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本课有两个特点:一是首尾相呼应;一个是用词准确。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和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富、饶”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防、互”等9个生字。认读“富饶、前哨”等词语,会写“海防、相互”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找出课文和段落的中心句,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交流合作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和段落的中心句,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进入文本
1、在距我国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群岛屿,就像颗颗珍珠洒在碧蓝的海面上,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
2、谁能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里的风光。(播放课件)
3、说一说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复习词语。
出示:富饶 前哨 栖息 条纹 威武 懒洋洋鹿角 海参 大龙虾
五光十色 各种各样 成群结队 祖祖辈辈
A、 指名读 B、开火车读 C、齐读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视频)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这也是课文的中心句。
2、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
(板书:海面、海底、海岛)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西沙群岛的海水是怎样的?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海水都有哪些颜色?(指名回答)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用“因为······所以······”造句)
4、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让我们去海底看看,西沙群岛到底有哪些丰富的物产的呢?大家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 )、( )、( )。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用“有的······有的······”造句。
4、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西沙群岛最神奇的莫过于海底世界了,让我们一起潜入美丽的海底世界吧。 (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2、刚才在海底世界里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3、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鱼很多呢?
当说到:“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时师反问:作者真的是看到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4、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知道海底鱼数量多,同学们再读一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有的……有的……有的…… 各种各样)
大家喜欢这四种鱼儿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等会大家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鱼,用你的朗读来体现你对鱼的喜爱,也可以说说这条小鱼哪里吸引你呢?
5、师引读:海底的鱼可真是多啊,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现在老师和大家来合作朗读,怎么样?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让我们登上海岛,海岛是什么样的?
2、你从哪里看出鸟多?
3、小结课文。
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指导书写“防、虾、纹、积”。
六、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富饶的西沙群岛
【设计思路】:
只要提起家乡,谁都会倍感亲切,只要谈起家乡的山水,谁都会滔滔不绝,情真意切。根据教材
“君自故乡来”这一主题,让孩子们通过艺术的眼光发现家乡的美,挖掘家乡的美,尽情表现家乡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家乡资料的活动,孩子们更加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
2、通过“介绍家乡,夸夸家乡”
的活动,感受家乡的自然美、人文美,增进孩子们进一步亲近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实无华的情感。
3、能用流畅的话语写出家乡的美,突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发现家乡的美,并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难点】:
用流畅的话语,有顺序地写出家乡的美.
【教学准备】:
1、安排课前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图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旅游?
生:可以看到很多的名胜古迹,优美风景。
师:那老师就考考你们,谁能够把这些美丽的景点与所在地联系起来!(引出知识天地二)
师:这些地方美吗?
生:美
师: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在那里没有气势雄伟的山川,没有秀丽清澈的湖水,没有曲径通幽的园林,但是它却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是哪一个都无法比拟的。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地方呀?
生:家乡
师激情诉说:对,是家乡,美不美,家乡水,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人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今天我们就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慧眼去把家乡的美景看得清楚楚,用我们的妙笔把家乡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
出示主题
君自故乡来
二、七嘴八舌话家乡
师: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家乡都会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无比的自豪!有很多诗句俗语都表达了这层意思,我们一块儿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引出知识天地第一题)
师总结:家乡,心中最美的词汇。你们的家乡都在哪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填一下我们知识天地的第三小题吧!
教学安排:让生填完之后,开火车式的说一说!
师:家乡(郑州省会城市),她有自己独特的美!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比赛!“家乡美”pk赛!看谁把家乡夸得很美!
问题呈现:(分组)
“家乡美”pk赛,看谁把家乡夸得更美!
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你知道家乡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吗?
你知道家乡有什么名胜古迹吗?
你知道家乡有什么物产吗
你知道家乡有什么美食吗?
注意:在学生说的同时,师要板书归类。(以郑州为例)这部分训练,其实也把素养考场部分融入其中!
风景: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有许多美丽的公园。有___,有____,有____,但我更喜______。
名胜古迹:二七塔、商城遗址……其中最出名的是
。
物产:新密大枣,荥阳柿子
美食:烩面……
注意:可以让生简单来说,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天地,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并且训练生的观察力,培养其热爱家乡的美的感情!
