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1篇

一、要掌握分组技巧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心理素质、性别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照以下原则,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小组

1、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6名同学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不同但互补,便于互相学习、帮助,发挥小组的作用。同时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就使得各小组间又是同质的,便于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原则。

2、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际关系。

3、遵循就近原则,尽量拉近组员之间的空间距离,以便合作学习

二、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迁移。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

3、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1、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2.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六、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生应该先独立思考,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品质得到发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将各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3、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2篇

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发现新课改是快乐且痛苦的过程,改革的试验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充满挑战。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实属正常现象,不能弃之不用,我们应该换个角度考虑,不断修正完善,让小组合作更有效、更便于操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笔者提出一些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独立操作不允许时要合作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在合作学习中,活动是有效的载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恰当的时间营造有利于合作的氛围,设计出充实且丰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去研究、操作、发现与收获。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需要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但是一个人很难完成操作,我们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摸球游戏展开,在合作游戏中体验随机性。在教学中应将教材知识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体验。

二、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要合作

“给孩子创造一种氛围,让他们共享与共创相随!”

教学中面对的是有着自己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独立思维和个性的主体,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发展,弱势学生绝不能成为教师忽略的对象,相反,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合作学习不能只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首先,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针对问题进行指导,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在分组合作中,要针对每个人的特长有层次的分配工作,尤其注意让弱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最后,要在小组内形成共享与共创相随的氛围,形成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的意识,学生之间愿意分享彼此的知识和智慧。合作学习时,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启迪,相互借鉴,进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智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学习被3整除数的特征,由于学生很难自己发现规律,教学时可采用“组数”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从中发现规律。第一,组成小组:4人一小组,每人一组数字卡片,任选3个数字,组成若干个三位数,算一算这些三位数哪些能被3整除;第二,分类整理:如234、243、324、……都能被3整除,235、253、532……都不能被3整除;第三,发现规律:观察比较上面各个三位数,小组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归纳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继续举例验证,从而掌握规律。

三、对问题答案有争议时需要合作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尊重个性,鼓励独特的体验是无可非议的,但必然会引发“争执不下”的现象,而漠视和压抑都是不对的,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内各自陈述理由,把有冲突的观点拿出来共同讨论,并给予一定指导。此外,教师不仅要关注合作的结果,还要对方法给出适当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热情,推动合作的不断深入。

如探讨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通过问题“任意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反复的实验和验证,不仅解决了“如何围成三角形”的问题,还对“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活动层层推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通过实验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四、知识探索需要合作

“给孩子一张渔网,让他们自己去捕鱼!”

数学教学是有现实意义的,并且富有挑战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与个性创新的过程。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教师要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分好角色。组员搭配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了激发各组间的竞争意识,每组实力总体尽量保持一致,分工明确,并对组长、记录员、检查员进行“业务培训”。如主持人怎样进行小组分工,怎样采纳意见,怎样保障合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如何关注每个成员共同参与……明确的要求能够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活动: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三人为一小组,分工折出1/2、2/4、4/8,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第二步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图片(3堆桃子,每堆9个),圈出1/3、2/6、3/9,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归纳出分数的基本特征。学生有机会去亲自探索数学规律,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那么,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深刻的。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3篇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223800)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主动参与、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则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本质,缺乏实效”的现象。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抓时机,适度组织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比如在一节课中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于是,由于时机不当,频率过高,导致小组合作低效,学习时间丧失。那么,什么时机最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在学习重点、难点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越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分析、比较,从而把握知识本质,领会思想方法。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笔者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篮球场的周长,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学生小组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很容易想到了多种求周长的方法,如“长十长十宽十宽”“长十宽十长十宽”“长×2+宽×2”“(长十宽)×2”等;接着通过分析、比较、交流,总结出最简便的长方形周长公式。

(二)在认识不统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经常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之间不统一的认识,设计主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纠正错误,深化认识,并增强竞争意识。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吴正宪老师给出了这样的一道巩固练习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吴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有的说对,有的说错。吴老师没有马上裁决,而是把意见不同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让他们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于是,交流讨论后,小小的辩论会开始了。正方提问:“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回答:“是的。”正方当仁不让:“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一份不是二分之一?”反方不慌不忙,随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这时,正方恍然大悟,明白了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三)在沟通知识的联系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新知识往往都是由旧知识派生和发展出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沟通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设计主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辨析中,厘清关系,建构网络,并培养合作精神。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让学生练习两道依据分数性质和商不变性质设计的题目,然后分组讨论:(1)这两道题是根据什么解决的?(2)完成关于比、除法、分数的关系的表格(如表1所示)。(3)根据除法、分数、比的关系说说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很快以旧知为基础和方向,探究得出新知。

