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龟历险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天际线 用地 道路 空间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述
东疆港综合配套服务区位于天津港最东端,紧邻渤海。现大部分用地已经吹填完成,控规已批复,但大部分用地处于待开发状态。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尚未成熟,可调整性较大。
2.研究思路和要素
2.1研究思路
(1)通过对原控规建筑限高及现状批复项目高度的分析总结,得出天际线空间评价结果。
(2)通过城市天际线空间形态现状分析,进行规划设计,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得出科学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2.2研究要素
(1)确定主要控制要素:重要控制点、次要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规划中针对不同的功能,划分不同的控制点,给出空间形态和高度。
(2)确定感知天际线位置:一是观察者在城市中某个位置看到的城市的局部截面,即位于城市内部,另一种是观察者在城市外部所看到的城市所构成的整体结构。综合考虑不同的地理位置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以两种位置形成不同的空间感作为研究方向。
3.现状规划解读及控制建议
3.1现状规划解读
东疆港综合配套服务区以教育科研、商业商务、旅游度假、居住、交通集散为主,整体开发强度从城市内部至海岸逐渐降低。目前开发尚处于开始阶段,城市形象为成熟,为天际线的规划带来契机。
3.2控制建议
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天际线,空间形成过程中以滨海区域为第一层级,作为城市天际线的主体,远海岸区域作为背景,形成天际线的补充和陪衬。二者通过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对比,使城市更加生动、富于层次感。
统筹把握整体考虑沿海建筑形体及高度的控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运用美学知识,控制高层建筑数量及布局方式,避免过多或过少使城市失去美感和趣味性。同时避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建造功能单一、形体类似的楼体,无节制侵占滨水区域,造成城市天际线的破坏。
建筑选型时注重韵律与屋顶形式的变化,通过建筑轮廓线的节奏性变化,形成高低有序、实虚有理的空间。在建筑物的屋顶及主体墙身两部分的选型上,注重墙身实体部分的水平对角线及竖向边界的宽度以及屋顶水平部分的变化,创造节奏感和韵律感,降低沿海建筑密度,增强虚实变化,丰富实体空间与虚空间的交替变化。增加层次感,提供多方位视角在城市天际线的设计中,从远海地区到近海部分至城市内部由远及近的不同层次,形成不同的位置感受天际线变化的效果。
4.天际线控制因素
打造良好的城市天际线,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和象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用地布局,城市道路组织,开放空间的组织与分布。
4.1用地布局因素
城市用地性质决定建筑的核心功能,建筑的高低、体量以及屋顶的形态、色彩等,同时也是影响城市天际线的主要因素。以尊重原规划为基础条件,合理控制每个地块内建筑分布情况,给出合理的建筑高低布局。
区域入口处应体现该片区整体城市形象。布局简洁大方,各类建筑高度应进行严格管理,服从整体空间构架要求。中心建筑体量和形式必须与周围道路及周边建筑相协调,局部布置少量高层,通过严格控制建筑退界保证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并形成地面开放空间。
视觉中心通常以点式高层建筑为主,商业商务常作为整个区域的中心。为突出城市形态的中心地位,建筑布局以中间高四周低为主要布置方式。同时主要轴线上布置标志性建筑,强化整体界面,轴线两侧应形成风格协调的的建筑塔楼界面。此外,对应的滨海区域为多层和低层建筑为主,与景观紧密结合,形成高低变化的空间。同时增强海景向后方的渗透性和后方到海岸的可达性。该区域建筑的首层需保证对公众的开放,设置为滨海游人服务的公共设施,增强滨海地带的生活及商业气息。在保证建筑总体底部界面统一的同时,鼓励滨海地区建筑小尺度范围内的差异性,避免形成单一直线性建筑立面景观,打破该地段由岸线笔直带来的单调感。
