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左传

左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左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左传范文第1篇

丁老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早晨6点多起床,中午稍微休息片刻,晚上12点前才睡觉。后来,我也养成这种习惯。那时,每天上10点前的时间,主要就是备课、上课、改作文,还有看“作茧自缚”的语文其他作业。10点后,就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做属于“自修”的事了。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他告诉我,写文章要好好读《左传》、学“左传笔法”。什么叫左传笔法?那时的我真的不懂,虽然我会背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也酷爱选自《左传》的《段于鄢》等精彩文章。

那么,什么是左传笔法呢?他告诉我,它也称“春秋笔法”。这是孔子首创,左丘明继承发扬得最好的一种笔法。但这不是靠讲可以学会的,主要是靠读《左传》里的文章,然后慢慢地学习它的写法。只读不写不行,只写不读也不行。当然,不管是读还是写,都要多动脑子。

我问他,左传笔法有什么特点。他笑道:“你先读,多读几篇后自己体会,比我讲强得多。”

我知道他的脾气,不敢再问,就到图书馆借来《左传选》之类的书去读。见我很听话,丁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不等我问,他就先问我:“怎么样?你懂得什么叫‘左传笔法’了吗?”我哪敢说懂,只谈了我的几点体会:一是重视叙述,很少议论;二是文笔简约,没废话;三是好像比其他古文好懂。此外,还说了些啥,忘了。

丁老师听了挺{兴,说证明我是认真读了,但我说的都是表面的,还没体会到这种笔法的精l。当时他用了“微而显”“志而晦”两个词,说这种笔法用语浅显而含义深微,记载史实而又蕴含弦外之音。通俗一点说,就是在纪实的过程中,暗含褒贬。

我听了,百分之百的折服了:原来如此!

若干年后,我在读《左传》原文之外,还涉猎了一些研究左传笔法的文章,虽然各家的见解有所不同,但最具共同点的,不外丁老师所说。

此外,他鼓励我继续读左传,并让我学习“左传笔法”。我听了他的话,慢慢养成了读书、记笔记与写文章的习惯。至于“左传笔法”,学倒是学了,但文章里到底有没有一点这种笔法的影子,我实在一无所知。

左传范文第2篇

(一) 引证《周易》经文说明问题或阐述观点。

(二) 以《周易》或其它筮书进行占筮。 首先,我们选几例一爻变的记载。

二爻变筮例,《左传》《国语》及其它先秦典籍,皆无记载。 三爻变筮例,考之《左传》,也没有记载。《国语》中有两条记载:

四爻变之卦,考之《左传》《国语》及其它先秦典籍,皆无记载。 五爻变筮例,《国语》不载,只有《左传》中有一条记载。

六爻全变之卦,《左传》《国语》及其它先秦典籍中皆无记载。 六爻不变之卦,《左传》中有两条筮例。

左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词;分类

一、普通动词、分类动词和存现动词

(一)普通动词

依据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普通动词主要表示行为、活动、状态、变化、性质、特征等属性。”1普通动词常用名词性词语或者代词做主语。

如:虢必亡矣。

虢其亡乎!

而收膳夫之秩

(二)分类动词

“分类动词主要表归属、类比、和解说等,它们通常不构成叙事句,而是构成分类句。”2《左传·庄公》常用的有:为、似、犹、如、若、譬、曰、谓等。如:

齐侯使敬仲为卿。

二十六年,春,晋士蔿为大司空。

斗谷于菟为令尹。

犹有妖乎?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

晋人谓之二五耦。

(三)存现动词

“存现动词主要表示存在、出现等。”3《左传·庄公》常用的“有”和“无”。如:

郑有人焉。

楚幕有乌。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无麦苗。

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间公。

二、基本动词、使令动词和能愿动词

此种分类是根据宾语的不同而分。

(一)、基本动词

“基本动词主要表示行为、活动、变化、关系等。”4“基本动词一般都可以带体词性宾语。”5如: 其又奚言?