二、巧评价,营造氛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撑着一条船,学生用力划桨才能把船驶向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持续、深入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的评价和引导,要贯串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到位的评价和引导,能营造出融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大家都认识梯形,请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操作,或比划,或对折,或剪拼;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重点集中在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上。几位学生发言后,教师评价并引导:“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大家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发现。利用上面的发现,你准备继续探究梯形的哪些问题?”学生独立尝试,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重点集中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上。教师巡视、聆听,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启发后,评价并引导:“不少同学已经成功地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了验证,请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思路与成果。”几位学生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小组内的转化方法和结论后,教师又评价并引导:“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就请你借助手中的工具再次完成这一转化与推导的过程,并在小组里交流。”……

三、给时间,充分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与时间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在课堂内多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每次都刻意控制在2~3分钟内,使多数学生才进入角色,刚展开讨论,就被催促或叫停,不得不草草收场,导致原本活跃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冷落下来。实际上,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的过程能使学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确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之后,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同时,教师必须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边观察、边指导、边掌握好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最佳;合作时机

一、小组合作学习简介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的根据各自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突出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恰当呢?

1、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1)创情激趣: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请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例如学习“平行线”时,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把儿童带进这样的故事画面:一条前宽后窄的道路上飞驰着汽车,一会儿路就堵塞了。这是提问:路为什么会堵,如果你是设计师如何设计道路?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

2、在类比学习时,放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后,6-9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小组先一起复习前面学口诀的过程,按“操作学具列乘法算式-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四大步骤,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学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后,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也可以让学通过复习口诀-看图说乘法图意及其算式-脱离图意说想商的过程-巩固练习的步骤,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3、在学习重点、难点上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1”的含义。在教学时,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看哪组得到的分数多;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1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构建新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4、在对知识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组织分小组自主整理。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很大,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帮 ,最后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同时解决了差异问题。

5、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合作学习。

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第5篇

纵观新课程改革的教材,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如同渺无边际的大海,在这众多的知识中并不是全部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如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浪费时间,效果不好,如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一册中的“比高矮”“比长短”中出现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就能轻而易举地比较出来,这样就没必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内容很关键,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研究。

2.注重环节的适时性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有很多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中什么时间实施很重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一定要合理,恰到好处,才能一促而成。如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材中二类字都蕴涵在与之对应的儿歌、古诗或课文中,只有在学生通读文章,发准字音后,对这些字有了自己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正所谓“人无全才,人人有才”。通过学生互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使每个学生求得新发现、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如若不然,不仅会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得不到提高,还会使部分中差生产生依 title="如何让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让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 初中班主任班务管理问题研究 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浅议新时期下的班主任工作 教师发展 开展有效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高中生物情感型教师的自我培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敌睦恚刹话越畹幕迪肮摺

3.注重组织的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完成的学习内容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例如个别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实际上还是自己顾自己,根本没有合作的迹象。只是桌椅的分组而不是学生的合作。另外,有的内容适合分组合作,教师也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不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布置完分组合作,有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则喊“停”。前后不超过1分钟,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组织严密,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会和会学。

4.注重要求的明确性

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否明确可以通过学习效果反馈出来。所以看效果就能知道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明确。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性认识能力还较差,教师更要清楚地交代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例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四中“我会拼图”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在交际前要有个准备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结合与此及学生年龄特点,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这一内容时,可提出以下要求:①小组合作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②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③评出组间最好的拼图。这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合作学习,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注重分组的策略性

分组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口头语言和动态语言来求得沟通和共识,学生存在差异,差异导致交流,交流促进提高。因此,分组要有策略性,要采用平衡分组法。将具有不同优势、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到一组。考虑性别差异、个性差异、认识水平差异、家庭环境差异、性格气质差异等。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定期对分组进行调整。

6.注重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法,换言之,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含金量的问题,要不偏不倚,正中要害,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众多问题当中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将逐渐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久而久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逐渐提高含金量,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7.引导的规范性

无论在数学课还是语文课,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例如在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从而获得新知。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按学习内容分组,然后为小组提供相应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内沟通交流、讨论探索,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到各组观察其学习情况,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其次,创造氛围让各小组成员积极主动交流自学情况,力争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