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愈的诗

韩愈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韩愈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韩愈的诗范文第1篇

唐人的行第大多数并不是以同父兄弟为序,而是以同祖兄弟或同曾祖兄弟的排行为序。如白居易兄弟四人,却被称为“白二十二”。在唐代,不光是男子称行第,女子也常称行第,称为“某几娘”。如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提到的“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还有《江畔独步寻花》中名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黄四娘”;韩愈也有《祭周氏二十娘子文》,这些都是以排行来称女子。

唐代以行第称人的习俗,在宋代也有延续。如苏舜钦《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诗,题名中就体现得十分明显。欧阳九就是指欧阳修。宋代杨伯唬yán)《臆乘・行第》云:“前辈以行第称,多见之诗。少陵(杜甫)称谪仙(李白)为十二……山谷(黄庭坚)称东坡(苏轼)为苏二,后山(陈师道)称少游(秦观)为秦七,少游称后山为陈三,山谷为黄九。”宋代的平民百姓则直接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梁山好汉中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民间也多有王大郎、李三郎之称。

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另外一种以数字取名的方法。元朝制度规定平民百姓都不能取名,即“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所以百姓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或者以出生的日期命名。比如父亲年龄二十五,母亲年龄二十二,加起来是四十七,生的孩子即命名为“四七”;或者父亲年龄二十三,母亲年龄二十二,合起来为四十五,生的孩子取名“五九”,因五九相乘得四十五。再拿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朱元璋在未称帝之前名字为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曾祖叫朱四九,高祖叫朱百六,都是以数字来命名。

这种以数字命名的方式一直到晚清时期还存在,如清朝末年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武训,最初的名字为武七,就是以排行命名。

韩愈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构词方式 习得 细化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Word-building Method to Chinese Acquisition

YANG Mei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9)

Abstract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word-building makes the foreign students learn Chinese more difficult, Chinese words are difficult to write, difficult to remember, hard to recite has become a recognized problem by a lot of foreign studen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way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ese words, the impact on Chinese acquisition, reminded the students who learn Chines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 issues, hoping to help learner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word-building method; acquisition; influence

我国古老而深远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汉语言的多边性,在长期积累发展中,我国的汉语语言构词方式也出现了不同的调整变动。不同的构词方式带来的是语言文字含义的变化,本国学生在学习构词方式时较容易掌握,而外国学生在理解汉语构词时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因而,深入分析汉语构词方式既是汉语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宣传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1 汉语的构词方式

汉语的构词方式,从音节上看,分为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顾名思义,单音节词语只具有一个音节,比如,“人、口、手、足;江、河、湖、海”等等。双音节词语具有两个音节,比如,“学校、语言、演讲、光荣”等等。多音节词语则是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词语,比如,“电影院、图书馆、布尔什维克、”等等。汉语的构词方式,从内部结构上看,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

1.1 单纯词的构词方式

单纯词是汉语中最常见的构词方法,也是汉语学习者必须要理解掌握的概念。单纯词有一个词素构成,若详细划分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音单纯词,比如“人、手、说、吃、跑”等等;另一种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比如“葡萄、玻璃、足球、法西斯、布尔什维克”等等。单纯词在构词方法上往往是和其它词性相互联系着的,如:单纯词与单音词、合成词与复音词,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来的,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关系。

研究单纯词的构词方法则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概念,即汉语里的双音单纯词,该类型的词语主要是通过音律来实现构成。一般存在几种特殊形式,这几种特殊形式是双音、迭音、迭韵,它们在我国汉语中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构成形式。迭音词比如:猩猩、茫茫、纷纷、滔滔。双音词比如:辉煌(huihuang)、参差(cenci)、伶俐(lingli)。迭韵词比如:汹涌(xiongyong)、伶仃(lingding)、烂漫(lanman)、袈裟(jiasha)。

1.2 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相对于单纯词而言,合成词在构词方式上则显得多种多样。无论是词语的结构组合或者词语特性,各要素之间的搭配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使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提高了。按照惯常的做法,一般把合成词的结构分为附加、重叠和复合三类,复合词内部分为并列、偏正、述宾(支配)、述补(补充)、构词主谓(陈述)五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汉语合成词的考察中,有学者发现有一些复合词无法归入上述类型,它们虽然在数量上不甚庞大,但若逐一考较,也能找出一些共性,从而归纳出一些另外的结构类型,而且这些类型的结构有些跟汉语的句法结构也不一致,如连谓、虚构等。