滨水地带多会布置旅游游憩区域,建筑应以开发强度低、高度低为主,从整个城市空间上形成由陆域向海域由高向低的总体趋势。考虑海岸线的通透性及减少对远海岸线建筑的遮挡,同时为提升视觉效果,适当可布置以大尺度结构与细巧钢结构等建筑,突出休闲中心地位。同时通海道路两侧建筑底部应设裙房,形成连续统一的界面,保持街道空间的完整性,建筑与周边环境有良好的衔接。
对于区域的核心功能片区,应作为提升整个区域天际线形态的核心,建议在建筑群体轮廓线的控制中,将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轮廓线,二是衬景轮廓线。根据环境的整体构成特征,在表层轮廓线的构成中,通过高度适中,但造型富有特征的建筑或群体,增加轮廓线的生动性和标志性;衬景轮廓线,通过海水和海面上的客运、货运船只及码头作业船只的衬托丰富整体轮廓线的丰富,与陆域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形成整体上的协调与对比。辅建筑应简洁大方,体现港口特色。主体区域已为大体量,形态美观,外檐设计丰富,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滨海城市的浪漫与活力,加强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界面连续统一,形成完整的区域印象。
4.2道路因素
城市道路的等级、宽度、性质是影响道路两侧建筑高低、形态的主要因素,也对城市天际线有不同的影响。
交通性道路,要求视线开阔,方向感明确,道路景观应适用于远距离、以车行速度观赏的特点。道路两侧应形成较宽的绿化带相隔,两侧建筑布置以垂直于道路为主,为行人提供变换的城市轮廓效果。
景观性道路,两侧建筑设计应通过统一的高度控制、退线控制以及底层空间处理强调街道界面的连续性,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在到路的两侧或者一侧应布置适度的绿化景观带,将视线自然导向城市公园、滨海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在对建筑进行布局时应以板式或点式小高层为主,建筑整体不宜太高,建筑底部以商业形成连续界面,保证其活力。
生活性道路,沿街建筑裙房设计应通过统一的高度控制和底层空间处理增强街道连续感。在整体建筑高度上,应以低层为主,界面处理保证连续与统一,在沿海一面保留到达海面的通道。两侧建筑的底商鼓励建设骑楼和通廊,吸引公众的参与性,保持道路的生活性特质。
4.3开放空间因素
步行系统的形成能为城市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环境,同时为城市形成变化的天际线提供了保证。充分利用绿地公园、开敞空间,形成汇集公众各种类型活动的绿色步行通廊。利用临海的公共活动区域,为市民提供观海、娱乐、休闲等蓝色步行通廊。在步行区域两侧建筑不宜过高,减小视觉压迫感。
充分利用滨海景观特色,垂直于海岸线设计视线通廊,保证主要道路的通海开放性,实现海景的充分渗透,丰富城市景观。在各区轴线两侧的建筑物界面应与道路形成视线通廊,沿路应保持界面的连续性,导向性,形成高低错落的线性开放空间和建筑空间形态。
因不同类型广场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商业广场以围合为主,主要用于购物和休闲,重点考虑周边建筑的尺度与之关系,注重人性尺度、小空间的塑造使周边建筑呈连续界面,并具有连续性的场所。建筑高度应1/2D≤H≤D。城市市民广场以开放型广场为主,主要用于娱乐和休闲,建筑高度应1/2D≤H≤D,以减少建筑对广场产生压迫感。滨海广场主要是开放的线性广场,主要用于娱乐和休闲,广场周边建筑高度不宜太高,建筑密度不宜太大,形成丰富通透的城市滨海空间。
5.结语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形象的一张明信片,要提升城市的形象,必须具有规划意识,因地制宜的选取最有的规划和管理体制,妥善处理施工与规划的矛盾,打造赋予特色的城市形象。
6.参考文献
王欣、梅洪元 滨水城市天际线浅析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8)91-98
在一个地方,那里非常和平,过了三年,突然来了一个妖怪.
