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越道德的母爱

超越道德的母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越道德的母爱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第1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我们应做一个有情义的人;阅读中,我们应善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写作中,我们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贯穿情感教育,其好处主要有二:一是情感积淀,即全面提升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二是材料积累,即为学生写作积累情感素材。那么,外国小说中可以涉及哪些情感教育呢?

一.故乡情怀

课文《桥边的老人》中,在大战来临之际,当浮桥的另一头“行人也稀稀落落”“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的时候,他为什么坐了下来,不去逃命呢?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他想着的“两只山羊”“一只猫”和“四对鸽子”,以及担心“我那边没有熟人”的表面,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那更是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的依恋!类似的反映战争中人们对故乡热爱的还有《牲畜林》,我们在随着作者幽默的笔触,含泪的笑过之后,也可以从那个活跃着母牛、小猪、山羊、兔子等动物的牲畜林中,从那个“村里最蹩脚的猎手”朱阿的最后选择(当德国兵手中抓的是一只光秃秃的没剩几根毛的母鸡时才开枪)中,看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维系他们生命的动物的爱护。

二.自然情怀

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蒲宁的作品,小说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这里描写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图景:有满目金黄的树叶、幽香芬芳的苹果、清新自然的空气、满天星斗的天空,有寒意料峭而宁静的清晨、寒气袭人而渗透诗意的夜色,有“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田野丰收的图画中,更是有深邃的蓝天、绚烂的朝霞、绿色的麦田、亮晶晶的大路、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上……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赏析,通过色彩、光影、声音、气味等的感知,抓住语言文字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图画,让我们仿佛在观赏一部令人心醉神往的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田园风景图画!

三.悲悯情怀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山羊兹拉特》中,阿隆受父亲之命准备去城里卖掉老了的山羊兹拉特,尽管它“那么温顺那么可亲”那么“对主人充满信任”,但生活的窘迫使得一家人只能含泪和它送别。是途中忽然出现的暴雪给山羊带来了转机!迷路后,阿隆和山羊藏进了草堆,你看,是山羊嚼过干草后用奶水养活了阿隆!是山羊让阿隆赢得了又一次生命!因而山羊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与友爱,赢得了与人平等相处的生命权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我们倡导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往往有些抽象说教的苍白感;而这里山羊不仅用甘甜的乳汁维持了处于饥渴之中的阿隆,让他走出困境,更用简单的“咩——咩——”声慰藉了孤独中渴望交流与关爱的阿隆,这是多么具体而又生动的一课!

读着泰戈尔的《素芭》,想象着那个只能与大自然和动物交流的孤独的美丽女孩,在父母“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面前,是多么悲哀和无助!《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的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樊篱。

四.伟大母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那个被打死的男子是否真是小偷,而母亲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很听我的话”,因而她“不动声色”地说出自己是“小偷”的母亲,无所畏惧、镇定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议论,“固执”“执拗”地坚持在众人的目光下为死去的“小偷”献上亲人的关爱……这一切都是伟大母爱的神奇力量!“小偷”被世人唾弃,而在母亲那里,却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只有无边无际的母爱!

《山羊兹拉特》则超越了同类之间的母爱,当我们抒情地说大自然是我们母亲的时候,这种母爱似乎是抽象的;当我们喝着牛奶、吃着苹果的时候,这种母爱又是具体的。《山羊兹拉特》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浓厚的具体可感的母爱!

五.理想信念

《炼金术士》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迷惑于自己寻宝的梦境,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长途跋涉、九死一生克服种种困难来到梦境所在的地方,却遭到一伙劫财难民的殴打,但从难民口中也得知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圣地亚哥自己的出生国度。通过学习小说,要引导学生懂得: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并为之历尽九死一生的追寻,才会发现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而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天才的眼光,但被父亲和老师粗暴地扼杀了。小说的结局让我们反思和反省,是教育方式还是教育环境让孩子的爱好和理想破灭了呢?

