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风景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第1篇

日照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  韩磊

我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有一节选修课。他们都大吃一惊。哟,一年级就有选修课了。

我们一年级一共有九个班。一班到九班的选修课分别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绿色课堂、寓言故事、看图说话、折纸、古诗诵读、英语、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寓言故事、古诗诵读。

我选到七班学古诗诵读。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古诗。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写江南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秋天的风景“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咏寒松的“凌风知劲节,负雪见真心”。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第2篇

那架篱笆用新鲜的芦苇扎成,米黄色的苇杆,粗细均匀,然后用灰白色的尼龙绳上下细细地绑了两道,看上去特别整齐干净。篱笆围起来的是一块小小的长方形土地,新苗还没有出土,但可以想象得到,用不了多久,篱内就会青翠一片,也许还会有绿油油的枝蔓爬上篱笆,那时节,篱笆就是一处曼妙的风景。

篱笆是属于乡间的。乡人为防鸡、鸭、鹅、羊,也防顽劣的孩童破坏庄稼或菜地,就用木棍、竹竿、芦苇把需保护的地盘结结实实地围起来,这就是篱笆的初始作用。

每年夏秋季节,篱笆如一堵绿墙。黄瓜、豆角、丝瓜一类的菜蔬爬上了篱笆,豆角花粉白,像小蛱蝶,丝瓜花金黄,如小喇叭。花开时节,一串串、一朵朵的花,开得闹闹嚷嚷,把整架篱笆都染香了。在稠密的枝叶间,时有挂着白霜的嫩绿丝瓜,长长的豆角露出脸来。夏日午后,小村寂静,蝉儿在枝头聒噪,篱下间有几只小鸡刨土觅食,或有猫狗在绿阴里静卧,此情此景真是应了“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意境。

乡下粉红的、浅紫的牵牛花随处可见,有时它们会见缝插针地爬上篱笆,在清晨的微风里,开出大朵大朵沾染着露水的花朵,这时的篱笆远远望去,就像一匹栩栩如生的大花布。篱笆配上花,总是格外有味道。如果秋来的时候,篱旁再绽几丛,那分明就是一首古诗了。古时文人都极有文艺范,篱笆多有入诗,唐寅就曾在诗里说:“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一方小小的篱笆在天涯羁旅的游子看来就是无限的思乡愁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那又是一种多么洒脱、恬淡的生活方式。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已很少有人篱下赏菊、隔篱思乡了吧,社会发展到现在,早已到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不管时光如何变迁,沧海如何桑田,那一架小小的篱笆,如今仍然静静地生长在乡间,无声地勾勒出一抹乡情。

许是幼时在乡间生活过的缘故,我一直对篱笆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我的心里,它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它沾染着纯朴的乡野气息,它生长在泥土的芬芳里。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第3篇

文学鉴赏(包括古诗词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有所感受,以引起情感上的触动,获得某种愉快和满足。可见文学鉴赏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鉴赏主体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历,应了解文学作品的一些基本特点,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历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到作品中也必将出现不同的风格和思想,这就要求鉴赏者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文学作品的发展情况及特征,以至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等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比较下面两首诗词的风格。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无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郑夫泪。

以上两首诗词,写的都是边塞生活。但前者的作者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势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因而诗中气势雄壮;而后者的作者范仲淹生活在宋朝,国家贫弱,军事屡屡失利,因而其诗有苍凉悲壮的特点。

再如,比较杜甫《望岳》、《登高》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诗,同为杜甫所作,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前者写于作者青年时代赴洛阳应进士落第游泰山时,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后者写于作者晚年流寓夔州时,在雄浑开阔的秋景中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

二、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从而得到审美感受,这就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1.学会设身处地体验。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单纯以旁观者的态度出现,而是要以当事人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体味、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如在欣赏杜甫的《登高》时,如果读者能够联系诗人青年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中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晚年时期的贫病交加的窘境困顿,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味作者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仿佛看到一位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老人不胜秋风的猛急,独自站在高处,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到的是“渚清沙白鸟飞回”,听到的是猿猴的哀啸悲鸣,诗人自然会产生悲秋之感,悲叹秋景的苍凉,也悲叹落叶归根,江流入海而自己却流寓他乡,常年在外,更悲叹自己年老多病、独自登高的苍老孤独,体弱多病以至连喝一杯酒都不能够了。这样,只要设身处地地认真体会,就不难感悟出诗中所流露的浓重的感伤情绪,也不难发现诗中景物雄而带哀、壮而含悲的特点。

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者要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是诗歌,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在头脑中呈现出来,或者由此及彼地去把握作品的主旨或主要内容。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欣赏时,如果能调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合理地复现出来,就不难发现前者好似一幅以广阔大漠为背景的孤烟直上,长河映照,夕阳艳丽壮观的绮丽壮阔而又寂静的图画。而后者是一幅绝妙的水墨山水,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下,荒凉的古道之上,游子骑着瘦马踯躅前行,周围萧瑟凄凉的景物尽收眼底,这样的画面包含了游子无尽的怀乡之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愧为“秋思之祖”。