天上的龙太子、舞天姬、神天兵和人间的剑侠客、逍遥生、飞燕女还有地下的虎头怪、骨精灵看不贯被折磨的人类,就开始发生大战……
—前提
一天,他们就用了九九八十一天建了一艘大船向妖怪岛前进.突然,出来了一个超大的大海龟,神天兵说:“当坐骑么....太慢...无趣``只好让它GAME OVER了”
“不要,嘻嘻```我来问他个东西”剑侠客说
“你,知道前面是干什么的么?”剑侠客说
大海龟说:“妖怪岛啊”
“恩,你嘛.....干什么捏?”剑侠客说
“哦?````我去海里帮你吧”大海龟说……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ause of the seam between road bedplate and support layer of overall ballastless track, and aiming at disease reasons to propose 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program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ocess of remediation programs and operating point in detail, carefully represente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processes, finally, made summarization to dregulation effect of progra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after two years of operations, the condition is good, which provides proposed a set of feasibility program for seam renovation of ballastless rail lines.
关键词: 道床板与支撑层间离缝;锚钉杆;切缝;预埋注胶嘴及注胶;接地系统;表面处理;优缺点
Key words: the seam between road bedplate and support layer;anchor rod;kerf;embedded plastic injection nozzle and dispensing; grounding system;surface treatment;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48-03
1 病害情况
某客运专线在施工整体式无砟轨道过程中,在一些平交道口位置必须间隔施工,致使整体式无砟轨道没有连续,存在施工缝。
在该客运专线经过调试后运营,正常运营约5个月后,突然连续高温一周(环境温度39度以上),平交道口两次施工无砟轨道施工缝处道床板与钢轨同时上拱,轨面高程超过设计11mm,道床板与支撑层间离缝也是11mm,上拱范围5m,病害出现后,铁路限速运营,严重影响了运营速度和安全。
2 病害产生原因调查
该病害出现后,铁路运输部门立即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对病害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该客运专线上相似段落进行排查,发现平交道口无砟轨道线路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上拱产生离缝病害,上拱在2-11mm之间,范围在4-6m之间,即施工缝左右2-3m范围。
经过现场调查分析,认为平交道口道床板及钢轨上拱出现离缝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2.1 该离缝位于先浇与后浇道床板交界处,受平交道征拆影响,先浇段与后浇段施工间隔时间约6个月,在此期间由于温度变化等综合原因,引起先浇段端部道床板出现锚固缺陷。先浇段与后浇段浇筑温度相差较大,造成施工缝前后温度力不均衡。
2.2 按设计文件要求,应在施工缝处设置2×4(个) M24抗剪销钉,当混凝土浇筑中断时间超过24h时,应另外增设销钉。施工单位未理解设计意图,仅在后浇段端部设置销钉。
