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第1篇

电影《平安中国守护者》以五名政法战线英模事迹为原型,通过五个故事生动刻画了公安、检察、法院、国安、司法行政五条战线各自工作的真实场景,集中体现了政府队伍建设和守护平安中国的使命担当,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影视作品。

影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政法队伍忠诚奉献,尽职担当、一心为民的故事,感人至深,体现了政法干警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义的初心使命。观影中,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影片中坚定、自信、热情的旦热布、关山、陆启明、于勇、陈丽是政法队伍中无数个“平安中国守护者”的缩影,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燃灯者”。苏心曾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政法队伍是作为和平年代面对“疾风”、“烈火”最多的一支队伍,身肩冲锋陷阵的使命、惩奸除恶的责任,从未缺席打击犯罪、抗险救灾、疫情防控……他们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时刻践行 “让我来”的誓言,只为守护群众的稳定、和谐、自由、生命。

通过观影,我体会到人人都是守护者,守护国家安全、守护社会长治久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法机关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主力军,要坚守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义的初心使命,发扬政法干警忠诚、担当、公平、正义、法治的英雄本色,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对标对表英模精神,对标对表时代要求,奋发有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作为司法行政队伍的一员,应以此次政法队伍教育大整顿为契机,将这种“燃灯者”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向英模看齐,不忘初心使命,不负人民期盼,切实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实质内涵融入到工作中,为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懈努力,当好平安中国的忠实守护者。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第2篇

平安口岸的“守护者”

1999年7月,大学毕业的孙明霞怀着对军人的崇高敬意踏进边防部队的大门,成为山东省荣成市龙眼港边检站的一员。十年警营生活的磨砺,使她从一个稚嫩的大学生成为了忠于职守的边防军人,成为了平安口岸的优秀守护者。

初入警营,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孙明霞深知,学习、磨练,是成长的唯一路径。山东省荣成市龙眼港位于我国最东端,素有“中国好望角”和“祖国东大门”之称,与日本、韩国一衣带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让这里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觊觎的偷渡之路。为提高自身反偷渡工作能力,孙明霞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钻研常用国家证件防伪特征,对口岸经常接触的中、韩、美、日等国护照及签证的防伪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针对中国、韩国护照签证进行重点学习,掌握毗邻国家或经常出入人员所在国家的人文地理知识,光摘抄的业务知识已经有厚厚18本,日积月累,孙明霞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听方言口音,就知道对方来自何地;看穿着打扮,就猜测出对方的身份职业;观颜察色,就能揣摩出对方的心理活动;查验证件,就能识别出证件的真伪。

2002年6月28日下午,孙明霞在对韩国籍客货班轮“大龙”轮进行出境检查时,一名中国籍旅客护照上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差异,没能逃过孙明霞敏锐的双眼,经审查,该名旅客承认其欲持伪假护照偷渡的事实,成为该站查获的首起持伪假护照偷渡韩国案件。

2003年1月12日,在对一个赴韩旅游的中国团体进行出境检查时,孙明霞发现该团一成员神情紧张,形迹可疑,手掌有明显老茧,与其提供的某市劳动局职员的身份明显不符,于是她假装随意的问道:“您是第一次出国吗?”,对方见是个年轻的女检查员便放松了警惕,回答道:“是的,单位组织旅游。”“您在单位是领导吧?”“只是普通职员。”“单位福利这么好,工资一定很高吧?”“对啊,我一个月拿5000多。”月工资5000多与当时一个县级市普通职员的收入水平明显不符,孙明霞遂将其移交值班科领导做进一步审查。经查,该旅游团队31名旅客每人花5万元托人编造身份、骗取签证,意图赴韩后脱团。由此,一起通过团队旅游偷渡韩国的案件浮出水面,一举查获了偷渡组织者1名,偷渡嫌疑人31名的特大偷渡案,成为该站自建站以来查获单起人数最多的案件。从事边防检查工作以来,孙明霞先后查获偷渡分子40余人,她所带领的执勤业务科先后查获偷渡分子70余人,有力地维护口岸正常的出入境秩序。

没有情报调研就没有口岸安保。孙明霞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口岸边检战士,不仅要“守护”住,更要“预防”好。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细小的苗头抓起,防患于未然。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优势和网络资源,运用旅检工作的有利条件,努力发掘综合性、深层次的情报信息。从事口岸旅检工作以来,孙明霞先后撰写了情报调研信息60余篇,其中2篇获公安部边防局一等奖,4篇获公安部边防局三等奖,7篇获山东边防总队甲级情报,为上级决策提供了依据,为维护口岸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优质服务的“排头兵”

在龙眼港口岸,活跃着一支朝气蓬勃、文明热情的边检执勤队伍,这就是孙明霞所带领的执勤业务科,无论是热情服务还是危难救助,到处都有他们年轻的身影,成为祖国东陲海岸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7年,部党委做出了在全国边检机关开展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活动的战略部署,孙明霞积极转变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及科队的服务能力,制定了边检服务情景模拟演练手册,推出了“热情服务、规范服务、全天候服务、提醒服务、救助服务”等十项服务措施,建立了“旅游团专项服务”、“一站式通关服务”、“流动服务”、“快速通关服务”等多项服务机制,固化了“服务质量弥补机制”、“服务回访机制”等服务质量延伸机制,使科队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平时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热心为出入境旅客提供救助、帮扶服务。

2007年3月7日,孙明霞在口岸旅检大厅发现一名韩国客人正在口岸签证办理处焦急地踱来踱去,孙明霞微笑着走上前去:“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那名韩国人用韩语回答:“我是一名韩国人,这是我的邀请函,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孙明霞微笑着说:“您别着急,我来帮您。”原来这位韩籍客人所持邀请函上注明的抵达龙眼港时间是第二天,由于事急提前一天入境。孙明霞一面将这位客人请进休息室,一面与市出入境管理部门联系,很快就为这位韩国客人办妥了全部入境手续。这名韩国客人激动地频频鞠躬致谢,并执意留下自己在韩国的地址,邀请孙明霞及同事有机会到韩国旅游。这样的事,孙明霞从警十年来做过多少次,没有人统计过,她自己也从没记在心里。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站在这里,代表的是祖国,树立的是全体边防干警的形象,我要用最好的服务让每一个出入境旅客在龙眼港感受到家的温暖。”

