的民族雾,悠扬深沉的音乐似乎也浸透了历史,是那样凝重而不可捉摸。欣赏到这样的舞蹈,你会感叹:历史还在演绎呵,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献上一条哈达,他们也是一个友善的民族。

还是喜欢拉萨,喜欢世界上阳光照得最沉重的地方。

千百年的光阴在金戈铁马战不休中悄然逝去,拉萨仍是最最古老,异域风情毫不褪色的阳光之城。千白年的风吹雨打,拉萨,你累了吗?你静静地躺在版图的边缘,也在生命的初始就注定你将孕育一个不曾称霸世界却很迷人的民族。仿佛啊,是柔水在孕育着你。

绿茵的草原,回荡着松赞干布的铁骑的奔腾和嘶喊。兵戎刀戈造就了年轻的吐蕃,也造就了小露锋芒的拉萨。成吉思汗的领土野心阔及欧亚,使小小的拉萨望尘莫及。然而,你忘了,拉萨永远都只愿做一个金碧闪光却不大放异彩的阳光之城。古老的民谣在的天空下底底地吟着,歌颂着那个渡远吐蕃,千秋史笔赞不休的汉族女人。无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有何目的,历史却这样在布达拉宫的落成中写下。

拉萨,拉萨,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现阳光真的可以被割舍。走上无垠的草原,有一种感觉叫做高远。碧空之下,仿佛自己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颗心,被感动着。

拉萨,拉萨,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她不允许有一丝的忧愁与悲伤,因为阳光可以照遍每一个角落。

聆听拉萨,隐隐之中悟出了喇嘛们对藏传佛教的赤诚,赤诚之后,献出了裸的心。

遥望拉萨,神秘之中掩饰不了千年古城的苍桑。然而拉萨永远不会哭泣,展现给世人的只有辽远上空的风清云淡,似一个妩媚的少女笑意嫣然。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天空。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草原。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历史。

什么时候爱上了拉萨。什么时候喜欢抬头仰望阳光,直到眼角被刺眼的光芒扎出了清泪。记得小的时候,老人们总爱冬天成群成群地窝聚在阳光底下,眯起眼睛,享受冬日暖阳的炽烤,仿佛在晾晒一本躺在地窖发了霉的书。阳光越是金灿,底下窝聚的老人也越多。此刻谈论的,也无疑是一些久违阳光的尘封往事。拿出来让阳光晒一晒啊,可别在心底化作腐土。有时候,我就相信:阳光是绿色的。

喜欢世界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拉萨古城范文第5篇

帕廓街是拉萨古城的代名词

被人们惯常称作八廓街的原名实为“帕廓街”,因生活在帕廓街上的很多生意人是四川人,四川人在读音上将“角”和“廓”不分,所以又被很多人称之为“八角街”,这里甚至还被人误认为八角街就是有八个角的街道。其实并非如此,帕廓街是由帕廓东街、帕廓西街、帕廓南街和帕廓北街组成的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

在一幅从前绘制,之后着色的拉萨全貌图上,不算那些零零星星的白房红庙,整座被河流和树木围绕的城廓只有两大部分:高踞于山巅之上、如英国人彼得·霍普柯克在《闯入世界屋脊的人》一书中所描述的,有着“火舌般的金色屋顶”和千扇红框窗户、数百级迂回阶梯的法王之宫_布达拉宫,以及右边仿若坛城之状的大昭寺。这幅具有传统绘画风格的拉萨之图,全然是一个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的二度平面空间,美若仙境,其实仙境也不过如此。

但在大昭寺的周围,从一群如蚊般大小的来自远方的商贾身上,总能让人看到那年那月一个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热烈人间。

帕廓街的来历,还得从公元7世纪中叶说起。当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为供奉王妃赤尊公主从家乡尼泊尔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在卧塘湖修建了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供王妃大臣入住。四座宫殿成了帕廓街最早的建筑。

建成以后的大昭寺,由游僧和信徒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U”形小径,这就是帕廓街的雏形。‘许多虔诚的朝圣者在大昭寺朝拜后,便在周围住了下来。之后围绕大昭寺逐渐出现了18座家院式的建筑,为远道来朝圣或做买卖的人提供了落脚之地。

15世纪左右,大昭寺成为传播佛教的中心,庄严肃穆的大昭寺周围逐渐形成了人烟密集的闹市,僧人宿台、宗教学校、小寺庙之类的建筑相继建起,来自汉地、蒙古高原、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人、香客、游民开始在这里摆摊设店、经营手工艺品和特色产品。

于是,帕廓街就成了拉萨古城的代名词,它的概念不再只是一条不足五六米宽的环行街道,而是整个社会全貌的一个缩影。

有多少节日与帕廓街有关

这条街不仅仅是一条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商业街,在很多重大的节日,帕廓街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