2.3 离缝产生期间,当地出现连续高温(雨雪冻融等恶劣)天气,引起道床板热胀变形,导致施工缝处道床板拱起并与支承层离缝。
3 病害整治方案及原则
3.1 整治方案 在不停运(限速运营)及不损坏线路整体性及稳定性的的前提下利用夜间“天窗点”对线路病害进行补救整治,整治方案为:①采取在病害区以外25m范围内道床板与底层之间钻孔并植入锚钉杆锁定道床板与支撑层技术以免变形;②在离缝最大处切缝释放温度应力;③利用白天列车运营对线路进行施压,减小离缝高度,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得道床板与底层间离缝缩小至线路可调范围;④对离缝及切缝处注胶;⑤对病害范围进行植筋,经过线路精调达到铁路正常运营条件。
3.2 整治原则 对于该病害整治过程,应把握几个原则:①需对病害区段以外的道床板进行植筋固定;②病害区段宜按以下工序进行施工:病害区段以外的道床板进行植筋固定-施工缝处切缝-离缝清理-压板及调整-注浆-植筋-轨道精调;③不影响破坏综合接地系统;④道床板与支承层间注浆材料应采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粘结性的快凝材料;⑤锚钉销钉施工过程应避免对轨道结构造成破坏;⑥病害整治完后应对轨面进行顺坡处理;⑦对类似病害参照本整治技术方案办理。
4 病害整治工艺
4.1 工艺流程 该病害整治的工艺顺序为:探测道床板内钢筋位置,确定钻孔植筋位置病害区以外两侧各20m范围钻锚钉孔清孔,植入锚钉杆件施工缝切缝,释放温度应力利用列车运行加压2-3天病害区钻孔植入锚钉杆件线间封闭层清理预埋注胶嘴,封闭周边缝隙切缝处灌胶、离缝处注胶处理锚钉杆件顶及切缝表面处理混凝土回填线间封闭层。
4.2 工艺操作要点
4.2.1 探测道床板内钢筋位置,确定钻孔植筋位置
首先检查轨道结构的混凝土表面是否完好,为避免施作锚钉杆件对道床板与支撑层连接的钻孔对道床板结构内钢筋造成损坏,在钻空前用钢筋探测仪对结构体内钢筋探测,避免伤及主要受力钢筋,并在道床表面确定相应的钻孔点进行标记。
4.2.2 病害区以外两侧各20m范围钻锚钉孔 对道床表面进行认真清理,去除泥土及浮尘,然后采用水磨钻及空心钻头在道床板标记钻孔部位按规定要求进行钻孔操作(孔直径32mm),直至规定钻孔深度。
钻孔取芯时需2人配合,保证钻机垂直,水管引水通畅,不打结或扭折。钻至设计位置立即停止,检查孔位的深度(>设计深度)及直径(>27mm)是否满足要求。钻孔时最好先钻一侧,完后再钻另一侧。由高处往低处钻,这样钻孔的水就顺线路排走而不会聚集在钻孔内。
4.2.3 清孔,植入锚钉杆件 在钻孔取芯完成后一侧(20m)后,对已完成钻孔区域利用高压枪对孔内水及水泥浆进行清理,并用棉布擦洗,进行堵塞防止杂物进入,同时采用水管将道床板表面冲洗干净,在天窗点结束前去除棉布外晾,在第二天(间隔约21小时)天窗点时进行锚钉植筋。
锚钉杆件植筋时方法简单,先用植筋枪灌入孔深2/3的耐疲劳高强植筋胶,再将锚钉杆件缓缓垂直压入孔中,利用杆件重力下沉,再用20mm直径钢筋从上再压使杆件直至孔底。将挤出孔表面的植筋胶用卫生纸进行擦拭干净。待强度起来后(约2小时)再用弱膨胀水泥浆将顶面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孔顶表面与道床板的混凝土颜色一致。
4.2.4 施工缝切缝,释放温度应力 按整治 “垂直于线路方向在道床板上拱量最大地点切槽,释放应力”的原则在道床板施工缝处切槽20mm宽的横向通缝,释放温度应力。
准备切槽前,首先释放钢轨应力,切槽采用电动砂轮切割机配合手动砂轮切割机进行,切割时应保证垂直,在道床板内接地钢筋附近采用人工用钢钎进行凿除混凝土残杂,不可采用切割机切割,防止接地钢筋断裂破损影响道床接地要求。
切槽结束后,槽内有很多杂物,采用高压水枪及小钢丝刷子对切槽缝进行清理,之后利用2-3天的列车运营对线路进行加压,加压时每日天窗点需进行观测,同时每日对钢轨扣件进行应力释放,以期达到减小离缝高度效果。
4.2.5 处理离缝上拱段钻孔植入锚钉杆件 对离缝上拱段钻孔并植入锚定杆件,施工方法与4.2.2及4.2.3一样。
每日离缝上拱段植入锚定杆件后,钻孔植锚钉时有产生水泥浆凝聚在离缝中,采用高压水枪离缝段进行清理,防止时间长了凝结在缝内难以清除影响后期注浆,刚开始从缝内出水为水泥浆水,待到出水干净后为止。
4.2.6 线间封闭层清理 无砟轨道道床板线间封闭层结构为自下而上为级配碎石回填+15cm厚C20混凝土表面封闭。