2008年7月20日,正在带队执勤的孙明霞接到海运公司的求助电话称:船上有一名老年旅客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机,请求给予协助。接到电话后,她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值班站领导,启动了紧急救助预案,一边迅速拔通与当地医院建立的救助专线,一边通知梯口战士允许该名旅客及其家属下船,并亲自带领四名检查员火速赶到现场,协助家属将患病旅客抬下舷梯,并安排检查员跟随救护车为旅客及其家属办理了边检手续,为救治旅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这名旅客的家属亲自到站对她提供的及时救助表示感谢。多年来,孙明霞和她所带领的科队先后30余次开通紧急救助通道,救助重急病旅客40多人,孙明霞也被广大旅客称为龙眼口岸的爱心使者。

近几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口岸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孙明霞带领科室干警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转变作风塑形象,提高服务促发展”的大讨论,并在全站率先提出了“服务前移”的口号。一方面把口岸通关程序、旅客出入境注意事项、相关法律法规及边检服务热线等内容,编印成中、英、韩文的《出入境服务指南》,同时,孙明霞还主动与海运公司、船方、旅行社及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联检单位协调,共同开辟了“旅游快速通关通道”,与各旅行社建立了网上预报通道,提前获取旅游团队名单进行预录预检,协调船方安排旅游团队整团下船,分别为普通旅客及旅游团队设立边检专用通道,查验完毕后由专人将旅游团队引导至海关、检验检疫“旅游专用通道”,完成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交接,有效解决了因大型旅游团通关不畅而造成的旅检现场秩序混乱以及人员滞留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口岸通关的速度;另一方面,她带领干警深入基层、企业,主动为停靠在锚地上的船舶提供法律宣传咨询、意见征求和手续办理等业务,由过去的“服务对象上门找服务”变为“带领边检干部上门送服务”。服务前移,有效解决了因非生产原因造成的船舶压港等问题,由于缩短了船舶的离港待检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了作业速度,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热情、规范、高效的边检服务,不仅受到了当地政府及通关旅客的广泛赞誉,同时也使孙明霞和她带领的执勤业务科名扬海外。韩国《新闻通讯》、《企豪日报》、《京畿道民日报》、《京道新闻》等多家韩国媒体先后对她及其科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2010年10月13日,由韩国法务部官员带队的韩国平泽市口岸联检单位访问团一行45人,从龙眼港口岸入境进行考察访问,孙明霞带领全科人员以热情、专业、优质、高效的口岸通关服务赢得了访问团成员的一致好评。该访问团团长对龙眼港人本、专业、高效的口岸通关服务予以了高度评价,并在留言本上欣言留言:“ 中国边检优质的服务、高效的通关让人敬佩,也很值得我们韩国法务部学习借鉴!”

科队官兵的“领头雁”

龙眼港边检站执勤业务科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全站的出入境船舶和人员的边防检查任务,年平均检查出入境船舶一千余艘次、人员20余万人次。2007年,孙明霞担任执勤业务科科长以来,深知责任重大,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立足本职,潜心学习研究基层正规化管理和业务知识,总结出“以制度管理人,以情理感动人,以自身带领人”的工作方法,制定推行了“以人员管理、四个秩序、勤务组织”为主要内容的正规化管理办法,先后建立了“随岗谈心法、后进人员帮教法及检查员绩效考核”等具有时代特点的管理教育方法,有效促进了队伍建设。

“人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聚拢人心形成合力的关键就是要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科员着想,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解决实际中的困难。”孙明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执勤业务科是一支成立仅七年的年轻队伍,检查员平均年龄只有27岁,90%的检查员是入警大学生,年轻且思想活跃。对此,孙明霞认真学习、实践部队心理学,先后记录了10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注重把心理工作引入日常管理,总结出了“日常生活听其言、日常管理观其色、日常执勤看其行、日常谈心摸其脉”的工作方法。科员小王初入警营,性格内向加上对警营生活的不适应使他变得沉默寡言,工作提不起劲来。孙明霞观察到了这一点,便经常找机会跟小王拉家常,关心他家里的情况,询问他生活上的困难,鼓励其他同志多与小王交往,工作中也不失时机地对他给予肯定。经常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生活态度都变得积极起来,逐步成为科里的业务能手。“工作中是科长,生活中是姐姐。”这是检查员的共同感受,也是他们打心眼儿里愿意服从管理的主要原因。

生活上孙明霞对官兵关心倍至,工作上却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她针对业务科各个执法岗位的不同特点,分类细化了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与职责,制订建立了一整套业务培训考核机制,重点加大对干警的业务常识、证件识别、卡片录入、梅沙系统操作、执法办案、执勤外语、问题处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训力度。孙明霞既是指挥员又是教导员,坚持先走一步,所有的培训学习内容都是先熟练掌握,再协助教员做好干警的培训辅导。科员小马因父母长年卧病在床,家庭生活困难,准备结婚的对象也分手了,一度情绪十分低落,在科室组织的模拟学习考核中没有及格。孙明霞了解情况后,一面到小马家中走访慰问,组织科室干警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一面与小马促膝谈心,帮助小马重树信心;她还抽出业余时间帮助小马补习培训内容。在大家的帮助下,小马很快从低迷的情绪中重新振作起来,在科室最后一次组织的模拟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站组织的专项和综合素质技术大比武中,孙明霞领导的业务一科每次考核都名列第一,孙明霞本人也被站党委授予“科技强警技术能手”称号。

从警十年来,孙明霞始终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充分发挥科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勇当“活教材”,敢说“看我的”,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她几乎没有休过年假,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去年下半年,科内正好处于人员新老交替、人员调整的关键时期,孙明霞不顾妊娠反应强烈、行动不便,始终坚持带班作业,战斗在执勤一线,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十年从警路,孙明霞的成长轨迹深刻而清晰;十年灿烂的青春年华在警营中悄然绽放,成为绿色警营中一朵耀眼的警花。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第3篇

6月25日下午,在武汉东湖沙滩浴场上演了一出名为“财富英雄相亲会”的活动,所有参与男性都是“富豪”,报名条件要求个人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或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并且要花99999元买一张相亲会门票。女性免报名费,经过层层选拔,获胜者得以进入最终的游轮晚宴。经过首轮角逐,取得出席资格的有60名“佳丽”。她们身穿比基尼,在若干豹眼圆瞪的富豪们面前走来走去,走去走来。据报道,这种走动令现场的富豪们心襟荡漾,激动不已。