高尔基浪漫主义小说《丹柯》中的主人公丹柯则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的悲剧英雄。在外族围攻、族群危亡的关键时刻,丹柯挺身而出,心怀“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的坚定信心,背负着族人长途跋涉而带有的猜疑、误解甚至咒骂,带领族人穿越森林。当族人最后为走出森林而欢呼时,却不知道照亮他们穿越黑暗走向新生的是丹柯那颗燃烧的心——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甚至被人用脚踏灭……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丹柯,你会这么做吗?

六.爱情观念

课文《半张纸》以一张记录电话的小纸片作为“容器”,贯穿了主人公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也承载着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年轻房客的妻子因为难产而死去,面对空空的房间,人去楼空的悲哀无法排解,徘徊寻觅中的“半张纸”引出了无数回忆:恋爱、订婚、结婚、怀孕,鲜花、歌剧、牛奶、埋葬……最后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作者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学生能不能理解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能不能理解这种奋然前行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情感教育的责任。

《在桥边》中的“我”因为战争负伤得到“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在桥边数着过桥的车辆,给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带来快乐的是“我”暗恋的姑娘。这里,爱情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来对抗这个忽视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氛围。

而《娜塔莎》中主人公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生性活泼、热情天真的性格使娜塔莎和安德来一见钟情,爱慕虚荣、经不起诱惑的特性又使得她爱上了花花公子阿那托尔,当得知受骗后她气得要服毒自杀。

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青春时期对爱情的朦胧心理,结合上述课文组织讨论,从而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念。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母性; 美狄亚; 细侯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中,“母杀婴”是自古存在却违背人类自然本性的特殊现象,但这一令人发指的行为给文学评论出了个大难题。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与中国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笔下的“细侯”都是卓立世界文坛的杀子复仇女性。评论界提及这两位女性时,通常从女性主义角度,以“杀子惩夫”为着眼点,关注两人作为“落难女性”的相同复仇特质,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将二者并入同一阵营,视为豪迈的叛逆者。这样的研究主要站在女性主义立场,将二人视为“女人”或“妻子”,将“杀子”视为报复男性之手段,而很少重视她们的另一身份――“母亲”。无论是美狄亚还是细侯,她们能有“杀子”之举,都是母性缺失所致。但母爱天成,是什么使两人的母性瞬间丧失,成为杀子的“恶母”?关注此点,我们看到的将会是“同途殊归”、风格迥异的两位女性形象。

一、隐匿母性的时代

欧里庇德斯的悲剧《美狄亚》创作于公元前431年。当时正值雅典奴隶民主制社会衰落时期,国家经济停滞不前,传统宗教观念和道德标准土崩瓦解。正如剧作中歌队所唱那样:“如今那神圣的河流向上逆流,一切秩序和宇宙都颠倒了” [1](P121)。而且早在公元前5、6世纪期间,希腊的婚姻制度逐渐固定为一夫一妻制。然而这种婚姻制度只对女性有限制作用。女子被禁锢在闺阁中严守,不参加公共生活,不享受任何政治权利,沦落为男性的财产和附属品,成为劳作的奴隶和生儿育女的工具。而男子则可以另有外室,不受任何法律或道德行为的约束。在剧作里,美狄亚的声声哀怨便是对当时男尊女卑社会最好的斥责:

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而会成为我们的主人……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的烦恼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心里的郁积,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1](P116)

这种男权社会的道德或法律绝不会对抛妻弃子的伊阿宋有任何斥责或惩罚,而处于被驱逐处境中的美狄亚,面对丈夫的恶行哭诉无门。整个时代的男权意识本身就具有悲剧性,它没有给像美狄亚这样的女性以丝毫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这使美狄亚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惩罚这个负心汉。而在男权社会中子嗣象征着家族血统的延续,对男子来说异常重要,所以怒火中烧的美狄亚复仇的烈焰盖过了所有其他性情,也包括自然天成的母性。“她杀害儿子表面看来是一种罪行,但骨子里却是社会的罪行,因为那个社会太不合理了,迫使她这样做。” [2](P61)时代让美狄亚浓浓的母爱退居次要地位,她杀子复仇表面看是在抗拒伊阿宋,实则是在对抗她生活的这个时代。