  郑伯由是始恶于王。

(二)使令动词

“常用的使令动词有两个:‘使’和‘令’。”6使令动词一般不带体词性词语做宾语,而是常用主谓短语做宾语。

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

(三)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主要表示可能性、可行性和愿望、态度等。”7它们常带宾语,主要带谓词性宾语。《左传·庄公》比较常见的能愿动词有:能、得、获、克、愿、欲、敢等。如:

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

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

弗得,鞭之,见血。

羁旅之臣幸若获宥。

邾子克卒。

吾愿与伯父图之。

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彭生敢见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三、 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

(一)、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是意义内向的动词,即动词所表述的行为、变化除了陈述主语之外,通常不支配或指向其他的人、物。”8

1、真自动词

真自动词是不及物动词的一类。主要用于表示死亡、疾病、灾患以及个别行为。真自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左传·庄公》主要有:卒、薨、疾、病、饥、灾、宴、次、宿、叹、否等。如:

秋,七月,齐王姬卒。

乙酉,宋公冯卒。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公疾,问后于叔牙。

虢弗畜也,亟战,将饥。

夏,齐大灾。

冬,公次于滑。

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

中国则否。

2、准自动词

“准自动词是具有及物动词某些特点的不及物动词运动。”9“主要表示运动、居止、情绪、态度及某种状态。”10《左传·庄公》常用的准自动词有:出、入、死、恐、降、盟、败等。

1)不带宾语

伏公而出,鬭,死于门中。

初,内蛇与外蛇鬭于郑南门中,内蛇死。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

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

郕降于齐师。

2)带间接宾语或使动宾语

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秋,七月,楚入蔡。

(二)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时意义外向的动词,即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活动可以支配或经常指向主语之外的某个人、物。”11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

1、真他动词

“真他动词主要以某种事体或属性为对象的行为。”12《左传·庄公》常用的有伐、救、追、患、图、射、守、获等。如:

十四年,春,诸侯伐宋。

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

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射之。豕人立而啼。

晋桓、庄之族偪,献公患之。

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

羁旅之臣幸若获宥。

2、准他动词

“准他动词时具有不及物动词某些特点的及物动词。”13《左传·庄公》常用得有赐、语、饮、问、娶等。如:

皆赐玉五、马三匹,非礼也。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

饮桓公酒,乐。

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

乃入见,问何以战。

四、 结语

本文根据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将《左传·庄公》中的动词分为了普通动词、分类动词、存现动词、基本动词、使令动词、能愿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等八类,可见《左传·庄公》中的动词的运用是非常丰富的,且以单音节动词为主。

注释: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85页

参考文献:

[1]刘利 等译注《左传》,中华书局, 2007年3月

左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左传》;女性;失语者;权力

《左传》[1]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约250年间波澜壮阔而又丰富复杂的历史。《左传》中女性零散地出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中,叙述女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加男性故事的完整性。然而这并不足以断定作为失语者,她们没有丝毫权利可言,相反她们的权利有着一定的特征与模式。

一,《左传》女性:作为失语者的存在

据初步估计,《左传》中所提到的人名多达3400多个,相应的人物则有2400 多人。大多数女性则是只有其名不见其事,抑或名姓皆略,其中女子有名有姓者只有约150人。[2]

依此推算,《左传》记载人物的男女比例约为(100:7)。但是,我们知道在任何社会的正常状况中,男女性比例总是大体一致的(100:102)。[3]为什么在记述时性别比例会如此悬殊呢?难道她们不曾存在吗?当然不是,从《左传》整体上来看,女性几乎都是没有话语权的,叙述女性仅仅是为了男性故事的完整性。最典型的莫过于“段于鄢”中的姜氏,在这场复杂惊险的宫廷斗争中,作为主角之一的郑伯母亲姜氏,只是在故事接近尾声时从隧道里面走出来说了一句话: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是男权话语下对女性的漠视。

那么“左传女性”作为失语者的存在,就能断定她没有任何权力可言吗?我看未必,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和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左传女性权利的特征和模式上有所探索。

二,《左传》女性的权力特征

布尔迪厄将男性独占的“官方权力”和女性经常行驶的“支配的权力”加以区分。他认为在很多情形下,女人有很大的决定权,只是要在表面上承认绝对男权的“障眼法”下进行。这说明,等级制度的外表和官方的权利结构掩盖了权利运行的真实情况。[4]

这就是说在《左传》中男性的权力是显性的,而女性的权利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这也是左传女性权利的一大特点,例如楚夫人邓曼:

(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这里的楚子作为一国之君,遇事却先入告夫人,经邓曼分析才恍然大悟,无奈为时已晚。由此可见,夫人邓曼是楚国国事的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在此楚君向夫人征求意见,沦为一个政策执行者。

同样的例子还有如,(僖公三十三年)秦军在崤之战中败北,三位主将被俘。文嬴(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母亲)为他们求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在这里文嬴身为晋国国母,又是秦国的公主,在救助秦军的三位主将一事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名为“求情”,但晋襄公根本不敢不给母亲这个面子。反问如果文嬴不是国母,她还能借“求情”向襄公施压吗?