平心而论,要参加这样的相亲会,男女双方都需要一张有相当厚度的脸皮。在众目暌暌之下,如此裸地进行交易,一般人哪有这种胆量?与这些女人相比,那位被网友骂到痛哭的“宝马女”真可以算是“纯情少女”了。

我感到此次活动没有做到“男女平等”,比如照片上全是这些比基尼女郎在露脸,而“富豪”们则都是后脑勺。如果讲平等,应当让富豪们也穿上泳装来回走走,让女士也有选择“如意郎君”身材的权利,否则光看女士的“波涛汹涌”,而不见男士的“大腹便便”,显得不公平。

亏武汉人想得出来。这种“相亲”笃定是要被口水淹没,网络上说什么的都有,基本上全是贬损之词,最难听的甚至骂这是公开,话虽难听,但支持者众多。

不过光骂没有用,富翁永远会成为女人追逐的人群,美女也永远是有钱男人追逐的目标,不必对此大惊小怪。要指责的是,这种活动不应当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公开举行,因为通过电视等媒体报道,这种活动容易形成一种社会导向,会诱导并强化那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投机心态。如果是那样,难道会是一个健康、有希望的社会吗?

“财富英雄相亲会”这个名字真是恶俗到极点,“财富英雄”是指有钱就是英雄好汉,任何人都不难看出,这种肉麻的溢美之词,分明是诱惑那些有钱人出血的手段,口头上尊称事主为“英雄”,心里却嘲骂他们是“暴发户”,是上当受骗的笨蛋。的确,稍微有点头脑的有钱人,应该不会去参加这种丢人现眼的活动。去的那些“英雄”,恐怕多半是花钱找骂的蠢货。

东湖沙滩浴场的“相亲”让人们很是怀疑,爱情在哪里?到底是我们有毛病,还是这个社会出了毛病?

狄兰・托马斯文化中心

刘建春

斯旺西,“一个丑陋但非常可爱的家园”,是已故英国著名青年诗人狄兰・托马斯的故乡。斯旺西位于威尔士中部,这里有博物馆、植物园和古城堡,更有一大片蓝色的海湾。深蓝的天,清新的空气,洁净的街道,加上狄兰・托马斯文化中心这座小洋楼,使斯旺西更有了一种别样风情。

记得年轻时读他的诗,诗里的火热激情曾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如今,我来拜谒这位诗人,在一楼书房里,见到在销售他的肖像和诗集,竟有这么多年轻的读者在购买阅读,这不能不说是诗人的幸运。虽然酒精毁掉了一个诗人年轻的生命,但他用一生的爱情和心血哺育出的文化之果却在英伦大地上飘溢清芬。

在二楼的过道上,贴满了他的肖像:他和太太的合影、写作时的肖像、与其他文化名人的合照,亲笔撰写的诗稿也被拍摄下来挂在墙上。

狄兰・托马斯文化中心以前有一个很威尔士的名字。1995年,斯旺西在这里为狄兰・托马斯举办了一个大型作品展览会,参观人数众多,影响很大,再次掀起了狄兰・托马斯热。为此,政府决定将中心改名为狄兰・托马斯文化中心。

为纪念狄兰・托马斯,英国政府还设立了狄兰・托马斯文学奖。2006年10月,首届狄兰・托马斯奖颁给了威尔士作家营切尔・特雷西斯。她凭借描绘威尔士南部产煤区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新鲜的苹果》,夺得这一专为青年作家设立的6万英镑大奖,奖金超过了英国另两个奖金丰厚的著名文学奖――布克奖和科斯塔奖。

狄兰・托马斯生于1914年10月27日,南威尔士的天鹅海。“如果我降生在爱斯基摩人的圆顶小屋里,在那里长大,以捕鲸为生,而不是在威尔士长大……我几乎没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

1931年,16岁的托马斯辍学做了《天鹅海晚报》的记者,同时在当地一家半专业戏院演出了一年多,为今后的写作生涯做准备。1934年,托马斯出版了个人首本诗集,并移居伦敦。三年后,他同凯特琳结婚,陆续有了三个孩子。其间他出了几本诗作,贬誉参半,到1946年《死亡入口》出版,他的天赋终于得到评论界肯定。

1953年11月4日凌晨两点,托马斯到美国后走进白马酒吧,独自喝了十八杯纯威士忌,然后昏睡过去。早上醒来他感到胸闷,要呼吸新鲜空气。女友丽兹陪他来到白马酒吧,他又喝了两杯啤酒,回到旅馆,由于呼吸困难、呕吐等症状,请来的医生给他服用了大量吗啡。是夜不见好转,他被送到纽约一家私立医院。托马斯陷入昏迷状态。尔后死亡,年仅39岁,诊断死因是过度饮酒、食糖和用药。

狄兰・托马斯一生的诗歌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诗风粗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其肆意设置的密集意象相互撞击和制约,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他的诗歌掀开了英美诗歌史上新的篇章。

金门桥的守护者

苏萍

加州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金门大桥,北连北加州,南接旧金山半岛,横跨金门海峡,全长2780米,桥身高出水面227米。风和日丽时,深橘红色的大桥在蓝天碧海之间蔚为壮观。浓雾笼罩时,又仿佛是云中的天桥,美轮美奂。每每从桥上经过的时候,我都为充满眼帘的壮观景象和两个金门桥“天使”的故事所感动。

维修工人克里・戴维斯和肯・哈勃在金门桥上工作了25年,他们每天在高悬海面之上的大桥上攀上爬下,工作要求他们经常在一米宽的管道上行走。可以想象,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他们的工作都异常艰苦,特别是当强劲的海风掠过大桥时,震耳的呼啸声和大桥的振动摇摆,更是对身体和意志的严峻考验。为了安全,哈勃和戴维斯全身系着固定在桥上的安全带。他们说:“除了我俩,没人愿意做我们所做的事情。”而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哈勃把自己的工作比作行走在世界上最大的丛林健身房中。

