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第1篇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1)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2)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3)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4)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5)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内容:节约名言

1) 节约与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3) 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

4) 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

5) 能源节约齐参加,珍惜使用莫乱花

6) 爱惜物料节约能源,合理规划持续发展

7) 节约能源做的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8)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9)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效益

10) 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等多省电力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资料:节俭与奢侈

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因为富足,我们有权享受奢侈生活,但我们无权废弃和浪费有价值的物质、资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否则,是一种罪过。能变废为宝、节支创收、挖潜资源是智者所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奢侈乃愚人之举。

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大国,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尽管我国大部分人算得上丰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浪费点点滴滴,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来虽小,却体现着一份挚诚的责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内在品格。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费一点儿,长期如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必须节俭当头。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对于国家大有利弊,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诸葛孔明“以俭养德”传为佳话;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节俭使人安乐幸福,奢侈使人没有退路。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珍惜资源勤俭节约手抄报的模板素材

2.勤俭节约主题手抄报的模板素材

3.关于勤俭节约手抄报的素材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第2篇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就留下来很多和勤俭节约有关的名言,比如“成由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节俭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初中节俭观后感1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说:“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但在生活中,有几个人会把节俭这两个字牢记在心中呢?

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浪费奢侈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家吃饭的时候,总能见到一些吃饭挑挑剔剔的同学剩下饭菜,总能见到碗里剩下很多的饭;在某些公共场所里,总能见到有人用完灯就离开,总能见到一些没有被随手关掉的灯。

记得有一次早晨,我朦胧地从睡梦中醒来,闪着惺忪的双眼,就听得厨房有缓缓的流水声,我起来隔着磨砂门一看,原来是外婆在厨房忙碌着为我准备营养的早餐,香浓的气味扑鼻而来,使我直流口水,迅速把我自己整理清爽干净,进入厨房,“咦,外婆早餐不是好了吗?你还在淘米干嘛?”外婆忙给我解释准备的是午餐,只见她慢条斯理地淘了一遍米,然后把淘出来的水倒入另一个空盆里,这样淘了几遍,盆子里已盛了些浑浊的淘米水,我心中又产生疑问这水肮脏,外婆难道还要再清洗什么吗?外婆看着楞楞的我,笑笑对我说:“不是的,这水可有营养了,别看它肮脏,倒掉很可惜的。”我有点疑惑不解,不敢相信也不敢苟同外婆的做法。外婆把淘米水浇到阳台上种植的一盆盆花上,每天浇一点,那个花在淘米水的滋润下,在外婆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就比如我从学校带回家的芦荟,从原先快枯萎发黄的枝叶变成一棵小阳伞,长出了许多新枝叶,绿得鲜艳,嫩嫩的。我感觉好神奇,终于相信外婆的做法,也懂得了淘米水还可以再利用的,所以不能浪费,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节俭吧。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从我们身上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吧!

初中节俭观后感2爱默生说:“节俭是你一生享用不完的美宴。”的确,从古到今,人们发现节俭可以带来成功、创造财富,节俭本身就是一个聚宝盆。

美国知名品牌的大公司——沃尔玛,曾经以不凡的业绩,连续3年蝉联世界财富排名500强榜首。沃尔玛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严格管理、离不开它的“知名”,也源于它的高效益和出手的“俭”。沃尔玛的办公室都十分简陋,而且空间狭小,即使是城里的办公室也是如此。另外,一旦商场进入销售旺季,从经理到管理人员全部到销售一线,当起搬运工、营业员、收银员等角色,从而降低成本。所以说,节俭是无处不在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节俭的现象。比如:上完美术课,同学们做完手工后的卡纸、白纸,全部都被大块大块地丢进垃圾桶;在餐厅吃饭,点了许多菜又吃不完,直接被倒进了泔水桶;洗脸刷牙时,就算这时不需要用很多水,水龙头也开着,让它“哗哗地”流着……要知道,浪费是可耻的,节俭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节俭意识,不少人也学会了节俭:适量点菜,吃不完的尽量打包;不乱花钱;懂得洗完手要关好水龙头,不让水白白流走;没写完的旧本子、纸张用来打草稿;节约用电。

我家也有节俭这样的一些例子:奶奶爱种花,奶奶就把家里的一些泡沫盒子拿来种上一些花;还把一些穿不了的裤子剪了做成了袖套、枕套和布袋子,把一些纸盒子、塑料瓶收起来卖钱;我把一些塑料瓶也再次利用了:把塑料瓶的瓶口剪掉做成了笔筒、花瓶,把里面装一些小扣子等东西收藏起来……