三,《左传》女性的权力生成模式

布尔迪厄分析了女性权利的特征,福柯则对权力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权力“不是一件能被拥有、攫取或分享的东西,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把持或任其流逝的东西。”代之的而是,“权力在无数点中运行,它在各种不平等和流动的关系中互动”。他指出,与其问“谁有权力”和“谁被剥夺了权力”,还不如去寻找变化着的权力分配状态。[5]

福柯的理论对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批判“男性的霸权”,同情“女性被剥夺的权利”的观念是一种重构。以往仅仅是静止和片面的看待权利问题,没有认识到权力的运行状态。基于“寻找变化着的权力分配状态”这一启示,我们力求在动态和全面的层次上,分析左传女性权力的生成模式。

首先,贵族身份是构成《左传》女性权力的基础。郭沫若先生把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6]由此《左传》所记年代可以看作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交替和过渡阶段,是典型的阶级社会。在内容上看,《左传》中的女性都是在政治婚姻和贵族生活中出现的,其无一例外的拥有贵族身份,这种阶级权利是左传女性被写入史书和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

其次,王室婚姻和子嗣争夺是左传女性权力走向鼎盛的关键。《左传》依鲁国国公编目和安排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实为诸侯家史。王室婚姻是女性从一般贵族上升为王室成员,进一步扩大权利面的主要途径。同时,西周虽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7]但实际中经常出现诸公子争夺太子之位及君位的斗争,这些公子的母亲在切身利益和命运走向的双重驱动下,积极参与到子嗣争夺当中。在 《左传》 中婚姻和子嗣争夺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有夺她人之子的现象出现:

(隐公三年)卫庄公取于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万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一旦在子嗣争夺中胜出,便贵为国母,则有前面提到的文嬴借“求情”向襄公施压,救助秦将的权利。

再次,复杂的外戚关系是左传女性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中政治婚姻占相当大的比例,面对政治婚姻的强大外援、内助作用,娶什么背景的妻子,也成为各国公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甚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政治前途。[8]相对女性而言外戚关系也是影响其地位与权力的重要方面。以齐鲁两国外嫁女子的差异为例:[9]齐国像庄姜、宣姜,多嫁往大国,如鲁、晋、卫等,且大多为国君夫人,她们参与政事且引起了所在国的朝政动荡,如哀姜、穆姜。鲁国女子多嫁往小方国,如杞、纪等;大多命运不佳,被休弃者如杞桓公夫人叔姬、郑伯夫人伯姬,几乎都没参与政治。齐鲁两国外嫁女地位和权利迥然有别,既非相貌问题,也非礼俗问题,根本之处就在于齐鲁两国实力悬殊。

以上阶级基础、婚姻和子嗣、外戚关系,正是《左传》中女性权力普遍的生成和运行模式。

四.余论

在以往左传女性研究上,很多人认为这些女性多为悲剧形象,有人留意了《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人物,她们无德无行历史留骂名。

既然左传女性有权力可言,为什么长期以来却为我们所忽视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伴随着现代妇女女性意识觉醒,女性主义理论和妇女史的研究蓬勃展开。人们“发现仍有许多未知的、重要的问题要研究,许多谬误有待矫正,许多空白有待填补,新的思想也需要给予鼓励……” [10]不过这种“认识女权”运动很多其实还是以男性为标准,王政先生在此问题上的见解颇具深度:

在未能清理、解构‘女人’一词所包含的所有文化含义(历史的,当代的)之前,‘做女人’的口号必然调动起‘女人’这个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标志的负面意义,而对依然存在的社会性别等级文化则毫无批判力。……因为,脱离了对女性生存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考察,脱离了对女性所处的家庭、家族、社会关系的了解,我们是无法阐释和揭示置女性于从属地位的历史过程以及权力运作场所的。[11]

同理,脱离了权利运行的真实情况,对女性作本质性论证的结果是强化和再制造男权统治文化关于女性的种种设想。本文对左传女性权利之特征与生成模式的探讨,正是对以往局限的一次初步开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以下《左传》引文均来自该书。

[2]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编纂缘由》,齐鲁书社,2001年,第1页。

[3]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4] [5]转引自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6]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0页。