二人不仅坚守岗位25年,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一直在做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情:由于金门大桥的高度和知名度,从桥上投身大海绝无生还的可能,只会在社会上激起更大的浪花,所以这里也成了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人自杀的地方。每当有人跨过大桥的安全护栏时,哈勃和戴维斯就成了目击者们首先求助的人。他们想方设法接近自杀者,与他真诚交谈,劝说他珍惜生命。有时,情况紧急,自杀者已无心倾听他们的劝解,戴维斯说:“唯一要做的就是拼命抓住他们,阻止他们从桥上跳下去。”

25年间,哈勃和戴维斯遇到这样的事不计其数。戴维斯说:“看着别人自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庆幸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没有自杀成。90%的自杀者在我们劝说后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一个在旧金山工作的吧台服务员,因为失业而感到走投无路,跑上大桥想跳海,戴维斯和哈勃一起与他在桥上紧张地交涉了很长一段时间,服务员才下了桥。“临走时,他还没忘和我们说谢谢。”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范文第4篇

在这个“白银王国”,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将自己的和历史文化幻化成银色图腾上的神奇符号,崇拜枫香树,崇拜蝴蝶妈妈,崇拜飞鸟,崇拜牛角……

在这个“白银王国”,他们将银饰看为圣物,不仅可以驱魔辟邪,还能治病去毒,防止瘟疫……

在这个“白银王国”,因为有似雪银花,女人们的漂亮,与生俱来。而她们身上的银饰越多越美,不仅代表着家族财富的荣耀,也是关系着自己一生幸福的美丽“魔咒”……

在这个“白银王国”,有着对白银最痴迷的守护者,他们倾尽智慧和手工创造出最接近完美的银饰品,只为铜鼓芦笙缭绕之余加上银光闪闪佩环叮当……

这个“白银王国”并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存在。来贵州省黔东南,跟随我们的踏行脚步,一起解密这片梦幻般的神奇土地!

压箱底的百年嫁衣

行走时间:2012年9月28日

行走地点:凯里市旁海镇青杠村

深秋季节,青杠村的周围四处可见闪着金光的层层梯田。在苗寨里的每―个女人眼里,这种沉甸甸的金黄色固然会带来丰收的喜悦隋绪,但她们最痴迷的颜色却是能装点美丽的似雪银花。

走进青杠村的一户普通苗家,在挂满玉米和大蒜的古老木屋屋檐下,77岁的顾明芝老人搬出了她和女儿李金英的一个木箱子,向我们展示苗家女人最贵重的首饰――已经传承了几代人的精美银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银光闪闪的双层银龙项圈,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叶片、花等图案,每串银吊末端均有一个小银铃。另外一个乳钉纹戒指银项圈,因为时间更为久远有着老银独有的浅黑色氧化膜,由20余个乳钉纹凸出的戒指型短银柱串成一圈,造型古朴别致,重量约有一公斤。再有一个倒锥型锁扣银项圈和一条八字型银项链,顾明芝说是较新的东西,都是苗族老年人常见的佩戴饰物。

在箱子一角,有一对用红布包起的直径约6公分,拉丝银铜鼓造型的耳钉。顾明芝取下耳垂上的耳环,约5公分的大大的耳洞让我们非常震惊。她告诉我们,为了佩戴耳环,苗家女孩出生后1岁就要用针将一根红丝线穿耳朵,从6岁到13岁左右,要用糯米草一根根地往朵眼里插,一年加插一部分,将耳洞逐渐撑大,最多可以插上四五十根,以便能戴上4两左右一对的耳环。耳洞越大表明家庭越富裕,以致有的妇女耳洞被耳环坠穿。

翻到箱子的最底层,顾明芝和李金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这是一件有着百年历史的嫁衣,和那个戒指项圈一样,都是从顾明芝的祖母那辈传下来的,按时间推算,起码都是清代的东西了。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盛装”。每个苗家女出嫁时,全身上下银光闪烁的嫁衣,就是她的嫁妆。苗家的银饰,通常只传给女儿,代代相传。所以,每一个苗族姑娘身上穿戴的,那是妈妈奶奶太奶奶几辈人的积累,是家族财富。

仔细打量,这件嫁衣除了绣有精致的鹤宇鸟、蝴蝶、双鱼等图案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缀满整件衣裳的近百件形状各异的银衣片。这些银片或银泡主要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三角形六种。衣背尤为集中,中央以两片直径20公分的半圆形银片拼合成以葵花纹为圆心的铜鼓造型,然后用一圈梯形银片突出铜鼓周边的弧度,再用一圈又一圈大小不等的圆形银泡营造出一种光影发散式的辐射效果。而所有银片、银泡表面都錾刻着浮雕狮、虎、宇鸟、蝴蝶、花卉、罗汉、仙童等形象。重点装饰的部位还有衣襟腹部和衣摆边,因缝制的部位不同而重点采用圆长方形、三角形的银片。衣角的下摆还配有银坠、银铃等,肩袖沿花边排列大小不一的银泡,带银坠的小块蝴蝶银片则钉在衣袖口,全衣银饰净重约3斤。

顾明芝告诉我们,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和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大家展示。如果身上佩戴的银饰较少,就算再漂亮的姑娘在跳芦笙舞的时候也只能排在队伍的后面,甚至于不能进场。因此当年母亲把这件由祖母亲自缝制的嫁衣传给自己时,她无比的珍惜,在女儿出嫁前,她都将银衣片嫁衣仔细地叠放在箱子里,因为银衣片较其他银饰相比更轻更薄,所以也更容易氧化和卷曲,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不厌其烦地一片片认真打理银衣片。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到一定数量的银子,顾明芝甚至不惜舍近求远,请当地最好的银匠师傅打造款式精美的银衣片和各种头饰、胸饰、手饰,不断丰富着女儿出嫁时的银装华服,虽然这些银饰最终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要作为嫁妆被带走。