再来关注同样不幸的细侯。细侯生活的中国清代从思想到制度都被高度地封建礼法规范起来,同样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儒家的学说成为神圣不可违犯的教条,禁锢着人们,尤其是女子的言行。她们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这些传统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沿袭,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左右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细侯原为青楼女子,本无贞节可言,但她异常向往“纳太平之税”、“闭户相对,君读妾织” [3](P234)的良家女子的生活;满生离去后,她“杜门不交一客” [3] (P234),表现了对满生的忠贞;面对鸨母的责难,她表白说:“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 [3] (P234)这里的细侯表现出的是对超越金钱之上的爱情的坚定,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细侯所遵循的爱情仍是信守封建宗法道德的爱情。当她决定追随满生之后,她便按照时代的要求努力使自己从一而终。但细侯已为商人妇,不能从一而终了,所以当满生归来、细侯得知一切是商人诡计后,她便努力把自己还原成初见满生时的样子,而商人之子是她不忠的最大标志,所以她实施“杀子”以掩盖与仇生子的不贞,实现她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与夫共始终”的理念。

另外,美狄亚在杀子之前犹豫不决,饱受痛苦的心理折磨,母性在美狄亚身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只是退到了复仇心绪之后。但细侯杀子果断而决绝,因为在她眼里,这个孩子是自己不忠的恶果,杀子能使她符合那个时代的伦理规范要求,她并不感到痛心。

由此可见,美狄亚和细侯的杀子都与当时的时代教化有关,但美狄亚是在时代的逼迫下被动地将母匿起来,她用杀子之举报复丈夫,抗议社会,为女性申诉――是时代的真正反抗者;而细侯主动将母爱天性抛弃,杀子是她实现良家女生活模式的选择――她不是时代真正的反抗者,反而是封建礼教的归顺者和时代的顺从者。

二、扼杀母性的“自我”

无论是反抗还是顺从,走在时代漩涡中的两位女性都隐匿了天性,但如果我们将目光从时代的大背景缩小至两位女性自身价值追求的话,将呈现出另一幅中西女性对照图。

美狄亚的故事源自古希腊“伊阿宋智取金羊毛”的神话传说,悲剧“美狄亚”形象只有与神话形象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复仇女神”形象。在传说中,美狄亚杀子前炽热地爱恋着伊阿宋,为了爱情,她背叛祖国和父亲,偷走国宝金羊毛,杀死兄弟,可谓破釜沉舟。所以当遭到背叛时,美狄亚疯狂到“不是一个女人,乃是一只牝狮。” [1] (P150)

这股逆时代潮流的复仇巨浪根植于西方独有的“个体主义”文化。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贫瘠的土地使大海成为上古西方先民的衣食父母,渔耕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大海的喜怒无常和难以驾驭使他们重视个人的体魄、智慧等能与之抗衡的条件。同样,与大海的搏斗培养了他们自由奔放、崇尚冒险、偏爱征服的性格。这一切造就了一种“人本主义”文化。这种文化以“个体”为本位,把人看作“独立的个体”,而非“群体的分子”。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重视“自我”,视自我尊严、自我理想和价值的维护与实现高于一切。

