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第1篇

第4单元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探究,猜测验证。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环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进行验证,使学生经历“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巧妙点拔,层层深入。

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步步深入,充分发挥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作用,使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意义,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同时能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化,并能熟练地化简整数、分数、小数比

一、复习导入(7分钟)

1.复习。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5.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2)验证猜测的性质是否成立。

①指导学生,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举例、合作验证。

②集体评价学生汇报的验证过程和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4)探讨:为什么0除外?

2.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

引导学生自学,明确要求。

(2)组织学生根据例1(1)列出比,并自主化简比,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板演,师生评价。

(4)出示例1(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3.探究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组织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三、训练深化(9分钟)

1.巩固训练:完成教材第53页第4、5题。(巩固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拓展提高:完成教材53页第6题。(化简比)

四、总结收获(4分钟)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⒈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会解比例。

⒉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⑴什么叫比例?

⑵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⑶比例有几个项?什么内项?什么叫外项?

⑷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①6:10

9:15

20

:

5

1:

4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课件出示判断过程。

2.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把上面4个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分别相乘,你能发现什么?(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首先看第一个比例

2

x

6

=

12

,

3

x

4

=

12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个规律可不可推广呢?我们接着看以下3个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验证过程。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乘机相等吗?为什么?

2.教学例3

大家观察这个比例,看看他和之前的比例有什么不同?解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下来大家做一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6×5=30

3×8=24

不能组成比例

(2)0.2:2.5和4:50

0.2×50=10

2.5×4=10

可以组成比例

2.

解比例。

(1)x:10

:

解:

x

=

10

x

x

=

x

=

7.5

(2)

0.4

:

x

=

1.2

:

2

解:

1.2x

=

0.4

x

2

1.2x

=

0.8

x

=

(3)

=

解:

12x

=

2.4

x

3

12x

=

7.2

x

=

0.6

3.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10x=320×1

x

=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四、拓展提高

小明和小红共有75元。两人上街购物,小明用去自己钱的20%,小红用去自己钱的60%,两人所剩下的钱一样多。小明原有多少元钱?

五、课堂小结

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比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促进生命载体的人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内涵。就此,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积极落实主体地位,促使生命得到均衡发展。本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谈谈如何落实主体地位,促进生命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熟悉的情景具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学中我运用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既新颖有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件出示:熊妈妈有一块饼,它想把这块饼平均分给自己的三个孩子。老大说:“我只要一块。”老二说:“我想要两块。”老三说:“我要三块。”熊妈妈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满足了每只小熊的要求,又做到公平合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故事里有没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谁来说说故事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熊妈妈是怎样分饼的?”“把饼平均分成三块,给老大一块。”“把其中一块饼再平均分成两块给老二。”……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现在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收者,他们已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拓宽成功的渠道,让他们有着丰富的体验。教学时我提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再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张纸条大小是不是相等?”“相等”“也就说‘单位1’相同,涂色部分的长度怎样?”“相等”“那么就说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

三、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根据“自学思考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们知道,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思考题’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的思维在跳跃着,“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这两条规律,谁能把这两条规律全面完整地总结成一条?”“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不对,不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还要0除外,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为什么”“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0要除外”……

[课后反思]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好胜,自控能力差,激发兴趣就更为重要了。因此,教学中我运用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既新颖有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本课学习第一环节是操作观察,让学生动手折纸条,观察比较涂色部分,得出。第二个环节就是以学生的直观感知为基础,探索几个分数形变值不变这一现象的内在规律,探索中学生伴随着观察比较会有一系列思维活动,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第三环节为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前面实践活动做铺垫,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为基础,运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节课基础知识教学扎实,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突破教学的难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第4篇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两者虽有区别,但又唇齿相依,互相促进。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即通过具体事实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方法实现过渡。数形的结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可以借助图形使它们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的表示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如用图解法分析问题其实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笔者从二年级就开始教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如“小华暑假读了26本课外书,比小林多读了7本。小林暑假读了几本课外书?”笔者先安排学生从题目中找一找关键句,把“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的关系弄清楚,然后要求他们画出线段图,很快,学生就轻松地找到了数量关系,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同时又将“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克服了。

二、符号化思想

数学符号在数学中占有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有数学家说过,符号加逻辑即数学。如面对“圆的周长公式C=2πr”,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是具备小学文化水平,都能明白它的意思。也就是说,数学的符号化语言是通用的,不分国家和种族,世界交流需要数学符号化语言。如在一个简单的不等式:4+

三、集合思想

集合是数学的重要理论和解题工具。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大量的蕴含着,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合思想的渗透越来越广泛,而且它的体现形式日显丰富多彩。它有利于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的教材中,很多时候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如:教学分类将某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等分别用一个“圈”(封闭曲线)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集合。在教学求9和24的最大公约数时,笔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图中清晰地刊出9和24的公约数是1和3,3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交集思想孕伏其中。又如:笔者在教学认数时,教材中通常会设计用线把同样多的连起来,而这些问题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建立起集合与对应思想。

四、 类比思想

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这样做可以解决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如学生一开始接触“比的基本性质”时,感觉有些困难,而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是相当熟悉的。因此,笔者利用了类比迁移:分数有它的基本性质,那么比可能会有怎样的性质呢?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一番复习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总结,通过类比,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领悟水到渠成。再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长方体、立方体的体积,凡是柱体都可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体积,通过这点类比到圆柱也是柱体,所以引导学生考虑是否也可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圆柱的体积。接下来的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转化思想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范文第5篇

年级

设计者

卢靖

课时数

45

课时

课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准备过程:

1、解方程:38:X=0.5×19

2÷x3=0.5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②吴刚的身高和年龄.

③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

回忆: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⑵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⑶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⑷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即:

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根据关系式,看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

知识梳理:

①我们小学阶段学到了哪些基本性质?

②有关比与比例的应用题有哪几个类型?

③关于比与比例的应用题你对大家有哪些提醒?

2.

形成网络:(1)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等式的性质。

(2)比与比例的应用题可分为比例尺的应用题、按比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

比例尺的应用题:

①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

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②已知比例尺与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关系式: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③知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关系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按比分配应用题:

一般解题方法:①求出总份数----求出一份数-----求几份数

②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求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求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方法:①分析数量关系。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

③列方程并解答,并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填空:①0.25=2()=(

):12=4÷(

)=(

)%。

②0.375:9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③若A:B=3:2,当A=2时。要使等式成立,B应是(

)。

④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3段需6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需(

)分钟。

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1:1,这是一个(

)三角形。⑦如果图上距离4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若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4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2)判断:

①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外项一定成正比例。(

②3:8的前项加上9,后项应乘3才能使比值不变。(

③因为5a=6b(a、b不为0),所以a:b=6:5。

(3)解决问题:(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