师总结:家乡在同学们的话语中是如此的宜人!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家乡的美丽风光吧!(把学生组织到教学活动中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播放郑州风光短片——郑州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风土人情、风味特产以及发展中的郑州新貌等等。
还有关于郑州的歌
郑州什么多?梧桐树多。大街小巷都栽有,夏天遮阳冬挡沙。
郑州什么多?文物多。掘地三尺自然现,全国排名数第一。
郑州什么多?商场多。连锁超市到处见,真方便。
三、
例文导读,细致指导
师总结: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出了家乡的美,那么怎么样才能把家乡的美有序的介绍出来呢?我们来听一听一位小朋友是怎么介绍自己家乡的!
(引入听力部分)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并从短文中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
1、
学生审题,师读听力。
2、
师检查听读效果
3、
师从中分析写作技巧。
(有层次,抓住几个特点来写。)
师总结: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家乡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绮丽风光,独特的风俗景观,在你眼中都是最美的,其实除了抓住这几个方面来写之外,我们也可紧紧抓住一个方面来写,以此突出城市的美!怎么写呢?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郑州夜景》,看它是如何点出美的?
(引出精读训练)
教学安排:
1、
学生自读,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并继续好习惯,画出好词句。
2、
生再读,填写文后问题。
3、
师挑答,检查阅读效果。
4、
分析文章的写法!
(抓住一点,变换景物来写!)
师总结:听完,看完这两篇文章,我们大概了解如何来介绍自己的家乡美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实践一下!
教学安排:
由pk赛简单说——小巧嘴详细说
风景: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有许多美丽的公园。有___,有____,有____,但我更喜______。
名胜古迹:二七塔、商城遗址……其中最出名的是
。
例
:二七塔介绍
二七塔位于
意义:(
是为了……建造的)
双身并联式塔身,
又称“双塔”
塔全高63米
共14
层,塔顶
五角星
钟表
整点
音乐报时
白天
人来人往
川流不息
音乐喷泉
时高时低
像
吸引
游客
周围商场林立
各种活动
夜幕降临
华灯高照
灯的世界光的海洋
塔披上了
金碧辉煌
广场上
人们活动
街道上
灯光闪烁
犹如……
物产:新密(
)大枣,像(
);荥阳(
)柿子,像(
)……
美食:烩面……
色,香,味来介绍。
设计意图:有简单说到详细说,层次梯度明显。
四、
再说家乡,作文指导
我们的家乡很美,今天我们就要用手中的笔绘画心中那最美好的地方。可以写热闹繁华的二七,可以写美丽的公园……该如何来写呢?我们再来说一说。
题目:
《
的家乡》、《君自故乡来》、《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内容:
【可以这样写】
开头:巧设悬念,最后点出家乡的一处景物。
例:提到我的家乡郑州,让人不能不想到那个热闹又繁华的地方——二七广场。
中间:要清楚的把家乡的景物介绍给读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的。可以按空间方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里到外等。也可按时间顺序,如春夏秋冬,早中晚。如果该景点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介绍出来更好。
例:二七广场中央的二七纪念塔,从远处看,像什么?近看它的最顶端是什么?加入自己的感情,整点时你从它身边经过时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加入想象更好)它是为什么而建?把它的历史意义写出来,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晚上的二七更漂亮,二七广场四周就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从颜色,形状来写,加入想象更美。
结尾:向读者发出邀请。
例: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对郑州有很深的了解了呢?如果有兴趣,请到郑州来参观一下吧!
【也可以这么写】
开头:百里挑一式。
我喜欢郑州的……我喜欢郑州的……但我更喜欢郑州的……
中间:抓住景物特点,语句优美。学会当美容师,打扮打扮句子。可用上比喻句(春天松花江江水湛蓝,蓝得像茫茫大海,更像无边无际的天空)、拟人句(一棵颗樱桃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排比句,引用古诗句,名言,谚语,歇后语,用上优美词句。
郑州又叫绿城。绿城广场上美丽的鲜花最吸引人的眼球了。从花的形状,颜色,多用比喻,拟人句。
结尾:总写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建设家乡的决心。
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怀揣对家乡的爱,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家乡的美景写的真真切切,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附件:
我的家乡郑州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它是我的家乡。
郑州也叫绿城,市树法国梧桐随处可见,每走一段距离,就会看到一个美丽的游园,还有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人民公园呢!