基于这种文化土壤长成的美狄亚,“母亲”这一身份是摆在“自我”身份之后的。面对背叛,她站的立场首先是“女性个体”,其次才是一位“母亲”。作为与男性平等站立的一个“人”,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被伤害与欺骗。她不允许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受到践踏,自己真心的付出不被珍视,杀子不仅是对伊阿宋的沉重打击,也是还原自我个体价值的方式:“不要有人认为我软弱无能,温良恭顺;我恰是另外一种女人:我对仇人很,对朋友却很温和,要像我这样的为人才算光荣。” [1] (P133)这些都可以看出,母性在这时退到了“自我”意识之后,受强烈个人意识主导着的美狄亚孤单一人面对强权、欺骗和抛弃时,没有沉浸在自哀自怨中,而是毫无畏惧地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大胆反抗。她以疯狂的血淋淋的复仇,捍卫了自我的名誉与尊严。

但中国的“美狄亚”则不同。细侯所属的中华民族远离海洋,亲近黄土,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群体性文化。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和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使人们的个性与自我意识长期受到压抑,尤其是女子的个人意志,更被扼杀在庞大的社会制度与思想专制下。一生当中女性属于家庭,她们的身份是女儿、妻子、母亲,唯独没有自我。这种民族意识使“人”字在细侯头脑中不是第一位的,她的杀子不会像美狄亚那样是为自我而战,而是为了惩罚恶商,回归家庭。如果没有满生的再次出现,没有对富商骗婚计谋的知晓,她恐怕会怀抱孩儿过一辈子商人妇的平静生活。中国的“美狄亚”还没有形成女子独立为“人”的观念。无论是“嫁商”还是“归满”,都是一种依附于男性的生活。她的归宿,是归于封建礼教下的“情”,而非独立个体的“人”。

由此可见,中西美狄亚杀子行为背后是不同的个体价值取向,在对个性的重视和发展方面,西方女性远比中国女性更接近正常。美狄亚张扬不屈的个性,追求自由人格的本真;而细侯杀子追求的是伦理使命下的完情,崇尚人伦道德的完善,她们分别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三、牺牲母性的“主谋”

美狄亚与细侯的杀子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外因素,但我们不应忽视在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杀子的真正元凶――作品的作者。任何一部作品,无论是情节的构思还是人物的刻画,都出自作者手笔。可以说,两位作者才是杀死美狄亚与细侯孩子的幕后主谋,受他们的意识与笔杆的操纵,两位女性才做出了有违常人本性的行为。

欧里庇德斯是古希腊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之后的“古希腊悲剧诗人”。“照埃斯库罗斯的看法,命运接近于神性;照索福克勒斯的看法,命运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然而,照欧里庇得斯的看法,命运就在人自己的身上。” [4] (P325)在《美狄亚》中,欧里庇德斯借美狄亚之口说道:“谁说世界上有神?没有神,没有神。” [1] (P113)在欧里庇德斯这里,神已经黯然失色,对神和一些相关观念的虔诚信仰淡漠了,神不再决定一切了。对“人”的高扬和对“神”的否定,使欧里庇德斯让美狄亚痛苦到思索“怎样才能结束我这生命” [1] (P112)的时候,不但没有“死掉”,反而坚持“向我的丈夫,向那嫁女的国王和新婚的公主报复冤仇。” [1] (P117)她的所作所为超越了普罗米修斯作为神却对命运束缚的无奈,超越了俄狄浦斯对执着抗争却难逃命运之网的慨叹。欧里庇德斯塑造美狄亚这一形象,让其有杀子的壮举,并着力刻画她在杀子前矛盾痛苦的心理,旨在彰显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内心深处的灵魂冲突,体现“人本主义”精神。而同样安排笔下人物有杀子之举的蒲松龄,他的用意却与欧里庇德斯不甚相同。

前文论述得出细侯并不是一个超越封建世俗的女子,她无法体现作家对当时时代的超越,细侯杀子体现的是蒲松龄鲜明的道德判断和惩恶扬善的道德理想。细侯杀子本为恶行,蒲松龄却对这一行为网开一面:“破镜重归,盟心不改,义实可嘉。” [3] (P234)在蒲的眼里,细侯对满生有着超越金钱的“义”,是蒲松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道德理想的现实化身。她坚定不移的爱情使蒲松龄虽深感其残忍,但情义可嘉可叹。