节俭的结果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因此,节俭可以为个人、为家庭带来幸福,所以,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悄无声息的财富创造。

初中节俭观后感3星云大师说:“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的确,自从读了《劳动最美》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领会了节俭的含义。

美国知名品牌的大公司——沃尔玛,它的成功源于它的高效益和平时的“俭”与“阔”。沃尔玛的“俭”是从一张纸做起的,打字复印的纸都是废物利用,打印在废报告的背面。沃尔玛也有“阔气”的时候,摆“阔”主要体现在兴办公益事业上,它的“小气鬼”老总曾向美国的五所大学捐出数亿美元。人们说,沃尔玛赢在“吝啬”上。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这是徐特立的《粉笔诗》。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有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看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了。我老是喜欢浪费,一张纸什么也没写就扔了,只因为纸皱了;每天洗脸刷牙时老喜欢把水龙头开着,让水哗哗地流着,只因为开关麻烦;每天早上我会趁妈妈不注意把苹果和核桃吃两口后就偷偷扔掉,只因为不想吃;每天晚上一回到家,我就会把家里的灯都开着,只因为我害怕。对于浪费,我似乎都能找到理由。可是经历了一件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有一次我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小心把裤子刮破了,看着膝盖上破开了嘴的裤子,我很懊恼,回到家,我立马脱下准备扔进垃圾桶,妈妈看见了拦住我说:“好好的裤子你干嘛要扔了?”我理直气壮地说:“妈妈,裤子破了个洞还怎么穿?当然要扔掉呀!”妈妈翻看着裤子说:“一个洞就不能穿了吗?这么好的裤子扔了太可惜了,把洞补补就好了。”我撅着小嘴委屈地说:“那多丑呀!打死我也不穿。”妈妈看看我,皱了皱眉,突然她一拍脑门,高兴地说:“你忘了你老妈是美术老师啦,看我给你变个魔术,保准把裤子变得像新裤子一样,而且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你穿不穿?”只见妈妈找出布,用剪刀剪一个圆形,垫在破洞下用针线缝好。我疑惑地望着妈妈,就这样?补得好难看。就见妈妈又找出丙烯颜料和画笔在补的洞上细心地描画着什么,我好奇地探过脑袋去,裤子上也能画画?真稀奇。不过一会儿的功夫,一只可爱的龙猫就出现在了裤子上。哇,我惊叹地望着妈妈,不等妈妈放下笔我就抢过裤子说:“妈妈,明天上学我要穿这条裤子。”妈妈会心地笑了。这条别具一格的裤子陪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春天。

从那以后,在我即将有浪费的念头滋生时,我便会想起妈妈的那个补丁。它让我明白了——节俭真是一个聚宝盆,能让我们贫瘠的土壤盛开财富的花朵,能让我们肥沃的田野收获智慧的果实。

初中节俭观后感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连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非常珍惜,可见勤俭节约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国家的勤俭就是国家的旺盛。刚解放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正是因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中国才昌盛起来。

在我们家,勤俭节约也是生活中的大事。爸爸把旧袜子当擦鞋布用;妈妈是节约用水、用电的标兵;我把旧本子订起来反复使用。为了节约资源,我们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我就有一个节电的“金点子。”它的名字叫“节电十分钟”,就是在每次晚上散步回家的时候不开灯十分钟。这个活动一进行,爸爸妈妈就拍手叫好,妈妈说:“这个活动不但能节约用电,还能锻炼胆量呢!”

那我们要怎样做一名勤俭节约的小学生呢?我们要节约用钱,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我们要认真听课,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我们还要爱护环境卫生,尊重同学们的劳动成果。让我们倡导勤俭节约,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家庭怎能不富裕?国家怎能不昌盛呢?

初中节俭观后感5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从养得。”(三国时期)诸葛亮。“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破由奢”(唐)李商隐。

从进校园第一天,老师就教我们我们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此我们便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因为我们从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民伯伯一年到头在田地里干活,流了许多汗水,才浇灌出我们离不开的粮食。他们多么辛苦,我们怎么能不珍惜粮食呢?