为保证注浆工作面及注浆效果,需对线间封闭层进行清理,切割宽度为距离缝30cm,长度为离缝范围内并在两端各增加50cm长的施工空间。切开后对支撑层表面及离缝口处进行认真清理,去掉油污及沥青等附着物,露出路基支撑层混凝土面。在清理干净的离缝、伸缩缝和掉块破碎处准备用修补胶作修补整平处理。(清理情况见图1)
4.2.7 预埋注胶嘴,封闭离缝周边缝隙 封闭离缝的封口胶有两种成分,使用时按照说明书进行配比配合。称量配好后用抹刀反复混合搅拌胶的两种成分,使其呈现均匀一致的颜色。用抹刀取少许胶,刮在注胶嘴底面的四边,每边以8mm宽、5mm厚为度,粘好后不要再移动注胶嘴。
注胶嘴的布置(见图1),按以下原则进行:沿缝的走向,每米约布置3个;离缝分岔处的交叉点应设注胶嘴;选混凝土表面平整处设置,避开剥落部位,对于贯通缝,可在一侧布置注胶嘴,另一侧完全封闭。缝宽度较大且内部通畅时,可以按每米2个注胶嘴的密度来布置。封闭胶固化过程中防止其接触水。
4.2.8 切缝处灌胶、离缝处注胶处理 注胶时钢轨处于锁定(非释放压力)状态,先对施工缝处的切缝进行灌胶,由于切缝缝隙较大(20mm宽),故而较为简单,可直接将灌缝胶(SKD801)的两种成分按要求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灌入切缝。灌满后对离缝处进行注胶。
注胶需以切缝为中心,对大小里程范围的离缝分开注胶,防止天窗点内注浆完至开始行车之间时间不足以完成注胶料的强度达到75%,注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灌缝胶两种成分按要求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置入加压罐中,使用时间(2kg量)为5~20分钟;②加压管压力表控制在0.2MPa左右的压力,排除系统中的空气后开始注胶;③待下一个或对面注浆嘴冒出胶后,持续压3~5分钟保证注浆饱满方可停压,再进入下一步;④水平走向的离缝从一端开始逐个注入,倾斜或垂直走向的离缝要从较低一端开始向上推进。
4.2.9 锚钉杆件顶及切缝表面处理 注胶及锚定杆件植入道床板及支撑层后,需对表面进行处理,处理方法采用高强无收缩混凝土处理,并在其上粘贴碳纤维布(见图2),方法如下:①修补整平处理:为了使碳纤维布与平滑的混凝土更好地粘结,碳纤维布受力有利。表面平整度凸出部分(小突起等)以切割机或砂轮机将其铲除并使其平滑。凹陷部分(打除部分)以修补找平胶填补平整,且不应有棱角。②涂刷底层胶:在修复后的混凝土表面上均匀涂刷底胶,使混凝土表面形成坚硬的底层,有利于修补胶或浸渍胶的粘结。③粘贴碳纤维布:碳纤维贴片预先以剪刀、刀子依所设计的尺寸大小裁好(这里可根据轨枕道板厚度来确定碳纤维布的宽度)。碳纤维布的纹理方向一定要垂直于离缝方向。④确保粘贴碳纤维布质量的关键是:配制浸渍胶时要严格按照配比,搅拌要充分、均匀。保证浸渍胶的质量。确保浸渍胶充分浸透碳纤维布,能保证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粘结紧密,同时又能发挥碳纤维的抗拉性能。
4.2.10 混凝土回填线间封闭层 提前备好材料,为保证安全,混凝土在铁路线外进行拌和,人工提运至现场进行回填,过程中需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抹面工艺,同时洒水贴塑料膜进行养护。
之后处理完后,3-5天后待稳定后对线路进行轨面高程进行顺坡精调。
5 结语
5.1 病害整治效果 经过实施整治方案后,道床板拱起引起与支撑层之间离缝病害得以控制,该客运专线其余相似地段均采用该种方案进行调整,对于离缝大小小于3mm的采取直接顺坡精调方法,离缝大小在3-5mm时采取该方案取消切缝工序进行整治,离缝大小大于5mm时完全按照该方案实施整治,整治后恢复正常运营状况,并且在至今运营两年时间里运营状况良好。
5.2 病害整治方案优缺点 本方案整治同时也存在一些优缺点,优点主要在于:①不影响列车运营,利用夜间“天窗点”施工;②操作灵活,本方案除注胶工序外其余工序工序不紧凑,可随时停止工作,受外界环境影响小;③可平行作业,施工进度快,钻孔、植筋、切缝及凿除线间混凝土均可同时进行;④施工方法简单,各项工艺在各自领域内均有成熟经验,便于推广。
本方案缺点主要在于对注胶材料及植筋锚钉杆材料质量要求较高,国内产品基本处于垄断状态,价格较高;同时该方案只能将离缝缩小至设计允许的可调范围内,经过顺坡调整恢复正常运营,不能完全将离缝消除。
参考文献:
[1]道床板与支撑层离缝整治施工图(中铁二院2010年7
月).