[7]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453页。

[8]张瑞芳:《政治婚姻下的女性形象》,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4 期。

[9]彭安湘:《论中齐鲁两国女性的风貌及其文化内蕴》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 [美] M.J.博克瑟:《作为妇女史的女性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1]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左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左传校勘记》 《春秋左传正义》 校勘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收入由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而在此之前,阮元已主持编撰了单行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杨忠先生在《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阮元在任浙江巡抚时主持编撰的单行本,初刊于嘉靖十三年(1808),由阮氏扬州文选楼刊刻,凡二百十七卷,加上释文校勘记,共二百四十五卷,无《十三经》经文。《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共四百十六卷,有《十三经》经文及注疏文字,校勘记附在注疏的每卷正文之后,习惯上称为阮刊本《十三经注疏》,是阮元于江西巡抚任上在南昌府学刊刻的,故又称江西本或南昌学本《十三经注疏》。

主持刊刻《十三经注疏》的卢宣旬,所引校勘记即阮元于浙江巡抚任上主持编撰与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但卢氏在摘录阮元《校勘记》时,去取不尽善,阮元的《附记》,后题为《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存录于《挈经室三集》卷二中。《记》末其子阮福按云:

此书尚未刻校完竣,家大人即奉命移抚河南,校书之人不能如大人在江西时细心,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今反错者,要在善读书人参观而得益矣。《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故大人颇不以此刻本为善也。

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调任两广总督,仿抚浙时立诂经精舍例,道光四年(1824年)于广州粤秀山建学海堂。学海堂建成后,阮元尽出所藏,辑成《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其中收录了阮元单行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总司编辑钱塘监生严杰在《清经解・周易校勘记》卷一末尾有附语:

近年,南昌重到十行本,每卷后附以校勘记,董其事者不能辨别古书之真赝,时引毛本以订十行本。不知所据者乃续修之册。更可诧异,将宫保师《校勘记》原文颠倒其是非,加补校等字。因编《经解》时附正于此,俾后之读是《记》者知南昌本之悠谬有如是夫。

《清经解》有道光九年(1829)学海堂刊本、咸丰十一年(1861)补刊本、同治庚午续刊本,以及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鸿宝斋和清光绪中上海点石斋石印本、上海书局石印本等。凤凰出版社2005年6月据上海书局石印本《清经解》放大影印,是目前《清经解》的普及版本,其中收录单行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左传校勘记》(下文简称凤凰本《校勘记》)。

本文校勘以中华书局1980年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校勘记》缩印本(下文简称中华本《校勘记》)为底本,以凤凰本《校勘记》为对校本,并参校z忍堂刻《景刊唐开成石经》、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四库本《十三经注疏》、续修四库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中华再造善本《春秋左传正义》等资料,选取二者的差异,进行校勘,以求教于方家。

1、春秋序:“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P1704)

“大事书之于策”,中华本《校勘记》:“《释文》亦作策。……《管子・海上》篇:‘谨正盐k。’……《石经》凡策字皆作策。”(P1710)

校:凤凰本《校勘记》作“《管子・海王》篇”。(P7459)

按:应为《管子・海王》篇,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

2、隐公传:“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正义》:“唯文五年‘霍伯臼季等卒’。”(P1713)

“霍伯臼季等卒”,中华本《校勘记》:“监本‘臼’作‘白’。”(P1719)

校:凤凰本《校勘记》作“误”。(P7462)

按:“作”应为“误”字。“作”字只指出差异,并未下判断。而“误”作为校勘术语,明确指出“臼”对“白”错,较胜。

3、隐公元年经:“秋七月,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伸子之赠。”《正义》:“《谱》云:……敬王子元王九年。《春秋》之传终矣。”(P1714)

“元王九年”,中华本《校勘记》“元王”作“元年”。(P1720)

校:凤凰本《校勘记》作“元王”。(P7463)

按:应为“元王”,中华本原文同,《校勘记》误作“元年”。

4、隐公元年传:“君子日:‘颍考叔,纯孝也’。”(P1717)

“颍考叔,纯孝也”,中华本《校勘记》:“《石经》凡‘纯’字阙笔作‘b’……”(1721)

按:“组”应为“廿”。《景刊唐开成石经》“纯”字阙笔作“筘”,续修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同。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7465)

5、隐公三年传:“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P1723)

“武氏子来求赙”,中华本《校勘记》无“求”字。(P1729)

校:凤凰本《校勘记》有“求”字。(P7468)

按:中华本原文作“来求赙”,但《校勘记》中脱“求”字。实为误脱,当补。

6、隐公五年经:“五年春,公矢鱼于棠。”(P1726)

“公矢鱼于棠”,中华本《校勘记》:“……《说文》有鱼无渔。”(P1730)

校:凤凰本《校勘记》“无渔”作“有渔”。(P7469)