虽然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粮食是自家带来的,不需要花钱去买,但是也不必这么浪费它,这也是我们的父母头顶烈日,教材热土,花费心血种来的。如果这一切让父母看到,他们又会怎么想,除了痛惜之外,还有什么呢?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理念 自主学习 释疑解惑

用创新的理念来引领政治课堂有效教学,从而把创新的思维落实到教学中去,构建新的课堂学生学习模式,是促进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开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在导入新课时,精选教学资料,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新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实际出发,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将教学目标问题化,以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精选提出的问题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作为课堂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导学”功能,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民谚、电视广告、时事政治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唤起求知欲望。例如,在七年级的《筑起防火墙,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学中,用喜羊羊如何智斗灰太狼的相关情节,来问学生面对险境时,我们从这些聪明的羊身上学习到什么。我又及时提出问题,羊群一次又一次战胜灰太狼,它们靠的是什么,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引入关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学习。这样,借助时新动画材料,配以归纳设问,引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二、创新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相互合作中钻研,在探索过程中创新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能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加强学生课堂合作,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策略所在,在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的导入环节,教学便进入到核心阶段――新课学习。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提供咨询,为学生创设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情境。

1.在探究中开展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动手、主动动脑。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有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学习九年级的《科教兴国战略》时,有关科教兴国的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当前的重要作用等问题,教材中缺乏相应的背景资料,内容空洞难以理解,很难记忆,学生备受困扰。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2010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中有哪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所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进行交流。这样,总结出科教兴国战略在我们身边的体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解决了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问题。

2.在小组讨论中开展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一是同桌合作互研,即让同桌二人发挥各自学习探究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互相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以四人为一小组最好,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例如,在学习“勤俭节约、开拓创新”时,组织学生就“如何看待勤俭节约与开拓创新”这一问题,以自命题的形式组织学生撰写小短文,并互相交流,明确了“今天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在消费中不能浪费,即使将来富裕了,也不能浪费,因为对于人类的需求与发展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的观点,最终得出“在开拓创新的时代更要坚持勤俭节约”的结论。

3.在探索中创新学习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丰富的教材知识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如在学习八年级的《树立合理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学生普遍对适度消费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感到困惑,纷纷提出问题:“贷款买汽车、住房等商品不是超前消费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不是国家正在提倡的吗?我们买名牌不是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吗?”无疑,用大道理去解决尖锐问题是行不通的。于是就分组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激烈地讨论,许多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如下:适度消费是量入为出,不是赶时髦,盲目攀比;“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相一致;青少年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消除各种消费误区。

三、系统化总结,释疑解惑,提升学生能力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41-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也成为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培养“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下面简称“两好一会”)的医学特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医学院校“两好一会”特色人才中的优势

1.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如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无不蕴涵着珍贵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生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

2.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人才发展观。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在当前医心不定、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格局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被传统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为,相应地也会为大多数人所鄙弃,而被传统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同样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我们可以将之看成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的心理程序——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可以视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

二 “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中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医学生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等。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

2.“人缘好”需要以“和谐”理念的人际观教育

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对于个人,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全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爱护。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会办事”需要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的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当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这种情形在医患关系当中也有体现,医患关系由此也日趋紧张。因此,在医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会办事”的现代人。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育中实现价值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说教式讲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甚至存在厌恶心理和抵制情绪,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紧,学习强度较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兴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社团,如话剧社、棋艺社、民乐团、中国传统手工艺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这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仅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这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因此,在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公共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好的传统文化课程还需要有好的老师去教学,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硬、人文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应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作为教师,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讲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有些老师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师也应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4.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各种媒体要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贵在耳濡目染,因此应为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开设“文化长廊”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在教室张贴名医的画像及经典医德名言,在走廊和报栏里张贴《中国医学生誓词》,在学校实验楼、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张贴各种激励学生奋进的名言和古代医家及其事迹;在学校报纸上开设专栏,专门编撰经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载体,开通传统文化专题博客、微博网站等。

5.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活动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发道德情感。“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要贯穿到学生们的临床实习阶段,通过耳闻目睹的临床经历,培养与患者沟通、对病人负责的意识,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的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第5篇

时下的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正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用教育局诸戈文局长的话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文化是校长追求的一种境界”。记者每到一所学校,收获的无不是震撼与讶异,校园里的一花一树,一廊一亭,都是从校长到教师潜心于文化建设的成果。透过几所学校,三五场景,或许我们能够从中采撷到全市德育工作的迷人芬芳。

书香让生命内涵得以丰富

好书,似一束阳光,照亮孩子心灵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当下,以经典诵读为代表的读书活动已成为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名片,在全市校园里蔚然成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读书,读好书,对于学生兴趣的挖掘,德性的养成,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校园里因为有了书香,孩子们的双眸才如此澄澈清亮。