其次,文中的“满生”仅有“薄田半顷,破屋数椽而已” [3] (P233-234),后落魄至“邑中授徒” [3] (P234);而蒲松龄在年少分家时也只是分到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在仕途不顺后,他的大半生也在缙绅人家坐馆教书,这些都和满生极其相似。而《聊斋志异》里众多鬼狐花妖的故事都是蒲松龄这位落魄书生在寂寞生活中的幻影。清苦的满生博得了细侯“携所有以归满” [3] (P234),这正是长期处在孤独压抑境遇中蒲松龄孤愤心志的抒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所以说,两位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东西方作家,虽然同样安排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变为杀子的“恶人”,但他们怀着的却是不同的写作初衷。在更深层次的创作动机指引下,两位作家都无情地牺牲了作品中的“孩子”,牺牲了女性作为母亲的天性,成就了中西文学史上名流千古的杀子惩夫的复仇英雄。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定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和无性之间所谓的‘女性’。” [5] (P23)同样,女子的母性虽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以母性除了自然母性之外,还应包括后天形成的文化母性。时代、民族品性、男性话语等都对母性的建构与缺失有重大影响。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思考,除了可以得到东西方同样杀子惩夫的两位女性背后的相异之处,也可以看出,时代应首先还给女子作为“自主的人”的权利,进而建构起两性和谐平等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实现自然母性与文化母性的合二为一,建构均衡协调的人类世界。

参考文献:

[1]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戏剧选[M].罗念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3]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陈洪文、水建馥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6.

[5]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第3篇

以37岁高龄参加本届奥运女子体操比赛的丘索维金娜在跳马决赛一登场,并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她也是体操历史上唯一一个参加过6届奥运会的女运动员。而她背后的故事才真正的打动人心。1975年出生的丘索维金娜,为了患白血病的儿子支付高额医疗费,在27岁复出征战。她曾对儿子说过:“你未痊愈,我不敢老”。之后的10年,这位妈妈参加大大小小各种比赛,赚取奖金。而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好的治疗条件,她在20005年改籍为德国征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代表德国获得了跳马银牌。

这届奥运会,丘索维金娜最终排名第五,无缘奖牌,但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心愿。接下来她将成为教练,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病情也得到了控制。丘索维金娜终于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多维品读

1.对于绝大多数运动员而言,象征着至高荣誉的奥运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盛事;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奥运会,便是自己的人生。当后者通过传奇般的努力,在奥运史上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时,奥林匹克精神,因为他们而闪耀出伟大的光芒。

2.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尽管没有奖牌入账,但是丘索维金娜成功让自己再度闪耀2012年奥运会,若干年后,人们仍然会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位瘦弱的妈妈选手,是如何以爱之名圆梦奥运。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超越母爱,也没有任何一种精神能与之相提并论,丘索维金娜教会人们领悟另外一种奥利匹克感动。时间会记住她,奥运历史同样也会记住她。

3.多年以来,体操既是丘索维金娜的生活依赖,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台。20年,丘索维金娜犹如女子体操的一颗恒星,光芒虽不最亮,但永远指引着生活的方向。对于自己的家庭,丘索维金娜更是起到了这种支撑,她曾对儿子阿利舍说过:“你未痊愈,我不敢老”。这句母子情深的话,不知曾让多少人感动和铭记。这是一位执着的选手,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现。

适用话题

“荣誉”、“传奇”、“奥林匹克精神”、“爱”、“感动”、“舞台”、“铭记”等话题作文。

“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几条

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新版“24孝”行动标准。 具体如下: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多维品读

1.子女之于父母是否尽孝,关键还是要看其个人内心是否留存有感恩之心,是否懂得“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真正意味。若有,则无论客观环境多么逼仄,总能够抽出时间聆听父母的往事、与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否则,无论我们将“孝”的标准降得再低,也总会有人找出各种理由、借口推诿、搪塞,那种“同居一屋、形同陌路”的亲情悲剧我们看得难道还少吗?