“第一次穿上这件老祖缝制的嫁衣时,看上去还是非常崭新。以前苗家的服饰都是靛蓝染的,色彩很暗,用雪白的银饰来装点,更能衬出银饰的亮眼以及刺绣服饰的珍贵。听到衣服发出的银铃声,心情就会变得特别欢快。”今年57岁的李金英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参加节庆祭祀和“游方”、“跳月”等活动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她说,只有那些尚未婚育的年轻女子,才被允许穿佩银饰盛装,而银饰越多越美,才能在择偶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姑娘们对于银饰的“竞赛”总是不遗余力,“都尽可能地把所有的银饰穿戴在身,银项圈戴了一圈又一圈,手镯则一戴就是七、八对,从手腕一直戴到肘臂……“戴着这么多的银饰(去参加‘姊妹节’、‘跳月亮’之类的活动),一天舞跳下来,个个都累得头昏腰疼,但大家还是很开心,第二天照样披挂上阵。”李金英读书念到初二,相比目不识丁的母亲,精通刺绣的她对银饰的理解更为深刻,她说:“银子冒出来,像只白绵羊,肚皮亮晃晃……这是妈妈教我唱的苗族古歌。我们苗家人爱银,爱它的洁白,因为银是富裕的标志,在苗族的传说中也是光明的象征。我们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苗族银饰和苗绣一样,都是我们苗家人披戴在身上的文化和历史。”

云鬓花颜银步摇

行走时间:2012年9月29日、10月3日、10月9日

行走地点:凯里小十字银饰一条街、雷山县城、台江县城“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古人用来形容女子在鬓发问金钗步摇的轻摇慢动,摇曳生姿时的万种情思、千般风情。走进黔东南,苗族美女盛装时灿若星辰的纯银头饰会让你领略到一步一摇,步步生莲的美妙花容和姿态。苗族女性所佩戴的银饰,尤其是衬托面部的头饰,无疑是其最好的化妆品与名片。

银花帽:千朵银花托雪凤

凯里市小十字隧道口旁的银饰一条街,是黔东南最早形成、历史也最悠久的一条银饰商业街。1995年,当时只有33岁的杨玉芬成为这个街上最早的银饰店铺创办者之一。几年后,杨玉芬的名气在整个凯里越来越大,因为她亲手打造的银花帽不仅漂亮精致,还多次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杨玉芬告诉我们,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而她所擅长制作的正是难度最大的重安江型银帽。在杨玉芬的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整条街上唯一的一顶盛装银花帽。当天为了便于采访拍摄,杨玉芬也专门着一套银花帽盛装站在店门口迎接我们。这种重达8斤的硕大银花帽银花晃动,流苏轻摇,美轮美奂,仿佛被注入了一种生命的活力。

杨玉芬制作的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上千朵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帽顶正中,一只通体雪白的凤凰立于高处花簇之上,展翅欲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

黔东南苗学会银饰研究专家告诉我们,重安江型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垂珠和颤枝之长。有的银帽下层还有一排刘海式的吊穗,后面有3层银羽,最长可垂至腰间,这些银羽活泼灵动而华贵飘逸,给人“此物只应天上有”之感。

银角:苗族个性形象的标志

银角是苗族服饰中的又一奇观。雷山西江大银角,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造型简朴,最具古风。佩戴时,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色羽毛,伴着姑娘的舞步,羽毛随风摇曳,使银角在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

《述异记》卷上就有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头上的角冠饰是迄今所见到关于苗族头饰的最早记录。因此,银角作为苗族最古老的头饰之一,已成为苗族一种个性形象的标志。

黔东南苗学会专家告诉我们,银角分为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等。西江型的银角是仿水牛角的形状,体积最大,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两角的宽度往往超过佩戴者的身躯,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而银角上一般有双龙戏珠的纹饰,深受汉文化影响錾刻的五爪龙。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稠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

排调型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

一种头饰一种文化

汉推崇灵蛇髻,唐盛行云鬓高髻,中国自古以来,就能通过不同的妇女发饰折射出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同样,丰富多姿的苗族文化也能透过造型各异、简繁不一的银饰头饰窥探一斑,譬如台江县所辖110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九个支系苗族服饰,在头饰上的区分就非常明显。

10月9日,我们非常幸运地碰到台江县城举行的规模盛大的苗族服饰大巡游活动。来自台江九个苗族支系的男女老少,以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方白型、方南型等服饰特征组成方阵,以带有欢快韵律的舞步逐一出场,更让人称奇的是,每一个方阵都有不同的头饰,而每一种不同的头饰,都代表不同的文化传承。最特殊的是台江施洞地区的一种银簪,有两只写实的老鼠造型,将老鼠作为头部装饰确实使人意外。但当地同胞的解释很有意思:因鼠与粮伴生,有仓廪足之意,所以这儿的老鼠是吉祥的。

银色图腾的神话符号

行走时间:2012年10月5日

行走地点:丹寨县城

去年的美国塞多纳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云上太阳》一举囊括四项大奖,其拍摄地就是如“云上太阳”般绚烂美丽的贵州丹寨县,一个藏在苗岭深处,至今仍保持着未被破坏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来到这里,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个民间故事,是苗族银色图腾蕴含的一串串神奇“密码”。第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在丹寨土生土长的35岁银匠师王国春。第一次见到王国春,在握手的瞬间,他无名指上的一只银蛇戒指和腕上一条亮晃晃的龙形银链,立即让我们大赞苗家银饰作为男性装饰也是如此个性和时尚。王国春说他属蛇,所以一直戴着这个自己打的蛇型戒指,“蛇也是小龙,其实我们苗家人一直很崇尚龙图腾,我也一直在钻研提升龙的錾刻和打制技艺。”

王国春曾经师从云南银饰大师寸发标,因其龙型雕刻工艺非常高超。但后来他发现,手工技艺只是一个方面,要真打制好苗族龙纹,就必须先搞清楚苗族的龙文化。王国春说,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王国春摆起了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施秉一位老人带着孙子下河打鱼,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老人潜到水里寻找孙子,结果发现在一个水下的深洞里,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睡觉。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在整个清水江的上空。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小孩们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秆划着玩。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不久,江面上漂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已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王国春告诉我们,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虽然龙在苗族民俗中主要是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有一条龙在庇护着自己的村寨,但苗龙与汉龙不一样的是,苗族人眼中的龙有善有恶,是一种可以与各种动物“任意嫁接”的符号。因而在苗族民间银饰、刺绣上能够“见”到的龙很多,有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在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