根据杨梅(2010)对汉语合成词构词研究,汉语构词方式分为18种:定中式(胆汁、敌机)、状中式(哀告、冰冷)、联合式(伴侣、摆放)、述宾式(拜年、爱国)、述补式(查明、处死)、主谓式(病变、国有)、连谓式(包扎、查阅)、数量式(两边)、方位式(背后)、名量式(布匹)、复量式(伏安)、介宾式(自古)、虚配式(挨着)、截取式(按说)、指量式(这边)、数构式(六六六)、重叠式(乖乖)、附加式(阿爸、包子、半成品、悲剧性)。

2 汉语构词的特点

由于我国的汉语文字多种多样,其犹如一个庞大的文字数据库一样,种类多样、形式多样、意义多样,这些特性直接影响了汉语构词后所得新词语的特点。笔者总结了中国汉语构词比较鲜明的特点,具有灵活性、实用性、不对应性等。

(1)灵活性。两个词单独使用时是一个意思,而结合使用后又出现了新的词义变化。如:“甲” “乙”是两个不同意思的词,而把他们结合起来时,“甲乙”是一个词,颠倒过来“乙甲”又是一个词。灵活多变的构词方式造就了各种不同的词语内容。例如:“火烧”和“烧火”。

(2)实用性。无论是国内或者国外学生,在学习汉语言中组织语言时,可根据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来合理构词。虽然汉字的形式是固定不变的,但相同汉字的组合却能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便是汉语构词实用性的最大体现。窗口,传统意义上既可以表示“窗前”,也可以表示“开在墙上的窗形的口子”,用来售票、付款或医院挂号等,后来比喻同外界相互往来联系的单位、部门或地区,例如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在20世纪计算机界,同样的“窗口”却可以表示微机系统中一种新的操作环境。把微机的显示屏幕划分成许多的框,即为窗口。

(3)构词方式和词性的不对应性。汉语合成词构词中复合词的词性与复合词的内部构造的关系复杂,比如同为“动素+名素”式述宾复合词,“眨眼、执笔、变卦”是动词,“司机、裹腿”是名词,“感人、刻板、有力”却是形容词,“任意”则又是副词。这种不对应性,增加了外国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用法的难度。

3 构词方式对汉语习得的影响

有外国学生提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应该以基本的语法单位来学习,还是以词为基本来学习? 汉语独特的构词方式,增加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汉语构词规则对汉语习得产生的不良影响,通常有以下几种:

3.1 对学习策略产生影响

(1)过度概括。指学习者不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语言现象或规则的概括,在几个正确的目的语构词规则的基础上创造出偏误结构。比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为别的语素所代替,把“烛”换成其它的语素:“蜡人,蜡纸,蜡染”;把“蜡”换成其它的语素:“花烛,香烛,火烛”。学生了解了这种构词规则之后,就会把“蝴蝶”一词也进行同样的替换,比如,把“蝴”换成其它的语素:“彩蝶,凤蝶”;把“蝶”换成其它的语素:“蝴*,蝴*”。其实“蝴蝶”只是一个语素。一个双音节的语言单位,若两端都能替换,则算两个语素,若只有一端能替换,只能算一个语素。学生只用一条规则,就去概括其它的外表相似的词语,从而造成了用词错误。

(2)忽视了规则的局限性。这类偏误,由于学生不能够注意词语构词的规则存在的局限性,而把某些结构用在了不正确的地方。目的语中有些语法项目十分相似,这是引起这种偏误的原因。比如:这首诗写得不错,你能看看。汉语中的“能”和“可以”都表示允许的意思,而“可以”还可用在动词前面,后面的动词经常重叠,来表示“值得做什么”之意,而“能”没有这种用法。因此,这个句子应该用“可以”。

(3)规则的不完全应用。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多注重的是交际,对于构词规则,则不求甚解。比如:他正在躺看书。汉语里“正在”表示的是动作在进行之中或状态的持续中,“着”表示的是动作的进行态与状态的持续态。所以,学生以为用了“正在”,那么就不能用“着”,可是在此句中,“躺”不是句子中的主要动词,而是一种伴随状态,误将“躺”看成谓语中主要的动词,将“正在”放在了“躺”的前面。