按:许慎《说文》有“渔”字,故“无渔”应为“有渔”。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

7、桓二年传:“臧哀伯谏日:‘……藻、率、斡、、Q、厉、游、缨,昭其数也。”’《正义》:“杜以藻率为一物者。以拭物之巾无名率者,……宁当举拭物之巾与藻藉为类?”(P1742)

“以拭物之巾无名率者”,中华本《校勘记》:“监本‘拭’作‘械’,非,下同。案孔仲远误也。……凡《仪礼》言‘悦’者即《左传》之‘率’也。”(P1745)

校:凤凰本《校勘记》“孔仲远”作“孔冲远”。(P7476)

按:应为“孔冲远”。孔颖达(547-648),于志宁《曲阜宪公孔公碑铭》:“公讳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也。”孔冲远,即孔颖达。中华本后文《校勘记》中皆作“孔冲远”,此处误作“孔仲远”,当订正。

8、桓公二年传:“师服日:‘……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正义》:“案《世族谱》,赵穿是夙之庶孙。于赵盾为从父昆弟,而为盾侧室。”(P1744)

“于赵盾为从你昆弟”,此条中华本《校勘记》未见,《正义》中也未改正。

校:凤凰本《校勘记》:“浦镗:据文十二年正义‘昆弟’下称‘之子’二字,是也。”(P7477)

按:“从父昆弟”后疑脱“之子”二字。文公十二年《正义》:“《世族谱》‘穿,赵夙之孙’,则是赵盾从父昆弟之子也。”《春秋释例》卷九:“案孔颖达《正义》云‘穿,赵盾从父昆弟子也。”’从父昆弟,即“伯叔之子(堂兄弟)”。据《春秋世族谱》,赵夙为赵盾之伯叔,赵夙子赵 阙,赵阙子赵穿,则赵阙于赵盾为从父昆弟,赵穿于赵盾应为从父昆弟之子。中华本《校勘记》未见此条校勘,当补。

9、桓二年传:“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P1744)

“惠之三十年”,中华本《校勘记》:“《石经》作‘惠之世年”’。(P1745)

校:凤凰本《校勘记》“世年”作“卅年”。(P7477)

按:应为“卅年”。《景刊唐开成石经》作“卅年”,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

10、桓公三年传:“齐侯送姜氏,非礼也。”(P1746)

“齐侯送姜氏”,中华本《校勘记》:“《释文》云‘本或作递姜氏于灌’……”(P1752)

校:凤凰本《校勘记》“灌”作“灌”。(P7478)

按:应为“罐”。陆德明《经典释文》作“罐”,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中华本原文“姜氏”后疑脱“于罐”二字,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对此有论证,可参看(P99)。

11、庄公九年传:“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P1766)

“及堂阜而税之”,中华本《校勘记》“阜”作“追”。(P1769)

校:凤凰本《校勘记》“追”作“阜”。(P7467)

按:应为“阜”。《杜注》:“堂阜,齐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日:鲍叔解夷吾缚于此,因以为名。”中华本原文作“阜”,但在《校勘记》中误作“追”,当订正。

12、庄公三十二年经:“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正义》:“《丧大记》曰:‘……君夫人卒于路寝。”’(P1783)

“君夫人卒于路寝”,中华本《校勘记》“路寝”作“露寝”。(P1785)

校:凤凰本《校勘记》“露寝”作“路寝”。(P7494)

按:应为“路寝”。《诗・鲁颂・豳宫》:“路寝孔硕。”《毛传》:“路寝,正寝也。”《正义》:“定本、《集注》云‘路,正也’,《释诂》云‘路,大也’。以君之正寝,故以大言之。”[13]路寝是帝王所居之正室。应为“路寝”,中华本原文同,《校勘记》误,当订正。

以上就是校读《春秋左传正义》部分《校勘记》所得中华本有误的札记数则,可见中华本《校勘记》对阮元《左传校勘记》去取不善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修订中华本《十三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忠,《皇清经解》与《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非金出江西人之手,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03):89-92

[2][清]阮元,C经室集(三集卷二),清道光刻本,南京图书馆藏:16

[3][清]阮元,王先谦,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6598

[4儿民国]张宗昌编,景刊唐开成石经-春秋左传(卷一),丽忍唐,南京图书馆藏,民国十六年(1927)

[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左传校勘记(《续修四库全书》册180-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4

[6][汉]许慎撰,[清]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3:245

[7][清]董诰编,金唐文(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1461

[8][汉]杜预撰,春秋释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52

[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版:988

[10][民国]张宗昌编,景刊唐开成石经・春秋左传,卷二:9

[1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8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临床普外科电子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