[2]XX客运专线道床板与支撑层离缝整治方案审查会专家意见(2010年7月11日).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依据
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主要依据三个方面来创设情境。
第一,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的学习易受兴趣的驱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来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例如,小班活动“跳动的琴键”,其目标是练习原地纵跳。活动前,幼儿园刚开展了“六一”艺术周活动,中、大班幼儿的钢琴演奏激起了小班幼儿的极大兴趣。于是,教师把弹琴的动作融入体育活动,设计了“跳动的琴键”这个情境:将黑白两色纸贴在场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琴键,每个幼儿扮演小音符,根据音乐节奏、强弱的不同,在“琴键”上练习相应速度、力度的原地纵跳动作。该游戏使得原地纵跳动作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既使幼儿发展了身体动作,又培养了幼儿的乐感。又如,秋天,到草地上捉“蚂蚱”是孩子们的最爱,于是,在体育活动“蚂蚱末日”中,两位教师拉着一把自制的大小不同的“蚂蚱”在前面跑,孩子在后面追,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练习了追逐跑。
第二,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已有经验是幼儿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时会尽可能考虑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各领域学习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切合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例如,大班活动“蚕宝宝的一生”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这样的:幼儿扮演蚕蛾做准备操,活动身体;幼儿扮演蚕宝宝学习曲身爬,并在各种障碍物上练习攀爬;幼儿变成蚕蛹练习侧身滚的动作;幼儿变成蚕蛾玩“小鸟与蚕蛾”的追逐游戏……这个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把蚕宝宝的形态变化及动作与不同的体育动作相匹配,让幼儿在扮演蚕宝宝的游戏中自然地练习曲身爬、攀爬、侧身滚等动作。
第三,教学内容和目标。情境创设需要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如大班活动“炸春卷”是“家乡的特产”主题活动中的一个体育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学习侧身滚的动作。教师抓住基本动作中的“侧身滚”与制作、煎炸春卷动作之间的关联,创设了“炸春卷”的情境:教师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做“馅”、用席子做“皮”,把自己卷进席子里,变成一个春卷;接着,教师做厨师进行烹饪,幼儿做侧身滚的动作表示春卷在油锅里翻滚;最后皮破了,馅儿四散掉了出来,做放松动作。又如,大班活动“海边拾趣”的目标是感受赤足活动的乐趣,锻炼脚趾的灵活性。于是,教师创设了海边玩耍的情境,让幼儿分组比赛用脚趾夹大、小“贝壳”入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媒介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学情境是丰富多样的,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音乐素材、文学作品、器械、场地均可发挥较好的作用。
第一,音乐素材。音乐素材是体育教学情境创设中常用的媒介。音乐本身具有节律与情绪性,我们常常抓住音乐的特性与体育活动环节的节律、情绪性之间的契合点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使音乐发挥信号指令、渲染背景、发展情节等作用,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小班活动“小海龟”中,教师用欢快的音乐表示小海龟外出觅食,在沙滩上练习自由爬;用情绪紧张的音乐表示小海龟遇到危险,原地不动休息。在这种情境中,音乐作为信号既减少了教师的组织语言,又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另外,用音乐作为背景渲染,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中班活动“船儿弯弯”的目标是学习前后翻滚的动作,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其动作重点为两手抱膝盖前后翻滚。