郑州市还有许多标志性建筑物,二七塔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是为了纪念二七而建的。听妈妈说,她小时侯二七塔是郑州最高的建筑,但是现在,有许多高层建筑都超过了二七塔。郑州东区更是高楼林立。
郑州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动物园、科技馆、海洋馆、世纪欢乐园、水上世界……
晚上的郑州也特别漂亮,各种颜色的路灯和霓虹灯闪闪烁烁,光彩夺目,简直是灯的海洋。
我爱郑州,我爱我的家乡。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要把郑州建设得更加美丽。
我的家乡郑州
我的家在河南郑州,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原大地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不仅有秀丽的景色,而且还有丰富的物产,同时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商贸城。
早在35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新郑境内)。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后来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为亳。就是现在的郑州。当你参观商代遗址、二里村遗址、大河村遗址时,你会为郑州悠久的古文明、灿烂的文化而由衷的赞叹。
屹立在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雄伟壮丽,是这座城市的光辉象征。造型新颖别致的河南省博物馆是省会郑州的标志形建筑之一,馆内展出文物1000多件,均属馆藏精品。参观河南博物馆,你仿佛进入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隧道。
漫步郑州,沿街整齐高大的梧桐树,宛如一把把天然巨伞组成美丽的林荫道。景观道两边月季花盛开,高大的楼房拔地而起;立交桥如同横空飞架的彩虹;金水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绕城而过,一片片绿地,一处处园景,会使你深深地感受到,城在花园中,人在景中游。
假如你想到郑州来描绘一幅山水画,那我可以为你作的向导,带你去寻风景看名胜,黄河游览区、桃花峪风景区、雪花洞风景区、嵩山风景区、等等,保你目不暇接,有画不完的美景。绘不完的彩图。
郑州还有丰富的特产,有久负盛名的黄河鲤鱼,新郑大枣。还有荥阳柿饼、广武石榴、新密的金银花、中牟大蒜、郑州西瓜等。不仅家乡人喜欢,还畅销全国及港澳地区,深受各地客商的青眯。
郑州还是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的交通枢纽。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有亚洲最大的货物编组站,新郑机场又为郑州开辟了新的国际航空港,为郑州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小学;朗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四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几种能力也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几种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只注重学生写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它几个方面,但我认为,要想学好语文,这几种能力缺一不可,尤其是读的能力。因为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朗读,能使课本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情境;学生
“问题导学法”最早是由苏联著名的教育科学博士马赫托夫提出――1975年在专著《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他首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40多年来“问题教学”的理论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普通教育理论,并在基础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理论,进行有效教学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语言情境问题导学
教师描述一个情境或叙述一个故事后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时,先向学生提问――你都去过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让学生做简单的叙述。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他们都是谁?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
接着,就请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答案:原来他的朋友都是山中的自然景物,根据这些答案,教师继续提问: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并思考: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2)“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教师板书: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展示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堂课的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更是将本课的精髓贯穿到极致!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要努力从教师问学生转向为学生主动发问,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真正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情景表演问题导学
主要指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演示、课本剧等,教师借助这些情境,让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比如在学习课文《酸的和甜的》时,就可以运用角色扮演问题导学法。动物们对葡萄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有什么目的?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读出动物们说话时的语气,最好能有相应的表情及动作。(学生表演后谈感受),利用“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试验、猜谜导学
不同年段的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的个性,实验、猜谜导入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的导入方式。例如: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的导入,开始教学时,在讲台上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颈口玻璃瓶,一些石子,一杯水,老师开始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些实物,要与小朋友一起做一个有趣的试验,要求每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这里的颈口玻璃瓶,只有半瓶水,我想使它水位升高,怎么做呢?谁来试试看……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将杯里的水直接灌进去,水用完了,我们还可以把石子放进瓶里。同样的也可以使水位升高。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乌鸦。它想喝瓶中的水,是怎么做的呢?喝到水后,它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心情会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实验使文章的难点得到了分散,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四、诗、音、画情景导学
主要指以名句、诗歌、音乐、图片等,以及配乐可视的散文等,让学生观赏后提出问题,进行学习。
1.古诗文导入
古诗文名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运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
2.音乐情境导入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时,教师采用了音乐欣赏导入,学习前,请学生欣赏《高山流水》中的优美乐曲,引导学生去感觉友情的珍贵,人物的性格特征,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结合资料,借助音乐渲染气氛,进行练笔,使学生深悟绝弦之意,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3.图画再现导入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难于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画、诗情景等“问题导学法”,既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操,进一步享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情景创设要让情景创设服从教学内容,既要有“文学味”,又要有“应用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重点,情景设只是一个手段。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各种情景创设的效度,才能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
冰心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的生长。”只有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最终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建国,徐建华.追求高品质课堂[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2]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图】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图画,以图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图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图】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图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图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图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图】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图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