“这么多风景里,我最喜欢的还是东教学楼。靠近左边的名著文化墙,在我看来就是一面知识墙。墙上写了几个金闪闪的大字:阅读点亮人生。上面用浮雕刻下了许多经典名著,有《红楼梦》、《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每一个都雕刻得非常精美,让人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我想这面墙就是告诉我们多阅读,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站在校门口,仿佛能闻到阵阵书香,听到书声琅琅。真是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这是常德师范附属小学黎晓小朋友心中的书香校园。不难看出,校园里的一书一画,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

2004年秋季开始,常德师范附属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们深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问及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黄志泉校长向记者娓娓道来。该校根据常德市教育局的精神,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常师附小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开展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好的德育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定与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常师附小主要通过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与经典对话的环境,让孩子们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了,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文字的领悟能力又存在着一定差异,如何保证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附小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如主题诵读活动。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孩子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孩子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孩子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近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经典的诵读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化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每学年,附小都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礼乐成就快乐童年

孔子早在《论语》中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看做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记者走进工农小学,已是上午10时左右,“见面礼”很特殊,引得大家驻足观赏。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只见每人手上都有一种乐器,葫芦丝、口风琴、陶笛……别看这群孩子们年纪不大,演奏起来却是有模有样,个个名家范儿十足。校长谢英告诉记者,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都会一种乐器,而且是班班有特色。

记者通过了解得知,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乐器。92班的何明轩小朋友第一次接触陶笛的时候有些掩饰不住的兴奋,但没过多久,何明轩却用可恶来形容这个“新朋友”,“当同学们拿着陶笛胡乱吹的时候,难听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像一群乌鸦在哇哇乱叫,又像是有人在鬼哭狼嚎!简直让我心烦意躁,恨不得跑出教室,跑到外面去清静清静,又恨不得跑上去打掉他们手中的陶笛!”音乐课时间到了,当老师用陶笛吹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又教了一些简单的吹奏方法之后,大家吹出来的声音悦耳多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练习,把一个个音符变成一首首动听的曲子!陶笛,我喜欢上你了!”

如果你相信孩子是可以自我成长的,那么,请给他们一方舞台,他们必将还我们一份惊喜!

“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优秀的德育往往蕴含在优秀的文化之中。”谢英如是说。2009年开始,全体工农人同频共振、集思广益、凝练文化,将“礼”、“乐”作为学校文化主题,建书香校园、雅致校园、幸福乐园。

“乐”便是工农小学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0年9月,工农小学的孩子们便多了一项活动――器乐演奏。根据各班的班情,学校确立了每班的音乐特色,有的班演奏葫芦丝,有的班演奏陶笛,有的班吹口风琴……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乐器爱意渐浓。“课余时间,孩子们又有了新的爱好,那就是练习乐曲,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悠扬的乐声。”说起孩子们的变化,唐小惠老师打开了话匣子:“音乐让人变得充实,许多坏习惯不见了。看着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之余不再迷恋网吧、电游,举止文明了,人也变得有修养了,家长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工农小学校内礼仪中有一条:进校第一次见到师长,要止步立正鞠躬问好:“老师好!”“校长好!”人多时,可以点头示意问候;见到同学,可点头致意,招手问好。

“客人老师好!”楼道里孩子们充满童真的问候打断了记者的思绪。这里的孩子是乖巧的,更是有礼貌的。“礼”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个孩子心间,内化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个自觉的行为。

谢英校长有这样一个梦想:随便一个工农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整体气质……他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他的品位、道德、智能,都是学校文化积累的总和……

我们相信,这个梦想,将不再只是梦想。

雅致的校园文化场

楚辞《湘夫人》有“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千古名句,芷兰实验学校因此得名。芷和兰都是一种香草,在屈原笔下象征人才,以芷兰命名,寓意这是一方培育人才之地。

这是一所融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寄宿制学校,也许是名字使然,校园内的每一处竟也透着那么一丝雅致的韵味。

何谓学校文化建设?朱楚湘校长的回答是:“建设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让身处学校的师生沐浴在文化的氛围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沿革,无论是办学实绩,还是精神品质,都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就是‘非他性’。”

那么,芷兰实验学校的“非他性”又体现在何处?