2.道德的核心与本质是爱与奉献。讲道德,就是要学会爱,奉献爱。父慈子孝,讲的是在家庭关系上,要亲其亲,爱其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对子女,一般都是宠爱有加的;子女对父母,虽然大多也有反哺之情,但爱的浓度相对要淡。是故我国文化十分强调孝道。孝,是仁爱的根本与发轫。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扩而大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我们知道,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爱祖国,爱人民。倘若一个人连自已亲生的父母都不爱,他还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这就是说,孝是“泛爱众”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切道德之本。古代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有它的道理。

适用话题

“尽孝”、“感恩”、“亲情”、“爱”、“道德”、“奉献”等话题作文。

女大学生开学要“苹果三件套”气哭母亲

8月14日起,清华大学等各高校将陆续迎来新生报到。不少新生已经在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添置“装备”,各种数码产品自然不可缺少,而一些新生动辄要求购买“苹果三件套”,让不少普通市民家长直呼“伤不起”。

报道中有这样令人心酸的一幕。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低头不时抽泣。即将去外地上大学的女儿,“上来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 book这苹果三件套 ,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支出让母亲觉得有些吃不消。”而女孩儿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母亲,扬长而去。

多维品读

1.“苹果三件套”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让不少普通市民家长直呼“伤不起”。然而,更“伤不起”的,却是大学。拿着“苹果三件套”去免于“丢脸”的学生,考取大学的分数即使再高,恐怕也难说品学兼优,因为品质的缺陷显而易见,而这无疑是一些号称“天之骄子”者的先天不足。

2.财富观、价值观的错位,会导致人生的错位。直接的表现,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有些孩子,没有责任感,就连读书,也认为不是为自己读,而是为父母读,因此,他们对为自己付出的父母没有任何感激之情,高考考出不错的分数,进了不错的大学,就认为足够对得起父母了。因此,伸手向父母要奖赏也就十分正常。这些学生进了大学之后,由于没有责任心,很容易出现学习的惰性,陷入迷茫。近年来,包括清华在内的高校,就明确禁令,禁止一年级学生带电脑进宿舍,颁布这样的禁令,在信息时代显得很荒谬,可却是无奈之举,因为很多大学新生,如果没有禁令,会很快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自控力,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心。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漠视生命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并且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担负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担,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大学生自杀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大学生自杀率的不断上升是对生命教育研究与应用脱节的最好反映。近阶段,网络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经媒体曝光的自杀数据也只是所有自杀事件的冰山一角,这都源于事件发生单位对消息的封锁。大学生漠视生命是与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的。每一个有自杀行为的人,至少会给周围5人带去巨大的心理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学生自杀的恶劣影响范围是巨大的。据报道,4月30日清晨6点30分左右,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一名女研究生从四楼跳下,当场身亡。5月7日下午3点多,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女生从校园内的知行楼跳下身亡。事故发生后,警察很快赶到现场,死者被盖上白布运走……据众多案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看,很明显地说明了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而要想干预自杀,最重要的就是开展生命教育。

二、自杀事件原因探析

“应试教育”的过分依赖,以及“生命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为唯一目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后果,一是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二是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抹杀了大学生天性。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缺失,让大学生失去了精神支柱,市场经济繁荣,校园的氛围也在悄悄改变,淡化生命意识、否定生命价值、漠视生命崇高感、抹杀生命成就感,学风不正,人浮于事,膨胀的物质欲望占据了文人的精神追求,现实超越了理想。校园已不再是昔日的象牙塔、灵魂的净土。灵魂、信仰、思想、至高的追求像秋日的花朵一般悄无声息地凋落了,每个人都争抢着成为富议论性的人,歇斯底里地表演着自己,校园活动富于表演性,许多课程带有太强的政治性和说教性,缺乏人文关怀,被学生不屑一顾,在这些燃烧的生命中,我们缺乏太多生命关怀。生命观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它运用生命教育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身,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承担生命的社会责任,理解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信仰体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健康发展,追求美好的人生。