这个动作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加入了“船儿弯弯”的情境,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幼儿不知不觉就让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条弯弯的小船,随着音乐节奏在湖中时快时慢地行驶,并在恬静的运动氛围中细细体验动作的要点。音乐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还可助推体育活动环节的进行。例如,大班活动“紧急出动”的目标是发展钻、跑、投掷等基本动作。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全体幼儿以小兵角色进入活动,在轻快又富有节奏感的乐曲《神勇小兵》的背景下,师幼共同活动身体,做上下肢及手腕、脚腕运动等准备动作;在幼儿探索及集体练习环节,以紧张、激昂的乐曲《大胆向前冲》为背景,引导幼儿探索钻、爬、投掷、跑等动作;在放松、评价环节,则以舒缓、轻柔的乐曲《寂静森林》为背景,引导幼儿逐渐放松身体、恢复平静。总之,幼儿在这些以音乐为素材创设的体育教学情境中不但锻炼了身体,发展了动作,还体验到了运动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文学作品。幼儿文学作品形式多样,有些具有情节性,有些具有节律性,这两个方面均有助于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文学作品情节的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等过程,这与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基本吻合。例如,在大班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将整个操场设想为池塘,让幼儿化身为小蝌蚪。教师边讲故事边带领幼儿练习蝌蚪游和蛙跳的动作,幼儿在演绎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青蛙生长过程的了解,又轻松地掌握了基本动作,促进了四肢动作的协调发展。文学作品的节律性是指语言表达的节奏与韵律,表现为平仄分明,琅琅上口。例如,小班活动“小老鼠上灯台”的目标是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教师先引导幼儿伴着儿歌做热身动作,在巩固练习时又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从高处往下跳,幼儿乐此不疲。
第三,器械材料。器材作为连接教与学的常用媒介,对创设情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器材组合与投放不仅有助于幼儿迅速进入活动情境,引发探索的兴趣,而且可以起到规范幼儿动作的作用。如大班活动“谍战精英”,教师创设了“谍战精英”到敌人的城堡盗取芯片的情境。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特种兵训练。教师先设置了三组高低、疏密不同的“红外线”(串有响铃的红线),让幼儿探索并练习跨跳、侧面钻、匍匐爬等通过“红外线”的动作。在通过“红外线”的过程中,碰到响铃就等于拉响警报,每碰一次,便会减去一个生命能量(每个人身上贴有10个红点代表生命能量)。这个规则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动作。第二部分是盗取芯片。教师用椅子、红线、铃铛这三种简单的器材,创设了高低不同、相互交叉的“红外线”防御区,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动作通过,同时还要注意前后左右各种角度的“红外线”的干扰,这对幼儿很有挑战性。虽然这个活动运用的器材简单易得,但由于红线与椅子组合时高低、角度的不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防御区”,大大增加了动作的难度,对幼儿极具挑战性。而响铃的运用则规范了动作要求,提高了幼儿控制自身动作的自觉性,增强了规则意识。又如小班活动“开灯的小司机”,其目标是学习用前脚掌着地走。教师巧妙地在幼儿脚跟上贴上了一盏“灯”——黄色不干胶圆片,让幼儿扮演汽车司机在黑夜开灯行驶,从而轻易地掌握了用前脚掌连续行走的动作。
第四,园舍环境。充分发掘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拓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可谓一举两得。园舍环境的利用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利用,即教师用语言将现有的环境描述为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如大班活动“反恐演习”,其目标是学习屈身跑,提高躲闪能力。在幼儿集体学习了屈身跑的动作要领后,教师在游戏巩固环节引导幼儿分成红蓝两个阵营,并利用园内的草地、大型玩具和小山坡创设了两军对阵的情境。南北各一个大型玩具是红蓝两队的大本营,中间的小山坡是两军抢占的高地,草地则是较量的战场。每个孩子身背一把装有红色水的水枪。开战时,大型玩具是掩体,幼儿运用屈身跑的动作冲出掩体向“敌人”扫射,遇到对方反攻则躲闪跑回大本营,被红色水射到的幼儿算作“牺牲”,退出活动。最后谁先把自己的旗子插上小山坡,其所在的队就获胜。另一种是对环境稍加装饰,巧妙地使之成为教学情境。如小班活动“熊猫乐园”,其目标为体验侧滚翻的乐趣,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能力。教师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大山坡,简单地在上面铺了一块地毯,便使其成为了活动乐园。仿真的环境使幼儿很快进入情境,他们一次次爬上山坡,并勇敢地“滚”下来。在以上两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园舍自然环境和现有场地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幼儿愉快地投身其中,积极地运动。
