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夹竹桃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夹竹桃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 以生为本,精心预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1.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日常教学中,有时碰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入新课的方法,并且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却无法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某次教研活动听课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齐读课题《夹竹桃》;

(2)师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经过思考,我在教学中这样导入: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奇妙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书:竹;花像桃花,板书:桃花)

(2)是的。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花。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它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的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夹竹桃)

(4)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亲密接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当一种知识被强烈地需要时,学生对它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格外浓厚。在老师精心设计下,学生对夹竹桃充满兴趣,可见已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

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教学《夹竹桃》一课的书后练习,其中有一题是有关造句的习题,用“……无不……”和“……无……不……”进行说话练习。虽然六年级的学生知识丰富,眼界广阔,但面对这样的双重否定式的说话练习还是第一次。许多同学感到想不出。教学中,我首先指着课题“夹竹桃”,问孩子们:“你还想到哪些植物?”同学们一下意识到模仿,于是前一课“广玉兰”“梅花”立刻成为大家造句中的对象。随即我又问:“除了植物以外,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说呢?”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启发,脱口说出:“被迫离开祖国的肖邦,无日不思念自己的祖国”“远在他乡的钱学森,无时无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水是生命之源,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老虎是森林之王,它野性十足,小动物们无时不提防着它”……

细细分析,如果教师不是通过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熟知的事物设计方案,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方案,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去思考,灵感也会被教师扼杀在萌芽状态,课堂就不可能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从而精彩纷呈。

二、以学定教,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一旦冷落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那么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独特体验的尊重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精心预设,更要重视生成。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处理这些生成呢?

(1)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这些,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敏锐机智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也不能毫无原则、随意生发,要善于根据实际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2)要巧引善导。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教师要能敏锐地抓住并进一步“放大”,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将其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课堂教学中的出彩之处往往就是那些经教师“金手指”点拨的有价值的生成。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将自己的幻想写下来。

生1:我幻想叶影是一大片竹林,微风吹过,涌起一阵阵碧涛。藏在叶间的花影是竹林里的小鸟,瞧,它们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生2:我幻想叶影是一望无际的天空,花影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朵朵白云随风不停地变化着形状,一会儿像威武的百兽之王,一会儿像采蘑菇的小兔,一会儿像温顺的绵羊……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

夹竹桃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课堂教学 失语现象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38

失语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学生无言以对,其形成原因众多。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失语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优化教学预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一、优化预设,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一味地赶教学进度,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就不复存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失语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多元的整合与优化,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把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学原则来遵守,减少教学表演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主动发言、自由表达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教学“烟台的海”时,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在冬、春、夏三季,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说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烟台的海四季都非常迷人,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学生面对问题沉默不语,教师询问了好几次,也没有学生愿意回答。教师随即对教学进行了调整,问道:“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把你看到的美景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欲答,于是教师让学生单独讲述,响应者众多。上述教学中,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得不到学生回应,而后换了一组问题,学生就立即动起来,这说明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无话可说。看来,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对话,创设多元互动的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堂教学参与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当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失语现象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并通过降低问题难度、留出足够思考时间、优化互动形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元信息等策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交流互动学习之中。特别是教师的言行改进,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关键,因为教师教态自然、表情和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教师要抓住主因展开教学改进。例如,教学“夹竹桃”时,教师让学生说说看到夹竹桃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很美”“很有意境”等。教师对此不满意,继续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不敢说话了。于是,教师无奈地给出答案:“应该是奇妙的、有趣的。”学生听后大多不以为然,教师再反复讲解这样解读的原因,学生依旧反映平淡。很显然,教师利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表现,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选择沉默,其实就是一种抗议,因为面对同一景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说明呆板、统一地进行教学,只能让教学走进“死胡同”。

三、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如引入故事、设置悬疑、鼓励发言、自由讨论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故事、说笑话,学生很快就会被感染,课堂气氛瞬间发生转变;教师设计悬疑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回答,并给予个性化的表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的主动性;教师根据教学生成引入话题,学生思维自然跟进,课堂互动也会顺利展开……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是教师常使用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由讨论进行科学设计,提升学生讨论的质量。

例如,“三打白骨精”讲述的是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教师让学生讲述三次打白骨精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听后都不敢吭声了。于是教师模仿孙悟空的声音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现场演绎“它是妖精,是来骗你的”片段,并举棒欲打白骨精。学生看到教师的表演,都开心地笑了。于是教师启发学生:“那第二次、第三次打白骨精,孙悟空是如何表现的呢?”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顿时开始手舞足蹈地比划开了。教师让学生进行展示,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习效果非常显著。这里,教师模仿孙悟空给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使学生有说的冲动,自然没有失语现象的产生。

夹竹桃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让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学生把学习当做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真实。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而不是肤浅地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文本中寻找真实的理解,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2 灵:让课堂灵性闪光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一句话,动态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要充分预设,但不拘泥,追求现场的、灵动的不确定性――生成。真正的充满灵性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去找寻课堂当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预设要藏在生成的背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

一位教师在教学《赶海》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二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教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又如何能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3 厚:让课堂厚实丰满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教师运用网络资源下载了秦兵马俑的相关图片,与学生共同研读它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教学时,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学生用笔划出后,指导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语体会各种类型兵马俑的特点。在这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再比一比谁读得好。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可以图文结合,尽情地遨游于秦兵马俑中,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喜好不同,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等特点不同,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学生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向理解的“厚度”发展。这远远超出教师单一说教的效果。

4 活:让课堂焕发活力

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学生为“柴扉为何不开”展开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不在家,没人来开;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爱惜苍苔,怕作者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不愿意开;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敲门声太小,主人没听见,所以没来开。三方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3类学生3种不同的理解,教师颇感意外,决定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由赞成不同意思的学生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激烈的辩论。

坚持没人来开的学生认为,题目是《游园不值》,是说作者去游园,因为主人不在,没能进去,才没游成;坚持不愿意开的学生认为,古诗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太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坚持敲门声太小的学生认为,“小扣”是轻轻地敲,既然是轻轻地敲,主人又不一定在花园里,又怎么能听见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高下。

面对学生的争执,教师没有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都给予肯定,表扬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但同时也指出:“应,即便读yīng,意思是大概,表示猜测,对于‘柴扉为何久不开’,作者也只是猜测;还可以当‘应该、应当’讲。但无论是没人来开,还是不愿意开,还是敲门声太小,总的来说,柴门久不开,作者没能进到园里去,没有遇到所要访的人,感到扫兴和遗憾。这为后面意外地看到红杏埋下伏笔,更添惊喜。”

相关期刊更多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中医药大学

中华胃肠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