3.2 语义理解产生偏差

汉语中有很多词义是经过引申而来的,与字面语义的关系不十分明晰,这类词语使外国学生难以掌握。比如:他是一名优良的学生。“优秀”和“优良”相比,“秀”没有“良”表示“好”意义清晰,所以学生常常误用了“优良”。此外,有的词语在构成形式上十分相似且语义表达上也较为接近,但在使用词语时却要根据运用对象来选定词语。

3.3 词语容易造成混淆

学生学习汉语时,对于词义的掌握基本上依赖于语素义,于是有些词义相近或者构成语素部分的相同,就会造成意义的混淆。特别是在同义词的把握上,外国学生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一些相近词义的词语往往把握不当。如:“宽敞”、“宽广”、“宽大”,三者分别用于修饰室内空间、海洋、道路等,这些语境都是学习中难以把握的。

4 教学的有效对策

面对不同的汉语构词方式,在学校和掌握过程中必须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从专业的汉语言角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作为汉语言的教育者,在引导国外学生学习汉语时需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注重辨异。根据学生出现错误的特点, 利用对比的辩词法,注意区分成对词语的意义。比如,“优良”、“优秀”、“优异”三个词语出现的语言环境。优秀是夸奖是肯定的赞赏;优异比较书面,一般口头用的很少,但是刻画人物性格时可以适用;优良比较普遍,一般用于鼓励、打气,或是比较寻常的说法。

(2)注重局限。教师在讲解新规则的时候,要细化每一条规则,多例举一些规则以外的情况。比如,在讲解替换法的时候,“蜡烛”两个词素都可以替换;而“蝴蝶、猩猩、玻璃、葡萄”则不可,原因是什么;“巧克力、沙发、马达”又为什么不可以替换。另外,还要突破仅仅讲解书本的局限,要注意社会出现的一些流行的,但并未被普通话所正是收录的新词语,比如,“纯白了记忆”。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以免造成误解。

(3)注重难点,注重频率效应。这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经常重复重点、难点,对由低级阶段发展为高级阶段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根据杨梅(2010)的研究,汉语合成词中核心成分的属性同化整个词汇属性的比例高达90.26%,学习者可以通过构词识别词类,而对于那些没有同化的词作重点、难点的掌握,以增强学习的效率。总之,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构词时要从本质上把握构词的方法、技巧、词义,以便正确掌握词汇的用法。

5 结论

综上所言,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是否适应以及适应程度如何,往往决定于他们汉语学习好坏。汉语构词法十分复杂,它对能否学好汉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要注重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把构词规则细化,重难点突出。

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 Error analysis [M]. London: Longman, 2010.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韩愈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气助词;汉英对比;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一.汉英语气表达方式对比

(一)语气和语气系统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气”的解释是:一、说话的口气;二、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商榷、感叹等各别的语法范畴。显然,“语气系统”一词中的“语气”取第二种解释。在语气系统的分类这一问题上,目前并没有一套公认的分类标准,不过现有的各种分类大体上出入不大。齐沪扬在《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2002)中指出语气可分为功能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和意志语气(可能语气、能愿语气、允许语气、料悟语气)两类。其中,功能语气表示说话人使用句子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语气词往往是此类别的形式标志;意志语气则表示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或情感,其形式标志是助动词和语气副词。齐所提到的从属于功能语气的四种语气,即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在其他学者的著作中也均有涉及,如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等。

而英语中对语气的认识则与动词有很大的关联。柯林斯词典里对mood一词的解释是In grammar, the mood of a clause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verb forms are used to show whether the clause is, for example, a statement, a question, or an instruction. 即认为语气是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表现出来的。西方学者对于语气系统的类别划分也存在些许出入,陈述、祈使、疑问和虚拟是较为公认的四类。

(二)汉语中的语气表达方式

赵元任在《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中总结了六种表达语气的方式。即实词、副词、动词的曲折变化、单呼词、语调和语助词。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提到了语调和虚词(语气词)。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提到语调和限制词。胡明扬在《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1988)中提到了语调、语气词和其他表示语气的语词。贺阳在《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1992)中总结了七种书面形式标志:语调、句式、同现限制、助动词、语气副词、语气助词和叹词。

综上,笔者就汉语中的语气表达方式总结如下:

一、语调。如,“他不知道?”(疑问)二、语序。如,“他知道不知道?”(疑问)三、助动词。如,“他可能不知道。”(或然―可能)四、副词。如,“他一定不知道。”(必然―可能)五、叹词。如,“哎,他不知道!”(感叹)六、语气助词。如,“他不知道吧。”(或然―可能)

(三)英语中的语气表达方式

利奇(Geoffrey Leech)和斯瓦特威克(Jan 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gman, 1975)中提到的语气表达方式有:语调、叹词、助动词。布斯曼(Bussmann,H.)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0)中提到了动词的词性变化、词汇(如情态动词)、句子状语等。

综上,笔者就英语中的语气表达方式总结如下:

一、语调。二、语序。三、助动词。四、副词。五、叹词。六、动词的时体变化。

其中,动词的时、体变化是英语中表达语气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汉语所没有的。比如下面四个句子中委婉语气的表达:(1) I wonder if you can open the window. (2)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open the window. (3) 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open the window. (4)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open the window. 上述四个句子借助动词wonder的时体变化,实现了委婉语气的逐渐加强。

综合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和英语关于语气的定义及分类都不完全一致,不过汉英两种语言均认为语气从属于语法范畴,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看法,且部分语气,如陈述、疑问和祈使是两种语言所共有的。同时,汉英中表达语气的方式也有许多相似,如语调、语序、助动词、副词、叹词等。而汉语语气助词则是汉语独有的语气表达方式。接下来,我们将从分类入手来初步介绍汉语中的语气助词。

二、汉语语气助词介绍及分类

汉语语气助词属于功能助词,是一种虚词。它不能单独使用,一般置于句尾,有时用于句子中间,且不能用标点符号与句子其他部分隔开。语气助词是汉语特有的表达语气的方式,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类。

常见的汉语语气助词有:“啊,吧,呢,吗,的,了,嘛,哇,呀”等等。按照齐沪扬所述之功能语气下属四种语气类别,我们可以将语气助词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

1.表示陈述语气。“吧,的,了”等等。如,“他走了。”

2.表示疑问语气。“啊,吗,呢,呀”等等。如,“你是学生吗?”

3.表示祈使语气。“啊,吧,呀”等等。如,“走吧!”

4.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哇”等等。如,“天气真好呀!”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语气助词可以同时表达两个或以上的语气意义。第二,除上述四种语气之外,汉语里还存在许许多多其他的语气,比如惊讶,猜度,讽刺等等。实际交流中的语气十分复杂,很难一言以盖之。第三,在分析语气助词在句中所表达的语气意义时,要先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这样才能确切地理解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例如,(1)那是什么呀?(2)那是什么?通过这两个句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1)句表示疑问的语气含义是通过语调(即句末问号)实现的,而非语气助词“呀”。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汉语语气助词是一种重要的语气表达手段,它可以书面形式出现,这是语调所不及的;同时,它同副词相比意义更加纯粹,语气助词只表语气,没有它义。另一方面,汉语语气助词在英语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类。因此,英译汉如果能正确适当地使用语气助词将会使得译文更加地道,且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语气含义。下面是一些示例。

三、英译汉时对汉语语气助词的使用

(一)四组例句

1.陈述语气“的”

1a. I can speak English. 我会说英语。

1b. It is certain that I can speak English. 我会说英语的。

1a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会说英语”。1b在句末加上语气助词“的”,很好地表达了“it is certain that”,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2.疑问语气“吧”

2a. He is a teacher. 他是老师。

2b. I think he is a teacher. 他是老师吧。

2a表示说话人很肯定他是老师。而2b则带有一种疑问的语气,原句通过 “I think”实现,译文则用“吧”字很好地传达了原文“I think”所表达的信息,一方面“吧”字作为语气助词在汉语里有表示疑问语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与“I think”遥相呼应,实现了译文同原文的功能对等。

3.祈使语气“吧”

3a. Go to the cinema. 去看电影。

3b. Let’s go to the cinema. 我们去看电影吧。

3b中的“吧”字表示一种祈使语气,解释的是原文中“Let’s”的含义。

4.感叹语气“啊”

4a. He is tall. 他个子很高。

4b. How tall he is! 他个子很高啊!

4b中的“啊”字极巧地传递了原文“how”。

(二)英语作品汉译本中的语气助词使用

以下两个例句摘自《汉语语气助词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田琳,1997)

5a“Get out of the room. Return to the nursery.”was her command.(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5b“滚出屋去。回儿童室去。”她命令道。

6a “Now return to the nursery, my dear, and lie down a little.”