在丹寨,比龙纹更具有崇拜意义的另一种银饰图腾是锦鸡,因此这里也被外界誉为“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关于锦鸡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传说:苗族祖先们迁徙到贵州时带来的谷种因土地太贫瘠没办法播种,他们只好靠打猎和摘野果、捞鱼虾充饥度日。有一天,一位老人套到了一只锦鸡,在打理时将锦鸡的囊包丢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谁知便长出了小米。次年,他把小米作种子烧荒播撒,长出了满坡的小米,小米使这支苗族得以生息繁衍。”关于锦鸡的故事,丹寨宣传部副部长龙治刚娓娓道来,他说,在每年九月初七举行的“吃新节”或夜晚青年男女社交的“跳月”等活动中,当地妇女都会在高高耸起的发鬓上插锦鸡飞舞造型的银饰及银梳、银雀花等,模仿锦鸡的步态、神态跳舞。“苗族人民自古就有崇拜飞鸟的习俗,而锦鸡是苗族心目中的凤凰。黔东南银饰中以飞鸟、凤为银冠的形象主体,佩戴在姑娘的头上,他们不仅希望姑娘长得像凤一般的美丽,还希望能给家族带来世代的繁荣昌盛。”龙治刚说。

黔东南苗学会专家介绍,越是没有文字的民族,由于文化表现形式相对受到限制,其服饰及银饰作为民族文化信息就越强,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就越多。黔东南的苗族认为,穿戴上这种银饰纹理图案造型,可以得到神灵的保护,康泰平安,吉祥如意,延年益寿。“骏马飞度”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常用的图案,由马和骑士组成,横贯在家征黄河的饰带上。这正是苗族先民悲壮迁徙的见证。“星宿花”表示蚩尤和皇帝打仗时,在夜里行军,依靠星宿指引方向。“蜘蛛花”表示祖先被围困时顽强的战斗精神。“虎爪花”叙述了迁徙到深山后打虎的故事等等。将这段历史雕刻在银饰上,是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先民们的英勇奋战和顽强拼搏,通过银饰这种独特的记载形式,在苗族人民的内心深处烙下自己祖先的迁徙历程,表现出对祖先的大无畏精神的崇敬之情。

(亻革)家“武器谱”

行走时间:2012年9月30日

行走地点:凯里市麻塘佯家寨

每一个武侠小说迷都会对古龙先生笔下的“百晓生兵器谱”如数家珍:第一,天机棒;第二,子母龙凤环;第三,小李飞刀;第四,嵩阳铁剑;第五,温侯银戟……在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城北21公里的麻塘倬家寨,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兵器谱”,且同样有棒有环有戟有剑有飞刀,堪称“十八般武器”。只不过,这些“武器”是他们佩戴在身上的盛装银饰。

一走进寨子,这里的妇女装束给我们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有如古代的将军,仿佛将军战袍铠甲式的披肩加上缩小版刀、剑等“短兵器”装饰的银项圈披挂起来,尤其显得威风凛凛。在寨子中心小广场,最显眼的建筑就是一栋(亻革)家文化博物馆。馆长袁启中告诉我们,他们自诩为射日后羿的传人,传统的图腾崇拜就是太阳,他们的服装上有太阳,神坛上供奉着射太阳的弓箭,银饰上也不乏太阳图案,这不仅因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阳光的需要,还因为有祖先曾射下九个太阳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这里的妇女头饰有银簪、弓形围头片等,配上红缨帽,你看这不正好是一幅弓箭射太阳的图案吗?”在袁馆长看来,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件“武器”便是这插入发髻中的银簪。“可以想象,在古代,如果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出现敌人,头上的银簪一定是最好的防身利器。”

袁馆长介绍,(亻革)家人对银饰的器重程度胜过金钱,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他们的银饰不仅是姑娘们身份的象征,也是一部传承祖先历史的“巨著”。银饰纹样古朴、造型夸张。譬如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到的银项圈,它既是姑娘装饰自己的饰物,更是一部写满历史的史书,项圈上吊着的银坠子上,有的是不同形象的刀、剑、戟、矛、箭等武器,有的又是形象不一的狮、虎、鱼、鸟、蝴蝶、喇叭、响铃,项圈正中,还挂有一块银质圆盘,雕的是花、草、鱼、龙、浪花等,手饰即手镯、有蒜叶镯、蚕镯等近十种,此外,还有包括圆形耳环、蚕型耳环在内的耳饰等。这些银饰上的所有图案,全都与他们的信仰习俗相关联,记述了祖先迁徙历经深山峡谷,经历无数战争和战胜洪水猛兽,最后才到达大江大湖的过程。

打仗一向是男人的事情,他们为何在女性服饰中突出了“武器”饰物呢?袁馆长说,虽然无法考证,但还有一个传说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就是“将军说”:很久以前,倬家人是皇帝身边的一员猛将,但在一次战争中身负重伤。为了震慑敌人,第二天这位大将便让女儿穿上他的战甲迎敌,并取得了胜利。为了让后代铭记祖先的荣耀,将军便改良了女装,将铠甲战袍、腿缠绑腿及各种武器融入服饰之中,由此流传至今。

这个(亻革)家版“花木兰”的故事让我们对他们的银饰又有了新的认识。但袁馆长表示,现在的“十八般武器”银饰主要是起装饰作用,而在更久远的年代,这些银饰和尖锐的银发簪一样,是真正具有一定“武器”功能的。袁馆长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博物馆收藏的两副银项圈。“这种造型较窄较扁,却是实心银铸的项圈,比较罕见。我认为,它更像一个可以随时摘下来,作为击打用的银环,如果以非常快的速度脱手飞掷而出,是具备一定的杀伤力的。”

接着,袁馆长又从楼上的箱子里拿出他的“镇馆之宝”:一条非常精致的烧蓝银胸吊牌,通长约60厘米,重约3斤。“这是我1989年在黄平收的,当时这个吊牌已经在这家传了七代人,这样推算,这件东西起码已经有近200年历史。”

经过时间的洗礼,这条银胸吊牌的银饰部分已经氧化成黑黄色,但如果用擦银布用力擦拭,就会露出局部的银白色。整条挂坠由烧蓝银饰、绞丝银饰和各种吊坠缀合组成。最上部的一个烧蓝银饰形似“马头”,并以多股银链连接下一组“盾牌”造型和“头盔”造型的烧蓝银饰,银链两侧还装饰有精致的银雀和蓝色珠子。经过第二组银链连接,一个造型更为奇特,也是最大的一个烧蓝银饰下方,再以龙头、银雀、老虎等银配件下缀17支刀、剑、锏、戟等仿武器形制小型吊坠。最有趣的是这些吊坠形态各异,其中末端分别为挖耳勺造型、锅铲造型、树叶造型、木棍造型的“武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何种古代兵器。袁馆长说,这套饰物他很少示人,尚未请专家学者前来论证,他自己也还在研究中,他个人理解,这串银胸吊牌所蕴含的意义还是与兵器紧密相关。