“默朗钦莫”传昭大法会

过去,最盛大的莫过于新年期间的“默朗钦莫”传昭大法会。那时候,大昭寺和帕廓街是法会和节日的中心,三大寺成千上万的僧侣来到这里,举行讲经、辩经、驱鬼、迎请弥勒强巴佛、供奉用酥油做的大型“朵玛”等等活动,各地的朝圣者也赶在这时像潮水一般涌入拉萨,无数的商人和小贩乘机聚集而来,云游各地或附近寺院的僧侣也蜂拥而至。

正月二十五日那天,为了祈请未来佛早些出世,由精心挑选的僧人将大昭寺内的一尊立姿的强巴佛像,恭恭敬敬地抬上装饰一新的四轮木车上,然后沿帕廓游历一圈,彼时万头攒动,群情激奋,祷告之声回响,可谓蔚为壮观。同样隆重的是在正月十五日,将巨大的彩色酥油浮雕供放在高高地竖立于帕廓街的木架上,当满月高悬天空,无数盏供灯齐放光明,天上人间,辉映成一片;由最干净的僧侣之手虔心捏成的酥油“朵玛”上,被安详的飞禽走兽和美丽的奇花异草环绕的诸佛菩萨栩栩如生,无比灿烂。

燃灯节

藏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当地人称之为“甘丹安曲”,是为了纪念600多年前圆寂的一代宗师——宗喀巴。当夜,整个帕廓街上家家酥油灯,人人颂三宝,用来供祀的香草已经添满香炉,冲天的火光宛如更大的灯盏,许多孩子手提自制的纸糊灯笼,嘻笑着跑来跑去,在他们的心中,是宗喀巴大师送给了他们一个无比明亮的快乐之夜。

仙女节:又称“拉萨妇女节”

相传,大昭寺里的女神白拉白东玛因为长着一张蛙脸,所以平时总是用布蒙着,每年只有一天可以掀开来以供信徒们瞻仰。她的左边是三目圆睁、露齿而笑的女神白拉姆。虽然在藏传佛教的观念中,她俩都是万神殿中居首位的女护法、也是大昭寺乃至拉萨的大护法——“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示现的不同法相,但在民间的传说里,她俩却是班丹拉姆的两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姆聪明勤快,又十分孝顺,深得母亲喜爱,而大女儿白拉白东玛却不听话,偷偷地和护送文成公主所带来的觉阿佛像的力士赤尊赞相爱,令班丹拉姆大为生气,于是将赤尊赞从大昭寺驱逐到拉萨河的南岸,虽经女儿苦苦哀求,一年也只许相会一次。

于是,每年的藏历十月十五日,由大昭寺的僧人背着掀开了面纱的白拉白东玛绕帕廓一圈,当转至南边的拐角处时稍作停留,让背上的女神和河那边已经成为执掌气候的保护神的情人遥遥相对片刻。不知出于何种情由,这个名为“吉祥天女游幻节”的日子成了拉萨妇女的节日。在这一天,拉萨的女人们都要盛装以饰,手持燃香,口唱颂歌,跟在背着女神的僧人后面也绕帕廓一圈,然后回到寺院再行叩拜之礼。不过,如今背负女神绕行帕廓的习俗已被取消,但女神的面纱还是要掀开,拉萨的女人们还是会打扮一番,纷纷前来拜谒。

帕廓街的各个巷道里至今还有珍贵古迹

在帕廓街上沿着顺时针方向前行,这条铺设着石板路的古老街道,仍然有许多遗存的名胜古迹诱惑着众人: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12座。还有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曲结颇章,这里曾是松赞干布早年为自己建的一个行宫。

在帕廓街转经的终端,大昭寺南墙外有一处平坦、开阔的小广场,这是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遗址。过去大昭寺举行祈愿法会期间,这里便是佛教举行格西学位考试的地点之一。

在这条街上还有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宅邸,曾派驻过84任驻藏大臣的驻藏大臣衙门,原拉萨市治安机构及监狱朗子厦等等许多珍贵的古迹。

当然这里还有颇具代表性的百年老店:夏帽嘎布店的古玩、玛吉阿米酒馆的传说、雪域唐卡手工艺店的唐卡,这些也已融为帕廓街标志性的一部分。

漫步在今天的帕廓街,那些数不清的小巷深处依然透露出古旧的气息。半垂着白底蓝图的门帘里,一群人或者喝着甜茶笑逐颜开地说藏语的孙悟空降妖伏魔,或者津津有味地吃着汉族人带来的凉粉、回族人带来的拉面、尼泊尔人带来的咖喱土豆。

有时候,走着走着,旁边突然出现一个幽深的大杂院,门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拉萨古建筑保护院”,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往里瞧瞧,有搓羊皮的,有洗衣服的,有晒太阳的,显然是许多人家的安居之处。

相关期刊更多

西藏艺术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

西藏体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

西藏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