6b“好了,亲爱的,回儿童室去吧,去躺一会儿吧。”

5b中连用两个祈使句,语气显得十分强硬,表达出了原文中里德太太对简爱的不满。而6b中“了”字和“吧”字的使用则使得语气舒缓了许多。上述两句的对比反映了语气助词在表达语气时的重要作用。

四、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译汉时汉语语气助词的使用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

奈达(Eugene A. 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一直在翻译界颇受欢迎。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奈达是这样解释动态对等的: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动态对等)是不拘于语言形式的对等,是要使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阅读之后有相同的反应。各种语言在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形式对等很难满足,而功能对等则是突破形式的拘束,追求译文同原文在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上最大程度的对等。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2004)中将其归纳为: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应相似。

奈达认为,为了实现译文同原文的功能相等,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弥补,从而使译文读者能者做出与原文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本文所提的汉语语气助词就是一种弥补手段。语气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重要的语气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类。因此,在英译汉时使用汉语语气助词作为一种弥补手段,会使得译文更为地道、更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从而实现了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

(二)三点原则

田琳在《汉语语气助词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中提到了英译汉时运用汉语语气助词的三条原则:类型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情境化原则。

1.类型化原则

即把英语中某一类型的句子翻译成汉语中同等类型的句子,也就是说,陈述句译成陈述句,感叹句译成感叹句,以此类推。如,Let’s have a talk. 我们谈谈吧。(原文和译文均为祈使语气)类型化原则虽然很好地保证了译文同原文在形式和功能上同时对等,但实际应用性不强。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形式上的对等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下述两个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2.个性化原则

即译文中所选用的语气助词应最大程度地反映原文中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充分展现原文说话者的个性。如田琳在文中提到的例子:They had been putting in place to all of my new business: Currycomb, brush, pitchfork-everything and there was in the loft.(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译文一:他们把干我这一新行当所需要的用具―马梳子、刷子、干草叉―全部养马用具安放得井井有条,而且草料棚里还堆有干草。译文二:他们把我养马所用的各样东西该放哪放哪儿―马梳子呀、刷子呀、干草呀―样样齐全,草料棚里还堆着干草呢。原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父亲在圣诞节的时候送给他一匹小马。小男孩回家的时候看见家人正在为他的小马忙活,说出了上面这句话。对比两个译文,我们不难发现译文二因为使用了语气助词“呀”、“呢”,使得语气更为活泼,也更符合一个小男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3.情境化原则

即以不同的场合为参照标准,选择合适的语气助词。如三(二)中提到的《简爱》中的两个例子。

参考文献

[1]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

[2]齐沪扬.语气词和语气系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

[4]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J].汉语学习,1988

[5]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1926.

[6]田琳.汉语语气助词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1997.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韩愈的诗范文第4篇

钱:爱钱如命、见钱眼开。

孙:抱子弄孙、含饴弄孙 。

李:沉李浮瓜、凡桃俗李。

周:顾曲周郎、朋党比周。

吴:楚尾吴头、蜀锦吴绫。

杨:百步穿杨、黄杨厄闰。

马:马不停蹄、马到成功。

韩愈的诗范文第5篇

时间煮雨的含义是,每个人珍惜的都最终会成为流光里的暗光。其中重要的不是“珍惜”也无关于时间更不是“暗光”而是在“每个人上”。雨水把新的泥土堆积,断层处高高叠起成了新的河岸,新的花开在河岸上。这花却不再属于你我。 雨水洗去烟尘,却从未给人们一个清晰的世界。雨打落的花瓣落入泥土中再也寻不到。那花叫往事。此时雨仍在继续浇灌,一切的一切新生灭亡最后的最后被遗忘。

《时间煮雨》是华语流行乐女歌手郁可唯演唱的一首慢板抒情歌,由郭敬明、落落填词,刘大江编曲。

这首歌为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电影官方宣传曲,并收录于《小时代电影原声带》中。此后,这首歌由华语流行乐男歌手吴亦凡重新演绎,并再次被选为《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片尾曲,以及《小时代4:灵魂尽头》的宣传曲。此曲获得了2012年第四届乐视盛典年度电影金曲奖和2013年酷狗十年音乐盛典最热搜索奖两个奖项 。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外国语学院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