为了弄清楚这串古老的烧蓝银胸吊牌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我们先后走访请教了一些当地老银匠,也向中国一些知名古代兵器专家发去邮件求助,但仍不得其解。最后,我们专门回到省城贵阳,找到了多彩贵州两赛一会评审委员会专家、贵州“十二五”旅游产品产业规划组专家、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申敏,才有了一些线索。申敏老师认为,这串胸牌更像是一种宗教用品饰物,各种形状怪异的“武器”应该都是从古代兵器或战争用品演变而来,有的是长兵器的简化,有的则是其他一些兵器的变形,譬如木棍造型的银饰吊坠,变形的就是兵器中的“鞭”。而且在宗教仪式中,也有驱鬼辟邪的意思,所以这些小吊坠确实可以定位于艺术化的“武器”。而几个烧蓝银饰的象征则和“武器”无关,外形酷似“马头”、“盾牌”、“头盔”等,其实是他们原始神形象或者图腾崇拜,譬如颜色绚丽的“盾牌”形烧蓝银饰,其实是花纹图腾,因为(亻革)家人认为整个世界是由花瓣一层一层包围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后在我们查询资料的时候,翻阅到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件馆藏烧蓝银胸吊牌图片,形状正与我们在麻塘见到的这件近乎相同。该博物馆对这件藏品的注解是:“清末时期银饰挂件,此器主要采用烧蓝、绞丝、压等工艺,制作精美、雅致大方。吊牌上的烧蓝纹饰,由上至下依次为鸟纹、吉祥花纹、蝴蝶纹,这些纹饰寓意深刻,既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又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下部仿武器形制的小型吊坠,寓意镇邪、保平安。”

(亻革)家“武器谱”,一个尚待挖掘的银饰之谜。

寻找“银匠部落”

行走时间:2012年10月4日、10月9日

行走地点:雷山县城、台江施洞镇塘龙寨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2006年,贵州和湖南共同成功申报“苗族银饰锻制技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本身并没有文字,从古至今,这些精妙绝伦的银饰锻制“宝典”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

在“白银王国”里,要解开这些谜团,最好的答案是去“王国”的铸造者和守护者―银饰工匠们身上寻找。

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巴高则是银匠的“祖师爷”。但经过数千年的迁徙,苗族来到了两湖、黔东南、黔中、黔西北和云、桂、川、海南岛等地,约有半数聚居于贵州。贵州远离了苗族原先居住地的银矿脉,苗族也丢失了原先的冶炼技术。据史料考证,苗族银饰的广泛应用大约出现在400年前,而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期间的这一段空白,就是由“客家”(汉族)银匠来填补的。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正式建省,以白银为货币的交易方式逐渐进入大山深处交通阻隔的苗族聚居区,部分取代了他们“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白银这个苗族久违了的“玩伴”才回到了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苗族的铁匠和精通各种手工艺品制作的能工巧匠,也是精通本民族文化的精英,才开始大胆地进入了银匠的行当,然后他们子承父业,造就了一代接一代的银匠,使得苗族银饰不论在工艺上还是造型设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

在黔东南,雷山县所辖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苗寨是远近闻名的“银匠部落”,银匠达263名。而且从控拜、乌高还分别走出了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和顾永冲,他们经常代表贵州参加各种官方组织的大型活动,积极向外界展示和推广苗族银饰锻制文化。国庆黄金周,迎来了雷山的旅游旺季,两位大师更是异常忙碌。

10月4日,在雷山县城新建的银饰一条街,我们有幸遇见了顾永冲老师,正在忙着交付一批订单的他,简单和我们聊起了苗族银饰制作原材料的来源。作为顾家的第六代银饰制作传人,顾永冲说好的银饰作品,首先要有好的银子,譬如拉丝银工艺,只有含银度极高的银子才拉得起丝。但在顾永冲父辈们的年代,苗家人向银商用物品兑换银币,再由银匠用银币加工成银饰。所以当时银饰品的质量和银元的质量直接有关。比如民国时期,雷山以北是用大洋,雷山以南用二毫,前者银子的纯度高,成色就比后者的好。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现在我们用的银子多是湖南的银厂生产的,只需打电话到厂家订货,厂家就会送货上门。银锭的含银量达99.5%。有种说法是老银的含银量比现在高,其实这是个误区。以前的银饰用银还要从大洋里面提炼,杂质含量也高,现在的银饰只要是真正的纯银,品质、成色都好得多,技艺也更成熟!”

当我们欲进一步深入“银匠村”探访时,雷山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却表示,以前这几个地方的流动银匠最多,工艺最好,影响最大。仅控拜一村,就有250多位银匠,从该村走出的银匠足迹遍及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而且他们很多人在省内外乃至北京、上海、大连等地设点制作银饰,仅本省的凯里市就有70家之多。逐渐地,银匠村的银匠都走出了大山,由于山路崎岖交通阻隔,除了重大节日,他们都很少回村里驻扎,因此,现在的“银匠村”几乎找不到几个银匠。

10月9日,我们又寻找到了另一个闻名遐迩的“银匠部落”――台江县施洞镇塘龙寨。在这个清水河畔的美丽村寨里,男人都爱打银子,女人都爱刺绣,精美绝伦的施洞苗族盛装就是由他们这样男女搭配而制成的。在这里,我们拜会了当地最著名的苗族银匠,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

塘龙寨的银匠多数为世家祖传模式,今年48岁的吴水根是家族中的第八代传人。他告诉我们,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匠的工艺一般有五大类:盘丝、编丝、镂空、錾工、刻模。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根据需要,要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这中间有30多道工序。简单、小件的银饰制作快些,而雕花项圈或银帽则要花上五六天时间。若要制作银片则更为费工,得先将银条摊开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再剪成小块,放在模子里压成粗形的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成细致的花纹。“錾刻工艺,这也是打银中技法最难的工艺之一,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借助最为简单的工具,在即将加工成手镯的银条上錾刻出图案,錾刻的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的瑕疵,如果出现图案不对称,就要把手镯扔进熔炉里全部重新返工。”吴水根说。