3.学会激感。读者应该带着满腔的热忱,带着积极的情感活动深入作品,能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我国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和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了解古诗词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

1.了解古诗词的题材特点,因为题材往往是和艺术手法紧密联系的。我国古典诗词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大致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对于叙事诗,其常用的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在欣赏时应注意考虑叙述的顺序,叙述描写的方法,议论、抒情的方式,等等,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会有大帮助。如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阅读这首诗,如果能考虑到下面这些问题,那么对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也就不难把握了。(1)诗的表达方式为叙述和描写;(2)诗中出现的人物有:贫妇,子,闻者;(3)结构安排的顺序为拾麦和推及原因;(4)描写方法及作用: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贫妇的贫困,衬托其悲苦;(5)抒情方式:间接抒情,作者对贫妇的同情、对横征暴敛的批判和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对于抒情诗,我们应重点考虑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是乐景衬哀情还是哀景表乐情,等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再结合上面谈到的注意事项,诗词的思想感情也就不难把握了。

2.了解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及用韵特点。古诗词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响亮的韵脚便于表现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发音低微的韵脚,常用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江阳”明快流畅,表现的是极度欢快之情;而《登高》用的是“灰堆”的,低沉郁抑,表现的是悲苦感伤的心境。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第4篇

今天我就讲讲这首古诗吧!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一次,苏轼乘着船在西湖中饮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兴而作此诗。

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西湖的山色。这水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写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美丽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的摇撸声和远处动听的琴声,多么让人陶醉啊!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简直是一幅大画家的画卷也无法比拟的自然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流连忘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待着人们去采摘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 培养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时, 因为学生普遍在小学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广大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依据作者的生活背景、 生活经历、 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等将诗人描写的人物形象加以总结归纳,进而提升学生把握各类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情感的能力, 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要让学生了解这类归纳也同样会有特例存在, 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将一些较为特殊的案例单独分析。只有拥有了分析归纳的基础, 才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情感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例如, 依据写作风格来说: 李白的诗词通常豪放洒脱, 杜甫则忧国忧民, 而陶渊明则重视归隐田园、 寄情于山水, 陆游则心系国家、 慷慨激昂等; 若依据诗的类别则可以划分为: 送别诗 — —无比眷恋、 无限忧愁, 怀古诗 — —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思乡诗 — —含情脉脉、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边塞诗 — —利用边塞风光展现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和对统治阶层急于开疆拓土的无限愤怒等。学生只有对这些诗词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够为他们鉴赏古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 也有例外比如在学煜的 《相见欢》 时, 就需要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着手, 发现它是一首咏别诗, 再依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发现该词是被囚于宋国时所写, 展现的是李煜背井离乡的锥心之痛以及作为亡国君王的悲切情怀。

二、 培养学生把握诗词意象的能力

在进行诗词鉴赏的教学进程当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把握诗词意象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教师通常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归纳分类的思想。首先, 应该让学生明确所谓意象实质上是指客观事物经过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情感变动, 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讲, 意象就是借物抒情, 利用物来寄托诗人的主观情感, 所谓 “象” 是指生活当中的自然景色或者生活场景。从诗词所展现的意象着手, 利用丰富的想象或者联想对诗词所描述的意境或者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把控, 是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 第一, 在送别类诗词当中, 通常利用杨柳、酒、 长亭等词来描述诗人送别之后恋恋不舍的情怀。比如在柳永的 《雨霖铃》 中, 有这样一句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 其中的 “长亭” 就是指古代在路旁的亭子, 它是专门供人休息或送别所用的, 它就具有非常浓烈的惜别之情; 第二, 在思想类诗词当中, 诗人通常借月亮、鸿雁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于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或者对于亲朋好友的无比牵挂。比如苏轼在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中的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一意境就抒发了极为浓烈的思念情怀, 其意境描写使人豁然开朗、 回味无穷。

三、 培养学生品析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要想教会学生品析诗词的能力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利用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等知识储备, 感悟诗词描写当中的重点词汇或者诗句的含义及其妙处; 第二, 利用诗词作品的语言特色、 使用技巧对诗词语言的寓意加以品析; 第三, 利用诗词韵律、 节奏对诗词描写的意境加以品析,具体的做法是教会学生在整体掌握诗词的基础上, 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怀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景或物。当然, 部分诗词的品析则要从一些关键词句入手, 把握好诗词当中的重点动词或者色彩词的意义与作用, 在精确性、 形象性、 生动性等方向加以品析。此外, 在古诗词鉴赏时还要重视典故的运用, 因为典故往往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独特效果等。

例如, 在学习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 时就要教会学生在 “鸡声” “茅店” “人迹” “霜” “月” 这些特点明显的景物当中, 领悟诗人羁旅早行的凄凉情怀。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讲授典故时, 则要注意分寸, 不能讲得过于深奥, 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在平时可以接触到或者一些较为常识性的典故即可。比如, 在赏析古诗词时学生可以从诗词所用典故当中知道该典故的出处, 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抒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