朱校长娓娓道来:“学校也找到了一方仅属于本校的文化建设基石。校名‘芷兰’因沅澧文化特点而得名,沅澧河畔盛产芷草兰花,自古以来就以芷和兰代称沅澧大地,学校办学历史虽不长,但也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可挖。据此,我们确立了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立意,即以‘芷兰’为总纲,以沅澧文化为基点,以‘屈原精神’为主体象征,深入挖掘楚文化内涵,力争在校容校貌、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等方面逐步注入楚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芷兰’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

记者采访时正值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校园里,有围坐在树荫下看书的,有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的,有两人一组下五子棋的……一派和谐雅致的校园景象。然而,引起作者关注的却是这样一群学生,看样子是负责卫生的,花池边沿,每一级台阶都被擦得纤尘未染,看得出,他们不是出于应付,而是用心在做。

行为虽小,其背后一定有深厚的学校文化做支撑。为了尽快得到答案,我们迫不及待地向朱校长讨教。

在芷兰,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着学生转,校长、老师、员工只是分工不同的服务员。养成教育是该校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每个学部不同年级有不同目标,如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梯: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毅力,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主要培养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爱心,做生活的小能人;高年级主要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责任,做高雅的小公民。走进芷兰,偌大的校园见不到一片纸屑,墙壁上看不到一个脚印,学生品德端正、文明儒雅、彬彬有礼。

小却精致,是常德市第四中学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常德四中的前身是明义中学。明义的原意是明德尚义,而四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明白人生意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仅29亩的占地面积,奠定了学校打造精品之路的基础。

校园内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基本上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绿化带中处处可见新制作的温馨提示语。门口的电子显示牌每天显示一条名人名言、一条做人的提示语等。校园广播系统已建成,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姜建华校长告诉记者,四中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注重将学校文化理念渗透并内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建构出了教师、学生自立、自主、健康人格的行为文化特色,确保“校园文化”之树根深叶茂。该校学生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9个习惯上:热爱祖国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学会尊重的好习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人友善的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校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并在实践中通过制度、教育、引导、检查、评比、考核、奖惩等办法给予落实。

让创新的根不断向下生长

自然界找不到两株完全一样的植物,是因为基因;社会上找不到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是因为文化。文化需要积累,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热带海洋中有一种鹦鹉鱼,渔民很难捕捉到它。因为这种鱼团队互助精神很强,当有一条鱼上钩或触网,其他鱼就会全力将它救出来。但鹦鹉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每天晚上都要吐丝为自己编织一个睡袋,第二天如果它自己冲不开睡袋,就会困死袋中。由此可见,对生命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艰难险阻,而是作茧自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众的心态、习惯的动作、熟练的套路,往往使思维产生惰性。要磨砺思维的宝剑,生长创新的嫩芽,必须突破定势。当我们思考工作、设计教学、解答问题时,不妨常常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在常规的方法之外,还可不可以另辟蹊径?如果我们经常怀有这样的念头,我们就会保持一种开放进取的姿态,就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是澧县一中校长赵绪清在国旗下讲话中关于创新的一段论述。

澧县一中是一所有着近千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从书院时期起就有明确、积极的办学价值取向,即“读书博雅”,“仰范公高风而景其遗行”。早在2004年,一中就提出,德育工作要返璞归真,德育内容要删繁就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1年,常德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创新校园的工作要点。

创新推动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澧县一中的学校文化建设该怎么做?“应该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同时适应时展的要求而革故鼎新。”赵校长的语言是坚定有力的。他们将自己的学校文化概念界定为:人的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反映。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校园物质环境和由这些物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学校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一中把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了培养人,而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具体描画的,这样一来,学校文化建设就不能采用西方式的线性分割的思维方式,而应侧重东方式的综合思维方式。要注重环境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能过多地依靠轰轰烈烈、指标量化、评比表彰等措施来推动。于是,从洗墨池、后乐亭等充满“学味”的景点,到教室、食堂、运动场、厕所,从“李宣古无意功名终身从教”、“范仲淹断齑画粥”等文化故事到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科技节、学生社团等活动,都成为了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因子的生长地。未来学家多尔曾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往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在不断的“走”的过程中,一中人改变着自己,不断创新着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每走一步,离教育的本质就近了一步。

赵校长更愿意将自己比作卖力的纤夫,拉着澧县一中这艘古老的航船在激流险滩中艰难前行。“当有一天我再也没有能力拉纤的时候,我希望这艘航船能够继续破浪前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当一所学校带着文化的基因,带着创新的基因茁壮生长的时候,外在的制度和约束早已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自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