在吴水根的银饰手工作坊里,他向我们演示了拉丝工艺的全过程:先是将银料加入熔炉里加温熔化,放人熔炉的银片要立即用一个特制的锡片包住,迅速进行加温,半小时后,银片变软,吴水根准备把手指粗细的银锭打造成直径为2.6毫米的细丝。2.6毫米,是银匠能够加工的最细的银丝,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借助一种特制的拉丝银板,板上分布着49毫米到2.6毫米不同拉丝空,银丝不断变细,为了能够穿过更细的眼孔,他反复使用着锉刀。就在吴水根翻飞的手掌之间,2.6毫米的银丝跃然于眼前。就是在这间不足5平米的小屋子里,吴水根便制出了一件又一件熠熠生辉的艺术品。这几年,他在省内外的比赛中得了不少奖项,2008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的银奖杯也是指定由他制作。

苗家银饰的工艺向来是传男不传女,秘不外传,吴水根却开了先河,让女儿吴春秀成了第九代传人“苗族银饰在造型上的设计,很多是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如果我的女儿愿意学,我为什么不能教呢?”吴水根说,自己的男徒弟有11个,女儿的技术丝毫不比他们逊色,如今24岁的她已经成为一位独挡一面的女银匠,她亲手制作的吉祥鸟、龙头钗、龙凤飞舞、一帆风顺船艇等银饰工艺品栩栩如生,分别获省、州、县奖牌。目前,吴春秀是省内最年轻的女银匠传承人。

和吴水根告别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在他家门口,我们正好与几位刚参加完大型节庆活动的苗族少女擦肩而过,她们盛装上的银饰在斜阳的照射下光芒四射,映衬着如花的笑靥格外艳丽。

与侗族银饰的美丽遇见

行走时间:2012年10月6日至7日

行走地点:锦屏县平秋镇、黎平县城、肇兴

10月6日,在漾漾细雨中,车行穿过一派深秋景象的杉木密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锦屏县平秋镇的色彩,不是阴霾天气的一片浅灰,而是北侗少女五彩斑斓的银饰盛装,忽的一下,就擦亮了我们所有人的眼睛。

在侗乡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孔雀展翅美中美,妹戴银装花上花;银装越多花越美,朵朵银花映彩霞。”因此,侗族姑娘尤其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与苗族一样,以多为美,以重为美。这个“重”字,从银手镯就可窥一斑。在我们见到的北侗少女腕上,按照宽窄顺序依次戴着三种不同款式的手镯,最里面是一个宽约7公分的银手镯,上面以大小不同的鼓钉装饰,以中心位置的鼓钉最大,直径约2公分,这个手镯重达8两;第二个手镯宽约3公分,同样以密布的鼓钉装饰,重约半斤左右;最外面的一个篆刻银镯看似稍窄,但同为实心打造,掂在手上同样沉甸甸,约有3两重。这样的三对手镯,负荷在双腕上的重量总计就达到3斤多。颈部的装饰除了有5至8层圈口从小依次放大的银项圈外,还会挂一个长长的大长命锁,上面的图案有飞天麒麟、双龙戏珠、梅花纹、太极纹等。头上的银冠则由各种轻巧的银簪组合而成,凤凰、银雀、飞龙、银花层层叠叠、交织错落。最特别的是,银冠顶端还加入了各种颜色的绒线花,显得更加的绚丽多彩,这一点,与银花似雪不容掺杂一点其他颜色的苗族银冠截然不同。

相比北侗少女的丰富银饰,已婚北侗妇女的银饰装扮就较简单,只用篆刻有荷叶莲蓬的银簪将乌发盘在头顶,前端再用一枚系着红线的银梳作为发髻上的装饰。但我们认为,这种简约的朴素也同样能突出侗家女人的清秀、端庄和娴雅。

在平秋镇,我们还看到一种极为精湛的儿童银帽。这种银帽除了绣法精致细腻外,还将八仙过海的银菩萨镶缀在帽檐上,背后也是一排精致的银吊坠,坠的是老鹰爪、葫芦、金鱼、四方印、响铃等吉祥物装饰。据说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银童帽,从天上到人间,从禽兽到花草,五彩缤纷。帽檐有两层装饰,上层嵌十八罗汉,下层嵌十八朵梅花,其义是:“十八罗汉护身,鬼神远离”。两鬓各饰一个月亮,月亮正中有的嵌双龙炼宝,丹凤朝阳;有的嵌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周围以水波浪和彩云绕边,下面各镶一个雄狮脚踏银球,仰头望月,在银球中穿一条银链,佩戴两鬓,以护其帽,银链可紧可松,伸缩自如。帽顶刺绣花草,上嵌精翠银珠,好似鲜花沾着露珠,闪闪发光。帽后围有七至十一根银浪,尾端镶着葫芦等“六宝”,当小孩走动或摆头时,银浪摆动,发出当当的响声,清晰入耳。

第二天,我们继续向南侗奔袭,没想到,在这片土地上的银饰文化,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美得几乎让人窒息的“惊艳”。

南侗从江、高增一带的侗家女子盛装最华丽美艳,尤以佩戴大量的银饰而闻名。姑娘普遍留长发,将长发梳辫,左右盘绕在头上,用木梳或银簪将造型别致的发型固定好。银簪的式样也很美观雅致,一头呈圆花形,另一头为尖锥形,五六寸长,斜着插在发髻左侧。头上插满各式各样的银花、银簪,宛若一顶舞凤盘龙的银冠戴在头上。顶上端还插一支长尾银锦鸡,走动时,银锦鸡摇晃不停,银光闪闪,十分惹人注目。而她们着便装时,则会将发髻绾于头顶左侧,上插一枚珍珠,极美。

在黎平和肇兴的侗族女银饰也很有特色。她们在发髻上插饰银梳、木梳或彩珠、麻花形银质发箍、镶红宝石银饰等,再将鲜花点缀其间,十分漂亮。头戴盛装银冠时,银冠由鱼形、蝴蝶形、鸟雀、银币形等银质吉祥物组成,有的还插有各色羽毛。其他的金银饰品还有瓜子金环、鱼状银缀、鸟儿花丛状花头饰、鱼篓状腰带银缀等等。