三、充分发挥教学情境作用的方法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调控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为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第一,激发幼儿的想象。情境往往是教师借助一定的媒介假设出来的,虽然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真实的情景。如何让幼儿理解情境、进入情境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幼儿通过想象将呈现在眼前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并积极投入其中,乐于学习。如小班活动“小乌龟运粮”,其目标是学习手膝着地驮物爬,提高四肢动作的协调性与平衡性,体验爬行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师创设了“小乌龟运粮”的情境:一开始,教师与幼儿每人戴上乌饰,变身为乌龟;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引出手膝着地爬的动作,再讨论“小乌龟今天要运粮食,用什么办法运”,引出驮物爬的动作;然后,教师用“小乌龟要经过一个山坡,钻过一个山洞,到稻田里把粮食背上,最后把它运到粮仓里”的小故事引出了行进路线,并与幼儿一起把中间塞有拳击包的折叠体操垫当作山坡,把几只连接起来的纸箱当作山洞,把放置着粮食包的区域当作稻田,把一只大筐当作粮仓,创设了相应的场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运用想象很快让自己的形态、动作与乌龟相匹配,进入了角色。又如中班活动“百变金箍棒”,其目标是利用插塑玩具进行跳远、钻爬、投掷等综合练习,增强合作游戏的意识及能力。在活动中,教师用一根由几个筒状插塑玩具拼接起来的“金箍棒”作为情境素材,在幼儿学孙悟空耍棒操后抛出了“我们把几根金箍棒连接在一起,还可以变成什么来锻炼身体”的问题。“金箍棒”经过幼儿的想象变成了各种情境中所需的器械,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又增强了活动的情趣。
第二,引导幼儿保持角色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扮演某一角色进行心理转换,将自己的体态、动作等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匹配,从而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但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和孩子都会在不经意间忘记自己的角色身份,从而弱化情境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以自己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暗示、提醒幼儿增强角色意识,坚持角色行为。如中班活动“虫虫历险记”,其目标是练习手膝着地爬的动作,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并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数和对序数的认识。教师创设了虫虫历险的情境,让幼儿化身为小虫,通过爬行比赛来领取序号牌并贴在自己身上。这时有的小虫为了抢先而站起来跑,于是教师马上做两手爬行的动作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小虫身份。在“虫虫找家”环节,有的幼儿盲目跟随,爬到了别人家,教师马上说:“我的代号是4号,我的家是画着4个点的家,你的家在哪里呀?”以此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序号牌与贴有点子卡片的“家”的对应关系。在“虫虫探险”过程中,有的幼儿坚持不住站了起来,这时教师就表扬坚持爬行的幼儿,“××小虫真勇敢,爬得真好!”于是,其他小虫又恢复了爬行。又如小班活动“小鸡小鸭”的目标是练习向指定方向走。看到有些孩子没有像小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走,教师就对他摆了一个小鸭的造型,孩子马上意识到并纠正了自己的动作。在以上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幼儿始终保持自己的角色意识,使整个活动过程生动有趣,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