由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了高校生命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生命教育是由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方针,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绝大多数学生还在为工作、为生存发愁,处于青年时期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便在此时显现。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68年,生命教育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在中国,应该像引进一样,在实践中将中国特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既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共同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所以利用《孝经》的思想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不二之选,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命哲学观点与生命观思想。

三、《孝经》的思想内涵

《孝经》是我国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精华所在,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伦理精神,其孝道思想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孝,作为人伦关系的价值典范,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孝经》不过短短一千八百余言,却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生命伦理精神,现如今,这种伦理精神对于大学生的生命观的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易经》阐述的所有,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道”,中国人讲所有的道,最后集大成者就是“孝”,“孝”是道的表现。走遍全世界,唯有中华民族把孝当做德目来看。现代人过分强调自我意识,造成了彼此的疏离,在孝文化的感染下其可以将自我意识降低到最低,这也是孝对现代人最大的启发。孝不仅是指孝敬父母,更大意义上是要对文化忠、对民族孝。孝道运用在社会各个阶层,能发挥不同的感化。中国人一生下来就有两个字“责任”,而西方人只有“权力、义务”如此度过一生而已,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而孩子孝敬父母则是一种责任。中国人的责任是无限的,从“事亲”到“事君”再到“自身”,应该做到由“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它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

纵观全文,《孝经》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对于生命的涵养与准则也有三个维度:其一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其二是“能孝于亲,则必能终于君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后汉书?韦彪传》);其三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经》从认识自我存在、生命本源出发,树立生命的责任意识,阐述生命的意义,在实践中指导生命的行为,将人的活动和行为用“孝”贯穿在一起,实现人生命的完整、完满,这就是理想的孝行。

四、运用《孝经》文化思想加强对高校生命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根基,最易被人们所认同和引起共鸣,所以运用《孝经》里的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比较合适的。除此之外,《孝经》里的“孝”不拘泥于简单的“事亲”,并没有把“孝”局限在对父母的感情上,而是将“孝”的责任心延伸到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经》把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国家、自己与他人以及生命的最终目的都涵盖了进来,处处体现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对高校生命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运用《孝经》的文化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树立生命价值意识

改革开放市场繁荣,给我国带来了新空气,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则完完全全变成了“唯物主义”,一切向钱看,一切以金钱和物质为衡量基础,丢弃了传统美德,孝悌忠信也被抛之脑后。有人完全不在乎父母感受,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便对父母发脾气,没有一点尊敬之心,还有人虐待父母甚至弑母、弑父,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自杀放弃生命。大学生自杀,对父母在精神上是极大的打击!父母的所有辛苦和美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随着孩子的离世全部付之东流,这是典型的自我主义,只顾及个人感受,只想到自己的挫折和痛苦,不顾及父母的心酸和悲痛,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足《孝经》思想看来,身体不仅是自己的,更是父母给予的,每个人都不能擅自毁坏。所以不重视孝德教育,只注重智育,这样是不够的。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起始。大学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行事冲动,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缺乏远见。大学生在心智上和久经社会的人员是有差别的,他们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草率地结束生命不是解脱,而是更大的悲剧,对家庭、对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孝经》文化思想不仅可以教育大学生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树立理性的生命价值观。

(二)运用《孝经》文化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但《孝经》之孝,从来就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而是社会责任。《孝经》把人的社会责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冠礼成人”,社会责任是爱护自己的身体;第二阶段是“成人”,社会责任是建设或保卫国家;第三阶段是老年,社会责任是“立身”――完善人生。《孝经》又把社会责任分出5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孝经》还阐述了运用孝作为社会责任,来实行“孝治”、“圣治”的政策与策略。

超越道德的母爱范文第5篇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更多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

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来说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通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内在的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三,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第三,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